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概论

科学概论范文精选

科学概论

科学概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实效概论课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体现出较强的政治性特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紧密结合,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课程。针对全新的育人目标,以及新时代下产生的全新的社会矛盾,概论课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使理论课发挥其重要育人作用,高校教师进行了具体的探索,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方兴未艾。从目前具体的实践来看,概论课教学改革已经取得进展,但是面对办好思政课的目标,仍然存在较大的距离,还需要开展对课程教学改革方面进一步的思考。

一、概论课程面临的改革困境和矛盾

(一)社会快速变革与教材内容相对固定上的矛盾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培养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教学活动,有着完整的教育体系,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思政育人功能,不同课程承担着不同的育人职责,因此在教学层面各有侧重。概论课主要是向学生传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的主要观念和内涵作出分析,使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认可党的理论和政策,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针对这种课程定位,概论课教学的着力点应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并根据在实践中产生的新成果、新战略、新政策[1],更新教学内容,使课程紧跟理论、实践发展的步伐。虽然概论课在新时代背景下,教材内容经过几次的修订,汇集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智慧。但是这门理论课程,还难以将党的全新理论及时反映到课程内容中。这就造成党中央各项工作实践的持续推进,与概论课教材内容相对滞后上的矛盾。加之,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下,高职概论课课时安排普遍不足,在教学实践有限的条件下,教师难以完成教学内容扩展,使学生所掌握的内容不全面,概论课实施的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二)理论内容和现实诠释之间的矛盾

概论课不但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特点,还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层面,对发展社会主义进行探索与实践。因此,概论课不是一般性的理论内容介绍,也不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的总结,而是以现实为基本,重视历史和理论的结合,阐述在不断发展阶段,如何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现实问题的重要理论内容。针对这种特征,课程教学需要在传递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诠释现实的矛盾,使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然而,在新一轮的教材内容改革后,新版的教材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形成科学认识上,有着理论性较强的特点。这种特征为概论课教学带来理论解释上参考的同时,也对教学提出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求概论课教师要明确课程承担的育人责任,厘清概论课和其他思政课的差别,避免在教学内容上出现重复和重叠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立足于实际,直接面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为学生解决现实矛盾提供理论指导[1]。然而,由于现实问题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利用抽象的理论解释复杂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对概论课中的理论内容理解不够深刻,或者思考的角度较为单一,会弱化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使理论知识的应用效果降低。同时,对于学生而言,面对复杂的理论内容,学生难以掌握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从而降低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造成课程理论传递受阻。

(三)教学方法单一和学生个性化需求间的矛盾

教学方法是高质量达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概论课教学方法改革既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也需要有着独特的创新性。特别是面对成长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学生群体,他们受到开放性社会氛围的影响,有着个性化的追求,以及较强的个性特征。面对网络多元的信息,学生接触的知识量庞大,传统相对固定的课程内容,已经难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这就要求概论课丰富教学内容,并整合网络资源,以全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促进知识的消化吸收。但是,分析当前概论课教学现状,发现存在着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从整体上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仍占据着主要地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概论课中应用的频率不高。部分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较少的课时,难以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形式新颖的新型教学方法,而是利用更多的课堂时间传递理论知识。这就造成理论课变为教师的“独角戏”,学生面对晦涩难懂的理论内容,表现出兴趣不足,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态度。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难以保障知识的传授效果,也很难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践中,用以解决社会难点和热点问题,导致概论课育人实效性不高,课堂效果不显著[2]。

二、概论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面对党和国家赋予思政育人的重要职责,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明确概论课在育人层面上承担的重要任务,以终身教育理念的全新革新,来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其次,概论课教学改革凸显其在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地位。概论课是思政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在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课程内容理论性强,且时空跨度较大,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需要宣讲新的发展理论,又要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统筹好以上教学难点,需要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借助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实现知识的高效传递。最后,概论课教学改革是提升育人效果的现实需要。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转型发展带来矛盾的进一步激化,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新兴媒体多元文化的相互博弈,使处在新时代的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复杂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和独立性的特点。面对这种现实情况,概论课教学也面临着吸引力不高,课堂话语权威性降低的矛盾和问题。落实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实现教学的全面改革,提高课堂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是提升育人效果的必然选择。

