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造型艺术教育中研究型课题设计与训练

造型艺术教育中研究型课题设计与训练

国外的现当代艺术创作由于受到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与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一种综合化的倾向,注重表现与技术化使得人们很难区分出是雕刻、绘画、设计还是摄影作品。因此,造型艺术教育课程在这种环境之下充分显现出了其跨专业化与交叉化的特点。而课程在学校教育中是重中之重,因为它是实现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手段。国外现当代造型艺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多样化,方法上以多学科的理论来进行设计,累积了丰富的课题,产生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一个崭新的层面。在社会不同领域的融合、学科交叉的时代,为了丰富课程内容,促进中国造型艺术教育中课程设置与结构的建设,我国大学的造型艺术教育应该借鉴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将以研究为导向的社会科学方法用之于艺术教学之中,注重对艺术规律的感性与理性的体验与认识,而非单纯的技巧的模仿;重视学生潜能的发现与发掘,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因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整套形式要素的训练课题,发展学生了解艺术与评价艺术的能力,了解各种艺术理论和知识,以及对艺术创作和对艺术的反应能力,增强想象力并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使之更符合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的发展。

一、国内造型艺术教育课程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专业课程理论研究比较薄弱

“造型艺术”一词最早源自德国,原义表示“模写”或“制作似像”。造型艺术教育主要是指以一定物质材料和手段创造的可视静态空间形象的如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设计、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的教育教学。现今,国内造型艺术教学中课程总体安排上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尤其欠缺课程理论的指导。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不能准确的定性定量,不够严谨和科学;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由于在理解方面存在着偏差而具有明显缺陷;课题贫乏无味、简单重复、缺乏联系和创意,较少具备主动进行课题设计的意识;课程的编排无序,没有实行具有跨越意义的专业基础课程及内容建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想当然教学的问题比较严重。在造型艺术教育中除了一般绘画技法理论及构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外,对于形式理论、色彩心理理论、图形构成理论这些关于形式规律方面的和视觉艺术思维理论、现当代艺术理论、艺术观念等关乎综合素养方面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形成针对专业课程需要的、具有探索意义的开发性研究,使课程的研制不能从根本上获得原创机制,对于新思路和新方法形成还缺少有效的途径。

(二)重技术轻创造力的培养

如上所述,我国的艺术教育自从宗白华先生在东南大学开设艺术学课程以来,已经过了大半个世纪。虽然对课程外在结构稍作调整,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始终没有多少根本性的改变,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基本还是侧重艺术技法。学生的创意能力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强化和提高。长期以来,造型艺术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实施,过分注重技术的训练,忽视将创造力这一重要能力贯穿在整个艺术素质培养的阶段。在课程训练中普遍重视技艺传承,强调准确性,偏重于写生性写实描绘。课程设置仍是欧洲已经绝迹的欧洲方式的教学架构,很少对近现代艺术进行介绍。重视作业的完整性,用“形”准不准或色彩关系好不好作为衡量学生作业的唯一标准,而对学生作品背后体现的创意表达、艺术观念、创作草图评价不高。对再现之外的要素关注不够,尤其是文化修养课的薄弱,对于艺术观念探索的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对时代课题不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学生探索的领域过分狭隘,创作出的作品常表现出思想苍白,缺少充实的、新鲜的文化内涵。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我们是否创造了一个富有知识的、想象力的、高效型的、创造型的社会。学生的感知力和想象力如果不能开启,创造力也就无从谈起,可能在文化方面就是残障人。

