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课件论文

语文课件论文

语文课件论文

语文课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中学语文 整合

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所采用的教学手段有很大的关联性,恰当地运用课件,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和动态画面为一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有效的教学功能,为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局面,推动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整合应用,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促进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的改革,从而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发生巨大的变化。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的、内容的整合

在目的方面,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一目的绝不能与语文教学目标分离,从而妨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那种为用课件而用,为展示硬件设施而展示,为卖弄现代技术而卖弄的做法是有害而无益的。必须使运用多媒体课件的目的绝对服从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

在内容方面,计算机辅助手段的使用能够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为形象具体,能够丰富、拓展和延伸教学内容,能够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但这比之于常规教学所增加的内容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都能起到积极作用。只有那些能弥补传统手段的盲区,能填补学生思维空白的内容,才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将增加的内容和语文教学本身的内容进行恰到好处的整合,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效果。

二、过程的整合

有时候,单看某一个课件,质量确实不错,可一旦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效果就不很理想。这是因为课件内容与教学过程整合不当。所以,应针对教学过程,对课件内容进行分类整合。

首先,对文字资料类的点击应在“书到用时方恨少”时。学生的到位阅读需要有一定的知式知识底座为基础。当原有知识无法使他们理解接受文本,也就是中间存在理解差距时,我们需要有外来知识作脚手架,搭建起帮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的通道。也只有在学生真正渴求这一资料时,才有雪中送炭、开渠引流的奇效。例如,讲《孔乙己》一课时,孔乙己的不幸是由于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的迫害。同学们一定渴望知道科举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这时,就可利用多媒体容量大、知识结构系统的特点给同学作介绍。

其次,对视频图像类的点击应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课文涉及的许多内容是学生从未见过的。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资料和图像的出示能填补学生的这一阅历缺陷,拓宽优化学生的想象。但如果操之过急,出示过早,则会堵塞学生思维通道,使想象的翅膀折损。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便会对教学媒体产生依赖性,使想象力萎缩。因此,必须让真实的画面产生在学生竭尽想象之时,获取提升想象成果“及时雨”的功效。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一课,当讲到秦俑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时说“秦俑的形体、结构、比例、质感、量度都以准确的解剖构造为依据,连手指关节的长短、肌肉的厚薄、眼角眼皮的轮廓都合情合理,适宜合度甚至可以从马的造型判断其品种。”这样介绍只能使学生产生理论上的抽象认识,并不能对兵马俑形成具体可感的印象。这时,就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神情各异的步兵俑、弩兵俑、车兵俑、骑兵俑,展示栩栩如生又形态各异的马俑,使同学们对描写对象产生更深刻的直观认识。

第三、对配乐音频类的点击应在“爱到深处情更浓”之时。音乐以独有的美感,美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激发渲染气氛,使学生在唯美的情境中,思维、情感达到最佳发展状态。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中必须把握时机,使学生在音乐的引导下进入学习情境,才能获得情感的升华。例如,《背影》一课,当讲完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同学们欣赏歌曲《父亲》,在音乐中使同学们对真挚父爱的感受进一步升华。

三、手段的整合

多媒体课件虽有很大的优势,但也有劣势。只有将多媒体手段同常规手段整合,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目的服务。

语文课件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多媒体 推动 教学

一、通过多媒体构建情景导入新课。可以引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要运用一定的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就会自主积极地进行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灵活应用多媒体课件构建和教学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学习内容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讲解《富饶美丽的西沙群岛》之前,教师预先准备一些展现西沙群岛富饶美丽的图片,在网上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影像资料,在上课的时候将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一段介绍其丰富物产和自然风光的影像展现并播放给学生观看,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认识到这是我们民族的财富和自然的宝藏。教师接着要问学生是否想进一步领略这富饶美丽的岛屿的美,那就要认真学习文章对西沙群岛的详细介绍,这样自然而然的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使其形成学习的内在动力,自主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由此看来,运用多媒体课件构建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到新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形成轻松活跃的学习气氛,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学习,自主参与,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效果。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析,可以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

