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题实践研究

课题实践研究

课题实践研究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1篇

――庐阳中学《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提出

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还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着眼点,是一种改善教学、改革教育的新思路。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

庐阳中学是一所新建学校,作为一所高起点学校,硬件建设较好。大部分教师都具备较高的教育技术能力。在此情况下,因地制宜地开展“有效技能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学校资源设备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的转变以及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另外,作为一所新办学校庐阳中学年轻教师占87.5%以上,他们对传统教学技能的应用还显不足,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已成为学校师资培训的现实需求。同时,考虑到现代教育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辅手段,由于条件及学科特点限制,现代教育技术不可能运用于每节课,传统教学技能的提高在“提升教师生命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同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本着服务于教学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教师在立足于传统教学技能提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能,打造学科教学特色。

2、概念的界定

有效技能:达到预期效果谓之“有效”,掌握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谓之“技能”。这里所说的技能是指运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有效技能是指通过研修,能够将教育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同时收到预期的教学教学,提升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优化教育教学结构,提高教育质量。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传统教育技能的拓展与创新。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丰富以自主学习软件为载体的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

4.探索促进教师掌握并有效运用教育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三. 研究的思路:“学习--实践——反思——发展”的研究模式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任务分解

为了使研究工作落到实处并为教学服务,我们以校本研究思想为指导,要求教师“研究自己的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各学科组教师从学科特点入手、从课堂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出发,在校“有效技能研究与实践”大课题范围内共申报了六个校级子课题。

附:庐阳中学“有效技能的实验与研究”子课题一览表

序号 子课题名称 教研组 负责人

1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语文 张晓梅、王园园

2 现代教育技术影响下讲述技能的研究 数学 纪贤平

3 多媒体背景下英语导入技能的研究 英语 宋媛媛

4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实验效率的研究 理化生 许登峰

5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课堂提问的研究 政史地 刘胜荟

6 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评价 艺体 汪小宝

(二)理论学习

1、组织教师学习研究方案

各子课题组负责人用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研究方案,领会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增强了研究的目的性。

2、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和实际培训

2008年4月,我校组织教师参加了自主性学习平台操作的学习,由我校信息中心的教师针对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全体教师进行上机指导,教师在上网浏览学校网站,系统学习使用方法后,能熟悉自主平台的操作,为课题研究实践做好了技术准备。

3、强化专业知识理论学习

各子课题组织学习了与本组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知识,制定学习计划,以自主学习和研讨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为课题研究作好理论支持。

(三)行动研究

整个学校有效课题的研究采用分合结合,由学校统一布置研究活动,分六个子课题进行,分工协作,共同研究。

1、专题研讨课语文组进行了学校网络自主性学习平台的教学尝试,充分发挥了平台讨论、资源共享等优点,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现。

理化生都是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非常重视实验的教学,积极探索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更快更好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下,老师们更是积极探索改进书中的实验,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使实验更有效发挥其动手探究的作用。

2、交流与展示

1)论坛交流

为了分享研究成果,我们引导教师利用我校网络资源广泛开展交流。“庐中论坛”是老师们即时交流的一个有利平台,对课题研究可以随时进行交流探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教师博客又以动态的形式呈现了我校老师成长成熟的过程,同时通过与网络中的教育同仁的切磋交流,提升了教师自我专业的发展。

2)特色教研展示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验,各子课题成员无论是在教育技能还是在教研方法上都有所收获。为了解学校各子课题研究情况,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及自主性学习平台与各学科教学技能综合运用,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学校要求各子课题组集中展示各组的特色教研活动。其中英语组和政史地组还对全区进行了展示,取得了区内领导和老师的一直好评。下面是对全区展示的两个子课题的特色教研活动。

教研组 内  容 形 式 时  间 地 点 主 持 负责人

英语 “三动课堂”研究

——听说导入 微 型

课 堂 12月18日

(周四)

