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项目总结

科研项目总结范文精选

科研项目总结

科研项目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对策建议

一、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管窥

1、科研工作和建档工作实行“四同步”管理有缺失

早在1987年3月,国家科委、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中明确:“下达计划任务与提出科研文件材料的归档要求同步;检查计划进度与检查科研材料形成情况同步;验收、鉴定科研成果与验收、鉴定科研档案材料同步;上报登记和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以及科技人员提职考核与档案部门出具专题归档情况证明材料同步。”事实上,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的管理很难做到这一点,前两点基本上可以做到,后两点做到的不多,主要原因是:重成果,轻档案。高校中从事科研岗位的一线老师许多对档案知识了解的不多,对档案的价值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开展科研项目的一些过程性的研究资料没有必要保存,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感到非常麻烦,甚至提出:不要过程,只要结果,结果就是成果。

2、实施归档文件材料的“五阶段”有瑕疵

按照《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开展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归档应当包括科研准备阶段、研究实验阶段、总结鉴定验收阶段、成果和奖励申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等五阶段,彼此之间相应支撑材料应当是一环连着一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中间不应存在断档、漏项、缺损等事项,事实上,做到保有五阶段完整档案资料的不多,很多都存在后补备档材料现象,特别是研究实验阶段和总结鉴定验收阶段尤其明显。

3、开展合作研究的科技项目档案资料收集时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高校之间相互开展科技合作研究呈逐渐增多趋势,主研单位出于种种原因考虑,对参研单位参与研究的项目中,在签订责任书、合同书时资料保存上不够明确、强调不够,造成参研单位在研究过程中,不注意资料的收集、积累和保存,造成研究过程中的很多资料汇交不齐全,资料保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连贯、不完整、缺东少西现象成常态,无法恢复其研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有的失去后再也没有办法补齐资料,成为永久性的缺憾。

4、科研人员与档案人员站位不同、认识不一,容易引起争议

科研人员和档案人员共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是相互协作、相互提携、共同谋划、共同推进科学研究的同事、同一责任人,并肩战斗的挚友,在同一课题负责人主持下开展工作的朋友,工作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之分。但调研发现,大多时候完成工作的双方配合并不如愿,有些科研人员认为档案管理人员不懂技术业务,在科学研究中是可有可无人员,十分不情愿接受档案管理人员的意见,甚至有的科研人员对档案人员的建议毫不理睬,嫌档案管理人员事多、易挑刺;认为在科研中交给你什么,你就管什么等等;事情反复数次,容易发生不和睦,起争端。

5、科研项目档案被尘封,无法开发利用

档案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是开发利用,档案如果收集、整理后一直躺在档案室被尘封,就失去了建立档案原有的意义。科研项目档案的意义重在收集,更应重在开发利用。科研的价值不是将成果束之高阁,而是利用推广,进而普及,进而为大众知晓、掌握、利用,科研者本身搞科研的目的也是为人类服务,在生产、生活等领域被利用。高校科研活动的成果就是要和生产、生活相结合,走进企业、走进田间地头,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如果长期被尘封,就失去了科研本身的意义。

二、推进高校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良性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确立科研课题项目负责人的主导地位不动摇

搞科研,和我们平常的工作是一样的,都要有一个主要负责人。科研课题主持人就是我们日常工作的部门负责人,课题从立项开始,到成果获得时结束,课题主持人的地位应当是撼不动的,要简政放权,放手让课题人去管理、去创新、去思考课题的整个计划,用什么人、怎么用、分配什么任务、达到什么要求、做到什么程度、起到什么效果、交什么答卷都应由课题主持人一锤定音。

2、档案人员在科研项目档案管理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

客观地说,在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中,相较于项目科研的直接参与人员来讲档案人员应当是辅助地位,是配角,尽管法律法规赋予我们有职有权,必要时有否决权,但并不是轻易可以使用的。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好参谋,议准内容,坚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问题不让步,非原则问题不计较,多奉献、多付出,忍辱负重,不把自己作为领导去发号施令,多把自己作为团队一员去默默地奉献,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豪迈、豁达心胸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争功、不争利,不颐指气使,就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3、建章立制,完善校内管理制度

法的作用,在于止纷止争。制度的作用,在于约束行为。搞科研,出成果,是一个人、一个团队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是一个单位的夙愿,单位为了科研人员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往往会出台很多制度和与之配套的办法、措施,多鼓励、多激励、多鞭策,但通观制度,这些内容多在实施初期为多。而校内制度多没有做深思熟虑的思考和做长效性的打算,往往是一揽子把担子压在了课题主持人身上。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高校档案工作由高等学校校长领导”,“分管档案工作的校领导协助校长负责档案工作”。由此,学校应当对建章立制当仁不让,制定《科研项目档案收集归档规定》《科研项目档案管理规定》《科研项目档案借阅规定》《科研项目档案的开发利用》及《科研项目档案保密管理规定》等。

4、科研项目档案应当建有专用库房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科研档案应有专用库房保管。绝密级科研档案必须严加保管。档案库房门窗要坚固,库房内必须保持适当的温、湿度,并有防盗、防火、防腐、防光、防有害生物和防污染等安全措施。对破损的档案,须及时修复。”因为,科研项目研究数据和成果是多个人,多个团队多少年心血的结晶,是不可复制的高规格数据集成,一旦失密、失窃、被盗、被损,将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5、验收慎用否决权