小学生因为年龄和心理认知水平的限制,对语言的感受和理解能力比较弱,特别是现实生活中接触不到的内容,其理解起来更加吃力。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构建能够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学习媒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的重难点,转化学习内容的表达形式,使学习过程变得简单。多媒体课件能够将动态事物变为静态事物,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景象,这一特点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比如在学习《赵州桥》一文的时候,因为学生生活的地方没有条件直接观看赵州桥,那么对文章中桥的结构设计,理解起来就比较吃力。所以在进行这篇文章的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在网上查找资料,将赵州桥的相关图片,纪录片资料搜集起来整理成教学资源。然后再进行课文教学的时候,根据文章的描写思路教师将自己搜集的图片运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观看,然后通过影像资料将赵州桥的整体形态和各个角度状况展示给学生。这样学生就会对赵州桥有形象的认识,对其结构特征有了细致的了解,自然对文章中的文字描写有了深入的理解,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知识内容的了解,教师在讲解课文的时候也会轻松不少,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重点和难点。

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能够实现生动的语言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还要培养并锻炼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要通过扎实稳定的训练强化学生的能力,在课堂上有效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强化教学节奏,节约更多的时间用于对学生进行文字和语言训练,能够有效扩充课堂容量。另外多媒体课件能够丰富训练形式,能够实现全体学生的能力提升。

在进行写字训练的时候,教师分析小学生写字不规范,错别字较多的状况,运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实施字形教学和书写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学习中经常出现的文字,带领学生分析文字的结构特征,然后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动画作用,伸展或者移动文字的比划结构,使文字呈现出规范正确的比例和位置。在纠正错别字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生日常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别字展示出来,组织学生一起修改,同样也通过动画作用将修改的步骤展示出来,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实现纠错的目的。教师在纠正错字“目”的时候,在“口”字内设计上下三只眼睛,然后用动画手段去掉其中一只,并告知学生写“目”字的时候要想到人的眼睛,人只有两只眼睛,千万不要写三横,那样就变成三只眼睛了。这样形象的纠错方法,能够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使其在日后写字的时候不自觉的想起学习的场景,不再出现类似的错别字。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要比单纯的依靠罚写和硬性记忆的效果要好的多。所以,在小学生书写训练的过程中适当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更能帮助学生加强理解记忆。

在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学习内容形象的展示出来,帮助学生感受,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深化作文训练水平,提升学生作文质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写作训练进入写人、写物、写景、写事等再现其物的境界。另外多媒体课件能够将动态的景象定格在某一画面,可以让学生对其结构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能够将静态的事物进行动态演示,帮助学生深入分析其发展和变化;还能够从全方位的角度展现写作对象,让学生有整体的把握:另外可以展现特写镜头,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文章的细节描写。在作文教学中熟练应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升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丰富写作素材,强化作文指导,完善写作训练,对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有很明显的作用。

四、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提升语言累积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的语言材料,只有不断的积累语言内容,才能够提升学生的预感能力,提升其语文学习的整体水平。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多种内容形式的素材作用到学生的感官,深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的时候,因为学生多各种植物的形态不是很了解,教师就用多媒体课件将苍耳,蒲公英等植物的形象展示出来,然后介绍其种子生长的方式和过程,这样学生在看到其形态的特点的时候就会对文章中它们的生长办法有所理解和感受,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对其内容的感受。这种通过感官感受形式开展的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理解,进而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

结论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构建灵活有趣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学生在自由生动的环境下学习语文,使学生扎实的掌握知识内容,并且能够自主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使课堂教学充满感染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说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应用,能够推进小学语文的教学进程,对整个教学效率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钦.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轻工科技.2010年第05期

