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图书馆知识管理探析

图书馆知识管理探析

知识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已成为管理实践和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对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沿着三条主线进行:第一条是把重点放在信息管理上,从显性知识的价值出发,致力于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工具方面的研究,主张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对知识进行采集、存储、整合、检索和交流传播,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可以称为“知识工具论”。第二条是把重点放在人的管理上,从隐性知识的价值出发,着重研究人的思想行为、技能技巧和经验方法,可以称为“知识主体论”。第三条是把重点放在知识资产管理上,从整体知识价值出发,把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主张通过有效运营使其转化为资本,产生新的价值,可以称为“知识资本论”。〔2〕把知识管理的三条研究主线综合起来,知识管理是以自我实现人为前提,以人的复合价值需求为起点,依托知识主体,运用知识工具,采取知识资产运营等方式,不断推动知识的生产、服务和创新。知识管理以人的需求为逻辑起点,围绕知识的供求关系,遵循知识生产、服务、创新的价值规律,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开放性,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均应在交流共享中实现知识的价值。二是动态性,知识是不断积累生成的,知识理是一个动态流变的知识运作过程。三是创新性,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推动知识创新,不断用新的知识赢得竞争的制高点。四是人文性,知识管理立足人又超越人,依靠人又发展人,把深入激发人的思想、行为潜能作为最大的能量源泉。知识管理立足人、依靠人、满足人,又不断超越人的实际主体,把人作为知识主体与客体有机统一起来,把主观知识和客观知识辩证结合起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并向自由王国迈进。

内在需求:图书馆的本质属性与知识管理

无论是从图书馆的内在要素构成,还是图书馆的基础理论发展,以及图书馆的历史演化来看,图书馆的知识本质是图书馆发展的内在逻辑,蕴含着自发的知识管理形态,驱动着自觉化的知识管理,与知识管理在本质是一脉相承的。图书馆的内在构成要素充满了知识属性。图书馆由从业人员(管理者、馆员)、馆藏资源(文献、信息)、管理工具(制度、技术)和服务对象(用户)四大部分组成。以上四个方面无一不与知识相联,无一不与知识活动相关,无一不是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和承载主体。图书馆从业人员包括管理者与馆员,承担着运用管理工具对馆藏资源进行整理、组合并提供给用户的职责,与知识资源打交道,向知识需求者提供服务,本身就是知识主体,又是主体化的知识,即隐性知识。馆藏资源包括文献、信息,是知识的载体和形式,是知识分类中的显性知识,通过图书馆馆员、管理者的隐性知识进行知识发现、挖掘和创新,产生新的知识。管理工具包括制度、技术,科学的制度如组织构架、工作流程和先进的技术如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能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知识交流、共享和创新、增值,本质上就是知识工具。服务对象即用户,是图书馆的需求方,是知识资源的利用者,知识管理的服务者,更是知识价值的实现者。图书馆内在构成要素的知识属性蕴含着、驱动着、发展着知识管理。图书馆的理论基石来源于对知识的研究。德国图书馆学家阿道夫•艾伯特在1820年出版的《图书馆员的教育》一书中指出,“图书馆员执行任务所需要的一切知识和技巧的总和”应当构成图书馆学的主体内容,建立了图书馆的“知识论”理论思想。1976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肯普在《知识的本质———图书馆学入门》一书中讨论了知识与图书馆的关系,指出图书馆不只是作为知识的收集站而存在,应努力传递知识,阐释了图书馆的“知识基础论”的理论思想。1954年,德国图书馆学家彼得•卡尔施泰特在《图书馆社会学研究》一书中认为,图书是客观精神(知识)的容器,图书馆是主观精神(知识)与客观精神(知识)发生联系的场所,提出图书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思想。1977年,美国图书馆学家奥尔(J.M.Orr)在《作为交流系统的图书馆》一书中指出,图书馆的目的是收集和利用人类文字的交流,是知识的传递系统,是人类交流系统的补充,反映了人类自身的知识体系,提出了图书馆的“知识交流论”的理论思想。图书馆研究专家布利斯(H.E.Bliss)和谢拉(J.H.Shera)率先提出了图书馆知识组织的观点,最终在夏尔马(Pandy.S.K.Sharma)的《图书馆员知识的知识》一书中发展为涵盖图书馆职业的“知识组织论”的理论思想。〔3〕对图书馆的理论研究一直是沿着知识的研究路径展开,没有对知识的深入认识就没有图书馆基础理论的深化,没有知识的存在,图书馆就丧失了存在的基础。图书馆的历史演化贯穿了知识的主线。第一代图书馆以收集和保存图书为目的,采取人工操作的方式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和保存,是人与图书相结合的传统图书馆时代。第二代图书馆是以文献为主要收集存储对象,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服务,是文献信息与人、计算机相结合的图书馆自动化时代。第三代图书馆是以信息资源为对象,以计算机和数字网络为手段,是信息资源与人、计算机、信息网络相结合的图书馆网络时代。〔4〕图书馆的历史演化实际上是知识的形态演化,随着知识的内容和形式的发展,图书馆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结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

