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设计研究

环境设计研究范文精选

环境设计研究

环境设计研究范文第1篇

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又如:上海图书馆主要入口的文化广场,由于设计师在建筑平面设计时作了台阶式后退50m以上,使得这个文化广场形成了,一个小型城市广场的规模,设计师在反映其文化内涵的广场环境设计中,做了一个以“知识”为主题的,供雕塑家、艺术家构思创作的具象或抽象雕塑空间。广场中柱子腾空而立,在偏西北方向的广场中可增加光与影的变化,富有文化知识意义的雕塑各具形态,铺地新颖别致,几步宽阔的台阶将坡道与人行道分隔开,步入广场会感到和谐、素雅的文化氛围,即使不到图书馆内也可以来知识广场欣赏雕塑,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的形象的含义。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例如:肇庆市中心的文化广场设计,广场中设计的灯光音乐喷泉,和广场一侧的舞台相配合,在夜间定时有灯光音乐喷泉表演,与广场一侧舞台上的相关节目一起,营造了文化广场的丰富的夜间文化生活。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2.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另一个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范例是建立在卢浮宫广场中心的玻璃金字塔,在这个工程中,建筑师在解决传统建筑的协调与统一问题上,没有采取仿造传统,而是设计了在广场上显眼的并不突兀的玻璃质地的金字塔设计,既解决了功能上的采光问题,又在形式上似一颗巨大的钻石,镶嵌在广场上,不但没有破坏卢浮宫原有的建筑艺术形式,而且增添了卢浮宫广场的整体性和魅力。

2.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2.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2.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在广场内的交通组织设计上,考虑到人们以组织参观、浏览交往及休息为主要内容,结合广场的性质,不设车流或少设车流,形成随意轻松的内部交通组织,使人们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拥有欣赏文化广场的场所及交往的机会。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3.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德国汉堡市政厅广场前的AlsterPleet河上的天鹅和水鸟,也已成为广场重要的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3.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诠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或是一个小孩的钓鱼杆上,钓到一只鞋等等,这些谐趣的雕塑似乎就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为人们创造了放松自己,去休闲娱乐的环境氛围,澳大利亚布里班街头雕塑,再现早期移民的野外生活,令人回忆起城市的历史;日内瓦街头雕塑在座椅上吸烟的男人,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给环境注入生活气息。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

3.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在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组织中,轴线手法是广场具有一定规模时的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既可以组织广场和周围环境,又可以同主要街道相关联,相联系,是使城市文化广场空间有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维系。著名的罗马市政广场改建,米开朗琪罗成功地运用轴线建立了广场的空间秩序,并成功地设计了地面铺装,强调轴线与位于地面的椭园形图案中心的铜像雕塑,将建筑、雕塑、广场、地面铺装在轴线上统一起来,谐调地进行组合,构成了卓越的城市空间,给人强烈的空间感染力,成为罗马的心脏与象征。

城市广场轴线手法的合理运用,亦可以通过轴线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环境设计研究范文第2篇

摘要:围绕我国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这一关系到国际民生的项目建设主题,简述了我国公共环境建设项目的特点,分析了我国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国公共环境建设项目常用的几种融资模式,以供相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模式ABS融资模式政府贷款

1.我国公共环境建设项目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内公共环境建设项目如:市政基础设施、农林水利建设、垃圾污水处理、高速公路、电力电信设施建设项目等也与日俱增。这必然要求我国加快公共环境项目建设以适应经济高速发展需要,而资金短缺往往成为加快公共环境项目建设的瓶颈。因此很有必要就我国的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模式进行研究。

公共环境项目建设投资带动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难以估量的收益,极大地改善了我们的人居环境,然而公共环境建设项目却与一般的建设项目具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公共环境建设项目投资巨大,回收期长。如公路建设、污水处理厂、电力管网、电信设施等都至少需上千万或上亿的建设资金。资金回收期则长达十几年或几十年。

(2)公共环境建设项目中高速公路、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有稳定的投资回报率。在各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利润空间愈来愈小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回报率的稳定性对投资者有很大吸引力。

(3)公共环境建设项目涉及面极为广泛。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到完工往往要涉及到研究院、设计院、项目上级单位、政府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承包单位、监理部门、银行、保险、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等。项目建成后公众参与率也极高。

(4)公共环境建设项目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的不断进步,公众对公共环境建设项目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新立项的项目中新技术新工艺的比重越来越高。