语文课件论文范文第3篇

三推断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读文支招

第一步:整体关注

1.全文共五段,是“总-分-总”的论述思路。

2.选文没有标题,但有出处,文后出处给出的文章标题,是本文的论题。

第二步:把握观点

第一段介绍了城市文明弹性的含义、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及其表征意义,指出当代城市社会应关注文明弹性问题,引起下文。

第二、三、四段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方面论述了城市文明弹性的意义和问题。

最后一段强调保持城市弹性对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和城市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总结全文。

第三步:信息圈画

1.文章的观点句。

2.各段的中心句。

3.文中加圈画线的词句,都是把握作者观点、正确推理判断的关键。

典题文本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3B)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会丧失活力。(3D)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3C)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陈忠《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对点解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通过要素推断,此项于文无据,文章并没有提及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之间的关系。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根据第三段“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通过关系推断,可见此项表述正确。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根据第四段“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通过思维推断,反推可知此项表述正确。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根据第四段“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通过关系推断,这里面的“可能”“往往”表明此项表述正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析 A项,“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错,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B项,由第三段中的“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可知,该项正确。C项,“抽象的意义共同性”错,应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D项,“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原文只是说“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解析 C项,以偏概全,“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仅在论述制度弹性时有体现。

答案 C

)

一、(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 A项,表述太绝对,第一段是“一个重要措施”;B项,从第二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来看,“必须完好保存”表述范围不当;C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表述正确;D项,第四段说“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可见,活化乡村记忆需要其他产业与之配套,而不是它“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 C项,从第二段看,文章只是提出了综合甄选的方法,而没有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 B项,从第二、三、四段看,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只能说明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

答案 B

二、(2018·湖北荆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人一生要追求些什么?我认为有三点:必要、需要和重要。“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像生活条件是必要的,非吃饭不可,但是光吃饭不够。

人生的需要是什么呢?人生的需要是发展潜能,即心智上的潜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知”就是求知。古人读书,书不多,五本就够了,即《诗》《书》《礼》《乐》《易》。《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礼》代表社会规范,《乐》代表艺术修养,《易》代表哲学。当时,如果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所以,“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

“情”就是情感。人的情感要调节,意即“情绪智商”。我们如果处在穷困的境况中,怎么才能快乐呢?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有很多方法,譬如欣赏音乐或通过休闲生活接触大自然等,在这一享受休闲生活的过程中,你就会感觉到人我之间微妙而又美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慢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因为一般人的情绪都是利己的,人与人互动很自然都希望对自己有利。如果你培养好的情绪智商,就会慢慢想到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就像《易经》中的“损卦”。很多人听到“损”字,就觉得是损失。但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两卦卦辞是上上大吉,其中一个就是“损卦”,为什么呢?就是“损己利人”这四个字,与我们平常想的“损人利己”倒过来。一般人如果做事损人利己,肯定人缘不好,大家都讨厌。如果是损己利人,做任何事都考虑到别人的要求,自己吃亏无所谓,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我以前读《论语》,常常觉得自卑,打开《论语》一看,里面好像只有两种人:君子和小人。仔细看孔子的描写,发现自己就是小人。因为君子所了解和考虑的是道义,小人则专注于利益。想想看,我们从小一路走来,真的很像小人,没什么长进。是不是这样呢?也不尽然。君子跟小人的区别在于“小人”就是小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态还是小孩的阶段,只顾自己,只替自己着想,所以小人就是没有立志的人。君子就是立志的人。所以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立志者,有志向,让自己每天提升、改善的人。所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把“君子”看成正在进行的状态,君子就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不是已经做到的君子,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难,没多少人能做到。

“意”就是意志。何谓意志呢?当你做一个选择的时候,请问你是被动还是主动?通常我们做选择都会有几分被动,几分主动,而被动成分居多,所以要慢慢修炼。如何修炼?慢慢增加主动的成分。本来是我不太愿意做的,被要求做,慢慢变成是“我觉得我也能够做”,到最后变成“我愿意做”。所以我们平常要练习把自己的责任都当做是自己愿意做的,心情就不同了。上班的时候很开心,工作的时候很认真,学习的时候也很快乐。如此一来,作为部属,上司对你很满意;作为学生,老师对你也很满意。

