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摘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适龄人口从高峰回落,高校将很快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经历过的招生压力,其中高职教育将首当其冲,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教育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文中通过“文化建设”这一切入点,从分析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出发,强调了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应包括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国际化特质,并进一步指出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包括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健全制度文化建设、提升教师人文教育能力、主动导入区域文化基因等,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对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高职院校;文化建设

一、引言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正在分化,在全国1300多所高职院校中出现了一批部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随着新一轮高职院校的启动建设,教育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建设200所优质高等职业院校,从部级“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到“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其背景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和适龄人口从高峰回落,我国高校将很快面临发达国家和地区曾经经历过的招生压力,这其中高职教育将首当其冲,高职院校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因此,构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是摆脱发展困境的新抉择。从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水平评估为标志,教育部组织各省完成了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轮评估;第二阶段以部级示范、骨干院校项目建设为标志;当前所处的第三阶段是以部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为标志。从建设内容来看,也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时期,大量高职院校升格和新办,以合格、规范、达标为早期的建设任务;第二阶段是高职院校转入质量建设、内涵提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建设任务;第三阶段将以办学创新、内涵建设、文化沉淀、可持续发展为建设任务,高职院校的建设进入到更深层次,文化建设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本文试图针对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提出建议。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挑战

高职院校文化是指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的反映了学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包括价值取向、共同准则和行为作风。“高职院校文化是学校价值观在指导思想、经营哲学、管理风格和行为方式上的反映,其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所构成。其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1]。我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当前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关键时期,从中国制造正在转向“中国智造”社会对产品的需求从简单功能的实现升级为对质量、品牌、体验的需求,针对经济建设中的劳动者,教育部也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社会也正在经历转型,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考察我国的高等教育需求现状,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截止到2015年在境外留学的学生人数为126万,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25%,这表明每四个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2]。最新的趋势是出国留学日趋低龄化,中小学阶段出国留学日益增多,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与麦可思公司的联合调查结果,2015年高中生出国留学的比例明显增加,据2015年的美国《门户开放报告》显示,“近五年留美就读初高中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增长近三倍,最小的仅有10岁,五年间幼儿园至高中阶段(K-12)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从8857人增至34578人,增长290%,约占在美留学外籍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3]。这种变化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这其中,大学文化与精神建设是重要内容。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内涵

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应包括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国际化特质等内容。

(一)职业精神

近十余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支撑力量,但是在数量急速扩张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杜威所指出的倾向——“所有特异的职业都会变得过分强调它的专门化的一面,过于排斥一切,而全神贯注于它的一个方面,其实质就是注重技能或技术方法,而牺牲所包含的意义”[4]。当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职业训练与文化修养背离、职业追求与个人发展对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脱离”[5]。当前高职教育也面临着同样的趋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人文素养等通识类课程删减严重,过于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日常教育教学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从学生的职业发展来看,职业精神是支撑其在职场发展与进步的长期、关键要素,新时期高职院校重新建立对“职业精神”的尊重显得尤为重要。职业精神是指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富有职业特征的一种精神,它是一种职业价值观,也是一种工作态度。职业精神的特征包括:工作稳定性、持续的工作热情、职场成熟度、尊严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等。职业精神在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自觉发挥专业技能和创新潜能的精神动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强调职业精神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将来的职场中理解“我是谁?”“我要为谁工作?”“我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职业精神的内涵包括:劳动价值感悟与职业的人文理解、“职业人”必备的职业道德行为、专业伦理规范与训练、职业精神实习训练等四方面[6]。良好的职业精神能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爱岗敬业,能促使人们自觉持续学习、挖掘自身职业潜能,具体体现在学生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等[7]。

(二)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人们在有目的的创新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心理取向,有主体性和实践性。当前创新精神已上升为一种时代精神,包含了意志、情感和创造的动力,体现了个体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和责任感。其内涵包括: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信息和方法提出新问题、新观点的创新思维;拥有信心、勇气、坚强意志、智慧等性格特征的创新个性;包含团队精神、人格魅力、领导力等方面的创新潜能[8]。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只有创新型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社会发展层面,创新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当下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动力;企业间的竞争也归结于产品的创新。高职院校的任务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这些人才是未来社会的一线生产建设者,是创新社会的重要实践者,因此,创新精神培养应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全社会掀起了创新与创业浪潮,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创新与创业二者的关系中,创新与创业二者天然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正如蒂蒙斯所言,“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该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了许多重要的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9]。创新与创业相互依存,高校内的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也密不可分,我们应避免把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分离开来,其中,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精神培养,在创业教育中植入创新精神,使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10]。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急需创新精神的培养,高等教育如何摆脱“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高校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创新精神,在专业教学、科研、校园文化中强化创新精神,满足全社会对创新人才和素质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国内高等教育的实力,尽快扭转出国留学低龄化的趋势,实现国内高校自身的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占到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承担了社会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是实现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发展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将是生产建设一线劳动者,他们的创新精神是整体社会创新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工匠精神

