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能力提升计划

能力提升计划

能力提升计划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1篇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能像毕传伟这样,有机会通过提升能力改变命运了。近日,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出台“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决定5年内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其实,这不仅是农民工个人的提升,更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如果刚辍学就去学技术,肯定比现在过得好,也不用走这些弯路了!”27岁的刘乐告诉记者。他的家乡在鲁东南的一个小山村,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18岁便辍学进城打工。

刘乐尝尽了没有技术的苦。临沂、日照、青岛、嘉兴、上海、济南都待过,水产加工、空调装配、仓库管理、服务员都做过……“没技术,没文凭,也不知道能干什么。最长的干了两年,最短的只干了两三天。”

家里狠狠心,拿出5000元学费,让他学驾驶。就是凭着开车的技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往社区超市销售面包。今年春节,凭着多年积攒的收入,他把一台崭新的大众小轿车开回家,全家人乐得合不拢嘴,这个农村小伙儿的生活体体面面步入正轨。

“农民工参加培训,能帮助他们在城市稳定就业,大大提高幸福指数和获得感。”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说,更重要的是,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这表面上是技术升级,本质上是人的升级。广大―线产业工人水平的提升,是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基本保证。

诚然如此。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国城镇就业人员共4.04亿人,其中农民工占到2.77亿人。然而,这个挑起现代产业大梁的群体,综合素质、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存在明显弱势。有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高中及以上学历农民工占23.8%,大专及以上学历农民工仅占7.3%,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

“户口迁入广州了!我从一位农民工变成了‘新广州人’”。来自广东揭阳农村的吴钦德高兴地告诉记者。能够在自己打工的城市落户、扎根,是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梦想。可是,城市落户政策“卡脖子”。很多人跃不过“积分制落户政策”的“龙门”,只能对着“高技能先落户、低技能后落户、少技能难落户”望洋兴叹。

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切都将发生变化。“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的出台,将给更多农民工凭借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机会。其实,这一计划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和积累:2010年,共青团广东省委联合北京大学等,遴选100名符合条件的新生代产业工人上北大;2014年,国家开放大学积极探索“产业与教育融合”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提供服务,每年完成全省3000多名农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任务……

农民工培训是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好事更要办好。那么,农民工最需要什么?怎么才能把培训办到农民工心坎里?

“‘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将建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葛道凯介绍了计划的主要目标。

计划提出5项重点任务:一是提升农民工学历,包括本科、专科两个层次,并提高专业技能;二是提升农民工岗位胜任能力,并对节能减排、产能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积极开展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或技能储备培训;三是对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具有较强职业发展需求和自主创新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四是提升农民工综合文化素质,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权益保护、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城市生活常识、疾病防治等;五是搭建面向农民工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助推农民工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通^培训提升能力圆了我的大学梦和城市落户梦,是我个人的巨大飞跃,我感觉很幸福、很踏实。”听说了“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吴钦德非常激动,“这样一来,就能有更多像我一样的农民工通过边工作边学习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梦想!”

一组数字令人振奋。根据计划,我国每年将在全国范围内资助30万农民工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农民工能够在国家支持下提学历增水平,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了!

那么,资助形式怎么确定?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教育部副部长万珍丽说:“资助形式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比如杭州市总工会进行的农民工培训,对市级以上劳模全额资助;区县和系统劳模资助90%;对市区级技术能手、创新能手职业技能带头人,资助80%;其他资助70%。”

只有晚上和周末才有时间;他们经济收入有限,承受不起太高的培训费用:他们迫切希望培训提升能力,对“花架子”不感冒,最希望培训内容真正管用……“如果对农民工开展的培训不适应他们的特点,说一万遍‘欢迎农民工参加培训’也是假的。”葛道凯一针见血、

那么,怎么处理如此之多的“矛盾”?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直击“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针对性不强”的难题。要求参与高校开发优化与岗位直接对接的专业课程,努力实现学历和培训课程紧密对接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并根据农民工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企业共同研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

建立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直击“工学矛盾突出,难以保证学习时间和效果”的难题。要求探索建立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师徒传承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建立全国行动计划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丰富的开放资源与支持服务。

建立政、工、校、企联动工作机制直击“农民工学费负担过重”的难题。建立健全政府、工会、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共同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要求地方工会加大对行动计划的投入,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安排相当比例用于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2篇

