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精选

化学教学反思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1.教师的反思

(1)对教学主体的反思首先教师应当先了解学生学习的障碍、方法等一系列与学习相关的内容,因为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够清楚学生在哪里需要改进,也就是俗话说的“因材施教”。

(2)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是教师反思部分的关键部分,许多教师自认为已经十分熟悉教材,因此在备课时没有能够花心思去备课,甚至只凭经验上课。但是化学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想要让学生学得进,就必须要从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例如教材中Na2CO3和NaHCO3与HCl反应的实验是通过比较两者的反应激烈程度,但是在实际的实验中,往往会出现许多“小插曲”,例如学生一个人难以在气球中盛Na2CO3和NaHCO3固体,然后同时倒入试管中,又或者是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更关注气球大小而忽略了体积变化的快慢。教师可以考虑利用物理学中的速度远离,将实验改为反应时将两根叉形管同时旋转一个角度,使HCl同时倒入固体中,通过反应产生的CO2气体排水的速率来比较CO2生成速率。如此一来效果十分明显。

(3)对教学模式的反思目前教学模式多种多样,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特点和优势,并且在实际应用中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仅仅是采用某种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时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拜托传统教学模式的舒服,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尽可能地将化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喜爱化学,愿意主动思考,主动实验,主动求证。

(4)对课堂教学的反思对课堂的反思主要是对教师是否能够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其次就是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而判断学生的是否能够掌握的标准就是通过一些测试。通过测试的反馈再及时调整策略,张弛有度,让学生处在一个良性的反思过程而不是拼命抓住某些问题不放。

2.学生的反思

(1)反思系统地建立要让学生建立起反思系统,所谓的反思系统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组成一个系统,系统地看待所学的知识。例如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氧化还原平衡和溶解平衡常常共存在于一个溶液体系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FeCl3和Na2S的反应。

(2)反思过程反思的过程是学生反思中最重要的部分。要让学生真正学会反思并非是针对某个问题思考而思考,而是让学生学会联系,把新知识和旧知识联系起来,把相似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把大块的知识面与琐碎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等等,只有把知识联系起来,才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反思。例如金属的冶炼教学中,从Al2O3的电解得到Al3+,联想到MgCl2的电解得到Mg2+,对比为什么不使用AlCl3或MgO,联想物质分子结构和生产的条件,联想到金属冶炼的规律。反思过程中最能够考验学生的地方就是新问题的出现,但是学生的思维可能无法再进行扩展,这时就容易陷入思维定式。这时可以通过假设来对问题进行探究,通过去验证假设、排除假设等一系列过程来找到问题所在。

(3)归纳高中化学中许多知识都是基础且分散的,这些知识往往需要记忆。学生应当学会反思已学过的知识,从而将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例如对于气体水溶液性有H2、N2、CO、NO、CH4、C2H4属于难溶性,O2、C2H2属于微溶性,CH2(1:2)、H2S(1:2.6)、CO2(1:1)、SO2(1:40)属于可溶性,NH3(1:700)、HCl(1:500)、HF、HBr、HI属于极易溶性,F2、NO2可与水反应。还可以从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方面进行归纳。在进行知识归纳的同时,很容易对知识提出一些新的反思,因此就能够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大大增加了学生的理解能和记忆。

二、结语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学反思;社交化学习;社会性软件

学者波斯纳提出过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1]。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教学反思。随着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的流行、普及,在社交化技术工具的支持下,日常生活的各种领域都在走向社交化,呈现网络社交化的趋势。教育领域同样不例外,也呈现教育社交化的趋势。微信、QQ等社会性软件被应用于教学,教育社交学习网站开始流行并运用于教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员,教师的教学反思也受到了社交化的影响。社交化技术的发展方便了教师进行知识的获取和分享,以及进行更为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只是教师在社交化活动中更多的是进行个人的分享、交流,专门用于教学反思的情况还比较少。社交化学习的出现为教师利用技术手段开展有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帮助和支持。

一、社交化学习的内涵

社交化学习也叫社区学习或人际学习,人们在社交化学习中通过各种渠道与其他人或者人群进行互动分享和学习。社交化学习往往依托于网络。社交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交互模式,实现了学习者与学习材料、学习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教师之间更有效的交互[2]。便于分享、互动交流及随时随地进行碎片化学习是社交化学习的显著特点,正因如此,社交化学习满足了教师开展教学反思的技术需要和互动交流的深层次要求。