2:10—3:10 四楼多媒

体教室 丁红

汪芳 王传礼

郭艳华

政史地 “全效课堂”研究

——有效提问 案 例

研 究 12月18日

(周四)

2:10—3:10 二楼多媒

体教室 刘胜荟

阚晓东 

3)团队展示活动:在课题结题阶段,学校组织了子课题团队成果展示活动,此次团队展示活动是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研究工作的浓缩,展示了各自的研究特色,呈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展示活动分六个子课题组一一开展,各组凝聚每一位组员的智慧,精心准备,以多样的形式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了各组的研究行动。此外学校还开展了“有效技能”论文评比、先进课题组评比活动。在综合考核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现的研究成果后,评选出优秀子课题团队――政史地组,同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 27 篇,优秀论文32 篇。

3. 成长档案袋建设

为了促进教师及时反思研究行动,总结研究成果,我们引导每位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因我校现代化设备完善,老师们具有便捷的上网条件,因此,为了便于分享与交流、方便更新,我们要求教师以博客的形式制作成长档案袋。成长档案记录了老师们在这一年多时间里的专业成长的点滴,或是失败的教训,或是成功的经验。

    为了督促和检查档案袋建设工作,我们还开展了档案袋评比活动。在信息组教师的全力配合与指导下,各组教师精心收集、整理资料,生动的再现了组内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展示了自我学科特点,同时通过制作评比也大大增强了老师多媒体使用技能的提高。

评比结果如下:

特等奖 英语教研组 语文教研组

一等奖 政史教研组 理化生教研组

二等奖 数学教研组 艺体教研组

4. 教科研先进评比

为了促进教师反思总结,学校还开展了“有效技能”论文评比、先进课题组评比等系列先进教科研评比活动。在综合考核各子课题组这一年来开展的研究工作及呈现的研究成果后,评选出优秀子课题团队――政史地组,同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 27 篇,优秀论文32 篇。

五、研究成果

1.教师教育技能显著提高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注重教育教学技能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及高效运用,在课堂提问技能、课堂讲授技能、课堂环节的架构技能等方面得到有效拓展,专业技能的提升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在研究过程中,百分之百的教师参加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技能大大提高,70%的教师参加自主学习平台的培训,大部分教师会利用PPT或Authorware制作简单的课件,利用自主学习平台备课、教学。

2. 人人建立了教育博客

研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使每位教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袋——教育博客,加强了教师内部有关教育教学的交流,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

3.形成了有效技能培训模式

研究过程中我们基本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方法,即“三步法”研修模式,即:学习---实践—反思。”

1、培训学习:行动研究需要理论先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升和完善需要理论的指导,同时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也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教育技术。

学校在教师理论学习及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提倡多样化的方式。我们提倡同伴互助,通过师徒结队的方式形成一对一的互助,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高。除了这种一对一的互助方式外,我校还形成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行动研究:教育教学技能最终通过课堂实践实现,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创新。因此,我们引导教师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并以此为研究的切入口,使研究活动对教学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3、反思促进:学校制定一套激励制度,每学期的教学月评选优秀课堂,每学年评选出优秀论文、案例,并将评选结果和教师的月考核、年度考核相联系,这样的激励措施可以促进教师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并积极付诸实践。

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参与课题及钻研课题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2.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和模式,研究能力和精力有限,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个有机的整体过程,只有进行整合教学的教师本身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有效地、大面积地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断提高教师计算机应用能力特别是在整合过程中的应用能力。

4.学生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才参与整合教学活动。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2篇

一、无法之中求得法――从探索中起步

在课程改革中,对学校而言,最大的困惑就是小课题的开发与实施。怎样开发这样的课程资源,创办特色学校,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不断探索中,我们确立了“以人为本促发展,以校为本创特色”的小课题研究开发策略,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1、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让孩子们在参观访问中感受家乡的可爱。

