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绿色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绿色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现状虽然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的成立,我国的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不可否认,我国在绿色经济立法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配合绿色经济发展的金融法律制度尚不完善,绿色金融业务风险较高而收益偏低,信息沟通机制有待完善,金融机构缺乏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能力等;二是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采购行为的环境法律,现行规定侧重追究企业违规责任,而对作为节能减排主要参与者的政府部门涉及甚少,采购监督制度有待完善;三是绿色消费的观念仍需继续深入人心,绿色消费缺乏法律制度保障和国家的金融、税收财政支持,需要建立可持续生产与绿色消费监督管理系统。

二、探讨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制度构建的法律支撑

(一)绿色金融制度

1.完善我国绿色银行制度的措施。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创立、参股或者保证,不以营利为目的,为实现国家的产业政策而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政策性银行的产生和发展是国家干预、协调经济的产物,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对企业进行环境友好评级,确立生态效率贷款制度,根据环境友好评级报告,分别使用四种贷款利率:优惠利率贷款、一般贷款、利率较高贷款和不予贷款。银行的工作人员在发放贷款时,应对放贷资金的用途负责,并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严格监督企业信贷资金使用过程,如果没有尽到此义务,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发现企业无视环境保护,随意投资的行为,应该通过提高利息率、要求提前还款等措施要求企业加以改进。在信贷发放上,利用金融杠杆,优先考虑符合信贷资格的环保企业的资金需求,对绿色产业给予更多支持,适当降低利息率、延长信贷年限等措施,对绿色产业和传统的污染耗能型产业加以区分,鼓励有意从事环保产业和技术开发的企业、个人进入这一新兴领域。

2.完善企业绿色债券发行制度。债券发行是指特定企业的债券行为,即环保企业发行绿色债券。2007年,欧洲投资银行发行了第一个“绿色债券”,随后由世界银行发行了类似的债券。2014年5月初,由浦发银行主承的10亿元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附加碳收益中期票据在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利率5.65%。这标志着国内首单与节能减排紧密相关的绿色债券顺利推出,填补了国内与碳市场相关的直接融资产品的空白,充分体现了金融市场对发展国内绿色经济的支持。虽然国家还没有将环保企业债券的发行条件作为证券法中债券发行的特别条款予以规范,但是我们国家已经开始这条道路的探索。

3.完善绿色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建立以专门机关监督为主,全民监督为补充的环保监督体系。在绿色金融的监管立法中,作为商业银行的行政监管机构——中国银监会,可以赋予其对绿色银行的监管权限,明确银监会对违规贷款银行的处罚职责,相关惩罚措施包括罚款、暂停授信业务、停业整顿等。与环保部门联手建立环境监管信息共享体系,环保部门可以定期向银监会提供企业的环境信息,以便于银监会及时跟踪、检测企业的违法污染环境的行为,对银行信贷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充分发挥群众的广泛性作用,对银行和企业进行监督,如若发现银行违规贷款或者企业破坏环境等行为,可以向当地的环境保护部门或者银监会举报,查证属实,给予举报人员一定的物质奖励,充分调动各阶层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4.完善绿色金融法律责任制度。我国实行比较严格的金融管制措施,由于受计划经济思维的影响,我国现行的金融法律责任制度以刑事责任为主,民事责任为补充。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也逐步实行股份制改造,很多民营银行和外资银行相继成立或者进驻我国,如果继续沿袭计划经济的思维,对市场经济的完善和金融业的发展是不利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私有银行,终归要回归市场,再也不是行政机构的附庸。我们应把银行变为真正民事上的主体,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作为民事主体,其“私”的性质就决定了法律责任制度应当以民事责任为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为补充。