《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对已完成的每个科研项目进行鉴定、验收之前,必须通知本单位档案部门对准备归档的科研文件材料加以审查验收,科研文件材料归档不符合要求的成果项目,不得进行鉴定、验收。重点科研项目鉴定、验收,按照专业分级管理的原则,其档案应由相应的档案管理部门审查验收。未经档案部门验收的科研项目,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不予承认。各单位档案管理部门,对已获得奖励或正在上报的科研成果,如检查发现其档案不符合要求,有权建议有关部门推迟或撤销对该项成果的奖励。”不难看出,《暂行规定》为了建好科研档案、建成科研档案做出了此项规定,但是有先决条件的:首先,档案部门受邀参与审查验收发现项目文件材料不符合成果项目的归档要求,也即有缺陷,需要补充完善至符合要求;其次,重点科研项目优于一般科研项目,一般科研项目应不拘泥于此规定。

6、整理组卷讲方法

根据科研文件材料的形成规律,保持其有机联系和便于利用查考的组卷原则,以及科研文件材料的内容、价值、数量、密级和载体形式等实际情况,将每个研究课题的科研文件材料进行系统整理,组成一个或若干个案卷。研究课题特别是重大科研课题形成的科研文件材料较多,可以组成多卷(即一题多卷),按科研阶段或重要程度依次系统组卷,如:管理性文件为一卷,论文和实验记录为一卷。

7、后续管理紧跟上

科研项目研究工作任务基本全部完成,技术报告均已定稿,进入科研成果总结鉴定阶段后,有的项目已经申请成果专利,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有的项目要报上级有关单位鉴定,冲刺成果奖;此时可以说所有科研项目文件均已呈现在眼前,此时应予以全面审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通过各种控制手段和收集方式,确保科研文件材料的完整、齐全和准确、有效。即使取得成果的项目,学校档案部门也应做好后续的保管,防盗、防火、防腐、防光、防有害生物、防污染等工作。

8、档案检查常态化

一项科研项目,从立项开始到归档管理,要经过最起码的五个阶段,对于每一个阶段形成的档案资料,都不能掉以轻心,都要一步一步收集整理,做到工作严谨,科研工作与档案管理工作“四同步”,对各阶段的分管领导、机构、人员、设备、经费等记载齐全、系统,做到档案管理集中统一,保管到位,立卷规范。

9、运用现代技术搞好宣传和开发利用

如前所述,科研项目档案管理的重要目的是为了用,而不是尘封,其价值在于宣传并通过宣传让科研成果深入人心、植入民心。如果档案保管的特别好,而没被利用,永远躺在档案室睡觉,到什么时候它都是死档案,仅仅是一页页发黄的纸张组成的案卷而已。档案宣传的对象可以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科研普通人员,我们常说让领导重视我们的工作,怎样才能让领导重视,怎样才能引起领导重视呢?档案宣传,档案的开发利用无疑是最好的手段。档案工作不重视宣传、不注重开发利用,他的影响就不会扩大,质量就不会提升,作用就不会增强,地位就不会提高。例如,2008年3.14事件后,中央档案馆及时推出关于西藏问题的系列网络视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不仅全中国,连全世界都看到听到了西藏问题的历史真相,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被人们称赞为“在关键时刻,用关键的材料,说了关键的话”就是典型的档案宣传和开发利用的上品例子。

10、培训档案人员提素质,运用奖励促士气

社会发展的速度,知识更新的手段日新月异,档案人员知识的一次投入管用一辈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在现代微机运用代替手工,多媒体、数字、智能风靡的时代,档案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与时代接轨,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满足时展更好地利用档案、开发档案。为方便人们利用档案服务,推动档案管理的升级换代,档案人员必须通过专业培训来不断提高素质。任何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运作,就要进行总结,进行评比,档案工作尤其如此,对科研档案工作做出成绩的个人,应当按照《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要求给予表彰和奖励,达到奖励一个,带动一片的效果和目的。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

[2]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3]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

[4]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档案管理规范.

科研项目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技术应用特点;科研项目;管理模式;科技计划

0引言

当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我国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亟待转型升级。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开始实施,涉及农业、电子信息、能源、交通、材料、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为提升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增加科研成果产出,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201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2]、《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8〕127号)[3]、《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21〕32号)[4]等一系列文件,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同时,通过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5]和科研诚信机制[6],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一系列举措[7],极大地提升了科技计划实施成效,提高了科研项目管理水平。但是,在科技计划实施过程中,对科研规律的分析和把握仍有不足,科研项目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有待提升。基于此,本文在分析科研项目技术应用特点的基础上,研究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建议,以期提升科研项目管理水平和质量。

1科研项目技术发展阶段及类别

科研项目技术遵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产业化的一般发展规律。为了客观反映技术发展状态,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引入技术成熟度(TRL)概念,将技术成熟度划分为9个等级[8]。基于技术成熟度等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下简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产品研制阶段划分为基础研究阶段、应用研究阶段和发展阶段。基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现状,本文将产品研制阶段划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和产业化5个阶段。由此可见,当前我国科研项目实施主要围绕两大类技术:一类是产业链技术,指在产品研制过程中,贯穿基础研究到产业化整个研制阶段或跨越其中几个阶段的技术研究。这类技术往往根据不同科研产品特点具有一定的技术差异性。另一类是产业基础技术,指在产品研制过程中,某个研制阶段所需要的、不跨越产品研制阶段的相关技术研究。这类技术往往在不同科研产品研制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共通性。具体而言,一是产业基础技术与产品研制的各阶段相匹配,各研制阶段的产业基础技术存在一定差异;产业链技术与产品类型相匹配,同类别但不同类型的产品产业链技术存在一定差异。二是产业基础技术是同类别不同类型产品研制的基础。在产品研制过程中,随着产品研制进程对产业基础技术进行验证;产业链技术往往随着各类型产品研制进程开展个性化研究。

