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岗前储备;职业指导;就业创业

中国分类号:G718.5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目前,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毕业生的就业安置工作。通过对我校近年来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学生就业的比例每年均超过97%,但就业的质量不高,表现为专业不对口、就业面分散不便于跟踪管理、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工资待遇较低等。

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①在外省就业的学生的较多。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滞后,我校有93%的毕业生到浙江、江苏、北京、上海等地就业,这对他们的生活、管理、生理和心理适应带来较大的不便。因此工作的稳定性较差。②有51%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符,这就降低了他们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阻碍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③工资待遇低。由于推荐安置的工作多为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工资报酬偏低,降低了对学生的吸引力。④“跳槽”现象严重。这既反映了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水平不高,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意识不强,对岗位工作的不适应,同时也严重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几经易岗,最后还是无所事事。

正如教育部领导在全国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谈到:总的看,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形势都将比较严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相当艰巨,劳动力总量供需矛盾突出,就业压力持续加大,今后一个时期,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不会有明显改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招生工作,甚至制约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因此,探索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已成为职业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

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就是我们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根本标志。要想真正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做好他们的就业指导工作,使他们掌握必备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和社会,尤其是市场经济状况下的就业形势。因此抓好、抓实、抓活职业指导工作,对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的作用。近两年,我校经过对以往做法的潜心研究与大胆实践,形成了一套科学而完备的岗前就业指导培训体系,绩效比较明显:

一、加强对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宏观管理,以“职业指导工作”为抓手,为毕业生构建有效的岗前指导培训储备平台

1、重视职业指导研究工作队伍的建设。学校成立了以一位业务副校长为组长,由就业处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有班主任、政治课老师等一批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同志组成的课题研究小组。

将就业指导工作渗入学校的各层面,提高全体教职工职业指导意识和工作艺术。学校坚持组织包括课题研究教师在内的所有教职工参加各级职业指导课教材培训、科研讲座、论文交流和职业指导优质课比赛等研究活动。同时,还邀请职业指导专家和优秀企业管理者来校办讲座,以帮助职业指导老师吸纳新的科研思想,增强职业指导能力。

2、重视职业指导课教材的科学选取,优化设计职业指导课教学计划。

3、重视在就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拓宽他们的就业面。学校高度重视为学生提供实训环境和条件,我校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校内实训条件的改善。

二、加大职业指导教学改革和理论研究力度,用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

1、积极进行符合职业指导特点的教学模式探索。根据职业指导课的目的、任务,学校自始自终支持并鼓励相关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师多次参加职业指导优质课比赛,调动了教师们认真思考如何教好职业指导课的积极性,展示了他们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组织教学的能力,交流了“模拟式”、“启发式”、“讨论式”等种种生动教法,提高了职业指导课的质量。

2、认真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探索。职业指导是一门新兴的、既有实践总结又有一定理论体系的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为了使相关老师通过研究与实验能够在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中取得理论成果,学校不仅积极组织研究人员参加课题组举办的职业指导学术研讨会,认真撰写职业指导研究文章,而且学校还定期举办“职业指导论文评选”活动,以此促使教师们重视及时收集、总结和提炼好的经验与做法,注重成果的物化和推广。

同时鼓励相关人员对我校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积累第一手材料,找出典型案例,学会分析总结。例如我校毕业生锁必天、卢参谋、翁厚江、马紫薇等优秀创业事迹,已编入职业指导课的校本教材中,要求在职业指导课上,必须结合我校毕业生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这些研究成果,在学校的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完善毕业生就业安置机构,以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效性

为了帮助毕业生走好迈向社会的第一步,学校建立了人才就业信息网络。学校的“就业处”通过因特网、信函、电话、传真和“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相继和浙江、福建、江苏、北京等多家企业事业单位和20多家大型人才交流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提供了充分的招工信息保证。

