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业晋升工作总结

物业晋升工作总结

物业晋升工作总结

物业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重庆保税港区 人力资源 创新

一、引言

我国的保税港区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我国目前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监管区域;是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是重庆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08年1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面积8.37平方公里,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内陆型保税港区,唯一一个位于主城、紧邻城市中央商务区的保税港区,第一个空港加水港一区双核的保税港区。其中,水港功能区位于江北寸滩,涵盖长江中上游外贸集装箱枢纽港——寸滩港及周边交通枢纽,致力于发挥保税仓储、物流和商品展示交易等功能;空港功能区位于渝北两路,无缝对接国内首批规划建设四条跑道的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致力于发挥保税加工、物流等功能,吸引高端电子产业企业落户。作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重庆国家信息产业基地,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依托一区双功能的独特优势,凭借两江新区的先行先试权,通过政策创新和功能拓展,集聚国际国内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将成为辐射长江上游地区、西部地区和内陆地区重要的保税生产加工基地、外贸物流枢纽中心、国际特色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和进出口货物集散口岸。

保税港区具备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三者的所有功能,同保税区相比,保税港区多了码头和港口功能;同出口加工区相比,保税港区具有口岸作业、转口贸易、物流分拨等功能;同保税物流园区相比,因为保税港区允许开展加工业务,所以更具临港加工优势。在重庆保税港区发展物流,有着良好的发展优势、天然的资源优势、港区的叠加政策优势、显著的水运成本优势以及雄厚的产业配套基础。

保税港区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然而与沿海保税港区不同,重庆保税港区是我国第一个设在内陆的保税港区,在内陆型保税港区人力资源建设方面没有先例可循,这就需要结合重庆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在人力资源建设的三个核心机制——人才流动机制、职位晋升机制和薪酬激励机制方面进行创新。

二、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建立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1、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渠道,严格控制人员入口

重庆保税港区设立不久,必须尽快集结一批素质好、业务精、作风硬的人才加入港区的建设。应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建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渠道:第一,通过选调、借调、借用、挂职锻炼等方式吸引优秀人才;第二,建立科学规范的招聘体系,面向人力资源市场公开招聘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应该是未来获取优秀人力资源的主要渠道;第三,采取“返聘”形式聘用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高级专家,填补紧缺人才的空白;第四,通过劳务派遣、劳务分包等方式,获得较高的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第五,积极吸引海外留学归国人才,开辟吸引海外国际人才的渠道。

要严把人员入口关,按照岗位要求,选聘符合任职资格条件,具备工作必须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学历、职称以及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的人才,并且按照人员聘用流程进行考核测评。应当重点选择经过多个岗位锻炼、适应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过硬、知识丰富、学历较高、思维活跃、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人才,从入口保证人才队伍的质量。推行试用期制度,先上岗试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考察,达到相应的要求和标准后再办理调入手续。

2、建立人员退出机制,畅通人员出口

一个良好的用人机制,不仅要严把“入口”关,坚持高标准选人,而且要畅通“出口”,形成良好的新陈代谢机制,避免人员能进不能出。可以尝试将首位晋升制和末位淘汰制的思想相结合,畅通出口,强化考核监督。对遵守工作纪律不够严格,违反规章制度,经提醒不改的;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能按时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的;工作方法简单生硬,办事推诿拖拉的;对没有改正或者改正不明显的,给予进一步批评教育直至调离原工作岗位。建立绩效考核制度,依据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奖惩。

3、依据劳动合同法,规范人员流动操作

人才的进入和退出应当在劳动合同法框架下进行操作,劳动合同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员工能进能出用人机制的本质体现,而我国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存在着劳动合同制度流于形式、劳动合同内容及形式不完备、程序不规范、对劳动合同制度重视不够、员工进出没有制度保障的问题。比如末位淘汰制是一种竞争机制,若简单照搬照抄,很可能因操作不当触犯劳动法。

(1)通过劳动合同的订立规范港区人员入口。港区可以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结合员工个人特点,与员工分别签订不同期限劳动合同。对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高技能的人员,由于其对港区的生产、经营、专业管理、技术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港区为吸引和留住人才,应当与其签订较长期限的劳动合同;对具有专门的业务知识和熟练技能的人员,因其对港区的生产、经营、专业管理、技术进步起到主要作用,港区应当与其签订一般期限的劳动合同。通过签订不同期限的劳动合同,可以调整港区内部员工队伍结构,并有效地保持港区员工的流动性。对于港区急需的各种人才,港区可以通过个性化的劳动合同商定双方的权利义务,合同内容因人而异,待遇可以有高有低,通过内容形式多样化的劳动合同规范港区的进口,以便引进港区真正需要的人才。

