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件设计论文

课件设计论文范文精选

课件设计论文

课件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1)办刊水平较低,稿件质量难以提升。

我国科技期刊的数量非常庞大,但其中高质量的期刊并不多,与欧美等出版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科研成果评价体系失当加深了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窘境。中国科研工作者的职称评定、经费申请、学位授予等无不与SCI挂钩。唯SCI论加剧了优秀稿源的外流,科技期刊稿件质量难以提升。

(2)科技期刊市场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在市场化进程存在诸多限制因素,如刊号的审批由政府主管部门严格控制,非公有资本难以进入期刊出版领域等。相反,海外出版机构对期刊的运作有很大的自由度。

(3)产业实力差距大,集群化发展水平较弱。

发达国家科技期刊早已实行集团化运作,如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年出版科技期刊约1800种,是世界上公认的高质量学术期刊出版集团。我国科技期刊的经营规模与国外大型期刊出版集团相比差距仍较大。

(4)网络出版水平较低。

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网络出版刚刚起步,对网络传播特点的认识不深,经验、人才、经费也都比较缺乏,因此,期刊的网络出版水平仍相对较低。

(5)期刊经营管理体制仍不完善。

我国科技期刊市场至今仍深受计划经济的束缚,办刊经费主要来源于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办刊人的办刊理念较为保守,缺乏市场经济观念和经营竞争意识,多数期刊仍停留在粗放经营阶段。

2.期刊品牌建设的发展策略

(1)严把质量关,提升期刊核心价值。

期刊质量关键在于稿源,要拥有高水平的稿源,必须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地做好组稿、约稿工作。而且,科技期刊在选题定位和栏目设置上要以预见性的眼光,留意科技热点和发展趋势,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选题,保持论文的前沿性。同时,要充分发挥期刊社自身的优势,建立系列选题,形成独特的品牌风格。审稿是确保期刊质量的重要关卡,一方面要严把审稿关,另一方面要积极组建高水平的期刊编委会和国际审稿专家队伍,提高期刊的国际知名度。

(2)塑造期刊特色,扩大品牌影响力。

期刊特色主要体现在其内容定位,实质上是办刊思路和办刊理念在版面上的体现。期刊内容特色形成期刊的个性风格,进而决定期刊的品牌影响力。办刊人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时调整内容定位,以达到期刊品牌影响力的提升。期刊的装帧设计包括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也是期刊品牌特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简洁明快、和谐得体的封面设计和版式设计,不仅能吸引读者注意力,更能体现刊物的品牌特色。

(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期刊知名度。

期刊社一方面要积极了解并参加相关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加强与与会专家学者的交流,吸引专家的关注与支持,进而提高刊物的影响力和认可度。另一方面,还应加强期刊的网络建设。办刊人应通过不断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帮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研成果,实现科技成果的无障碍传播,从而有效提升刊物的知名度,加快推进期刊品牌建设的进程。

3结语

课件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1.1课堂纪律差当前,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上课的严肃性的重视程度显著不足,总体而言,课堂纪律较差。无故旷课,上课迟到、打盹睡觉、玩手机,甚至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聊天。调查数据显示,超过50%的学生有迟到的现象,超过80%的学生有上课玩手机的行为。

1.2课堂师生互动气氛低迷课堂互动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创建和谐、平等课堂环境的良好措施。但是,由于课堂纪律差,部分学生没有专心听讲,根本不知道教师所讲的内容是什么,因此,往往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根本不会回答,或者不知从何答起。即使是在听课的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也很少。在调查中,关于“不主动回答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的调查,有75%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有17.4%学生选择了“不会”,分别有3.8%的学生选择了“会,但不敢”或“怕说错了丢面子”。在这些选项中“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与“会,但不敢”、“怕说错了丢面子”是有关联的,正因为是“不知道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所以才“怕说错了丢面子”或“即使会也不敢说”,显示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对于困难有逃避的倾向。也正因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足,使课堂互动气氛低迷。