定期举办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暨供需见面会,学生毕业前,学校的“就业处”通过已建立的人才就业信息网络广泛搜集用工信息,然后反复考察招工单位,从中筛选出各方面条件最优的招工信息,通过宣传栏、会议等形式向学生公布,供其选择。

通过毕业生实习就业指导和供需见面会,学校针对毕业生求职成败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指导,从对策方面给学生以指导,让学生吸取别人求职成败的经验和教训,过好择业关。其次,安排用工单位在供需见面会上介绍单位基本情况和招工情况,让学生对招聘单位有一个更全面、具体的了解。为学生的“双向”选择做好准备。最后,招工单位和求职学生进行双选。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1.1经济效益的理论分析

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个人经济收益的研究分析,可以从理论上解答学生和家长关于上高职在经济上是否合算的疑问。孔洁对部分中职学生及其所在家庭(93%来自农村)进行抽样调查,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国家救助政策下(2007年秋季起对农村生源和城市贫困生源每年补贴1500元)中职学生的受教育成本和总收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职学生每年支付的直接成本为6000~6900元,加上机会成本,总成本为20000~20900元。从净收益角度看,初中毕业生接受中职教育比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者的人力资本收益高89327.85元(不含通过助学贷款、勤工俭学、学费减免、奖学金等方式获得的收益),这使平均寿命为70岁的接受中职教育者持久收入每年提高3336.32元(相当于12.19%的报酬率)。此外还可获得无法量化的间接收益[14]。李飞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计算出长沙市2007届一般高职毕业生和高技能高职毕业生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分别为19.5%和31.6%[15]。夏章霞研究表明,世界上已有多个国家有教育收益率的估算结果,教育收益率一般10%以上,也就是说,在就业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每增加1年的教育可提高10%的个人收入。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即一般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国家[1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的投入产出高于中职教育。但是如果把2009年开始实施的对中职学校来自农村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政策和2012年起实行的中职助学金资助范围调整(扩大)政策考虑进去,这个“高”会大打折扣。

1.2可以直接感受的指标

1.2.1教育支出和就业情况。学生在校期间支出的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生活费、交通费等。高职的学费较中职高,缺乏国家普惠性质的救助政策,加上高职生的总求学时间较长,高职学校可能比中职学校更远离家庭,因此人们明显感到高职的求学成本高于中职。在助学贷款政策落实得不好(银行不积极,贷款手续烦琐)的地区,经济状况不好的家庭选择读高职可能比较吃力。这些因素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就业和工资收入方面,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2届呈现上升,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其中高职高专院校2011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88.1%)较2009届(85.2%)上升了2.9个百分点,专业对口率(高职高专)为59.0%,比2009届(57.0%)上升了2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08届(61.0%)。同时,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呈现连续增长,2011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的增长尤为明显,其中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的月收入(2142元)较2009届(1890元)增长了252元。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毕业后3年内获得过职位晋升机会的占60%[17]。《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全国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86.7%~93.2%,专业对口率为62%,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平均为2731元[18]。毕业生就业率和薪资的上升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旺盛相关。同时,物价上涨导致薪资期待的升高是原因之一[17]。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6.71%,较2010年略有提升。在10个城市开展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抽样调查发现,对口就业率为72.91%。75.04%毕业生就业起薪在1000~2000元,6.03%的毕业生起薪低于1000元,38.76%的毕业生起薪为1000~1500元,36.28%的毕业生起薪为1500~2000元,19.02%的毕业生起薪高于2000元[19]。2012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7.30%[20]。从以上数据可知,2011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对口率均高于高职。相关调查表明,2007~2011年我国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但中职生的社会认可度降低,上升渠道日趋狭窄,与其高就业率形成巨大的反差[21]。高职毕业生的月收入高于中职毕业生,但优势可能并不明显(考虑到中职毕业生收入数据是起薪且时间点不明,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会有所提高,与高职毕业生的收入数的差值会变小)。