据《光明日报》报道 教育部、财政部近日在北京召开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会上强调,实施“2011计划”,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举措,是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行动,对于大力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袁贵仁强调,实施好“2011计划”,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2011计划”所包含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要求。一要准确把握全面提升创新能力这个重要目标。要改变单纯以项目、论文数量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以注重原始创新质量、注重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贡献度、贡献率为导向,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二要准确把握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这个工作重点。要促进创新组织从个体、封闭方式向流动、开放的方向转变,促进创新要素从孤立、分散的状态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分割状态向科技工作的上中下游联合、贯通的方向转变,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三要准确把握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这个本质要求。大力推进高校深化改革,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体制机制壁垒。坚持全面开放原则,坚持客观公正的评审机制,坚持多元化推动方式。四要准确把握推动和引导相结合这个重要特征。推动高校在先期组建、充分培育基础上进行项目申报和认定;引导所有高校紧密结合各自实际,在不同层次、以不同方式,踊跃参与协同创新。

袁贵仁要求,要稳步推进“2011计划”顺利启动,保证计划科学平稳可持续实施。一是加强领导,精心谋划,保证开局良好。各地各高校要稳步推进改革,正确把握改革的力度、进度和时机,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和合理诉求。二是通盘考虑,远近结合,突出质量。各地各高校要择优遴选条件较成熟、前期基础较好并具有较强优势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不搞层层发动,不搞全面开花,不搞临时拼凑,坚决防止盲目申报、劳民伤财和不正之风。三是锐意改革,勇于创新,努力取得实效。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要找准重点难点,加大力度对开展协同创新的制约因素、具体困难给予保障支持。四是加强研究,及时总结,科学合理实施。要不断提高计划管理的科学性,尽快研究制定“2011协同创新中心”运行管理及绩效评价等办法,完善细化第三方评审专家和评审机制。五是多方协作,明确责任,形成推进合力。各地各高校要争取多方支持,集成有效资源,努力为计划的安排实施创造良好条件。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3篇

培训计划 创业能力 工科类大学生

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进入各界关注的热点。在此形势下,各高校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始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但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效果却差强人意。对企业管理运转过程了解不足、团队合作精神欠缺、创新能力匮乏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在企业至少学习一整年,重点培养提高个人发展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在社会环境下的工程实践能力,将为弥补大学生创业能力不足提供有效的平台。

一、大学生创业力培养的现状

20世纪末21世纪初,我国高校开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探索。各高校从课程和课外实践着手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与素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与鼓励。然而,大学生的创业现实却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履步为艰,大学生成功创业率低,高校创业教育效果不佳。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发现,大学生创业除融资等外部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大学生自身对创业实践准备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理论教育为主,对长期创业所需品质的专项培育

目前,这是我国高校进行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从创业意识、创业素质与创业能力、企业创办基础知识、创业管理基础知识和创业案例分析等方面开展理论上的教学。这种教育常常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和健康的创业意识。不过,局限于课堂教学的创业教育,难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创业过程的各种难题,因而难以真正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以专业教师教育为主,缺乏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效指导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相对较高,既要求他们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但高校中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十分缺乏。这使得创业教育往往流于想象,难以克服创业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难题。

3.以虚拟的创业大赛为主,缺乏对创业实践的了解

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业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灵感和创业热情,创业大赛成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然而,这种为比赛而开展的创业实践,既难以覆盖大多数的学生,也难以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企业转作的过程和细节,常常使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依然感到无从做起。

大学生创业教育出现的以上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平台。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是一种新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在其中融入创业教育,将有效地解决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问题,使大学生在了解企业运转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适合于提升理工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内涵及其对工科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育作用

1.“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内涵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该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2009年12月教育部正式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列入2010年教育部重点工作,这是我国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开始的信号。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工作,26所高校成为全国首批试点高校。国家决定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推进高等工程教育适应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

2.“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对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清晰了解企业运转的实际

“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这是我国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工业企业参与大学生的培养过程。根据“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要求,工业企业将深入参与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和教育过程,这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教育不在仅仅局限于书本,而是更多进入到鲜活的实践领域,这是大学生充分了解企业运转的难得契机。

(2)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实际需求

“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将使大学生走出学校,接触工业企业生产运营的方方面面,不仅了解工业企业的运转和经营,而且更深入地接触了社会实际,这是难得的了解社会需求的有利时机,这将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减少大学生创业盲目性的一个重要契机。

(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优秀的创业品质

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已有的很多研究表明,创业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品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利用这一平台,通过真正的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磨练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与个人品质,这是为大学生的未来创业奠定良好的个人品质基础的最佳舞台。