2科研项目管理现状与技术迭代

2.1科研项目管理现状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发现,当前科研项目的布局更倾向于产业链技术研究,在单个项目中以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研制典型样机产品并进行应用验证,带动相关产业基础技术、产业链技术发展;在布局产业基础技术研究与产业链技术研究时,两类研究之间缺乏有机衔接,往往同期安排两类技术研究甚至产业链技术研究先于产业基础技术研究。由此可见,当前科研项目管理对产业基础技术的体系性、持续性研究和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已形成的产业基础技术、产业链技术适用性不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面较窄,导致产业链柔性不足。

2.2科研项目技术迭代

对于产业链技术和产业基础技术而言,两类技术具有不同的特点。从技术先进性角度来看,两者的技术发展方式都是由可用技术到好用技术再到先进技术的迭代过程(图1)。可用技术是指满足产业链基本需求,保证产业链基本完整的技术。但是,基于可用技术研制的产品在性能、效率、成本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距较大,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好用技术是指满足产业链需求,可以保证产业链完整的技术。基于好用技术研制的产品在性能、效率、成本等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相当,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受贸易环境变化影响不大。先进技术是指能够满足产业链需求,保证产业链完整的技术。基于先进技术研制的产品在性能、效率、成本等方面明显优于国外同类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由此,得到科研项目技术发展二阶矩阵表(表1)。由于产业基础技术是贯穿产业链的基础,为产业链技术验证与应用提供基础保障,应优先解决可用技术问题,在保证产业链完整性的基础上,再探寻好用技术和先进技术的发展。在表1中,技术发展优先级的赋值从A1至A6逐渐降低。表1科研项目技术发展二阶矩阵表

3基于技术应用特点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应对各类项目的科研单位资质、研究团队稳定性、经费支持力度、研究周期、验收考核等进行综合分析。对于可用技术而言,其意义在于弥补产业链短板、保证产业链完整,因此,应适度弱化科研单位资质要求、强化研究团队稳定性、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严控研究周期、增强考核验收力度;对于好用技术而言,其意义在于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性能、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加快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应提高科研单位资质要求、弱化研究团队稳定性、适度降低经费支持力度、适当控制研究周期、增强考核验收力度;对于先进技术而言,其意义在于提高技术先进性、提升产业链水平,应适度降低科研单位资质和研究团队稳定性要求、减少经费支持力度、弱化研究周期、放宽考核验收标准。

3.1产业基础技术-可用技术模式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领域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产业基础技术体系性、持续性研究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严重制约我国产业链整体发展和提升。因此,对于产业基础技术-可用技术模式,应适当降低科研单位资质约束,加强基础研究单位协作力度。产业基础技术-可用技术模式如图2所示。

3.2产业链技术-可用技术模式

对于产业链技术-可用技术模式,应以应用场景需求为牵引,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措施,以项目群管理方式支持产业链终端用户单位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开展对不同场景下产业链技术的应用验证。产业链技术-可用技术

3.3产业基础技术-好用技术模式

对于产业基础技术-好用技术模式,应尽量扩大科研团队规模(有利于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避免基础研究重复),持续、滚动给予资金和资源方面的支持。产业基础技术-好用技术模式如

3.4产业链技术-好用技术模式

对于产业链技术-好用技术模式,首先,应图3产业链技术-可用技术模式图4产业基础技术-好用技术模式梳理产业链技术-好用技术的科研成果;其次,由产业链中的用户单位联合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单位,以典型应用场景为对象,对产业链技术进行应用验证,并逐步扩大应用场景验证范围。产业链技术-好用技术模式如图5所示。

3.5产业基础技术-先进技术模式

对于产业基础技术-先进技术模式,应适度降低科研单位资质条件,充分发挥产业链相关科研单位积极性,采取“一题多立”等方式予以支持。产业基础技术-先进技术支持方式如图6所示。

3.6产业链技术-先进技术模式

对于产业链技术-先进技术模式,应梳理产业基础技术中先进技术的研究成果,再由产业链中的用户单位联合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单位,以典型应用场景为对象,对产业链技术进行应用验证。产业链技术-先进技术模式如图7所示。

4措施与建议

4.1制定科技计划实施路线图

围绕科技计划相关的产业链,对科研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科研单位情况、科研人员情况、产业链技术储备、产业基础技术储备等进行调研分析;根据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和产业链技术研究的紧迫性、承续性,系统科学地制定科技计划实施路线图。

4.2制定差异化管理制度

基于科技计划实施路线图及调研分析情况,根据科研项目特点合理制定差异化管理制度,明确各类科研项目的支持方式、支持力度、研究周期、考核方式、科研单位、研究团队等管理要求。

4.3建立健全科研成果总结推广制度

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类别科研项目建立健全科研成果总结推广制度,加强科研成果总结和推广应用。对于产业基础技术,应在相关基础研究单位范围内,尽量扩大科研成果宣传推广的范围,减少基础研究的重复性投入;对于产业链技术,既要沿着产业链在上下游研究单位之间推广宣传,加强技术协同,也要在其他产业链相应单位之间推广宣传,引导开展其他应用场景验证,避免全面铺开式验证。需要注意的是,就具体领域而言,可用技术、好用技术、先进技术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产业链整体水平的提升和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的发展,上述三类技术存在不断退化的趋势:现阶段的先进技术将在几年后退化为好用技术,甚至可用技术;现阶段的好用技术将在几年后退化为可用技术,甚至技术过时;现阶段的可用技术将在几年后技术过时。因此,在科研项目实施周期内,需要持续、动态地掌握行业相关变化,对科研项目实施路线图及管理措施及时进行调整。

