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篮球教学思政教育研究

高校篮球教学思政教育研究

摘要: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还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与良好的道德修养。体育课堂不仅承担着运动知识和技能传递的责任,同时更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第一线。其中的篮球运动作为一项对抗性很强的运动项目,不仅需要良好的体能、技能和智能,还要具备思想和道德修养,同样也可以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为此,该文重点分析如何通过篮球课堂教学润物细无声对学生进行实践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

关键词:高校;篮球;思想道德;大学生

在教学改革新形势下,“立德树人”已成为新时代教育的主题。体育教学中不仅需要持续传递健康的技能和理念,更要通过教和学的环节,持续传递平等、公正、法制、诚信、爱国、敬业、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磨砺拼搏协作的精神和公平竞赛的品德。篮球运动是当代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它属于集体项目,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竞争意识,还能够加强学生的比赛意识及团队合作精神等。正因为篮球运动的特点,所以在篮球课堂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可以达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1当代高校大学生道德异化问题

1.1缺乏社会责任感

当代大学生大都是“00后”,他们眼界开阔,个性张扬。有的甚至是家中独生子女,从小被父母娇生惯养,部分学生会不自觉中养成自私自利、不愿受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严重地与社会正向发展脱轨,缺乏与社会的正向交流。在责任观念上,学生对“责任”的认识层次不高,不够全面,甚至存在一种“不违反”的消极心态,没有养成主动助人、合作、奉献的意识。在理想追求上,注重个人理想和家庭幸福,社会理想和国家责任比较淡薄,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和实践行为。

1.2生活行为不规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享受生活”逐渐成为新一代青年生活的主题,大学生开始不断追求时尚和新潮,标新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在多元化信息和诱惑的冲击下,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道德行为下滑等现象,致使行为逐渐偏离规范,与大学生应有的素质修养背道而驰。

1.3抗挫能力差

大学生自控能力和意志力还不够强大,面对社会中不文明、不道德信息与现象的诱惑,容易受其干扰,出现自我迷失,再加上有些学生初次远离家乡,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局限下会出现情绪不稳定、心理脆弱等失衡现象,从而导致抗压能力和抗挫能力低,无法实现自立自强,大学生活也会大打折扣。

2篮球运动的特点分析

2.1空间对抗性

篮球运动是一种以比赛为基础的竞技性运动项目,在比赛开始的一瞬间,无论进攻还是防守会立刻进入对抗状态,是运动员身体素质、篮球技能、战术、策略、智慧等多种因素之间的较量,彼此之间展开阵型与技术手段的变化,这也反映出了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与独特规律,有利于对学生思维、反应、意志等潜力的深度挖掘。

2.2多变综合性

该特性主要指赛场上攻防战术以及前锋、中峰安排的变化,通过战术变化与合理安排,让运动员在不同的位置上展现鲜明的技术特点,一方面熟练各种技术动作,另一方面创造性地运用篮球技术,在瞬时变化的争夺中还可以体现队员之间的协同作战,可谓是集对抗性、计谋性、协作性为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2.3身心健康性

篮球运动内容结构具有多元性,竞赛过程具有多变性,从事篮球运动可以培养运动者的综合素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活跃身心,增长见识,同时还可以开发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顽强的意志品质。

2.4团队协作

团队协作是篮球运动中最显著的特点,团队精神、集体合作和全局观念在篮球运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无论是竞技赛还是教学实践过程,都需要队员之间相互协作,共同配合,完成队形的变换和战术交流,充分认识到彼此所发挥的作用,感受团队协作的意义。

3高校篮球运动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3.1传统体育教学创新的需要

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人的体质,还可以丰富社会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篮球教学中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知识,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能够有效缓解学生比赛前的紧张以及对比赛结果的理性认知,培养自信、顽强的思想意识。相比传统体育教学而言,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体育教学实质性的必要措施。此外,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方便教师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比赛中表现出的情感、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掌握学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主观意识的发挥。