三、基于“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案

我国“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时间不长,还没有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和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模式和培养方案形成之初关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将为举步维艰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这需要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各个方面有意识地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

1.将大学生创业品质与创业意识的培养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目前我国已经有26所高校启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但是该计划还未将大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品质的培养考虑在内。其实,该计划是锻炼和塑造大学生良好创业品质和创业意识的有效平台。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中,可以将大学生以随机的形式分为若干个团队,每个团队负责熟悉和了解一个环节的运作。这样在团队之中,学生不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团队成员,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合作共事,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团队运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创业品质。

2.将创业教育的内容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由本校教师进行创业指导和教育是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普遍形式。这一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反过来,这也造成了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学生越学越多,越学越新,而参与创业实践的机会却越来越少。我们认为,这不应该是我国创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倾向。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中,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方便了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他们可以通过学校的讲座,也可以在学生的实践中随时随地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实现了创业教育与工程实训的有机结合。

3.将大学生的创业计划融入“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怀有创业计划和创业梦想,但是,他们的计划和梦想最多是通过模拟的形式来操作,使得学生难以理解真实的市场竞争。“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是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和教育学生,这就使学生能够真正知晓、领会现代企业的产品、工艺、管理乃至企业文化,深入到企业中去,走到社会实践中去。尤其是对有创业计划的学生,他们将在“卓越工程师培训计划”的实践中接受创业的检验,包括:团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市场环境分析调研能力和适应能力;企业发展决策和发展战略调整能力;资金调控、周转也运用能力;计划控制、风险抵御与灵活调整能力等。

参考文献:

[1]孙永芳.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性学习探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2]郭南初,陶亦亦,张义平.高技能人才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4).

[3]郎名华.“蜻蜓式”(1146)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1).

[4]毛丰江,路勇.“工学结合4-3-3”高职课程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8,(1).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4篇

一、因地制宜,目标导向,创新计划管理模式

电网形态深刻转变的新形势对电力科研企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出新要求,职能交叉的计划管理模式和条块分割的资源运转机制已无法适应支撑服务需求。电力科研企业兼具电力企业和科研机构双重特点,综合计划管理内容和方式具有其独特性,即通过创新计划管理方式,从全局和系统性角度合理统筹配置资源,持续加大实验室软硬件条件和仪器设备的投入,实现在相关技术领域开展高水平支撑和科研工作的目标,强化专业支撑能力,推进专业协同能力,加快科技创新能力。计划管理机制和手段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明确计划目标。综合计划管理旨在横向统筹协调各专业资源,纵向对接发展规划和专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优势,实现技术装备水平和实验室能力提升的目标。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通过技改、大修、零购和研究开发等专项计划的实施,提升设备运行可靠性和安全稳定水平,提升实验室软硬件智能化水平,实现装备升级更新,有效支撑科研能力和试验能力提升。清晰管理原则。电力科研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要遵循整体把握、适度平衡、服务专业的原则,坚持以专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注重装备能力提升和实验室建设协调发展。通过专项计划的制定和分解,以全局化视角明确整体投资方向,平衡专业发展需求,加强投入与产出闭环管理,合理配置经济资源。规范管理流程。开展科学高效的计划管理工作,规范管理程序是保证。通过配套的管理和考核制度,实现精益化管理和流程控制,强化成本和效益意识,提高计划管理执行力。完善综合计划专项的编制、审批、下达、执行、验收和调整等环节的闭环管理流程,建立以计划有效落实与执行为导向的经营业绩管理体系。建立保障措施。过去,综合计划管理停留在相对独立、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原因是没有建立完善的计划执行保障措施。要形成“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需要建立思想、组织和机制保障,通过转变思想观念、加强组织领导和完善机制建设推进计划管理模式转变。

