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针对性 实效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04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强调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用”。因此,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认真探索的重要课题。①

1 突出课程任务,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前提

一是认知时事。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知国内外形势,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积累必要的知识和阅历,提升政治敏锐度和鉴别力;二是认同政策。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而激发投身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热情;三是认清趋势。即通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趋势,对未来形势的趋向有一定的前瞻性。

2 注重教学内容的优化,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基础

一是突出时效性。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是内容常变常新,与时俱进,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讲授内容,紧扣时代脉搏。但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讲给学生,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就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是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必修课程,其内在地贯穿着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自身功能的自觉追求。现代教育观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肩负着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标,其关键是看其能否培养出素质全面的人才,而培养素质全面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人文精神教育也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偏见,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并不显著。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更关注学生的个性诉求、人格完善及道德品质。在“中央16号文件”指导下,在“形势与政策”内涵建设上,应充分体现出关注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有意识地注重人文精神的倡导和再造,这不仅可以丰富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还能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功能的内在诉求,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3 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关键

其一,“注重主体性”。当前,许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主要教学形式仍是“满堂灌”,教师既是教学的主导者又是组织者。尽管每次上课前,任课教师都进行了大量的准备,课堂讲授也能“声情并茂”,但由于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讲课往往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共鸣。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在于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和“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教学原则,在教育中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探索“形势与政策”课的主体性教育模式,即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下转第114页)(上接第45页)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的主动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形势与政策精神的主动内化,以及主动探究等形式来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一种模式。

其二,“注重实践性”。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还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教师可根据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特点的实践性教育内容和形式。实践性教学活动一般包括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如演讲、辩论、案例教学、座谈会等,使学生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消化和运用书本理论知识的能力。校内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请进来”的教学方式,就是有针对性地邀请有关学者、专家到学校给大学生介绍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宣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师生开展直接的交流和研讨;实践性教学活动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校外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参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专题调查或暑期社会实践等等,使学生在感知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同时提升分析、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

4 改革创新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向

专题化教学,就是根据形势与政策课内在的特点与人文精神内涵,围绕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要求,遵循课程各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将课程内容划分为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若干个理论专题,进而围绕各个理论专题确立教学方案并开展课程理论教学的一种教育方式。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理论及学生关注的重点、难点进行精讲,使学生能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标准观察分析形势。

主题性实践教学,是为弥补专题化理论教学的缺陷而设计的,专题化理论教学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关注不够充分,在引导学生能动感知和体验社会与生活方面也难以获得理想效果。主题性实践教学就是依据设定的理论专题,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总体目标要求来确立相应的社会实践主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而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去感知社会丰富多彩生活场景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成效显著。可以看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是相辅相成、互动统一的关系。采用专题化理论教学与主题性实践教学互动模式对于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成效显著。同时这一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能够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理论上的说教而脱离学生现实关怀的弊端,而且还能够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灵活的空间,进而实现理论说教与实践体验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司〔2004〕13号).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简称中央16号文件);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学方法 长效机制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初步模式,改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方法,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可靠保障。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精神,笔者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应从突出主渠道地位,做好“两个结合”、发挥“一拓展”和“一改进”作用入手。

一、构筑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新的教育教学平台。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包含“形势”与“政策”两部分内容。形势是国际和国内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态势,是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政策的制定要以形势为客观依据,以重点分析国际国内重要形势的方式来阐明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调整。“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具有政策性、动态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为此,我们积极构筑教育教学针对性和时效性相结合的新的教学平台,突出“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有针对性地分析某一范围的形势,阐明相关的政策,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思想上存在的误区,及时加以引导和疏通,从而使学生在对具体“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内容的正确认识中逐步确立起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