(5)公共环境建设项目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很强。如高速公路收费办法、城市排污收费等政策的制定和变更直接影响到项目的可行性。“十五”期间,国家把建设重点投向公共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省、市也纷纷以兴建公共环境项目来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为公共环境项目的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6)公共环境建第三章公共环境建设项目的特点及融资渠道设项目巨额资金融通难度较大,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7)公共环境建设项目作为一种“社会公共产品”,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更重视其社会效益的发挥。

2.我国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的必要性

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方式的功能特点决定了私营机构和公营机构对它都有兴趣。可以说,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不失为政府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和私营机构为大量资本求得长期稳定收益的一个好方法。因此不管是对政府、投资人,还是对项目公司来说,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都是非常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利用资金

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严重滞后,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政府加以改善,而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需要巨额的资金,但政府都无能力拿出,采用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的多元化方式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其基础设施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的矛盾。因而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方式是减轻政府及公共部门承担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短缺的有效方式。

2.2风险转移

由于工程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营运具有长期性和不定性等特点,在项目的整个建设营运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风险,采用公共环境工程项目多元化融资方式后,风险转移给项目承建者和营运者,对于政府来讲,无疑可以避免因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3减轻责任

由于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的全部责任转移到项目发起人或项目承建者,不需要仅仅由政府对有关项目借款、担保、保险负连带责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政府的债务负担,使政府不必为偿还债务而苦恼。因此,公共环境工程项目多元化融资方式是降低政府债务特别是外债责任的一种良好形式。

2.4成本控制

无论在什么国家,在任何时期,国有工程项目完成建设都特别容易超支,工程结算总是需要调整概算,采用公共环境工程项目多元化融资方式通过承包人的投资收益与他们发行的合同的情况相联系,以防超支,有利于承包人通过有效的设计,严格控制预算,保证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2.5满足要求

采用公共环境工程项目多元化融资方式,可以使本来急需建设而政府目前又无力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项目因其他资金的进入,在政府有能力建设前,提前建成并发挥作用,这就可以提前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同时,一旦项目进入实施阶段,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营运效率都比较高,这就使项目承办者或营运者以更好的服务或更低的价格使社会和公众受益。

3.我国公共环境建设项目的常用融资模式

公共环境建设项目的融资模式,是指客观存在的筹措资金的来源方向与通道的融资模式。我国目前公共环境项目的融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3.1ABS融资模式

AssetBackedSecurmeation的英文缩写即为ABS,是一种证券化融资方式,他以项目所属的资产为支撑。它是以项目拥有的资产为基础,以项目资产可以带来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

ABS融资模式的特点主要有:

(1)通过证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是ABS不同于其他项目融资方式的一个显著特点;无论是产品支付、融资租赁、还是BOT融资,都不是通过证券化进行融资的,而证券化融资代表着项目融资的未来发展方向。

(2)负债不反映在原始权益人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上,避免了原始权益人资产质量的限制。

(3)利用成熟的项目融资改组技巧,将项目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包装成高质量的证券投资对象,充分显示了金融创新的优势。

(4)由于证券投资者的还本付息资金来源于项目资产的未来收入,因此,证券投资风险取决于可预测的现金收入,而不是项目原始收益人自身的信用状况,并且不受原始权益人破产等风险的牵连。

(5)由于债券在证券市场上由众多投资者购买,从而使投资风险得到分散。

(6)债券的信用风险得到信用担保,是高档投资级证券并第四章公共环境建设项目的融资方式比较研究且还能在二级证券市场进行转让,变现能力强,投资风险小,因而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易于债券的发行推销。

(7)和BOT等融资方式相比,ABS融资涉及的机构少,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酬金、差价等中间费用,并且使融资费用降到较低水平。

(8)ABS融资债券由于是高档投资级证券,利息率一般较低,但比普通储蓄的投资回报要高。

(9)这种融资方式适于大规模地筹集资金,特别是在国际市场筹集资金更是如此。

虽然在我国ABS融资面临一些诸如法律限制、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缺乏了解、政策限制、信用评级、税收及人民币汇兑等问题,但总体来说在中国还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ABS融资方式摆脱了信用评级的限制。通过信用担保和信用增级计划,使我国的企业和项目进入国际高档投资级证券市场成为可能。

