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美术教育探析(5篇)

中学美术教育探析(5篇)

第一篇:高中美术教育生态文明意识思考

【摘要】生态文明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至关重要,高中美术教育应该挖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培养学生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

【关键词】新课改美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党的十八大全面深入地论述了作为科学发展观组成部分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党中央对于我国所处建设发展时代的新概括,也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新总结。《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提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自我、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的关系,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理解文化艺术,弘扬人文精神。中学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的学科领域广,新教材也明显渗透着环境保护的意识,如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的学习领域,有些课的内容要求学生去关注学校、社会的环境,要求学生从实用功能和设计角度评价身边的环境。可见,高中美术教育也蕴含着生态文明的意识。

一、高中美术教育实施生态文明意识的方式与方法

1.注重美术作品视觉赏析,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美术作品的欣赏活动也是高中美术课的重要内容。高中美术课与生态文明有联系的题材作品是非常丰富的。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发掘出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意识,通过欣赏各种图片、艺术作品,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领悟其中所蕴含的环保意识等人文因素,以此增强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教师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意识:美术作品创作的世界是人的世界,美术作品虚拟的环境是人的环境,美术作品构造的建筑是人的建筑,每个人都应关心我们生存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消除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隔膜,使之互相渗透,互相沟通。

2.在美术作品的实践中渗透生态文明意识

美术作品是物质材料结合人文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无论是美术作品的写生、写真、写心、写意,还是美术作品的手工制作,都能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出自己的理解。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中国古人所谓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人与自然环境的相处,是美术作品一个永恒的主题。高中学生美术作品的创作,如雕塑、篆刻、书法、工艺、绘画、设计等,可以抓住这个主题,进行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包括作品的创意、加工、构思、布局等。最简单事例,利用身边的东西,“废物利用,变废为宝”。在高中美术工艺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诸如易拉罐、快递纸箱盒、塑料袋、香烟盒、矿泉水瓶、绳子等这些容易污染环境的废旧物品,制作自己喜欢的工艺品。在工艺品的构思和加工制作过程中,无不渗透着生态文明的理念,变废为宝美化我们的生活。易拉罐可以变成美丽的小花篮;香烟盒被剪切成了小沙发;矿泉水瓶被改装成了淋浴喷头等等。这些本该去垃圾桶的废品得到了“重生”,点缀了学生的生活环境,美化了学生的心灵,生态文明的理念深深地植入了学生的脑海中。

3.在高中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中,融入生态文明意识

高中学生的美术素养,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美术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得以发挥的情境,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的价值,发展自己的个性,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但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将自己的梦想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背景下,才有可能让自身的价值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生态文明建设体现的是“和谐”的价值观,高中美术教师在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中,应该加入对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理解,呼喊世人对自然环境现状的忧虑和对环保意识的加强,增强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同。

二、实施生态文明意识对高中美术教师的要求

1.美术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生态文明理念高中美术教育实施生态文明意识,美术教师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学习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对人与自然的关注,古代许多画家都非常钟情与对自然的感悟和创作,认为合乎自然之道的作品才是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作品。借鉴国外美学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动向,如日本很注重美学中的“垃圾文化”,受自身国情的影响,许多艺术作品都是用人们眼中的垃圾创造出来的,但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本文上面所说的“废物利用,变废为宝”,这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美学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新思路。

2.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意识

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有关人与自然环境的题材也很多,作为一个美术教师有责任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实际的备课、授课、作业评价等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渗透生态文明的思想,使学生在美术学科的学习中,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生态文明的意识,以此使学生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技能技巧中,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文明意识。

3.探索美术课程实施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模式

高中美术教育实施生态文明意识,对目前的高中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高中教师要改变过去忽略生态文明教育等人文因素的教学模式,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施生态文明意识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中,应该让美术教学坚持美学理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坚持美术创作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坚持在美学素养的培养中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不能把实施生态文明意识的美术课程变成品德课与环保科。正如《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要使学生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发展想象力,促进思维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学会用美术的方式或结合其他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高中美术教育实施生态文明意识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造型方面的观察力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愉快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者:龙琴瑞 单位: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桃民族中学

