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有6102.55万,约占农村儿童的38%,约占全国农村儿童的22%。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需要得到全体社会的关爱与协助。笔者从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为入口,分析其当前的阅读环境,提出图书馆对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图书馆阅读现状培养

1前言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希望,让每个少年儿童受到应有的教育是强国富国的根本。研究和分析少儿阅读状况、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搞好少儿读者工作的重要前提。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中特殊的弱势群体,其阅读状况和阅读权利不容忽视。图书馆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指导刻不容缓。阅读指导是图书馆社会教育职能的体现,是实现和保障弱势群体阅读权利的有效方式。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给予留守儿童关心和保护是全社会的义务。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教育性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自身建设,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努力改善他们的阅读环境,,了解和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通过组织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和科学有效的引导,激发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引导他们健康阅读,使他们享受阅读的乐趣,把这个服务盲区建立起来,给孩子们一个精神上的家园。

2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原因及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日益加快,数量可观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家园,涌入城市务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农民工。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与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稳定。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农民工虽然可以在城里安身,但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相同的待遇,子女的教育问题更是难上加难。很多农民工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诸如:恶劣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交通安全的保障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者亲戚代为照看,最终形成了亲子分割两地的局面。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产生了。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0-17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全国妇联于2014《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该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其中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1]。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乏照顾、行为上缺乏管教、学习上缺少辅导,他们对学习、生活缺乏热情和自信心,造成了学习成绩差、安全防范意识差、性格发展不健全、厌学等诸多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当引起家长、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的高度重视。

3农村留守儿童当前阅读环境的分析

3.1阅读时间短、阅读兴趣缺乏乏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大多都交给祖辈抚养,家中劳动力严重缺乏。于是“干农活”就成了留守儿童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过重的家务负担,挤压了留守儿童正常的业余时间。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繁重的学习压力,使他们无法自主自由地进行课外阅读,加上很多学校和家长片面的认为只要学好课本上的知识就行了,课外阅读完全没有必要,甚至认为课外阅读是“看闲书”,从而打消了孩子们的阅读积极性,渐渐地孩子们也就失去了阅读兴趣。

3.2家庭对阅读教育的漠视,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

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父母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对子女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很多家长不愿意或者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书籍。加上一般农村家庭本身家庭藏书匮乏,难以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另一方面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图书馆藏书数量不足,且其中不乏是大量陈旧过时、无人问津的图书,而新近出版的书籍以及文学、科普类等适合中小学生阅读的书较少。前些年,为了实现普通九年义务教育任务,学校为凑足图书册数,大量购进便宜图书,还有一些图书是由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捐赠的,这些图书并没有专职人员进行筛选,翻版书较多,有不少也不适合学生阅读。近年来,随着图书价格的一路飙升,让办学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农村中小学更是望而却步,根本无法按照《中小学图书管理规程》添置相应的新书。这些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环境。

3.3缺乏正确的阅读导向、思想易受外界影响,产生放任自流的现象

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监护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调查,“六成受访者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9.7%为文盲,10.4%为初识字,只有10.1%的监护人文化程度为高中以上”。监护人不仅文化程度有限,而且在年龄上与留守儿童也是相差甚远,在思想观念和相互沟通上更是存在明显障碍。因此,他们无法在阅读方面为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另外,现在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媒介市场管理较为混乱,课外阅读内容快餐化、三俗化、成人化现象严重。很多孩子只对那些娱乐性强、对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的书籍感兴趣,对层次高一些的书籍则无人问津。当前社会流行什么,他们就去学什么,读什么,对书的好坏没有准确的是非观。

4图书馆培养农村留守儿童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措施

4.1加强图书馆自身建设,为留守儿童创立良好的阅读环境

4.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策保护和经费支撑,因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加大重视力度,联合出台与建馆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此外还可以通过多方募集资金的方式,逐步建立图书馆经费保障机制。各级文化部门要争取当地财政部门的支持,确保购书等经费按时足额到位。同时,基层图书馆也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关活动,主动向社会团体和组织争取捐赠或资助,探索介入社会力量援建图书馆的有效模式。

4.1.2设立图书管理专员岗位、提高工作人员素养

目前,我国农村从事图书馆工作的专业人员人数十分短缺,大多数农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都是由村干部兼任,农村中小学图书室中有专职图书管理人员的更是寥寥,多半由任课老师兼职管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不懂图书分编,不懂基本的计算机应用,图书管理混乱,最主要的是开展不了农村青少年的阅读指导。因此,提高农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办好农村图书馆的重要保证。首先,农村图书馆应当制定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定期让管理人员外出参加各类业务技能培训,给员工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其次,农村图书馆可以请上级图书馆的专家到本馆来指导工作,也可以让高校图书馆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以便吸收更多新鲜的管理理念以及专业化知识。最后,要充分开展馆际间的文化交流,加强同级农村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学习,定期开展工作总结,加强对员工服务理念教育。