(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1.完善供应商救济制度。我国的政府采购法规定了投诉质疑程序,但程序设置冗长,必须用尽行政救济后才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也就是说,供应商必须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救济:向采购人提出询问——向采购人提出质疑——向同级政府采购监督部门提出投诉——提请行政复议或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这意味着供应商要获得救济,必须经过多重环节,耗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即使获得救济,也无法弥补失去重要商业机会的损失。对处于弱势地位的供应商而言,最希望的状况是救济程序及时、高效、便捷,尽快解决与采购人的纠纷,力图保住商业机会。质疑是采购人的自我审查,既不合理也不公平,如果将质疑前置程序取消,能够减少供应商寻求救济的成本和时间,不但便捷,而且有利于供应商维权。

2.完善政府绿色采购监督制度。目前政府绿色采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审批与监督职能不分,采管不分,监管的具体机构不明,职责不清,救济不力。这就大大降低了绿色采购制度的效力。一个部门身兼多重职能,自己审批计划,自己审核计划执行过程,还自己处理计划执行中的违法行为的怪现象。自己监管自己肯定不合适,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自己监管自己,常常无法公正行使监督管理职责,最终为权力寻租。综上所述,我们应当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集中负责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做到审监职能分离,采管职能分离,形成权力分解、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工作机制。我国政府采购监督一向重事后监督,轻事前监督,等发现问题在挽救往往为时晚矣。在具体采购活动之前进行监管,可以减少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的盲目性,防患于未然。所以,必须加强事前监督,以便对采购各环节加强全方位监督。在审查采购计划时,不但要审查采购预算限额,还要审查采购要求是否合理,减少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的问题。

(三)绿色消费制度

1.建立绿色消费的主体制度。绿色消费立法中的主体应当是为生活需要而购买的消费者,国外的有关立法中就规定了消费者的责任。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立法经验,如法国曾立法规定,1993年及以后的上市消费品,50%的包装物必须回收利用。同时,加强对废弃物资源化的研究与开发,任何废弃物都是另一种物质或者资源的异化形式,都具有再次利用的价值。

2.完善绿色消费税收法律制度。实施差别税率,提倡绿色消费。给绿色产品定价时要计算对其投入的高额环境成本,而非绿色产品因为没有高额的环境成本,定价往往比绿色产品低得多。此种价格差额使大部分消费者不能理性地形成环境保护的消费价值观,并且,大多消费者受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使得价格较低的非绿色产品占据消费市场的主导地位。这就要求政府对绿色产品征收相对低的税率,对非绿色产品征收相对高的税率,减少绿色产品和非绿色产品的价格差额。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绿色经济增长是一种必要且高效的发展模式,绿色增长不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防止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流失以及资源的浪费(OECD2010)。以往许多国家都是依据GDP或人们收入水平提高来衡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需要人们在此基础上纳入新的指标来衡量社会的发展,比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的幸福感等,绿色经济增长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①更多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水电以及城市堆填区沼气。②会涌现出越来越多高效利用能源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高效的生产设备、汽车以及建筑等,另外,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能源储备和分配的效率也将会大大提高。③生产工艺将向降低污染、温室气体排放以及能源再循环利用方面转换。④保护自然资源的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青睐,这其中包括有机农业、可持续林业、土地和土壤管理、土壤和野生动物保护、水资源管理等。⑤产品和劳动服务能更加符合环境法规和标准。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虽然过程比较缓慢,但这一趋势已经不可逆转,推进这一增长方式转变的因素包括:全球气候变化迫使各主要经济国家做出减排要求,人们对商业经营模式的重新认识,消费者偏好的改变,以及人们对更好工作环境的向往等。

二绿色经济增长对TVET产生的影响

1向绿色经济转换的关键因素是技术

绿色经济以及绿色工作岗位的出现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重大调整,ILO(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LaborStudies2011)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向绿色经济转换过程中,人们对技术的需求主要受以下三方面的影响:①对与可再生能源此类扩张性行业相关的特定技术需求强劲,而对于以矿物能料为基础行业的技能需求却不断下降。②一些新型涌现的工作岗位(比如碳足迹评估师)需要人们掌握新的绿色技能去解决问题。③由于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们需要掌握高效的能源利用技术,这就需要对现有的劳动技能进行提升和改造。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充足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决定能否向绿色经济快速转换的一个关键性因素。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份调查显示,技术性人才短缺正在阻挠许多国家向绿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一现象在节能建筑、机床改装、可再生能源及环境服务等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我国,农村电气化项目正遭受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困挠。而造成技能型人才短缺的原因包括:缺乏相关科技人才和工程师,一些新型的绿色工作岗位(比如废物管理)由于名称不太好听而对劳动者无法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另外就是在环境服务方面只有有限的教师和培训人员。