二、建立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教育教学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热点问题虽只是一时的凸现,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基本理论、基本形势,包含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是多种矛盾交织的必然反映。“形势与政策”离不开热点问题。热点问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当代大学生的兴奋点。如何将热点问题与基本理论、基本形势结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这是一种长效机制,在效果上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创设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职教师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在教育改革和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广泛,教学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有更加特殊的素质要求,这支队伍既要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和较为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又要熟悉学生的思想情况,还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更要有开拓性的工作思路和一定的学生活动组织协调管理能力等。为此,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在原有建立“形势与政策”课专职教师师资库的基础上,逐步强大兼职教师队伍,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脑”,充分发挥兼职教师的作用,将“形势与政策”课程分成专题,实行专题负责制,积极创设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专兼职教师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当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时事时,聘请中央党校理论专家、客座教授来做理论辅导和答疑并由院党委书记、思想政治课教学部教师带头向全院学生作专题报告,积极塑造一支教学过硬、科研过硬、育人过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队伍。实践证明,这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更能充分整合社会人力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二)创新备课方式,强化集体备课力度。备课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构思的过程;是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内容,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设计方案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的过程。它可以说是一个再创造过程,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然而,有调查表明,众多教师还是沿用了传统的备课模式,一味追求项目齐全,格式统一规范,以应对各种检查。写出来的教案只注重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正确性,而忽视教学对象的心理发展要求,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失去形势政策课的生机和活力。不断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是一门课程保持生命力的重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决定了既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教学方式的改革,又要创新备课方式,加大集体备课和电子备课力度,为此,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实行团队合作,汇聚集体智慧,充分发掘和整合网络等各类资源,深化专题备课,打破教学资源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三)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组织在“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与思想政治课教学部牵头负责,教务处、党委学工部、团委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发挥党组织、共青团、学生会、班集体和社团,像大学生演讲协会、研究会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加强对学生活动组织的有效指导,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主题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拓展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及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拓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积极改进考试方法。

(一)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有效性。事实表明,“枯燥”、“单调”、“呆板”等单一的上传下达,我讲你听的传统教学手段,其时空的局限性确实无法满足学生对信息开放性、及时性和多样性的需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等传媒手段、影音、音像资料,建立网络教学考核和评估系统等,丰富“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对知识广延性、开放型的需求,使教学形象直观,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感染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艺术。我们在教学中引入了答记者问的形式,就热点问题和学生直接进行对话,采用了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探索了专题讲授、案例教学、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方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用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力量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

(三)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按正常教学管理的要求,考试实行学期考核制,考核工作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但同时充分考虑本课特点,加强考核环节的改革,积极探索与教学目标相适应的考核方法,突出考核学生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用单一的闭卷考试评价学生,应把成绩的考核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的环节,考核方法灵活,又不失严肃性,成绩考核由理论和实践考核两部分构成。理论考核以学生的课堂笔记检查与考勤为主,采用开卷考试、论文写作、专题辩论等情况综合起来考核,实践考核重在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日常行为表现等列入教学活动之中,形成制度,启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多元考核方式和成绩评定标准,对学生成绩评价能够做到科学、客观、全面。实践证明,它有助于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整体效应。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11-17.

[2]翟翠玲.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3篇

形式政策课是高校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高校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现状和实际问题,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了课程改革方面的探索。

关键词:形式与政策教育;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2004年,教社政[2004]13号文件规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2012年,、教育部《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试行)》的通知中规定,形式与政策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落实规定的课时和学分。这些文件的要求,形式政策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效果明显,有力的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但是冷静思考,形式与政策课的教育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 形式与政策课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形式与政策课教学的主体对形式政策课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教学效果不佳。

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高校形式与政策课的任课教师的组成部分有辅导员、行政人员,思想政治课的专任老师等。这支队伍里面有的老师政治素质不强,有的缺乏专业的知识理论背景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有的教师教学技能缺乏,不能很好的掌控课堂。任课教师任意一项存在问题,都对上课的质量和效果产生严重的影响,教师的政治素养不强,这是很危险的,有可能带给学生一些负面的知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反而产生相反的后果。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好坏决定了上课水平的高低,如果教师自身知识不够硬,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传递的也是知识的碎片和零散的知识点,学生很难掌握系统的知识并对知识深刻理解。

学生对形式政策课不重视。一方面,学生对形式政策课的认识不够,还局限在这是学校开设的一门公共课,只要通过考核获得学分就够了,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没有把此门课程学习与自身前途发展相结合,没有深刻认识到正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对自身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学生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不系统,在上形势政策课的时候,很难与自身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引起共鸣,学生较被动,不能正确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缺乏问题意识,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成了被动的储存器。