二、利用社交化技术开展教学反思的优势

通过技术的支持,教师能够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分享交流,从更广的社交范畴获取反馈意见,实时和异步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反思效果。借助社交化技术,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际交流和互动,形成教师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协作;教师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知识管理,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开展教育叙事研究,进行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提炼经验知识,促进教学反思。社交化技术手段便于教师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通过社交网络教学平台或者通过像QQ类社会性软件提供的群视频功能进行授课直播并进行录制,课后教师自己观看视频进行教学反思,也可以把视频直接进行分享,让不同的人(学生、专家或者其他非专业领域的感兴趣观众)来给予意见。教师通过这样的互动交流,分享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获取更多的反馈意见,并且这些互动交流可以是实时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教师可以借助社交化技术工具的便利性,使用智能终端设备提供的各种软件在闲暇的时间实现碎片化的教学反思,最后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进行最后的经验总结。社交化技术手段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空隙时间实现随时随地的教学反思,从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时间效率,弥补传统教学反思时间不足的缺点。同时,社交网络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视频,参考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心得和教学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技术的帮助下,这一切都变得简单。当然,社交化学习也存在缺点。教师在进行社交化交流中有可能被大量“感兴趣”的信息所吸引,而这些信息对开展教学反思可能无用,教师在交流中有可能“沉迷”,然后偏离了教学反思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进行社交化教学反思时要把握好互动交流的度,不然会适得其反。社交化技术改变了交互的方式,把从以信息为中心的交互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交互[3]。通过社交化技术,可以把“志同道合”的教学反思人群聚集在一起,进行定期的教学主题类内容学习探讨,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的相互交流、定向交流和专家分享,在网络中共同进行教学反思。以人为中心交流的社交化技术可以建立更为广泛的交流群体并建立现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反思团体,促进教师教学反思的开展。

三、社交化技术下教学反思的渠道

1.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朋友、兴趣爱好、血缘关系、理念等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国内代表性的社交网络是微信朋友圈、QQ空间和新浪微博。不管是现实(线下)还是网络中(线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交网络圈子,原因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朋友、同事以及其他熟悉的人。在线社交网络就是把我们现实的社交网络扩大到了更大的范围,能够连接到一些可能平时不是我们现实社交网络中的人,实现社会关系在网络上的虚拟延伸,使时间和空间差异都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4]。借助在线的社交网络,教师可以方便地跟其他人进行协作交流,进而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在社交网络进行教学反思获取反馈信息的过程中,不仅同事、其他教师和专家可以给予反馈,学生也可以给予反馈,而且跟教育行业不相干的朋友都可以给予反馈意见,只要教师自己需要或者社交网络中的人愿意。这是传统的教学反思难以实现的。2.微共享和聊天通过聊天工具等社会性软件进行分享、交流和学习。社会性软件是指一类基于互联网强调协作与交互的工具,它将技术和人际交流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Web2.0的重要组成部分[5]。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是微信和QQ。通过微信和QQ,教师可以跟需要的人群随时进行教学反思,进行深入的互动交流。同时,微信和QQ除了分享和聊天功能,还内置了朋友圈类的社交网络,教师通过智能终端设备在需要的时候接入互联网进行所需要的教学反思,这一社交化的教学反思学习过程可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无缝对接。3.博客和微博利用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方便地书写教学日志,并进行管理,还可以选择把教学日志到网络上与其他人进行信息分享。借助博客和微博,教师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互动,实现信息的互补。4.百科知识共建百科知识共建来源于维基百科共建理念,是指对某个主题内容感兴趣的网民群体共同进行内容的创建、修订和更新。国内代表性的百科共建项目是百度百科。教师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百科共建,进行协作交流,从而在百科知识共建中学习并进行教学反思。5.在线社区在线社区,也即网络论坛,用户在平台上发帖、跟帖,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在线社区和在线社交网络的不同之处在于两者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方式不一样。处于在线社交网络中的人是由已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的,例如亲人、同学、同事等。人们加入在线社交网络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持这些已存在的社交关系,或者去继续拓展社交朋友圈。而在线社区没有这一限制,人们通常针对某一共同主题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交流的人可能是认识的,也可能是陌生的。在线社区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提供了在线交流的场所,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都可以在其中进行充分的交流。师生间的这种信息交流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更为宽松的信息交流环境。在线社区为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实践提供了一种互动的信息化交流平台,使用得当的话可以让教学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创造性过程[5]。