(2)通过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规范港区人员出口。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协议解除,分别赋予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劳动合同解除权。港区不仅可以在法律规定的情况下按法定程序直接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还可以在不违法的前提下,根据港区的需要通过协商的方式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终止条件不仅是劳动合同期满,还可以由港区和员工事先在劳动合同中进行约定,这就给了港区和员工很大的空间,员工和港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协商约定合同终止的条件。

三、创新人才晋升机制,建立能上能下的职业发展机制

1、树立能上能下的晋升理念

能上不能下是人员晋升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晋升和职业发展机制应当是双向的科学机制,即能者上庸者下。从正向激励角度看,员工工作一定年限后,因为工作成绩优异由较低级的职位上升到较高的职位。较高的职位往往意味着较重的工作责任,较大的工作权利,较多的工作自由和较好的福利待遇,每个员工都渴望有晋升的机会,从而激励人才,为优秀人才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和机会。反之,从负向激励角度看,对于绩效较差的员工,面对的应当是职位级别的下降,以及相应待遇的减少,对员工是一种约束。

通过晋升,弥补空缺职位,保证组织正常运行。良好的晋升制度有利于吸收优秀人才。建立晋升制度,有利员工稳定,安心为组织服务。建立晋升制度,可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晋升制度,可以激励员工的进取心,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2、拓展员工晋升通道,提高员工晋升机会

设计多元化的职位晋升通道,避免晋升独木桥现象。明确各职系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培养方案,必须在每一职系中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程度划分若干等级,使员工随着能力的变化,晋升到更高等级的职位。各职系的等级或资格要求,要依据与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业务完成能力等,尽可能具体而实际地加以设定,这些都需以职务分析为基础。

职务分析是设计晋升路线必不可少的工具,它分析了每一职位晋升所需要的技能、经历、训练、职责和环境因素。通过对各种职务信息的比较,按照职务规范排列出每个职位变动的顺序。在具体设计每个职位的晋升路线时,要遵循以下几点:明确该职位的工作职责、所需专业知识技能、经验、体能、工作环境、工作性质、目的、程序等;说明该职位人员晋升到新职位是否需要专门培训,培训期是否需要掌握新的技能、知识,还需在哪些方面予以提高;说明从一职位晋升到另一职位所需的平均时间;说明晋升有限职位的调整方法。

四、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能多能少的薪酬分配机制

1、薪酬和绩效挂钩,多劳多得优劳多得

薪酬总量与经营业绩挂钩,港区的整体业绩越好,用于薪酬发放的总量就越多;员工的薪酬与个人业绩评价的结果挂钩,业绩越好,个人的收入越高,薪酬的晋升机会也越多。

2、以岗定薪,薪随岗变

根据岗位对组织的影响力、承担职责的大小、管理的复杂程度以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等因素,在薪酬中合理体现不同岗位的价值差异。按照岗位价值确定薪酬水平必然是同岗同酬,即相同的岗位处于同一级别的薪酬水平上,解决了同岗不同酬的问题。而同岗同酬并不意味着相同岗位的薪酬数额绝对相等固定不变,因为员工的业绩是不同的,薪酬要随着业绩的变化而变化。

3、引入宽带薪酬,拓展薪酬晋升通道,增加薪酬的激励性

实行宽带薪酬,增加了薪酬晋升的幅度,拓展员工薪酬晋升的渠道,增加了薪酬激励的力度,使各个岗位的员工薪酬都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下一级别岗位的薪酬水平可以达到或超过上一级别岗位薪酬水平的下限。薪酬晋升渠道单一,有限的职务限制了员工工资晋升的机会,与职位体系结合,设置不同序列的晋升通道,使员工可以多渠道实现薪酬晋升,激励员工不断提升业绩。

五、结语

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水平一流的人才队伍,不断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为港区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是重庆保税港区人力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构建能进能出的人员流动机制、能上能下的职位晋升机制、能多能少的薪酬激励机制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关键和基础,应当常抓不懈。

(注: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1SKS01),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KY201131A)。)

物业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1.1未制定培训激励

在企业的管理的过程中,大部分的企业都没有认识到培训激励机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忽视了激励理论中培训激励的这一环节和重要内容。也不乏有的企业会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但是往往培训缺乏合理的评判标准,培训结果不尽如人意。企业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培训激励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培训的过程中,也没有立足于企业员工的实际情况,即便开展培训活动也缺少针对性。