2掌握绿色技术的专业人才

非常受欢迎世界各国对减排承诺的实施正导致人们对新技术需求的渴望。在迈向低碳经济社会进程中,虽然有些领域会要求全新的技术,但大部分现有的工作岗位只要求人们在现有基础上掌握一些额外的技能。劳动者要想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掌握这些新型的技能,因此TVET不仅需要开发新的培训教材,而且应当在传播绿色技能知识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另外,还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全面的绿色技能标准和认证体系。全球在迈向清洁绿色增长转变过程中,需要一大批掌握绿色技能的专业型人才,比如需要账务专业人才来解决碳金融相关的问题,需要投资分析人员来构建采用绿色技术的商业运营模式,需要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掌握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体系和服务。目前,这些人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构建起一支专业化的绿色技能人才队伍,而且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如何培养绿色专业人才还缺乏足够的研究。

3为绿色经济培养新型专业化人才

随着气候变化法规的实施以及绿色增长方式的进一步推进,劳动力市场将在很多方面受到影响,在由《农业网络信息》2014年第12期农业信息化矿物燃料向可再生能源转换以及由填埋、废物燃烧向循环利用转变过程中,原有一些工作岗位将被替换成新的工作岗位,还有一些工作岗位很可能由于法律法规禁止生产某种产品而彻底消失。另外,一些新型的工作岗位将会涌现出来,如为了保护环境将生产一些新的产品或提供一些新的服务。很多现有的工作岗位需要掌握新的技能才能胜任,例如随着建筑业采用更多的绿色措施或开发具有节能设施的建筑,木工、电工、建筑工人的知识都需要进行更新和提升。为了适应新的生产工艺,绿色经济需要对现有劳动者进行新的培训,如果劳动者不提升、更新自己的技能或接受再培训,就可能会面临失业的风险。

4提高技能培训地位,重塑TVET品牌

新型工业化国家为了满足高科技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重视劳动力技能的提升。目前,我国在很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然而现有劳动者的素质却无法满足技术进步和行业提升的要求,我国目前有很多人因为技能不足无法找到相关的工作。为此,我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提出要解决职业培训和推动就业等问题。随着我国制造业以劳动力低成本竞争优势向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方向的转变,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对于确保竞争优势尤为重要。因此,政府在制定经济和行业发展政策时需要将劳动者技能培训和提升战略考虑在内,例如,为了使劳动技能更适合市场需求,可以考虑校企合作、学徒制等方式来解决技能与工作岗位不匹配的问题。然而,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使得技能培训和学历脱节,导致TVET相比本科教育名声较差。如何让职业院校和技能学校毕业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本科甚至研究生学位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样一来学生在学历、学位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在加拿大有150所技术院校原来只向学生提供2至3年的学历证书,目前为了应对市场需求,这些院校已经开始向学生开设4年的本科学历课程,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当将技能培训与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TVET的社会地位,谨防它成为一条没有上升空间的学习通道。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最近总理在主持召开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上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并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这无疑对TVET是一重大利好消息。

三结论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目的是使公路沿线广大农户积极参与通道绿色经济项目的开发,尽快使公路沿线的农民富裕起来,把周边村庄土地合理利用起来,开展多种经营。宜粮则粮、宜蔗则蔗、宜桑则桑、宜蕉则蕉、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林则林、使公路沿线闲置的荒山荒地利用起来,形成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意义是通过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组织实施,在公路沿线组织办好项目开发的示范样板起到抛砖引玉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形成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辐射效应,向景谷县农户传递信息、传递各项目推广先进成功经验。公路沿线周边的经济示范样板的力量是无穷的,示范宣传成本是最低。方便、快捷、达到宣传推广的最佳效果。