5结语

科研项目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科研资金;预算管理

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上提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大量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施,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农民收入增加,发挥了涉农专项资金支农促增收、提质增效的积极作用。然而,伴随涉农专项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其使用效益低、监督管理难、政策性预算偏移等问题成为涉农专项资金使用与管理的焦点。如何建立涉农事业单位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与控制机制,实现有效监督,提高资金效益,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农业科研项目、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定义

李勃(2011)将农业科研项目定义为:是根据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由国家、省级政府等组织实施的关于农业科技发展的计划项目。通过农业科研项目的实施,能推动农业相关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农业经济发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王德川(2017)认为,农业科研项目是指以研究农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科学为研究对象的科研项目。仇娅(2015)对专项资金的定义是:特定项目由国家相关部门拨付的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资金。我国高校和科研单位课题项目主要资金来源是专项资金。秦海明等(2015)认为,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是国家为鼓励农业科研技术创新拨付给农业科研项目的资金,并且每个项目的资金都有专门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不得挪为他用。农业设施改善和技术改进,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来源是农业科研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每一项农业专项资金都有详细的计划和目标。因此,加强农业专项资金预算对农业科研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研究

国外预算管理发展较早。财政预算管理系统是防止滥用和挤占并高效利用公共资源的“第一道防火墙”。威尔达夫斯基和斯瓦德洛(2010)作为著名的预算政治学创始人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你不能预算,你怎能治理?”,预算管理能力和预算的成熟度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当代管理理论大师ChrisAr-gyrols(2010)认为,预算是一种要求人预先计划和管理成本费用的技术。Frogmen(2013)也提出,预算是一种用财务数据来表达综合复杂而又条理的计划。在国外研究中,Jason(2003)从农业科研单位预算管理的理论层面分析了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绩效评价出现的问题,以及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探讨如何解决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出现的问题方法。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工作是预算管理。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农业科研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使农业科研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合理高效的作用,促使科研创新能力更具竞争力,从而促进农业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地发展。高新华(2015)认为,农业科研项目专项资金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在意识、编制方式、时间、一项多申、评审方面导致预算编制质量下降;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执行工作受进度、审批和沟通影响;结余资金处置不合规,缺乏综合评价。黄红花(2015)从农业科研项目的特色入手,研究了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准确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农业产业类型多内容广;培育品种周期长;大田实验点多广;自然条件下不定因素多;农业科研项目资金小而项目多,财务人员有限;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术业专攻沟通困难。秦海明等(2015)认为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投入的逐年增加,农业科研专项资金在项目预算编制与实际情况不吻合、申报项目出现购置重复资产现象、管控不严这三个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张洁琦、刘维忠(2016)提出在信息沟通、部门协调、真实性、预算松弛度方面加强预算编制;在专项资金支出审批、内控、专款专用、真实完整、严格监督方面完善预算执行;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特点出发建立预算绩效激励制度。王敏(2016)通过对18家预算单位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研究预算参与、刚性预算和信息不对称与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的关系,从而寻找优化预算管理质量的措施。李雪芹(2016)认为,农业科学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存在如下问题: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编制认识不足;预算编制项目内容不够全面;缺乏完整规范的预算管理体系;监督预算执行全过程,并把执行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主张通过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与监督实施严格内控;完善预算管理队伍,充分利用网络科技信息化技术来改观农业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情况。

三、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研究

预算编制是整个预算过程的基础,预算管理整个过程中的基石是预算编制。周琼(2011)对部门预算管理研究后,提出预算编制细化是预算管理的核心,有助于预算编制更准确、科学、规范。王静(2011)解释了农业科研项目的特点,认为农业科研项目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重难点应该从部门编制预算、科研项目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不确定的税后利润、任意挪用挤占的资金这五个方面入手。夏秋等(2012)通过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预算编制的研究,探讨了农业科研专项资金在整体编制、部分预算、部分科目比例限额、预算中列支不允许的费用、混淆科目的内涵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刘晓凤等(2013)以文献阅读和调查走访的方式对重庆市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事业的农业科研项目调查,分析以农业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编制存在的七个问题:农业特色引起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难以准确把握;不严谨的预算编制;财务部门管理与业务部门预算编制脱节;明细科目预算编制不贴合实际;财务管理目标与科研目标难以统一;虚报自筹资金。王小容等(2013)认为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存在淡薄意识、多部门沟通不畅等问题,应该从目标、政策、经济、量入为出的角度提出预算编制的原则;预算分配精细化四个方面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进行精细化预算编制管理。郑丽萍(2015)分析了农业科研项目专项资金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发现如何科学的预算编制成为保障科研工作可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农业科研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方面首要解决的问题。许真知、姜仁华(2016)分析农业科研项目专项资金管理现状,指出预算编制不合理、资金支出结构不科学等问题。邹雁燕(2017)在对农业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研究后,认为农业事业单位要科学地编制预算,既要符合社会公益事业单位特点,又要考虑农业自然环境等特点。保障预算编制科学性的关键环节是程序设置,上市公司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可为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带来启发。隋德才、李锋(2016)认为预算编制的好坏对农业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和预算管理水准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专项资金预算管理的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算编制,探讨了农业科研单位资金预算编制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正确解读预算编制的重要性;预算编制与多部门结合发展;完善预算内部控制机制,来提高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杨海娟(2017)首先提出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核心工作,通过解释农业项目资金预算精细化管理的意义来表明预算编制的重要性,从精细化、合理化、执行力和考核力度四个方面分析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不足,并提出了预算编制精细化管理的措施。