1.2晋升机制不合理

我国企业规定的晋升机制主要包括员工之间公平的竞争、企业领导的选拔和破格晋升等形式,这只是纸面上规定的一种方式,但在实际的员工晋升中,年度考核在一般只是简单的形式,企业的晋升很多时候是根据员工的资历和工作时间来确定。员工的考核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有能力的员工也无法得到公平合理的对待,晋升的机会较小。这样的晋升机制不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年轻员工无法得到公平的对待,长时间的情况下会使员工丧失努力的动力,削弱员工的信心。而往往在晋升的过程中,只有小部分的员工会得到相应的奖励,其他员工的努力的不到认可,自身价值没有被尊重,由此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1.3员工的竞争意识不强

我国相当多的企业员工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而且这种竞争意识在员工之间十分薄弱。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对员工竞争意识的培养,也没有建立员工培训、竞争的平台,同时晋升机制不合理也打击了部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主要就是企业没有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二是因为企业的员工每天的工作压力过大,很多时候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没有得到领导的重视和认可,导致员工的竞争意识被削弱,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因为企业之间的部门较多,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难以制定统一有效的竞争机制,加大了企业管理的难度。

2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1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的凝聚力是企业无形的资产,属于企业的软实力。通过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不断应用,能够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员工之间的交流也会变的更加频繁,和谐的工作氛围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随着员工之间交流的增多,自身的问题也会逐渐改变,使员工对企业形成归属感,员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利益结合在一起,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完善。

2.2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企业经营的目的就是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利益是企业永远的追求和经营的根本目的。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员工和激励理论的应用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激励理论,能够规范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同时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制定适当的策略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检验,提供公平的晋升机会,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在激励理论的制定方面,应该坚持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员工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进言献策,从而促进企业经营方式的完善和经济效益的增长。

2.3有利于促进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

合理科学的激励理论可以通过制定正确的激励机制,根据员工的表现和业绩情况对员工进行鼓励。企业在管理过程中,根据员工的表现对员工做出具体的评价,那些表现好的员工给予鼓励,对于表现相对较差的员工,则制定相应的惩罚政策。这样可以为员工带来压力,使他们能够自觉规范自己日常的工作行为,有的员工会转变自己的行为,积极进取,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也促进了员工努力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素质的综合发展。

3促进激励理论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3.1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员工之间公平的竞争和晋升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的领导者应该落实员工的晋升机制,使辛勤劳动的员工可以得到相应的晋升机会和发展机会,使员工得到物质鼓励和价值上的认可;其次,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这以此使员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再次,企业要根据员工不同的特质和能力情况,为员工安排合适的岗位,切实做到人尽其才,使员工在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此外,企业要改变之前错误的行为,转变依靠资历和年龄晋升的方式,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使员工内心得到平衡,以激励理论促进企业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

3.2建设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优秀的企业文化会促进企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激励理论是企业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所以,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激励理论,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首先企业要设计与企业的形象和发展目标相一致的企业口号和宣传标语,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要定期组织员工开展企业的文化活动,多开展文体活动,丰富员工的工作生活,促进员工身心健康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要美化企业工作环境,对工作场所进行装饰和清理,在干净舒适的环境中工作会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促进激励理论作用的发挥。

3.3明确奖惩机制

制定奖惩机制是激励理论需要坚持的原则,也是在企业员工和制度的遵循中需要坚持的准则。企业一方面要做到对员工们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是维持员工生活的经济条件,当企业的员工有优秀的表现时,企业的领导者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使员工得到生活上的支持。精神奖励要高于物质奖励,是对员工价值的认可和承认。企业在进行激励理论的管理中,对员工的激励既要包括物质奖励,也要包括精神奖励。另一方面奖励和惩罚要结合,企业对于表现好的员工要给予一定奖励,对于表现较差的员工则要适当的惩罚,使其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

4结语

物业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县域将是我国未来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力所在和希望所在。作为探索县域治理现代化道路的先行者,晋江在诸多方面必然是矛盾先有、问题先发、经验先出、业绩先成。基于这种考虑,我们赴晋江进行了实地调研,试图感知晋江的转型阵痛、创新冲动及改革脉动,进而揭示其对我国县域治理的标杆意义和示范价值。