2500km公路沿线的农业生产现状

景谷境内公路是直接联系县内外的主要通道,是人流、物流、车流必经之地。在公路的两旁居住着许多的农户,从事着各种农事活动。为出行方便,公路沿线两旁居住的农户相对分散,从事二、三产业人员相对较多,住户人员流动性大。生产联动性小。受资源条件所限的环境条件差异,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的开发整合不能搞一刀切,应采取综合方式突出重点开发。宜农则农、宜林则林、使其公路沿线生态农业四季长青,永续利用。以威远镇为中心,景谷县500km公路通道的主要情况。国道县城至澜沧江110km,景谷至一号桥66km、景谷至益智60km、景谷至民乐56km、景谷至小景谷(接振太)57km、景谷到风山(接按板镇)50km、永平至边江42km,省国道公路全长571km。

3景谷500km公路沿线绿色

经济带过来的主要组成成分公路周边公路沿线农业生产一应俱全,小而全,没有特色,只要景谷县种植推广的作物在此都能看到,是景谷农业生产的一个缩影。公路沿线的农业主要也是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作物有水滔、玉米、小麦等;经济作物有蚕桑、甘蔗、水果、咖啡、竹子、香料、南药等;林业也是公路沿线生产的一大优势。森林绿化美化景谷的山山水水,保持水土地,调节气候,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为景谷打造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建设奠定了基础。

4打造500km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

发展产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足的学科多、面广。需要组织多部门多方面学科带头人员参与、支持和投入,让大家形成共识,积极参与,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会收到明显效果。所谓的公路沿线绿色经济带,就是在公路沿线,公路周边围绕着绿色产业来做强做大。主要涉足的学科有农业、林业、生物、气象、科技、财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公路交通、银行、公司、厂矿、学校等相关行业部门。

5打造景谷500km公路

尚线绿色经济带实施方法步骤统一规划,统一领导,县上统一组织各乡(镇)分段实施;2008年威远至正兴一号桥、威远至永平、威远到凤山,为组织实施的重点公路沿线地段;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现有好的传统产业,对有潜力的传统产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提升档次,加快发展;结合当前的中心工作和生产任务,公路沿线的绿色经济带建设以种桑养蚕为突破口,大力推动500km公路沿线绿绝经济带建设步伐。威远镇政府已加大对栽桑养蚕的扶持力度,计划在暖里课里公路沿线,办好6.67hm2联片速生丰产样板,补助桑农500元/667m2,用于种桑养蚕、蚕房建设补助等,加快蚕桑产业发展。

6结语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从以往学者的研究来看,影响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有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对外开发程度、经济发展阶段、能源消费结构和市场化程度。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从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三个角度来评价能源效率。

1技术进步

不管是古典经济学还是内生经济学,都认为资本、人力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现代经济中,技术进步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产率,因此,众多学者在研究能源利用效率的时候,重点考察了技术进步的影响作用。Huang通过使用Divisia指数法将能源消费根据六大产业进行技术和结构分解,对1980—1988年间的能源强度进行分析,发现技术进步能够解释其降低原因的73%-87%。李廉水、周勇(2006)关于能源效率的研究也表明技术效率是各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能源资源的有效配置,它还能通过调节产业结构影响能源强度。本文将选取政府财政科技投入、R&D试验经费和就业人口增长率三个指标作为技术进步的观察变量,通过研究产业结构与技术进步的协同作用来考察能源效率的变化情况。

2产业结构研究能源效率时

产业结构变动一般指的是一二三产业或者轻重工业的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变化。王俊松、贺灿飞(2009)采用对数平均的LMDI方法表明,1994—2005年,我国能源强度降低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在2001年后不断降低,而产业结构变化在1998年之前降低了能源强度,之后由于高耗能产业在1998年后的比重上升导致能源强度的上升。学者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意见基本一致,即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工业的比重过高,会大大降低能源效率,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而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将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高。本文将选取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两个指标作为产业结构的观察变量。