其次,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不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抵触情绪较大。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形势政策课没有固定的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完全由教师自主选择,内容的选择较随意。一方面,选取的内容上仅仅考虑到热点问题,忽视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因此造成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不一致,激不起学生的共鸣。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认为,形式政策课就是宣讲国家政策方针的舞台,在内容安排上,侧重于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这样传递给学生的仅仅是些信息,缺乏理论知识和理论依据。

在具体安排上,忽视教学的对象――学生,忽略各年级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而是集中安排,学,不管是大一新生还是大四毕业生,教学内容始终一致。这种不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现状与特点,没有满足受教育者发展思想政治品德的需求,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参与的兴趣,被动宣传,达不到教育的目标的要求。

最后,教学方式方法单一,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长期形成的经验是灌输式。学生不可能天生就有社会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单一灌输式的教学采用讲授式、从传统的一只粉笔一个黑板,到现在的一本讲义加幻灯片,这种授课方式只是在教学硬件设施上有所提高,而没有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学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性需求,单一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不佳。

在教学方式上,简单单一。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在课堂仍然是教师扮演主角,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教育地点仅仅局限于教室,忽视实践,依赖课堂,忽略在日常生活中教育。

二、 形式政策课的改革途径

1、 提高认识,规范管理,为课程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从学校、任课教师、学生层面高度认识形式政策课的重要性。高校的领导层要在思想上认识到形式与政策课的重要性,在行动上落实形式与政策课教育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学校党委领导、教务处牵头负责、其它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和配合的工作机制。为了提高形式政策课的建设支持力度,学校应加大在师资、设施、经费的投入。为保障形式政策课的顺利开展,高校应在校报、校园网、广播、报栏、时事图片宣传栏等及时宣传报道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重要活动及新闻事件,大力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工作,加大对形式政策课的宣传力度,提高师生对形式政策课的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一支优质的师资队伍。形式与政策课集理论性、时效性和政治性很强的课程,再加上内容涉及广泛,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立一支由学校党政领导、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校内外相关专家参与的专兼职师资队伍。这支队伍结构合理、优劣互补,学校党政领导政治觉悟高,给予学生较强的政治引导,准确分析国家政策;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紧密,能了解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准确把握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内心世界;思想政治老师有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准确分析当今国内外形势;校内外专家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独到的见解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要加强对任课教师教育、培训工作,为教师进修、提高、查阅文件提供方便,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安排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进行国内外考察,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教学素材。

2、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时效性。

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时效性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形式政策课没有统一的教材,可作为教学的内容异常丰富,因此要对铺天盖地的资料仔细甄别、然后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认真调研,选取学生最关注、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的方式,充分掌握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在选取材料时能够有针对性,只有把学生的兴趣点放在首位,上课时才能引起共鸣,学生才能认真听课,主动参与。第二,要立足于国内外风云变幻,国家正在和即将施行的方针、政策安排教学内容;第三,对安排的内容要有连续性,在统筹安排上课的基本内容前提下,要对“热点”问题进行长期的持续跟踪,使得学生对重大问题有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3.突出形势政策课的特色,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形势政策课教育的实效性。

要提高形式政策课的教育效果,在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中应遵循以下原则:理论与实际相集合的原则,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把理论的讲解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历史与现实相集合的原则,在讲解具体问题时,不仅要对现实的具体问题横向讲述,也要将问题的背景、产生的原因作纵向阐述;讲授式与讨论相集合原则,在上课的过程中,不再是单一的教师讲授式的上课,也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发现新的问题;教学与实践相集合的原则,即形式政策课不能关起门来搞教学,要让课堂上听与走出去看集合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作社会调查,这样在课堂上学的理论才能得到升华。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大一新生,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经验不足,虽然对形式政策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针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不能正确判断。因此,在授课时主要采用讲授式的方式将理论贯穿整个课程,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去分析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正确判断。对于其它年级的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采用课堂讲授的同时,还要组织其网上讨论、课堂辩论、参观学习等。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利用现代网络媒体的便利,丰富教学形式。教师要根据形式政策课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为了展现课堂的生动性,利用网络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展现事实,呈现过程,提供直观场景,看完让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网络媒体的便利不局限于空间和课堂,组织学生利用网络,共同观看重大事件,集中网上讨论等等。