1.3课下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余时间的主要活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上自习”选项比例为0,除20.8%的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外,大部分学生在上网、在宿舍玩或进行其他与学习关系不大的活动。对于上自习而言,必须学校进行统一规定,如果没有统一规定,则经常主动上自习的学生仅占13.2%,而从不主动上自习的则占18.9%。对于课下作业,真正能独立完成的不足40%,多数学生有抄袭作业的行为。通过调查资料分析,总体而言,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1.4考风考纪比较差考风是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风不正,就不会有良好的学风。在“你考试作弊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择“从不”的占26.4%,选择“偶尔”的占64.2%,选择“经常”、“总是”的合计占9.4%。调查数据显示,考试中从不作弊的学生不足30%,有超过70%的学生都曾在考试中作弊,甚至有近10%的学生经常或总是作弊。由此可见,考风考纪比较差。

2学风问题产生的原因

2.1学生方面

2.1.1学生缺乏理想追求古人云:“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中学阶段学习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目标很明确,因此,无论多紧张,多辛苦,都能承受。一旦从中学阶段紧张的气氛中解脱出来,部分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少必要的约束和调控能力,“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了丧失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表5显示,仅有不足30%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提高自身素质,有近70%的学生认为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就业或获得文凭,甚至还有5.6%学生不知道自己上学的目的,很茫然。总体而言,大多数学生尽管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但功利性很强。“志不强者智不达”,这是出现学风问题的根本原因。

2.1.2中学阶段教学模式的后遗症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基本上属于一种畸形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某些学生(主要是所谓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也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不仅没有到达开发心智,提高素质的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认为学习就是被动地听教师在课堂上讲,就是“做题”,就是死记硬背一些所谓的概念。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其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的和消极的状态,很多学生基本上不具备自主学习、积极学习的能力。

2.2学校方面

2.2.1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也不断加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是,由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转变的不到位,以及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教学中理论性、叙述性的内容还是偏多。面对高校扩招后的高职学生,由于基础差,这些理论性、叙述性的内容,便显得枯燥无味,很难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简单,或者是传统的板书加满堂灌,或者是PPt加简单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2规章制度执行不力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换,高校连年扩招,不仅使学生的素质差异加大,而且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整体水平也在下降。虽然各个院校在日常管理中包括考试纪律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健全,但是,由于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在各门课程的考试中,不及格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较高,因此,面对大量不及格学生存在的现实,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着想,从学生和家庭的基本利益着想,不得不使某些教师,甚至学校在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时打了折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迁就了学生,从而助长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良风气。

2.3社会方面

2.3.1社会负面影响大学是开放的,特别是进入网络时代后,社会上的各种思想观念、社会思潮以及不良风气都通过各种渠道渗透到了高校。例如:经济水平的大幅度的提高,极大的改善了人民生活,但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物欲增强,物欲的驱使下,行贿受贿、钱权交易、贪污腐败等现象层出不穷,种种不劳而获的事例让学生认识不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性和多样性,在社会上滋生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机会主义以及奢靡之风等不良思潮,这些社会思潮反映到大学生学风上就是穿名牌服装,用名牌手机;竞选学生干部要送礼,获得奖助学金要请客,沉迷于电脑游戏、电影和贴吧等,恋爱的现象增多,特别是一些情侣在课堂上、自习课上旁若无人的拥抱亲热,严重干扰了教室中的氛围,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此外,圈子文化、江湖义气,也导致了班级的组织纪律不强。

2.3.2家庭的影响家庭溺爱阻碍了学生自立能力发展。对于独生子女的家庭无原则地娇惯和溺爱,逐渐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自私的性格,特别是随着经济条件的相对改善,不少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几乎是有求必应,使的学生感受不到生活的艰辛与压力,因此,使学生缺乏责任感,不思进取。

3加强学风建设的措施

教育部以教技〔2011〕1号印发《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学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教书育人的本质要求,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发展之魂。优良学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能否营造一个优良学风环境,关系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学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是要改善社会大环境,其次是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在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中要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全员参与,教、学、管三管齐下。