(2)我国大量优质的投资项目,为引进ABS融资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使我国经济具有了强大的投资价值和市场潜力。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大量收入稳定、回报率高的投资项目不断涌现,这些优质的投资项目是ABS融资对象的理想选择。(3)我国已初步具备ABS融资的法津环境。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金融、投资的法律环境正不断得到改善,为开展ABS融资构筑了必要的法律框架。

(4)ABS融资拓宽了现有融资渠道。目前我国利用外资方式基本集中在政府贷款、国外商业银行贷款等传统融资渠道上。而ABS融资是一种主要通过民间的、非政府的途径,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运作的融资方式。

(5)开展ABS融资,将促使我国尽快进入高档次项目融资领域。由于ABS融资方式是在国际高档投资级市场上通过证券化进行的融资,从而使我国有机会直接参与国际高档融资市场,学习国外高档证券市场运作及监管的经验,感受国际金融市场的最新动态。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进行融资,也是项目融资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展ABS融资,将极大地拓展我国项目融资与国外资本市场融合的步伐,并促进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3.2政府贷款融资模式

政府贷款是由贷款国用国家预算资金直接与借款国发生的信贷关系。政府贷款多数是政府间的双边援助贷款,少数是多边援助贷款,它是国家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

政府贷款通常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洽谈,也有的是政府首脑出国访问时,经双方共同商定,签定贷款协议。许多国家为了扩大本国资本货物出口,增强本国出口商品竞争能力,还采用混合信贷方式,即为援助和用于资助贷款国专项出口的政府贸易信贷相结合的贷款。

3.3产品支付融资模式

产品支付融资是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的早期形式之一。是针对项目贷款的还款方式而言的。借款方在项目投产营运后不以项目产品的销售收入来偿还债务,而是直接以项目产品来还本付息。在工程项目贷款得到偿还前,贷款方拥有工程项目部分或全部产品的所有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产品支付只是产权的实质转移而已,而非产品本身的转移。通常,贷款方要求项目公司重新购回属于它们的产品或充当它们的人来销售这些产品。因此,产品支付融资适用于资源贮量已经探明并且项目生产的现金流量能够比较准确地计算出来的工程项目。

3.4远期购买融资模式

远期购买,也称“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方式”。国际上,一些公共环境建设项目融资是围绕一个工业设施或服务性设施的使用协议为主体来安排的。这种“设施使用协议”有时也称为“委托加工协议”,是指在某种工业设施或服务性设施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达成的一种具有“无论提货与否均需付款”或“无论使用与否均需付款”性质的一种协议。根据该协议,项目设施的使用者在融资期间承诺:定期向设施的提供者支付预先规定的最低数量的项目设施使用费,这个承诺是无条件的,即不管项目设施的使用者是否真正利用了项目设施所提供的服务,支付义务都继续存在。项目设施提供者即项目发起人再将该协议的权益转让给贷款人,由此取得有限追索的融资安排。以设施使用协议为基础的项目融资安排,主要应用在一些带有服务性的项目,如油气管道项目、发电设施、某种专门产品的运输系统及港口、铁路设施望等。

3.5银团贷款融资模式

由于公共环境建设项目往往涉及融资金额较大,所以在很多情况下,银行长期债务融资是通过银团贷款的方式来进行的。

银团贷款通常指由一家或几家银行牵头,若干家银行共同参加,组建责任义务与权利收益共同体,签署共同融资协议,为某一项目提供融资服务的银行业务。

3.6BOT融资模式

BOT是英文Buld-Operate-Trnasef的缩写,即建设—经营—转让方式,是政府将一个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一般为国际财团)。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项目设计、融资、建设和营运,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政府部门。通过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承担公共性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的融资、建造、经营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项目公司拥有投资建造设施的所有权,允许向设施使用者收取适当的费用,由此回收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公司将设施无偿地移交给签约方的政府部门。

环境设计研究范文第3篇

内容摘要:本文参考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根据城市自主创新系统包含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机构和它们的功能,提出城市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的四个重要方面:城市自主创新政策,城市自主创新主体的建设,促进城市自主创新主体的互动合作以及城市自主创新支撑环境建设,以期为城市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的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自主创新创新环境创新体系

随着全球市场以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变化为主要特征,变化是无处不在的,创新已经成为适应变化的重要手段。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以及第二、三产业的载体,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保证。为城市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成为综合实力竞争的关键因素。

