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电气工程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管理

电气工程专业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管理

摘要: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统筹管理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一些问题也初露端倪。论文以云南省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管理为例,系统分析了该专业招生人数下降、生源质量下降、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尝试探究成因并给出对策:统筹管理模式下,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应该突出在职人员的主体地位、采用“互联网+”在职人员培养模式、鼓励多样化毕业成果、加大宣传力度,以改善新形势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统筹管理;电气工程;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

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在我国研究生学历教育体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6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发行了《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教研厅〔2016〕2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中明确规定:2016年12月1日以后,在职研究生的全国联考归入研究生统考之中,教育部统一下达招生计划并进行招生录取。以“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为基本原则,促进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两类硕士研究生的学历学位证书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1]。自此,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逐渐并轨。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的统筹管理对各高校的冲击也越来越明显,其中,云南省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2]。具体表现为录取人数呈断崖式减少、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培养模式与实际脱节等[3]。在统筹管理模式下,如何解决这些新发问题关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因此对云南省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显得十分重要[4]。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及培养现状

(一)招生现状

统筹管理以前,在职人员报考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职人员统一参加国家组织的全国联考,考试科目为GCT(GraduateCandidateTest,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完成GCT的命题及阅卷工作。第二阶段,参加学校自命题专业课笔试及综合面试,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电气工程专业考电路。统筹管理以后,在职研究生全国联考融入到统考之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对全国统考科目进行命题,非全国统考科目由学校自行组织命题,考试大纲由学校统一编制。招考制度改革以后,随着研究生学位类型的丰富、研究生学历制度的完善,在职人员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热度激增。对我国历年研究生报名人数统计如图1、图2所示。2017年我国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总报名人数达到201万,比2016年增幅了13.56%。2018年我国研究生总报名人数达238万,比2017年增幅了18.41%。2019年,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竟然达到了290万,比2018年增幅了21.85%。到2020年,我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又创新纪录,达到了341万,比2019年增幅了17.59%。可见,国内研究生报名人数逐年高速攀升。但在此背景下,云南省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仅报考人数没有增加,招生计划反而大量空缺。即便高校开通调剂录取全日制非在职考生的通道,仍无法满足相应的招生需求。以昆明理工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历年招生数据为基础,对并轨前后电力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从图3可以看出,招考制度改革以前,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录取人数维持在80人左右,而改革以后,录取人数降到了个位数,其中还包括全日制研究生的调剂学生,在职人员的录取寥寥无几。由此可见,在新的考试、录取模式下,录取人数却呈断崖式减少。产生此情况的原因如下。1.考试科目难度系数增加统筹管理以后,国家统一招考制度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实行相同的考试内容,导致考试难度系数加大,许多考生的分数无法通过复试分数线,甚至达不到国家的标准分数线,进而使“一志愿”上线率直线下降。以昆明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位为例,2017年非全日制研究生报名人数有80多人,而录取人数只有5人。此外,改革后的专业课考试内容更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考查,英语统考难度加大,而在职人员兼顾工作的同时,很难分配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系统的学习。他们与全日制研究生相比,知识准备时间较少、应试能力又较弱。这种情况下,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又采取相同招考标准并实行统一划线,客观上导致了在职人员考试的时间成本大大增加,而且实际上大量报考的在职人员根本无法通过考试。2.电气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电气工程专业的显著特点是专业课内容复杂多变,非全日制考生大多面临需要长期出差、工作任务繁重、工作压力大等情况,这导致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考取难度呈指数型增长。对于电力工作人员来说,特别是工作在郊区高电压等级变电站的电力一线从业者,一年200多天都坚持在一线岗位,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查和记录。夜间还易出现电力设备故障、停电等问题,电力工作人员连夜抢险抢修、周末加班已成常态。对于节假日、春节用电高峰期,电力工作人员还需全天24小时待命,保证持续可靠性供电。在不多的休息时间中,电力工作人员还需参加各种岗位技能培训和考试,工作非常辛苦。3.考生不愿意接受调剂新政策出台以后,教育部的《通知》中明确解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坚持同一质量标准,实现其学历、学位证书具有相同效力和同等法律地位。这意味着非全日制和全日制毕业研究生有同样的资格去参加工作应聘。但从近三年的招生情况来看,很多考生仍然对这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心存疑虑,甚至不予接受。许多未被录取的全日制考生宁愿放弃也不愿意调剂成非全日制研究生,这成为了生源数量不足、生源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用人单位对在职人员的培养质量总体持观望甚至怀疑的态度,进一步打击了考生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报考及调剂信心。