1.2.2可获得的证书和深造渠道。当今社会,学生在校所能获得的各种证书仍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能获得的证书等级和层次是学生和家长比较关心的。此外,由于中职和高职的学历层次都比较低,因此升学渠道也是学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从学历证书来看,上高职可以获得大专学历证书,而上中专只能获得中专学历证书。获得大专学历(或学力)的学生继续深造获得本科证书的渠道较多,如“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等,尤其是“专接本”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22],就读比例越来越高(比例一般不受限制)。中职生一般只能升至高职,且国家对其比例有一定的控制(2012年实际比例为11.60%)[23]。与此同时,受应用型大学本科毕业生的“挤压”,就业时高职生的大专学历证书与中专学历证书相比并无太大优势。从其他可获得的相关证书看,中职生一般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可获得中级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高职生一般也可获得中级证书,有些学生还能获得高级证书,且有机会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因此高职生获取高级证书或其他证书的机会多于中职生。但也有研究认为,高职生在校期间学习内容多、要求高,获取高级证书并不容易,毕业时只能拿着同样等级的证书和专科毕业文凭与中职生竞争上岗,而这份毕业文凭又会受到其他各种高等教育文凭或证书的冲击,这对高职生极为不利[24]。

2毕业生的能力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应届毕业生;心理资本;就业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毕业生属于高技能人才,但是相比本科生、研究生学历较低,学历上无明显优势,在目前就业形式严峻的情况下,他们承受着更多的压力,就业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相对较低。[1]在心理、个性、态度等因素的缺陷影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资本,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和途径。心理资本即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是促进个人成长和绩效提升的心理资源[2]。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提升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可以通过加强高职应届毕业生心理资本的积累来实现。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对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应届毕业生共150人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38份,其中男生14人,女生124 人;独生子女23 人,非独生子女115人;来自城市19人,来自县镇27人,来自农村92人。

(二)研究工具

一是选用张阔等编制的《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3], 该问卷采用Likert 5 点计分。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自我效能、韧性、希望和乐观,共26个项目。二是参考朱慧自编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调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专业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自我发展、适应能力、应聘能力,共52道题,从不符合到非常符合采用5级计分方法[4]。

(三)数据处理本次研究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三、高职毕业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现状

(一)高职应届毕业生心理资本、就业能力及各因子均值、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差异分析、是否获得过奖学金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心理资本的总体均值表示高职应届毕业生心理资本的总体水平,用各构成因子的均值表示各因子水平。就业能力的总体均值表示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总体水平,用各构成因子的均值表示各因子水平。统计分析发现,心理资本总体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于理论中值3)。四个构成因子中希望得分最高,韧性得分最低。就业能力总体均分及各构成因子的均分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大于理论中值3)。在就业能力的各项因子中,自我发展能力得分最高,专业能力得分最低。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心理资本、就业能力及其各因子在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是否获得过奖学金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在心理资本及各因子得分上,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均高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其中,在自我效能差异显著(P

(二)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因子、希望因子、乐观因子与就业能力相关显著(p

(三)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回归分析。

以心理资本的自我效能、希望、坚韧性、乐观为自变量,以就业能力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心理资本的哪些维度可以有效预测就业能力。结果参见表3。结果表明,自我效能进入回归方程,对就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

四、高职应届毕I生心理资本与就业能力的讨论分析

(一)高职应届毕业生心理资本的讨论分析

经研究发现,高职应届毕业生心理资本总体均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说明高职毕业生的心理资本具备基本的储备,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而且通过调查发现希望水平最高,乐观次之,自我效能第三,韧性水平最低。具体表现为:在遇到实习、就业中遇到挫折时,高职应届毕业生能够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预定目标,并对现在和未来持积极态度,拥有胜任任务的自信。但相对而言,面对挫折、失败时,恢复能力较缓慢,成长和进步较小。