四、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研究

张海鹏、康建(2011)认为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是预算执行,同时对影响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执行进度的原因进行研究。陈欣、曹崇建(2008)认为农业科研专项资金执行进度低是农业科研项目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缓慢的主要原因。从客观原因分析:财政资金下拨周期长,导致无法及时匹配预算执行的进度安排;某些项目预算执行周期固定时间长,硬性约束了预算执行进程;农业科研项目的农业特色与预算拨付时间不协调;科研项目本身灵活性、探索性、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导致的突发情况与预算执行计划不一致。温定英(2011)从预算执行角度提出六个方面解决农业科研专项资金使用效率问题:强调领导对预算执行观念重视程度的重要性;完善预算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兼顾预算编制的前瞻性和实际性;构建预算绩效和决算结合的管理体系,将反馈结果严格落实到预算执行中;强化监督预算执行过程,审计、科研、财务、业务等多部门参与监督;不断学习利用现代科技管理手段,增强预算执行管理水平。王健(2013)通过从预算执行监管和预算执行评价的角度研究,分析农业科研专项资金在预算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在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项目预算执行监管和完善预算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出改进农业科研专项资金在农业科研项目中预算执行的对策。李霞(2014)认为农业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在执行意识、混用项目资金、费用手续和支出限额资金结余方面存在问题,同时解释了预算执行出现问题的根源。王京京、屈昊(2016)认为,围绕农业科研基层预算单位分析农业科研专项资金在农业项目预算执行存在制度、编制、监督和绩效方面存在问题,问题的根源还是由于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编制和执行衔接不到位、执行力度不够造成的,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

五、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研究

通过依托委托理论和绩效管理理论的发展,提出预算绩效管理应以预、绩、效为目标,形成四个模块相互循环的完整管理模式。探讨预算绩效管理在财务支撑力、科研资源配置、科研创新三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作用。杨秀文、苑雅文、闫立金、邹玉娜(2015)从农业科研活动区别一般科研活动的独有特性分析了资金投入季节性、时效性、农业项目周期性、可预测性对实施预算绩效造成的影响,并针对性性提出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的预算绩效创新团队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奖惩制度为主的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制度方面的建议。王敏(2015)首先研究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形势和发展状况,然后从管理体系完备度、编制时间、执行规范和资产管理的角度进行探讨农业科研项目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出现的问题。刘平华、安硕琳、杨昆、史丽颖、王京京、李丽霞、马雄风(2016)在对国内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理论发展历程研究后,探讨农业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在重视程度、编制科学精细化、执行效用和辅助机制四个方面存有问题,总结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我建议国农业科研单位从提高意识、项目的准备工作、强化执行管理、完善绩效评价结果质量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农业科研专项资金在项目中的效率。彭凯宁、孙万刚(2017)通过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农业科研项目中专项资金支出违规和资金监管不利等问题。他们建议从农业科研专项资金的投入、运用、成果三个角度研究,建立一套适用于农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整个过程的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张红(2017)从农业科研项目的角度回顾了预算绩效管理的概念内容,提出基于农业科研项目的绩效与成本结合的设计思路,优化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机理,加大对农业科研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运行的监督力度,增强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等建议。

六、总结及展望

科研项目总结范文第4篇

(一)业务流程信息化在分析了科研项目立项申报管理、执行控制管理、结题验收管理各项环节后,ERP项目组为管研院科研项目管理ERP系统设计了科研项目开题立项、科研项目进度更新、科研项目计划录入、科研项目计划调整、科研项目验收结题等5个主要流程。

(二)组织结构在ERP系统中,一个项目由项目定义和WBS两部分构成,项目组织结构的分配具有唯一性。项目定义就是将科研项目基本属性按照编码规则来进行表达,例如,项目承担单位、项目类别、项目起始时间及项目负责部门等科研项目的基本属性。项目编码包括数字和字母,在ERP系统中它具有唯一性,即从项目创建到计划实施,再到验收结题,整个过程中项目编码是保持不变的,它是一个项目身份的象征。另外,WBS就是按照项目开展的阶段、功能以及对象等,将一个完整的项目分解成不同层级的较小的单元,对于管理者来说这样的单元更易管理和维护。WBS是一个划分等级的模型,是ERP系统管理科研项目的关键。ERP系统在WBS上维护了很多信息,在对WBS细分后,就可以将预算细分至底层WBS,为后续操作奠定基础。顶层WBS编号保持和项目定义编号一致。扩展的WBS编号在上一级的编号后面加二位流水码。在管研院ERP系统中,WBS分解结构如下:第一层级WBS与项目定义保持一致;将项目过程管理和经费管理作为第二层级的WBS;又将过程管理中开题、实施和验收以及经费管理中的各个经费科目作为第三层级的WBS,若经费科目中有更详细的明细可继续添加第四或第五层的WBS。

(三)项目立项阶段科研项目通过论证,经任务下达方下达后便可在ERP系统中创建,通常按照一定的编码规则将项目在系统中进行下达,另外要创建的内容有:任务来源、项目种类、项目承担部门及项目负责人等。同时,在系统中需对项目合伙人进行角色分配,项目合伙人即与项目相关的人员,每个人员都有特定的角色,每个角色都对应着不同的权限和职责。系统中通常有项目经理、项目财务、计划工程师、一般人员等角色。一般情况下,项目经理角色分配给项目负责人,且仅分配给一个账号;计划工程师可分配给项目质量负责人、项目归档负责人等多个账号。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的整体实施,可对项目相关信息进行创建和维护,而财务人员、其他成员及公司领导等人员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仅需要查看项目的相关信息,系统中仅赋予查看权限。项目基本信息以及结构创建后,便可在ERP系统中下达该项目,即启动项目。