四、借助技术开展社交化教学反思的策略

1.记录教学反思内容,实现自媒体式教学反思教师可使用微博、朋友圈等技术工具发表教学反思,通过时间或者主题顺序等进行教育叙事,想到什么教学反思内容就写什么,内容形式可以是教学视频、图片、录音或者是文字等。通过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表达自身教学反思需求。通过社交化技术手段实现反思的电子化档案存档,教师可以灵活地通过不同的查看方式来回溯自身的反思过程及反思内容,更好地进行经验总结,达到通过教学反思实现学习提高的过程。通过社交化技术手段,教师可以选择教学反思是否分享、是否互动交流,也可以选择是匿名或实名分享,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相结合的教学反思。通过分享认为有价值的教学实践内容,跟不同人群进行互动交流,进而获取更多的有价值反馈信息,改进不足。社交化教学反思与其说是改进不足的过程不如说是不断学习提高的过程。2.关注社交圈的同事或他人,实现互动分享交流式教学反思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时不能只局限于单独的个人反思,还需要借鉴他人的教学实践经验。通过社交化工具,教师可以关注他人的实践经验,并参与他人的各种实践经验分享和互动交流。传统的教学反思一般以同事为借鉴对象,因为同事容易找到,而且借鉴的对象一般局限在某个特定范围,然而在社交化学习环境中,可供借鉴参考的对象范围呈几何级的增长,可以是社交网络认识的人,也可以是在线社区中不认识的人。在线社交化环境中的交流会比现实更加频繁,而且由于匿名和实名的不同情况使用、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同时存在,这种交流会显得相对更加真实。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反思中借鉴他人经验时看到的只是别人组织好的教学实践材料,不一定能看到更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减少他人在进行反馈时怕碍于面子不敢给予真实的反馈意见的情况。3.加强交流与讨论,实现网络共同体式教学反思社交化技术工具便于开展分享和互动交流。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育叙事在社交环境中进行分享,和社交圈人群进行交流,依托社交化技术工具的电子化存档功能收集反馈意见并分类,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反思效果。教师除了分享自身的案例,还可以参与社交圈的各种教育事件讨论交流,发表个人观点,了解别人观点,实现网络学习共同体式的教学反思,通过群体氛围促进教学反思的开展。借助智能终端和网络,配合微信等社会性软件及其支持下的社交网络环境,教师随时记录、随时反思,并随时分享自己的反思内容,跟不同的人群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建构知识体系,实现无处不在的教学反思。通过社交化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实现更多的分享和互动交流,实现比传统教学反思更多的交流反馈,达到较好的教学反思效果。同时,在社交化教学反思中教师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提高自身,进而完成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实现社交化教学反思的学习过程。然而,任何东西都存在两面性,在使用社交化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反思时,不能被社交化的各种无价值信息和无意义交流吸引,从而偏离教学反思,最终导致效果不佳的社交化教学反思,影响教学反思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常虎温.教学反思刍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4).

[2]陈澄波,张雷.移动学习:企业培训的分风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云亮,等,编著.智慧教育: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转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4]李凡,陈琳,殷旭彪.社会性软件支持下的大学生学习模式设计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11).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情境构建中出现的问题

项目化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情境的设计与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情境构建需要使教学过程中的要素能真实模拟实际工作中的要素,不仅要从实际工作的任务或真实有效的场景出发,还要让学生按照实际工作的流程或规范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1]。以《醛和酮的结构、性质与应用》项目为例,根据课程知识与能力目标,以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转化利用工作过程贯穿教学,通过调研精细化工企业工作岗位,依据工作项目的实际执行过程,设计了以下典型教学情境:(1)化工原料的采购与产品销售;(2)醛、酮类产品的生产;(3)醛、酮类产品的分析鉴定;(4)醛、酮类产品的分离提纯;(5)醛、酮类产品的加工转化等。然后根据教学情境安排项目任务,使项目任务覆盖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使其能够很快的满足企业用人需要。在教学情境构建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构建与企业工作实际相一致的教学情景需要有良好的实践条件,甚至一部分已经超出学校能力所及。(2)对于一些涉及高危险的教学情境,通过仿真、模拟尽管可以有效避免事故的发生,但是无法锻炼学生危险环境中的工作能力,不利于以后工作需要。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与相关企业进行联系合作,引进企业的实践条件,努力构建满足需要的教学情境[2]。

