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护理分级护理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精选

护理分级护理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分级护理管理;脑出血;睡眠质量;影响

临床将脑出血又称之为自发性脑出血,诱因与颅内血管变形、高血压和脑动脉硬化存在相关性。该疾病有较短的发病时间和较快的病情发展速度,同时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脑出血患者进入康复阶段其心理会发生变化,因此睡眠质量受影响的同时引发睡眠障碍,从而对其身体机能恢复、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甚至会导致使病情进一步加重[1]。因此,实施科学化护理措施对脑出血患者睡眠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次研究工作旨在探讨分级护理管理对脑出血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9月~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入院单双号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1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8例(53.33%),女7例(46.67%);年龄最大72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57.34±6.50)岁。参照组患者中男9例(60.00%),女6例(40.00%);年龄最大75岁,最小31岁,平均年龄(58.35±6.6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疾病由体征、症状和头颅CT确诊;临床特征常表现睡眠不深和多梦易醒;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排除标准:存在内脏器官疾病患者;存在认知功能异常患者;存在交流障碍患者。

1.3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睡眠护理,主要包括睡眠时间和睡眠习惯护理。研究组患者采用分级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1.3.1睡眠环境护理

加强通风,确保病房内空气流通、舒适和整洁。患者在休息时,避免强光直射,尽量减少噪音,这样可使患者的愉悦感和舒适感增加,从而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

1.3.2诱导睡眠

患者睡前护理人员可为其播放轻柔的音乐,睡前喝热牛奶、用温水烫脚,不得饮酒和喝浓茶。另外,在夜间工作时确保轻柔的动作,防止对患者睡眠造成影响[2]。

1.3.3心理疏通

患者存在睡眠障碍会引发诸多不良心理,因此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交谈,倾诉需认真听,并找出消极情绪的诱因,实施针对性心理疏通。另外,护理人员需对治疗的有关知识进行讲解,患者提出的问题需耐心解答,从而使患者对治疗和健康恢复的自信心显著增加,缓解不良情绪。

1.3.4计划的制定

对患者的睡眠情况进行评估,如:质量、长度、深度和习惯。白天空闲时间可对患者进行运动指导,让其进行有氧锻炼,以患者产生轻度疲劳感为主。另外,护理人员需对不良睡眠予以纠正,严格遵循作息时间,从而使夜间睡眠质量显著提高[3]。

1.4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采用青少年睡眠习惯问卷(ASHQ)睡眠因子评分、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进行判定。ASHQ睡眠因子包括睡眠抵触、时长、夜间醒次数和潜伏期,分数越高则说明睡眠质量越差。PSQI包括入睡时间及睡眠效率、时间质量和障碍,还包括安眠药物、白天功能等,分数越高则说明睡眠质量越差。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ASHQ睡眠因子评分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睡眠抵触、睡眠时长、潜伏期、夜间醒次数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1542、18.8486、5.5278、7.9240,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对比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白天功能、睡眠障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039、3.3101、2.7889、2.1679、4.7801、2.3618、41.7422,P<0.05);两组患者安眠药物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0,P>0.05)。

3讨论

脑出血患者有较高的高血压合并几率,发病前临床症状不是十分显著,部分患者会表现出头晕和四肢无力,发病后短时间内会达到高峰,从而引发诸多症状,包括:恶心呕吐和肢体无力[4]。据有关资料统计,脑出血患者有较高的睡眠障碍几率,比例可达9.38%[5]。低睡眠质量会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和糖代谢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使人体衰老速度加快。睡眠障碍会引发诸多不良心理,包括抑郁和焦虑,不仅会对患者生理和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会将病情恶化的风险增加[6]。分级护理管理属于非药物护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效规避。分级护理管理评估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制定睡眠计划,可对纠正不良睡眠习惯,在此期间规划并统一患者的作息时间可防止不同患者由于睡眠障碍而相互影响[7,8]。结果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睡眠抵触、睡眠时长、潜伏期、夜间醒次数评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21542、18.8486、5.5278、7.9240,P<0.05)。说明分级护理管理可改善睡眠抵触,增加睡眠时间的同时缩短潜伏期,从而减少夜醒次数。另外,本研究结果也显示,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睡眠效率、睡眠时间、入睡时间、睡眠质量、白天功能、睡眠障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039、3.3101、2.7889、2.1679、4.7801、2.3618、41.7422,P<0.05);两组患者安眠药物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000,P>0.05)。说明对于睡眠质量,分级护理管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较常规睡眠护理更具有针对性。综上所述,对脑出血患者实施分级护理管理可使睡眠质量得以改善,加快身体快速康复。

参考文献

[1]潘燕洪.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4):307.

