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绘画课程教育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精选

绘画课程教育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第1篇

一、构图是优秀绘画作品的基石

掌握绘画造型艺术的创作法则,其中“构图”对于艺术专业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法国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勒松深有体会的强调:“艺术创作的构图是我们永远要全力以赴的首要任务。”东方艺术的中国画论里也有相关创作的精辟论述,南朝著名绘画理论家谢赫提出了鉴别美术作品的评判标准“六法论”,即“谢赫六法”其中“经营位置”就是绘画创作时要考虑的“章法”与“构图”,将绘画构图提升到一定的认识高度。针对本科生创作课程的整体设置与实践,可以围绕自主性创作表达,尝试不同的途径让他们认识到构图能力的训练在创作有意味的作品中起到的整体框架和支撑作用。对于不同的绘画题材我们首先要精心构思、严谨布局,方才能大胆落笔、深入刻画,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他的画论《竹》篇里就精彩提出了“胸有成竹”、“眼中之竹”、“心中之竹”、“手中之竹”理论。对于绘画创作,我们是有话要说的,正如文学家借以文字故事抒发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歌唱家将自己沉浸于钟爱的旋律来标榜自己的审美个性,美术创作也正是借用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图示、不同的色调等要素来展现自己的审美追求和个性态度。这里我们可以在璀璨的艺术绘画史的长河了轻取一粟即可体悟。我们熟识的东方艺术“元四家”中以野逸、空灵著称的倪瓒(倪云林)就将大家不足为奇的山石描绘出雅致至极的、自成一派的绘画风格,以至于在明代董其昌在梳理、总结中国绘画时将倪瓒归为元四家,替代了原有的元四家里成就卓著的赵孟頫,不得不说倪瓒透过自己的作品真正取得了“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艺术地位。

二、创作的学习离不开借助巨人的肩膀

“取法上而得乎其中、取法中而得乎其下。”我们生活在资讯发达的时代,教师在平日课堂上就要推荐和引导学生们能积极收集素材,书籍、网络都是触手可及,我们应该充分运用这些工具,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与思考。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从宋元时期到现当代,我们既要大量的阅读还有学会阅读,阅读不仅仅是翻阅还有方法将好的作品进行记录与分析。在讲授了关于创作思路与构图法则后,第一时间要求学生查阅世界名作,将作品进行绘画语言抽象化、简化为小稿速写,以抽象形态的点、线、面语言替代原始作品中的各种具象的不同形态对象,整理出画面最单纯的“图”与“地”形式,再赋以不同灰阶的黑、白、灰来感受画面层次的明度节奏,进而加强对构图法则的理解。对于渲染整幅画面氛围的色彩也是需要严格的分析和理解的,在这里可以借鉴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的色彩构成,绘制一条长方形,将其分割为依据每个颜色在作品画面里所占比重关系,分成数个不同大小的方格,再将对应的色彩调配填涂至相应大小比例的方格内。完成后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到所有这幅名作中运用的颜色及其在画面中所占有的比例,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对色彩搭配进行学习,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专业色彩的范本。通过一系列这样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快速掌握绘画创作过程中所需要经营的各个环节与要素,借以大师不朽作品引领他们进入专业的绘画创作。

三、教学实践确定题材进行创作

绘画的题材是及其多元的,有为政治服务的宗教性题材、有歌颂军人的战争题材、有眷恋故土的家乡题材、有时代特征的都市题材、有珍爱地球的环保题材等。为了更好地开启学生们关于创作的训练,选择历史、人文的名著故事是极好的切入途径。要求学生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传记故事加以构思,进行再创作。在优秀的题材支撑下,能纯粹以视觉绘画的构图进行表达,借以锻炼学生们对于画面的构图处理与技法表现,而这些人类优秀的关乎哲学、关乎生命、关乎理想的故事就是他们在进入创作历程开始的手杖,帮助他们理解体会作品的内涵、建立作品的深度与心灵共鸣。绘画的本质就是记录与表达,每一幅绘画作品都代表一个时代、一个故事或一种情绪。

四、结语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第2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基础教育课改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市前一阶段课改情况,在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实验的基础上,重点部署全面启动普通高中课改实验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化发展。下面围绕会议主题谈三点意见。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我市今后课改实验的主要任务

今年2月,全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在中山市召开。会上,宋海副省长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我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出发,强调基础教育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进我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省教育厅郑德涛厅长在分析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的形势后指出,基础教育发展到当前这个新阶段,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工作重点要从强调"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转移到"两高"(高水平、高质量)上来育民副厅长在总结会议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重点要做到"七抓七促",即抓"以县为主"管理体制,促农村教育发展;抓布局调整,促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抓办学体制创新,促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抓信息技术教育,促教育跨越式发展;抓教学改革,促教与学方式转变;抓队伍建设,促教师专业成长;抓评价考试改革,促学生全面发展。

这次省课改工作会议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明确了新发展观对基础教育发展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与使命。我省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继续发挥排头兵作用。是党中央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是总书记寄予我们的厚望。广东要发展,既要依靠人的发展,也要努力实现人的发展。因此要牢固树立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思想,推动基础教育跨上新台阶。要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优质发展、学生全面发展,老师终身发。二是明确了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上来。2007年,全省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努力争取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10年,全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三是明确了以课改为抓手深化素质教育的策略。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近三年来,我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工作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全市统筹协调,局部先行试点,分步全面跟进,各区自主实验,工作各具特色。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课改实验起步早,推进快。2001年,南山区成为首批部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我市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工作正式启动。2002年,福田区、罗湖区和盐田区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区。****年,宝安区和龙岗区也加入了省级课改实验区行列。全市参加实验的中小学校共计545所,为中小学校总数的99%;参加实验的学生共有21.3万多人,其中小学生13.9万多人,初中生7.4万多人;参加实验并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近2万人。我市不仅先行开展课改实验,而且三年迈出三大步,成为全省第一个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课改实验的大中城市。