师资队伍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育需要的问题

近年来,高职教育迅速崛起,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尽管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得到了补充,但是高职培养的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与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要求明显区别于普通高校,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校或者科研院所,这就使得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了加快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育部、省以及学校都出台了相关文件,加大了职教师资培训力度。《有机化学》课程主讲教师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人。其中硕士5人,在读博士1人,有3人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近三年来,有4名教师在香港、德国或国内知名院校参加职业教育培训,接受培训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显著提升;有6名教师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践教学能力迅速提高;7名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为了进一步满足课程改革和建设需要,我们还从企业聘请了经验丰富的高级职称兼职教师3人,指导实践教学和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1)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忽视了教师职业教育理念的提升和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轻视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学习。(2)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缺乏监督机制,没有好的评价规范。在以后的师资队伍建设中,我们将积极争取更多的职教师资培训机会,积极与地方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利用企业锻炼机会,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满足职业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

教学资源与装备滞后于项目化教学需要的问题

经过中央财政支持的化工实训基地和国家骨干院校项目建设,我院实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观,可用于《有机化学》教学的有基础有机实验室、有机合成实验室、分析检测中心、精细化学品生产性实训车间、化工生产仿真实训室等,基本上能够满足项目化教学的需要。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3]:(1)图书资源老化、免费网络数据资源有限、用于信息检索的计算机数量远远不足;(2)在实验室硬件建设先行的情况下,实验配套设施与装备没有及时跟进,譬如学生从事危险实验时需要的防护服、护目镜等匮乏。(3)一体化教室数量不足,普通教室或者一般实验室缺少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设备;(4)班级学生数过多,生均实验仪器有限,不能保证每个学生独立的完成项目或者任务。实践条件的改善需要学校优化现有设备资源、扩大实验室规模、合理布局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使实验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4];积极吸纳企业资源,建立和完善校外实训基地。《有机化学》课程教师在利用校外资源,落实工学结合,用真实的企业文化氛围、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训练学生技能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5]。近五年来,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积极参与,利用企业资源完成企业委托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项目2项,申请并获授权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5项。通过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实现了学习与工作的零距离对接。目前能够参与这些项目并从中收益的学生较少,我们将不断努力,争取企业的支持,以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

结语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规律性强,集中讲解有利于系统地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英文命名规则,进一步了解专业英语词汇的构成,收到分散命名教学所达不到的、灵活多变、融会贯通的教学效果。在后续各章节的学习过程中多次反复,潜移默化,95%的同学都能够对常见有机化合物进行英文命名。有机化学反应复杂,反应机理难以理解,在学期期末专题进行复结,按反应类型-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缩合反应、重排反应六个章节讲解,而且汉英双语比例为3∶7左右;汉语重点在介绍反应规律,英语重点在反应机理的表达式,克服学生畏难的心理。

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双语教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文字、声音、图像及大量色彩鲜明、活泼有趣的音响动画,来刺激学生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给枯燥的有机化学双语教学注入活力。教学组专门制作了一套“分子模型”PPT,将教材中涉及的有机小分子与球棒模型一一对应,并且标注英文名称,使抽象概念和空间结构形象化,学生容易理解有机分子的空间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素质培养。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如杂化轨道理论、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电子云的空间图形(见图1)、化学反应过程的模拟、立体有机化学(见图2)等许多的理论知识,除了一般彩色插图说明外,还采用动画电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为直观的印象,让学生充分认识化学现象、化学反应本质及规律,使化学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活泼性。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双语教学

教学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教学永远要以学生为本。如何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是评价教学效果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双语教学中,学生更要是教学的根本,双语课的学习中需要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间的互相帮助和交流讨论,需要学生的共同参与[3]。首先从思想上消除学生对专业英语学习的敬畏和恐惧感。讲授之前,让学生在了解构词法和缩略语的基础上预习该章节中的基本内容和生词,特别是专业术语。授课时教师尽可能在PPT中给出关键词或生僻词的中文意思,注意调整英语语速,做到吐词清楚、讲解到位,以保证大部分学生能够听懂和理解课堂内容,不折不扣地完成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的。鼓励学生提问,不熟悉的词汇允许中英文交替,循序渐进,头两周教学目的主要是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在课堂上敢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不但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感到专业英语并不难学,大大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在课堂上长时间听英语、看屏幕容易产生大脑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教师在双语授课中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思想活跃,精力集中。课件中注意引入有机化学的新知识、新成果以及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使得课程内容兼具基础性和先进性,特别是21世纪以后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研究工作,绝大部分都与生命科学息息相关,学生们都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保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双语教学,我们适当地要求学生针对现有的英文原版教材中简单的知识模块,结合社会热点,分组讨论,轮流讲授,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老师对学生进行双语表达规范性训练,给予他们运用双语的机会,增强他们运用双语的信心,对有机化学的双语教学也可以起到补充作用。

