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三维目标论文

三维目标论文

三维目标论文

三维目标论文范文第1篇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主,教师是主导性,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重建、融通、整合。在本堂课的复习设计上,笔者屏弃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学科中心论,教学过程教师一言堂,学生一味被动接受等陈旧观念,从学生主体地位出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合作学习、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和策略,力求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同学之间亲密合作,师生之间情感互动来落实教学目标。这些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不但保证了历史课堂生动活泼,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历史课堂复习的有效性。

二、基于三维目标的个案复习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力求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位一体。三维目标是实现新课程理念的手段,所以要使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脚踏实地地从三维目标抓起。基于这一认识,在本堂课的复习教学过程中,笔者从这三个维度层层分解,达到有效落实。

(一)知识与技能上

由于本堂课是单元复习课,涉及3节内容,容量很大,因此课堂上对知识的处理必须把握好详略得当的尺度,否则,处理不当,复习目标就难以落实。鉴于此,笔者在知识点的处理上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在基础知识梳理上,以近代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本质历程为纲要,选取每段历程中代表性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思想主张、主要活动及其结果或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上

与传统教学理念注重结果相比较,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更注重对知识探究的参与过程和方法的探究。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学将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能动与受动、外部物质活动与内部意识活动、个体与群体等诸多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完整的认识与发展过程,也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个体健康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在课堂设计上必须在情景创设、引导探究、互动活动安排等方面充分备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最有利于自己教学对象的教学方式和活动安排。本堂课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上课伊始,用多媒体课件投影出《南京条约》签订现场的图片,然后引导同学们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让同学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倘若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代的有思想的中国人,面对这一亘古未有之“惊变”,你应该如何应对呢?待同学们思考片刻之后,让部分同学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待到有同学提出应该向西方学习时,就因势利导,进入了本课的主题课堂中来。

2.导入本堂课内容后,笔者首先引导同学们从单元综述中归纳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本质历程,即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这一逐步深化的过程,从而使同学们在脑海中对本单元知识来一个总体框架的建构。之后,以多媒体课件以表格的形式投影出三个层面探索所属的阶级力量,引导同学们分组归纳进行各个层面探索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实践活动、结果及其影响。这样既调动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也节省了课堂时间,还锻炼了他们对知识的归纳概括和迁移的能力。

3.梳理归纳概括好基础知识后,适当引入往年高考与此相关题目,通过分组讨论,合作完成等方式加以解决。

三维目标论文范文第2篇

迄今为止,对学习目标设计影响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二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一般认为,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更适合教育测量,而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教学测量与评价,还可以用来指导方法、策略的选择等,因此,对课时水平上的教学设计有着更好的适切度。主要是因为加涅开展学习结果分类的研究的出发点原本就是通过对不同类型学习结果加以区分,从中找寻不同类型知识技能迥然有别的支持条件,从而为教学活动服务。加涅这方面的努力后来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誉,他被称为教学设计领域的奠基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及2011年颁布的修订版采用了三维目标设计的整体架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意在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知识和能力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过程与方法包含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培养、学习思维平直开发、阅读写作中的具体技巧学习等,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认知策略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主要对应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中的最后一类,即态度领域的学习。从整体上看,课标中的三维目标主要依据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设计的,不同的是课标在强调学习结果的同样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他力图通过对学习经过的重点强调,体现语文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后现代课程论思想在教学设计领域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行为目标和过程目标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补充。教学中的过程目标,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上。

作为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我们认为,语文的学习目标设计理当从整体入手,遵循如下设计原则:

1.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三维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三个向度,它们不仅各自具有独立的本体意义与价值,三者之间还互为手段、互为目标,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最终指向人的整体发展,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大量一线教学实践证明,三维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是很难分开的,尤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不能游离于知识与能力目标之外独立进行。只有将三维目标完美融合,整体加以推进,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2.目标整体性、阶段性、层次性统一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必须关注整体,关注全局。应该看到,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分析,语文教学目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属不同的层次,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因此,设计学习目标,必须以总目标、学段目标为准绳,以单元目标做最重要的参考。同时,学习目标的设计还要与学习者可接受教育的层次相匹配,展示出良好的学习梯度,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学习的需要。让优秀学习者能吃得好,让中等学习者能吃得饱,让学习困难者能吃得了。