在自我效能因子上,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上差异显著。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感是指拥有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自信。[5]。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同学,经常帮助老师和同学处理各项事务,在组织、沟通、领导等能力方面得到了锻炼,使他们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比较自信。此外,在自我效能、希望因子上,是否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差异显著。获得过奖学金的同学成绩较优异,综合素质较高,这些同学往往具备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且遇到挫折时能更好的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预定目标。

(二)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讨论分析

研究分析发现,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总体均分及各个因子的均分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较高的水平,也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在就业能力的构成因子中,自我发展能力最高,然后是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应聘能力、思维能力,专业能力最低。这说明高职应届毕业生的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强,专业能力相对较弱。表明高职应届毕业生有较强的成功欲望,具有持续的学习能力,以保持自己的竞争力。但相对来说,存在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较不足,职业适应能力薄弱,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较差的问题,尤其在专业理论基础不扎实,专业技能不熟练方面表现突出。

在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上,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有显著差异。在总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上,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高于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新的技能,有较好沟通、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且具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此外,是否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在思维能力因子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在思维能力因子上得分明显高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学生。获得奖学金的同学成绩优异,有较好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

(三)心理资本对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通过研究发现,心理资本能够影响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通过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发现,心理资本中的自我效能维度对就业能力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拥有高自我效能感的高职应届毕业生会更加努力的追求自己设定的求职目标。在通过不断努力达到设定目标的过程中,他们获得了具有完成挑战性任务的自信,所以才使得就业能力得到提升。

五、结论

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对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其中,自我效能感因子对就业能力有正向预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提升心理资本来提高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高职应届毕业生即将踏入职场,这就要求他们在校期间,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一方面要多积累学生干部经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认清当前就业形势,做好自我评估,积极培养自我效能感,设置合理求职目标,及时调整求职方案,在遇到挫折时,正确看待挫折,进行积极自我暗示,保持良好情绪,增强韧性,使得他们更具有就业竞争力。对学校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可以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希望品质、抗压能力和乐观精神,使学生就业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京.高职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4.

[2][5]王尧骏.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J]].应用心理学,2013,19(1):65-71.

[3]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01):58-64.

[4]朱慧.高校本科生就业能力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通过对海南某高职院校的实地调查,分析了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储备、职业适应能力及就业满意度状况。通过研究发现,就业观念、就业储备、职业适应能力的不同方面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不同,其中工作待遇因素、实践经验储备、人际技能和专业技能显著影响其就业满意度。

关键词 :就业观念;就业储备;职业适应;就业满意度;高职旅游酒店专业

基金项目:海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研究”(项目编号:HNJG2014-74);琼台师范校级课题“高职旅游酒店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研究——以琼台为例的研究”

作者简介:党春艳,女,琼台师范学校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53-05

一、文献回顾

青年的就业问题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推动高质量的就业”以来,各学科学者对青年就业尤其是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视和研究热情再度被掀起。

有关学者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研究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是针对高职毕业生群体自身就业状况的分析,如陈良焜、杨钋通过分析高职毕业生内部就业优势发现,高职水利、土建类专业在就业率和收入上比文体、教育、娱乐业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就业率优势和收入优势。[1]

另外,一部分学者还从就业观念、就业质量方面分析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在测量就业观念时,主要通过测量毕业生收入预期及其准确性,以及收入预期对就业的影响。如许申利用“职业特征的偏好”和“求职条件的预期”来衡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2] 张万英通过“社会名望因素”、“发展空间因素”、“社会保障因素”、“职业的稳定性因素”、“工作性质因素”以及“家庭因素”和“自我实现价值因素”7个就业价值观维度来衡量高职生就业观念。[3]

随着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金美兰、陈贵超通过对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调查数据分析,认为自我实现、工作本身和工作报酬是影响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三大因素。[4]

徐建俊通过对影响高职毕业生生就业质量因素的分析,提出“1234”提高其就业质量的就业工作模式。[5]