三、概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探索

(一)优化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体系,增强教学活动吸引力

为进一步推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发展,应积极落实“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素质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技能水平、个性特点、思想意识等个体差异情况,采取层次化、差异化设计思路,优化课程教学目标。可将教学目标设置成高级、中级、低级三个层次,低级层次应设置基础知识教学目标,以增强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为目标,设置趣味性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了解概论课知识而非刻意安排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中级层次应让学生获取知识逻辑性,适当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高级层次应设置拓展式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掌握概论课专业知识与理论精神的同时,巧妙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另外,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后,应根据教学目标优化概论课程教学内容,来增强教学活动的吸引力,提高概论课教学质量与效率。在具体实施阶段,教师应做好备课工作,可通过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在网络中搜索与概论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最好是生活实例、真实案例、史实等。将其整合汇总,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形式导入课堂,有利于将复杂、难懂的理论知识简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概论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还可通过融合教材内容导入一些国内热点新闻话题、著名历史人物等,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探究分析,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概论课主要内容[3]。

(二)积极引进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课堂教学环节若是仍采用传统灌输式、填鸭式、一言堂等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主动深入学习,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因此,应针对新形势下学生学习特点、个性偏好、学习发展需求,积极引进多样化、符合学生学习行为与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做到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第一,积极引进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微课、小组合作、情境创设等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活跃课堂学习氛围。在具体实践中,需要教师提前分析教学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提炼出来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发送给学生,引导学生根据慕课和教师发送的学习课件展开自主预习,提前了解和掌握本节课所需要讲解的重要内容。然后,在课件制作环节,应强调理论分析,保证授课内容精炼,内容应准确复原当时历史场景。到了课堂教学环节,应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短小精悍的教学微视频,配合背景音乐在课堂中播放,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真实还原当时历史情境。之后再积极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互动与探究,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围绕教师播放的教学视频展开交流,让学生自己谈体会,讲想法,大胆创新。第二,采用史料教学法。针对现实问题选择与现实社会发展状况相符的历史资料,导入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对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深入剖析典型关键的历史事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当前形势与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方法。通过对比与思考,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此外,应积极把握网络思政教育平台契机,明确认识到网络是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围绕教学内容与目标,开辟与专业学习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第三课堂”—网络学习。网络学习具有超越时空、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开展教育活动的优势,应充分借助学习强国、学习通、腾讯会议、微信等平台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比如,利用线上平台开展专题教学活动,以线上直播互动形式教学;开展主题讨论活动,由教师通过学习通平台发起主题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根据最新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展开主题讨论,有利于增强师生互动,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情况,提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课内外对接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所学知识吸收内化

开展课内外对接的概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有利于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完全吸收内化,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成为自己的精神内核。一是可通过积极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集中观看《伟人毛泽东》《开国大典》《邓小平》《周恩来外交风云》等影视片段,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伟人的历史背景、人生哲学、价值观与理论创建过程。将缺乏情感要素的文字转化为“有血有肉”的科学理论呈现在学生面前,进一步增强概论课理论讲授的亲和力。三是开展主题演讲大赛、辩论会、情景剧等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上台发言、演讲或辩论,丰富学生学习体验,增强学生对概论课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记忆。四是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到当地或周边革命旧址、遗址等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调研,了解我国革命历史、开放历程与现代化建设成果,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五是带领学生开展“三下乡”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农村,了解“三农”现状,加深学生对党的农业政策的理解与认识。

四、结语

概论课作为思政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以及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发挥的重要育人作用。以教学改革为动力,全面革新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核心目标和根本方向,使理论的传递更加具有针对性,在教育改革的引导下实现全面的变革。同时,积极构建全新发展形势下的课堂话语权力,使教师能够提升自身的引导力,保障学生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能够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根据现实的发展目标,使概论课不但在理论知识讲解上发挥作用,还能培养出立场坚定,富有责任感的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岳素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专题教学的若干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2020,20(3):109-112.

[2]张睿.基于超星“学习通”的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性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2):95-97.

[3]委华,苏平燕,薛小东.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7):55-57.

科学概论范文第2篇

艺术概论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括地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侧重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是研究艺术及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与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艺术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化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学要反映新时展的脉搏和旋律.最终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性的优秀人才。因此,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推进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前提。

2、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建设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将过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拓展为利用网络资源、网上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纲要和书目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学习内容,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感官的有效刺激。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学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艺术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艺术概论的教学改革就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又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真正使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

三、《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设计

1、实施“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艺术学院分为表演类专业、造型类专业、综合类专业、成人艺术学习等。不同专业类型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类专业中也有着细化专业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概论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在教学目的上,不再片面强调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而是强调学生能通过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程.能以所学艺术原理分析、解决具体艺术问题,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没必要按教材逐章节讲授,可以选择同学感兴趣的艺术问题,将艺术家的人格与艺术现象密切结合起来,把艺术作品也艺术家的创作联系起来。将理性化的艺术理论教学与感性化的艺术审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看有价值的艺术多媒体资源包括有教学意义的影视资源,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互动,使学生通过心灵、情感,包括人格的渠道进入到艺术发展的生命流程,感同身受优秀中外艺术家人格力量的浸染与震撼。使学生在对中外优秀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审美形象和情感世界的全面把握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丰富教学实践,有组织地进行学生的展演活动和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展演活动的互动。包括学生的展演活动的互相观摩和学生各专业的交叉。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及发展趋势,改革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重新建立新型教学关系,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的矛盾对立态势和敷衍态度。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帮助学生产生理论学习的兴趣,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索,形成深刻的理论思辩,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全面发展,以新颍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强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学功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海洋中的航标与源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视野。