“创新驱动”靠什么支撑

先从一则案例说起。2012年下半年,受消费低迷、产品同质化影响,市场份额占全国60%以上的晋江运动鞋服产业,相继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为了渡过难关,这些企业积极调整产能结构,通过优化产品、提升品牌价值、注重消费者体验等方式实现业绩增长。2014年上半年,部分龙头企业止跌回暖、率先突围。例如安踏集团,2014年营业收入达89.2亿元,同比增长22.5%;净利润达17亿元,同比增长29.3%。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还是县域,“要么创新,要么死亡”。2012年底,党的十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从县域经济发展看,依靠大量要素资源投入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进而言之,实现县域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促进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晋江具有得天独厚的土壤和基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家群体则是创业创新的主角。作为著名的侨乡和“民办特区”,晋江地域文化特质就是“个个想当老板”、“爱拼会赢”、“抱团发展”。目前,全市民营企业总数多达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72家,也就是说,平均每百人中至少有一名企业家,这是晋江最宝贵的财富。同时,拥有上市公司44家、“国字号”企业品牌137项,在全国县域都可谓遥遥领先。

过去10多年来,“上市和品牌”支撑带动了晋江快速发展,但在经济新常态下,二者的效应与优势不断递减,“创新驱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所谓创新驱动,本质上是科技创新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于企业而言,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完整的链条,包括孵化器、公共研发平台、风险投资,以及围绕创新形成的产业链、产权交易、法律服务、市场中介、物流平台等。这个链条在晋江已初步形成,但仍不健全、不完善,需要动真格、下工夫。

2014年,作为全国制造业重镇、著名品牌之都,泉州获选“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试点和实践范例。晋江抓住这个契机,借鉴德国工业4.0经验,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标志性工程。按照市委书记陈荣法的说法,晋江正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产品、品牌、管理、营销模式等全方位创新”。

首先是生产技术智能化。通过技术升级,打造智能车间,减少用工依赖,提高生产效率。目前,“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为本土企业改造了80多条生产线,22家企业被列为“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另有一批企业引进3D打印、激光裁剪、产业机器人等。例如恒安集团某智能化生产基地,实现了从信息码、流水线、堆垛、打包、入库等生产环节的高度全智能自动,人工依赖数减少75%,生产效率反而提升4倍。

其次是产品功能智能化。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产品创新应当更加注重用户的感受和需求,立足于为客户创造价值。例如,361°公司的儿童智能防丢鞋,虽仍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成为市场“新宠”。这家企业还携手互联网巨头百度公司,成立“大数据创新实验室”,研究和管理用户真实的数据,研发和生产基于用户需求的数字化鞋产品。

再次是营销模式智能化。“互联网+”是一场深刻革命。把晋江传统制造业融合到“互联网+”的风口上,就能够开辟新天地。例如,冠达星云商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批发相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电子商务平台。小商店注册加入后,商户可以在手机上下单、支付,再通过线下的智能仓储物流,将商品直接配送到小商店。这样就省去层层批发环节,充分让利于商家和消费者。目前,平台的小商店已增加到2万家。

当然,这些探索仍是初步的、局部的。美国硅谷一位成功企业家说:“创新不能在真空中产生,而是来自交互作用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所驱动的创新生态系统。”这里的创新生态系统,绝非简单的技术建构(譬如创新链),而是创新企业及周围组织之间的一种互动的、合作性的安排,由企业、政府、科研主体以及中介机构、科技产业孵化器等上下游支撑性、配套型的要素组成。以此标准衡量,晋江“创新驱动”依然任重道远。

新型城镇化的表与里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晋江新型城镇化重头戏。在调研中,一组数据引起我们注意:到2015年,实现15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17年,实现3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力争实现50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城镇率达到77%。作为仅有109万户籍人口的县级市,晋江的底气从何而来呢?

长期以来,晋江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总体水平不高,呈现出“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的特殊景象,城市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相对不足。为此,2009年,晋江实施“九大组团、五大片区”改造,拉开了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2010年以来,按照“全市一城”思路,对城市总规划进行修编,确立了“现代产业基地、滨海园林城市”的发展定位。凡此种种,有效改善了城市面貌,做到了“强功能、兴业态、提品质、聚人气”。

“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是晋江又一着力点。2002年,就要求晋江和各地正视城镇化滞后于或超前于工业化的问题,努力推动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促共进、协调发展。如今,晋江通过产业提升,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扩大了城乡居民消费,推动了城市发展繁荣。2014年,三产增加值增幅持续高于二产,纳税增长27%,占财政收入增量87%。通过城市更新,又带动了产业提升、人才聚集、企业回迁、税源回流。3年来,232家企业总部、销售中心回归,回归税源达20多亿元。

但这只是表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在城乡二元结构羁绊下,“钟摆式”“候鸟式”的城乡人口流动,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和代价。因此,当务之急是切实保障农民权利,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民转变为市民创造条件。

晋江特殊之处在于,外来人口常年保持在130万人左右,早已超过本地人口。在推动本地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的同时,更要着力促进外来人口在晋江安居乐业,稳步推进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2011年,晋江在福建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让外来人口享受教育、社保、选举权等30多项市民化待遇,吸引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选择融入晋江、扎根晋江。仅2013年起,就已有12563名外来人员落户成为“新市民”。此外,还有341名外来人员担任市镇两级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根据测算,一个农民落户城镇,大约需要10万元配套投入。如此高额的市民化成本,是各地新型城镇化首要考验。2014年,晋江财政总收入为198亿元,市本级留成仅有114亿元,其中65%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改善民生。但是,2010年至今,全市政府性投入超过500亿元,且总体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那么,钱从哪里来?又如何运作?