其二是对高职生与本科生就业状况横向比较的分析。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钋等人的研究,他们通过横向比较本科与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结果的差异,纵向比较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与其实际就业结果的差异,认为本科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迥异,高等职业教育对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和就职结果影响显著,且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显著改变其求职结果。[6]

近年来,随着高职示范校建设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大都开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转型,在此背景下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就业储备和就业适应能力有了怎样的变化?笔者通过对海南某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类专业毕业生的实地调查,分析其就业观念、就业储备和职业适应情况及毕业生对就业满意度。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的选取

为保证研究的全面性和精确性,本研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QT学校高职旅游酒店专业201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200名作为研究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定量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所需要的资料,课题组成员将问卷通过实地发放、邮箱、QQ群等方式发放到调查对象手中,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全部问卷资料均利用spss(17.0版本)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看中的因素分析

毕业生就业是看重的因素可以直接的反映其就业观念,本研究通过多重响应交叉分析对毕业生就业前和就业后最看重的因素进行对比。(见表1)

首先,总体来看,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毕业刚找工作时和现在找工作最看重的因素都是收入福利等物质待遇,而且,女生比男生更看重物质福利待遇。排在第二位的是工作对个人能力的促进作用,男生比女生更看重这个因素。第三看重的因素是工作符合个人兴趣的程度,毕业时女生更看重此因素,毕业后男生更看重。

其次,相对于毕业前对,无论男生还是女生现在找工作时对工作单位人机关系、职业声望、晋升机会看中的比例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而且,女生对人工作中人际关系看中的比例更大,比男生高出近一倍,说明女生更注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情况。

最后,从表1还可以看出,毕业前男生和女生都很看重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但现在找工作时对这个因素看重的比例大大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高职毕业生不断调整自己的就业观念,不再单纯追求专业与工作相关,以达到先就业在择业的目的。也可能是在工作中发现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并不能保证其完全胜任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才是更能胜任工作的保障,因此,可以认为,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其就业观念更趋于理性。

(二)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储备分析

通过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表现的因子分析,将高职旅游酒店毕业生在校期间的就业储备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政治资本储备型,这类学生在校期间活跃在校院学生会和团委,多有担任学会生或班干部的经历,是学校的政治精英;第二种为专业知识储备型,此类学生平时注重专业知识及外语知识的学习,有获得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的经历,属于学习精英;第三种为实践经验储备型,该类学生更加注重自己就业实践经验的积累,有勤工助学、在企业打工兼职赚钱的经历,属于学生中的经济精英。

另外,本文还对毕业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做了分析,具体结果详见表2。

由表2可知,首先,毕业生英语水平证书获取率最高,通过率达到62.3%,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毕业生外语水平成为一个较为重视的因素。通过调查得知,海南高职院校旅游酒店专业都开设有旅游专业英语和酒店专业英语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高职旅游酒店专业毕业生英语水平证书的获取率。其次,学生获取酒店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也达到60.6%,但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旅游酒店类毕业生从事导游工作的必备上岗证书的导游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和通过比例都很低,只有4.6%的学生考取该证书。尽管诸如餐厅服务员等级证书、前厅服务员等级证书等就业行业相关证书相比导游证而言较好通过,而且考试费用成本低,但这样的考取比例还是很不尽如人意,跟旅游就业行业相关的人力资源证书有高达94.3%的学生没有考过,考取的比例也仅有2.9%。因此,高职旅游酒店类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总体看来是比较低的,而且,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与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视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衡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职旅游酒店类毕业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待提高。

(三)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分析

职业适应能力强弱是衡量毕业生综合素质好坏的重要指标,而综合素质高低是就业质量高低的重要保证性因素。为了衡量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笔者分析了毕业生具体岗位变化程度和毕业生对尝试新工作的态度。调查发现,16.6%的毕业生工作岗位变化非常大,26.9%的毕业生工作岗位变化比较大,没有变化的只有19.4%。另外,48.6%的毕业生认为,有必要不断尝试新工作,认为非常有必要变化的比例为25.1%,只有2?3%的毕业生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尝试新工作。这说明他们在岗位的轮换中基本能适应岗位变化的要求并且能够认识到这种变化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通过因子分析发现,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见表3)