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知识认识的重要途径,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对于本门课程而言,单纯的理论传输和信息传递不是教学目的,旨在学生能正确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变幻的国内外形势,甄别铺天盖地的信息。只有通过实践教学,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升华课堂学习内容,将课堂学习内容变为自己的知识。至于实践教学,可以采取参观学习、社会调查、专题讨论、问题辩论等。

要增强形式与政策课的实效性,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当今的时事,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成效,作为教育者,就要立足于学生,立足于现实,高度重视形式与政策课。同时,国家、社会、高校、教师形成教育合力,国家给予政策支持,社会给予正面引导、高校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对课程的投入,教师认真落实教育目标,整合教育资源,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式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2004]13号.

[2] 刘庆国,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3] 王姝 . 形势与政策课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 [J] 才智,2012年第25期.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学问逻辑教学逻辑教学方法

高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为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而作出的重要决策。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一门课程的基本形态,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为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的精神,借鉴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课程的成功经验,笔者提出了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构想。

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逻辑基础

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看,“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从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情况来看,绝大部分高校已经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规定了学时、学分,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或学工部、宣传部)组成一支基本的教师队伍,每学期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下发的“教学要点”为教学内容。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已经具备一门课程的基本形态。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发展态势总体是好的,但在课程建设方面也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课程管理不规范、教学工作不适应、课程教学效果有待增强等问题,[1]尤其表现在“教学内容流动变化大”“教师队伍建设不适应”“学科建设方向不明确”等方面。[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指出,要以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管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准确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创新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进一步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已经提上了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议事日程。加强和改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2014年冬季学期,上海大学开设了“大国方略”选修课,由10余位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组成教学团队,以问题为导向,从多学科视角向学生深入解读党的十以来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学生讲授世界变化进程中的中国故事,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开拓了当代大学生视野,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和中国道路,增强青年学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大国方略”课程开设以来,在学生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社会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在学生的课后随堂反馈中,我们感受到“大国方略”是有益的尝试。借鉴上海大学开设“大国方略”课程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

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学问逻辑与教学逻辑

从课程与教学论的视角看,一门课程涉及教学什么、何时教学、如何教学等问题。其中,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编制必须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作为教学内容的“学问的知识结构、系统、逻辑”;二是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认知方式、结构、过程不同。[3]有学者把前者称为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学问逻辑”,后者称为“教学逻辑”。本文中的“学问逻辑”包括“当代社会生活经验”,“教学逻辑”内含“学习者经验”。[4]“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通知》的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主要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进行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教育等。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时效性强,需要紧跟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全国统编教材不同的是,它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各高校基本上是以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每年两次下发的“教学要点”作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有的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只局限于每年“两会”、党的重要会议召开和重要文件颁布时,主要是向学生解读会议和政策的重要精神。从课程编制的逻辑来看,“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学科的教学内容,应该以科学、学问为依据引申出来,并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但是,“教学内容动态变化”,“学科建设方向不明确”,不利于“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发展。事实上,“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门学科,并充分体现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2015年8月,教育部了《2015年下半年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要求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重大活动和热点难点加强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阐释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主线、改革任务,深刻认识大国关系演变态势,宣讲“一带一路”战略和建设重点,关注全球经济增长态势,全面理解中国外交战略布局,等等。上述内容几乎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涉及高校学科分类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属于多学科、跨专业的范畴。那么,如果我们把“形势与政策”课列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不是可以解决其“学问逻辑”的问题呢?即使这样,照搬“学问逻辑”作为“教学逻辑”来应用,也未必妥当。要使学问的知识逻辑“加工”成“学科构成”的逻辑,就必须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心理成长的阶段性特点。认知发展阶段、“学习者经验”不同,人们的“心智运算”的结构在质上就不相同,于是出现了具备其固有特点的掌握知识的“认识逻辑”。[5]因此,“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如何厘清“学问逻辑”,并实现“学问逻辑”和“教学逻辑”的有机统一,是我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上海大学讲授“大国方略”课程的10多位教师中,有学科专业背景深厚的校领导,有主管学院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有教学名师,也有在学界颇具名望的专家教授。授课成员的学科背景各异,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历史学、哲学、国际关系学、经济学、法学等多个学科。他们从聚焦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开展集体备课,针对当今大学生的认知方式、特点及“学习者经验”,进行团队教学。“大国方略”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现实,内含“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如“中国梦,谁的梦”“中美真的能坐在一张椅子上吗”“中国高铁驶向何方”“中国能第一口咬到‘苹果’吗”“我们会被全球化淹没吗”等,引领学生熟悉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大国方略”讲授时注重从问题切入,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教学采取课前网络采集问题、课中讲解并现场提问、课后深度评析的方式进行,全程以问题作为线索统领框架,按照问题的不同领域分类,依据问题的深入程度分层,讲授时如层层剥笋,展现出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教学魅力。“大国方略”课程通过教学过程中“学问逻辑”和“教学逻辑”的有机统一,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以问题为导向,从多学科研究角度,基于“学问逻辑”的视角,紧扣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结合“教学逻辑”,向学生阐释这些关乎国家发展的大问题,这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中内容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与构想。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的运用策略