[2]陈志茹.分级护理管理对脑出血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17,4(6):384-387.

[3]罗琰.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实施分级护理管理的可行性研究.家庭医药,2018(8):288-289.

[4]宋珍玉.分级护理方法在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中国卫生产业,2012(24):48.

[5]雷丽君.探讨分级护理方法在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医药前沿,2015,5(9):244-245.

[6]吕佳.分级护理方法在神经外科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效果.医学信息,2015(43):127.

[7]赵方红.程序化护理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睡眠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6):90-92.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2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发里氏8.0级特大地震,瞬间山河破碎,部分群众生命在刹那间消失;同时,因灾造成的受伤人员极多,分布极广。尤其是以映秀镇为代表的极重灾区阿坝州,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毁损严重,县与县、乡(镇)与乡(镇)、村与村互隔互断,整体沦为“孤岛”,灾后第一时间外界进入度几乎为零。面对如此惨烈的生命伤害,阿坝州的各级医疗机构不等不靠,在第一时间全方位就地开展医疗救护,震中映秀镇中心医院所有医护工作者及其滞留在此地的其他医护工作者,在无任何器械和药品短缺的条件下,进危房,掏瓦砾,用双手抢救生命;汶川县人民医院在断电、断水等极端条件下,露天完成了新生儿剖腹手术,宣告了与地震同步的生命降临;小金县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内救治与(医)院外救治、城镇救治与乡村救治同步展开;其他各县的生命抢救亦全方位开展,与时间和死神抢生命成为医疗工作者在应急状态下的全部追求,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受伤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护,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生命保全。

2010年8月14日,以映秀镇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致使8500余人被困,部分群众生命消亡,部分群众受伤。各级医疗机构在抢险救灾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下,第一时间就地开展生命救助,小金县医护工作者翻越巴郎山,深入卧龙、耿达等乡镇开展应急救援,确保了第一时间医疗救护的快速跟进,受伤人员无一例因救助不及时而死亡。

二、几点体会

(一)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应急救护的根本动力。无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在“8·14”特大山洪和泥石流的生命救护过程中,各级医护人员不分级别、职务、职称高低,顾不上家人和亲朋好友,第一时间就地主动介入,全力抢救受伤人员,保证了受灾群众在第一时间或得了医疗救助,最大限度实现了生命保全,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和主心骨,这既是医学界一座无字的丰碑,更是广大医护人员奉行“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人道主义宗旨的最好诠释,他们用行动和业绩,回答了什么是医护人员的基本责任和崇高使命。

(二)医护技能的综合应用是做好应急状态救护的前提。在常规的医学工作中,医护人员是有严格的分界线,其直观体现是:护理人员没有处方权,只能按照医嘱开展护理工作,严禁超越医嘱范围。在应急状态下,由于病员极度分散,有限的医护人员不可能完全按照一医一护或者其他医护力量组合方式进行组合开展工作,只能就地就近开展应急救护,无论医生或者护士,第一要务是利用最短的时间,最大程度地抢救和保护生命的存在,无论是医生或者护士,从接触病员开始,诊断、给药、护理等救助程序基本上采取的是“一站式”服务,而且以此循环往复,全力抢救生命。

(三)优秀的护理技能和良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是做好应急护理的基础。应急状态时所能为护理工作开展的基本条件,仅有的是病员对生命的渴望,与其(医)院内的程序化护理相比较,护理条件之恶劣、基础之差,是未经历过应急护理人员难以理解和想象的,这是对护理工作者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应急状态下的基本护理条件极差,院内的基本护理程序完全被打乱,但生命救护的紧迫性,要求护理工作必须在第一时间跟进;二是护理需求和护理力量不足矛盾突出;三是能够为护理工作提供切入点的病员体温、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参数不够,经验护理成为开展护理工作的主要手段;四是突发事件造成多病种并发,院内的单一护理转化为野外的复合型护理,院外向院内转送时限不确定,对护理技能、方式提出了“更快、更强、更高、更精、更细”的要求;五是极大的工作量挤占了护理人员的休息时间,保持良好的精神(身体)和护理技能状态矛盾突出;六是面对惨烈的场面,护理人员的亲朋好友的生命亦可能在事件中丧失或受到伤害,护理人员的心理创伤极大,但因职责使然,又不可能离开工作岗位,其心理抚慰需求和生命救助的现实需要,致使护理工作者进退两难,且两者只能二选其一,即:坚守工作岗位,这对护理工作者的心理素质、职业操守也是一种极限挑战。