(四)就业观念、就业储备及职业适应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模型分析

通过分析就业观念、就业储备及职业适应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对毕业生求职看中的因素进行了因子提取,主要分为工作待遇因素和发展潜力因素两个因子。结果对毕业生的就业储备因子及职业适应因子分类,对工作待遇、发展潜力、政治资本储备、专业知识储备、实践经验储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交际技能增强、专业技能增强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进行线性回归分析。(见表4)

调查结果发现,在以上影响因素中,只有工作待遇因素、实践经验储备、交际技能和专业技能四个变量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小于0.05,从而进入了回归方程。说明工作待遇、专业技能、交际技能和实践经验能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其中,工作待遇因素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最大,往后依次是专业技能增强、交际技能增强和实践经验储备。

值得注意的是职业资格证书考取与否并没有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这可能因为职业资格证书只在求职时影响其就职机会,而一旦工作职业资格证书发挥的作用就相应减少,因此,毕业生并没有感到职业资格证书对其就业满意程度的影响,但这并不说明职业资格证书不重要。另外,政治资本储备与专业知识储备也没有显著影响其就业满意度,这可能主要与毕业生主要在企业就业有关,企业更注重的是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而不是其是否有学生干部经历,加上毕业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跟企业实际用到的知识还有一定的距离,结合实践经验型储备进入回归方程可以说明,对于旅游酒店类专业毕业生而言,没有实际操作经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储备并不能对毕业生工作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当然也不会有助于提升其就业满意度。

四、结论与思考

(一)基本结论

1.在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里,无论是毕业时还是现在,毕业生最看中的因素都是物质福利待遇、工作对个人能力的促进及工作符合个人兴趣的程度。不同的是,与刚就业时相比,毕业生对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程度重视程度下降,而对工作单位人机关系、职业声望、晋升机会看中的比例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2.根据毕业生的在校表现,可将其就业储备分为政治资本储备、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实践经验储备三种类型,而且毕业生在校期间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总体来看处于较低水平。

3.总体看来,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较强,其职业适应能力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能力的增强和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4.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就业观念、就业储备及职业适应能力中,只有工作待遇、交际技能、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能显著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毕业生求职时看中的发展潜力、政治资本储备、专业知识储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对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没有显著影响。

(二)相关思考

基于本文的研究,笔者认为,在高职旅游酒店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以帮助毕业生改善就业状况。

1.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其树立更为理性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就业时最看重的因素是物资福利待遇情况,为避免高职毕业生对物质福利待遇期望过高而影响其择业就业,高校应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和引导,如可以通过向毕业生提供近期劳动力信息来帮助他们了解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和未来潜在就业岗位的薪资情况,以帮助他们调节个人对物质福利待遇的期望,使其预期符合劳动力市场实际水平,以提高其就业满意度。

2.加强对毕业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调查得知,人际交往技能能够显著提高其就业满意度,因此,在校期间应加强对毕业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及组织相应的团队活动,提升毕业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水平。

3.加大对毕业生实践能力的训练。一方面,加强对毕业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践训练,力争缩小课堂理论技能知识与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提高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鼓励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参与企业顶岗实习全面提升自身实践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良焜,杨钋.我国高职毕业生内部就业优势的经济计量分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4).

[2]许申.高职与一般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差异分析[D].北京: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论文,2011.

[3]张万英.影响在校高职生就业观念因素的研究[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4] 金美兰,陈贵超. 基于因子分析的旅游类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探析[J].旅游论坛,2011(4).

[5]徐建俊.高职院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探析[J].前言,2013(10).

