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思想品德教学与传统道德教育管窥

思想品德教学与传统道德教育管窥

一、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依据

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是改革开放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但它的负效应所造成的急功近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拜金主义思想对学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对学生进行义利观教育已是当务之急。等价交换是经济生活中的通行原则,但有人把它引申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出现了“权钱交易”“互惠互利”等,奉献精神被淡化。因此,让传统道德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弘扬光大,很有必要。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我们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在于他们这一代是否具有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精神,是否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时代的要求,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以天下为己任的传统美德,已迫在眉睫。因此,渗透传统道德教育是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迫切需要。

二、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爱国主义是最具有凝聚力的时代精神,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孔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凡有治国平天下抱负者必须从修身做起“,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治国而后平天下。”此后,爱国爱民成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豪言壮语不绝于耳,有了这样的宏大志愿,就有了充塞天地的“浩然正气”,有了一颗跳荡的火热之心。像、、雷锋、孔繁森、梁世奎、杨利伟等杰出代表,经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这些都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非常突出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优生优育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学生中多数为独生子女,这一群体的基本特征是:家长娇惯溺爱,孩子任性自私,他们怕吃苦不愿劳动,遇挫折灰心丧气。对他们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尤为重要。奢为恶之首,俭为德之最。奢侈历来为人们所反对和痛恨,它是亡国、败家、腐化堕落的重要根源。我国古代文人、政治家对此有过精辟论述。唐代诗人李商隐形象地概括了这一历史经验:“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宋代司马光位至宰相,但他教育儿子要崇尚节俭;清代诗人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指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以上这些古人的思想对于我们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顽强拼搏的精神都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古人对“立志勤学,谦虚戒骄”“,遵纪守法,改过从善”等都有精辟论述,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有机地渗透,并与当前反腐倡廉,勤俭节约的大背景紧密结合,有助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达到培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一代新人的目的。

三、渗透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则

1.扬弃的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浩如烟海,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道德中有不少封建糟粕,需要我们分析鉴别的,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伦理规范以及重男轻女等不健康的东西,至今沉淀在我们的民族心理之中,腐蚀着人们的思想,应该抛弃。

2.推陈出新的原则

传统道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与当今时代有着漫长的时空差距,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如孟子的“仁义礼智信”。我们必须改造,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仁”即要求学生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义”要求学生见义勇为;“礼”要求学生文明礼貌;“智”要求学生热爱科学;“信”要求学生诚实守信,以此让传统道德焕发出新的青春。总之,对青少年进行传统道德教育,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我们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任务。

作者:杨喜顺单位:甘肃省陇西县和平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