结语

化学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践与反思

一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大学语文教学目的天然地带有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这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这三个特性,因其授课内容是以汉语言(古今汉语)为载体的优秀言语作品及历史上具有深厚人格魅力的“人”为对象,不管是读言语作品本身还是读“人”都是兼具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因为言语作品和“人”是历史上的,而读者的“读”这一行为又是当下的。大学语文绝不仅仅是语言学、文学、文字学或文化学,而是兼具这些内容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过分强调某一方面都可能造成偏颇,但面面俱到也不现实,所以选取的专题内容最好是某几个方面兼佳的精品。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语言仿佛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民族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两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人们的任何想象。”[1]语言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相通才能谈及经贸往来、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就如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会开幕式上讲的——“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当前,我国许多企业拟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经贸合作和投资,但无语言沟通障碍的企业少之又少。开展“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和语言人才培养工程,非常重要,也非常迫切。但是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发动各大高校开设所有语言专业,一是培养的成本和时间跨度太大,二是小语种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不容乐观。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实力摆在这里,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多扮演着走出去的角色,为此,我们既要保持开放的对全球一体化的语言文化的认同态度,与此同时我们也更有理由将汉语言文化作为我们的民族精神贡献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因此当代大学生绝不能忽视本民族的语言修养。我们应该从人类精神文明的共同性及本民族精神特殊的、最内在、最核心的存在样式来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因此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应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相结合,即在一门课程内充分让学生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让大学生们感受到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系统化的,且有蓬勃的生命力,将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展现给受教育者。同时,我们对他民族的文化、新时代的新文化现象又是开放的、包容的。

(二)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的可行性基于以上论述,福外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是应充分考虑当前所处的时代大背景,帮助大学生建立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共同努力建构文化强国,因为青年强,国才强。大学语文不应是一枝温室的花朵,或空谷幽兰,与世隔绝,作为人文类课程,如果不关注当下,不联系现实实际,那就是对人的最大的漠视,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是生活在当下的,都需要面临现实的各种问题。而当前的最大现实就是经济全球化,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也应与时俱进。大学语文的专题化教学就是一种可以很好地体现与时俱进这一特点的形式,从越来越多的高校认可并采用这种教学形式的趋势上来看,它是可行的。面对各大高校提倡的众多的专题形式,可以说各有所长,其实什么样的专题形式不那么重要,关键是教师如何处理教学内容,想传递给学生什么,能解决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什么问题,想传递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其次,专题内容除文学作品外还可以包括涉及政治、哲学、历史等内容的优秀文章,人文素养本就是多面的。最后,专题内容可依据学生专业特点进行适当组合和改变。福外目前所选取的几个专题从名称上看是比较基础的,是选取了最有中国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文学形式和文学家,这种考虑主要是基于福外的生源质量和专业特色,同时在统一教学进度、教学内容的前提下给任课老师更多的可操作空间。比如在中国现当代诗歌专题,笔者在课程的开始设置了一个环节——听歌说诗词,先后播放了庞龙的《两只蝴蝶》、周传雄的《寂寞沙洲冷》、屠洪纲的《精忠报国》,听完一首就让学生分别说说自己由听到的这首歌想到的古代诗歌,学生对这种形式颇为惊喜,反应非常热烈,所能联想到的古代诗歌一句又一句地冒出来,(当然不同专业和班级的反应还是有区别的,从中也可以看到他们在古代诗歌积累上的差距。)然后选取学生联想到的最多的诗句,总结出诗歌常用的几个意象。比如播放完庞龙的《两只蝴蝶》,同学们讲到的有关蝴蝶的诗句最多,点出蝴蝶是古代诗歌的一个意象,再引出胡适的新诗《蝴蝶》,再回到当代的很多歌曲里也有蝴蝶这个意象,说明从古至今,蝴蝶是诗歌常用的一个意象,接着就问为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从蝴蝶的生活习性,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成虫这四个阶段,雄性雌性成虫交配后一个月左右就都死去,可以自由飞翔等方面去思考,最后总结出在诗歌中蝴蝶这一意象有美丽、香、自由、对爱情的坚贞、执着等内涵。这样一方面对上一次课程的中国古代诗歌专题有所回顾补充和拓展,又引出现当代诗歌对古代诗歌的继承与打破。福外2014级本科生已经按照新的专题开始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践,我们将持续关注教学实际效果,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到期末进行教学总结与反思。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与反思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历史