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我们可以发现:从改革的实践来看,恰恰是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多。在高校课堂上,填鸭式、灌输式的讲课方式依然存在,而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尚未全面推广。尤其是广大教师对于教育资源有限,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在当前乃至今后仍将是高校教学的重要教学环境等因素缺乏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的研究。上述现象也同样存在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领域。《通知》要求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式。然而,当前“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大多以大班授课为主,并以在大礼堂组织报告会、录像教学转播或班团组织活动等形式作为辅助形式。一个教师几乎承担了全部的课堂活动,面对100多名学生,教学内容缺乏活泼新颖的宣讲材料,甚至采用照本宣科式“一言堂”的授课方式。如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与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多维化、接受手段的多样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之间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如何增强教师教学方式的适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已成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教学方法问题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从课程与教学论的一般意义上讲,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综合。[6]

教学方法除了要体现特定的教育价值观(即指向实现特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外,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方法受特定课程内容的约束。“我们并不否认‘一般教学方法’的存在,但是,这些教学方法的一般要素与规范要真正对教学过程起作用,还必须与特定的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反映了特定课程内容的内在要求,这是一般教学方法的具体化过程,这种具体化是深刻的质变过程,而不是在各种具体课程内容中简单地对一般教学方法进行‘贴标签’的过程。”[7]二是教学方法还受到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教学组织形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策略。显然,班级授课和个别化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不完全一样的,甚至班级学生人数的多少,也会影响到教学方法的选择。如果某一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话,其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会有别于课堂理论教育的组织方式,教学方法也会因此有所不同。上海大学开设的“大国方略”课程,每星期1次,每次3个课时,其中,2个课时采用“项链模式”讲授,1个课时进行现场答疑,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项链模式”授课方式的特点在于,由1位教师作为课堂主持人,另外1-2名教师作为嘉宾,联袂授课。课堂上,主持人把握课程与教学内容的主题、控制教学节奏,构成“项链”的基座;嘉宾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应用其特有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演示法、提示法等),像“钻石”一样镶嵌在“项链”上,通过深入阐释课程内容,并根据学生课堂反应,回应学生的问题。不同的教师承担不同的功能,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彼此配合,相得益彰。课外学生通过登陆Blackboard网络教育平台、上海大学BBS论坛及微信等进行学习反馈。考核以学生即时表达感受、撰写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等确证理解和阐述观点,教师分析点评,用循环式随堂反馈取代一卷式期末考试。“大国方略”课程把教学形式与考核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是一个整体,教师是一个团队。“大国方略”课程的成功表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个人讲授,而应该是一个团队的集体行为。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采用的“一人一班一学期”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每位教师都是百科全书式人才的假设基础上的。如何建立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长效机制,以解决“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综合性强与教师专业背景相对单一的矛盾,提升为学生解疑释惑的能力,更有效地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这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2015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理念手段先进、方式方法多样,为此要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艺术,倡导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这为深化“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配备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坚持把专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编制,努力建设一支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8]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不是以独立于教师之外的实体形态存在的,而是教师内在素质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外化。[9]教学方法的文化制约性,是教学方法个体性的自然延伸,所以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当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特定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能体现教学思想、展现教学能力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特有的教学风格。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多学科性和跨专业特点,教学活动往往是组合了多种教学方法才得以开展的。如果教师仅以一种教学方法为追求,排斥其他教学方法,而不是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具体教学内容,通过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内容有机地组合起来,效果必然不会很好。因此,“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还应当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运用和整合运用。

参考文献:

[1]叶忠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8).