第二篇:彩铅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从当下初中美术教育生源基础参差不齐、学科受重视程度不高、存在功利驱使情况等困境入手,分析了彩铅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一些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彩铅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方法,即对比刺激、聚焦细节和多种工具综合运用。

关键词:彩铅初中美术教育

美术是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美术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认可,从家长到教师,从社会到学校,都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功效。尽管如此,美术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审视。

一、初中美术教育的困境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是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巩固和提升,应当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让学生感受到初中美术与小学美术不同的趣味和魅力,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欣赏和动手实践中感悟美术的价值,接受审美熏陶。然而,初中美术教育的现实状况面临困境。其一,生源基础参差不齐。笔者通过对升入初一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了解到,部分学校目前存在师资短缺的问题,美术教师经常由其他科目的教师替代。这样缺乏专业理论指导的教学就使美术课变成绘画课,进而使学生无法接受专业的美术教育,导致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其二,学科受重视程度不高。小学美术作为“副科”,受重视程度不高。到了初中,美术在课时和师资力量的配置上虽得到了保证,但出现了积重难返的情况。一方面,美术已经和绘画课画上了等号;另一方面,中考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时间用到考试科目上。想让初中学生平心静气地欣赏美术作品,或者静下心来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奢望。学生不愿学、家长不关注、学校不强调,在这种“三不”背景下,美术教师很难有热情投入课堂。其三,存在功利驱使情况。部分学生和家长忽视美术学科,部分学生和家长在美术方面倾尽全力,但是这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不纯,他们并不是真的因对美术感兴趣才学习的,他们学习美术存在功利性,或者为得奖,给自己增加升学砝码;或者为将来进入专业性的学校。

二、彩铅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据笔者了解,初中学生接触最多的美术工具是水彩笔或蜡笔。就当前的情况来看,如果初中美术教学只满足于已有的美术工具,很难让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基于此,笔者经过比对,在实践中发现,彩铅有着与众不同的功效。其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彩铅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所以在初中阶段引入彩铅,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加之彩铅绘画这种介于素描和色彩绘画之间的绘画形式,既不会让学生感觉单调枯燥,也不会让学生对浓艳的色彩产生审美疲劳,可谓一举多得,是唤起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尝试。另一方面,彩铅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绘画媒介,它的色彩丰富、细腻,在绘画中轻盈、通透、有质感,使用起来方便、卫生,接近铅笔的特性,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亲近感和熟悉感。学生对彩铅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往往能够激发其深入学习的热情。其二,拓展学生的审美范围。彩铅的另一大功效在于其对学生探究意识的引领作用。美术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欣赏力。彩铅可以表现的内容比较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山水等都可以,加之彩铅的色彩丰富,表现力很强,学生可以在卡片、笔记本、便条等载体上自由表现。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表现方式,让学生逐步对审美产生兴趣,再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扩大审美的范围,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三,增强学生的实践意识。传统美术教育所产生的实效往往仅限于课堂,课堂之外除了极少数对美术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会学习美术,其他学生很少触及。如果充分发挥彩铅的功效,上述情况会有极大的改观。首先,彩铅丰富的色彩容易让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接受;其次,彩铅的便易性会让学生将其与普通文具放在相同的地位,随意涂鸦,久而久之就会乐于运用彩铅。

三、彩铅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基于彩铅独一无二的功效和特性,笔者对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彩铅进行了多种尝试,在仔细思考后总结出了一些操作方法,具体如下:其一,对比刺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展示优秀的彩铅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彩铅画的魅力,再将彩铅画与单纯的铅笔画、蜡笔画等进行对比,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感受到彩铅在绘画表现上的优点。其二,聚焦细节。在了解彩铅的优点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彩铅作品的细节部分,让学生明确彩铅在细节描绘上色彩过渡变化更加细腻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辅以素描知识讲解,让学生的画作更加立体可观。其三,多种工具综合运用。低年级的绘画往往只使用一种工具,进入初中的学生可以将彩铅和马克笔结合使用,先用马克笔平涂上色,然后用彩铅在底色画上上色,这样既可以避免彩铅易淡的缺点,又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和色彩的变化,使画面取得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小洁.论彩铅的多种表现方式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赤子(上中旬),2015(18).

