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体育运动防护教学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体育运动防护教学

1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1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

1.1.1家庭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在中国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也承载着整个家庭的希望。因此,许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导致一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很强,难于与他人沟通,一旦生活中出现挫折,往往不能客观对待,或用极端手段对待自己和他人。

1.1.2学校对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升学率与就业率的现实压力让学校的素质教育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或表现在应付上级的检查上,正是从小学一直到大学对人文教育的忽视,对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一些学生只重视学业,忽视其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高智商、低能力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学生处理问题时容易偏激,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而且,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安全教育仅仅当作一般的宣传教育,没有上升到保证国家长治久安和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必需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大学生主权意识、民族情感和国家安全意识日趋淡化,心态上出现的躁动化和价值观念上的功利化倾向认识不足。

1.2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形式极为少见

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是以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熟练领会、掌握体育运动的安全意识、知识与技能,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以达到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形成较好的运动安全意识与遇险应急处理能力为目的的课程。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是拟开设的一门公共体育新课程,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这种课程形式是比较少见的。然而就目前高校现状来看,学生由于缺乏预防损伤常识和遇险急救基本技能而不能很好的规避运动损伤或不能在第一时间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以致不能挽救生命。一份对全国普通高校600余人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7%的学生认为现有运动防护知识的学习不能满足需求,证明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是有需求的。结合频发的校园安全事件,对于学生进行运动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1.3保障大学生生命安全的需要

当前,大学生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是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轻视。一些大学生心理脆弱,无法正确的面对得失,一旦生活面临逆境,就选择用极端方式处理。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2013年4月,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令人震惊、惋惜。而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如紧急避险能力、正当防卫的能力的普遍缺失。2008年11月,上海商学院女生宿舍因违规使用电器致使宿舍发生火灾,4名女生从6楼宿舍阳台跳下逃生,当场死亡。除此之外,校园内部及周边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宿舍楼的灭火器超使用多年不更新,应急通道形同虚设等问题。这些频发的校园生命安全事件与安全隐患,提示对于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的普及与运动防护技能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1.4增进大学生生存技能的需要

在高等院校中推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是学习实践技能,特别是关键危急时刻的求生技能,通过学习这些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使学生能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可以更好的保护好自己,同时,在自助基础上也可以更为有效救助他人。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1.5培养适应时展高等教育人才的需要

高等院校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石,而当今社会频发的自然灾害、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以及在残酷职场竞争下扭曲的人性等隐患都给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与挑战。而通过体育运动防护课程能有效传递健康、安全、尊重珍惜生命的理念,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实践加以应用,切实提高安全防范灾害、自救互助的技能,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的高素质、健康职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基于生命安全教学理念下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开设的可行性

2.1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全面身体锻炼,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知识、技能、技术,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与热情,以及掌握科学锻炼身体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其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生理素质,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生命安全教育目的是唤醒学生安全与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运动锻炼培养学生坚强、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增强自身体质,掌握有效锻炼的方法和意外发生时的自救与救助技能,并能应付各种危机情况的发生。并使学生最终达到增强社会责任感,遇到困难危险时处乱不惊,可以进行有效的自救与救助。二者都是以运动锻炼为主要手段,锻炼学生意志品质,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从教学目的上看是统一的。因此,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理念,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开设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对于强化大学生的运动安全、乃至生命安全知识与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2.2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是一种多层次的认识生命本质、理解生命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它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体育课程将体育的内容和安全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强抵抗各种伤害的能力,而且可以磨练和强化意志。生命教育与体育运动防护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一致性,并且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是对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的一种提炼和概括。在教学方法上也都是既可以进行理论教学,也可进行实践教学,还可利用电影、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加深理解认识,增加教学方式、内容的灵活多样性。

2.3教学作用的统一性

二者对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等方面均具有统一作用。通过基本的运动技能的学习,增强学生身体素质。通过生命教育学习,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疏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通过急救技能与灾害应急措施的学习、掌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展学生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

2.4体育场馆、体育器材基本可以满足教学需要

体育课程实施离不开场馆和经费的依托,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高校的体育运动场馆、设备及器材占全社会总量的67%,基本可以满足教学。我国《体育法》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器材应当纳入教学仪器供应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根据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需要,把学校体育经费纳入核定的年度教育经费预算内,予以妥善安排”。就未来发展来看,体育场馆的投入建设和教育经费投入在不断加大,能够保证运动防护课的实施。

2.5符合社会需求

中国目前面临新的安全事故高发期。2008年初的大雪和四川汶川大地震,2009年的玉树大地震,2014年初的云南香格里拉古城四方街大火,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从体育运动本身而言,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闲暇时间增多,这一时期健身娱乐成为人们工作以外的主要休闲方式,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的发展日趋蓬勃,而运动损伤、甚至运动性猝死等事件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如何在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的同时有效提高群众体育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社会提出新需求。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着眼于生命安全大理念下,以运动安全为指导思想,是完全符合社会需求的。

3将课程纳入高等教育常态化的对策

3.1专业的师资队伍

频发的学校生命安全事件,已经使高校意识到培养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使其清楚地认识到生命的社会性价值的重要意义。本门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部分,是医学和体育学有机结合一门课程。目前,现有师资有限的条件下,涉及医学部分课程可以由高校具有医学、运动医学背景教师承担,涉及体育学部分课程可以由体育教师讲授。同时应逐步培养医学与体育学交叉型人才的培养,可以有针对性从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背景的人员进行选拔培养,以充填到体育运动防护课程的师资队伍中。

3.2完善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体育运动安全为基本教学内容,并拓展生命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如心肺复苏术、绷带包扎、止血、骨折临时固定等急救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模拟环境,不仅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学习应急避险等安全技能,并培养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积极、健康、乐观态度,启发他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4结语

我国的生命安全教育起步较晚,面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和校园安全事件,对于大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而体育运动防护课程的构想与实践对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尊重、关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其体育运动安全技能,近而生命安全技能都是非常有益的,而且是非常有必要的尝试。因此,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积极探索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并付诸实践,努力探索形成一种具有推广普及意义的教育教学模式,使之按照一定的时空序列进行常态化的实施,引导体育运动防护课程走向一种常态化的发展趋势,将其最终纳入高等教育常态化发展。(本文来自于《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杂志。《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赵萌王焱森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体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