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合作论文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精选

教师合作论文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区域内合作区域间合作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分流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种特殊教育。当前,我国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上移.而作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显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高效、优质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作为经济环境催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必将给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空间的区域性特点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理位置、历史、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区域特点,这必然使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特征,为高职教育的区域合作,特别是横向联合提供了可能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如本地区的自然地域、资源优势、经济内在联系、商品走向、民族文化传统等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形成不同特点的产业门类来确定高职教育的总体结构、办学形式、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修业年限.办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从而为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国外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借鉴

国外在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方面的发展比我国早.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以欧洲发达国家为例,他们鼓励开发教育市场,到国外办学,允许外国机构在所在国家颁发证书和资证,鼓励国与国之间学历互认,支持专业人才合理流动。特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合力打造的欧洲高等教育区,鼓励跨国流动、推进合作.具体做法是采用学分制与学期制相结合,推广可在欧洲转换的学分制或与之互认的学分制,使学分可以跨校、跨国转换。欧洲各高校在互动中优势互补,吸收了大量自身所需的养分,通过区域强强联合,打造出了欧洲优质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锇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发展尚处于年幼期,而欧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对我国便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我国在探求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更开放、更大胆地打破各种限制,寻求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新探

高职教育致力于区域合作是一种新的发展动向,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既极为有效又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国外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探寻高职教育区域合作的启示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应该有新的发展模式。我将从高职教育的区域内合作与区域间合作两方面来探究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

(一)区域内有效合作,强化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

1.建立职教中心。每一个区域都可设立职教中心(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部门分别负责),其基本职能是协调、监督和强化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职教中心要制定短期(年度)和长远(五年)计划,明确个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协助各院校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定期督导评价各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课堂教学及实训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协助各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比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鼓励教师学习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

2.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或以上,原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充分肯定了2003年“大力推动订单培养、产学结合,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并强调今后要进一步搞好产学结合,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历史不长,普遍存在实验操作培训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如果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既能解决学校缺乏实训条件的问题.又能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合作模式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所以,高职院校要着力于这一合作模式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上,可以将校企合作的规模扩大到全国范围的企业:学校一方的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制定还是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确定上都要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校校之间实现强强联合。各高职院校之间要大力开展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比如,有些专业.虽然行业性很强,有社会需求.但需求量不大.这就可以通过区域间协调、统一布局,实行交换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方式进行;有些学校有一些相对较差的专业,可以通过与该专业较强的学校进行合并,从而各院校都要致力于专业合理优化建设,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体现院校特色,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又能使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

(二)区域间开放合作.促进全国高职共同发展。

区域间高职院校要实现有效合作,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平台,比如建立一个全国职教协调中心,通过这个平台,协调各方关系,统筹各方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远程教育手段共建教育资源库,汇集各区域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与各个区域的职业院校,这是保证高职教育区域间合作畅通无阻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从而保证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不会流于形式或造成资源浪费。

1.突破区域界限,加强横向联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一般我国被分成三类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欠发达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受制于区域发展水平和状况,所以,各区域高职教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如果各高职院校孤立发展、孤军奋战就必将导致地区差距的增大和不平衡性的加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突破区域界限,本着因地制宜、专业分工、扬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来优化职业教育.既要体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区域间合作实现地区间(如发达、欠发达、不发达地区间)的互补,实现富余劳动力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互补,实现办学条件互补等。cv.比如,中西部学生进人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学习.然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生产一线岗位就业,这就为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奇迹。在合作中,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很快地提高办学水平,拓宽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超级秘书网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发展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区域内合作区域间合作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分流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培养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与经济发展结合最为密切的一种特殊教育。当前,我国第三产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上移.而作为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高职教育显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高效、优质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业成为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作为经济环境催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必将给高职教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空间的区域性特点

我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地理位置、历史、资源、政策等方面的差异.所以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区域特点,这必然使高职教育具有区域性特征,为高职教育的区域合作,特别是横向联合提供了可能性。所以,高职院校应该根据本地区的区域特点,如本地区的自然地域、资源优势、经济内在联系、商品走向、民族文化传统等经济社会特点和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形成不同特点的产业门类来确定高职教育的总体结构、办学形式、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修业年限.办成独具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从而为区域间高职教育的共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二、国外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的借鉴

国外在职业教育区域合作方面的发展比我国早.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以欧洲发达国家为例,他们鼓励开发教育市场,到国外办学,允许外国机构在所在国家颁发证书和资证,鼓励国与国之间学历互认,支持专业人才合理流动。特别是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合力打造的欧洲高等教育区,鼓励跨国流动、推进合作.具体做法是采用学分制与学期制相结合,推广可在欧洲转换的学分制或与之互认的学分制,使学分可以跨校、跨国转换。欧洲各高校在互动中优势互补,吸收了大量自身所需的养分,通过区域强强联合,打造出了欧洲优质高等教育的航空母舰。‘锇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域合作发展尚处于年幼期,而欧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对我国便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因而,我国在探求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的过程中,应该更开放、更大胆地打破各种限制,寻求一切可能的条件进行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三、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模式新探