快乐人生的秘诀无它,关键就在“化被动为主动”,古今中外都相同。不能做到这一步,什么快乐都是假的。

(摘编自傅佩荣的《人生追求无私无欲

的快乐层次》,有改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一生的追求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例如衣食、住房、私家车等是非有不可的“必要”之物。

B.古人读书不提倡多,只需要把《诗》《书》《礼》《乐》《易》五本书全方位地研究透就行了。

C.处在穷困境地的人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接触大自然等休闲生活的方式来调节情绪、获得快乐。

D.每个人都要好好修炼意志,因为我们每做一个选择,总是被动的成分比主动的成分多。

解析 A项,由第一段中“‘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可以看出,私家车不属于“必要”之物。B项,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古人读书“五本就够了”,是因为“书不多”,不是“不提倡多”。另外,根据“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可知,把“五本书全方位地研究透”,说法不符合文意。D项,结合第五段“通常我们做选择都会有几分被动,几分主动,而被动成分居多,所以要慢慢修炼”可以看出,说法绝对。

答案 C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人生的需要出发,分别从“知”“情”“意”三个角度逐层展开,阐述了人应该怎样追求无私无欲的快乐层次。

B.人生的追求虽然可以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三类,但本文只是重点阐述了“需要”这一类。

C.文章举自己读《论语》的例子,阐明我们做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就行了,不必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

D.文章通过对人在知、情、意三方面发展潜能的分析,得出人生快乐秘诀的关键是“化被动为主动”。

解析 C项,写自己读《论语》的例子,是要论证“要把‘君子’看成正在进行的状态”,从而满足自己“情”的需要。另外,“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难,没多少人能做到”,也不是说“不必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 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如果把《诗》《书》《礼》《乐》《易》这五本书读好了,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

B.一个人如果以“吃亏是福”为人生信条,不计较自己吃不吃亏,多考虑到别人的要求,他定会招人喜欢。

C.工作学习时,多一分主动,往往多一分快乐。因为主动,就少了抱怨,多了认真,好了效果,来了赞誉。

D.即使是亿万富豪,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能主动担当自己的责任,否则,工作不一定开心,生活也不一定愉快。

解析 由第二段“‘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可以看出,读这五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过得充实又快乐”,可以发现,A项,“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张冠李戴。

答案 A

一、(2018·山东淄博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解析 A项,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空间的是摄影者的抓拍。C项,太绝对。D项,“真实地展现”不当。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解析 D项,倒数第二段没有采用类比论证。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D.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解析 C项,京剧摄影家并不需要学习京剧刚柔相济的表演美。

答案 C

二、(2018·安徽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喜剧电影日趋繁荣;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娱乐。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

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

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喜剧就是用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有追求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笑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有“巨无霸”式的大制作,却没有灵魂的大震撼。

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为“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如果将喜剧等同于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那将是喜剧的矮化和异化,是喜剧的悲剧。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伟大的喜剧作家,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胆识超群,他正视现实、敢说真话、乐观自信。当代民众所热爱的喜剧正是那种贴近民间、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的喜剧。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会是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

(摘编自2017年10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各种形式、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的时代喜剧大合唱,表明喜剧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

B.在艺术的宝库里,真正优秀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高扬着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精神的喜剧作品。

C.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悄然来临,是因为喜剧的笑声能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

D.当代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取代了喜剧精神的内涵,使喜剧变成了平庸浅薄的逗乐和搞笑。

解析 A项,“已经成为”表述不当,未然变已然。C项,二者之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取代了喜剧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当,原文是容易被取代。