(四)组织实施阶段科研项目启动后进入组织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系统中涉及到的流程主要为:项目进度跟新流程、项目计划录入流程以及项目计划调整流程。系统中,项目负责人可对下达后的项目进行进度更新,以便项目相关人员及时了解项目信息。例如项目已下达、中评估完成、验收通过等。另外,在已创建的项目WBS上可添加相关PS文本,包括开题设计报告、计划任务书、项目阶段检查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对外委托验收报告以及项目验收报告等文档。系统中项目计划录入功能实际上就是项目预算的分配。项目预算就是项目经批准的成本,项目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分批下达或按比例下达。预算一旦下达,系统便可自动控制项目成本,这种控制一方面是项目总体预算的控制,另一方面是各层WBS预算的控制。实际成本发生在底层WBS上,通过对底层WBS预算的控制来控制整体成本,各层间的关系是上层预算大于等于下层的预算之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一些特殊情况的发生需要对项目个别科目的预算进行追加或扣除,可以通过系统中的预算补充和预算返回功能来完成。

(五)项目验收结题科研项目经任务下达方验收通过后,可将项目形成的所有文档进行上传。项目的最终文档包括项目验收评价报告、财务决算报告、科学技术成果应用证明、项目研究报告、技术有形化资料、外协验收材料、自验收评价报告等。文档上传成功即可关闭项目,此后系统中除查询功能外任何其他功能都将失效,这就保证了科研项目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二、应用效果

(一)各岗位权限和责任更加明确ERP系统中每个业务岗位的责任和权限都有明确规定,每项业务都是分级操作和分级审批,操作流程和审批都有流转痕迹和跟踪记录,这样能够增强各岗位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责任心。

(二)严格规范项目实施程序ERP系统中,没有列入计划的项目将不能在系统中进行下达,计划外项目也就无从开展,这样避免了一些项目组在项目尚未获批的情况下私自启动项目的情况,保证了每个科研项目实施的严肃性。同时,随着系统的规范化,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和岗位操作流程也随之逐渐标准化、规范化,这一系列标准规范的操作、标准规范的命名使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在管理科研项目时变得更利于组织、实施和控制,并且在管理过程中避免了一些人为行为。

(三)实现信息反馈的时效性ERP系统上线后,可自动监测项目的实际发生费用即项目实际成本,例如某项目试验费,所发生的每一笔试验成本都会及时反映在系统中。当发生费用即将超出预算时(一般在完成预算的95%时),系统便会及时发出警报并会通过短信、E-mail等渠道将信息反馈给项目经理、财务人员等,这一功能体现了ERP系统信息反馈的时效性和及时性。

(四)科研项目经费实现精细化管控ERP系统中,每一层级的项目工作细分结构能都实现预算管控功能,项目预算可分解到每个科目,每个科目对应的WBS都有关键指标预报警告功能,从而实现了人工控制向系统控制的转变,从而全面提高了预算管理的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思想认识不足ERP系统的实施并不只是对管理手段进行更新,随之变革的还有管理观念、组织过程、操作流程等,这就要求一定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这样就会涉及到部分管理人员或研究人员工作量甚至工作性质的改变,极易导致相关人员产生抵触情绪。另外,企业领导、科研人员对新系统缺乏一定的了解和信任,习惯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这些往往会导致系统运行过程出现矛盾和瓶颈。因此,要有效实施ERP系统,就要全面转变观念和意识,全面要求员工参与运行,同时要积极应对和克服来自各方的阻力和压力。只有企业全体员工都有学习先进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积极性,才会有改革的信心,实施ERP才有群众基础。要让员工有接受新思想新方法的热情,就要让员工充分了解到ERP系统的内涵和精髓,领悟其管理的先进性。同时要及时总结出ERP系统建设的成果并加强宣传,通过组织企业之间的交流、考察、学习等手段来提高认识,从而让全体员工改变传统观念,从根本上接受ERP系统。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ERP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会导致系统出现成指数倍增长的连锁错误。要保证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要严格控制各种信息来源,包括各种数据、报表。而目前内部控制制度仍不够理想,系统运作中常常有不规范的业务操作,甚至有些员工仍保留原有传统的运作模式。因此,系统运行管理必须进一步制度化,必要时采取强制手段推行,逐渐让员工适应新的管理模式。要制定更加规范的制度,增加系统运行监控的力度,确保各项业务操作都能在线实时完成。同时,严格操作纪律、细化操作标准,保证基础数据质量,从而保证ERP系统平稳运行。