(二)培养及管理现状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各高校有其独特的属于在职人员的个性化培养方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灵活特性成为众多在职人员的首选,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英美等西方国家多年发展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经验表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既满足了在职人员提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愿望,又符合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趋势。自我国新政策出台以来,非全日制研究生出现了复杂的生源结构、多样的年龄跨度、不同的专业背景等特点,导致了更多元化的目标需求。这也使得越来越占主体部分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成为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对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也具有深远意义和时代紧迫感。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中所存在的一些瓶颈问题亟待破解。1.在职人员的工作与学习难以统筹兼顾文章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类型、特点及培养难点做了一个对比分析对于全脱产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由于参加脱产学习前是没有单位的,因而可与全日制研究生一同培养,可选择在校住宿,与全日制研究生一同上课,不存在工作与学习的冲突。而对于半脱产非全日制研究生而言,正如前面所述电气工程专业的工作特点,在职人员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由于工作和时间的限制,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复杂的课程学习和论文设计,工作与学习很难统筹兼顾。2.缺乏针对性培养方案及管理措施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以后,生源质量出现了较大差异,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总体上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还有一定差距,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体系仍不健全,培养模式的改进迫在眉睫。然而在培养方案上,大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根据非全日制研究生要兼顾工作和学习的特点,制订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实际可行且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案,而只是依附于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使在职人员无法灵活安排学习时间。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课程内容、授课方式、考核形式也基本相似,针对在职人员的专业学位特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开设较少,没有真正做到“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使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流于形式,给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设置了新的障碍。同时,由于学业和工作相冲突,许多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思想和态度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在校时间少,课堂出勤率低,用于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少,使高校对其教育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任课教师放松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课堂考勤和作业检查,高校在课程学习、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答辩等各个环节又不严格管理和监控,放松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要求,使其处于一盘散沙的无组织、无纪律的状态,论文的真实性及质量得不到保障,教育和培养质量大打折扣[5]。

二、统筹管理模式下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与管理模式新举措

2017年,教育部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已占研究生招生总计划的28.4%。由此可见,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录工作中所占地位越来越重要。教育部在有关统筹管理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是指在从事其他职业或者社会实践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和灵活时间安排进行非脱产学习的研究生。为提高统筹管理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准确把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基本概念,促使研究生教育体系更为完善、培养体系特色鲜明。