3.行为性目标、体验新目标统一的原则。在学习目标设计与编制中,不同理论有不同的价值追求。行为主义认为目标设计应当精准,可以观察、测量,他们主张以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变化作为学习结果变化的依据,后来的研究者提出abcd模式,即行为、条件、标准、教学对象四个基本要素。

我们认为,语文学习内容是复杂的,学习结果类型极为多样,需要吸收行为主义设计方法的优点,借鉴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后现代主义优秀的设计思想。行为性学习目标主要指向一些具体的、可测量的语文学习内容,特别是语文知识和技能领域的学习;体验性目标主要指向学生情感态度领域,针对的是一些无法精确量化的学习内容,如体会文章情感,揣摩人物内心活动、领会文章表达的意蕴等,这部分目标可以采用内外结合的表述方式加以叙述。

4.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对学习活动而言,预设学习目标是必需的,但预设与生成并不矛盾。教学是动态变化的,预设只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完整的教学是在动态的课堂中走向活动终点的,因而目标的生成是必然的;课堂是开放延展的,现代教学讲究开放教育,包括开放学习内容、开放学习方法、开放学习活动、开放学习评价等,这些都决定了教学预设仅仅是预设,它不可能阻碍在开放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生成,包括学习目标的生成等。

二、对三维目标陈述的思考

相对于认知领域的精细研究,迄今为止人们对动作技能学习和情感态度学习的研究仍然相当薄弱。所以,要不要开展像认知领域那样的分析研究与教学设计,学术界存在争论。有的学者认为,三维目标属于内在反应,无法测量或评价,无法测量或评价的目标是没有意义的。应该承认,三维目标确实具有一定的隐形性、不确定性、随机生成性,平时较难用十分准确的指标加以呈现,这并不能说它不从陈述或者无需陈述,相反,我们认为,清晰的目标陈述对于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1.体现三维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融合的叙述方式,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全面提升。三维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构成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全部内涵。任何一方面的缺失都会导致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比较目前十分流行的将三维目标加以分设的陈述形式,我们更提倡将三维目标统合起来一并加以叙述,如此,设定的目标中便既有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要求,又渗透了相关的语文学法指导,三个方面相互借力,相互促进,体现出了促进学习整体素养发展的思想观念。

2.贯彻行为性目标、体验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通过隐性学习目标结合显性学习行为共同呈现的陈述方式,实现隐性目标的具象化。遗忘一些十分笼统的表述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表述不清的,难以起到清晰的学习导向作用,必须采用内外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内在心理的变化和能够反映学生内在心理变化的外在行为方式列举有机地结合起来。

3.贯彻表现性目标、生成性目标统一的原则。采用表现性目标联系生成性学习目标共同呈现的叙述方式,为学生精神领域留下充足的成长空间。对语文学科而言,表现性主要指明学生参与的各种语文学习活动或语文教学事件,而不指明学生将从中收获怎样的教育影响。生成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实时对目标加以动态调试,通过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修正目标,提高目标设计的灵活性,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生成性目标并不拘泥于预设目标本身,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在于它的目标价值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在于它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注和对学生个人收获体验的充分尊重。它的评价在于学生自我,在于教与学的过程本身。

参考文献:

三维目标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三维数模;零件;三坐标;检测

三坐标测量机是一个先进的测量设备,它的出现是计量仪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预示着测量方式已经从古典的手动方式向现代化自动测试技术发展,它是一种通用的三维尺寸测量仪器,由三个互相垂直的测量轴和各自的长度测量系统组成的机械主体,它已经成为检测行业的必须配备。随着三维软件的不断进步,各大测量机生产厂家都推出了各自的基于CAD技术的测量软件,可以将设计好的CAD模型直接导入到测量软件中。目前,基于CAD的三维检测成为发展的热点。

1 三维测量原理

三坐标测量需要x、y、z三个方向的运动导轨,以便于精准的测量出空间范围测点的坐标位置,也可以这样认为,三维测量可以对其可测量允许范围内任意点、线、面等实施测量。不管测量物体的形状如何复杂或者表面的形状如何的不规则,只要是测量机的测量头能够感受到的地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得到它的坐标值,经过数学计算算出它们的集合尺寸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借助于计算机完成相应的数据处理。三坐标测量机在测量时把需要测量的工件置于测量的范围内,通过机器运动系统带动传感器即测头实现对测量空间内任意位置的被测点的瞄准,当瞄准实现时测头即发出读数信号,通过测量系统就可以得到被测点的集合坐标值,根据这些点的空间坐标值,经过数学运算求出待测的几何尺寸和相互位置关系。