二是市、区高度重视,扎实推进。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课改工作,做到有领导机构,有专项经费,有系统培训,有实施策略。市、区两级均成立了课改工作领导小组,区课改领导小组大都由分管副区长担任组长,并定期研究课改工作。课程改革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新事物,对于我们教育行政部门和管理者来说也是全新的工作,为了亲身感受课改,了解实情,市局领导和分管副局长、各区政府的分管领导、各区教育局的局长们多次深入课堂听课,并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他们对课改的感受和看法,解决课改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还要求有关业务处室和教科研人员要沉下去,做好听课评课工作,对课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为了保障课改实验顺利推进,市、区财政都安排了课改实验专项经费。课改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计划、形成了市、区、校三级课改师资培训体系。为了抓住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关健环节,突破工作重点和难点,省、市、区三级上下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攻关。例如,为了突破考试评价这一难点,省厅刘育民副厅长多次带领有关处室人员和专家来深调研,特别对南山区制定《****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方案》、《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定方案》等课改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省的有关方案。我局全力支持南山区课程改革工作,放手放权,积极指导,分管副局长和有关职能处室多次到南山区进行专题调研,全程参与和指导南山区初中课改年级的中考中招改革工作。当前,我市高中课改培训已经启动,其中福田在3月底完成了高中教师新课改培训已经启动,其中福田区在3月底完成了高中教师新课程第一轮培训,定安区还将中学校长和部分教师分批送到清华大学、北师大等高校进行培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区教育局的局长们主动认真地参加了高中课改培训。这一点非常可贵,也非常必要。《孙子兵法》上说:"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败,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任,则军士颖矣。"这个道理大家是懂的。

三是注重专业引领,加强区际交流。为了加强对课改实验工作的指导,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聘请全国和省内有关.专家来深指导课改工作,培训课改骨干,使我市课改工作始终站在全国课改实验的前沿。同时,我市积极组织开展区际课改交流活动,搭建起课改实验梯级推进、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互通互动的平台。

四是全市统一部署,各区自成特色。南山区积极开展以校为本的师资培训,培养锻炼了一大批课程改革的"挂牌教师"、专家型校长;总结提出了集体备课、案例研讨、专业引领、同伴互助等校本教研方式;大胆进行综合课程、活动课程研究,提出了有关教学范式。该区的课改经验,受到了教育部、省教育厅以及全国各地课改实验区、学校参观者的肯定。福田区、罗湖区和盐田区在课程管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宝安区和龙岗区虽然启动在后,但注意早接触,早研究、早准备、管理到位,培训到位,推进力度大。市教育局直属各学校积极推进课改实验,深圳中学作为全省试点单位,已经先期进行高中课改尝试,并在教育部举办的第一期"高中新课程改芏部级研修班"上,介绍了有关实验情况。

最近,教育部已同意广东率先开展教育现代化的全面试验。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专门就此事作出重要批示,强调指出: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广东有能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广东必须搞上去。我们要认真落实张德江书记的指示,把握难得的机遇,按照更新、更高的标准,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加快我市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

当前我市课改实验的主要任务,就是贯彻落实全省基础教育课改工作会议和《广东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实施意见》的精神,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努力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化发展。为此地,我们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意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要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二、深化认识,统一思想,进一步增强搞好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高中新课程更加注意人文精神培育和健全人格塑造。推进高中课改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多年来,特别是1999提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强调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解决一个培养人的问题。国务院最近批转了教育部《****-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计划提出要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并强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如果说,整个课改是核心环节,那么,高中课改则是核心中的关键。在新时期,要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迫切要求在总结和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基础上,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实验,把高中课改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

我市课改从试点到推行已经三年,总体情况不错,成效是明显的。说名实在话,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进课改,大家是不担心的,基本上没有升学应试的压力,广大校长和教师能够形成共识。但是高中教育不同,直接面临高考,有的校长担心课改会不会影响长学率,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忽视课改,淡化素质教育,还是搞应试教育那一套。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改,全面启动高中课改,必须首先进一步深化认识,把办学思想真正统一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上来。当前,我感到这个问题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首先应当看到的是课改与加强教育是没有矛盾的。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颁发,这个意见突出强调四个方面:一是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二是要大力加强学生课余活动主阵地建设;四是要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教育部年初也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并陆续颁发《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诚信教育的通知》和《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这些文件精神都把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核心是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大家都知道"马加爵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令人震惊,令人反思。李鸿忠市长高度关注,就教育系统如何从这一事件进行深刻反思,如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作了明确的指示,强调小成功靠小智慧,大成功靠重德,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做人格健全的人,阳光的人。我认为"马加爵事件"这一悲剧不是偶然的,它暴露的问题不单是大学教育阶段,可追溯到中小学教育阶段;不单是学校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值得反思;不单是文化知识教育问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都值得反思;不单是文化知识教育问题,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健全教育问题,说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中小学教育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全而实施素质教育比任何一个阶段都重要。高中新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分量,更加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是新课程的灵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启动高中课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高中新课程更加强调学会学习,推进高中课改有利于学生今后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对教育而言,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通过教育内容、方法等各项改革,促进不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始终离不开学习。古人有云:"少而好学,如日出太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道出了学无止境的哲理。列宁曾经说过,我们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我们党三代领导人曾多次强调要大兴学习这风,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确,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学习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学习莘不是在校学习的"专利",它贯穿人生始终,伴随人的一生,所以我们要致力于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处处都能学习、人人都能学习的型城市。

高中教育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生源,另一方面为社会输送合格劳动者。无论是上大学深造,还是进入社会直接参与现代化建设,学习都很重要,学习方法更加重要。教育实践表明,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高中教育非常关键。所以,高中新课程尤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目的就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为将来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大家知道,在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课堂学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老师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把老师讲的记下来,考试时准确无误地答在卷子上,争取好的考试分数。"听",成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教师在课堂上不断提醒生"注意听",家长也嘱咐学生"上课要用心听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方法过于机械、呆板,忽视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而新课程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根本性变革,不公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而带来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吴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选择,包括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实验性学习等。这些学习方式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倡导学生在学习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的一个生大突破。在研究性学习中,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不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生动、多元的学习环境,老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就是从根本上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学习愿望的转弯,实现由"被动学"到"自主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师生双向良性互动,最终达到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培养。