我们从设置综合实践作业入手,进入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探索之中。首先,我们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悦纳本土文化精华,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进行了开发。我们栖霞是烟台市唯一一个内陆县市,人称“胶东屋脊”,不仅山川秀丽,自然景观值得观赏,而且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市”,同时还是道教名人丘处机的故乡,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牟氏庄园和滨都宫等旅游景点,可以说,在地域文化上有很大的挖掘潜能。在综合课程的研究上,我们单独开设了一个单元――“可爱的家乡”,下设四个子课题:《中国苹果第一市》、《中国民间小故宫――牟氏庄园》、《天然氧吧――牙山》、《欢乐农家》。学生在调查访问体验中,积极地深入农家,感受农民的辛苦,了解苹果的栽培与管理、农民的收入与快乐;到交易市场,亲眼目睹来自各地的收购人员对栖霞苹果的赞叹与需求,还能给果农与政府提出可利用的建议呢!从中孩子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的自然景观与蓬勃向上,而且又进行了拓展延伸,开发了两个专集,把他们了解到的一些历史文化编写出来――《老城逸事》、《栖霞名人》。其中《老城逸事》又分为家乡变迁、村名来历、民间艺术、农民风采、民风民谣,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老城的故事,反映了同学们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在《栖霞名人》中,学生们不仅认识了抗日英雄于七、道教名人丘处机,还深入了解了牟氏庄园的兴衰过程,同时对于栖霞现在的名人也进行了了解。

2、尽情观赏自然景观,让孩子们在玩赏与创造中发现自然之美。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注意引导学生去读懂大自然的语言。如当金色秋天来临之际,五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树叶吸引了我们的视线,我们组织活动去认识它们的名称,用孩童的语言去描绘它的颜色和形状,再把形态各异的树叶汇集起来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讲给家长和同学听。在“寻找四季脚步”这一专题研究中,学生们分组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各个季节的足迹,到广阔的书海中查阅赞美各个季节的诗句,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春夏秋冬,用自己的笔绘画一年四季。

二、有法之后求变化――在实践中完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实施中,我们不断进行适当的调整,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完整,努力拓宽了实践活动渠道,弘扬了学生个性。

1、体验是最好的学习,让孩子们发现生活实践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在生活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是我们一贯倡导的实践活动方式。可以说,体验中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取向,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往往会乐此不疲。比如《我与大蒜同成长》,学生每天用心去观察,去发现水生大蒜的变化及生长过程,从而了解了培育蒜苗的步骤和管理方法。有的同学在实践作业中写道:“为了弄明白在阳光下蒜瓣为什么会变成紫色这个问题,我利用星期天去请教对门的阿姨,阿姨教我上网查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我不仅弄明白了问题,还学会了上网。”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儿童遇到事物,发生了求知的动机,于是亲自去观察、去实验。结果,他们对于这事物得到了一种新知识,他们在生活中就有了一个新趋向。”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们带着问号在兴趣领域中遨游。

小课题的研究是挑战性的学习,因为是未知的,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调动多方面的能力去完成任务。我们在涉及这些小课题时注意设计有创意的题目、开放的题目、涉猎面广的题目。小课题的确定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与时尚话题有关的、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与学生兴趣有关的。涉猎面较广:有历史的、现代的,有自然的、社会的。有专题研究人物的、有专题研究动物的、有探究自然现象的、有研究某一现象的发展变化的……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与学科进行整合,产生学生感兴趣的小课题也使我们收获了许多惊喜。

三、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学习中前行

小课题研究型学习如今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新课改中我们每天都有困惑,每一天都是在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中不断摸索,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慢慢探究前行。

参考文献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题”研究;地理实践能力;中图版教材

一、地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地理实验是根据学习或研究目的,在人为模拟自然现象的条件下,通过仪器或其它方式使所要研究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自然地理时空尺度大,所以地理实验在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中应用较多。以中图版地理必修1“课题”中的“模拟大气温室效应”为例展示如何开展地理模拟实验。