(三)部门衔接沟通不畅ERP科研项目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综合平台,它涉及到企业的多个部门如科技处、财务处、内控处、研发中心等,前后连贯的业务流程使相关部门之间产了一定的依存关系。而正是因为这种依存关系的存在,倘若出现一个部门的错误操作或是部门间的不配合、相互推诿,就会导致ERP流程中断,严重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只有科研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完整、流畅的操作模式,是ERP系统平稳运行的一个关键。在ERP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来实现实时的信息共享和业务联系。另外,通过电话、E-mail和现场沟通、协助等方式也是进一步实现各部门之间默契配合的有效办法。(四)相关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ERP系统运行后,根据调查,一些员工对ERP的实施过程缺乏了解,甚至个别人员对如何使用都知之甚少,因此对其支持程度也相对降低。另外,随着ERP系统包含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操作难度也越来越大,对于大部分使用者来说都没有信息专业背景,这些人员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还有所欠缺,可能无法应对不断提升的工作量和工作要求。因此,在ERP系统运行过程中必须加强人员培训。从企业各级管理层到普通岗位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管理理论,对ERP系统涉及的人员分不同层次、不同程度、不同阶段进行软件具体功能和操作方法的培训,及时使用多种方式对ERP系统使用成效与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如网站专栏、会议等,使员工能够主动的将岗位工作、实际业务流程与系统运行结合起来。

四、总结

科研项目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研项目管理;创新;成果转化

一、我国科研项目发展概况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科研项目在我国蓬勃发展,并已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绩。以华为公司为例,华为公司作为中国的高科技领先企业,从1987年成立到现在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华为一直将销售额的10%投入到研发领域,有45%的员工投入研发工作。华为向我们证明,只有静下心来做研发,企业才有长远前途!但是还有很多企业虽然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开始增加创新的投入,创新的成功率却很低,创新绩效不高,给企业带了很大的损失。追其根本,是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只重视技术要素,而忽略了与技术要素相关的企业战略、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否可以为科研项目的有效落地提供相应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为了长期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持续不断的组织创新,巩固科技成果,让科技成为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在国务院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国发【2019】8号)中提到,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强化建设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扩大国际创新合作。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赔偿制度,促进发明创造和科研成果转化运用,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不够,管理僵化

研究项目未经科学的论证或论证不充分,导致创新不足;现阶段很多企业的管理者缺少管理创新的精神,对科研的人力及资金投入较少,只重视初期的研究和设计阶段,对产品与公司的战略缺少统一规划,方向不明确,没有清晰的思路,在科研项目管理中过于盲目和片面,闭门造车,没有发展核心技术,或对核心技术的缺少远景规划,难以达到多专业融合发展。

(二)科研项目管控不严,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评审机制不健全

企业对科研项目管理控制流于形式,项目监督力度不足。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统筹,责任不清晰,遇事相互推诿,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评审机制不健全,没有实现全过程的动态监督和动态管理;研发成本过高,预算流于形式,且存在舞弊或研发失败的可能。

(三)科研项目流程混乱

部门数据信息传递不畅,项目流程浮于形式。研发团队协作能力不强,项目审批缺乏专业人士监管,责任不明晰,研发人员对数据的挖掘和应用存在局限性,导致产品研发周期过长,导致企业错失商机,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四)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不足

企业内部信息共享不足,保护措施不力,没有完善的成果转化机制,没有把已有的技术通过改进应用的新的项目上,或者研发的项目缺少长久创收的关键点,成本效益比低。

(五)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不力

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过程中,没有相应缺少对科研信息的保密措施,导致产品信息泄密;产品研发成功后,没有尽快申请知识产权保护,易被竞争对手利用。

三、如何提升企业科研项目管理水平

(一)完善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水平

企业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发展趋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完善企业的组织架构,确定战略方向,完善创新激励措施,吸引公司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中来,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优化和完善措施,将企业管理与科研项目管理相融合,形成从管理到研发,从开发到市场均以将企业做大做强作为共同奋斗的目标,提升企业科研能力、竞争能力及抗风险能力。

1.以战略的眼光做科研,用科技实力推动企业发展

以联想的“技工贸”发展战略为例,联想研究院依据自身的企业愿景,制定了清晰明确的三波战略:第一、个人电脑:持续创新,为PC加入智能和云服务;第二、移动业务和数据中心业务:打造新的增长点;第三、新型智能终端:通过“设备+云”服务于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当一个企业确定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相一致的技术开发目标后,研发目标就更为明确,企业可以集中自身优势,以确定的某一个点为核心,在保证优质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避免因盲目开发引起的资源浪费,有利于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完善创新激励措施

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要把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培养和凝聚各类科技人才特别是优秀拔尖人才,充分调动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发展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杰克•韦尔奇曾说“员工工资最高的时候,企业成本最低。”完善创新激励措施,以提高人员开发创造的积极性。根据企业及员工情况提供物质激励、晋升激励、培训激励、研发奖励等多重激励方式。华为就是通过将98.6%的股权留给员工,将利润留给员工,这也成形成了华为的向心力。需要注意的是:企业一定要将所有的奖励措施及时变现,这样才更能给予员工足够的满足感,吸引公司员工共同参与到企业价值创造中来。

(二)加强科研企业项目管理控制

企业应建立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主导的组织战略,建立一套科研项目内部控制制度,注重科研项目流程的全过程控制,在关键节点设立的科学的评估方法,加强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资金管理、风险管理与财务信息管理理念引入科研项目中,建立多样化的研发管理标准和科研开发流程。

1.科研项目前期立项应关注的重点

(1)科研项目应执行立项审批制度。企业的研究人员提出研究申请建议后,科研管理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充分收集信息,对研究的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及科研成果预期做科学而充分的论证后,确定研发方向。确定是做一项新的科研技术开发,还是在现有技术上,研发一种新的产品。企业管理层结合企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确定产品研发战略和产品研发计划,合理估计可能出现的风险,及风险出现时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或者企业可能承受的风险区间,规避风险的同时,避免因创新不足导致资源的浪费。(2)研发经费及研发时限。科研项目立项通过后,企业应着手筹备资金,确定研发经费的来源及经费支出限额,及时编制研发项目预算,依据成本效益原则确定研发时限,避免研发周期过长,在这个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时代,错失市场,研发以失败告终。(3)明确研发人员相关职责分工。企业可以建立一支由项目经理领导下的产品开发团队,将研发任务分解,确定项目负责人,并根据任务的性质、范围明确各职能部门及层级的工作内容、成本控制职责和权限。