3对外开发程度对外开发程度主要测量

地区吸收外国投资的程度,包括我国与外国贸易往来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包括在外商在我国投资带来的技术外溢。改革开发三十多年来,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吸收了外国先进技术,有利于提高本国的生产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能源效率时将关注点放在对外开发程度上。MielnikaandGoldemberg(2002)在分析了20个发展中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和能源强度后,得出了能源强度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的结论。邓瑜(2013)通过构建中部六省国内R&D、FDI技术溢出与能源效率的框架,认为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可以有效地促进中部地区能源效率的提高,另外,结合国内研发投入,发现国内研发投入不仅能提高能源效率,还能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前提下更好地吸收外商投资,从而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因此,本文将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进口贸易额增长率、地区出口贸易额增长率三个角度观察对外开放程度。能源效率不仅仅要考虑经济指标,同时还要兼顾环境指标。吴琦、武春友(2009)认为能源效率应该是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的综合效率,能源经济效率即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量,能源环境效率即单位能源消耗的污染排放量。本文也将从万元GDP能耗和万元GDP废气量两个角度来考察能源效率,

二实证分析

1模型建立对影响

能源效率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后还需要进行实证验证和量化,为说明各因素以及因素之间的相互之间对能源利用效率的协动影响程度,本文将采取结构方程模型(SEM)进行实证性研究,并提出如下两个假设。假设1:地区开放程度会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能源效率。假设2:技术进步不仅对能源效率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还会通过对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从而间接作用于能源效率。

2数据来源与预处理数据采用

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相关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在数据利用之前,观测到有些省份的数据不符合拟合要求,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初次剔除和处理。

1)缺失值处理。在数据收集时,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万元GDP能耗数据缺失,因此剔除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样本数据。

2)离群值处理。使用SPSS软件对每一个变量的箱型图进行检查,发现北京市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单位GDP能耗数据严重偏离其他样本,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和技术发展远远超前或落后于其他地区。过度离群值不利于找出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驱动因素的路径作用和效果,因此,删除这些不利于找到数据规律的样本。

3)指标的标准化处理。①正向化处理。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所采取的指标中,有些指标是逆向指标(包括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废气排放量),指标不同向不利于对整体结构进行同向化分析,因此需要对这些逆向指标进行正向化处理,通常做法是将逆向指标取其倒数,最后处理完的指标能体现出该指标的数值越大,反映该能源利用效率越高;②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由于各指标数据的量纲不同,同时正向化换算也会使指标的离散程度发生改变,不利于对各指标之间的数值大小进行比较。因此,本文将选用Z-score标准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结构方程模型最常用的的估计方法是最大似然估计法,这要求数据尽可能的符合正态分布,而经过Z-score标准化方法处理后的数据已达到正态分布,因此满足条件需求。同时,结构方程模型对样本量有严格的要求,本文在经过数据处理后剩下28个样本数据,虽然达到样本量最低要求(15个),但观测样本数据需达到200个以上,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才能比较稳定,本文将使用amos21软件中的自由抽样技术(bootstrap)对数据进行再次处理,从而达到200个样本需求。

3模型估计

1)选取卡方自由度比((2/df)、SRMR、NNFI和CFI四个指数对模型的拟合程度进行评价。初次设计的模型中,开放程度对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效果影响的P值明显大于0.05,不符合要求,但模型拟合指数合格。

2)考虑到模型输出结果中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正向影响关系不显著,删除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作用关系,修正后的模型分析结果明各项系数P值均小于0.05,模型评价指数也达到要求,因此模型合格。

4模型数据结果经过分析和修正的最终模型和标准路径系数分别。结果验证了假设1的成立性,即地区开放程度会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并间接影响能源效率。但数据结果不支持假设2的成立,即技术进步虽然对能源效率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但不会通过对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进而间接作用于能源效率。