模拟大气温室效应的实验[1]

1.活动设计

*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活动,为了每个学生都参与,可以限制每个小组的人数。

*实验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31页的课题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用具;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分工,设计实验记录表。

2.实施过程

*教师检查各组实验计划和记录表(参考表1),并提出修改建议。

*学生利用课间和中午的时间完成实验,记录观测数据。

*小组成员一起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写出书面报告。

*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阐述分析结论,进行评价。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过程,理解了大气的温室效应现象,培养了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和科学实验的精神。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并不意味着研究结束,实验后的反思同样重要。并不是所有的地理实验都能按计划顺利开展,实验过程可能出现各种突况,实验结果也可能与应有结果产生较大差异。教师借此引导学生进行失败原因的反思,找出问题所在,提出改进方法。

二、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是对地理事物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能力。通过实践观测,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中图版地理必修1“课题”中的“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为例展示如何开展地理观测实验。

正午太阳高度的观测实验

1.实验目标

观察、记录某个物体正午影子的长短变化,通过测量、记录,证实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

2.实验准备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第3页的课题内容,准备实验所需用具(时钟、指南针、足够长度的皮尺、量角器、旗杆、树枝等)。学生根据各自的作息时间和家庭住址情况,自由组合。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明确分工,设计实验记录表。

3.实施过程

*教师检查各组实验计划和记录表(可参考表2),并提出修改建议。

*按照计划进行观测。注意根据每节后的提示检查进度,要求观测三周。

*汇报观测结果。汇报项目包括课题计划、观测过程、观测结果、自我评价。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能深入而全面地理解相关的原理和规律,提高地理观察与观测能力,而且对培养想象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三、地理调查与考察能力的培养

地理调查是指通过参观、访问、查阅资料等多种方式,对学校所在地或某一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进行直接的、有计划的、全面系统地了解和研究的活动。

由于地理调查的场所主要在室外,因此开展地理调查活动必须先制订调查计划。学生应带着问题去调查并及时作好调查记录。调查活动结束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原理,写出调查报告,提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以中图版地理必修第2册“调查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为例,展示学生地理调查能力的培养策略。

家族人口的增长和迁移的调查

1.调查目标

学生通过调查本家族人口增长和迁移情况,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迁移的原因、人口增长和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2.活动设计

*制定家庭成员情况的调查计划。学生向自己的祖父母调查他们的父母以及祖父母的有关情况,以表3的形式整理出整个家族五代的人口数以及相关情况。

*调查每代每个家庭的人口数、出生地、居住地、迁移经历、受教育程度和生活水平。如有可能,请学生展示每一代或目前的全家福照片。

*绘制家族每代人口总数的统计图表。

*绘制每代、每个成员的迁移路线。

3.实施步骤

*个人研究阶段。学生向家庭成员发送调查问卷;根据调查结果制作统计图表;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小组研究阶段。小组内交流个人研究成果;对各家族的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完善统计资料。

*课题总结阶段。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分析原因,撰写调查报告;完成统计图表,画出人口增长折线图、人口迁移路线图。

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学生不仅能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而且提高了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寓地理知识于活动之中,读图、绘图能力和地理调查能力均得到提高。

四、地理制作与绘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制作与绘图融地理知识的科学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主要让学生制作简易的地理教具和绘制地图等。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中图版地理必修第1册的课题“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即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绘图能力。

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

1.活动设计

*知识准备:理解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学会通过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

*实施方式:个人独立完成。

2.实施过程

*分析自然要素中某一要素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以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要素为例,说明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画出符合自己所在地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

五、地理问题分析与决策能力的培养

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类活动即学生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所在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中图版教材课题中的“分析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关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和“比较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对策”均能体现学生该项能力的要求。以“关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为例展示如何培养学生的该项能力。