(一)突出在职人员的主体地位

与英美等西方教育强国相比,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早在10年前,英国在职研究生人数已占研究生总数的57%,非全日制研究生已经成为其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形式。然而到2015年,我国在职研究生人数才占研究生总数的37%。无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以何种形式改革,教育部并轨改革的出发点是满足在职人员提升专业能力、丰富专业知识的愿望,适应社会各行各业对在职人员提升职业能力的迫切需求,因此在目前阶段的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必须突出在职人员的主体地位。1.优化初试题目构成,灵活考核在职考生非全日制研究生纳入统一考试以后,虽然通过同一张试卷选拔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能够切实把控生源质量,但与全日制学生相比,在职人员对理论知识作答能力差、应试能力较弱,并未体现专业学位人才灵活选拔的特点。因此,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初试科目中,应进行试卷改革,即一张试卷两类考题。在试卷中分为必考和选考两部分,必考题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考生都必须完成对该类题目的作答。选考题分为全日制考生考题和非全日制考生考题,针对全日制考生的选考题,应注重更深层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考核;针对非全日制考生的选考题,更应注重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专业素质等方面的考核,选考题应标明仅全日制考生或非全日制考生可做。此外,还应完善考试大纲内容,将一些前沿热点,书本外、行业内的实际问题融入考试内容,增加考试内容中的开放题比重,注重题目设置的真实性和情景性,密切联系在职人员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灵活考查知识点,实现考试内容的多元化。2.引进电力或其他企业,实行教学实践双轨制在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的队伍建设是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多数高校采取校内指导教师为主、校外指导教师为辅的集体指导模式,收效甚微。由于企业导师在单位中工作任务繁重,加之校外导师制度普遍存在的职责不清、制度缺失等问题,所谓的“实践导师”往往不能有效地指导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因此,高校应紧贴职业需求导向、突出实践能力这一重心,引进一批专业技能突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富有教育情怀的高级职称企业人才为高校硕、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承担对学生的实践指导。这样,让具有丰富一线实践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校内导师承担基础理论知识传授和科研基础指导,筑实专业知识基础。“教学”与“实践”双轨并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科研与生产的统一,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学历教育体系,使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二)“互联网+”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与管理

21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新时代,互联网和手机的广泛使用已成社会潮流,“互联网+教育”给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带来冲击的同时,也为新媒体时代教育的变革提供了新的视角。考虑到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点,有必要将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传统教学模式中,丰富教学内容和授课形式,确保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统筹协调发展研究生教育。探索建立线上为主、线下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给学生的是理论性的知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往往较为被动。而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教师交流机会更少,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无法实现对其系统性的教育。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时间、精力的特殊性,可以采取网络直播课、视频公开课等线上授课方式,加快网课建设和引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将部分必修课加入网课建设,开设多样化的选修课。非全日制研究生线上学习可以积累相应学时和学分。同时,加强线上实时考核,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灵活设置题目,防止刷课、挂课,将线上问答、线上作业纳入综合考核。非全日制研究生可随时随地获取课程资源,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只要在学期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学时并通过考试评估,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此外,高校也应建立健全教师在线授课管理制度,双向发力,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当然,只依赖线上资源是不合理的,应将线下授课方式作为线上学习的针对性补充。师生间通过线下交流可以针对疑难点进行讨论,弥补网络课程的不足。这就要求高校找到两者协同发挥作用的最佳契合点,保障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习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严把人才质量关,鼓励多样化毕业成果

许多高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毕业要求极低,而且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层次、质量,以及科研成果的创新性也没有明确规定,这实际上也是非全日制研究生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严格把控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质量,在学业水平、毕业要求上向全日制研究生看齐。只有坚持同一标准,才能保证同等质量。考虑到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特殊性,可放宽对其毕业成果形式上的要求,允许以论文、专利、产品等能够体现个人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的设计作为毕业成果,但要从学术性、创新性、实践性等多个维度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估。

(四)破除刻板偏见,加大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及培养单位应积极宣传并切实贯彻“坚持同一标准、保证同等质量”培养理念,引导社会正确认识非全日制研究生,增强社会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同感,矫正用人单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刻板偏见。高校应发挥本科生专业导师、学业导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实验室,给予指导,并鼓励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同时报考非全日制研究生。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就业,又优化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生源。一方面,在职研究生可以把实验室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在职研究生与实验室导师寻找、完成科研项目合作,有助于推进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实现校企双赢。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统筹管理使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进入了新阶段。通过对统筹管理模式下云南省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招生、培养及管理方面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分析,以点带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策略,以期促进电气工程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发展,为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的统筹管理的稳步推进建言献策。

参考文献:

[1]靳慧,刘佳,白雪.新形势下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79):23-25.

[2]陈谦.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并轨实施路径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8(1):73-76.

[3]郭军,郭宁.非全日制研究生招考制度改革研究[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32(3):15-19;80.

[4]唐继卫,马健生,李洋.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2):1-5.

[5]党婕,祁宁,杨瑚.“三位一体”高校教学督导体系对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研究———基于被督导教师视角[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14-17.

作者:杨毅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