答案 B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喜剧艺术的重要性和在当代繁荣发展的情况入手,引出当代喜剧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B.文章用较多篇幅列举了当下喜剧存在平庸浅薄、逗乐等现象,引发人们思考喜剧应该具有的精神和灵魂。

C.文章通过对喜剧作用的阐述,进而说明贴近民间、直面现实、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的喜剧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

D.文章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发了因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而使喜剧矮化、异化是喜剧悲剧的主旨。

解析 D项,无对比论证,主旨解说不正确。

答案 D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种由轻松的情调、浅薄的俏皮话和滑稽的双关语引发的笑,都不是真正的喜剧应有的笑。

B.只有将套在喜剧身上的名缰利锁去掉,喜剧才能摆脱被扭曲、被矮化的境地,找回丢失的喜剧之魂。

C.当今,人们乐于接受轻松、滑稽、搞笑、逗乐的喜剧,只是因为生活压力的沉重和内心的孤独、焦虑。

D.经常阅读或观看真正的喜剧,有助于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拥有乐观的态度。

解析 C项,“只是因为”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答案 C

三、(2018·江西赣州四校协作体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

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康熙五年(1666),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致保持一致。

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情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

B.虽然清代沿用了明朝基本的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

C.有学者认为明代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清代商人法权地位绝不会低于庶民。

D.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的对官吏敲诈商人的行为要进行惩罚的措施,是清政府维系平稳市场秩序政策的体现。

解析 A项,“旨在”说法不对,一是原文“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中,虽说“肯定”,其实还是一种推测,说成“旨在”就变成事实了;二是原文中的“包含”一词,说明“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也只是其中含有,并非全部含意,说成“旨在”,就变成全部的了;三是“旨在”表示目的,“压制商人炫耀财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但不见得是全部的目的。B项,“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指的是明朝后世皇帝执行明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的条款的力度不够,并非清代统治者对其所制定的种种则例的执行力度不够。D项,“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理解错误,原文“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不代表这一措施直到雍正后才出现。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曾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

B.文章第三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

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

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

解析 D项,“层层推进”分析错误,文章第二、三段应该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推进的关系。另外“相互”分析错误,文章主要论证的是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维系和干扰作用。

答案 D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朝比明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商业对于帝制统治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到了清朝,商人与权贵的关系也更为深切,商人炫耀奢华才成为常见现象。

B.清朝政府为推动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当时出现了诸多资本雄厚的商帮以及大量的商业会所、手工业会所。

C.清朝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原因,导致市场无法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

D.明清政府对商业的干扰使明清已有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无法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语文课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标; 信息技术;语文教学;资源整合

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理论探索,近几年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概念逐渐清晰起来,更被人们看做是改革传统教学弊端的重要举措。新课标在阐释“课程性质与地位”时,对语文学科的功能与外延也作了相关的说明,里面说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特别指出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语文学习的外延如同生活的外延得以无限扩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强调“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适应这一发展需要,语文教师必须充分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给语文课程与教学带来的种种变化,认清语文“听说读写”教学的转型势在必然,努力学习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基础理论,学会和掌握最基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具备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充足的知识来源。

目前,中小学应用电化教育手段进行教学主要体现于课堂教学形式上,即利用电化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电化教育设计,使各种学习资源能够高速、准确、全面地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教学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学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其魅力,促进了语文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组合和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从而让语文教学倍添活力,给语文教育带来了一场革命。

如今,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逐步深入,许多语文教师都开始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大多老师认为,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能创设直观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的老师也认为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会导致师生不能深入理解课本内容,还牵扯过多的精力,限制了学生想象力的发挥等等。笔者多年进行多媒体语文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与诸多同行进行过这方面的交流与讨论,对新课标要求下如何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语文课程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获得了一些体会。下面把相关讨论看法整理出来,为语文改革抛砖引玉。