晋江的理念是经营城市,亦即“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自求平衡、滚动发展”。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撬动巨大的社会资金,争取政策性倾斜支持、开辟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民营资本积极参与。例如,自来水公司引入48%的民营股份,五店市传统街区运营公司引入55%的民营股份。如此一来,城市承载力得以全面提升,不仅赚来了发展空间和后劲,更增强了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服务型政府与协同治理

在晋江,我们随处可感受到服务型政府的力量和作用。具体来说,就是既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和提供服务,又为市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可持续的环境和提供服务。

2002年,就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绝不是要政府远离经济”,“领导经济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基本职责”。晋江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早,政府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调整。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之初,政府从“舵手”变成“推手”,不再具体干预,而是“背后使力”。亦即通过制定政策,引导各类要素向受到鼓励的产业、企业流动。最近10年,政府从“推手”变成“助手”,从明确针对某一领域的“背后使力”,变为面向全社会的“共同合力”。亦即重点探索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让各类要素更公平、更便利地为全社会所享用。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12年,晋江引进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设立“晋江-哈工大机器人研发中心”,以项目为牵引,负责机器人及自动化产品的设计开发、指导生产应用和产业化,搭建了一批服务产业转型提升的平台。但一个集群的自动化、智能化,单靠政府或单家企业的努力远远不够,力量毕竟有限。该中心副主任蔡宇祥建议,“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科研融入”,推动产学研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有力支撑。

为了更有效激发市场活力,晋江在诸多领域进行改革。例如推动市镇简政放权改革,审批中心即办率提高到80.36%;推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度,全市新增市场主体2.3万家;实行民间融资登记备案,撬动27亿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企业家认为,“比起融资难,高端人才匮乏更让人烦恼”。对此,晋江也进行了不少探索,例如出台《关于加快引进优秀人才的若干建议》,成立全国首家县域经济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规模推行“二带十”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等,初步实现了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下一步,还应继续以开创“民营特区”的胆魄和经验,打造更开放、更包容、更诱人的“人才特区”。

而在社会治理方面,晋江同样可圈可点。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晋江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才形成震动全国的“晋江模式”。2002年,晋江市慈善总会成立。借助这个公益平台,海外华侨资源、本土民营企业家资源,被更有效地动员起来了。之后短短10年,就募集善款15.5亿元,累计投入6.82亿元开展解困、助学、复明、养老等慈善活动和公益项目建设。由此可见,县域治理可以把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与有机的社会结合起来,形成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的公共服务供给系统,催生理性、宽容、协商的协同治理机制,进而实现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物业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晋江;先进装备;制造业;思考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工具的劳动工具,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科技、工业、管理等的最高水平,也是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代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晋江民生工业的快速发展,晋江装备制造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晋江市被福建省列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涵盖了装备制造业的所有8大类产业,已经形成了“金属制品业”中的金属包装容器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石材机械、纺织机械、制鞋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包装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同时,还有“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加工机械、阀门、金属铸锻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配电开关柜;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家用音响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目前,晋江市提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走访了晋江部分规模装备制造企业,以下是根据调查数据做出的一些实证分析。

    一、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实践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福建全省各县级市中位居前列。

    晋江现有装备制造企业800多家,2007年总产值约100亿元,2009年仅116家规模以上企业产达72.55亿元,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局面。(附表1)2009年晋江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序号产业名称2009年企业数从业人员产值(亿元)1金属制品业29 4000 13.632通用设备制造业20 1600 6.133专用设备制造业25 3200 24.89其中工程机械制造6 900 14.15石材机械制造4 500 5.50纺织机械制造7 1000 5.70农业机械制造1 100 0.06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5 4200 15.49其中汽车零配件制造21 2300 7.165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 1300 3.106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 900 9.167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1 200 0.15合计116 15400 72.55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局在表1中,我们概况了2009年晋江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结合晋江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晋江当前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产业特色鲜明