(四)生理护理与心理护理的同步推进,是做好应急状态下护理工作的有效手段。“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废墟中一受伤人员生命体征完全正常,但肢体受伤极为严重,同时,在地震的瞬间,亲眼目睹了自己心爱的孩子被废墟掩埋,心理创伤十分严重。一方面表现出对生命继续的渴望;一方面表现出对失去亲人的极度悲观,两种极端心理交错,导致受伤人员情绪失控,自虐自尽倾向明显。护理人员见此情况,在抢险人员的协同配合下,在保证抢险救援速度和质量的前提下,护理人员对裸露在外的创口进行医学处理,并一直守候在病员身旁近十二小时,陪伴病员拉家常,鼓励病员面对现实,保存生命,战胜灾害,护理人员告诉病员,他的妻子受了一点轻伤,目前正在处理,待会将前来陪伴,你们都还正当壮年,孩子没有了,可以再要,房子没有了,可以再建,党和政府都十分关心灾区群众的安慰和伤员救助,全国都在支援灾区,尽最大努力抢险救灾,恢复灾区的生活生产秩序,现在对你施救的就是海南消防抢险队。通过护理人员的身体护理和心理疏导,病员情绪渐趋稳定,配合救援和现场医疗救助工作,实现了生命保全,并在后来的生活中,建立了幸福美满的家庭,他说:当时如果没有现场护士的劝导和鼓励,也许他的生命也就消失在废墟中。

三、应对应急状态的医学护理探讨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期,各种社会矛盾逐渐显现和暴露,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不断增大,尤其是高山峡谷、高山平原及高海拔、高温差等地区,幅员广阔,群众居住分散,基层医疗建设滞后,农村牧区医疗覆盖率低,群众享有的医疗保障能力弱。如何保证应急状态下,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得医疗诊治与护理,既是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护理工作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将应急护理融于日常护理工作之中,提高应急状态下的应对能力。将日常护理与应急护理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应急状态下的生命救护和保全。一是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各级医疗机构应有意识地将医生和护士相对配对固定,促进其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主业技能提高的同时,医生熟悉护理程序,护士学到基本诊治知识,以此解决在应急状态下医护人员没有严格界限区分的问题。二是无论是外科、内科、儿科、妇产科等科室如何分工,在以所在科室护理技能提高的同时,医院应有意识地实行轮岗制度,提高护士全方位护理意识和技能。三是进一步加强(医)院外护理演练与实践,尤其是乡镇中心卫生院,要把此项工作抓紧、抓实,使每一个护士都能成为一个独立工作的单元,全方位开展护理工作。四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对流等方式,拓宽视野,创造性开展护理工作。

(二)强化护理工作的责任意识,促进特定条件下护士的主动作为。护士,在具备单学科护理技能优势的同时,要懂得全方位护理程序和基本技能,在应急状态下,只是看敢不敢担当的问题,这是责任意识的直观体现。因此,在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切实加强责任意识和使命要求的教育,使护士在思想上树立“我是生命守护者”的观念,促使在应急状态下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主动参与应急生命救护,以精细、精准和真心、真诚护理,做到生命抢救时间不在我这里耽误,病员不在我手中受到怠慢,病情不因我工作不力而恶化,使受伤群众在第一时间获得医疗救护,实现护理者与被护理者的无缝互融,促进护理工作有序、有力、有效开展。

(三)加强心理承受能力和护理心理学培训,提高应急状态下的适应性。积极开展护士心理强化性训练,提高护士在特定条件下,以坚强的毅力、平稳的心态、娴熟的护理技能、复杂条件的良好适应性和独立完成护理工作的责任心,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既是应急状态下生命抢救和保全的需要,更是促进护理工作适应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必须选择,也是护理工作精细化、全面化、人性化、社会化的要求。