[2]王包泉,王民忠.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3][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65,266.

[4][7]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1,211.

[6]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260.

[8]王包泉,隋俊宇,刘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

形式与政策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形势与政策;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88-02

形势与政策课是教育部规定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重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由于本身的政策性、时效性、动态性的特点,又是一门备课强度大、讲授要求高的课程。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及教育对象群体特点的变化,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创新更显紧迫及必要。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管见所及有以下几点思考与同行交流。

形势与政策课的学科综合性与教师专业背景的相对单一性、教师个体知识的有限性与学生群体信息涉猎的宽广性之间的矛盾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突破此“瓶颈”问题,必须推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平台的多样性、多元性。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可以采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交融式教学模式,前者为小班、中班课堂教学,后者为形势与政策课专项实践,两者有效结合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打造其课程的多元平台,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

在形势与政策课专项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听取形势政策专题报告、利用思政课网上课堂学习、参加社会实践与认知活动等形式完成。此种教育教学形式,实现了包括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等在内的多元背景师资构成,也有助于形势政策课实效性的取得。学生通过形势与政策专项实践与认知活动,提升了时政分析能力、辨别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水平、沟通能力,增强了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

党的十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蕴藏在亿万民众中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在此背景下,应用技术大学应着力围绕服务国家创新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更多创新型技术人才,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原始创新意识。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过程中,着力开展以“问题导向”为基轴的师生双边及师生、生生多边互动的参与式教育教学模式,关注启发、讨论、探究方法的适当运用。从实践操作过程来看,区域性小组讨论收效良好。通过讨论,学生之间不同的观点得以交流与碰撞,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较好体现。在参与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们理性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被激发出来,有助于学生形成宽口径的人生视野,进而为推动国家发展及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当今社会需要理论家、科学家,也需要大量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应用技术类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此类人才需求。在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这应该成为应用技术大学的使命,也应作为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精髓。“工匠精神”本质上是一种坚定、踏实的品质和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是专业与敬业相融合的品质,这种精神要求严格恪守规则及规矩,对所承担的技术类工作充满责任感、使命感。应用技术大学,无论是土木专业、机械专业,还是汽车专业、材料专业及其他专业,培养的都是有一技之长的“匠人”。而没有“工匠精神”的“匠人”只是一个空壳子,拥有“工匠精神”才是其真正的灵魂。

然而,目前在应用性技术类大学中,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浮躁之气。“工匠精神”的锻造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尤当戒除“短平快”式的心浮气躁。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实习实践中拧紧每一颗螺丝钉做起,让“工匠精神”成为理所当然,并融入血脉之中。

应用技术大学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当前,华南师范大学的广东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网、西安交通大学的陕西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中心、中南大学“形势与政策”教育中心、江苏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网络学堂、南华大学的湖南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网、大连理工大学的“形势与政策”、广西民族大学的“形势与政策”专题网、九江学院的“形势与政策”教学网、西南科技大学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网、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专网等,动态更新频率快,形势与政策教育网后续维护良好,各高校从中可以有所学习借鉴。

通过搭建“形势与政策”教育网,对课程资源进行模块式更新,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生学习资源优化,完善师生交互平台,及时回应学生的关切,从而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做到真学、真信、入心、入脑。

参考文献:

[1] 陶倩,易小兵.“形势与政策”课话语体系建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

[2] 刘家祥.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

[3] 阮晓菁,罗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困境与建构“三位一体”教学路径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4] 张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三段四法”模式建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

[5] 王包泉,隋俊宇,刘姝.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及发展趋势[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7).

[6] 苏洁,邓春梅.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创新模式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4.

[7] 李晓衡,高征难,李忆华.“形势与政策”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