关注你身边的环境问题

1.活动设计

*学生成立相关的环保活动小组,确定本组课题,如本地的垃圾污染及处理的调查、污水处理厂的调查、水污染的调查等。

*制定调查计划并组织实施,如到现场参观采访,收集文字、照片、视频、实物等资料。

*小组整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制作演示文稿等。

2.实施步骤

*个人研究阶段。选择当地某一环境问题为课题;查找资料,进行实地调查;形成初步研究成果。

*小组研究阶段。选择同一环境问题的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个人将自己形成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对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小组讨论,分析原因,研究对策;最后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总结阶段。各课题组在全班汇报交流本组研究成果;评选出优秀作品,修改补充后在学校交流。

掌握正确的地理问题分析方法是地理问题分析与决策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教会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具体来讲即分析该区域“在什么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和“会怎样”的过程。

综上所述,中图版教材的课题研究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各个课题对某一项具体能力有所侧重,各个活动内容、开展形式有所不同,但也有共性。如在开展课题研究时要明确“课题”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量法等),研究计划或具体步骤,“课题”研究成果汇报(调查研究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等),“课题”研究评价等。

参考文献: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4篇

综合实践活动课从实验情况来看,已逐步由“长周期、大主题”向“主题小、立意巧”的常态化转换。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服务,是我们教育课题研究选题的出发点、管理的落脚点和课题评价的价值取向。

一、找准定位,明确方向

1.课题定位和研究方向。我们研究的课题名称是“永安市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首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校本研究;其次是课程资源的常态开发与持续利用研究;最后是永安地域人文资源与各中小学综合实践常态化活动相并轨链接研究,彼此递进、依存。课题的管理者、组织者、参与者,都需掌握校本研究的内涵、特征、基本形式,学习和研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熟练运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为常态校本研究、资源常态建设、课程常态化实施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努力。

2.个人定位和发展目标。在基础教育课改中,教师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自身发展目标,必须立足于最常态化的课堂教学,把细微处的改革和创新作为时常的研究工作。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化校本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参与者,应以本校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阵地,自身教学实践问题为内容,学生主题探究活动为主体,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共同发展为目的,立足于课堂,结合学校环境特点,收集整理有价值的案例材料,思索符合校情、生情、师情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策略和途径。

二、理论支撑,培训是关键

任何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都需依借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科学教育思想的教学理论。以贯穿整个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细节的精神支柱,促进研究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

把现今的教育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念,转化为我们课题研究的动力、领引我们日常的课题研究,借助科学有效、系统条理的专题培训,做到释疑解惑、转化观念、达成共识,减少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对此,采用“走出去,充电换脑;请进来,专家坐诊”的方式,分批、分次、分主题、集中培训、专家引领与内部研讨等方式相结合,针对课题相关教育理论、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实践与操作策略及技巧等方面进行培训、学习和研讨,达到共性磨合、个性张扬。课题培训的基本思路是:思想更新―微格演练―价值提升。

三、抓住特色,校校联合

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研究在课题教学研究中独树一帜?关键在于特色创新。依据我个人的思考,课题应该从以下几个特色上下工夫:

1.定位。我们的课题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研究、课程资源建设、常态化课堂并轨的三个层面有机结合角度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这是当前类似课题研究的主流。

2.管理保障机制。出台了“教学―科研―评聘”一条龙的相关激励性政策的管理机制,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也步入研究、管理、考评的常态化运作轨道,无疑为我们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保障。

3.教学资源。突破中小学教学界限,实现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综合实践活动无缝常态化链接的课题研究目标。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要想真正形成以上特色,仅仅依靠某一个人、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它的成败关键在于是否能创建一个校校联合的畅通渠道。

四、重点问题,集中突破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问题是难免的。随着问题的解决,逐步实现理论创新和价值提升。由于条件的限制,无法一蹴而就。因此,我们的基本研究策略是“重点问题,集中突破”。既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又能满足绝大多数教师的实践需求,建立课题研究问题累计制度,要求参与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定期提出1~2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召开课题组研讨会进行交流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简化评价程序,促成评价常态化