       从表1中可知2009年116家规模装备制造业行业分布排位情况为:金属制品业25%、专用设备制造业2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6%、通用设备制造业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9%。所占比重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大多为与晋江纺织服装、鞋类制造、陶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相配套,由此可见产业特色鲜明。作为晋江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的民生装备制造业,是为传统优势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应运而生的。从表2可见一斑。

    2009年晋江市制造业行业及装备配套情况序号产业名称企业数规上企业数规模产值(亿元)本土配套率1纺织服装3000 441 371.14晋江纺机的需求量大3鞋类制造3000 374 422.09鞋底机占世界80%,鞋面机50%2陶瓷建材6000 179 179 60%~70%4食品饮料1300 50 94.24少量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办公室晋江市统计局我们知道,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就必须使我们的产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而这些产业通常指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就目前而言,晋江的装备制造业层次偏低,高加工度趋势并不明显。观察晋江装备制造业的实际运营状况,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低附加值的一般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支柱产业,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如金属制品业生产的品种大多是金属门窗、日用五金制品、小五金配件和小机械配件;纺织机械大多生产染整、织造、针织、化纤机械及配件等;石材机械机型以仿制为主,产品包括切板、磨光、异型、辅助四大类共计约40个品种;制鞋机械主要是生产中档次的自动化制鞋流水线及鞋底注射成型机;食品机械包括糖果果冻制造机械、包装机械,只能为食品企业制造模具和零配件;工程机械主要为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的配件;农业机械为割草机、水泵、农用运输车;汽车零部件配套车型主要是轻、中型货车,少部分与重型车配套。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处于雏形阶段的晋江装备制造产业还难以带动晋江工业进入现代化阶段。

    2.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晋江装备制造业与当地传统产业配套的纺织机械、制鞋机械、石材机械等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中部分产品的质量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有些产品已经替代了进口设备。全市装备制造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项、国家免检产品1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但是晋江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即一般加工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产品严重依赖于进口的矛盾。晋江装备制造业有很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如制鞋机械鞋底机占世界80%,“晋工”牌zl系列轮式装载机、割草机、汽车零部件(如紧固件)等,但总体上依然没有摆脱产品“三多三少”现象,即一般产品多、优质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并且产品、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品链短,附配件、半成品的比重高,关键技术的设备依然依赖进口。(见附表3)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状况产业名称行业水平纺织机械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采用“仿制”模式,创新程度不高。加工中心、数控铣床、热处理设备等全部从日本、德国、美国及中国台湾地区进口。目前,纺机出口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对象主要是工业发达国家,其产品的换汇水平较低。

    石材机械大型石材机械、异型石材加工机械具有一定份额,产品的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石材机械加工水平仍然较为落后,关键部件如螺杆、导轨等还只能从浙江、江苏等地订购。

    制鞋机械主要是通过销售、装配、维修、服务,最后掌握了核心技术,形成了自己的开发能力转化为自己的产品。

    食品机械设备主要来源于进口,或者与广东等地的机械厂合作制造,本地制造的很少。

    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的“晋工”牌zl系列轮式装载机,经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可靠性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部颁一等品及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zl50型产品的生产、销售现已位居行业前十名。

    农业机械规模最大的三力机车有限公司用5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摩托车到园林机械的产业转型,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割草机生产企业,出口量居全国首位。在机械加工、焊接、涂装、注塑、冲压、压铸及一些简单模具加工方面逐渐做到自给自足。大型长寿命模具主要采购于浙江,晋江当地的采购产品主要集中在包装物小型冲压件及注塑件等。

    汽车零部

    件有些产品(如紧固件等)在全国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产品水平不够高。现有产品大多数进入修配市场,与汽车整车特别是乘用车配套的很少。为国内外汽车制造商提供协作配套的产品很少。

    协作配套

    产业鞋模制造,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主要企业有晋江光宇电脑模具有限公司等。光宇公司是“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1996年该公司自行研制与开发的高精密鞋模生产技术,被授予“部级火炬计划项目”。公司拥有cad/cam系统,建立了局域网,实现了产品信息数据的互联和高速传递、模具设计制造并行化。生产汽车、工程机械、阀门等铸件的专业铸造企业水平较高;而生产通用产品特别是大型铸件的铸造企业水平较低。基本采用传统的冲天炉和普通砂型铸造工艺,主要产品为石材机械、制鞋机械的结构件,无论质量、产量都不能满足主机制造厂商的需求。机械加工协作配套生产是主要进行粗加工,精密加工的协作能力薄弱。电镀产业五金、装饰件和雨伞业是电镀业发展的支撑,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工艺也较为传统,环保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我们知道,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的竞争,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往往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不是非高新技术产业莫属,关键是运用高新技术或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从表3分析,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在发展新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装备或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少;其次,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人才、资金、技术的孵化与市场化等方面都相对薄弱;再次,从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存在着产业技术创新要求与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整体能力较弱的矛盾。据对晋江市一百多家规模企业生产技术调查,晋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制造设备仅占1/4,没有高端重大成套装备和机床功能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北方重工、远大集团、三一重装等核心企业相比竞争力弱,企业总体规模小,带动力弱,抗风险能力差,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的持续增强,行业地位和市场格局不稳。