(三)高中新课程更加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高中课改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影响的决定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因素很多、包括环境、资源、经济、市场、技术等等,但人的素质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一个城市的素质功能建设,深圳建设国际化城市和高科技城市,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具有知识、理论和科技创新能力,以及与之蜜切相关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熟练应用外语和国际交往的能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以教育为本。但是,传统课程一个突出弊病,就是过于注重对学生的书本知识灌输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中新课程摒弃这一弊端,把学生创新精神和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更加重视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发展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推进高中课改,对于培养和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领导,通力合作,把高中课改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实

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实验工作由于卢步早,推进快,难免存在各种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高中阶段课改工作又全面展开,这样一来课改实验就战线更长,而更宽,难度更大了。课改实验是我市基础教育工作的大事,急事,难事,也是好事。是大事,就必须大力抓;是急事,就必须赶紧抓;是难事,就必须认真抓;是好事,就必须坚持抓。由于课改工作是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各单位、各部门一定要把它作为"一把手"工作和全局性工作,全力以赴抓好。

(一)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要发挥组织、领导、指导和服务功能,成为课改实验的指挥部和参谋部、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课改工作。所谓重视,主要是在人、财、物、制度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同时,教育行政干部要熟悉课改,业务部门的同志要研究课改,课改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必须是课改的内行。教育局长要坚持深入课堂,带头听课;职能处室更要沉下去,钻进去,指好路,把好舵,服好务。

教育部门各处(科)室要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此次课程改革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评价体系的改革、课程管理机制的改革等,是一次完整意义上的课程改革,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中处于核心地位。课改工作涉及到教育督导、教育行政管理、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育科研、人事、计财、招生考试、电教、宣传等多个单位和部门,各级、各部门要从教育全局着眼,加强沟通和合作,共同落实课改工作的相关措施,完成课改任务。同时,还要注意转变或调整职能,明确职责和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这里重点对几个与课改实施关系最密切的部门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基础教育管理部门要做好课改工作规划和阶段工作计划,在贯彻国家课改政策、建立课改制度、落实课改措施、加强课改统筹管理等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要加强高中建设,调整高中布局和规模,加强调研,整合资源。目前我市有48所普高,其中公办高中30所,民办高中18所。以****年度的高一为例,公办高中一年级平均班额是10.5个,班级平均人数是47.9人;民办高中一年级平均班额4.8个,班级平均人数是38.9人。可见,要调整公办和民办高中的布局和规模,促使民办高中达到合理的规模,适应高中课改中的选修和分班教学的需求。

教学研究部门要把研究、指导和推进课程改革作为基本职能,尤其要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要处理好课改和高考工作的关系,做到课改和高考两不误。要按照国家关于中小学教材管理的规定,加强对教材选用和征订的管理,并牵头组织做好地方教材的编审工作。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习评价,做好导向。与招考办等部门合作研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问题。

教师培训部门要关注课改实验教师的需要,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创新培训方式,提高培训实效,通过培训促进教师成长。要推进校本培训,加强实践性培训,重视研究性培训。抓紧做好有关规划,协调教师继续教育、教研、科研等部门的培训力量,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

教育科研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强课程理论研究和课改信息搜集工作。基础教育的科研项目要向课改倾斜,或者单独设立课改科研项目。

人事部门要重视对教师编制的调查研究。最近,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我市中小学机构编制问题,李鸿忠市长对教师编制问题非常关心,要求在执行国标和省标时,就高不就低,争取最好的结果。这就是给了我们最大的支持。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原来是按班级数来核定教职工编制,现在将以招生数作为核定编制的基数,新的编制标准整体上不可能突破国标,不可能增编。有的超编单位,还将面临压缩编制的问题,如果要维持现有的编制,就要靠发展,靠上规模来解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事部门要根据课改需要研究用人机制改革,盘活现有人力资源。在职称评定、名师评审、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为课改提供支持,职称评定的专业设置要与课改配套,名师评审和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要突出课改业绩。

计财部门要主动与财政部门沟通和协调,落实每年课改经费的下拨,要加强课改专项经费的预算和审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校长要率先垂范,担当课改实验的排头兵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课改实验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校长对课改的认识程度、参与程度和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本校课改工作的质量。今后我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校长的业绩,要把课改工作作为突出标准。

校长要带头学习课改理论。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高度重视课改。校长要教师、学生在课改中成长,自己首先要在课改中成长。

校长要带头参与课改实践。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校课改推进计划。要深入课堂、深入教研组,认真研究解决教师在课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尽量减少繁琐低效的事务性劳动,确保教师备课和开展教研活动的时间。要创造性地制定适应课改的教育教学管理措施,开发、调配和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研究课改和创新教学行为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等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这为全面推进课改准备了良好的师资储备。最近我了解到,推进课改,教师的学历层次、业务素质固然重要,但课改成功与否、成效如何,起决定作用的是敬业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把师德师风摆在第一位,根本在于要有爱心,有了爱心,就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真诚、平等、融洽、关爱。特别是对那些经济有困难、家庭有缺陷、学业有障碍、心理有困惑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倾注更多的心血,使他们真正感受到平等、温暖,如沐阳光,如沐春风,从而自尊、自爱、自强,健康地成长起来。今年是我市师德师风建设年,我们希望广大教师以此为契机,修身养性,博学笃行,以德治教,为人师表,无愧于人民教师光荣称号,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教师要争做教育创新的榜样。教育发展靠创新,课程改革靠创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依赖于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创新教学的空间,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海派艺术;高校美术理论;教学;启发

自19世纪以来,海派绘画作为中国美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涌现出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徐悲鸿、刘海粟等大师级国家,这些画家既深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工笔画的影响,又在西方留学期间受到西方油画艺术风格的影响,而后在抗战时期受到革命文化的激励,因此海派美术文化呈现出开放性、融合性、进取创新性的特点。在这一基础上,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可以从海派美术绘画曲折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海派画家的创作风格、绘画类别、主题内容中汲取经验,整合与提炼重要的美术观念、美术绘画作品,开展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中国传统美术理论、西方美术理论的综合教育,带动学生了解更多美术理论知识,提升文化审美素养。