城市自主创新环境是城市创新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自主创新环境的营造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方面的内在联系。面对这样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城市各创新主体难以进行综合协调,因此地方政府应在城市自主创新环境的建设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以保障各部门之间创新要素的充分流动,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及合理配置。由于不同的城市创新出现情况不同,依赖于企业和产业结构,以及不同的社会和文化条件。所以城市自主创新环境建设是一个地区现象,没有一个城市的自主创新环境建设实践能够被应用到所有地方。因此本文参考了国家创新系统的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根据城市自主创新系统包含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机构和它们的功能,提出城市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的四个重要方面。

城市自主创新政策

20世纪70年代,人们认识到西方国家经济问题是结构特征而不仅仅是经济循环的结果。同时日本作为技术和经济领导者的出现,以及西欧与美国竞争情况的加剧,这些发展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政策的增加。

20世纪60-70年代西欧自主创新政策主要集中于大型计划、大企业、科研机构以及原始性创新,创新政策在20世纪80年生变化,目前世界各国的创新政策在更大的程度上是地方性的并且集中于中小企业。因为大企业有能力以它们自己的方式与国家和国际创新网络合作,大企业经常依靠国家和国际技术政策而不是依靠城市自主创新政策,所以地方政府在制定自主创新政策时应当将中小企业作为政策的目标群体。

中小企业常常缺乏能力和所需资源去从事自主创新活动,引入新技术和训练员工。有些中小企业甚至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无法识别自身的需求,因此无法参与到城市自主创新网络中。因此,地方政府应在充分利用地方资源的基础上,制定适合城市特征的自主创新政策,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

(一)建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地方政府应挑选出那些技术上领先的企业、产品有良好市场前景的企业或者具有出口导向的企业作为资助的目标群体。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目标群体的需求,在科技投入、研究计划等方面向这些企业倾斜。地方政府创新政策的重点是激励这些企业在新产品和工艺的特定发展上以及它们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地方政府的激励型政策应包括金融政策(如优先贷款和优惠贷款、设立创新风险基金等),财政政策(如对创新的奖励、对研究与开发的投入、拨款等),税收政策(如减免税等),分配政策(如从利润中提取创新基金等),信息政策(如建立区域信息化基础结构为创新主体及时提供准确的信息),专利政策(如保护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专利制度等)和其他政策(如提供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等)。

(二)创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人力资源发展政策

人才竞争政策包括人才培养政策、人才使用政策、人才流动政策、人才吸引政策等,是许多国家多年来一直重视的政策工具。近年来的主要趋势是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随着发达国家不断加强人才竞争政策,国内许多城市相继提出人才战略,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在城市自主创新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地方政府对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关键领域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三)发挥技术中介体系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技术中介组织迅速发展,但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的技术中介组织不能有效地满足国家创新体系中各方的需求。而且我国的技术中介系统遵循美国的模式,重点对创新相关环境建设提供间接的支持。但是目前我国的金融政策和创新环境并不像美国那样完善,所以我国的技术中介系统在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培育技术中介体系,使技术中介系统实现直接支持科技活动的功能;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当地技术中介体系并不完善的情况下,可以鼓励政府的科技系统或科研机构发挥技术中介的作用。地方政府的科技系统可以作为技术提供方和需求方的中间人,选择适合本地或区域企业发展的技术,或者向其它区域转移当地的创新技术。另外,政府可以鼓励当地的研究机构发挥技术中介的职能,即作为新技术的研究者也可以作为重要的中介机构,为国外或我国的研究机构与当地企业建立沟通的渠道,搭建合作的平台。

城市自主创新主体建设

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是城市自主创新的实际执行机构和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真正“生产”者。他们从事自主创新活动的数量、频率和水平是影响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所以地方政府对自主创新主体建设过程中,应把工作重点放在市场培育上,具体做法包括:

制定地方法规,力争使本区域成为开放经济区域的一员;尽可能使地方财政向自主创新领域倾斜;加大对区域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促进各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为本区域的创新型企业提供信息共享的服务平台;加大科技投入,还要改变科技投入方式,竞争性领域政府不干涉或少干涉,环境营造和公共性领域重点支持。

城市自主创新主体的互动合作

(一)创新主体间的研发合作

城市自主创新的主体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而且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有限,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具有一定难度,所以中小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发,是目前解决中小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有效手段。大学是企业和研究机构最主要的合作对象,因为大学集中了绝大多数的研究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但目前研究机构、大学和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大学和研究机构不了解企业的技术需求,企业也不知道大学和研究机构能够为它们提供什么技术。所以地方政府应在提升和发展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之间关系上加大工作力度。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研究机构从事关键和共享技术的发展,企业的重点是将合作研发的成果商业化,地方政府应在三者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以此作为解决创新压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创新主体间的技术扩散