三模型结论分析

1结构模型路径系数分析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假设1成立,假设2不成立。可能原因是采用的数据是一年内的数据,而短期内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作用不明显。开放程度对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作用明显,分别达到0.89和0.96。说明吸收外资和提高国际贸易往来能够享受其带来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在综合比较国外先进生产方式的前提下,能够促使我国淘汰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资源浪费现象,最终致力于能源效率的提高。技术进步相比产业结构更能有效的提高能源效率,路径系数为0.639,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为0.398。由于产业结构在短期内变动不明显,因此,从短期来看,各部门和各行业开发新技术,投入新设备,能够有效的提高能源的有效利用。而从长远来看,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加所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才能更好的利用能源资源。

2测量模型路径系数分析

模型分析结构中,各观测变量的路径系数均大于0.7,说明各指标的选取均能很好的解释对应的潜变量。对产业结构而言,正向化的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x1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884;R&D经费支出(x22)和政府财政中科技投入(x23)是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影响的主要因素,路径系数分别为0.963、0.952,因此,政府部门和企业应加大在这些研发经费的投入,研发有关能源利用的管理方法、技术与设备,对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科技进步来带动技术发展。在开放程度的三个观测变量中,外商直接投资(x31)对其的作用最大,积极的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形成具有高素质和先进技术的人才高地,而且在外资流入过程中能够产生技术外溢效应,通过借鉴、知识流动和管理技术的扩散等,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资源利用技术上的差距,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四结语

绿色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一)边境地区居民收入来源和收入水平根据调查问卷,边民收入来源前四位的是种植业、养殖业、劳务和边境贸易。2011年家庭平均收入8639元,家庭平均纯收入4641元,家庭平均收入和家庭平均纯收入的中位数分别为6040元和3140元,中位数比平均数分别低了2599元和1501元多,表明大多数边民家庭收入水平低。根据2012年广西统计年鉴,2011年广西农户人均家庭收入为5276元,人均纯收入为5231元,问卷调查显示,边境地区居民人均家庭收入为1842元,人均纯收入为990元,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35%和20%。在“家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难”项,59.79%的居民家庭把“收入低且增收难”列为第一选项。因此,提高边境地区居民生活水平、改善民生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增加边民家庭收入。

(二)边境地区居民就业结构调查显示,边民大都在当地就业,在本地从事种植与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占53.19%,在本地务工的居民占39.28%。对比课题组2009年相同的调查中,从事种植或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的边民为77%,可以看出,近年来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等第一产业的边民人数有较大减少,从事劳务和边贸等第二、第三产业的边民人数有较大增加。

(三)边境地区教育状况问卷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边民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占62.92%,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2.25%,两者合计占85.17%。边境地区居民大多文化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改善。在“最需要教育类别”选项,选择“农业技术培训”的居民占42.87%,选择“义务教育”的占30.01%,选择“务工技能培训”的占25.49%,选择“职业教育”的占14.14%,说明边民通过掌握农业技术增加家庭收入的愿望比较强烈。在“当地中小学校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选项,43.11%的居民选择“学校离家太远、上学不方便”,31.87%的居民选择“学校教学条件差”,26.67%的居民选择“教师水平低”。在“对当地的教育状况是否满意选项,选择“不满意”的居民占24.88%。可见,广西边境地区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与边民的希望有一定差距,亟待加强与提高。

(四)边境地区居民社会保障状况1、医疗保险。问卷调查的863户边境居民家庭,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750户,占87.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在边境地区有较高的覆盖面;在“对当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否满意”选项,30.24%的居民选择“非常满意”,21.32%的居民选择“比较满意”,34.41%的居民选择“基本满意”,边境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满意度较高,达到了85.97%。2、社会保险。问卷调查显示,边民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为86.09%,对当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各项政策满意度为80.36%。在“对未来养老方式的选择”选项,28.39%的居民选择“靠子女养老”,23.87%的居民选择“靠自己养老”,17.27%的居民选择“靠政府养老”,另外,14.83%的居民选择“不清楚”。可见,边民对未来养老形式有较大分歧,对养老存在较大担忧。3、政府补贴。在“是否享有政府补贴”选项,选择享有“最低生活保障补贴”的居民家庭占35.69%,享有“农业直补”的居民家庭占32.68%,享有“小孩上学免学费及伙食补助”的居民家庭占32.56%,享有“住房改造补助”的居民家庭占37.78%,享有“春节等节日慰问和其他补贴”的居民家庭占9.27%。政府补贴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平均比重为21.61%。可见,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居民家庭收入较低的边境地区,政府补贴在保障与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多年来,尽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但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边民收入水平依然比较低,影响边境地区经济发展、居民增收的主要原因:一是遭受战争严重创伤,发展基础弱。二是边境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条件差。三是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落后,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四是边民自身素质较低,影响家庭增收。