高职教育致力于区域合作是一种新的发展动向,也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既极为有效又充满生命力的方式。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国外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经验与成果对我国探寻高职教育区域合作的启示在于,我国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应该有新的发展模式。我将从高职教育的区域内合作与区域间合作两方面来探究高职教育区域合作发展新模式。

(一)区域内有效合作,强化本地区高职教育发展。

1.建立职教中心。每一个区域都可设立职教中心(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由专门部门分别负责),其基本职能是协调、监督和强化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职教中心要制定短期(年度)和长远(五年)计划,明确个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发展规划,协助各院校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寻求最优解决方案:定期督导评价各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课堂教学及实训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协助各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比如利用寒暑假时间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鼓励教师学习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从而提升教师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

2.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产学结合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在2004年度教育工作或以上,原教育部长周济同志充分肯定了2003年“大力推动订单培养、产学结合,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要求”,并强调今后要进一步搞好产学结合,促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历史不长,普遍存在实验操作培训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的情况.如果与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合作。既能解决学校缺乏实训条件的问题.又能为企业输送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这种合作模式在我国已提出多年,但就目前情况来看,企业的参与度并不高,所以,高职院校要着力于这一合作模式的规模发展和质量提高上,可以将校企合作的规模扩大到全国范围的企业:学校一方的教育,无论是在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制定还是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的确定上都要兼顾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促进校企合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3.校校之间实现强强联合。各高职院校之间要大力开展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充分利用资源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比如,有些专业.虽然行业性很强,有社会需求.但需求量不大.这就可以通过区域间协调、统一布局,实行交换培养或委托培养的方式进行;有些学校有一些相对较差的专业,可以通过与该专业较强的学校进行合并,从而各院校都要致力于专业合理优化建设,各自发挥专业优势,体现院校特色,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校竞争力,又能使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利用。

(二)区域间开放合作.促进全国高职共同发展。

区域间高职院校要实现有效合作,首先应该建立一个合作平台,比如建立一个全国职教协调中心,通过这个平台,协调各方关系,统筹各方资源,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及远程教育手段共建教育资源库,汇集各区域职业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与各个区域的职业院校,这是保证高职教育区域间合作畅通无阻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从而保证高职教育区域合作不会流于形式或造成资源浪费。

1.突破区域界限,加强横向联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一般我国被分成三类地区: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发展中地区(欠发达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受制于区域发展水平和状况,所以,各区域高职教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如果各高职院校孤立发展、孤军奋战就必将导致地区差距的增大和不平衡性的加剧,这就要求各高职院校突破区域界限,本着因地制宜、专业分工、扬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原则来优化职业教育.既要体现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又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综合效益。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区域间合作实现地区间(如发达、欠发达、不发达地区间)的互补,实现富余劳动力与技能型人才需求的互补,实现办学条件互补等。cv.比如,中西部学生进人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的高职院校学习.然后在经济发达地区生产一线岗位就业,这就为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奇迹。在合作中,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也可以很快地提高办学水平,拓宽中西部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空间。超级秘书网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第3篇

合作式教学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它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教学目标,这一教学模式对于语言教学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合作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它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要求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之中形成学习能力与交际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强调学生间的彼此依赖性,注重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即小组成员为一个团队,要求互相帮助、荣辱与共。合作式教学将个体与整体通过共同目标的形式维系在一起,让他们明白个体在主体中的作用,也正是这种形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保证合作式教学的顺利实施。合作式教学模式在当前已有比较广泛的运用范围,尤其是对于语言教学而言,合作式教学有着广阔的运用前景。据相关研究显示,合作式语言教学创造了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出来,通过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学生个体而言,他是小组和群体的一部分,承担着一部分学习任务;就群体而言,有不同的学生个体组成,必须要靠每一位个体的努力才能达到教学目标。合作式教学法针对多媒体教学的弊端,强调个体之中的整体性,因而与多媒体教学有很强的互补性。

2.多媒体教学现状

2.1课件内容纷繁复杂多媒体教学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习的自主性可选择性增加。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通过设计好的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进度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处在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多媒体教学打破这一弊端,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大增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选择内容。然而,这种教学方式也有弊端,太过繁杂的信息使得学生花费好多时间进行甄别,同时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较高,而导致在教学中缺乏必要的引导,会让学生不能选择有效地信息和知识。