作者:杨帆 单位: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第三篇:中学美术教育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摘要:近年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教育事业也随之快速发展。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人文精神在中学教学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进行人本教育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人文精神,是现阶段中学进行美术教育的一个首要任务。文本将简单分析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然后提出具体的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措施,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身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在某种层面中一直进行美的创造活动,对人们精神实践活动进行实际体现。美术通过想象及记忆对人类历史、人文的发展进行表达。美术是人类进行情感表达的一种造型艺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类对于生活审美的认知及诠释。中学美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审美趣味及能力的形成,更关系到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1现阶段中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功利性过强,对学生本性发展进行束缚: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应试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是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念还没被完全地打破,一些中学依然将升学当做首要的教学目标。一些学校在升学压力下,大力要求学生们学习相对枯燥的美术理论知识,可是这些看上去比较基础的理论知识,却无法抓住学生们的心。这种教学方法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升学考试的需求,从而造成很多学生觉得学习美术就是为了升学,学校及家庭根本不重视学生的本体性价值。直接弱化了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素养内涵及人文精神内涵。同时,美术所独有的内在价值也被消融到极具功利性的教育当中。在此种教育模式当中,很容易使学生们将学习目标变得畸形。

1.2偏重模仿,轻视创作,阻碍学生个性发展:

在现阶段的中学美术教育当中,课堂形式依然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衡量教学质量的指标通常是学生在美术学习当中的模仿程度,这种一刀切式的教学很难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培养出千篇一律的学生,根本没有个性化作品。这种传统又单一的教学模式一方面严重打击学生进行创作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培养的工作,时间一长,学生自然就会失去学习美术的乐趣和积极性。

1.3不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中学美术欣赏教材在内容方面越来越丰富。可是实际教学工作当中,美术教师还是采用那些比较传统的授课方式,重视传授相应的美术技巧,忽视教材当中反映出来的相应的人文精神;而中学生学习的时候对相应的知识点也只是进行单纯而片面地理解,根本不能将艺术同生活进行紧密的结合,更不用说同相应作品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所以很难激发或保持学习美术的兴趣。由以上问题所导致的现象则为美术课堂缺乏生气,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美术作品当中所体现的各种艺术魅力,有的学生甚至会对其嗤之以鼻,无法在学习美术当中获得快乐。

2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具体方法

2.1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人文意识:

要想有效培养并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精神,那么身为中学美术教育先行者,也就是美术教师,一定要从完善自身开始。演好美术引路人角色,积极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科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多元化知识对我们的视野进行不断地冲击,身为引导学生学习的教师,一定要通过连续的学习,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一名有着较强人文素养的美术教师,在美术授课过程中会很自然的带给学生相应的感染力,在人性表现方面也会非常丰满,而这种较强的感染力会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不断的学习,加之受老师熏陶,中学生就会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要求自身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积累人文素养,成为像美术老师那样的人。所以,中学美术教师在实际工作当中必须高度重视人文精神,这样才能在人文精神受益者第一人的基础上带动学生,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积极提升中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能力:

提高学生对美术的认知能力为中学美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所以中学美术教师一定要积极主动第引导学生们对周围的生活进行细心地观察,例如生活当中的地理人文、自然景观变化等等。教师还要鼓励中学生们通过质感、色彩的差异等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大胆的表达,通过画笔说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这样就能在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并锻炼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不断塑造并完善中学生的自我人文素养的养成。另外,教师不光要积极运用课内外的有效资源提高学生的体验能力和人文认知,教师要特别重视对教材内名家作品这一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样学生们就能够更好地了解名家的人文观察视角,感受美术名家对人文精神独具一格的理解。中学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优秀作品所具备的较强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自我审美情趣的不断提升。