在职研究生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3-0145

一、问题提出

职业认同是主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正性评价,它是激励该主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内在心理因素;它也是主体对自身所从事职业的一种看法,包括从事该职业能达到的目标、该职业所能产生的社会价值、社会舆论对该职业的认可程度所带来的正性或负性情感状态等。结合各学者对此概念的剖析,职业认同更应该是动态和静态的结合。动态包含了主体从自身职业经历中不断发展,确定和修正自己职业角色的过程。静态包含了主体对自身职业角色的认可和不断对当前职业现状进行的反思,而这也是职业认同最大的优势即通过不断反思,促进主体职业发展。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特别是对普惠性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而我国成人教育的蓬勃发展,使成人教育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幼儿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近几年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缺乏职业认同感。

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有其群体的特殊性,他们中有已经有过教学经验或其他工作经验的个体,也有没有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或肄业生;学习形式也相对灵活。因此该群体在知识基础、专业理论和实践学习、职业情感、社会地位、工资待遇、自我职业能力的评价等方面比其他全日制统招学前教育学生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危机。而他们却是目前普惠性学前教育中重要的师资力量。该群体的职业认同感高低关系到他们是否热爱工作,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上岗前的职业认同感就成为成人教育中的一个紧迫且重要的任务,也是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新课题。研究以职业认同为切入点,探究成人教育中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将有利于该群体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提高该群体的职业认同感,促进专业化发展和提高师资质量;同时可以完善目前我国幼儿教师的培养模式,为将来的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自编《学前教育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首先,该问卷在查阅和参考大量国内外关于职业认同感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方面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了基本的理论构想,建立了现有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维度指标;其次,通过对5名在职幼儿教师和随机抽取的50名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学生的访谈,修改和确定了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维度指标,并编制问卷。此种编制问卷的过程保证了该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问卷共33个题目,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情况调查,包括8个题目。主要涉及年级、生源类型、报考意愿、毕业后的打算等。第二部分是职业认同感调查,也是此次调查的核心,包括25个题目。主要涉及专业认同(9个题目)、职业认知(6个题目)、职业情感(4个题目)和自我职业效能感(6个题目)四大维度。

问卷计分方式分为两种。问卷第一部分采用百分数和质性的分析方法进行统计。问卷第二部分25个题目全部为正向选择题,采用李克特式5点计分法,采用EXCEL和SPSS19.0相结合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经过预测结果显示,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32,说明该问卷的信度较好,符合测量学的标准,可以作为调查的可靠工具。受客观现实和研究能力的限制,本研究的范围为四川师范大学成人教育中专科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研究中所使用的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是指职前培养,主要指在校学习的培养方式,不包括函授、自考和在职进修的培养方式。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学前教育专业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成教学生共356人进行现场测试,实际发放问卷352份,收回有效问卷329份,剔除未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多选、漏选、波浪形作答、同一性作答等无效问卷23份,有效回收率为93.4%。

三、研究结果

1.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问卷第一部分基本情况的分析结果如下。生源类型中,高中起点学生人数为235人,占总人数71.53%;中职起点学生人数为83人,占总人数25.23%,其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61人,占总人数18.54%,其他专业(包含汽修、计算机、舞蹈、旅游管理、护理、电子电器和会计等专业)学生22人,占总人数6.67%;工作后来就读的学生11人,占总人数3.34%,他们的职业包括幼儿教师、前台、文员、公司业务员等。一年级学生282人,占总人数85.71%,二年级学生47人,占总人数14.29%。对自己专业和就业出路的分析中,307人占总人数93.31%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出于将来做幼儿教师的考虑;310人占总人数94.22%打算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186人占总人数56.53%打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是为了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75人占总人数22.79%是为了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打算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93人占总人数89.06%的学生打算毕业后到公立幼儿园或私立幼儿园就职。