一、海派美术绘画艺术近现代时期的发展历程

“海派”为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涌现的画派,是一批侨居上海,或者常常到上海走动的画家总称,这些画家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清朝末年来到上海,以砚田为生、侨居卖画,受到当时商贾巨富的欢迎与追捧。“海上画派”重要画家杨逸在其著作《海上墨林》记述:“其时海上画家不论优劣,约有七百人之多”,吴昌硕、任伯年、潘天寿、赵之谦、刘海粟、赵之谦等,均为当时有名的海派画家,这些海派画家继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工笔画的绘画技法,在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创作中,都具有自身独到的本领和见解。如任颐作为最早的海派绘画代表人物,精通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其中人物画汲取任熊、任熏、陈洪绶、老莲等画家之长,注重按照严格的人体结构写实描绘;花鸟画技艺则更加精湛,主要受老莲的焦墨钩骨法、恽寿平的没骨法,以及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等绘画技巧影响,画作中禽鸟显得突出、花卉有时只作为背景,整个绘画的颜色明净淡雅、笔墨简逸放纵,可谓神形毕露。而“海上画派”另一重要的代表人物吴昌硕则是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艺术大师,擅长以篆书、隶书、行草等书法艺术入画,画作中既包含着一系列飞舞的大线条,又存在细腻的工笔描绘,其画的松枝干、梅花枝干、桃花枝干被称为“吴式枝干”,墨梅、红梅、牡丹、荷花、水仙等的绘画颜色浓重,但同时疏密相间、富于变化,对近代其他花鸟画家的影响深远。天主教西班牙耶稣会士范廷佐设计与建造了董家渡教堂以后,西洋画艺术便在19世纪的上海发展开来,这一时期董家渡教堂对外招收学员,传授素描、油画、雕塑等西洋绘画技法,由此为中国画家的西洋画学习提供便利。据《上海美术志》记载,自19世纪末初至1930年代,林风眠、关良、徐悲鸿、刘海粟等海派画家相继赴日本、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留学,借鉴与吸收西洋美术绘画的艺术技巧,创作出一系列泼墨画、泼彩画等绘画作品,新一代海派画家在回国后投入到高校的美术理论、美术绘画技巧教学之中,并为抗战救亡的文化宣传提供支持。

二、海派美术绘画艺术在抗战前后创作思路、课程教育内容的变化

海派绘画艺术是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演变的绘画艺术,其中重要的分界点为抗战前后一大批海派画家在绘画作品中出现了创作风格、创作内容、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变化。第一阶段为清朝末年至抗战前的时期,吴昌硕、任伯年、蒲华、潘天寿、赵之谦等海派画家讲求中国传统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的画学传承,即在传统审美意识、技法法度的前提下,作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的绘画技巧创新。如画家吴昌硕秉持着“奔放处不离法度,精微处照顾气魄”的理念,使用篆书、隶书、行草等书法艺术入画,以新颖的布局、古朴写意的手法,创作出山水、花卉、木石等美术作品,其随意勾勒的松枝、梅花枝、桃花枝被称为“吴式枝干”,受到王震、赵云率,高尚之等画家的争相摹仿与借鉴。第二阶段为抗战时期的美术教育、文化宣传阶段,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西南中心的重庆成为国民政府、高校机构搬迁的转移地点,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国内最高的美术教育机构也转移到重庆。与此同时,海派画家潘天寿、徐悲鸿、吕凤子、张书旗、谢海燕、吴弗之等也作为高校美术院系的教师陆续被转移至重庆进行授课。这一时期海派画家的创作风格则由传统的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等绘画主题转变为以“抗战”“抗争”“奋进”“救亡”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在具体视觉内容的选择上,更加提倡反映战斗、生活的题材。如画家徐悲鸿《负伤之狮》是在1938年抗战形势愈加紧张的情况下,于重庆寓所创作的中国画作品,该画作一改传统以传统山水、花鸟为题材的绘画主题,而是以负伤的雄狮指代中国,这头负伤雄狮虽然已伤痕累累,但其昂首挺胸的身姿、双目怒视的眼神仿佛告诉世人:“我随时准备战斗、拼搏”,蕴含着哀国伤民、坚强奋进的内在精神。同时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等美术教育机构,在美术专业理论、美术绘画实践等课程教学中,也开始摒弃以往山水、花鸟、人物的主题创作方向,而是转向与抗战时事结合的视觉语言、战斗主题的教育教学之中,如潘天寿、徐悲鸿、丰子恺、陈之弗等海派画家,则以奔马、灵鹜、风雨、鸡鸣、晨曲等战斗意象,作为美术作品创作、学生课程教学主题,进行中国画、油画、素描等作品的创作与讲解,参与听课的美术培训班、艺术院系学生达数千名,欣赏画家作品的外部社会观众达上万人。因此,这一时期的美术理论课程教学活动通常包含传统绘画技法教学、新时期国画教学两个方向。其中张振铎、吴弗之、谢海燕等教师遵照潘天寿的教育理念,开展以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为主的分科教学,要求学生国画学习时要博采众长,强调国画作品创作的继承与创新。而后以徐悲鸿为代表的留洋海派画家,则注重美术理论、美术绘画实践教育的中西结合,在课程教学题材、文化寓意等的选择上,更加贴近当下的抗战现实、普通民众生活,如将农村的柿子、油菜花、野草、野花、鸡舍、鸡鸭群等作为绘画题材,进行油画、素描画、写意中国画等的教学和创作。

三、海派美术教育遵循的艺术理论内容

海派美术教育发源于清末民初时期,现代画家刘海粟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为中国最早的美术绘画培训学校。如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开办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中华艺术大学、新华艺术专科学校、烯阳美术院、白鹤画会、野风画会等近40所美术学校,吸引了一大批留欧、留日的归国画家聚集于此,形成“北区”“南区”交相辉映的独特美术文化带,成为当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美术活动的中心。这一社会环境下,上海地区各大美术学院的现代画家、教师秉持着“海纳百川”“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海派美育理念,开展中国传统山水、花鸟、人物,以及西洋油画、素描画等绘画技法教学。当时在上海美术学院兼职的教师主要包括潘天寿、黄宾虹、陈之佛、陈抱一、汪亚尘、王济远、倪贻德、丰子恺等艺术前辈先贤,其所使用的教材有《精选名人书稿》《画学真诠》《之佛画稿》《图案构成法》《图案的ABC》《油画法之基础》《圆明园欧式宫殿残迹》等,这些教材大多为画学名家教师自己编写的教学内容。