“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在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史上经历了些波折,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此后,北大、南开、清华、北航、华东师大等学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但到了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将大学汉语必修课改为选修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在此前后,陆续有高校将大学语文改成选修课。2013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的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显示,在全国91所高校参与的调查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仅有34.8%,课时也在逐渐减少,超过八成任课教师对大学语文的前景表示担忧。其中还有一个原因是,至今,大学语文在学科设置上还未单独设科,2007年南开大学有了首个“语文高等教育”博士点,但两年后即停止招生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一直在进行,围绕教材框架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等做了很多探索。如教材编写方面,专家们尝试了很多思路,呈现出文学史、体裁、主题编写方法更替与并存的现象,其中“主题”“专题”成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教学设计思路上专题化教学也逐渐成了一种主流,教学方法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时下新鲜的“翻转课堂”也走入了大学语文课堂[2]。大学语文在福外自建校伊始(2004年)就以校级公共选修课形式开设,而自2013年9月起将大学语文课程由校级公共选修课转为校公共基础必修课,全校各本科专业学生均需修读一个学期,32个学时。福外自2011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故2013年9月开始对2011级本科专业学生补上大学语文,因这个历史问题,目前福外本科生都是到大三才修读大学语文。由选修课变为必修课,是给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吃了一颗定心丸,但“变则立,不变则废”也已成为福外大学语文课程一线教师的共识。在福外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有传统的文体分类教学模式、经典范文选讲模式、文学加应用写作模式等,直到2015年9月前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也一直在更换[3]。从2015年开始,我们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了改革,采取了专题化模块教学模式。在陈庆元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教材,根据课时选取了16个专题:1、先秦文学之《论语•宪问》(节选);2、先秦文学之《左传•隐公元年》(节选);3、秦汉文学专题;4、魏晋南北朝文学之魏晋风度与竹林七贤专题(王粲《登楼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5、隋唐文学之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专题;6、隋唐文学之李白专题;7、隋唐文学之杜甫专题;8、隋唐文学之李贺、李商隐、李煜专题(李贺《金桐仙人辞汉歌》(并序)、李煜《破阵子》);9、宋代文学之柳永与词的发展专题(《望海潮》);10、宋代文学之苏轼专题;11、宋代文学之李清照专题;12、宋代文学之辛弃疾专题;13、宋代文学之陆游专题;14、元、明、清文学之戏剧专题(孔尚任《桃花扇•却奁》);15、元、明、清文学之小说专题(杜光庭《虬髯客传》);16、近、现、当代文学概述(海子《亚洲铜》)。尝试以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专题教学模式。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和反思,我们还是发现了较多问题:一是内容过多,课时不足,尤其有些专业因节假日放假等原因,实际上课课时只有26学时,16个专题没有办法全部完成;二是在讲述作家专题时,学生的兴趣会比较高,而在进行概述类专题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就降低了;三是因为限定了讲述的篇目,主讲教师自由发挥的空间也受到了限制等等。虽然说第一次的专题化教学尝试总体上来说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教学效果,但此次教学改革实践也为接下去的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经验。福外大学语文课程的授课对象为大三学生,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和将来的职业选择、未来的人生方向会比大一时有更多的思考,不再是大一时的新鲜、好奇,大学语文课程天然具有的人文性是他们所喜欢的,很多同学课后反馈对这个课程很有亲切感。专题化授课可以较好地解决授课内容多与课时少的先天矛盾,避免单篇讲授的零散性与单调感,减少上课的套路感,增加课程的新鲜度与现场生成性。当然要实现这些教学效果,对所选专题及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选的专题数量不宜过多,以32课时为例,9个专题为上限。若实际上课课时少于32课时,在专题数量上也应适当减少。至于专题内容,目前实行的专题式授课有以人文为专题,如湖北经济学院,该校的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专题分别是“课程导学——大学•人文•语文”、“《道德经》与道家思想”、“《论语》与儒家文化”、“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现代进程与乡土情结”、“艺术精神与美的历程”、“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感悟生命与敬畏生命”、“青春意识与爱情赞歌”、“博大胸襟与理想情怀”和“大众文化与网络文学”。[4]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大学语文课程选取的为“大学之魂”、“青春之歌”、“仁爱之美”、“爱是难的”、“寻找良知”、“向往自由”、“星空让人敬畏”、“审视自我”、“回归自然”等九个专题。[5]有以作家为中心设置专题化教学的,如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大学语文专题选取为“李白与盛唐诗”,“诗圣杜甫”,“苏轼与《前赤壁赋》”,司马迁与《史记》”等[6]。滨州学院则以问题为导向,将大学语文专题设计为讲读专题、创意写作专题、课堂实训专题三大模块。可以说,专题化教学给了一线教师更多的可操作空间,教师的导向性作用和组织作用比传统的篇章式讲解方式更为突出。也正是因为这样,专题化教学是可以给大学语文这门课程注入新鲜血液,让该课程的独特性和必要性得以凸显。因此,福外在此后仍坚持专题化教学,对原有的专题进行了整合和优化,目前选取的专题为:1中国古代诗歌专题,2中国现当代诗歌专题,3中国词专题,4中国古代文赋专题,5中国戏曲文化专题6.中国小说专题7.李白专题8.杜甫专题9.苏轼专题。专题底下各任课老师可以加小标题,结合任课教师的专长、兴趣点及所教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具体化教学。

