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论文

我国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论文

一、青海省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1、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内涵企业生态文化是为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的,是使企业成员的生产及生活活动自觉地遵循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维护环境的原则,使生态环境处于良好状态,避免人为破坏。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生态文化工作主要通过对企业管理者与员工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从而提高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企业和员工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所担负的责任与权利,从而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基于此,我们认为:企业生态文化品牌是以生态文化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是以发展企业清洁生产为基础,以开展生态营销为保证,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引导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价值理念,促进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独特形象的企业经营文化。

2、青海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现状分析近年来,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引领青海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潮流。以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为主的生态产业已成为青海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由于青海企业长期所处的外部环境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自身存在的缺陷,没有树立起全新的文化理念,生态意识、生态责任淡薄,导致企业品牌建设相对滞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较为缓慢。据资料统计,截止到2012年底,青海省共有27件中国驰名商标,同期全国共有4321件中国驰名商标,青海省在3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28位。统计数据表明,青海省商标品牌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极不相称,而且与周边省区相比,无论是在品牌产品数量、品牌经济总量,还是品牌档次、产品质量上,都存在很大差距。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环境需求和压力将集中凸显。随着工业化水平和规模的提升、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青海省的消费结构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升级,导致了能源、资源短缺矛盾进一步加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总量控制目标的矛盾更加突出,再加上青海省工业化初级阶段积淀的历史遗留环境问题尚未得到全面有效解决、经济结构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的现实,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容量提出新挑战,省内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青海省企业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外部环境问题

(1)宏观政策调控失灵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部门分割、多头管理体制阻碍了资源的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缺乏统筹兼顾,造成了企业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政府经济部门和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协调和联系,各自为政,尤其是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发生冲突时,往往以放弃环境保护为代价,使环境保护流于形式。同时,在环境管理过程中,也常出现寻租行为,污染较重的企业通过向政府部门和环保部门寻租的方式,把污染造成的成本转嫁给受污染者,在生态环境的治理与管理方面,政府部门还存在很多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生态环境问题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

(2)生态法律立法的缺失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青海省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散见于多部法律法规、规章中,层级低,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而一些最主要的“环保”法律没有关于生态补偿方面的规定。生态补偿法规执行过程中的部门分割,空间分散,行政色彩浓厚以及补偿方式单一等造成生态补偿的目的很难实现。目前主要是通过非市场化的政府行为,即采取税收、罚款等手段,采用“谁污染谁治理”、“外部经济内在化”来落实企业的环保责任。对企业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缺乏规范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管。

(3)生态文明意识薄弱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青海省本土企业对生态文化知识的普及不够,生态文明意识还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在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产业开发、生态建设与政绩考核的相互关系上,还存在片面强调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只顾当代人而不顾后代人的现象。由于生态文化建设提出来的时间比较短,各地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导致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滞后。

(4)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近年来青海省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上还缺乏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对于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投入更是捉襟见肘。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生态文化产业开发滞后,生态文化方面的图书资料、音像制品等基础资料相当匮乏造成有些地方只有资源而缺乏文化支撑,生态文化产品单一、产业发展缓慢。

(5)服务体系不健全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由于资金短缺加之受体制机制制约,青岛生态文化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小、档次低,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而且生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制约了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造成企业生态文化产品品牌效应小。

(6)技术支撑后劲不足不利于企业生态文化品牌的建设。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对青海生态文化建设的研究才刚开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与现实对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及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相适应。

2、企业自身问题

(1)企业在生态文化建设认识上不到位。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过程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资源,工业废弃物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问题的根源在企业,目前多数企业还未认识到生态文化的形成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缺少建设企业生态文化的动力。企业生态文化建设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往往偏重于口号、文件、标志等有形载体的建设,而忽视了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的建设。企业领导的传统经济发展理念影响着企业生态文化道德的选择,一切从本企业的局部利益出发,只求自己发展,无视社会效益、环境保护,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对立起来,使企业在生产决策和生产过程中基本不考虑环境问题。企业普遍缺乏对社会、对人类自觉负责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精神。

(2)企业在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上不到位。企业生态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是企业生态文化建设的纽带,发挥着将企业生态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态行为和产品的作用。传统的管理忽视了企业目标与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之间的关系,“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企业目标单一,缺乏自我约束,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这种管理理念不利于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环境治理法律的实施,一些企业已开始逐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但也只是停留在对“三废”回收等末端治理方面加大投入,还没有建立起协调发展的现代企业生态经济管理模式,还没有将生产经营管理与生态文化管理紧密联系起来。

三、青海省企业生态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1、制定正确的生态政策,加快生态立法建设生态立法应顺应生态文明的要求,转变传统立法观念,树立现代生态观,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为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在文化建设中突出生态文化内涵,在形象策划、产品开发、商标设计等方面充分体现生态理念,精心培育企业生态文化品牌。

2、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补偿方式。目前的生态补偿方式是以政府补偿为主,采取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这种方式在执行中存在标准难以确定、管理和运作成本高、政府财政压力大等弊端。应建立科学的市场补偿机制,依托市场机制,将生态服务功能或环境保护效益捆绑在一起推向市场,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来降低生态保护的成本,实现生态保护的价值。

3、树立企业生态文化观企业生态文化观要求企业要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出发,使企业的经营活动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确立企业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目标的统一。首先要加强企业员工生态文化观念的教育。目前青海省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大,污染物排放量急剧增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也与日俱增。而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并没有认识到生态和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需要企业从管理者到每个员工都要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切实将生态文化观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企业生态文化氛围。企业生态文化建设首先应树立良好的外部形象,美化企业环境,营造舒适和谐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再次要构建企业生态文化道德标准。即要明确生态道德行为,这是企业自我约束、实现企业目标的根本。构建企业生态文化道德标准,就是要把环境成本计入到企业成本之中,促使企业树立科学的利益观,学会用生态整体思维的方法进行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把保护环境贯穿于生产运作的全过程。

4、推行企业生态文化管理首先建立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积极加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提升企业竞争力。其次设置环保专员,主要负责处理企业环保方面的工作。再次明确企业环保方针,包括企业对污染防治和持续改进的承诺、遵守法律法规的承诺及其他要求的承诺。提供建立和评审环境目标和指标的框架。

作者:帖征祁永寿张承亮单位:青海广播电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