2 基于CAD的三坐标检测技术

以往的零件三坐标检测技术,通用的方法是通过设备的数模软件生成测量所需要的特征点或者特征线,并将生成的这些特征点或线作为测量的参考值,控制三坐标测量机对这些特征点或线进行测量,由此得出工件的实际尺寸数值,将这些实际数值与参考值进行比较。这种测量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必须要提前获取测量工件各监测点的理论数值,并且,在测头测尖半径磨损后很难进行补偿。而现在最先进的测量方法,就是把已经建好的三维模型采用合适的方法导入到三坐标测量机的检测软件里,然后将工件坐标系和机器的坐标系找正,然后将捕获的工件数值与理论数值进行对比,最后输出测量结果。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要想得到最终的对比数据,必须要解决三维模型导入、坐标系找正、数值比较这三个最关键的技术问题,下面将围绕这些方面进行探讨。

2.1 导入模型

正确的导入零件的三维模型是最终实现测量要求的首要要求,必须要采用合理的方法,使三维模型正确的导入三坐标测量机的检测软件里面。目前在市面上有很多各种不同类型的CAD软件,例如UG、PROE等,由于软件开发商开发方式的不同、开发商利益等问题,软件的开发语言也各不相同,在完成零件绘制以后,各自生成的零件格式很不相同,并且它们之间不能互相无障碍的打开,没有互相读取的功能。这是必须要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难题,为了顺利的解决这个必须要解决的技术难题,目前在这个行业内建立了几种数据交换标准,里面比较典型的代表有STEP和ICES。从目前来说,IGES在我国应用的最广泛,IGES能够实现CAD或CAM之间系统数据的相互交换,比较方便,虽然它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模型导入的时间过长、导入后过大、容易丢失模型的部分特征等,但是国内的三维测量机厂商也都将IGES作为推荐模型导入的标准,因为它的接口标准比较通用,它为CAD/CAM技术在世界的推广和应用都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当然,目前一些三坐标测量机的软件开发商也开发了一些直接的模型读入接口,例如CATIA模型直接读入、UG模型直接读入等,这些虽然不需要中间的转换过程,但是,这种直接接口一般都需要花比较昂贵的价格进行购买。

2.2 坐标系的找正

坐标系的找正是三维数模零件三坐标检测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不管检测软件中是否有三维模型的导入,都必须要很好的完成这个工作,将机器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正确的对齐,只有这样,以后测量的数值才具备可比性。一般来说,对于箱体类的零件,一般来说都会采用3-2-1的方式建立坐标系,根据零件上互相交错的点、线、面来确定坐标的坐标轴位置和坐标原点,通过这个坐标系来对工件进行找正,这是最常用的找正方式,通行用很强。在寻找坐标的基准时,应该首先考虑那些便于加工、位置比较恰当的特征,最大限度的减小找正误差,对于已经建立好的坐标系,还应该考虑一些别的因素,例如坐标系可以移动、旋转等,以便于后续的实际应用。不规则的零件的坐标系找正比箱体类零件复杂的多,特别是零件中找不到具有明显特征点的情况,例如三个空心,通常采用方法是量出实际数值,并将此与理论数值对比然后进行找正。下面着重的说一下当在工件上找不到明确特征的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实际的测量中,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无法将丈量数值和理论数值进行恰当的直接对应,采取的解决方法一般都是迭代找正。

2.3 恰当的捕获理论数值

在完成了三维模型的导入和机器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的找正工作后,恰当的捕获理论数值就变的简单一些,对于一些比较标准的特征零件,例如箱体、圆轴等,软件只需要能从CAD数模上选取识别该特征,可直接对理论数值进行提取。对于自动测量这种情况,机器可以根据导入的三维模型而进行自动的程序编制,指导设备运动到特征的理论值附近进行数据测量,ARCO CAD的用户可以在使用DMIS语言进行测量程序的编写。

2.4 报表的输出

ARCO Reporter是ARCO软件中的一个应用子程序,它的功能是根据测量的结果生成结果输出报告,并且将她与ARCO测量软件创建的项目互相联系起来。在进行结果输出之前,必须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在建立输出报告以前,必须要有项目的文件、DMIS语言的零件程序或测量输出文件,尽可能的搜集全面的数据,以便于输出报告的可信度更高。这样以后,我们建立的数据输出报告便可以与后面的多次测量紧密联系,以便于得到带有测试结果的可打印输出的报告。

3 结论

上文首先介绍了三坐标测量的原理和测量方法,然后介绍了三维数模的零件三坐标检测的检测过程,使读者能够了解三维模型的导入方法和方式、工件坐标系和机器坐标系的找正对齐、理论值的捕获方法、报表如何输出等。希望上文的所有相关介绍能够对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起到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建荣,黄志斌.基于三维数模的零件三坐标精度检测[J].广东科技.2013(11).

