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幼儿早期道德教育分析

幼儿早期道德教育分析

一、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认识是指对事物的是与非,行为的善与恶的评价,我认为也是一个人品质的评价。道德品质好坏与从小的教育有很大关系。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说明了“小时”是“大时”的基础,“大时”是“小时”的发展,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从小逐步形成的。因此,我们要抓住幼儿可塑性大的这一最佳时期,帮助孩子在道德品质问题上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情感、正确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应先让孩子掌握是非标准,划清善恶界限,孩子才能知道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从而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而教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很大的暗示性,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做到。孩子对是非善恶没有具体的标准,对成人的对和错都会无条件地吸收,所以教师、父母要以身作则教给孩子识别是非的示范标准。

二、道德情感的丰富

道德情感是依照一定的道德认识去评定自己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体验,是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生和发展的,是促进道德认识付诸行动的动力。教师、家长在以自己正确的道德情感感染孩子时,要及时肯定和赞扬孩子的正确行为,让他们体验愉快的情感以强化他们的行为。一孩子的妈妈看到邻居老奶奶蹲在那里拣豆子,就对自己的孩子讲:快给奶奶递一个凳子去。孩子会乐意去做,这时该孩子并不清楚做这件事情的实际意义,他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妈妈让她这样做,并对搬凳子这个动作本身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父母不断地对孩子的好行为加以表扬,孩子就慢慢地懂得了做好事是为了帮助别人,为别人着想,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用这样的标准来评价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行为、语言,分清了什么不好,什么是好。同样,这位母亲在处理孩子自我服务方面也有她的绝招。儿子生日那天,早晨起床时,即对儿子说“:以前穿衣服都是妈妈帮助穿一只袖子,自己穿一只袖子,今年你四岁了,要学着自己穿衣服了。”儿子很有信心地说“:我能穿。”母亲一边收拾床铺,一边注意看儿子,儿子反复穿了几次仍然穿不好,急得喊“:妈妈我穿不好。”“再想想办法,我相信你一定能穿好。”妈妈鼓励他。儿子得到鼓励,倾听———我的教育故事文/欧阳宏英我是一所校带幼儿园的科任教师,由于校带园的特殊性,我们又看到妈妈丝毫没有帮助他的意思,只好自己来开动脑筋。“噢,我穿好了!”儿子终于高兴地喊起来,这是送给儿子最好的生日礼物。成人的情感对幼儿道德情感形成有着很大的感染力,因为幼儿的直接作用很大,最易受教师、父母情绪的影响,引起道德情感体验的共鸣,成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很快成为孩子对这些人或现象所持的态度。教师、父母必须为幼儿创造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和气氛。

三、道德行为的训练

道德行为是指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的行为举止表现,这是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在孩子道德行为训练的过程中,家长要抓好“练之以行”,家长要对孩子的道德行为方式加以适当的指导。因为孩子缺乏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不知道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如不注意方法,也可能“好心办了坏事”。如果家长只是简单地责怪孩子的错处,那就会破坏他的良好的愿望。所以,家长应当先“扶”后“放”。家长要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加以督促和检查,以确保这些行为的落实。

四、道德意志的培养

道德意志是指为了实现道德行为而做出的努力。它约束、控制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持之以恒、贯彻到底的作用,是道德行为得以巩固的保证。在孩子道德意志培养的过程中,家长要“持之以恒”。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在实践中培养孩子的道德意志,安排一些困难而有智谋的情境,让孩子去锻炼,并且及时地勉励和赞扬他们排除障碍的斗志。其次,家长要逐渐使孩子的道德行为形成习惯。长期反复地实践某种行为,就会逐渐形成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标志着孩子已经具备了某些比较稳固的道德品质。

总之,道德教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意志、信念的综合培养,不仅需要理论引导,还需要情感陶冶;不仅需要精神激励,还需要实际践履。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缩影,可以为孩子的道德养成提供练习场所。家长们应当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全景的生活情感,身体力行,对孩子实施道德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