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职教育汽车制造论文

高职教育汽车制造论文

一国内汽车专业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特点

1特点国内汽车专业职业教育

课程结构设置后,改动量较小,选修课程的比例相对较小,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受限。国内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多在课程结束后才开始集中安排一到两个月的实习,收效并不显著。课程设置多以学生学习知识的完整性为基础,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设置比例偏大,延续学术性课程设置的理念。

2存在的问题

问题1:课程设置未能充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总体上仍依循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理论课开设较多,而实践课程数量相对不足。实践课程在职业岗位及企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等方面针对性不强。同时由于理论和实践的连接关系不紧密,即理论学习时缺乏实践支持,既影响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又导致理论知识未能充分发挥其实用价值;实践操作阶段,由于理论掌握不牢固,学生不能有效利用所学的理论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问题2: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同步性较差国内高职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教材知识体系老化、教学方法相对落后、人才技能培养与科技发展相对脱节等现象。首先,教学方法多参照学历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完整系统性多于实践训练;其次,课程设置不能重点突出对实践技能培养的要求;再次,高职教材内容普遍存在内容过时的现象,不能及时跟上科技的进步;此外,实训操作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但受资金条件、校企沟通交流较少及政策原因等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实训场地不足、实训指导教师缺少的现象,导致高职毕业生在技能掌握方面相对欠缺。

问题3:课程设置中行业及企业的参与度低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得到行业和企业的充分认可,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需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行业和企业的指导,学校和企业都需要转变观念,积极开展合作。但是部分学校缺乏校企合作的热情和动力,企业也尚未从人才战略的高度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根据目前已经形成的校企合作经验来分析,大多是学校主动向行业企业寻求合作,主动向学校讨论合作办学的企业则较少,企业对于学校的资助,也多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训基地提供等阶段。校企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都亟待改善。

问题4:对师资力量重学历轻技能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入校任教,而从企业转入的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统计表明由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教师比例占67%。国家对高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对实际行业工作经验并没有明确要求,且现有师资培训强调教师学历达标而忽略了教师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缺乏对适应高职院校的先进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

二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的特点分析

国外高职课程设置的理论发展要早于国内,在长期的发展中,各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不同职业教育模式。而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又以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最具代表性,也相对比较成功。双元制高职教育从诞生开始就一直是企业与教育机构共同参与办学,经济界与教育界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办学的目标也是解决应用型高级人才的培养。这种教育与行业发展密切联系、教育与职业发展密切联系的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推动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双元制课程设计是以职业选择为中心选择课程,明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阶梯式课程结构,其理论课程覆盖了对应专业所需的绝大部分理论,具有知识面广、课程难易适度、综合性强等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阶梯式逐级上升的层次,紧密围绕职业实践活动从泛到精、由浅入深开展。双元制课程设计能够充分突出以就业为中心的特点,其课程的编排设置更加注重职业技能养成和训练,通过具体实际的技能操作来实现。双元制课程模式,以学生在企业的工作内容为核心,并重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注重实践操作,突出技能训练,理论教育服从实际工作需要。调研结论表明,在汽车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方面,我国与德国存在一些差异,具体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开设的课程种类不同。德国双元制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是与汽车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各门课程相对独立;而我国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体系为中心,理论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其次,课程顺序差异。以德国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为例,其课程顺序以车辆生产制造过程为主线开设;而我国该专业课程的顺序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即由浅入深的顺序,且学科顺序结构庞大、逻辑严密。不仅专业学习的宏观内容编排采取各门分科课程平行展开的方式,而且各科课程本身即微观的内容编排也是按学科结构平行展开的。另外,两国开设的课程主题特征不同。德国开设课程以学生能够完全适应工作岗位需要为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而我国的课程开设在很大程度上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完整性为主,对学生而言,学到的知识体系虽然完整,但对所要从事的职业来说则存在缺陷,导致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到企业上岗后,岗位技能较差,需要重新在企业进行上岗培训,使得职业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1课程设置理念对比

分析中德高职课程设置差异及影响之后,笔者认为国内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应该结合我国国情及院校的实际办学条件进行调整。总体指导思想应该是突出“能力为主”,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强调“校企合作密切配合”。第一点:突出“能力为主”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为出发点。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的学生从入校到毕业,一般只有3年的时间。学校应更多地注重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一线岗位操作技能,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第二点: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模块化”是指为适应职业群所设计的知识单元和技能单元,而且以专业技术训练为主,以职业资格为导向设置课程结构,组织教学内容,着眼于能力的培养。“模块化”要涵盖汽车相关职业中的某几个或者更多的岗位所对应的模块,供学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学生根据自身性格和职业规划需求自由选择。充分考虑就业市场的变化要求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第三点: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素质”以人为本提高素质,是指学校的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学生自身人格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多方面全面发展,培养做人与做事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技术人才。第四点:强调“校企合作密切配合”加强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沟通合作,共同参与教学课程设计,推动教育发展,更加富有针对性地解决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人才的培养问题,也能够有效降低高职教育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滞后性,使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可以更快地实现动态更新。

2课程设置因为汽车制造所需要的设备

诸如冲压、焊装、总装等大型生产线,是任何高职院校都难以投入的设备,且受国情所限,也无法完全照搬照抄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模式,依照上文所述的理念,并从高职学校的具体条件出发,对汽车制造及装配技术专业3年全日制基本课程体系进行设置研究,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部分构成,公共基础课重点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三个层次。基本学制采取“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进行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三年到汽车制造现场,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顶岗实习,接受汽车企业有关部门和学校的共同管理和培训教育,将前两年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际生产对接。在课程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知识结构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锻炼,兼顾汽车制造及装配过程中各个模块,同时又与企业充分沟通联系,加强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技能培训和安全管理。

四结语

合理吸收国外先进的高职教育模式优点,在突出“能力为主”、兼顾“模块化多向选择”、注重“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强调“校企合作密切配合”等四项原则的指导下,制定适合当前国情和学校办学条件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组建教学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专项教师团队,加强教学改革,丰富教学方法,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并重;以就业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对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作者:施卢丹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