[2]陈洪浚,祝时春.基于三维数模的检测技术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6).

[3]王刚.汽车车身三坐标测量与数据处理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3(12).

三维目标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化学教学;目标分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7–0005–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二维目标的研究开展得可谓扎扎实实、轰轰烈烈,各家的研究深入而具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却触及甚少,其研究成果也寥若星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我们认识局限性的原因,也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本身的模糊性、缺乏落实的可操作性等原因。本文主要探讨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的价值及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

1 豪恩斯坦情感目标的分类理论简介

布卢姆(Bloom,B.C)、克拉斯沃(KrathwohlD.B)等人在其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把情感领域目标归入课程目标系统,可谓是开创了情感领域目标研究的新纪元[1]。1986年,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被我国教育界普遍接受。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等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相应地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然而,正如我们以上分析的那样,由于诸多原因再加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涉及的内容较为复杂且难以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问题已困扰教育界多年。

美国教育家豪恩斯坦(Hauenstein,A.D)教授在其著作《教育目标的一种概念架构——对传统分类学的整合》中,对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作了十分透彻的分析与评述,并在此基础上将情感领域目标置于整个教学系统中来考量,提出每一个教学体系都可以看成由“输入(import)”、“学习(learning process)”、“输出(export)”、“评价性反馈(evaluative feedback)”等部分组成。“符号性信息(symbolic information)”、“处方性信息(prescriptive information)”是情感目标落实的主要路径,发挥着规范的“应然”功能,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有“素质(disposition)”的人[2]。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的深层剖析如表1所示。

2 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的价值分析

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对我国当今化学新课程改革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1 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学的理论价值

豪恩斯坦将情感教育目标置于整个教学系统中来考量,这是豪恩斯坦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相对于布鲁姆、赖格卢特[3]、马扎诺(Marzano,R.J)[4]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一大突破,或者说是一大创新。豪恩斯坦明确地指出,所有的学习系统都可以看成是由输入、学习(过程)、输出和评价性反馈等环节构成的闭合系统。在这个闭合的系统中,经过符号性信息、处方性信息的输入过程,再经过学习者的体验、积累、沉淀的学习过程,最后输出学习结果——成为有“素质”的人。与此同时,根据对输入、学习(过程)、输出结果的监控、分析、比较、判断后,对其效果给出评价性反馈,以此实现这个闭合系统的不断完善。

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把情感领域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子类目标,这样的划分既有利于统筹兼顾,又降低了教育目标种类的数量,使以往过于抽象、模糊、笼统的情感领域目标变得具体、实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认为,“知识与技能”是媒介,“过程与方法”是中介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结果,“评价性反馈”是完善。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获得感性基础信息,再通过“过程与方法”的中间系统,分析、思考、加工、判断、筛选、“评价性反馈”逐步确立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种学习的动力系统。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扩大了情感目标的范畴,其本质上相当于我国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三维课程目标。该理论为我们落实三维课程目标,特别是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供了十分有力的理论武器。

2.2 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的实践价值

对比研究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与《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可以发现,化学新课程教学改革所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与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有着很高的一致性与关联性。其中,三维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与豪氏的“输入符号性信息、处方性信息”相一致;“过程与方法”与豪氏的“学习(过程)”相接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符合豪氏的“输出”理论。

在我国,也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程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如叶澜教授强调“要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生命历程中有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课堂教学在目标上应该关注生命的全面发展,即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6]郝京华教授也认为,很多时候,决定一个人成就大小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见,豪恩斯坦情感目标分类理论对于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具有其实践价值。