在我国目前的创新体系中,技术扩散一般是从研究机构和大学向企业扩散,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是很少的。我国的技术扩散主要有三种机制,第一种是技术转让合同,这也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技术扩散方式;第二种是技术市场,技术市场为技术供给和需求方提供技术转让交易的平台,包括咨询、技术转让、培训、技术服务等;第三种是企业孵化,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企业是从大学和研究机构中脱离出来的,这也代表了我国创新系统中从大学和研究机构向企业的大规模的技术转移。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搭建沟通和交流的平台。政府可以组织定期的技术交流使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分享技术信息,进行技术咨询和指导等,也可以促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进行委托研究以及合作研究。政府通过促进大学、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互动合作,达到技术扩散的目的,从而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城市自主创新支撑环境建设

(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基础设施是创新能力的载体,是保障创新活动开展和创新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基础。目前,英、德、法等欧盟国家正在加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网络,把国家的实验室、图书馆、大学、医院、政府研究机构以及企业联接起来。此外,欧盟成员国也较注重优化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结构,从本国不同研究领域的资源优势和实际需要出发,选择优先研究领域,强化这些领域的资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率。

由于我国许多城市产业集中度低,产学研之间有机结合的机制尚不健全,公共创新平台亟待加强,创新基础设施过于分散,造成部门机构之间的基础信息共享程度差、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因此,加强创新平台、信息网络、共享数据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创新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不仅有利于科技人员进行创新活动,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育城市集群环境,加强产学研及中介组织之间的紧密合作。另外,政府还应加强政府、企业、科研单位、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各机构之间的协调,打破创新基础设施部门和单位所有的封闭格局,加强多层次、多种类型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并研究制定行之有效的创新基础设施管理办法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的税收优惠政策。

(二)创新文化环境建设

环境设计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环境管理

引言

为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向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保护环境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人们在实际环境生存中最基本的要求。就现阶段而言,严重的环境污染情况已经危害到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对人们的实际生活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了人们以后生活能够稳定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求相关人员采取有效地改善现阶段环境的方法,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鼓励人们积极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工作中。

1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主要是针对人们活动时可能会对身边的环境资源产生影响的提前评价和评估,具体分析可能造成的环境后果,针对现阶段的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针对性解决方法,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战略环境影响评价[1]。我国现阶段的环境工作中,只是单纯的要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针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来说,它是一种较为民主、规范的法定程序,它是受到相关法律的保护,更好的实施并促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活动,有利于帮助相关部门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热情,可以让人们积极地参与进来,进一步提高政府的科学和民主决策能力。为此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建设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自然环境保护方面和环境保护立法等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2]。可是,现阶段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逐渐突显出了更多的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并有效解决。

2环境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在进行环境工程设计过程中,不单单要考虑到工程设计的一般属性,还要高度重视整个环境工程施工中的特点,其中包括:进行环境工程设计时,将环境科学研究结果在实际应用中转变成一种可应用生产力;环境工程设计的关键内容必须要更加倾向于社会的利益;环境工程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在不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的基础上。

3环境工程设计的现状

3.1没有高度重视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近几年,我国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处理时,对于主体性的工程没有高度重视相匹配的环境工程设计,而是将环境工程设计放在了一个不是很重要的位置。对一部分工程量比较大的环境污染问题治理时,比如城市污水的排放以及垃圾的填埋等方面的问题,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也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样就会导致环境工程设计的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最终达不到保护环境的最初目的。

3.2缺乏专业性的环境工程设计人才

我国的环境治理企业相对于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外企业来说起步还是比较晚,我国现阶段仍然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在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比较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会直接降低环境工程设计水平的效果,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会丧失科学性[3]。除此之外,由于环境工作比较特殊,具有多种多样的环境工程设计方案,导致环境工程设计工作时刻处于变化的状态。所以,对于相关设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有所提高,它需要相关的设计人员具有自身独特的见解。可是在现阶段的设计人员中,会出现专业素质人员技术参差不齐的现象,会对实际的工作水平以及效率产生影响,也会直接影响到环境治理的效果。