3.2素质教学实施的需要

素质教育实施要求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篮球运动教学中实施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与“智育”协调发展的表现,有利于体育精神的培养。身体素质练习是篮球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不断练习肌肉,增厚骨密质,坚韧骨骼,增强活力,提高肺活量和生命抵抗力。此外,还可以促进想象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发展。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规范学生做什么、应该怎样做,进而强化为一种体育行为意识;其二,实现知识优化,在篮球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外,还可以实现思想意识、道德意识、社会意识的培养,通过参加比赛提高抗挫能力和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迁移到生活和学习中。

4高校篮球运动中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策略分析

4.1借助篮球赛培养学生民族精神

在高校,篮球是一项体育教学项目,但在国际上,篮球代表着国家形象和民族荣誉。中国男篮一直是国家的骄傲,不仅是在锦标赛以及世界杯中取得的傲人成绩,更重要的是在比赛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放弃不言败的民族精神和钢铁意志。教师可以在篮球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看篮球赛,或举行篮球比赛实施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吃苦耐劳、不放弃的精神品质,结合篮球运动特点,引导学生从体育精神的体会,上升到民族精神的感受。例如:篮球教学比赛课堂上,场下学生会助威呐喊,场上学生会表现出互相鼓励、全力以赴;几乎所有的学生在比赛中摔倒,都会立刻爬起来、体现出只要比赛的计时钟没有停,一定将比赛坚持到底,这种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都是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着影响,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此种教育也是体育课特有的优势,是民族精神弘扬的重要途径。

4.2利用篮球规则实施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学习过程具有知、情、意、行相统一的特点,可以有效规范学生行为。在篮球教学中,学生通过认识和遵循活动中特定的原则和准则,强化规则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从而为良好行为的培养提供保障。篮球运动中的身体对抗、战术较量、智能比拼等,都有一定法纪法规进行约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行为意识。因此,在高校篮球教学中,教师要特别突出运动规则的强调,挖掘教学内容中内藏的实际的道德教育形式,像队列队形的合理变换、转动、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帮助等,把握适宜的时机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对篮球运动规则的认识迁移到国家道德法律的认知,从而遵守社会活动规范,提高自身行为素质。

4.3弘扬篮球精神完善学生个性品质

在篮球教学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体现出了鲜明的个性特征,反映了基本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认知,还折射出了体育学习兴趣、能力和性格等。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篮球教学可以发展学生个性,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尽情释放,激发篮球运动兴趣塑造良好性格,消除忧郁心理,提高自信心。比如,利用篮球比赛过程的起伏变化、比赛结果的不可预知性,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欲望,刺激灵感、智力、身体潜能的迸发。又比如面对比赛结果,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对手的付出,正确看待自身表现中不足,学会分析与观察,形成冷静、沉着、果断的性格,能够客观看待周围事物的发展,提高抗挫能力和抗压能力。

4.4优化篮球教学培育学生健康心理

新课标教学改革下,教师扮演者引导者的角色,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身心健康发展是主要教学目标。在篮球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灵活调节教学密度和力度,与学生建立和谐的情感交流模式。首先,从技术动作开始,通过场景体验和知识学习,引导学生不断磨炼自我,提高肌肉记忆力,强化体能,消除对技术掌握的畏惧,降低紧张与压抑的心理反应。其次,从篮球比赛入手,通过战术对抗与智慧的较量,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化发展,缓解心理的紧张和情绪的变化,提高心理素质。最后,教师要有意识从篮球教学中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培养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顽强的拼搏意志,培育学生健康心理。

5结语

综上所述,在“立德树人”教学背景下,德育已经逐渐渗透至各个学科教学领域。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不仅是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更是积极人生观的培养。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要善于在篮球教学中实践思想道德教育,从民族精神、行为规范、个性品质以及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篮球教学的实质性,促进“体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宇.浅析高校篮球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6):193-194.

[2]韩明非.高校篮球教学中学生团队能力培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36):61,63.

[3]袁育明.论高校篮球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J].体育时空,2015(3):189.

[4]刘全.篮球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路径探究[J].青少年体育,2016(4):50-51,134.

作者:江茹莉 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