二、研究型课程类型的选择

在造型艺术教学中,教师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是首要问题。艺术教育应该重视的是学生具有独立的艺术嗅觉,对艺术表现的大胆的、个性的尝试,检视其作品背后所涉及的社会性和人文思想的深度,并且在毕业之后仍然能按照自己的观点去创作和思考,这样的人符合新世纪人才的要求,能灵活的对待新的问题。此外,指导性学习与自我学习在教育史上常常被人们区分开来。二者相比,思考与自我发现的学习更有关联,因为离开了教导来自我研究时,就必须立足于自然和世界去思考,还必须运用感觉和想象力,这是非常正确的道理。因此,在造型艺术教育中引入以研究为导向的课程类型,全面加强学术训练,是一种新的选择。当代造型艺术教育应该借鉴多种艺术门类,吸取多种学科理论,拓展多种表现技法的体现,寻求风格的多元多变;建构以多学科共同的、以现代艺术理论与实践为主的综合性、研究型教学课程类型。这既不能忽视对传统基本技法的学习,又需要注重对时代观念和理论思想的学习,力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均衡和全面的发展。

三、系列课题设计构想与训练

艺术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很强,艺术概念性原理需要通过学习过程被学生逐步掌握和理解。如何去设计巧妙的实践方式及方法,进行更为直接的知识掌握,这就是课题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价值与作用。简而言之,课程内容需要通过课题设计去实现,一系列原创而又独特的课题充实了艺术专业课程。课题设计的资源是多元、多样化的,相近学科和各种类型教育的课程是获取课题设计灵感的源泉,又或者可以从景观物象、传统民族艺术、主观意象、形式语言等作为课题发展的线索。笔者在长期的艺术教学工作中,对课题设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自己的构想:

(一)课题设计以形式要素为主

使学生能将视觉因素(光、明暗、线条、色彩、空间、负空间、肌理、材质、图底关系、四维空间等)随意的组织和创造性的安排。如在《景点写生》课程中,很多同学由于受到长期素描造型手法的影响,不能区分景物的速写与素描表现手法,表达得啰嗦,痛苦不堪,艺术效果不理想。为了能够准确表达对皖南生活的独特感受,提高线条表现力,设计了辅助性课题“头发线条构成”。要求观察其他同学的头发生长,表现出头发的生长特点和独特审美感受。每位同学都可以看到自己熟悉的人的头发的线条形式特征,学会在生活中观察。这一课题激发了学生之间的热烈讨论,对线条的审美特征形成了非常直观的理解和认识。通过训练,学生明白了由于线条的长与短、粗与细、方向排列、曲与直等不同的形式特点所产生的不同韵律的美感,对素描不太适宜短期景物表现有了深刻的体会,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又如形态与形式解构分析的课题:选择较为复杂的器物(自行车、乐器等),记录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面貌迥异的形态特征,按照形式规律重新整理成具有美感的抽象绘画。另外,发展一系列以观察自然物(蔬菜、植物、瓜果、贝壳等)为基础的构成课题,了解物体形状、大小、肌理,按照形的单纯和形式化方法,进行点、线、面、线面结合,肌理和图形任意组合的练习,使学生加强了自然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视觉形式的把握能力。

(二)对于现当代艺术思潮与流派的认识

对它们作品的视觉分析与变体、创作和讨论。目前许多高校和作为艺术思想、学术前沿的位置不太符合,本应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一种学术上的多样性,却往往缺失了这一点。艺术高校的学生对于艺术理论的知识相当贫乏,尤其是对现当代艺术的理解更是显得“力不从心”。作为当今社会未来的主人,大学生认真思考所处时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是非常必要的。牛津大学的现代史教授马蒂亚斯•夏尔曼认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负责精神的人而非听话温顺的绵羊,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今后瞬息万变的形势下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课题设计训练方面有名画分析、形式或形态结构分析,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现当代大师、名家作品,让学生对于画作进行黑白关系、色彩关系、正负形转换、线条变化及综合归纳分析。除了归纳、分析、研究古典名作中的形式构成关系,还可以分析现代艺术运动中的某些经验,探讨艺术思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进行跨学科教学的试验,利用大学浓厚的人文环境从学校各学科请来老师授课,开阔学生们的思维和眼界,通过课堂讲解当代文化、哲学和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在练习中碰到的理论概念。课程进行中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作品,根据创作表述自己的艺术见解和创作过程;还可以在课程结束时一起讨论这门课程的收获与体会。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运用个性化的方式,透过作品来表达对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妇女地位、性等问题的看法,他们的社会参与感和责任意识增强,成为自我观念表达的主体。学生搜集相关素材,和老师讨论心得体会以及对其进行评价,深化对所学专业知识理解,启迪了创造性思维,学会了对知识进行评价和批评的方法,学生自学、触类旁通、全面发展等能力显著增强。教师的角色在其中发生了变化,从指导者转变成为对话者、倾诉目标。整个课程中教学目的是在训练独立的思想,而不是技法。