3.1加强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学风的构成要素而言学习目标和动机是构成学风的基本要素,从产生不良学风的原因来看,学生缺乏理想追求是根本原因。由此可见,学风建设的关键问题是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人生观是很重要的思想观念。人生观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人生的问题,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学生就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就有了一份责任感,就能使其认识到其不仅肩负着自己未来的责任,同样也肩负着未来社会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学习不再是自己的事情,也关系到社会,更关系到家庭。其良好的未来更是家长的期望,这样他们就不可能没有的目标,不可能没有追求。这样他们就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这就是为谁而学的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李仲麟教授总结强调“兴趣与学习相吻合,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但是不是感兴趣,才学习,是值得深思的。”“学了基于兴趣,也基于责任。有了学习的责任感,形成自觉行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提高学习效率。”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的是非、好坏、对错的总体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原则、标准,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价值观受制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具有正确的价值观。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就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综合体现。党的十八大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概括为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公民的价值准则。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就知道什么事情应该去做,什么事情不应该去做,就可以去除学风方面的不良行为。

3.2加强敬畏感教育敬畏,就是又敬重又畏惧。古人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这里应是因“敬”而生“畏”。在家庭中,敬父母,敬亲人;在社会上,敬长辈,敬同事,敬朋友;在学校,敬师长,敬同学。正因为敬重他们,因此而惧怕他们,怕他们不高兴,怕他们生气。道德教育领域里的敬畏意识多源于宗教,而现在所说的敬畏意识则来源于传统文化、道德规范、日常规则、规章制度以及法律法规,因为,一旦突破了这些底线,就会受到惩罚。当然,敬畏意识还取决于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辨别真善美、假恶丑。对于没有是非观、无法无天、谁也不怕的人来说,也就谈不上敬畏意识或敬畏感。由此可见,人们真正敬畏的是人自己,敬畏感源于自己的思想意识。“敬畏”可以励志。因为尊敬,就有了一份责任,因而会积极进取,摒弃懈怠,激发拼搏,催生作为。“敬畏”可以自律。对于各种规则、规矩、组织纪律、规章制度心存敬畏,就会使行为受到约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胡作非为。“敬畏”反映到学习和工作中就是敬业。敬畏意识的培养归根到底是秩序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运动都有各自的秩序、各自的规律,任何违背这些规律或秩序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无规矩不成方圆,学习也是一样,学校制定的规则、纪律、规章制度并不少,必须加强学生对于组织纪律、规章制度的学习。

3.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风的构成要素来看,学习态度是构成学风的关键要素,而学习态度则取决于学习兴趣。学习兴趣的激发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搞清楚为谁而学。明确了自己的学习责任,是培养学习兴趣的基础,有了目标、有了责任,就有了奔头。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靠教学改革。教师要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发出与当前高职学生素质相适应的课程和教材,不断加强项目化教学、任务驱动以及“做中学,学中做”等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4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鲁迅在《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中写到:“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因此,迫切需要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在当前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新的“读书无用论”已经渗透到高等学校的情况下,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地位被社会认可度不高的形势下,能够使学生树立抵制不良风气的观念,认识到这不是社会的本质和主流,而只是社会浮躁的一种表面现象。使他们认识到知识始终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丰富的知识、较高的素质和能力是个人良好发展的基础。

3.5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学风的构成要素而言,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对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是专业学习的开始,也是独立思维的开始。然而,习惯了多年应试教育的大学新生未必能意识到这些,他们依然习惯性地采用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下的“做题式”、“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和僵化的思维方式,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要求。为此,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适应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考。教育学生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学习的目标,弱化学习的功利性思想。

3.6加大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校规校纪是社会价值观念和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学校赖以正常运转的基本制度。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一经确定就应保持相对稳定,并应坚定执行。特别是在当前高职院校学风呈现下滑趋势的情况下严格校规校纪的执行力度尤为重要。例如,加强请假审批权制度的管理,加强课堂考勤制度的落实管理,特别是加强考场纪律和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等。这些制度执行力度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产生压力,刺激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课堂纪律和考试风气的改善。

4结语

课件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虽然当前企业内部的信息处理网络得到了较大程度的进步,但是其资料和文件的传输信息化程度还不够,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缺乏强力的系统和技术支撑,即便一些企业建立了信息系统,但没能根据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及时完善,也会降低企业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制约企业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创新化发展。