2.2教师指导作用得不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是快捷高效,学生通过教师事先制作好的PPT课件可以迅速浏览本次课程的内容,节约了学习时间。学生在这种课上一般是疲于记笔记或是浏览信息,教师的主要指责成了播放PPT,这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性得不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成了被动地看PPT。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会导致教师缺乏有效地指导,或是教师在指导时容易被学生忽略,因此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2.3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缺少交流多媒体教学的一大特点是人机交流,通过一些软件和设备,可以实现对真实环境的模拟,尤其是在语言教学中,这种模拟起到了很大作用。然而,这种方式也导致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即学生缺少交流。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只注重看多媒体展示的内容或是人机对话,而忽视了最根本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多媒体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课堂成为适合学生交流的场所。

3.合作式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的运用

3.1基本流程合作式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就是要做到教师、学生、多媒体三者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是通过人机交流的方式减轻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其次是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监督,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并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配每组的任务;再次是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生在教室的指导下,以分配的小组任务为目标,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学生之间的交流,弥补了人机交流的不足,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以发挥。最后是交流评价过程,学生讲小组讨论的结果汇报给教师,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引导的过程就是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通过教师的评价和总结,形成学生的技能,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练习以巩固这一技能。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第4篇

在自主学习后,学生们都有自己的想法,由于基础不同、学习的视角不同,学生的答案肯定五花八门,因此先让学生们进行交流,使不同的观点相互碰撞。在此过程中,优等生很自然地就会辅导差等生,由此也就实现了生教生的目的。同时,可选出小组中的某个成员作为主讲,在其对前置活动或者感悟提升的内容基本讲完以后,由其他组员补充,并且将讨论过程中的精彩部分记录下来。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之间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碰撞,彼此可以取长补短,不断完善对新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最终达成共识。

二、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深入探究

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与探究,很多问题基本上可以有效的解决,但规律性、或者共性的知识,因学生认识水平和能力受限,个别的事项仍需老师进一步解释和引导;此时,教师可先让讨论较为成熟的小组发言,汇报本组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程度,由其他小组作补充或者评价,鼓励提出反对意见。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对这一知识点和问题会有更深的认识与理解。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当把控好讨论内容和方向,让学生们的讨论始终围绕着中心话题展开。同时,老师还要不失时机地对小组成员进行引导、点拨,直到彻底让学生们明白目标所要求的内容为止。

三、教师讲解和深化学习难点和重点

教师合作论文范文第5篇

合作学习既是教师实现有效教学的教学模式,又是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学习方式。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合作学习,本人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进行了课题研究,并在教学中进行拓展运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人认为,在合作学习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科学分组

合作学习强调教学各动态因素之间的多项合作性互动,特别强调生生之间的多项互动合作。而实现生生互动的最佳方式就是把学生分成一个个合作小组。分组并非是把前后或左右几个学生临时拼凑在一起,而要讲求科学性。因为唯有进行科学分组,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潜力,方能在生生互动中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那么,如何分组最科学呢?

通过实践,我发现科学的分组既要讲求“质”,又要讲求“量”。所谓“质”,指异质,就是把成绩、特长、性格、爱好等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合作小组。在相处的过程中,这些异质的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互相学习,从而实现从外部活动向内部智力活动的转化。在合作的过程中,每个人充分发挥个体的作用,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异质组合还会使每个合作小组处在同一水平线上,一旦互相竞争就不失公平性。所谓“量”,是指数量。在研究中,我尝试过四人小组、六人小组和八人小组。结果发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四人小组合作省时、方便、效果佳。这样的分组还可以使小组成员除参与讨论之外人人有任务:调控(组长)、检查(检查员)、记录(记录员)、汇报(汇报员)。在课本剧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中,八人小组效果最佳。人多智慧多,把大家的智慧汇集起来,可以优化表演过程,使表演获得更大的成功,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

合理分工

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人人参与,大家共同完成任务。要想使小组成员在合作中尽善尽美地完成任务,分工明确是基石。在实践中,我发现合理的分工就是:合作小组长——对合作小组各成员在课外进行管理、在课内进行调控,记录员——对合作小组各成员的讨论结果或实践过程进行记录,检查员——检查合作小组各成员在活动中是否各尽其责,报告员——在课堂反馈或交流时对本合作小组的讨论结果等进行汇报。在这四个角色中,合作小组长由老师委派有管理才能的学生担任,一学期中固定不变,别的三个角色由合作小组长委派,起初一周轮换一次,随每个同学对自己角色的熟悉,三天轮换一次。当每个人对每一种角色的分工都能够胜任时,就可以每节课甚至每次合作轮换一次。通过合理分工,减少了合作过程中的混乱和费时,尤其是让每个成员对每种角色进行了体验,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