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实践探索

高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实践探索

摘要:“互联网+”主要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也不是两者简单加在一起,是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之间得以深度融合,构建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社会形态,也就是推动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逐渐优化和发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可以和经济及社会各个方面深度融合,促使社会创新力及生产力度得到提升,构建较为广泛的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发展形态。

关键词:“互联网+”;开放教育资源;职业教育

1背景分析

2015年,总理提出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捷资源,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在此大背景下,应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在实现开放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征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最新成果,遵循高职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规律,开发适应需求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信息化教学的内容与方法,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以提升学习效果和学习质量。“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支持与海量网络资源的支撑,打破课堂空间、时间界限的教与学的模式,取多方之所长,组教师之课堂,助学生之学习,“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顺势而。2020年新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不仅考验了管党治党的水平以及我国的综合经济能力,也考验了各级教育单位的应变能力。在这突发情况下,我国的在线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首次探索,“互联网+教育+智能”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丰富了教育的形态。

2研究内容

“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结果,在信息化社会程度加深的过程中,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得到实践的主要成果,使得经济形态更好的演变,明确社会经济实体的发展动力,使得网络平台得以创新发展。“互联网+”主要是指“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也不是两者简单加在一起,是在信息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基础上推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之间得以深度融合在一起,构建新的发展生态。互联网+代表着新的社会形态,也就是推动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逐渐优化和发展,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可以和经济及社会各个方面深度融合在一起,促使社会创新力及生产力得到提升,构建较为广泛的以互联网作为基础的发展形态。开放教育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形态相比,现代教育资源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将学习资料通过网络进行共享,把有用的教育课件、视频通过教育云平台进行有效整合,突破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壁垒或阻滞。而开放教育自身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又使教育资源在共享中愈发丰富,通过教育资源的提供方和接收者,以通信网络为介质,以促进学习为目的,在讨论、交流和互动中不断地进化和生成新的教育资源,是动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所以“开放教育资源的创建和使用将融为一体”,资源不再是静态的,信息也不再是单向流动,而更像是工具,“学生可以使用这些工具创建自己的学习内容”,既满足自己的学习需要也能服务于其他用途,“犹如借了一件工具,然后用这件工具完成其他工作一样”。其次,开放教育资源形态的变化也会导致学习形式的变化,在未来,内容不是学习的重点,学习强调的是“资源的使用或应用”,做中学,而且学生的学习“内容”与社会人员的需求是同样的。比如,机械学专业的学生所使用的CAD软件与专业机械工程师所使用的CAD是一样的。开放教育资源的发展不仅重新定义了信息化时代知识的传播方式与学习方式,而且让受教育者不受空间、环境的限制,通过网络进行突破时空局限的学习。基于“互联网+”环境下开放教育资源研究与实践:主要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明确其中包含着的教育资源内容,加强开放教育的有效实施,促使人们受到更好的教育,推动人们能够在互联网络教育资源应用的基础上学习更多的知识内容。当前我国国家政策支持和教育范式转变等方面,对我国教育大众化发展存在着重要影响,使得教育公平得到有效实现,促使我国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得到更好的构建,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延续都需要环境系统及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支撑,当前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掌握自身的发展特点,明确其中的问题,促使开放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实现教育理念得到更好的转变,教育范式革新关注教育公平,有效实现终身学习服务,在分析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得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为我国教育服务。第一,通过“互联网+”思维,促进高职教学思维的开放与变革。加强互联网意识,植入课堂互联网思维。在互联网课程构建的时候需要首先促使教师和学生具备“互联网+”的认识加深,推动课程互联网思维有效形成。了解互联网趋势,完善课堂教学改革。对互联网当前的发展趋势加以了解,可以促使课堂教学引入的内容更加符合时展的要求,满足当前教学需要。第二,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变高职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与方法。引入多元化网络教育资源,开放课堂资源共享。在互联网课程建设的时候,需要加强网络教育资源的应用,推动课堂资源得以共享,在这一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运用交互式网络协同平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交互式网络协同平台的构建能够使学生接触的知识内容和同伴更多,在讨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利用科学化网络评估系统,监测学生学习情况。科学构建网络评估系统能够使教师掌握学生网络学习情况,对学生学习计划设置及调整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3解决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国家政策支持和教育方式转变等方面,对我国教育大众化发展存在着重要影响,使得教育公平得到有效实现,促使我国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得到更好的构建,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延续都需要环境系统及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支撑,当前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应用的基础上掌握自身的发展特点,明确其中的问题,促使开放教育资源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一,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学习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空间不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时候就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学生自身的学习空间也要得以开放和不断延伸。第二,当前“互联网+”模式下的互联网不仅仅属于简单的科学技术供给,而是在寻求智慧服务输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根据“互联网+”模式构建适应于开放式教学的智慧服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以及学习的机会,同时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应用互联网络平台和教师交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反馈给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三,有效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范式革新关注教育公平,有效实现终身学习服务,在分析我国开放教育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明确问题解决的策略,使得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发展,有效为我国教育服务。第四,“互联网+”的逐步深入,检测智能设备等技术对于平台中交互建设、学生学习情况分析等方面的支持情况。通过使用,给开发平台提供需求样本,促使完善。

4具体实施

首先分析“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教学新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课程体系框架,体现网络时代综合教学的方式方法。并进一步以典型专业为例优化设计出课程,收集素材,构建网络评估系统,开展实施线上教学。图1遵循华师大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石伟平所长、徐国庆博士、付雪凌博士等指导的专业建设与项目课程改革,课程开发流程图如上图1所示。以面向社会招生班(电线电缆专业)为例,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学历程度,不同工作岗位,学员们一边要上班工作,一边来学习,确保学员能够学到、学会、运用,开展“互联网+”环境下开放教育资源学习,运用线上资源课前和课中的学习,利用职教云、腾讯课堂、QQ会议、QQ分屏等线上直播、回看等教学方式开展了混合式教学,较好地解决了学员工作忙、白天没空等现实问题,进行在线学习任务布置、在线答疑辅导、在线考核等教学环节。将此次疫情“化危为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要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升线上线下教学能力,逐步建立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常态化机制。

5结语

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学习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空间不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时候就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学生自身的学习空间也要得以开放和不断延伸,当前“互联网+”模式下的互联网不仅仅属于简单的科学技术供给,而是在寻求智慧服务输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根据“互联网+”模式构建适应于开放式教学的智慧服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以及学习的机会,同时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应用互联网络平台和教师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反馈给教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眼下正值疫情期间,随着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学校也在逐步错时错峰的组织开学,而“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思想指导着教师对学生知识的传播和传递,正是因为“互联网+”环境下高职院校开放教育资源建设才使得教学正常开展。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学习能力等得到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空间不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的时候就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内容,学生自身的学习空间也要得以开放和不断延伸,当前“互联网+”模式下的互联网不仅仅属于简单的科学技术供给,而是在寻求智慧服务输出的基础上得到有效发展,根据“互联网+”模式构建适应于开放式教学的智慧服务,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教育资源以及学习的机会,同时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应用互联网络平台和教师交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也能够反馈给教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裴红蕾,刘刚.微课教学研究与实践──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图与CAD》为例[G].现代职业教育,2017(135).

[2]王京,翟丽丽,陈晓明.“互联网+”背景下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G].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44).

[3]陈静静,李晓翠.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体系建设[G].文学教育(上),2020(162).

作者:裴红蕾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