二、促进档案管理科技建设创新的策略

1.转变观念,提高企业对档案管理的重视度

企业管理者及档案人员要转变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将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建设和创新发展纳入企业的工作重点内,充分意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管理者要加大对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各级领导要发挥引导作用,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科学技术来技术调整和完善企业内部档案管理工作。要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加大对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管理设备,建立科学化、创新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企业档案管理体系。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与其他工作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吸收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强自身的工作责任感。

2.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

健全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是提高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科学化和创新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企业在构建档案管理相关制度时,要遵循《档案管理整理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企业所制定的档案管理规章制度符合国家的制度要求,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依据企业自身的生产服务要求,通过与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者和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召开会议研讨,进行全面的讨论后,起草初步的档案管理制度。需要注意的是,制定好的档案管理制度采用试行的方式,在某部门先试用,发现不足即可进行针对性的更改,以确保企业档案管理制度的科学化和创新化。

3.电子化发展,重视电子文件管理

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普及发展,促进了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和创新,档案管理模式也从传统的方式向电子化模式转变,即由传统的可视记录识别转换为机器识别代码型发展,机器识别代码型即所谓的电子档案。与传统的纸质文件材料相比,电子档案管理下的电子文件是由拟稿者直接写在磁盘上,修改形成后,即可贮存到办公的信息数据中,技术人员和档案人员即可实现信息的共享,弱化了档案和文件的界限。同时,在企业的各项管理活动中,电子文件凭借其快捷、精确的特点正逐步取代了纸质文件,电子图纸也以巨大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利用计算机手段和辅助工具设计的电子图纸,不仅易于存储和查询,还更加形象具体。此外,传统的文书档案、声像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和人事档案等分类被取代,逐渐形成了以企业信息集成系统中各个流程和管理模块的设置和发展。利用电子文件管理,能将分散在各个管理系统中的档案信息通过利用计算机规定的指令来随机调整和设置分类方案。因此,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科技建设创新工作,必须加强电子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实现企业档案的数字化、科技化、信息化、创新化发展。

三、结语

课件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1.1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举措

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过去以思想教育等为主要手段预防腐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力度不够、操作性不强,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反复滋生的腐败现象揭示出只有切实加强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才能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监督权力。因此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些机制的建立都要通过制度来固定、保障和促进。可以说,离开制度这个前提和基础,就不可能建立起完善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没有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也不可能真正发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作用。

1.2现代科技手段是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助力

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单纯依靠传统的监管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制度监管的需要,而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却具有“程序规范”的特性,能够有效保证业务操作和制度执行的刚性,提高制度执行的刚性化。例如,电子政务系统可以通过节点设置,对日常工作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重新梳理和优化工作流程,自动记录操作痕迹,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强化制度的执行。

1.3“制度+科技”模式在反腐倡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制度反腐与科技反腐的有机结合,简称“制度+科技”模式,是指把科技手段融入制度设计之中,把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作为防治腐败的根本目的和核心内容,将信息监管平台作为制度执行落实重要载体,推动建立科学合理的权力配置机制、公开透明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制约有效的权力监督机制,促进权力公开、透明、规范运行。(1)运用“制度+科技”可以明确权力分工的责任落实。构建权力运行监控机制,首先要对权力运行进行流程再造,运用“制度+科技”对原有权力进行清权确权、分解制衡、电子固化,通过信息网络系统细化和固化各个环节,使任何人只能行使自己岗位权限内的权力,按照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力,既不能放弃操作也不能延时操作、越权操作,用程序化的运行模式限制了过于宽泛的自由裁量权。(2)运用“制度+科技”可以实现权力行使的充分公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在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工作中,必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在权限设置时内容公开,在权力运行时流程公开,在考核反馈中结果公开,从而实现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公开,避免暗箱操作等内控问题的发生。(3)运用“制度+科技”可以方便监管权力使用的合规有效。把反腐倡廉的措施和要求,体现到制度落实执行的每个环节之中,对可能诱发腐败问题的部位,有论制度与科技反腐对党政建设的重要性。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既需要从制度层面予以约束,又需要运用科技手段加以监督,通过“制度+科技”的监管模式,实现制度与科技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解决权力缺乏有效监督和制约的问题,提高有效防治腐败的能力。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防控,使权力运行的每一项操作都在工作流程中留下痕迹,监督者就能够全面了解掌握执行人及时、动态的信息,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从而提高监督效能和威慑力。