外部需求: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与知识管理

图书馆的外部需求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决定着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开展知识管理、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外部需求在变化,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在不断演变。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研讨会上,国际图联将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外在环境对图书馆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决定了图书馆的繁荣文化、实施教育、专业服务的职能,从不同层面把图书馆知识管理嵌入到社会大系统中。

1.文化繁荣职能:嵌入社会文化系统中的知识管理。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而存在,是从图书馆学诞生开始就具备的第一项职能,即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并使之得以流传和发扬。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文化繁荣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和职责。一是从纵向上讲,图书馆担负着保存、流传文化知识记忆的职责,将知识汇聚成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使人类文化生生不息,不断累积繁荣。二是从横向上讲,图书馆承担着普及传播文化知识的职能,促进知识交流共享,提升国民文化素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履行文化繁荣职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已嵌入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以满足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为目的,承担着记忆传承和传播普及文化知识的历史责任和社会责任,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面向大众的,全面开放的,具有社会历史特征。

2.社会教育职能:嵌入公共服务系统的知识管理。图书馆作为教育机构而存在,是进入工业社会的图书馆发展出的第一项自觉性的社会职能,面向特定群体,扩展至社会,开展社会教育。教育是社会、组织和个人实施知识管理的基本途径,已成为政府开展公共服务、履行社会职责的基本内容。图书馆作为知识仓库,是开展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和阵地。一是引领社会阅读,采取恰当的方式和途径,向受教育群众开放,倡导传播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二是开展基础教育,融入学校专业教育机构,提供有针对性的知识教育,推动人的素质和技能的全面发展。履行社会教育职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嵌入政府公共服务系统,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为目的,承担着知识发现、组织、创新的社会发展责任,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工作,具有公共服务特征。

3.专业服务职能:嵌入市场价值系统的知识管理。图书馆作为专业服务机构而存在,是社会自主多元、知识海量细分的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服务职能。以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基础,面向特定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个性化、特色化的知识服务。履行专业服务职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将知识作为资源,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的,采取知识服务的方式,把用户和市场联结起来,参与知识市场竟争,实现知识资源的增值,具有市场发展特征。

知识资本:构建以需求

为导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知识供求的关系中把握图书馆知识价值规律,在知识化劳动中创造价值,在知识服务中体现价值,在知识应用中实现价值,本质上是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运行过程。以需求为导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打破图书馆僵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形成知识化的有机组织体,并融入社会系统中,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互循环,更加有效的履行社会职能,把图书馆的知识价值充分挖掘出来,不断满足以自我实现人为逻辑前提的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复合化价值需求。

1.建立柔性化的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知识共享是加强图书馆内部知识管理、满足图书馆内在需求的基本途径。根据图书馆的知识本质属性,以馆员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倡导学习理念,实行组织再造,开展业务重整,建立平等、自主、合作、柔性的内部运行机制,深度推动知识的交流学习,全面激发知识的吸收创造,最终赢得图书馆知识价值的竞争优势。〔5〕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把比谁学得更快更好作为图书馆赢得竞争优势的第一能力、第一资源,建立多元回馈和开放的学习系统,形成学习共享与互动的组织氛围,使个人活出生命的意义,组织成为身心健康的机体,不断增进其创造未来的能力。〔6〕开展扁平化组织设计。打破图书馆传统的垂直化、直线型组织结构,超越部门和专业的界限,以馆员为主体,以知识流动为核心,采取正式组织和权变组织相结合,结构化部门与团队管理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扁平化、柔性化的组织结构。组建图书馆知识管理委员会为最高决策中心,下设事业部作为独立的二级决策工作单元,改变以权力主导的刚性化单一决策结构,形成柔性的分布式多元决策中心。组建知识团队。围绕图书馆工作任务,以项目的形式组建复合型知识团队,设立知识主管,制定团队工作目标和计划,协同凝聚各有特长和个性的团队成员活动,为达成目标精诚合作,共同奋斗。设立虚拟组织。以建设图书馆不具备、不完全的专长和能力为核心,集合组织内外的个人和团队,建立松散的工作合作关系和项目化的激励机制,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形成相互补充、相互支持的合作,共同完成组织管理目标。建立知识联盟。加强图书馆之间以及与其他知识组织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采取馆际互借、信息互通、咨询互动等形式,促进跨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形成新的知识价值,满足用户需求。重整业务流程。按照显性知识的序化、隐性知识的转化两个方向重整图书馆流程,一方面,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全面梳理馆藏文献和网络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和整理,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使无序的信息变为有序,使固化知识得以活化,形成动态的显性知识流。另一方面,深入开发蕴含在馆员、团队、组织等不同层级知识主体的隐性知识,推动馆员之间、团队之间、组织之间和馆员、团队、组织之间的交流,推动隐形知识不断向显性知识转化,实现知识的价值。