三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际操作应注意的问题

(一)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实际操作教师应注意的问题专题式教学任务,实际上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方面,首先,教师需要在上该专题前准备好相关资料,如文本、课件、影音资料等,并至少在一个星期前传递到每个学生手里,在福外,这一点可以通过空中课堂平台实现。其次,要求教师对该专题相关内容要吃透,了然于胸,才可以游刃有余地应对课堂过程中的各种突发情况。第三,教师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在课堂上能围绕所讲专题抛出3个左右的学生感兴趣,且可以经由思考解决部分的问题,由问题串起课堂,教师要努力构建一个积极活跃、轻松开放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深入思考,相互质疑,将教学由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灌输转变成现代意义的认知互动,最好能设置一些环环相扣的小问题,不断抛出来,就像故事中一个个小高潮一样,既串联了不同内容,又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听课的兴趣,最后再由教师做提升性总结。这样课堂可以打破教师一言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更多地起到主持者、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二)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应形成评价体系,尤其重视过程性评价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在教师提出的若干问题的引导下,在课前阅读多元化的文学范本,并通过图书馆、网络为学习平台等资源查阅相关资料、阅读文献,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的认识,以备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课后要把讨论交流的心得或想法以言语作品的形式,如练笔习作、论文、专题报告、学结等书面形式,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这样又可以把普及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要求纳入学生基本功训练,同时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不无裨益。不过,这样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在课外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语文的过程性学习过程中,因此除了对学生的发言和习作等作及时反馈,肯定他们的努力的同时,课程综合成绩中过程性考核成绩的比例要占至少50%以上,将课堂表现、课外实践与课程考试成绩实现有效的对接,让学生“学有所思”和“学有所用”,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感和成就感,而不是觉得做的都是无用功,做不做,做得好做不好没什么两样的无所谓感。因此专题化教学评价要形成一个体系,要有持续性和时效性,除了考勤情况外,课前的预习准备,课堂进行中的表现,课后的习作、练笔等都应纳入进来,成绩公开、透明,做到有案可查,这无疑会增加一线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同时若安排的不妥,也可能反而会引起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不满,觉得是额外给他们增加学习负担,一线教师如何权衡处理其中的利弊,是需要慎重考虑的。关于这一点,笔者的处理方法是比较多元化的,有些习作是全部批改,有些是抽改,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朗读自己的作品,由同学来点评,老师来总结。但不管怎么样,不要让学生有应付心态,觉得我写完拉倒,或者直接上网复制粘贴一份。

参考文献:

[1]胡明扬.西方语言学著作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39.

[2]陈世杰.大学语文专题式教学的课堂翻转探索——以《屈原》专题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3):109-112.

[3]游容华.应用型本科“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5):104-109.

[4]李艳.大学语文主题式专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文学教育(上旬刊),2010,(8):44-46.

[5]吕雅清,张春颖.大学语文专题化教学初探[J].大家,2010,(2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