(1)、建构和谐教学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这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重要,其实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为了改变紧张的教学气氛,更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更好完成理论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宽容和理解,多进行赏识和鼓励。艺术概论课堂对艺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有共同关注的对象,能更好的拉近师生的关系,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2)、采用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的教学方法。

艺术概论教学,可以利用学生们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形象教学辅助理论讲授的方式,来逐步形成学生理性思辩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声象展示,优化教学视听环境。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艺术概论》教学长期以来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学生对其理解易产生盲目性和偏差性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优质的艺术作品,并使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运用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美的鉴赏与分析,并据此引导学生尝试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动手撰写艺术创作申述和艺术作品品评等文章.以达到艺术基础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了解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艺术实践中运用艺术理论加以引导。

(3)、网络教学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个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平台。艺术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只要条件许可,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艺术概论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方式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网络上对学习内容的讨论更自由,更开放,也可以有让更多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刺激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思考。但网络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约束,需要学生自觉学习。所以通过网络化实验教学配合原有的教学方法,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要有集中,有分散;有讲授,有讨论。

(4)、实践性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可以把艺术理论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使学生自己在艺术实践中发现艺术理论的一些规律,使其学习到的内容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比如艺术创作理论、艺术作品理论、艺术接受理论等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写生、演出、创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并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理论学习成为其真正的能力。当然实践性教学要信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要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实现的。

4、建设更新“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与内容。

“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材的更新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的瞬间化,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校期间所接收的专业知识常常在若干年之后就开始面临更新,为此。抓住教材内容的建设的十分重要.重新撰写一部既能体现艺术学科的整体风貌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不同学生文化背景和兴趣特点的艺术概论教材。力求使新编的艺术概论教材切实能达到: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突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科学概论范文第3篇

全国各地统战部门也有着许多新实践新探索要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及时进行总结提炼。统战理论研究要根据统一战线形势的发展,不断拓展研究方向和领域。例如,目前对新的社会阶层中各个群体研究虽有所涉及,但缺乏全面、深入。新的社会阶层的六类人属于经济社会地位极不相同的多个社会阶层,阶层之间和阶层内部的个体差异性比较大,为此,对新的社会阶层的研究必须细化、深入。但这几年来学术界对新的社会阶层中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而对于其它五类群体关注度明显不够。只有少数学者对其中的一部分群体作了初步研究。如王玉苓对新的社会阶层中的艺术自由职业群体的职业特征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探索。陈珏、董文对宁夏新的社会阶层中的自由择业知识分子情况作了调研分析。在新的社会阶层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我们要从深夜和广度两方面不断挖掘,如边宏广等人对新的的阶层中的白领女性群体的工作生活和心理进行了剖析,这就是对新的社会阶层研究的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注重对相关学科的研究

成果的吸收,促进形成统战学科的综合特色和自己的理论体系统战学科是跨学科的多边新兴交叉学科,要对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吸收,推进统战学科研究成果与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相互交流,形成统战学学业科与其他领域的交叉性研究,形成统战学科的综合特色和自己的理论体系。邓方国认为,“研究视角要日益开放。研究方法要日益多元,多学科要日益渗透,文史哲要日趋结合。”“回顾20世纪中国的各学科理论研究的现代化进程,其特点之一就是借鉴西方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而又有所创新。”例如,在新的社会阶层问题上,他认为统战理论研究可以将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研究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联系起来,将统战理论的方法与文学理论的思维方法等联系起来。以创新的思路、开阔的视野,创新研究方法,注意吸收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近年来,在新的社会阶层研究中,有部分学者尝试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新的社会阶层群体开展研究,给予我们很好的启发。如李宝梁就从生态学的角度去分析民营企业家与政经体制间存在的从共生走向和谐的相互作用关系,探寻了培养优秀企业家队伍的路径和方法。