结语:

中学美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直接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及人文精神的养成。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精神,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依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中学美术教师高度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积极创新并完善教学方法,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崔亚娟.关于美术理论建设的回顾与思考[J].神州.2013(32)

[2]熊伟.高校美术理论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6)

[3]潘维守.高校美术理论教育现状及其改进措施[J].大众文艺.2013(07)

[4]翁晓燕.高校美术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05)

作者:徐浚 单位: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第一中学

第四篇:高中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新型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其中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关键。因此高中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将美术这门学科自身的审美价值和应有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将对我国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进行分析,查找其中不合理的因素,然后依据问题因素提出相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高中教育美术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在高中课程中,学生和家长对于非主科课程并不重视,尤其是在高中,这个对于学生十分重要的转折点。在当前考试制度背景下,美术在高中课程中并不是高考中的指定科目,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甚至是美术教师自己也忽视了美术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和教育价值。而在众多科目当中美术的教育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美术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合理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在紧张和繁重的高中学习中得到一定的缓解和放松,有助于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助于他们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一、我国高中美术教育现状

首先,长期以来在高考制度下,家长和学生甚至是学校对美术教育的观念落后。很多情况下学校和家长重视的是学生的升学率以及学生们所考取的学校,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和家长对于培养学生主要放在了对文化课上的培养,而忽视了美术教育。所以有很多的学校对美术教育并不重视,即使是学校对美术教育重视,但是很多学校的美术教育实践由于家长的阻碍也很难开展下去,这种情况下,也就很难去培养学生在美术教育中产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当前的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培养创新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性。在高中教育中美术课程虽然对学生有很好的综合性素质培养,但是在当前我国的高中美术教学工作中依然处于一种试探性和发展性的阶段。并且,有个别的高中对美术教学方式不是十分的重视,以至于在教学方式与运用手段上都比较单一和保守,有的就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美术知识,注重于美术的理论而轻视美术学习的实践性,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枯燥性,从而对美术的学习丧失了兴趣,不利于美术教学的发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二、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和策略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树立新时期美术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观念。在高中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但是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者,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倡导者。所以美术教师要在观念上与时俱进,要转变传统的美术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在这一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多去借鉴国外美术教育的新方法,再结合本地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理念与方式进行创新。只有这样,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观念的改变才能带动学生和家长对高中美术教育的看法,从而重视美术教育,让学生们对美术课程产生乐趣,为学生开创一个开放、自由、轻松、思维散发的美术学习环境,让学生们能够充分的享受美术学习的快乐,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其次,要从兴趣爱好入手,培养学生们的创造能力。高中美术教师应该对学生美术教育模式进行转变,要将美术课程中理论化的知识进行加工处理,使教育中的内容更为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并且要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比如,在高中美术课上对于色彩的讲解中,美术教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彩色鲜明而优美的风景照片,并且配合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们带着一种情怀置身于色彩斑斓的自然界中去欣赏各式各样的色彩变化,这一过程就会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各种感官。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对课堂的内容进行分析与概括,从而培养了对美术教育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打开思路,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第三,要培养学生们的情景构建能力。高中美术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立体性、多元素的思维。为此,美术教师要为学生们开创一个开放性的探索性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们可以轻松的、放下压力的对自己想要构建的情景充分的投入,可以尽情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丰富的想象力。此外,美术教师还可以利用赏析名画来帮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比如,在观察梵高的作品《吃土豆的人》,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给教室创设出一个相应的光线分明的现场,教室可以邀请一些喜欢表演的学生模仿《吃土豆的人》中的一些角色,试着投入其中,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真实版的吃土豆的人”的画面。通过这样的表达,来培养学生内在的情感,同时也更为深刻的了解名画的创作内涵,加深学生对美术知识的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加强学生和老师的交流,加深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创新培养的构建体系。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在教学当中教师要了解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要从实际出发,结合身边的实际教育资源进行培养,时刻的了解到学生们的需求。在看到发展的同时也要明确其中的阻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并不是单靠一个环节或是一个部分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多种因素的配合来完成这样一个统一而完整的系统,这其中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本人等方面的积极配合和努力才能有效完成。