三维目标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反思

迄今为止,新课程改革实施已十年有余,从最初的小范围试点,到如今全国大面积的推行,新课改的理念与精神早已在教育界深入人心。一线的教师在十余年间,无论从理论上的进修、学习,还是在实践中的体会与感悟来看,都具备了较为丰富的认知。可以说,不仅逐步完成了自我的角色转换,也逐步形成了对“新课改”的研究热潮。就其中的“三维目标”而言,研究者也众说纷纭,褒贬不一。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实施并非毫无瑕疵,不可再改。事实上,在笔者看来,这种由传统“双基”到现代“三维”的转变,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客观、非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呈现出积极抑或消极的表现形态。鉴于此,本文仅以“三维目标”为基点,对新课改的十年实施情况进行理论与实践上的反思。

一、“三维目标”是新课改不可回避的核心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赋予了人才培养更为丰富的目标,传统上只要求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人才素养已逐渐不符合这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诉求。信息社会的最明显特征就是知识与技术更新的速度、数量比任何时代都更加迅捷。因此,我们需要的人才仅仅具备某一时间段所学到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这些人才具有适应新时代特征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意识等方面的素养,因为身处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他们不仅要有充实的头脑,更要有丰富的心灵,而‘三维目标’正是要将教育引领到这个方向”。

何谓“三维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始终贯彻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就“知识与技能”而言,它指的是第一层次的培养目标,或者说要达到的起码要求,这个目标是最基础、最基本,也是人类自身生存必不可少的有关知识与技能,必须是适应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第二层次的目标是“过程与方法”,这个目标不仅是对人才培养的途径的规定,也暗含着人才培养中“过程与方法”方面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有效对话来实现应有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第三层次的目标,这个层次相对前两个层次而言,体现为一种非智力因素的形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较高层次的目标。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双基”到“三维”的转变是不可避免的。它基于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而设定,对于“完人”的培养有了一个更为精准的认识。因此,可以这么说,“‘三维目标’教学实践的研究,即‘三维目标’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改进的研究,是新课程改革向我们提出的一个挑战”。

二、在实践中,出现了对“三维教学目标”解读的偏差

1.混淆了“三维目标”与“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是否等同于“三维教学目标”?据笔者在实践中的了解,大部分教师认为“三维目标”就是“三维教学目标”,众多的教师据此来定位课堂教学目标。事实上,“三维目标”与“三维教学目标”在内涵上有联系,但本质上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一线教师混用两者,不仅不利于在真正意义上理解新课改的精神,更是对课堂教学灵活性、个性化的一种忽视与抹杀。

从原本意义上讲,“三维目标”既不是“教学目标”,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课程目标”,而是指各门课程目标设计的指导性思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割裂了“三维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因素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像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作为一种研究样本时,可以单独使用,但就课程目标而言,它是环环相扣、首尾相连、内在统一的有机体。离开了任何一种因素,所谓的目标体系就不再完整,甚至是建构不了的。首先,从培养人的角度看,人不仅要有基本处理社会生产生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还要懂得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有相应的思想与情感作为指引。其次,从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看,知识与技能是较低层次的目标,过程与方法是第二层次的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最高层次的目标,三者之间有呈现出一种良性的递进关系。再次,从学生学习心理角度看,体现以“学生”为着力点,强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来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体验,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全面发展,体现的是新课改背景下教育理念向现代教育的转变。

在课程目标体系中,若人为割裂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则可能会导致目标理解的偏差,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难以保证等。因为无论是作为课程总目标体系的三维,还是作为学生学习心理过程中的“三维”,这“两个‘三维’相互协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保证。”笔者在实践中了解到,许多教师对“三维目标”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对在课堂中如何整合这三个方面大多感到迷茫与困惑,是否每门课程都必须三维具备?“二维”或“一维”又会如何,或者说某一维中有其他二维呢?像类似的问题可谓层出不穷。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归结起来其实未将“三维目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反思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升华,更是为了下一阶段实践的有益借鉴。新课改十余年来,“三维目标”的实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这不仅由于教师对于“三维目标”的解读存在偏差,也由于“三维目标”本身存在着表述上的偏颇。因此,作为教育改革的主体力量,关于新课改的学习尤其对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三维目标”的解读的工作是不能停止的,并且要求教师在实践中保持独立思考,准确理解“三维目标”的科学内涵,对教育现象进行反思。因此,教育改革是不能停止的,新课改的脚步仍在继续,在实践与反思中,不断剔除不合理的理念,才能使教育改革走向科学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打造教师的一双慧眼:谈“三维目标”教学研究[J].上海教育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