四、当前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美术理论课程缺乏以开放创新理念为主的知识体系设置近年来我国国内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往往秉持着应试教育的理念,以《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艺术概论》《西方美术理论》《国画源流述概》《美术原理》《美术鉴赏》《书画美学》《画论》《艺术批评》等教材内容作为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依据,进而组织设置美术理论知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围绕着美术专业学生考试、教师完成任务的传统课程教育模式只是对教材内涉及到的理论知识框架、主要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合与讲授,但缺乏海纳百川、大气谦和、追求卓越、开放创新等的理念涉及,也并未意识到传统中国画美术理论、西方美术艺术理论之间的间隔问题,仍旧难以做到不同美术观念与技法的融会贯通。

(二)美术理论课程忽视与时展、学生学习现实的联结现阶段多数院校开展的美术理论课程通常会忽视美术内容的涉及、探讨,也很少关注不同学生在思想观念、审美理念、美术理论学习方面的差异性,导致美术教学的课程结构、教育内容设置不够合理。如在东西方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中,教师通常针对魏晋至明末、清末至民初两个发展阶段,进行中国传统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的内容教育,但忽视了民国至抗战时期传统中国画发展变化趋势的讲解,教师也很少关注画学传承方面,中国画、西洋画技法之间的融合,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记忆老师教授的美术理论,使得学生美术理论学习的知识技能水平、文化素养不高。

(三)美术理论课程的教育内容、教学与交互方式单一陈旧从当下各院校美术理论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交互流程的组织设置来看,一般教师更加注重中外美术发展史,以及中国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西方素描、西方油画等理论内容的教学,重视学生美术作品理解、美术绘画技巧的引导和指导教育,却极少引入与美术艺术鉴赏、审美品位、文化修养相关的课程教育内容,使得整个美术理论课的知识教学单一陈旧。另一方面,美术理论专业课程教学也缺乏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的搭建,教师极少为学生提供美术文化感知、美术绘画作品实践机会,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学习、实践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且在陈旧的美术教育理念影响下,学生很容易产生价值观念、审美认知的偏颇问题。

五、海派艺术对当今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启发

(一)引导美术理论课程形成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教育理念

海派美术绘画艺术作为中国画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发展历程之中,催生出黄宾虹、张聿光、潘天寿、潘玉良、徐悲鸿、王道源、丰子恺等一批绘画大家,其中部分画家又具有旅日、旅欧等留学经历,因而海派绘画艺术既受到传统中国画古朴法度、写意手法的影响,又汲取了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绘画技法,呈现出东西融合、海纳百川的文化气势。而将海派绘画艺术的创作技法、审美价值观念引入到当下高校美术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可以最大程度地使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形成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开展美术专业每单元、每节课的理论知识内容教学。如对于《中国美术史》《中国画学全史》《国画源流述概》《书画美学》等课程的教育,可以将清末民初大批海派画家留学西方,以及在西方创作大量油画、素描画的经历引入到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之中,探讨不同美术作品中的西方绘画技法、意象表现,以及民国大师、大画家学贯东西的艺术修养,以引导学生摒弃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的美术理论学习观念,使其养成大气谦和、包容审慎的美术精神。

(二)带动美术理论课程教学不断追求卓越、开放创新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上海海派文化的开放、卓越、追求与创新,为国内美术绘画学科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动力,且带动了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美术理论课程教学,向着不断追求卓越、开放创新的方向前进。因此,以海派绘画艺术作为高校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的指导内容,可向学生介绍与讲解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等留学画家的作品,包括刘海粟的《山水》、徐悲鸿的《愚公移山》、林风眠的《仕女》、吴冠中《冬雪》等作品,探讨其作品中包含的东方写意、西方写实之绘画技巧,在传统中国画学习的同时,带领学生结合当今的美术主题意象、文化氛围,传承与创新美术理论内容、绘画实践,提高学生美术学的艺术鉴赏力、文化素养。

六、当今高校美术理论课程中引入海派艺术的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一)构建以海派绘画创新理念为主的美术理论知识体系

在高校专业课程教育“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美术教师开展的专业理论知识、绘画作品实践教育也要结合时展方向,特别是课程教育理念、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因而,可将传统海派中国画画家、西方留洋海派画家的作品整合为一套完整的美术理论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对学生开展海派绘画理念、美术绘画技法的创新教育教学。首先从清末吴昌硕、任伯年、蒲华、潘天寿、赵之谦等传统画家的绘画作品着手,探析近代以来中国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的发展路径。如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在写意山水、花卉等作品创作中,海派画家受徐渭、石涛、朱耷等明朝画家的影响较大;但与此同时,在绘画色彩、线条、整体排布的设置中,吴昌硕等海派画家以篆书、隶书、行草等书法艺术入画,画作中既包含着一系列飞舞的大线条,又存在细腻的工笔描绘。之后以徐悲鸿等留洋画家的作品为例,讲授抗战时期海派画家美术创作风格、主题意象的变化,可帮助学生迅速完成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发展梳理,深化其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法的认知和理解。

(二)加强美术理论课程的海派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创新

高校美术专业课程的理论教育教学要在现有传统中国画、西方绘画、美术发展史等理论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具有创新性的美术理念、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并引入以网络在线演示、互动交流为主的教育手段,如此才能保证美术理论课程知识与技能、思想观念、文化素养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围绕海派画家、海派美术绘画作品,对学生进行中国画、西洋画美术理论的课程教学,一方面以传统中国工笔画、写意画、水墨画为主,选取任颐、吴昌硕、潘天寿等人的画作,评析美术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山水、花鸟,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中国画的运笔技法、用墨浓淡,以及空间排布的法度和气象,使其掌握国画创作的结构技巧、写意意趣和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要围绕东西方绘画技法融合的作品,如刘海粟的《黄山图》、吴冠中的《江南民居》,进行泼墨画、泼彩画等新式艺术的教育教学,使学生逐步理解东方水墨画、西方油画艺术形式糅合的技法,以及由此产生的中西融合、独具一格的艺术观感,体现出海派艺术兼容并包、开放创新的思想与审美。