2.研发过程中的内部控制

通过技术管理体系来保证研发过程中的内部控制,完善科研项目质量控制流程,强化研发全过程管理,规范研发行为。开发设计作为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立项开始时,就应分别从市场开拓和技术进步的要求从产品、竞争分析、研发计划(项目时间安排与资源需求)、财务计划、风险评估、售后服务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充分考虑成本效益。一个产品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开发进度、质量和最终成本。内部控制从几方面来落实效果:制订为实现成本目标所采取的控制措施;监视和计量成本控制指标的执行结果;识别和分析成本差异原因,编制和实施应对措施。首先,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的规范性。研发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研发项目预算审批制,在确保研发项目经费充足的情况下做到节约,如需调整,应视调整情况,重新修订预算并审核。其次,从研发人员配备到研发过程中的管理,将产品开发设计划分为一系列便于管理的阶段,并在相应的阶段设置考核和评估,避免研发成本过高或研发失败。为了便于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应指定某一部门的经理作为项目负责人,最好选开发工程师或产品经理,因为他们最了解产品开发状况或更了解客户需要,尤其在定制开发项目中,产品经理能更大程度上确定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为了更为清晰地了解研发状态,我们把研发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立项阶段:由项目责任人提出产品需求,由相关部门初步审议后根据业务目标出具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计划书、商业计划,进行研发任务分配,确定研发责任人、参与人员及岗位职责。(2)产品设计、初步制板开发阶段:产品制板环节是反复测试的环节,确定技术可行性,提交概要设计说明书,产品设计图纸等。在这个环节,需要技术人员投入更大的精力,是新技术新开发最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最能直观地感受出产品实际的可操控性,也是决定该产品未来成本支出的关键环节。因市场需求变化莫测,新产品层出不穷,企业应对公司研发出的新产品与市场需求进行阶段性评测,确定投入产出是否合理,对新产品的未来市场做出合理预期,以便及时调整。(3)产品调试运行:产品调试环节决定着产品上市反馈好坏。细节决定成败,应在调试环节进行多类别测试,营造良好的用户体验。(4)产品:产品后,研发及生产团队应对产品市场反馈做出分析,为下一步研发确定方向。

3.通过阶段性评审来决定项目实施方向

全面深化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可以依据研发的步骤设置相应的评审机制,选取独立于研发团队的评审岗位,最大限度地抵御各类风险的形成与演变。比如在方案初步设计结束后,通过内部评审机制来确定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企业相关负责人可以通过参与内部评审,了解产品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通过评审提出优化建议。通过工作台账、日志、技术工作交接底稿等确保研发资料、科研设备的完整,后续技术调整时有据可查,信息连贯完整。(1)研发方案设计环节。评审时,不但要从开发用途上分析,如可以给现在产品带来哪些效益,或该技术可能从市场上获得的回报;还应评估技术可能给企业带来哪些风险,及解决方案;研发可能支出的成本,是否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评审结束后,要出具《评审报告》,并由项目经理、责任人、评审员及负责人签字,确定研发项目是否具有进一步实施的必要性,或者方案是否可行。方案通过后,对任务量进行评估,确定投入时间及研发目标,资金预算,编写《立项报告》项目正式立项研发。(2)方案设计评审。企业应在《立项报告》中预计项目的阶段性进度,在每个阶段节点由设计部门或相关项目组成员进行内部阶段性测试,在项目方案设计环节基本结束,项目组成成员应交方案设计图纸及方案说明资料等交由部门经理审核,报分管管理层,并组织开展方案评审会。由各方面优化修改后方案经由项目经理、责任人及分管领导确认后,管理层下达《产品开发任务书》,表明同意试生产,进入制版环节。(3)产品制板开发环节的评审。产品制板环节直接体现新技术是否达到企业预期目标,及产品上市前的最终成品状况,是评审的关键环节。项目负责人通过试运行后,在样品达到《产品开发任务书》的要求后,应组织评审,评审内容应包括:新技术新产品的可使用性、可靠性、客户需求对比分析、研发费用支出及新产品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判断项目是否可行。评审人员应该包括高层领导人员,由他们对新技术新产品是否进一步生产做出评审决策,及是否有需要整改的事项。

4.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保护

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可以反映一个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是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活动的产物,一个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越多,反映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越强,这也是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证书的条件之一。企业应该对专有的技术申请专利保护,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代表着该项科研成果成功,科研的精益求精是高新企业长久发展的必备条件。

(三)提升企业科研项目全流程管理水平

管理应该是从始到终的一个过程,做科研项目管理也不例外,属于全流程管理。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对科研项目的投入与科研项目投入越来越多,科研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光靠人力很难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精细化、过程化的管理,必须借助现代化的信息管理工具。采取信息管理系统是实现规范化管理必然趋势

四、总结

一个成功的企业科研项目应该是投入和产出成正比的,科研项目成功与否是企业技术实力的充分体现,企业应建立健全研发项目管理体系,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确保研发高科技高品质的产品,定期组织科研人员进行学习,提高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使企业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管理创新的领军企业。

参考文献:

[1]张莹莹,周禹.中国创新模式[M].漆思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白春礼.中国科技的创造与进步[M].外文出版社,2018.

[3]汪礼兵.研发管理破局[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