    3、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

    2007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322.95亿元,而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约为100亿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7.56%。2009年,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724.4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515.28亿元,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摸以上企业总产值72.55亿元,仅占全市规摸以上工业企业产值4.8%。在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利税总额等方面所占比例均较低。(见附表4)2009年晋江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济指标(亿元)产业名称2009年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利税总额金属制品业13.63 3.03 9.67 12.42 0.32 0.13通用设备制造业6.13 0.99 3.95 5.15 0.41 0.10专用设备制造业(总)24.89 4.00 1.38 12.60 24.08 1.78 1.38其中工程机械制造14.15 4.86 4.86 13.78 0.90 0.75纺织机械制造5.70 0.42 4.76 4.76 5.47 0.51 0.50农业机械制造0.06 0.03 0.03 0.0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5.49 2.44 6.42 10.73 14.45 1.34 1.43其中汽车零配件制造7.16 1.01 5.42 5.42 6.53 0.45 0.3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0-0.48 0.52 2.52 2.98 0.19 0.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16 1.25 0.31 13.92 8.66 0.08 0.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15 0.02 0.04 0.23 0.13 0.01合计72.55 12.11 8.67 53.62 67.85 4.13 3.56全市规上企业工业1515.28 179.78 234.74 1181.69 1460.69 143.01 174.52占全市规上企业工业比重4.8%6.7%3.7%4.5%4.6%2.9%2.0%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局近年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是17.6%,全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2.5%,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5%,从表4可知晋江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低于10%,装备制造业在晋江整个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与一些装备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也较大。可见,晋江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因而,建设“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规模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即将“做大”与“做强”并重。

    4.区域布局空间受限

    当前,晋江市装备制造企业存在因扩大企业规模和加快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工业用地的巨大需求和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的矛盾。从20家抽样调查的企业来看,高达65%的企业主认为土地受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见附表5)土地受限原因有两点:一是晋江在上世纪80-90年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乡镇企业“满天星”式空间发展方式,导致晋江装备制造企业布局也相对分散,集聚程度只有48.8%。二是在原来晋江市的土地规划中,农田保护区分布非常零散,成插花状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周围,导致现在进行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规划时处理农田保护区的调整问题难度加大。加上近年来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底线的压力,土地用途变更十分严格和困难。可见土地问题是空间科学布局的制约瓶颈,因此,在推进装备制造业业现代化进程中,解决用地问题加快产业集聚空间科学布局是当前重中之重。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结论: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已经走过了配套加工、定牌加工、借牌加工的生产性加工阶段,这属于生产能力的扩张阶段;目前正处于生产加创新阶段,在这个阶段生产能力得以扩张,资本、技术和人才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并举,这属于建立品牌意识阶段;

    发展方向是向产业中心阶段迈进,就目前来看有一部分企业已拥有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控制中心、品牌推广中心等等,少部分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如何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制造业?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政府要加快“基地”建设速度

       装备制造业如何谋篇布局,将对晋江未来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区域规划正按“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思路进行空间布局,其中,“一个基地”即指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两个中心”分别是创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心(安海-内坑园)与综合型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中心(金井-深沪园)(见附表6)。总体发展定位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顺应重化工业向沿海集中的趋势,充分发挥晋江民生产业装备制造的优势,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和台湾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建成民生产业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对台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使之成为晋江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支撑带动海西建设的新动力。

    晋江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区域布局情况两个中心地点龙头企业引进准入创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心安海园-内坑园晋工机械、盛达机械、和盛机械精密机械加工配套小型机械协作配套企业经过技改综合型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中心金井-深沪园国际先进水平的+传统优势配套装备+重大技术装备泉州理工学院等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物流、研发、检测等配套服务产业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08~2020年)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晋江)重点基地”建设速度,目前要解决工业用地短缺的问题,采取耕地异地置换等方式,加大土地的投资强度和扩大建筑容积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提高企业入园门槛,制定各个行业的入园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标准,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前技术改造,防止简单的相加;同时,通过开辟区块集中安置、建设标准厂房等形式,整合分散的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向同产业区域集聚。