三、结语

在高中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提升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促进我国高中美术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杰.探究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5,(03).

[2]王向军.浅议中学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05).

[3]何力,张超.创新高中美术生培养新路径推进高中美术教育健康发展[J].艺术科技,2014,(06).

[4]杨瑞洪.结合综合高中新型办学体制改革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模式[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2).

作者:于莹 单位:吉林省德惠实验中学

第五篇:中学美术教育设计·应用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高,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对教育教学的质量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新课改之后,我国初中美术教育新增了“设计•应用”教学模块,这对于培养中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育;设计应用

2011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旨在培养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随时随地地关注文化生活。本文根据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系统论述“设计•应用”教学模块对中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重要性,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1初中美术教育“设计•应用”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阶段“设计•应用”课程的目标为:“初步了解设计的形式原理和过程,了解物品功能与造型完美统一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感悟设计与人、设计与生活以及设计与科技的密切关系,关注身边的事物和环境,初步具备用设计改善物品和环境的意识。”[1]“设计•应用”教学符合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和初中美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中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方式。学生在制作设计工艺品的过程中,可以亲自体会理论知识的实用性,通过不断的设计制作与训练,激发学习热情,始终保持昂扬的自信心,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2初中美术教育“设计•应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初中美术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与目标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打击学生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做到因材施教。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校中感到乐趣并收获知识。然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纪律和卫生,往往侧重对作品的讲解。在手工制作课上,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模仿已经成型的作品进行制作,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当然,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为所欲为,而是要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基础,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作品的制作。“设计•应用”学习模块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想法进行鼓励,积极引导学生。但是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独立与个性发展。而且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经常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比较,选出相对较好的作品,这是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大弊端。每个学生对作品都有自己的想法与态度,每个作品都是学生创造力的的展示。因此,不能将评价标准唯一化。

2.2初中美术教师专业技能不强

美术教师专业技能不强主要表现在教师在具体教学中缺乏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对“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理解不够透彻,在具体的“设计•应用”模块教学中无法积极引导学生。设计这门学科在我国的历史不是很长,而且“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受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用传统的绘画方式与行为看待设计,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变设计的理念与风格。这种教育环境与体制造成了我国美术教师素养的不健全,导致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课程设计的偏移,不利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培养。”[2]初中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欠缺。“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涉及平面设计、环境设计等很多相关知识,这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仔细认真地备课,如果只依靠书本上的东西对学生讲解,会使课堂失去活力,学生也会失去学习设计的兴趣。可以说,初中“设计•应用”课程在美术教学中是比较有难度的,这需要美术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院校,他们对艺术领域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而对“设计•应用”课程的了解不够透彻全面。

2.3教学硬件基础设施不完善“设计•应用”

学习领域的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所以需要学校有足够完备的教学设施。教学设施如果不完善,则很难使学生真正领会到“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奥妙。学生不去动手实践,很难激发学习兴趣。基础硬件设施不完善是我国中学生美术“设计•应用”能力培养的障碍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大部分中学没有配备专业的美术教室及手工培训教室,这给“设计•应用”模块的开发与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第二,初中“设计•应用”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工具与材料,而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一般让学生自己准备这些工具材料,这会给学生增加一定的困难,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校不重视美术教育的地位,对其支出的费用也不多,致使美术教学设备难以配置齐全。教学基础设施的匮乏造成学生不能亲身体会制作工艺品的过程,也不能置身其中把握各种工艺材料的特点与属性。