(三)从科学技术、人文科学和其他艺术学科中以综合性的方式实现突破

艺术与世界的联系是多元的,艺术教育应该放在更广阔的空间之中,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艺术的知识技能。我们培养的应该是兼备专业基础的同时具有宽阔知识视野和创新艺术的完整“艺”人,所以,使学生接触活生生而又完整的艺术,体会它的无限魅力尤为重要。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一书中从形式、韵律、情理、引力场能方面对音乐与美术及舞蹈做出类比,寻找不同艺术形态之间共同的秩序感。J•巴赞认为虽然不同的艺术具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合法的类似也变得多样化了。像在音乐中出现了“色调”,在绘画中出现了“节奏”,在建筑中出现了“不谐和音”,在诗和散文中出现了“词语音乐”,在绘画中充满了造型感觉。如通过分析中国书法字体的演变去寻找线条与空间布局表现魅力。在点画与空间组合中,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则的变化,形象的表现世间万物,又必须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而这和形式美法则中对立统一的基本原理相契合。训练时引导学生体会赵无极作品,其抒情抽象的符号充分的体现出书法的自由流泻,将中国的古典传统和西方绘画如何恰当的联系在一起。“他所描绘的景色并不按其轮廓来描绘,而是用柳枝似得笔画,使景色在远端凝聚成生命。”古希腊毕达哥拉斯派的哲学家们认为,音乐在质的方面的差异存在于声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方面的比例,并因此提出用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音乐。假使音乐始终是一样高低或没有任何规律的忽高忽低,就谈不上造成和谐的乐曲。这种观点应用在色彩课程表现方面,让学生对于色彩理论学习理解起来更加深刻。音乐的音的高低就好比色彩丰富的色相,长短节奏的变化就像色彩面积的大小变化,轻重又好比色彩的明度差别,把对于音乐的感受用色彩表达出来,印象会更加鲜明。作业是课题在实施中的具体呈现,课题与训练之间应该是多样化、综合性的关系。作业完成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课堂讨论、文案与文本写作、调研考察、制作、展示与总结等,改变那种以单纯的“画”或“制作”的线性方式。课题展开与进行由理论讲授、作品分析、资料文献阅读、课外作业等完成。在课题训练中采用多种实施方法:如课堂讨论,对话在作品的创作者与观看者之间进行,艺术作品被置于文化视角之中,对其存在的各类美学问题加以讨论,如作品的概念、形式分析,其所受的影响以及在现有艺术中的上下文关系,提出其他的可能性和改进的建议,培养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根据布置课题设计草图,可以有多个方案,尝试用多种表现手法完成课题要求,必要时可以加大草图需要完成的数量,使学生养成运用“发散”思维方式的习惯;鼓励学生制作课题的文本,从资料的收集到视觉的笔记,对课题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思索,老师根据习作给予建议,同学对于作品的想法,在作业勾画草稿阶段的痕迹和最终完成的作品,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将整个创作作品的过程记录的细致周密,提高了理论素质,并为个人的艺术创作研究累积了宝贵的资料。

四、结语

综上所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碰撞、对话和交融,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教学生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研究型课程类型引导学生主动、自我的学习,鼓励学生在学习和创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勇于冒险,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以此为方向的课题设计与训练应该具有开放式的多元化风范,体现出研究性和学科的交叉性。造型艺术教育的理论将更加具体化,更加丰富化,具备了可供课程实践的真实价值,成为当代造型艺术教育发展的趋势。

作者:孙丹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