(三)注重美术理论的海派时代观念、融合绘画技法教育

传统中国画、西洋绘画等美术内容与时代的结合,是海派绘画艺术最典型的特征之一。20世纪30年代,海派美术作品与国家的抗战形势、前途命运紧密结合,既重视绘画技法,又尽可能做到雅俗共赏。20世纪50年代以后,即使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美术院校迁出,也并未改变海派美术开拓创新、追求卓越、与时代呼应的本色精神,如70年代以后上海美术院校、社会非主流画室互为补充,在中国画、西方油画、西方素描画的教学中,不断迎合时代主题,探索创新,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画家,创作出一系列符合时代追求的美术作品。因而高校美术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也要以新时代的主题意象、文化追求为引导,开展相关美术理论、美术技法实践教育,如引入陈逸飞、王劼音、卢象太、徐文华、方世聪等年轻一代的海派绘画作品,包括《黄河颂》《开路先锋》《刘胡兰》《占领总统府》等的油画作品,使学生参与到海派美术绘画鉴赏、海派艺术模仿创作之中,进而保证美术理论课程的美术史教育、美术文化教学效果。

七、结语

随着高校“立德树人”“学科育人”等培养理念的提出,不同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也需要转变以往专业理论知识传达、灌输讲授的教学模式,引入开放进取、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对现有的学科课堂内容、教学方案作出改革创新,美术学科的理论教育也不例外。因此,将海派绘画艺术发展史、美术创作理念引入到美术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系统化地向学生介绍与讲解有关中国画、油画、素描画的发展历史、绘画技法,从而保证东西方美术理论、美术绘画艺术教学,以及东西方美术文化融合研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孙小敏.高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20(12):137.

[2]安祥云.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21(02):164-165.

[3]吴江勇.传统艺术融入高中美术教育的应用实践[J].文化产业,2021(07):134-135.

[4]逸舟.唯有真意盈怀陆永福和他的“海派炉瓶”情结[J].上海工艺美术,2020(04):30-32.

[5]陈晔.商业与艺术的联姻:海派书画中的商业性[J].美术大观,2018(11):38-39.

[6]王永琪.高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1(03):170-171.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第4篇

我国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发展较晚,大部分都是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新增办的。而这些新增办的绘画专业或美术教育(师范类)专业中的油画教育方向,大都采用专门美术院校传统的油画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进行教学。然而,综合院校与专门美术院校在教学体制和教学规模存在的差异,致使当前综合院校的油画教学处于两难的境地。

其一,教育部规定综合院校本科教育计划控制在2800学时,而专门美术学院(以中央美院为例)除公共文化课及专业理论课外,其本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计划为2600学时以上。也就是说,综合院校油画教学采用美术院校传统教学模式设置课程,课时量却减少近四分之一。以致有的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仅安排48学时。与专门美术院校相比,综合院校油画教学专业学习时间存在不足。

其二,综合院校由于油画教育规模较小,一般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大都无法采用当今国内外美术院校培养艺术人才通用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多元化方面显然是一种缺陷。

面对新时代对绘画(油画)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当代艺术观念的影响,在教育改革的大趋势下,有些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也相应作出了一些调整和改革。比如有的学校增设“表现型”绘画课程等,无奈处于综合院校统一管理模式,课时量是有限的,根本无法撼动固有的传统,小敲小打的修补显然无济于事,改变不了单一写实的传统培养模式。

总之,综合院校的油画教育及其基础教学当前的这种尴尬现状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改革当前综合院校油画教育的传统模式势在必行,而基础教学更是改革的关键。怎样建设好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

一个学科的基础教学必然与其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油画学科教育的发展,决定着油画基础教学的方向。

我国的油画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的上海土山湾画馆,但真正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是从20世纪初的“两江师范学堂”设置油画课程开始,至今油画学科教育发展已有百年历史。我国的油画教育体系源于留学西方的画家接受的法国学院写实主义,以及前苏联现实主义油画教育模式。这个传统的教育体系及教学模式为我国油画事业培养了众多具有扎实造型能力的、杰出的油画家和油画教育家,为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和油画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传统的油画教育体系已经愈来愈显现出其局限性,不适应现代社会文化发展的要求。综观当今世界美术学科教育发展趋势,“大美术”学科已成为必然。作为起源于欧洲的传统油画教育,在西方已日渐式微。绘画观念的改变,绘画媒材的拓展,“自由绘画”教育取代了传统的油画教育,油画仅作为众多绘画媒材中的一种形态而已。文艺复兴以来,几百年油画的辉煌早已不再。

在我国教育改革大潮中,本着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意识的基本精神,国家教育部在1998年公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正式把原有的油画专业、中国画专业、版画专业合并为绘画专业。美术院校也随之逐步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学院相继实行“工作室制”,倡导多元化教学理念,并在学院下设置造型学院,把油画系、版画系、雕塑系纳入其中。造型学院下设基础部,基础课在大学一年级实施统一教学。二年级上学期到各专业系进行专业基础学习,二年级下学期起直至毕业,再到专业工作室学习。近年来,各专业美术院校纷纷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向当代教学模式转型。

改革油画基础教学,构建当代综合院校油画基础课程体系,我们首先应明确综合院校油画教育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的。国内外美术学院绘画(或油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以培养艺术家为宗旨。针对有别于国内外专门美术院校的我国综合院校特点,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吸取国内外美术院校绘画或油画学科建设经验,更新教师传统写实观念、拓宽其知识结构,并依托综合院校人文学术氛围和多学科资源,夯实专业及人文基础,培养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以油画为主的绘画人才。构建适合综合院校油画学科教育的基础课程体系,走一条综合院校自己的油画教育发展道路。

改革与建设基础教学必须符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素质型油画人才这个目的。“素质型”,即全面素质,它不仅包括造型能力和以油画为主的绘画技能的专业素质,也包含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应该在人文素质中得到滋养,在专业素质中得以展现。

专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即专业基础。我们在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上,以油画为主向多画种基至设计艺术上拓展,以体现“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精神。在教学观念上,要突破单一写实模式,实行多元化教学。除传统的课程素描、色彩、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三大构成、油画基础外,增设绘画材料、中国画基础、水彩画基础、壁画基础、书法、陶艺、雕塑、设计基础等课程。传统课程中的素描、色彩须加以改革。