2.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特征

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较好,但学生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存在较大差异。在每个维度上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中,最大的分值差在专业认同维度上达到了18分,而职业认知和自我职业效能感维度上的分值差也分别达到了17分和16分。不同年级学生在职业认同上的情况不同,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随着年级的增长,职业认同四个维度的分数都有所提高;二是,专业认同和自我职业效能感两个维度的分数随着年级的升高增长相对较快。不同生源类型在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不同,其中较突出的是在自我职业效能感维度上。该维度上高中起点(平均分20.11)和工作起点(平均分21.76)的学生得分远低于中职起点(平均分28.24)的学生。对于将来就业方向的不同,学生在职业认同四个维度上的差异不同。四个维度中职业情感和自我职业效能感的差异较显著,毕业后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分数分别高于毕业后不从事幼儿教师职业的学生2.14和2.02,而在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两者的差异不大。

四、分析与讨论

1.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特点

从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到,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是较好的。与王艳玲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相比,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更加积极和正面,在对于未来职业的选择上也更加清晰和明确。这应该是源于学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的抉择有关。本科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就读学前教育专业是非第一志愿录取,有的甚至是被调剂后录取的,因此部分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对学前教育了解不多,专业学习很被动。甚至有学生不认可该专业的情况,他们认为本科生教幼儿园是大材小用,实现不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成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时范围较广,通常是结合家人、朋友和自身的特点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他们在专业选择上有了更多主动的思考。调查结果显示93.31%的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学习是出于将来做幼儿教师的考虑,94.22%的学生打算毕业后选择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这显示出成教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认知更加明晰。

2.辨清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和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

在本次研究结果中,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因年级、生源类型和对将来职业选择上的不同对自身职业认同感所带来的不同效应。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体现出职业认同感的稳步增加,且专业认同和自我职业效能增长较快的趋势。这与王杰等对学前教育本科学生职业认同的研究结果相似。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接受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越来越多,越来越明确,同时各个专业课老师的引导和专业学习的氛围融入,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做了很大贡献。但结果显示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情感的提高程度有限,这提示我们尽管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对专业更加熟悉和认可,对自己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的把控有了更多自信,但是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对自己职业未来发展的期望并未提高。这对成人教育中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方式提出了新的议题,既如何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期望。

在不同生源类型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状况也出现其独有的特征。即是中职起点的学生在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得分上远高于高中起点和工作后就学的学生,在其他维度上三者的差异不大。这与宋妍萍的研究结果有共通之处,她指出:不同生源类型的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的职业价值观有显著差异。分析中职起点的学生成分发现中职起点的学生中(共83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居多(共61人),这足以可见个中缘由。中职就读学前教育的学生,在参加成人教育前就早已接触学前教育多年,也进行过多种学前教育技能的训练。因此他们在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技巧、组织一日活动和琴棋书画等方面优于其他两个群体。

对将来职业的选择上,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出现差异。毕业后打算从事幼儿教育的学生在职业认同感得分上高于毕业后不从事幼儿教师的学生。其中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两者的差异不大,在职业情感和自我职业效能感上的差异更大。这应该归因于毕业后不打算从事幼儿教师的学生对专业的理性抉择,在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这部分学生通常认为,虽然我不喜欢这个专业,也不太喜欢小朋友,但是学这个专业比较容易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所以,他们在专业认同和职业认知上是认可学前教育专业的,但是对职业的兴趣和喜爱,以及对职业的自我效能感则较差一些。

本研究显示出年级、生源类型以及将来职业选择上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职业认同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幼儿教育职业的认同是将来作为幼儿教师情感最持久的原动力,是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职业认同感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甚至还会影响到未来部分幼教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因此,根据此次研究的结果,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匹配等从各方面激发学前教育专业成教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同时,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深入探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艳玲.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困境与消解[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2]王杰,薛钰川.学前教育本科生职业认同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

[3]宋妍萍.学前教育专业专科生职业价值观的调查[J].学前教育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