4进一步提高环境影响评价效果的建议

4.1树立正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识

对于广大的公民来说,要想全部公民都树立正确的环境评价意识,就必须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一步推动环境工程的发展。可是环境保护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参与其中,最终才可以得到最佳效果。所以,首先要加强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力度,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积极性;其次,相关管理人员要落实日常环境保护工作,要依靠周围的力量进行对环境评价工作的动员;最后,相关部门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环境监督制度,进一步明确环境评价工作的依据,让广大民众能够自主接受环境工作监督。

4.2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

在现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相关的单位以及管理人员要不断地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地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工作[4]。在此期间,还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力度,严格监督和管理环境工程设计的相关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必须要在第一时间内提出来,并且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地方法进行解决。在现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环境设计单位、环境建设单位以及环境评价单位都会有所涉及,这就需要明确每个单位的责任和义务,确保每一项工作之间都可以有效的连接在一起。

4.3严格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

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从环保部门的角度来说,必须要严格的把控相关工作,针对于每一项工作流程都做好审批工作。对于项目建设来说,环境保护部门应该强化环境服务工作的综合性,在这基础上再构建一个优良的联动机制。相关部门如果遇到一些不符合法律法规的项目时一定要遵循基本原则不予批准[5]。

4.4协调多方主体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会涉及多个方面的主体,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落实的过程中,必须协调相关主体之间的利益。在一般情况下,想要完全避免一些利益纠纷是比较困难的。所以,相关部门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些纠纷问题,就必须要求政府部门采取相关的协调方法,妥善处理这些问题。

4.5提高公民环境工程设计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为了提升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必须要为环境工程设计工作提供更有利的参考标准,在法律法规的标准前提下,要高度重视强化公民的参与力度[6]。在一些公共的环境工程设计中公民的参与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调查问卷设计效果,有效地结合公民的意见,进一步提高环境工程信息公开的程度,更好的推动环境工程设计工作能够顺利正常的开展。

4.6建立健全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导体系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政府部门就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职责建立健全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导体系,要求定期组织一些责任心较强的专业工作人员从多方面进行环境污染的具体分析,再结合实际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环境工程设计中固体废弃物的评价[7]。

5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工程设计两者之间的关联

5.1相互融合关联的关系

在环境工程进行评价时,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建筑工程设计领域中最新的情况,要结合实际情况来明确环境工程设计方面的标准,做好并预防建设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制定出相关的措施。

5.2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我国的建筑行业和环境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要时刻保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下,要正确引导人们树立并改变自身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建立一个自主保护环境意识,将环境保护与建筑施工的关系慢慢的转变为主客体关系,将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入到我国的整个环境工程施工工作中和保护工作中[8]。

6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保护已经引起了广大公民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在开展环境工程设计工作中,环境影响评价尤为关键。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必须要详细、具体的分析相关内容,使环境工程设计可以作为有效依据,确保社会的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基础上,相关部门要制定适合现阶段时展的环境保护以及污染治理方法,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河山,黎晓霞,徐颂,等.环境工程类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9):33-34.

[2]李柏林,夭开芳,李晔,等.环境工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4):135-136.

[3]蒋山泉,孙向卫,凌立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职业资格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教育改革[J].广东化工,2017,44(3):184-185,187.

[4]郑宾国,张珂,牛俊玲,等.职业资格制度下环境工程专业高等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6,35(26):274-275.

[5]李江,李金娟,张瑞雪,等.贵州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类教学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5):21-24.

[6]张吉强,张琼,张晨曦.环境工程开放性实验教学设计———以《芬顿氧化废水实验》为例[J].山东化工,2019,48(15):213-215.

[7]孙嘉龙,贾彦龙,唐雅琴,等.基于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特征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思考———以贵州理工学院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4):41-42.