3提高初中美术教育“设计•应用”教学效果的对策

3.1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偏好及心理发展特点,加强对初中生设计意识与设计思维的培养。“现代教育的一切手段都是为培养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服务。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在这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最需要的就是创造力,美术毫无疑问是最有效的教育手段,而“设计•应用”无疑是最能培养创造力和创造精神的方式。”[3]第一,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在“设计•应用”课程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当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以使学生了解设计、爱上设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鼓励学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要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当场纠错。对于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要灵活地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进行引导;对于比较活跃的学生,要肯定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做法,让学生感受到学美术、学设计的乐趣。在设计作品的时候,教师要对每一位学生的作品作出鼓励,不以个人的评判标准去评价学生作品,让每一个学生在设计中感受快乐。第二,合理安排美术教学课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初中美术课程的授课时间相比于其他课程,表现出课程安排时间短、次数少的特点。初中美术“设计•应用”课程“要让学生充分了解设计,以达到“物以致用”的目的。[4]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对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自己需要设计哪些东西,自己对哪些东西有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设计欲望。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初中生思维活跃,要让学生学会思考,引导学生去观察身边的设计作品并且进行评价。

3.2提高美术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国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以讲授绘画和书法为主,对设计工艺品及手工制作很少涉及,这导致学生无法深入接触到“设计•应用”的内容。所以首先要加大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加强初中美术教师对设计知识的掌握,深化初中美术教师对“设计•应用”学习模块的理解。加大对初中美术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是时展的需求,同时也符合我国新课改的发展理念。只有不断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将“设计•应用”模块有机地加入到教学中,才能提高学校教学的整体质量。加大对教师传统工艺手工制作等领域的培训;另外,在工艺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举办课后辅导班,有针对性地培养教师的设计意识,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以弥补初中美术课堂的单一教学模式。教师自身要具备坚实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美术与设计息息相关,设计知识在生产生活的很多领域都能得到体现,所以美术的教授内容也涉及广泛,这就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具备坚实的美术基础理论。初中美术教师要认清现实,紧跟时展需求,不断更新知识储备,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整体教学素养。设计的发展千变万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本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去学习设计知识。只有自己具备了各方面知识,才能去有效引导学生。初中美术教师一定要对现代设计进行全面了解和掌握,加强对动手制作技能的学习,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条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情,开发合适的设计课程资源,因材施教、因地制宜。”[5]美术教师要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现今不断发展的设计知识积极在课堂上加以利用并教授给学生,使初中美术课堂更加丰富多彩。

3.3加大经费投入,完善教学设施

学校要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加大资金投入,设立专门的美术教学场地,购买大量的教学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设备对设计教学越来越重要,我国初中美术教育也要加大对现代设备的采购力度。教师可以利用现代设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口耳观察的方法真实地感受生动有趣的现实素材,增强对美术课程的喜爱。学校还要设立专门的美术教学场地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在专门的场地里可以放置照相机和摄像机,并进行编号,由教师管理和使用,这样方便教师与学生随时随地收集资料。教师和学生进行登记后拿走这些设备在课下使用,在校园、师生熟悉的街道找寻灵感,之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和教师面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会有一种亲切感,并就作品的设计提出自己的见解,营造一种乐于学美术设计的良好氛围。这种直观的课堂形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增强学生的兴趣。

4结语

初中美术“设计•应用”教学对我国青少年设计意识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我国培养设计人才奠定了基础。虽然“设计•应用”课程在我国初中教育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一定会解决这些实际难题,使“设计•应用”在初中美术课堂上发挥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瑛莹.中学美术课程中“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3]王文丛.初中美术教材中“设计•应用”模块教学与实践的重要性探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4]刘震.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设计———应用”能力的思考[J].大舞台,2015(7):178-179.

[5]李克勤.南阳市初中美术设计教育现状调研与对策研究[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3.

作者:王通 刘公 单位: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