二、边境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历史和现实条件,广西边境地区要发展经济,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实施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即在广西边境自东向西长700多公里、南北宽20公里(边境线0—20公里)的中越边境带状地区,实施以绿色产业为主导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完善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结构,打造旅游、边贸、林业、生态农业和边境特色工业五大产业。“五大产业”中,旅游业是主线、边贸与特色工业是前锋,生态农业与林业是后卫。

(一)旅游业是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产业广西边境地区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725公里长的沿边公路及周边地区,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分布有大新县德天跨国大瀑布、靖西县通灵大峡谷、凭祥市友谊关、东兴市金滩海岸等中外闻名的旅游景点。依托现有的旅游资源,不断开拓新的旅游景点与线路,发展形式多样的旅游业态,把旅游业打造成为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核心产业是完全可能的。

(二)边境贸易和边境工业是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柱产业2001年,广西边境贸易额仅为4.4亿美元,2011年增加到75.74亿美元,年均增长32.92%,边境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边民第四大收入来源。同时,经过近年来的建设,边境地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工业占边境8县(市、区)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已经从2000年的14.89%,上升到2011年的41.69%。

(三)林业和生态农业是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产业林业既能直接给边民带来收入,又是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需要,同时还是边境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生态农业集农、林、牧、副、渔于一体,其产品被称为“绿色产品”,对旅游业构成极大支撑。

三、实施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与措施

(一)完善边境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广西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缓慢,边民收入低,与基础设施落后有很大关系。通过在边境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两轮大会战(2000年—2010年),以及从2011年开始的第三轮大会战,广西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有了显著改善,但是依然滞后于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尤其以非口岸地区最为明显。边境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总体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以交通为例,道路建设要符合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布局,具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进行建设:重要城市和重要边境口岸修通高速公路;一般口岸、边贸互市点和县、市修通二级路;乡镇修通三级路;村、屯和众多的边民居住点修通四级路。边境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能极大改善边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既关系到广大边民能否实现增收,又关系到国防安全。在边境地区,由于边民居住非常分散,往往是一个山头只有一两户边民,但又不能轻易搬迁。因此,四级路建设将是目前和今后几年边境道路建设的重点。边境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应从国防建设、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战略高度,重视边境地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资金上,国家应出大头,地方政府配套部分资金,边民筹集一些,建议中央和地方按照7:3的比例承担建设资金。

(二)加大对边境贸易的支持力度广西边境贸易发展很快,边民从中获益愈加明显,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商品批量小、品种杂、附加值低、经营分散等。国家应当制定和调整有关边贸政策,鼓励边境地区从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的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提高边境贸易出口商品的档次、质量和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边贸出口优势。1、国家应适当调整和放宽边贸政策。适当增加边境贸易进口商品配额;对企业边境贸易经营权实行等级制,取消经营范围限制;进一步简化进口手续,取消原“三检”重复交叉的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规范收费行为,缩小商品检验范围;鼓励边境地区设立主要面向毗邻国家的边境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放宽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边境贸易。2、给予边境口岸更优惠的政策支持。建议国家把边境口岸所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的60-80%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边境口岸的后续发展能力;建议国家给予广西边境口岸第三国人员72小时(或更多)免签证政策,以发展跨境旅游;建议国家执行战后恢复建设资金扶持政策,以利边境地区恢复重建工作;完善国家边民互市贸易政策,不设时间限制,放宽贸易量,简便查验通关手续。3、提高互市贸易免税额度。互市贸易是边民受益最大、最直接的一种贸易形式,对改善边境地区民生、提高边民收入水平、繁荣边境经济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物价涨幅较大,建议提高边民互市贸易免税额度至20000元甚至更高,并适当放宽边民免税商品品种范围。4、支持发展当地名优产品。广西边境地区有铝土、锰等矿产资源,有龙眼、核桃、油茶、八角等林业资源和其他农业资源,政府应从金融、财税等方面加大对边境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支持、鼓励边境地区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实现由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产品优势向出口优势的转化。