笔者观点:语文现代教育观念的革新与确立必须建立在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的基础上。就当前来说,引进全新的多媒体技术,改善课堂结构,构建更能适应师生双边活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发挥语文“社会公器”的效能。我们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来研究困扰我们语文教学的问题。总而言之,语文教学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这已经是毋庸质疑了,关键是如何去运用,使之整合更为恰当,更好的为新课改浪潮中的语文教学服务。

看法一:语文是一门语言课,伸缩性很大,用多媒体,很容易限制学生的主动性。课堂40分钟是非常有限的,若处理不好,很容易顾此失彼,舍本逐末,这应该是教学的大忌。 当然,对于一些语言平实、内容平淡或抽象难懂的说明文,使用课件可减少难度,拉近学生与科学知识的距离。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用多媒体敲说明文这“第一锤”,容易将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譬如教《苏州园林》一课时,可以先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欣赏,录像的前半部分体现苏州园林是“完美的图画”的特点,后半部分则可选择几处有特色的景点,如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在此基础上突出建筑物的色彩,并捕捉每一个角落的“图画美”。运用多媒体进行说明文教学,能把枯燥的说明内容变得生动直观,使乏味的学习变得愉悦,既能省去老师许多口舌,使得课文重点突出,难点不难,使学生心存的疑惑在短时间内豁然解开,还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一些容量大的复习课,作文评改课也可使用。

语文课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模态理论;3-Class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37-02

一、多模态理论

在交际活动中使用不同符号模态或其混合模态称之为多模态(Williamson,Ben,2003)。通过使用不同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可以建构一个有一定意义的文本。多模态的理论研究基于社会符号学,而社会符号学以系统功能语法学为理论依据,将人们认为是“副语言”现象或“非语言符号”现象中的图片、音频、视频、视觉符号等作为人类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打破了人们长期将“副语言”列入辅助地位的误区,并将“副语言”与文字符号等同起来,共同参与话语分析的意义建构。国内学者胡壮麟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出发,对多模态理论及其现象进行了分析,定义了多模态符号学和多媒体化符号学的概念、范畴,研究了普通符号学、社会符号学、计算机符号学、符号系统、符号资源、多模态符号的设计、连贯、多模态识读等重要概念(胡壮麟,2007)。顾日国教授对多模态学习和多媒体学习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分别解释了单媒体、多媒体、单模态、多模态等概念(顾日国,2007)。

利用多模态理论指导实践教学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感官渠道调动学生参与课前、课上、课后的外语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大领域英语综合能力及运用英语语言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应是多模态课件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够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多模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具有许多优势,它强调多种感官的协作,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育资源条件下,获得最大限度的教学收益。

多模态化教学是教学法研究的新领域,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在此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将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课件的制作在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笔者希望本实证研究能够为今后的大学英语课件制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3-Class教学模式

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必修课,学生通过四学期基础课程的学习修满学分便完成了整个课程的学习任务。事实上相当一部分学生修满学分后,在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尚不能达到大学英语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3-Class(Be-fore-class、In-class、After-class)是笔者提出的一种与课前预习、课中教学、课后自学指导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将Before-class这一部分内容以任务的形式安排给学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布置Before-class部分内容时,要认真设置与本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相关的问题,使学生的课前准备工作紧紧围绕课上学习内容展开。In-class为教师授课环节及过程,也是教学全过程的核心部分,这部分要与之前布置的Before-class部分进行良好衔接。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教师必须精心备课,以饱满精神讲好每一堂课,要学习并掌握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After-class部分则是教师根据本单元所学的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的课后拓展补充学习资料,教师应对学生课后学习的效果进行指导和评估。