以素描课程为例。一年级素描课程中,我们要求学生掌握造型基本知识(比例、结构、透视、动态)的同时,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速写、默写与创作构图安排进素描课程中是必要的。慢写(中、长期素描)、速写、默写过渡到自由创作构图,这是直观视觉感受向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也是改革传统素描以写生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中、长期与快速的写生训练中提高造型能力的同时,通过默写、自由创作构图的锻炼,加强形象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色彩课程改革之一,摒弃以水粉画为色彩练习的方法,直接以油画进行色彩训练。学生在高考前就进行过大量的水粉画练习,改以油画训练可避免重复,以减轻综合院校专业课时不足的压力。之二,在写生课程后安排色彩自由创作构图练习,启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任其气质、个性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是油画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因扩招带来生源质量普遍下降的背景下,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人文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文基础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然而在传统的油画教学中,重技术轻理论的思想积重难返。加强人文基础课程的建设将是综合性院校油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也是综合院校油画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绘画课程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关键词:课程思政;写生课程;政治意识;美术教育

写生课程是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能够拓展艺术思维与视野,磨练技艺和提升审美。在写生课程实践中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更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站位,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上,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教育方针,根据专业特点发掘课程思政元素,建立知识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共涉的关系,通过专业能力训练和政治意识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写生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应该消除专业知识壁垒,消解教师、教辅间的职能与职责的界限,围绕提升、增强学生的审美修养与专业技能,建立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且兼具精神意识导向的当生教学机制,从而推动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

一、落实课程思政战略,更新写生教学理念

当今国内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大多将写生课程分为基础写生与专业写生两类,基础写生注重造型能力与色彩构成能力的综合训练,通过描摹自然学习解构艺术形象的方法,积累审美经验,为专业研学做好铺垫;专业写生是在具备相应的绘画能力后,运用主观意识去探索绘画艺术的语言表述方式,为专业绘画和艺术创作奠定基础。随着国家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相关政策的出台,提出了新时代与新文化语境下专业教育的新目标、新举措以及新要求,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概念与内涵的升级与更新,让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得以充实与丰富。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美术教育领域的过程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更要确保其精神意识的正确导向,实现对专业人才的全方位培养。专业教授与政治教育相结合,不仅厘清了“教学”与“培养”的概念与关系,更强调在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思想教育与政治引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写生课程的思政化改革与建设,应该突破艺术、政治、历史等不同专业学科领域间的壁垒,从不同维度去理解“美”的本质,以提升美术课程的品位与价值,使课程教学同时具备专业深度、知识广度以及政治高度,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美术教育仅倚重绘画理论与专业技术传授的局限性,使写生教学焕发出全新的艺术活力,并有效推动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写生作为美术创作的基础,其传统作用与意义在于:在自然界中凝练具有审美价值的绘画元素,为创作奠定基础。而今,写生的方式与途径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而得以拓展,但绝不能片面理解为“科技已代替人工”或“以图像替代绘画”,相反,更应该通过手绘去观照自然,记录并呈现自然万物的生发状态,从美术的角度认知与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艺术审美中获得精神满足。正因如此,当今的写生绘画才能从“为绘画收集素材”的结界中解放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绘画种类。明末画僧石涛说过:笔墨当随时代。这就意味着绘画不仅是个人的技术表现与情感倾述,更要反映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与意识形态,以呈现时代特征,而各个时期的绘画因此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与境界。“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作为写生绘画的精神核心,即是选择客观对象以承载主观意识,在将其转化为蕴含精神内涵的形象后,通过笔墨呈现出来,借以表达自己的艺术境界与立场。“象”所承载的精神内容一旦确立,便成为作品的主题与内涵,即以主观角度去解读对象、诠释蕴含其间的美学现象与精神本质,将客观的审美意趣升华为主观的精神意识。古往今来,绘画艺术中不断衍变的“象”,自然成为各个时期、各种观念意识的“形象代言”——曾作为宗教精神萌芽和生长的图腾,曾为封建王朝的独裁统治装饰与粉饰,也曾是先贤高士们的精神寄托与理想追求……由此可见,“象”是精神意识与政治形态的外化形式,对“象”的塑造成为当今高校美术专业教育过程中确保政治意识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关键因素。写生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与义务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具有审美价值的“象”,要使写生的概念得以更新与升华,除了通过视觉去发现美的结构和形体,还要从思想上去体悟对象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故对于“象”的审视,就不再局限于自然界中的具象形态,而要通过不同维度去体会“美”的精神内涵,在对“美”之正面性与积极性的判定上达成共识,例如,在天地无言之大美中,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回望历史变迁的无痕岁月中,感悟民族成长的悠远漫长,体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民族独立与革命胜利的艰辛,感叹其在新时期引领时代变革的宏伟壮举……于是,写生从技艺锤炼与审美凝练,逐渐向思政引领与精神美育层面升华,形成理论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行共涉的关系,为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开拓路径。随着数媒手绘板、数位绘画屏等数字媒体的普及与应用,当今的写生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面媒介,其呈现方式和表现手段得以充实与丰富;继而,其展示途径与传播空间也得到拓展。在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时代,写生的艺术感染力与精神引导力大幅提升,形成了知识多元化、表述立体化的美术教培平台与思想教育渠道,不仅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行访”祖国各地的革命历史旧址,去追忆中国共产党人万里长征的光辉历程,以及取得民族独立与革命胜利的峥嵘岁月;还可以在从神舟飞天、高铁驰骋中,感受中国速度和力量;在城镇、乡村的日新月异下,感叹新时代的发展与变迁,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悠然与美好;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友邻国家的经济腾飞而感到无限自豪。写生实践作为美术教学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在提升审美修养、磨练技艺的基础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发扬民族精神,为民族文化的继往开来推波助澜,让师生置身于新时代的万象更新中,展望祖国未来,引导青年一代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并坚定不移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在面临世界多种政治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能坚守自身的独立发展。