建立“注重参与、重视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教师肩负着繁重的课题指导与教育教学任务,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课题研究评价指导机构,设计并制定科学高效的教育评价方案,简化教师的日常综合实践活动教育评价程序,及时消解教师在日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管理是不可能的。为此,课题组在专门针对如何简化评价程序、提高评价效率问题上展开讨论并积极征询专家的意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简化评价对策:

1.筛选年富力强、富有创新理念和教育科研经验的骨干教师,组建综合评价指导小组,做教育评价的咨询工作。

2.分期对综合教师进行评价策略培训,并跟踪指导。

3.由各年段综合老师提名、班级民主投票的方式优选学生骨干,成立班级和年段学生综合评价小组,在接受相关培训后辅助指导教师采集学生的评价信息并接受监督。

4.依据各年段学生的发展水平分步骤、分阶段制定各学期的教育评价重点和评价指标。

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育课题研究能立足于“常态化”主题,从学生生活中挖掘课题内容,用常态化的课题运作管理模式和日常评价机制来开展工作,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为实现校本研究常态化、资源建设常态化、课程实施常态化,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寻找到自身发展与壮大的根和本。

课题实践研究范文第5篇

校本培训中的校本,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包含三个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从这个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校本培训是指在学校中,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开展利于学校发展、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活动。

校本培训将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学校、学生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满足了不同层次专业发展水平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利于教师走向动态的“实践十反思=教师成长”的成长范式,利于教师既在教学实践中,又跳出教学实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也利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形成合作与发展的关系。校本培训具有以下特点:(1)与生活贴近。 (2)灵活性与经济性。 (3)利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具体的想法和做法:新课改需要我们加强校本培训,优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一、优化组织机制. 成立以省、市学科骨干、市、区学科带头人、实验教师为主体的课改领导小组。并及时学习了《新课标》、《新课标的解读》等等,最终形成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研培新模式。

二、培训内容系列化。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需要对教师进行各个方面的培训和提高。如对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培训和提高,对学习领会《课程标准》的培训、课堂教学设计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1)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2)《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培训。(3)课堂教学的设计与优化。(4)现代教学技术培养。3、培训模式多样化。多样化的培训模式可以提高培训活动和实效性,也能进行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1)个体学习与集体培训相结合。(2)综合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3)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本学期课题研究进入最后总结阶段,学校要求各实验教师认真整理课题实践中的收获,积极完成参与课题过程所得所想,总结反思自己、完成研究报告,是本项课题研究的目的落到实处。

首先对课题研究中的研究培训的形式的成功之处进行梳理,认为新课程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研究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验证,教师对于培训已经有更加深层次需求,除了常规的培训、研讨、反思之外,更注重实效性的研究,将培训注入新鲜的生命元素,使研究工作的过程具有鲜明的生命力。

研究模式的变化充分体现在一个转变、三个结合、四个形成之中。一个转变:转变培训活动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的过程。三个结合:(1)个体学习与集体培训相结合。(2)综合培训和学科培训相结合。(3)理论培训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四个形成:促进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效绩(效果和成绩)的形成。

本学期的研究紧紧围绕区进修学校的工作重点,聚焦有效教学构建生命课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制定符合切实可行的培训内容,采取问题式的培训模式,首先是发现问题(困惑、疑惑、迷茫),这些问题的出现为我们的培训提供很好的素材,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理论研究更加具有实效性,其次解决问题(课堂中体验),带着事先预设的问题走进课堂,走进学生的世界,了解学生对问题的思考程度等,这样利于深层思考,第三是反思问题(是否解决问题、还有哪些问题等)只有深入研究才能找到解决的最佳思路,通过阶段的反思生成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案例(一):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是我们研究的内容,学生主动我们提出带着问题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