4.1.3加强藏书建设,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书籍

丰富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做好农村留守儿童阅读指导的重要保障。因此在藏书建设中要做到“藏为所需、藏为所用”,加快建设适合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的馆藏资源,大幅度增加公共图书馆少儿读物的种类和数量。公共图书馆应从购书经费中确定一定的比例用于订购适合少儿阅读的文献,并对定购文献的种类、形式以及数量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年龄的读者需求。从文献的内容上看,既要有帮助留守儿童学习的作文题集等参考书,又要有丰富多彩的中外名著等课外读物,也要有生动有趣的各类休闲娱乐书;从文献的适用范围上看,既要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书刊,又要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较为简单的书刊,还要有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挂图和撕不坏的书等;从文献的载体形式上看,既要有纸介质型的文献,又要有数字文献

4.2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图书流动服务站,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阅读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文化权利,“阅读权利是文化权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指公民参加阅读活动,获取知识、信息和精神享受的权利”。尽管政府目前正在加大力度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但是因为资金或者其他一些社会原因,短期内还不能得以完善。然而,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又是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首先,作为公益性文化教育服务机构的城市或者高校图书馆应该延伸其为社会服务的空间,周期性的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图书展览工作,这样既可以解决实体图书馆建设的困难,又丰富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文化生活。其次,定期组织“送书下乡、送书进校、送书上户”等公益活动,及时把最有价值的信息文献资源传递给农村留守儿童,帮助他们尽快获取新信息、新知识,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读书难,读新书更难”的问题。

4.3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指引方向

俗话说得法者如鱼得水,无法者如瞎子点灯,儿童的阅读也是如此。目前大多数儿童面对丰富多彩的书籍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经常会出现这本也想看,那本也喜欢的情况,看书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只有教给他们正确的阅读方法,才会使得他们在阅读上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3.1读物选择的引导

图书馆工作人员不但要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更要教给他们选择读物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孩子们选择思想健康、有益于身心发展的读物;其次可以让孩子们按照自身的年龄特点、身心发育程度、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爱好来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使他们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情感教育和社会道德熏陶。

4.3.2阅读方法的指导

在阅读的起步阶段,要求不能过高。但是随着年龄增长,对书的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数量和广度上,必须在质量和深度上有突破。总体来讲,图书馆要正确的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处理好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运用泛读、速读、略读以及精读等常用的阅读方法。当孩子们读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读书已经不单单是为了消遣娱乐,更重的是从书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这就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指导他们养成边读边思考边做笔记的阅读习惯,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摘抄名言佳句、背诵精彩片段以及撰写读后感等。只有在阅读与思考并用时,才能发挥书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消化掉书中的知识,给人头脑以健康和活力。

4.3.3网络阅读的推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阅读逐步成为大家的主要的阅读方式,为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供了更多乐趣和便利。图书馆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及时整合网络资源,搭建多元化网络平台,还可以购置适合青少年儿童的电子书库,满足孩子们的网络阅读需求,让这些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以及科学性强的资源为少年儿童服务。但是,数字化图书不利于传统的阅读管理,对不具有鉴别能力的未成年人的成长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图书馆要运用网络技术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屏蔽、查封有害站点和信息,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信息对孩子们造成的危害,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绿色健康的的网站。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发挥引导和督促的作用,发现不良情况要及时的纠正和制止。严格控制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对于有网瘾的少年儿童要加强引导,耐心教育。

4.4开展各类亲子阅读活动

亲子阅读,是一种强调亲子间互动的阅读方式。是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体验阅读快乐的过程,拉近亲子关系的温馨时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亲子阅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是促进学龄前儿童智力发展最有效的方式。鉴于此,许多国家的公共图书馆都非常重视亲子阅读,如美国公共图书馆馆员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并向家长示范如何给孩子读图书、讲故事,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新西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和青少年服务部还向家长赠送亲子阅读指南。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理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工作。可以通过采取故事会、诗歌朗诵比赛、亲子比读、表演童话短剧等形式来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在开展活动中坚持不拘泥于形式,不单调不呆板,而是去迎合于孩子天真活泼的个性,动静结合,体现亲情,动手动脑,发挥个性创意,启迪智慧,以活动促进孩子思维发展为根本的目的。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服务思想,不断地开展服务创新,跟上时展的步伐,主动服务读者。持续而深入地探究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心理特点,并依据儿童阅读心理发展的特征,制定活动方案,因人制宜,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阅读成为每个孩子的一种乐趣,并转化成他们的求知的动力,以此吸引更多的低龄的孩子愿意到图书馆来,喜欢和参与阅读,从而保持亲子阅读活动的良性开展。

5结语

童年的阅读会影响一生,没有阅读的思维是迟钝的,没有阅读的思想是愚昧的,没有阅读的灵魂是干枯的,没有阅读的行为是野蛮的。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集结全社会的力量给予他们关注与关爱。提升留守儿童的文化素质,积极引导留守小读者多读书、读好书,把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吸引到图书馆中,这是一项刻不容缓而又庞大的工程。下一步,笔者希望各地区图书馆能够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开拓思路,积极创新,把关注留守儿童群体阅读活动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下去,以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和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有财,符平.亲子分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基于亲子分离具体化的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1(05).

作者:李中慧 单位:中原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