二、推进“制度+科技”模式存在的问题

“制度+科技”通过加强对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合理分工与配置,从而实现权力运作的不同层次之间、同一层次不同环节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改变权力过于集中的状况。其关键在于更有效的用制度管事,避免了人为因素对制度的巨大消解作用,因此在推进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障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管理部门权力思想束缚。“制度+科技”模式对各级单位的主要领导及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权力进行了制约,有些管理人员会因权力被缩减或被监督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制度+科技”模式要真正有所进展和突破,首先需要主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带头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二是各部门工作机制的约束。“制度+科技”模式涉及的业务性强、涉及面广,我们必须坚持以相关职能部门为主导,将有效预防腐败与优化部门管理有机结合;发挥纪检监察组织牵头推动、组织协调、监督检查的职能作用,运用效能监察等工作形式把预防腐败与优化管理工作真正融为一体。三是专业技术的限制。“制度+科技”模式依赖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和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管理者在战略设计时加以侧重,保证经费、人力的不断投入,同时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制度模式的工作效力。

三、推进“制度+科技”模式的体会与思考

课件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1.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培育科技创新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和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过去忽视时间、缺少创新的传统教学模式、方法等受到极大冲击。网络公开课等第二课堂的开发、开放,各高校开展的科技创新课程的实践,在网络上平台上逐步建立,创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教育体系呼之欲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是重塑高校学风的要素。各高校发挥自身行业特色和传统学科优势,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建设以及营造创新学风的实践活动的维度、广度、深度依然有空间去研究探索。重新审视大学生科技创新在推进学风建设中发挥的潜在价值,开展协同创新,建立更完善的教育体系制度,构建大学生科创引导学风建设新机制,协调各方面的新问题,综合社会、学校、教师、学生、企事业单位、国际合作办学等的优势,构建更加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来推进学风建设。

2.以传统为基础,以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建设学风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决于高校学科建设和教育体系建设的结构和目标的合理设置。学科建设是高校教育发展的核心,而学科建设的目的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素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学科建设水平能否带来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体现的是一所高校的教育质量的核心竞争力。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发展仍然是高校的三大主要职能,而大学的人才培养、学风建设又是其他两个职能的基础,更是其他两个职能的体现。专业设置应按照从事某类或某种社会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设置,培养方案应结合学科体系与社会职业需求。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的学科水平,才能更好地培育符合社会需求的学生,承担起服务社会的职责,这一切都要求高校学风建设要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科技创新又应该是学风建设的题中之意。因此,高校应进一步立足、发展自身特色优势学科,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发挥其对人才培养影响因素的作用;同时要紧跟时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的时代性,培养创新氛围,营造良好学风,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服务。

3.创新和拓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载体和形式

第一,开展学生学术活动,建设科技创新宣传平台。营造良好学风,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应该加大学生活动中大学生科技活动的宣传。高校要组织科技活动来普及科技创新信息、培养科学兴趣、组织经验交流会交流科研心得,邀请专家学者和指导教师开展讲座、指导课,丰富科技节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的水平,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从而营造人人关心、知晓,人人志在参与,实践知识提升动手能力的学习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带动学风建设。第二,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观摩大型科技赛事。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高层次科技竞赛。完善选拔机制,组建专业固定的指导教师队伍,有制度、有程序的组织学生、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帮助学生将创意、想法转化为作品。在检验大学生科技创新实力的同时,培育良好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激发更多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

4.营造鼓励科技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需要高校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和推动,因此高校应重视科技创新文化氛围的培养工作,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设计、积极培育、推广,加强制度规范建设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项目,提升大学生参与学术创新和科研项目的积极性。对参与创新活动并取得成果的学生予以精神和物质层面的奖励,例如:申请专利、发表学术论文,在大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体系中加入创新能力指标,在奖学金评定体系中增加科技创新的类别,以形成大学生追求真知、勇于实践的育人氛围。高校管理者还应重视为学生组织营造更多的学术交流机会和平台,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乃至国内外的各种学术论坛,开放科研文献检索平台,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公开课等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发展多元化思维能力,以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结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