三、基于多模态理论和3-Class教学模式的大学英语课件研发

课件研发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三册)》为例。基于多模态理论及3-Class教学模式框架,笔者研发了3-Class多模态课件。课件由八个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分为Before-class、In-class、After-class(课前、课中、课后)三大部分。其中Before-class为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前预习部分;af-tcr-class为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后复习、课后拓展指导部分;In-class为授课的主体课件,分为Pre-reading、Inten-sive-reading、Post-readings(导入、精读、拓展)三部分。课件研发小组成员由七名大学英语一线骨干教师组成,根据每个教师的兴趣特长,将课件制作任务按单元主题、题型、制作技术类型等进行了分工,确保参与课件制作的教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专长。在课件制作的准备阶段,课件组所有成员参加了计算机学院组织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培训,学会了制作多媒体课件常用的音频、视频、图像等处理软件,其中包括Microsoft PowerPoint、Pro Pre.miere、Adobe Audio、Hot Potatoes、Mp3Cuttcr、Website、光影魔术手、字幕精灵等。

Before-class为课前预习指导,内容包括根据课文所提出的问题及其背景文化知识、单词跟读两大部分。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对背景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介绍,误认为大学英语的学习重点是课文,甚至有不少教师把字词的讲解作为授课内容的主要部分,教师自身对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了解的很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离开文化谈语言,无法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语言的内在结构。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搜集、阅读相关的背景文化知识。课前的单词跟读有利于改善学生的语言面貌,教师有必要为起点低、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音频预习资料。

In-class分为导人:精读、拓展三部分。Pre-reading分为热身活动、头脑风暴、背景文化三部分。热身活动(Lead-in Activity)部分为一段与课文主题直接相关的听力内容,教师根据音频资料内容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音频资料。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与音频资料相关的讨论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某一话题进行讨论,调动学生参加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应答结果,教师应给出积极的评价。Brainstorm译为“头脑风暴”,它以“取消批判、鼓励任意自由思考、追求数量、力求组合和改进”为原则,让参与者充分自由、不受批评地发表意见,提出创意和设想,通过参与者的相互启发,激发灵感,填补知识空隙,其目的是充分“解放”创造力,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在短时间内产生积极迅速的联想连锁反应。Background Information是背景文化介绍部分,在Be-fore-class中,教师根据本单元内容布置背景文化部分的准备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应与学生准备的内容相契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采取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Intensive-reading分为课文内容提问、课文结构、课文理解、词汇词组、构词法等五部分。通过对这五部分内容的系统讲解,使学生对整篇课文从词汇、词组到语言点,再到篇章结构能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Post-reading为课上拓展训练,包括自测练习、口语活动、写作技巧、名人名言四部分。有不少大学英语教师将读写课上成了精读课,忽视了“写”这个重要的环节,这是大学英语教师应特别引起注意的地方。本课件在每个单元的课上拓展中增设了写作技巧部分,分题型向学生介绍写作技巧,使学生通过读写课能够真正掌握写作的方法。Oral Activity为本课件的重要创新点之一,课件组成员搜集了大量的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电影视频,从中筛选出适合本科二年级学生的视频材料,截取电影片段,使用Pro Premiere、Adobe Audio、字幕精灵等软件制作分角色跟读视频,并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提供了slow version(慢速朗读版本)。sparkle of Wisdom部分,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名人名言,并以英汉对照的方式提供给学生,再配上名人的照片,通过多种模态的综合,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Mter-class为课后自学和复习指导,分为阅读、听力、写作三部分。听读写内容的设计及材料的选择应围绕课文主题,紧扣英语四级题型,真正做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为学生课后学习提供帮助。

四、本课件的主要特色

运用3-Class多模态课件,实现了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程化教学,形成了立体化自学跟踪指导教学模式。

首先,课件内容依托于教材,利用现有教学条件,将听说读写译各环节与每个单元的主题有机结合在一起。

其次,在教学设计方面,具有教学互动好、活动设计新颖的特点,课后自主学习部分配有跟踪指导,采用了任务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互动环节包括口语模仿、猜字谜、连线配对等,还为基础较弱的学生提供了慢速模仿版本。在学习评价方面,After-class部分能够为课后自学和复习提供参考答案、听力原文、作文例文等学习辅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