    2.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注入“先进性”先进装备制造业

      从一般意义上理解,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现代加工手段使劳动对象改变物质形态并产生了比原来物件更高的附加值,特别是注入了知识产权的原创性装备制造业。作为应民生制造业需求而发展的晋江装备制造业,如何切合晋江发展实际,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打造其先进性?一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力。即要拥有先进科技知识的劳动者,或者是掌握了先进或比较复杂工艺的劳动者。从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轨迹看,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又有相当动手能力的新型、熟练技术工人,是装备制造业走向成功的人力资源基础条件。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及产业工人短缺,基地需要许多技术精湛的操作工人。因此要通过加强政企互动,出台优惠政策措施,依托“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专业人才的加盟;要加强对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作技能;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培养高级管理人才,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劳动生产率;在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开设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二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工具。即打造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智能化的制造设备,来提升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力。要以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化纤、纺纱、织造、印染等纺织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纺织仪器制造业;以提高“专、精、强”水平为重点,加快发展制帮、制底等制鞋机械和成型机械、鞋机配件制造业等。同时,要充分发挥工程机械制造已有相当基础、园林机械技术全国领先的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智能化、多功能的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叉车、筑养路机械等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要努力提高汽车零配件工艺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要以泉州(晋江)出口加工区为依托,积极打造集研发、制造、维修、出口为一体的航空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另一方面,要着眼于装备制造业实现自身产业升级的长远需求,把优先发展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业结合起来,积极引进石化设备、船用设备、冶金设备、发电设备和数字化设备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企业,从总装开始,逐步实现零部件就近配套。要加快现有机械工艺配套企业改造和发展步伐,大幅度提高机械工艺的本地配套水平。

    三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对象。即要具备先进性和高科技含量系列原材料。要打造晋江先进装备制造业,必须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的原材料来改造传统产业,形成自己的专利或者核心技术,将传统装备制造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型。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缺少包括生产高加工度的精品原材料,用于精深加工的原材料以及组织下游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原材等。因此开展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积极开发市场短缺和替代进口的精品设备材料储备是当前丞需面对的实际。

    参考资料:

物业晋升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一年来,办公室在局党委和主管局长的领导下,在各股室的大力协助下,以全心全意服务为宗旨,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努力围绕全局中心任务开展工作,较好地发挥了职能作用,各项工作均取得可喜成绩。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车辆管理工作

车辆管理多年来是办公室工作的重点环节。我们按照局领导的要求,严格行使管理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年初以来,在总结往年车辆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为保证车辆行使安全,做到安全第一,杜绝事故发生,保证领导正常用车,提高车辆的利用率,办公室对车辆进行严格管理。尽量减少私人用车,实行统一调配,协调管理,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责任明确,责任到人,对车辆维修,燃油等严格约束,缩减了费用支出。对车及时保养,及时上足了车辆保险,保证全年无安全事故发生,保证领导正常用车。其它各项指标也严格控制在制度所确定的范围之内。

二、后勤服务工作

办公室在来客招待上本着节省的原则,能不招待的不招待。在机关文件印刷费用管理上,仍然采取专人负责管理,管理人员严格把关,全年印刷费支出壹万三仟多元。两门卫同志忠于职守认真负责,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给我们创造了安全干净的工作生活环境。...同志不怕赃、不怕累,每天起大早为我们供应开水;姜艳同志一负责新旧楼的卫生工作,工作中任劳任怨,克服人员少工作量大等困难,做到了走廊、楼梯清洁,垃圾清倒及时,局领导和会议室干净,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两位司机师傅起早贪晚,随叫随到,放弃了许多节假休息日。总之,我们后勤服务工作全体人员负出了许多辛苦。

三、干部人事管理工作

按局党委的要求,办公室协同主管局长,对全系统干部进行民主测评,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干部的管理。组织了机关全体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和机关公务员、公勤人员年度考核工作。认真办理了人事调转职工退休等手续,除政策原因不能及时办理的外,在每办一个手续时,做到一事一办,一事一清,随办随清,以免遗忘和发生差错。

四、职称评审

为做好全局的职称晋升,培养一批新的专业技术人员后备力量,办公室积极组织了全局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工作,今年有2人晋升高级职称,有3人晋升中级职称,有3人晋升助理级职称。我们还成立了初级职称评审委员会 ,组织了初级职称评审工作,对9人进行评审,确定为助理工程师。在领导重视科技干部培养的前提下,办公室积极组织推荐市“113”人才工程和省千百万人才工程。今年在原有3人获得“113”人才工程第工作总结大全 五、劳动工资和保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