在应急状态下,如何实现护理人员和被护理人员的心理无缝对接,是开展应急护理工作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护理者因工作量、心理承受能力的诸多因素纠结在一起,其心理的变化,病员难以理解;病员在承受身体痛苦、心里痛苦、生与死之间徘徊选择时,需要的是护士的理解、支持,甚至是支撑。这是一对现实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又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有时甚至犹豫一刹那,一个生命就会消失,这就需要护士具有生理护理优异技能的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方式方法,在极短时间内开展心理护理工作,稳定病员情绪,为病员激发起在思想上、意识上、毅力上战胜身体病痛和心理障碍的信心和决心,配合医护人员的生命救助与保全。而作为常规护理的护士,虽然有一定的医学心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但对于特定条件下的心理护理和心理疏导,不是每个护士都具备的。因此,要完成应急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实现生命救助和生命保全效率,加强护士护理心理学的培训,是护理工作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必须补上的一课,使每一个护士,都能在特定条件下,拉得出,顶得上,保全得了生命。

(四)进一步加强应急护理装备建设,提高应急状态下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我国应急医学的不断实践和总结提升,应急状态下的护理装备研发、配备、使用等项工作亦在快速跟进,但在实际工作需要中,仍然暴露出特定条件下的装备笨重、适用性不强的问题。因此,应结合我国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以轻便、适用为主线,加强应急护理装备的研究开发,并及时装备到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予以应用,让护士熟悉各种装备的基本性能,熟练应用于护理工作之中,全面提高特定条件下的护理工作快速反应能力。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3篇

好的技术水平可以提高病人的信任度,是预防纠纷的保证。为了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2次,护理查房2次,危重及疑难病例讨论1次,每月进行1次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护士长每天利用晨交班进行提问,重点是危重病人及新入院病人的病情、观察要点、护理要点、基础和专科理论、药物的药理作用、常见并发症等问题。护士长将重点观察的病人告知当日值班人员并要求其严格交班,使护理人员对危重病人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责任心,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预见性护理。

2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现如今病人及家属维权意识增强,护理人员维护自身的法律意思较弱,大多数护士缺乏有关法律、法规知识。所以要护士了解有关的法律法规是很必要的,学习内容有《患者的权利和义务》、《护士条例》、《医疗事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职业道德规范》等,利用科室每月进行业务学习的机会给护士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参加由医院护理部组织的“护理安全知识”讲座和全院护理不良事件讨论;参加由医院及医教科组织的“医疗纠纷案例分析”讲座;组织护士参加医院组织的法律法规知识考试;让护士了解病人的权利,尊重病人的权利,更好地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防范护理纠纷。

3做好优质护理服务,规范服务用语

3.1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分级护理标准、护理服务项目和省卫生厅制定的《护理工作质量标准》,结合我们科室的护理工作特点,制定了岗位责任制,修定了各班的工作流程,改变了排班模式。在排班上采取了12小时制,减少了交接班次数,护士集中上班集中休息,也减少了护士往返家和医院的次数,护士的身体得到了充分休息,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工作流程中增加了为病人做生活护理的内容,如:洗头、洗脸、足浴、喂饭,中午和晚间病人休息时为病人拉上窗帘。要求护士在为病人做各项护理操作时,必须向病人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以取得病人的合作。这样以来,缩短了护患距离,增强了护患之间的信任感。

3.2护理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服务用语,如,接电话服务用语,晨交班服务用语,接新入院病人服务用语,送病人出院服务用语等,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4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护理工作制度是保证护理工作秩序、提高护理质量、防止差错事故的重要法规[1]按照省,卫生厅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护理操作、护理文书书写要求进行培训,规范了交接班本、长期输液本、抢救病人登记本、危急值登记本等各种本的登记。同时也规范了护理记录单、留置针维护记录单、输血记录单、血糖监测记录单、体温图的绘制和填写。如发生医疗纠纷,这些可作为重要的法律依据。

5护士长在预防纠纷中的管理

5.1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组织护士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利用每次的业务学习时间教育护士要有“五”心: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责任心,告诉她们我们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人,而不是一件物品,所以需要我们更加细心照顾那些身心被病痛折磨的患者,让她们学会换位思考,假如你是一个病人你需要什么样的关怀和服务,对那些责任心不强的护士所分管的病人,护士长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多检查,多督导,多指正,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5.2护士长每天对新入院患者的各项护理记录进行检查并签名,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

护士长每月对科室每个护士的工作进行1~2次夜间查房和节假日查房,以了解护士长不在时科室护士是否按照规范进行工作,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在制度落实上,采取制定与落实相结合、检查与指导相结合、惩罚与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5.3科室规范了服务禁忌