二、闭环管理,多措并举,提升计划管理水平

电力科研企业紧密围绕供电企业支撑服务单位的定位,把握新常态下计划管理模式转变的重点,转变工作思路。通过构建管理框架、深化前期研究、开展统计分析、强化预警监控机制、建立储备意识等多种工作措施,发挥计划工作的资源统筹和决策支撑职责。构建管理框架,夯实计划管理基础。一是优化计划下达和项目实施的执行机制。完善计划编制、审批、下达、执行、调整和考核的工作流程,明确项目申报、审查、立项、下达、实施和验收管理流程。二是编制综合计划相关的工作指南和手册,明确需求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和计划归口管理部门的相关职责。三是有效开展工作指南和信息化计划管理平台操作方法的宣贯,规范计划管理的职责界面,形成“职能部门知道如何管,专业部门知道如何做”的清晰明确的计划管理工作框架。深化前期研究,拓展专项管理深度。一是为前期深入研究论证提供时间保障。每年年中启动储备项目可研编制,推动需求部门尽早介入前期研究,将可研论证做深做细,避免计划下达后技术参数随意改变。二是拓展前期研究深度。对于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或进口品牌设备,投资建议的调研要建立在市场价格波动预期研究和汇率研究基础上。三是加强项目执行进度全程监控,严密跟踪项目进展,对进度安排、执行过程与计划有偏差的项目实施预警和考核,严格计划执行“硬约束”要求。四是完善计划调整管理机制。工作指南中明确调整时间、条件等要求,建立审批流程,实现计划调整流程规范、过程有迹可循。开展统计分析,深化数据分析职能。一是发挥计划管理科学布局和统筹安排能力。结合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年度发展目标的实现方式和任务指标,分配任务指标至各专业,各专业研究提出专项建议计划,计划归口管理部门汇总并统筹平衡形成年度建议计划。二是发挥计划管理抓手职能,开展综合计划指标体系分析工作。收集并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分析诊断数据资源,提供科学合理的分析结果,由此发现计划执行和投资管控过程中的问题,明确下一步计划执行管控重点工作。强化预警监控机制,提升计划管控能力。一是建立计划目标分解机制。以月度工作计划为抓手,量化分解季度计划目标和考核指标,平稳有序推进计划执行工作。二是建立“月度分析”和“季度通报”的执行管控机制,从专项分类和执行部门两个维度进行跟踪和统计分析,诊断项目和预算执行情况,对计划实施进度慢、差距大、波动异常的指标,深入分析,提出措施。三是建立重点和关键项目执行过程常态化跟踪分析机制。定期诊断分析,及时预警监控,确保重点和关键项目执行可控在控。建立储备意识,深化项目储备管理。一是建立项目储备意识,结合业务实际制定工作指南,统一工作标准要求。要求根据发展规划梳理、整合专业发展思路,在提炼需求基础上,编制储备项目。肯定项目储备为专业发展规划落地提供支撑的管理方式。二是规范可研编制和评审的工作机制。细化编制要求,建立分层级的可研审查机制,提升可研审查质量。三是深入挖掘储备项目管理需求,组织开发储备库信息化管理平台,以信息化手段提升储备项目管理水平。

三、资源优化,效益提升,助力支撑工作开展

能力提升计划范文第5篇

,还获得了持久的新能力和新知识。

很多企业所规划的年度员工培养计划看似包含了一系列培训学习内容,实际上缺少了工作任务实践应用及在岗辅导的设计。这要求我们开始重视并设计基于知识技能提升的培养计划,通过很多不同方法设计培训方式,提升员工的工作效

率,加速员工技能的成长速度。在设计基于知识技能提升的培养计划时,我们需要遵循5个步骤。

1聚焦

培训不是大锅饭,不能针对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平均分配,作为发展员工能力的工具,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企业绩效产出。培训者需要聚焦两个关键点:

企业当前的主要业务及未来发展——哪些业务板块最重要?

提升需求——哪些关键的业务板块能力现状与企业期望差距最大?

2调研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对关键业务板块的员工开展问卷调研的方式,找出他其实际需求,并作为培养计划的设计基础。

你期望改善工作成果和成效的关键目标是什么?

你目前采取了何种措施保障关键目标的达成?

你期望培训后获得怎样的行为变化?

通过上述问题的问卷收集,聚焦其中“可执行”“在岗学习培养”的部分,并进一步地设计培养规划,快速提升员工能力。

3设计并评价培养计划

根据员工需求,结合70:20:10能力培养模式设计培养方案,并通过SAM评价标准来评估该方案的有效性。

Specific(明确的)——明确哪些员工的特定技能、行为或知识需要提升。

Actionable(可执行的)——应用学习内容,定义学员常出现在哪些典型的工作情景里。

Measurable(可衡量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及实践,学员是否将学习内容应用到工作的典型场景中?行为和绩效上产生了哪些别?

4计行动学习工作任务清单

基于目标的工作任务均来自员工的实际工作,这些任务不仅能帮助员工实现最终的能力提升,而且给予了员工发展特定技能和知识的机会。在设计工作任务时,需要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明确工作任务为组织带来的收益、价值、成果

等,以及可提升员工积极性、参与度及绩效成果。

工作任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目标设定、行动计划、跟进、向管理者咨询转化情况、辅导他人、刻意练习、汇报进度、反思、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