2.建立多元化的图书馆知识服务体系。知识服务是加强图书馆外部知识管理、满足图书馆外在需求的必由之路。根据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定位,采取专业化、集成化、交互性的知识服务方式,满足用户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需求,使知识的价值得以最大化利用,让用户成功,实现图书馆和用户的双赢。面向大众的普及性知识服务。开展面向大众的普及性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作为文化机构承担的社会职能的实现方式,这时的图书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开展服务的主要方式是知识传播,服务对象是普通大众,服务形态完全开放、全息扩散,服务内容根据具体需求而不断调整,服务价值是塑造社会精神文化品格,营造共同的精神家园。图书馆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承担起繁荣文化的职能,打破自我封闭形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主动融入社会文化实践,开展群众性文化普及活动,让知识回归大众,回归社会实践,起到引领大众的知识价值作用。面向教育的公共性知识服务。开展面向教育的公共性知识服务,是图书馆作为教育机构承担的社会职能的实现方式,这时的图书馆是政府公共服务的组成部分。开展服务的主要方式是基础性、专业性的知识教育,服务对象是特定的社会群体,服务形态是特定环境下的完全开放扩散,服务内容既有统一的标准化知识,又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知识,服务价值是提升受教育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内化为教育对象的隐形知识,为创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图书馆顺应公共服务需求,承担起社会教育责任,将自身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与学校建立知识交流共享的机制和渠道,采取引导师生进入图书馆阅读、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把知识教育工作引向深入,起到教化群众的知识价值作用。面向市场的个性化服务。开展面向市场的个性化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作为专业服务机构承担的社会职能的实现方式,这时的图书馆是创造市场价值的主体和阵地。知识经济时代的图书馆知识服务正在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以用户的特定需求为导向,主动向用户提供集成、整合和创新的知识产品。一是开展定制服务,建立用户档案,获取用户的需求信息,利用丰富的图书馆知识资源,依托一批优秀咨询馆员和主题专家的特殊专业知识,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二是开展增值服务,对已掌握的知识资源进行深度交流共享和挖掘,找出新的知识关联和最初的未知,建立相关的知识单元,再将相关和相近的知识单元结合在一起,建立自己的特色知识库,形成独具特色的专有知识体系,为用户提供新的知识,获得新的价值,实现知识增值。〔7〕三是开展导航服务,开发建立知识地图,用清单、图标等信息方式表示知识分布及其各种关系,把知识库中的信息与知识目录连接起来,通过分析利用用户行为模式和知识需求,智能化地引导用户找到目标信息,缩短知识获取的时间,加速知识循环,把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恰当的人。

3.建立循环化的图书馆知识创新体系。知识创新是推动图书馆内外交互循环、实现知识价值螺旋上升的根本动力。围绕图书馆知识管理供求关系的主轴线,以创新为动力,打通图书馆的内部循环,嵌入不同层面、类别的外在系统中,形成图书馆与社会、政府和市场等知识系统的有机耦合,实现海量知识的生成累积和新知识的创新生成,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最大价值。循环化的图书馆知识管理创新从个人(馆员)、组织(图书馆)、系统(外在环境)三个层面分开或者交互进行,通过知识交流共享和知识嵌套,个人嵌套在组织中,组织嵌套在系统中,实现知识生命周期的循环和知识创新的累积展开。首先,个人是知识创新的原点,是知识创新的能动主体。个人(馆员)在知识管理的高频交流、超常积累中,依靠智慧、素质和技能、实践的混合作用,实现知识创新,生成新的知识。其次,组织(图书馆)是个人的集合体,是馆员个体知识潜能的挖掘者。通过科学高效的组织活动,形成立足个人又高于个人的组织能量和创新知识,把组织转换成个体知识主体的创新场和知识资源的放大集合体。再次,系统是普遍联系世界的个人和组织的集合体,是知识价值的最终容纳者和归集地。通过系统与组织、个人信息、能量的交互循环,整合知识文化、制度技术、物质资源等要素,建立立足但又高于个人、组织的社会知识创新有机体,推动形成人类知识发展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知识的力量已将经济社会生活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图书馆知识管理研究正在蓬勃兴起、深入发展,为知识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应用创造范例。以需求为起点的研究路径,深化了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拓展了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方法和视角,将会在知识共享、知识服务、知识创新中发挥作用,得到新的知识启迪和发现,为图书馆知识管理打开一扇新的知识窗。

作者:何晓庆单位:四川大学图书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