例如,当病人询问病人病情时,在没有和医生沟通的情况下不能随便回答,可委婉告知病人可以询问管床医生,因为管床医生最了解病人病情,以免护士和医生所说不一致,引起纠纷。同时禁止护士对病人说“没事”、“挺好的”等语句,因为急诊内科的病人大多都是2种疾病以上70~90多岁的老年人,如病人病情突然变化,会引起家属极大不满,发生纠纷。

5.4护士长每天做到“四查房”

科室开晨会前查;以便了解整个病房病人情况,开晨会时将当日工作重点、重点病人、当天需要护士注意的问题一一说明,使每位值班护士做到心中有数。下班前查;重点查护士的各项治疗是否及时完成,病人对治疗有什么意见,以及治疗后的反应和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下午上班查;查病房管理,病人治疗、饮食和中午休息情况,和病人谈心,征求病人意见,询问病人有什么要求,拉近护士长与患者的距离。同时还要注意观察病人的心理反应,满足其心理需求。下午下班前查;了解病房病人情况,向夜班护士交代夜间重点病人、重要治疗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使夜班护士对病房病人做到有的放矢。

5.5对抢救药品、物品、器械的管理

因急诊内科病房是一个危重病人多,病种多,病人年龄老龄化的病房,而且老年人病情变化快,所以,急救器材、抢救物品、急救药品一定要准备到位。护士长应设专人负责,每周检查2次,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使各项急救器材处于良好的应急状态,以保证各种抢救的顺利进行,不会因抢救物品不到位而延误抢救病人,发生纠纷。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诊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医院急诊科收治的患者病种繁多,病情危重且进展迅速,并发症及临床病死率均居较高水平。在急诊科日常工作中,分诊是一项重要环节,可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但因急诊应对的突发事件如创伤、意外事故等远高于门诊,且患者流动性大,护理人员背负着沉重的工作压力,难以准确预测风险事件、制定防范措施[1]。故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减少医护纠纷,对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意义重大。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观察组200例选自我院急诊科2014年6月—2015年6月加强分诊安全管理后的患者,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21岁~43岁,平均年龄(33.4±2.3)岁。对照组200例选自2013年6月—2014年6月实施常规分诊管理的患者,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龄20岁~42岁,平均年龄(33.8±2.4)岁。2组患者对本次试验均知情同意,排除有意识障碍、沟通障碍者。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病例应用常规分诊管理方案;观察组实施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具体步骤如下。

1.2.1急诊环境管理

急诊与门诊区域需明确划分,设醒目标识,避免患者误入,干扰医护人员正常工作。急诊除分区安排患者就诊外,功能区与诊室需设清晰标识,在醒目位置挂分诊流程图,以节约患者询问时间。

1.2.2风险管理

积极开展安全管理培训,使护士增强预防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定期开展风险教育,使护理人员对本岗位高风险性质有正确认识,做好风险信息收集,相关风险事件需及时通报,以增强识别风险的能力。对护理人力资源合理配备,降低护士工作负荷,防范工作繁重增加护理风险。

1.2.3制度及语言行为管理

遵循首诊负责制,如遇到急诊资源有限或接诊患者困难的情况,需向护士长和科主任及时汇报。制定分诊规范服务用语,提高沟通技巧,维护和谐护患关系。

1.2.4法律法规管理

组织分诊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法律意识。另外,可结合医疗纠纷案例开设讲座,提高护士防范意识。

1.2.5分诊业务能力培训

制定合理、科学、有效的分诊标准;分诊岗位由高年资具丰富急诊工作经验的护士担任,以保障分诊准确率。患者被送至急诊科后,需迅速接诊,询问病情。对急救车运送的患者,需与随行医生做好交接,评估病情;危重且凶险者,立即送抢救室。

1.2.6加强监督管理

设监控系统及意见箱,对患者诉求及时了解并针对性处理,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护理服务态度、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共100分,分值越高,效果越好。满意度:发放调查问卷,包括服务态度、分诊技术等,总分10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护理质量、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在急诊分诊工作中,环境、护理人员自身、患者及家属、急诊工作内容等均为风险因素。急诊接收的患者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另外,还需接待咨询者,使分诊护士工作量加大,对需就诊的患者有所忽略[2]。另外,患者病种繁多,空气质量差,若护士防护意识不强,可增加医院感染风险。同时,护理人员繁重的工作量会影响工作态度,引发患者不满,或患者及家属焦虑抑郁感严重,遵医性不佳,易滋生不满情绪,均可影响护理质量。针对上述状况,本文观察组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先规范急诊环境,设置清晰的分诊流程标识;减轻分诊护士工作压力,另外,合理配备人力资源,可激发工作热情;加强风险管理,重视感染等危险事件防控,可确保患者及医护人员安全,减少医患纠纷;做好制度和语言行为管理工作,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学习法律法规,增强法制观念,使各项操作有据可查,除规避风险外,还可防范纠纷;行业务培训和监督管理,可从根本上增强护士工作责任心,确保分诊工作安全、有效进行。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中应用分诊安全管理模式,可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姚荷英,沈喜,王春燕.分级分区管理模式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64-66.