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号召“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同时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主题,“工匠精神”重新进入公众视野。“工匠精神”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能工巧匠被称为“济世”之“圣人”,从鲁班、庖丁等“大国工匠”,到朱熹的“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再到今天的中国智造、中国质造乃至中国创造的期望,都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工匠精神”在学术界尚没有权威定义。当代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桑内特认为,工匠精神就是一种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是一种简单的、发自内心的、排除了功利目的的精神。科隆大学学者罗多夫将德国式的工匠精神总结为“慢、专、创新”三个特点[11]。董事长詹纯新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12]。归纳起来,“工匠精神”的内涵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匠心”,指对职业的认同感,安心做一名“工匠”的意愿,是工匠精神的必要条件;二是“匠术”,指运用技术、技能去不断追求合理、科学的技巧,是工匠精神的基本;三是“匠德”,指对职业的专注、敬业,始终追求“把99%提高到99.99%”,是工匠精神的灵魂[13]。高职院校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大学阶段是职业定位的关键时期,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工匠精神,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是大学的社会责任,更是顺应当前社会转型需求开展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四)国际化特质

高等教育国际化主要从教育教学活动、学生能力、教育精神气质和国际化实现过程等方面来衡量,包括:以课程、学生和学者的交流以及研究合作为内容的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发展学生的态度、知识和技能,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精神气质,学校在各种各样的学术活动、组织策略中的表现出的国际化程度[14]。高职院校也要从多个层面建立国际化的文化特质,包括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技能、国际化教学内容。其一,国际化视野。随着我国经济活动的国际化,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也将面临国际化的职场环境,学生应有全球化思维,能适应外籍同事和驻外工作,能够以全球化视角洞察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参与国际化的竞争。其二,国际化技能。高职院校要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主动掌握语言技能和互联网技术,学生能通过英语和互联网来扩大自己的阅历范围,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机会出国交流,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应参与国际化竞争,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国际化的技能竞赛,考取相关国际化的证书。其三,国际化教学内容。高职院校应主动参与国家发展战略,在专业认证上对接国际标准,教学内容设计上跟随全球最新技术进展。同时,高职院校不仅是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参与到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教育合作中去。

四、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路径探寻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加强顶层设计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要奢望仅通过一个点、一个面的建设就能实现整体的突破,需要长期的坚持。学校要进行整体设计、打造特色,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挖掘和传承学校传统底蕴,在办学过程中突出办学理念,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校精神。当前可从二个方面着力:一方面,积极挖掘院校历史文化资源,搜集校友的成功典范,激发师生的爱校热情,增强荣誉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标志文化建设,塑造特色形象标识体系。通过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徽、校旗、校标等扩大形象影响,通过征集创作校歌、提炼校风教风学风、锻造办学理念和开展学校精神教育主题活动,让校园文化在学生中“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

(二)优化校园环境文化

校园环境是文化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洁净美丽的校园环境、蓬勃向上的校园生活、和谐的师生关系、浓厚的技能和学术氛围,都是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优化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一方面,表现在校园生态环境上,包括校园规划、绿化、建筑、景观等方面,通过有形的环境营造舒适温馨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表现在校园人文环境上,在教室、实训室、图书馆等公共空间实施校园文化建设。

(三)健全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制度建设也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包括校纪校规、学校的传统和仪式。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既是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学校要健全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体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和学生校内事务管理,要依规办事、不徇私情,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师生自觉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相关管理规定除了承载学风、诚信、友谊等文化元素之外,还要植入新时期高职院校文化的新元素,如在学生日常管理规定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在学生选课及社团活动中融入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实训教学及实训室建设相关规章中融入工匠精神的造就等。

(四)提升教师人文教育能力

教师是文化建设的关键,也是对学生施加文化影响最紧密有效的力量。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层次和品位,既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教学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在教学活动中传授职业精神、创新精神等文化基因,同时教师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将工匠精神、国际化特质等文化要素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

(五)主动导入区域文化基因

高职院校办学的区域性较强,招生和就业具有较强的地域选择,学校的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定位也是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学校的文化特质与其所在的城市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应主动结合区域城市的核心文化和工业特点,包括所在城市的产业发展特点、人文精神、社会价值取向。可以通过引入产业创新案例带动校园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合作企业的国际化案例带动校园国际化特质的营造;通过引入学长校友的成功案例带动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培养。

五、结语

高职院校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教育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任务,本文通过“文化建设”这一切入点,强调了新时期高职院校的文化应包括职业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国际化特质等内涵,并进一步指出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实施途径,希望本文的研究在当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对提升高校的竞争力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钟建宁,杨成.加强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50-51

[2]李晨赫,罗兰烁.中国留学生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1/4累计回国人数过半[EB/OL].中青在线.2016-12-13.

[3]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EB/OL].全球化智库.

[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324

[5]田方林.试析杜威的实用主义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2008(6):35-36

[6]孙晓玲.基于职业素质的高职职业精神内涵论[J].职教论坛,2012(6):62-65

[7]郑玉清.现代职业教育的理性选择: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高度融合[J].职教论坛,2015(5):31-33

[8]王刚,杨坤.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内涵和现状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8):134-135

[9]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创业学(第6版)[M].周伟民,吕长春,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8

[10]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9-44

[11]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27):16-20

[12]董事长詹纯新:缺失工匠精神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痛点”[EB/OL].2015-03-09.

[13]姜汉荣.势之所趋:工匠精神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解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1):9-12

[14]陆根书,康卉.我国“985工程”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1):25-31

作者:余斌 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