环境设计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装饰;室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回顾与发展

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在不断进步与发展,城市化建设也呈现出逐渐加快的趋势,新老城市的建设与美化势在必行。我国政府以及人民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这对环境设计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其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没有专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理论基础,所以说是一种挑战,而环保与生态的融合更是现代环境设计者所缺乏的重要设计理念,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促进城市生态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对上述现象的有效改善,同时这也是我国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

1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历程

1.1建国初期的建筑装饰设计

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经济条件极为艰苦。1949年至1952年属于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同时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此期间开展。规模较小是当时项目建设的显著特征,但见效快是其明显优势。我国在五十年代是建筑设计人数仍处于较少阶段,设计力量整体上呈现薄弱的现象。旧中国的建筑设计事务所以及营造厂商是室内建筑设计人员的主要来源,在实际开展建筑设计工作时仅能做到对建筑的简单加固,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美化与设计。建筑项目主体缺乏,整个建筑行业处于未出未起步阶段。

1.2改革开放时期的建筑室内设计

1.2.1建筑室内设计的恢复与发展

1978年国民经济建设逐渐开始复苏,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沿海地区,例如深圳以及广州等地属于改革开放较早的区域,在不断进行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提高对建筑设计的重视程度。因其港澳信息以及市场优势较强,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开始展开对大型公共建筑的建造与设计,在这种大趋势大背景之下,许多现代装饰装修工程以及土木建筑工程应运而生,对时代的发展与需求进行有效的满足。这种趋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发展与影响,最终实现该类公司全国范围内建立的现象出现。这属于我国建筑设计刚刚起步的阶段。

1.2.2建筑室内设计的探索与竞争

根据相关调查与研究显示,我国建筑装饰主要由建设系统、轻工系统以及经贸委系统共同组成,现阶段我国有已有该种类型的公司上万家,共有十余万工作人员从事该项工作。其中不乏有专业经验的老设计师,不仅具有专业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成功实现对一些成熟作品的创建。

1.2.3建筑室内设计的规模与壮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对国外设计师的优秀作品进行引进,上海的波特曼大酒店、北京建国大饭店以及凯宾斯基大酒店都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建筑室内设计逐渐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朝阳产业。国内外设计师呈现出流派纷呈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建筑室内设计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大部分设计人员还是存在整体素质较低的现象,引起没有受到过专业的基础教育与系统的培训,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对我国建筑室内设计工作的顺利进行有极大的阻碍作用。

1.3持续发展时期的环境艺术设计

1.3.1城市化的进程,促进了建筑环境的发展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逐渐提高对生存环境的重视,同时展开对开持续发展的不断追求。物质水平的提高与改革开放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加快的同时一定伴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国内与国外之间频繁的交流对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城市广场以及建筑全体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这促使室内建筑师的工作不在局限于工程项目之内,而是面临全新的系统工程。传统的设计工作只需要对环境设计意识进行满足,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需要实现对是生态理念以及人文设计等的有机结合,同时该项工作的首要条件就是人为因素。

1.3.2可持续发展下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随着跨世纪的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化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得到共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正是在世纪之交的背景下,从建筑室内设计中脱颖而出的。其基本设计理念,就是从单纯的产品意识向环境生态意识的转换。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行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总体布局中,处于协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位置。环境艺术设计最终要实现的目标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设计,其核心的理念就是创造符合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的生态系统。200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和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并发起的首届“为中国而设计”大奖赛和高峰论坛,全国设计精英与专家学者积极参与,一些年轻新锐的优秀设计师也在此活动中脱颖而出,并对中国奥运会建筑与环境设计、北京国家大剧院城市景观环境建设、上海浦东新机场环境设计、深圳万科第五园和长城脚下的公社居住环境概念设计及全国大型城市的主体广场和景观大道的生态环境设计等产生诸多影响。此期,中国的环境设计师开始了把国际化水平作为追逐的目标。特别是在后奥运时代来临之时,中国当代建筑将以中国精神表达中华文化,而过渡到将中国智慧融入到当代建筑环境之中。

2展望

回顾过去,中国的建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建国初期“十大建筑”装饰风艰难起步、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下室内设计的曲折探索、反思前行的生态建筑环境艺术设计大发展的历程。如今,设计将成为人类对未来追求生活、生存质量需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融入了文化。探索本土设计的发展,形成有时代精神和文化特色的设计发展趋势,即“继承、创新、发展”将是未来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的目标与取向。如何全面理解、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致力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问题,是时代赋予环境艺术设计师的使命与责任,并在承担这一使命过程中,推进中国现代建筑环境设计文化的发展。为此提倡绿色低碳设计,与城市规划师、建筑设计师、风景园林师通力配合,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再生能源,以人为本,按照生态美学要求,基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对城市广场、建筑环境、人居环境、园林景观以及工作娱乐休闲场所等进行空间、形态以及人为环境的综合设计,营造和建设更加美好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活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张健,马奥洋,瞿义.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9):95.

[2]刘志民.我国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简述[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7(1):25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