护理分级护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础护理;三校生;高职

三校生是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高)、技校三类学生的总称。医学类三校生中职阶段学校主要是普通卫校(含护校和中医药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含职业中专)两类[1]。目前本校护理专业生源均为浙江省内的三校生。由于三校生来源不同,进校时成绩相差悬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尤其在基础护理实践操作上差别较大,这就需要任课教师通过进一步了解三校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自我效能感,探索适合三校生的基础护理教学方法。

1三校生基础护理学情分析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护理专业2017级三校生,每班45人,共90人。

1.2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该问卷包括三校生的一般情况、是否喜欢护理专业、实习经历、有无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具体基础护理操作项目学习情况等内容。问卷后半部分内容采用由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等参考国外相关量表编制而成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2]。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一共22个条目,满分110分,66分为量表中点。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各包含11个条目,满分分别为55分,量表中点分别为33分。

1.3调查方法

调查者为本校护理专业教师。护理三校生集中在教室,分别独立、如实完成问卷内容后当场上交。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有效问卷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三校生一般情况

学生毕业学校的人数分布见表1。性别上,女生89人,男生1人。92.2%的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为通过提升学历做合格护士,7.8%的学生感到迷茫。对专业的喜好上,37.8%的学生表示喜欢护理专业,16.7%的学生不喜欢护理专业,45.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护理专业。同时,52.2%的学生曾去医院实习,47.8%的学生未曾实习。另外,16.7%的学生已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83.3%的学生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2.2基础护理曾经学习情况

98.9%的学生曾经学习过基础护理课程,而1.1%的学生表示未学习过。

2.3学生自我效能情况

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学业任务所具有能力的判断与自信,由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共同构成[2]。经调查,2017级护理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为33.2分,处于中等水平,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平均分为35.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业自我效能感总平均分为68.75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3讨论

3.1采取分层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由调查结果可见,47.8%的学生未曾去临床进行实习,基础护理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尤其是基础护理实践操作能力相差较大。为使教学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让每名学生都能得到提高与进步,需在基础护理中开展分层教学[3]。分层教学在实施前,通过入学考试成绩、第一学期综合成绩进行分层。同时,按班级进行分组,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实现“组内异质、组外同质”。分层教学在实施中,实行学生分层、教学目标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分层教学实施后,评价不同层次学生的理论成绩、实践成绩及职业素养,以便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增强学业自我效能感

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指对自己能否完成学业并取得好成绩的判断和信念,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则是对自己是否能够采取学习行为和方法来达到学习目标的判断和信念[2]。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学业自我效能感得分,这与学生更喜欢动手操作及中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关。因此,授课过程中避免“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发挥学生动手能力强的优势,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同时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也能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3融入临床案例,激发学习兴趣

调查数据表明,7.8%的学生对于读大学的目的感到迷茫,45.5%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护理专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进行职业认知教育[4],通过穿插真实的临床案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热爱护理专业。授课中贯穿临床案例,融入护理职业素养,引起学生的关注。同时,根据学生喜欢玩手机的特点,把案例、临床情境、课件及任务书在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信息化平台,应用翻转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5]。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把案例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3.4融入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基础护理是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必考的重要科目之一,而目前83.3%的学生在中职阶段未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因此,在基础护理教学中需融入相关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完成本次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外,还要结合每次授课计划,融入历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关考点。教师课前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从而发现学生本次课堂知识和技能的薄弱点;课后及时掌握学生的课堂掌握情况,并进行分析及总结。通过课堂上对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点的渗透,使学生及时巩固,举一反三,为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马永林.医学类三校生学习困难成因分析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132-133.

[2]李翠芳.中职护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倦怠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3]王浩东.分层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22):21-23.

[4]曲娜,瞿桂红,袁媛.中职护生就业现状调查与心理状态分析[J].科教文汇,2018(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