(三)大力发展边境特色旅游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以旅游业为核心,推动旅游与边贸、旅游与农业、旅游与林业、旅游与工业、旅游与民俗、旅游与商务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形式的边境特色旅游,大力发展边境跨国旅游、边寨农家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林业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生态农业旅游、边境观光旅游。把旅游业打造成为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主导产业,需要政府政策扶持。建议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1)边境线0—20公里区域内,除保障边民基本口粮的农业用地外,全部退耕还林,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全部集中到工业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

(2)在边境地区实施大地绿化工程,消灭荒坡荒山,实现百分之百森林全覆盖,全方位保护自然环境,提升生态质量;

(3)提高对边境线0—20公里范围内居民的补贴,保证基本生活需要,高额补贴持续多年,到边境绿色经济模式形成并产生效益为止;

(4)支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边境旅游建设,对开发边境旅游项目、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与优惠;

(5)对边境地区基层政府实施财政转移支;

(6)树立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标语等),在边境地区进行广泛宣传,大造舆论,让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深入人心。

(四)落实林权改革政策,促进边境地区林业发展林业是边境地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产业,其发展目标是在边境地区实现森林全覆盖。广西边境地区具有发展林业良好的自然条件,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雨水充沛,且雨热同季,林木生产速度快,非常适合发展速丰林和经济林。龙眼、荔枝、芒果、核桃、油茶、板栗、八角等既是重要的经济林木,同时又是广西边境地区农民重要的收入来源。除此之外,还要发展各种竹林,竹笋可食用,竹木可以可加工成旅游工艺品,还能造纸和基建,用途广泛。发展林业的关键是落实林权改革政策,确保边民对山林的经营权和收益权长期不变。同时,国家要从资金、政策、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大对边境地区林业的支持力度。

(五)发展边境地区特色工业项目近年来广西边境地区工业发展较快,但是基础依然十分薄弱,工业分布散乱,缺乏产业协作,且以资源开采和粗加工为主,对环境破坏较大。实施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厘清工业发展思路。首先,科学规划工业布局。在边境地区,所有工业项目要集中在工业集中区、跨境经济合作区,保税区,政府要严格审批工业集中区,原则上每个县(市、区)批准一个,交通和地理条件较好的东兴市、凭祥市可批准2—3个。其次,明确工业发展项目。鉴于边境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且缺乏产业配套,因此选择工业项目时,应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型工业项目和利用本地资源进行深加工的工业项目。同时,严格环境测评,禁止危害环境的项目进入工业集中区。

(六)打造边境生态农业边境地区多为山区,可耕土地不多且呈零星分布状,不适合推行农业规模化与集约化经营,适宜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生态农业。生态农业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用农家肥增加土壤肥力,用生物方法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在边境地区,边民可以实行粮豆轮作、混合放牧、稻田养鱼、林粮间作、林果间作、林药间作、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种养加(工)结合,打造独特的边境生态农业。生态农业对边境旅游业的发展构成极大支撑,在食品安全问题比较严重的现代社会,边境地区用原始生态方法生产出来的“绿色产品”,对游客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七)提高边民素质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有赖于边民素质的提高。边民素质不仅表现为文化程度,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还表现为市场意思、商品意思、竞争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政府部门要采取各种办法与措施,提升边民综合素质,以确保边境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并发挥其作用。

四、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