三、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为学科建设夯实基础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有足够数量而且专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合理的人才队伍的支持,这是统战学学科建设的起码条件。目前全国统战理论研究队伍人数不足,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失衡,难以形成人力资源的优势,进行集体攻关。要加强统战理论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首先要与高校联合,要争取统战理论研究进入国民教育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体系。统战学科是多学科交叉、多领域交融的特殊学科。目前我国的普通高校还没有“统一战理论”的专门院系和专业设置。这就导致了统战理论研究队伍只能是从相近专业转过来,他们进入统战理论研究领域后,必须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统战学科的各个方面。如果普通高校开设有统战研究专业,可为统战学科建设培养大批专业人才。前段时间内著名高校的的一位学者到我院学习,谈到统战学学科建设,他表示今后会在高校统战学学科建设方面做一番努力,探索建设统战理论专业,培养一批统战理论专业人才队伍的途径。这是统战学学科建设之大幸矣!其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要加大为地方社院培养统战理论研究人才的力度。2008年我院派一位教师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参加了统战理论研究班,2012年又派两位教师到中央社院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跟班学习,他们反映收获很大,得到了统战理论的系统培训和学习。建议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要把培训全国统战师资工作常态化。

四、加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

科学概论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原理”课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其教育对象是除思政专业以外的其他专业的在校二年级大学生。“原理”课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应用到的知识点较多,课时数却不像专业课那么充足,使得教师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全部教学内容都讲授到。因此,原理”课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别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以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然而,目前一些“原理”课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方面,对所有专业的学生设计的教学内容都相同,没有体现出差异性。另一方面,过分追求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未能很好地将马克思主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观点运用到实际中去,忽视了教学内容中主要问题、重点问题的设计。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不同专业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得不到满足,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在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时,既要从学生原有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基础出发,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又要从“原理”课内容多、课时数少等特点出发,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和重点问题。只有这样,“原理”课教师才能合理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首先,按照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如“原理”课教师在讲授物质的概念及其存在形态、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对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有一定哲学基础专业的学生适当地引入西方哲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些比较典型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更好地认识到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而对于数理化、机械等哲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来说,教师就要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种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分层次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方法,满足了各个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使教学活动更具针对性。其次,抓关键,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如“原理”课教师在对“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一章主要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原理”课教师在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时,应该抓住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条基本主线,联系我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重点讲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等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理论知识。这样做,不仅能够使“原理”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关键,而且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教学效果自然能够得到很大提升。

三、创新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方法

高校“原理”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照所要讲授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合这一课程要求和当代大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这是确保“原理”课教学任务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目前许多“原理”课教师在选取教学方法时比较单一和僵化,往往选择灌输法,而没有从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灵活选取讨论法、谈话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教师单一、机械地采取讲授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育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原理”课教师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以“原理”课教学内容为依据,从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选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首先,选取案例教学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能生动地说明一些问题,使学生易于理解及记忆,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目的〔2〕。讨论法可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如教师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节中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选取“猪孩”王显凤这一典型案例。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辽宁鞍山“猪孩”王显凤因缺少父母关爱,幼年时一直与猪为伍,没有人类的感觉和思维能力,后来在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的帮助下,她逐渐熟悉了社会环境,恢复了人的意识的真实案例,并且在播放视频的同时提出“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等理论问题,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社会实践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等抽象的理论知识。其次,选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采取教师点拨、学生自讲互评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如教师在讲授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时,由于其侧重于方法论问题,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学生也较容易理解和感兴趣,所以可以采取以上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原理”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要求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分别讲述“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三部分内容,每组讲述时间为十分钟左右,每组讲完之后留五分钟时间让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进行点评,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由学生投票选出最好的一组。教师通过以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在理论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重要性,而且在实践上培养和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讲课能力,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这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辩证思维能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四、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满足“原理”课教学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原理”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求“原理”课教师在教学之前,依据“原理”课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但是,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时,太过于机械化,把全部教学内容都用PPT课件放映出来,致使PPT上文字太多,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反感。还有一部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过多的精力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如加入了一些华而不实的音频和视频,虽然课堂气氛有所改变,但课堂的重点、难点并不突出〔3〕。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充分发挥多媒体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要素有机地整合起来,制作出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既美观又实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如在设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教学课件时,教师一方面要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个重点知识与难点知识,通过文字的形式在PPT课件上面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又要把“猪孩”王显凤的真实案例和《人与宇宙》这一科教片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播放出来。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播放时间不能过长,不仅要使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方式变得生动化、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而提高“原理”课的教学效果。

五、结语

总之,教师在对“原理”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大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性格特点等实际情况和课程本身的特点为依据,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制作教学课件。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原理”课教学设计的积极作用、提高教学质量,进而达到教师和学生都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柳礼泉,黄艳,张红明.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与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96-98.

〔2〕杨霞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11):9.

科学概论范文第5篇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12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10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12,再去掉10,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超级秘书网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