二、通过写生课程的思政化改革,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良性发展

随着美术教育的发展,当前高校美术教学课程体系已逐渐完善,教学成效得以大幅提升,专业人才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从专业教学的角度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美术专业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可能——随着数码相机、手机的普及,学生获得资料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轻松,而写生这一通过绘画手段收集素材的方式正逐渐被影像手段所取代,因忽视对自然的观照,导致学生的绘画作品缺乏艺术创新力[1];二是从身心健康的层面讲,随着大量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当海量的信息变得唾手可得时,青年人便错觉自己获得了俯就世界的能力[2],也极易将自己的精神世界建立在网络的虚幻中,从而缺乏生活目标,性格变得孤僻与消极,精神抑郁成为高校一些学生自残、自杀的重要诱因;三是立足政治维度进行分析,西方消极思想、无政府主义观念以及所谓的“普世价值”导致高校部分学生信念缺失,缺乏生活的信心,西方敌对势力利用青年人的无知与热血,打着所谓“人权”与“自由”的旗号,扭曲青年人的意识形态,破坏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以实现其邪恶目的,故导致大学生间谍案、反社会恶性事件的频发。推动写生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让学生走到户外去体验各地的人文风情,拓展自身的艺术视野,通过改变学习与生活环境,激发内心的新鲜感,在凝练审美元素的同时得以精神上的满足。除了提升学生对绘画的兴趣外,更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相互合作中,随着情感的加深,便能有效消解各种误会与矛盾,缓解心理压力与精神抑郁,实现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相较于其他课程,写生因教学环境与教授方式的改变,在实践过程中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机会,使专业教育核心在专业教学与精神引导之间逐渐平衡,让艺术实践与精神美育亦逐步统一,最终形成了从专业教育逐渐过渡到政治引领的教学闭环,教学方式也逐渐从对整班的理论教授演变成为对每个学生的精神引导,在理论教学与思想引导的环环紧扣且步步递进中,师生的意识被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写生实践便开始了多元化与多层次化的衍变——从专业教学延展至思想情感交流,继而升华到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于是,人文关怀与精神引领也开始植根于专业教学并萌芽共生,从而充实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成为建立课程教学的主渠道,开展精神美育与政治引领的思政建设基础。写生课程的思政建设与改革,围绕着师德师风建设,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操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写生带队的教师,不仅仅承载着教授专业理论的任务,更肩负着思想教育、政治引领与人文关怀的多重使命。因此,专业教师与专业辅导员的身份将合二为一,在“漫长”的写生过程中,既要通过专业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审美能力,又要通过思想教育确保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这不仅对每一位写生指导教师的能力提出了全新挑战,更是新时代高校美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

三、高校写生课程思政化建设路径

写生是实现“师造化”理论的重要途径,不仅通过“收尽奇峰”来凝练审美范式、磨炼绘画技艺,而且也成为师生了解各地人文风情的窗口,在拓展个人艺术视野、丰富人生阅历的同时,构建起个体与群体、自然与社会之间交流对话的桥梁,让写生教学成为思政建设与改革的“良港”。国内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大多由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组成,以美术写生课程教学为主渠道开展思政建设与改革,就应该遵照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来进行,从而达到专业教学与政治引领的融会贯通,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美术专业人才教育的综合实力。写生教学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才能确保思想教育在专业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开展。例如,美术学专业的实践训练多以绘画为主,描摹的对象多来源于自然风景,目的是为了认知各种形态的结构规律,从中寻找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元素。因师法自然,在通过绘画记录自然风光与人文地理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研究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与发展现状,并从中回顾中国共产党为国家统一、各民族团结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同时,在人文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上,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生态保护以及脱贫攻坚工作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真正感悟到因祖国强大,才能感受山河的壮丽与美好。设计专业注重对人居环境与文化创意的研究,注定了其教学方式与美术学专业存在一定差异。环境设计更多关注的是空间规划与场景布局,研究居住环境因素对人产生的精神与生理效应,故写生对象更多会聚焦于生活场景中,而写生方式更偏向于记录性的绘画、测绘数据以及制作相关设计稿。应鼓励学生突破专业理论的局限,积极开展校地合作,将研究成果融入社会建设与生产一线,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在写生过程中要立足政治角度,关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国家经济建设工作取得的辉煌成就。应当选择国内一、二线城市的文创企业、会展中心以及现当代艺术馆作为平面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场地,积极推动国际文化的交流,保持身处艺术风尚的最前沿,了解潮流文化发展的新动向,并运用新技术开创新的艺术形式。相较于绘画专业,平面设计专业更适合通过影像技术完成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形成相关的考察报告,并研究现代企业的管理及营运模式,积累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专业人才的社会适应性。除此之外,服装、公共美术等专业,皆可以深入国内少数民族聚居地,通过民族图案、纹样及装饰品去了解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史,探究民族艺术与世界文化的融合发展方式,开拓新的艺术样式。各专业的写生实践都以寻求适合自身的教学方式来推动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审美修养过程中,通过探究自身的思政建设元素,从不同维度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觉悟,立足不同领域的审美,以实现全方位的素质培养。美术专业所谓的“审美”,其概念本身就囊括“视觉感知”与“精神塑造”两个层面,“感知”是专业技术的淬炼,而“审”是精神观念的构筑。传统绘画精神观“意在笔先”,便是强调了主观精神意识下的绘画经验对绘画技术的引导与驱动[3]。而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正是当今绘画技术实践与思政建设能完美融合的理论基础。课程思政精神的贯彻与落实,明确了当前写生教学应该具备时代性、主题性以及正确的政治方向,通过知识领域多元化、教学手段动态化以及政治引领同步化,从而建立多维度、多角度且全方位的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四、结语

写生教学既是技艺训练,又是审美凝练,在不同的专业教学中,虽采用的实践方式是多样的,但教育途径与培养目标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即视觉感知与理性认知的统一,客观对象与主观形象的统一,以及技术实践与思想教育的统一。审美的概念本就包括在视觉上的美感效应以及在精神上的美育功能,两者相辅相成,在技术探索与审美探知中实现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故在写生课程的教学中注重政治引领,是帮助学生培养道德情操以及树立人生目标的重要手段与必要途径。基于高校美术教育体系发展之现状,以课程教学为主路径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已势在必行,无论是写生教学还是其他美术类课程,都必须构建在政治引领下,融合各专业知识与多元文化构建的当代教学范式,从而建立具有美术专业特色的“三全育人”教育系统,才能有效激发当代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曹斯胜,王超.图式、语言与观念——当代中国油画创作中的“绘画性”问题刍议[J].美术观察,2021(8).

[2]何桂彦.“图式转向”与“图像式绘画”的策略[J].艺术评论,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