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素描教学融入创作意识探究

素描教学融入创作意识探究

艺术修养、艺术表现的培养是同时进行的。素描不仅仅是基础造型训练的方法,更是一种艺术创作,是一种可以表达画家感受的创作手段。教师应该以更关注、更开放的态度看待和思考它,使学生的创作意识在基础训练中得到很好的体现。文章提出现代素描教学改革要在掌握再现客观世界的能力的前提下,把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表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通过增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改变基础造型的单一性,同时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一、创作意识需要长期培养

素描是造型艺术的造型基础,而对于造型基础的定义,美术教师基本上停留于写生能力、写实能力的范畴,而对于学生的造型形式、空间想象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美术学院造型学科的培养目标往往是引导学生成为能够顺利开展美术创作的艺术家。作为造型基础课的素描课,就应该围绕培养艺术家的目标设定课程的培养目标。造型基础的意义,就是要达到掌握创作能力的目标。造型基础绝不能脱离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和标准。一直以来,创作都是创作课的任务。教师负责创作方法、创作理念、创作技法等的教学。而一般高校的创作课往往较少,学生常常在三年级甚至四年级的毕业创作中才真正接触创作的知识和理念。面对创作,以往的素描教学培养的学生往往不具备创作所必需的画面构图组织能力,塑造夸张、生动造型的能力,大胆、浪漫、趣味的空间想象能力,等等。素描教学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严谨、扎实而不敢越雷池一步。素描课程教学缺乏创造性,导致学生在创作的时候既不善于想象,也不善于夸张,既不善于组合,也不善于联想。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绘画理念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艺术创作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其生活积累、思想倾向、性格气质、艺术修养是艺术创作得以顺利开展和最终完成的基础和前提。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概括、提炼,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统一的艺术作品。美术创作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要运用形象、空间、线条、明暗、色彩、色调、制作技巧等要素,构思、构图、塑造形象、安排情节、调控节奏、创造意境、经营与锤炼艺术语言。创作是对作者阅历、人格、人生观念、知识结构、思维智能、创作能力、专业技巧等素质修养的全面检验。可以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学生和艺术家高级阶段的目标和任务。创作所需要的各种方法、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掌握和具备的。上述创作方法和创作能力需要经历长期的培养和反复训练才能具备和掌握。这个过程仅仅依靠创作课显然是不够的,而且时间也显得太晚。除了毕业创作课程外,一些美术院校的创作课程较少;而单一的素描写生已经使不少学生养成了对着实物毕恭毕敬、谨小慎微地忠实再现的习惯和惰性,他们往往不愿意思考、想象、夸张、突破、创造。因此,在素描课中导入创作意识,不仅可以早日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更可以通过想象、联想、夸张、变形等形式语言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习惯。当面对艺术创作时,学生已经形成了思维、想象、夸张、创造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就能真正达到基础为创作实践服务的教学目标。

二、在素描教学中培养创作意识

创作意识是促使创作能力转化为创作行为的意识。在艺术创作活动中,没有创作意识,创作主体不可能运用创作能力开展具体的创作活动,艺术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个人的创作意识至少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创作动机、创作预期和创作潜反射心态。创作动机是创作意识的基本要素,是促使创作行为产生并最终形成艺术作品的主体原动力,具有较高的个体性和个别性的特征。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写生时摆出的静物、人体模特等客观物象时,教师可以把握时机,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要求学生摒弃简单地复制对象或再现自然,充分利用想象、夸张、变形、联想、重组、趣味等形式语言和手段,把简单的素描写生习作变成充满创造性、乐趣、想象的艺术创作过程。

作者:蹇丽 单位: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