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教学评价 CIPP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39-03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任重而道远,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问题凸显,要摆脱课程教学困境,推动形势与政策课程科学化进程,重要的举措是引用新的教学评价模式。采用CIPP评价模式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各个环节的改进有明显的效果,因为CIPP评价模式具有相对完整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步骤,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大纲的具体需求应用CIPP评价模式,形成合理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并创新教学理念。

一、CIPP模式的基础理论

CIPP评价模式又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最早由美国教育评论家斯塔佛尔比姆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此评价模式是组织管理者制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的过程,CIPP优势在于不是专门针对评价结果的研究,而是在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对组织实施评价方案进行改进和完善,促进项目方案适用于新环境。与此同时,整合了目标评价模式、解释评价模式等的不足之处,提高组织成员对评价活动的认可程度。CIPP评价模式是四种评价方式的英文缩写,但斯塔佛尔比姆在实践应用CIPP后,发现CIPP评价模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瑕疵,所以针对不足对CIPP进行改良,CIPP评价模式包括的具体评价模式见图1。

1.背景评价主要是针对具体实施项目计划背景进行综合分析,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评定项目需求、资源及资金等。在项目评价第一阶段,项目实施评价计划包括:全面收集项目实施背景信息;参照项目实施者要求,整合评估背景信息;征求项目负责人建议,识别评价活动需解决的问题;根据项目实际评价需求,合理评价针对项目目标;制定满足评价要求的项目计划;总结分析形成有效背景评价报告;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2.输入评价是评价各种备用预选方案,将可选择方案与原方案比较确定最优方案,以及确定方案所需要的预算。输入评价包括:考察备用方案的优劣;选择与背景评价相互呼应的方案;评价方案的具体操作性;形成输入评价书面报告,针对问题进行改革。

3.过程评价是合理地记录和跟踪评价方案的有效活动。过程评价的主要任务包括:实时记录项目方案的进展状况;记录方案中相关人的表现情况;跟踪评价方案资源分配;确定评价方案的实施程度;做出过程评价报告,针对报告提出改进方案。

4.影响评价是评价项目实施方案的执行以及对目标群体的影响程度。其主要包括:评价方案实施目标与实际方案执行的一致性;汇集方案实施成员对方案的意见;测评方案实施程度是否符合目标需求;形成评价报告并发现问题。

5.结果评价是评价方案目标具体实施的程度。主要任务包括:方案计划目标与实际成效是否统一;判断方案实施效果;全方位鉴别评价实效;汇总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作出结果评价书面报告,针对问题进行分析。

6.可持续性评价是确保方案能否继续应用于项目环境中。主要包括:方案负责人与受益群体对方案实施的效果优劣评价;哪些具体有利措施可继续实施;甄别群体观点并实时回访;形成有效性书面报告。

7.可推广性评价即方案是否能够应用于其他环境。主要包括:开发方案使用者;原方案是否需要重新改写;评价方案是否适用于其他环境;确定方案推广的价值;形成可操作性书面报告并加以改进。

二、形势与政策课程中CIPP模式的应用

形势与政策课程应用CIPP评价模式既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公共课的教学效果,又体现了形势与政策课程正朝着科学化建设方向迈进。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课程教学有较强的时效性,这成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与管理的难点,要把握课程教学前沿动态就需要各教学部门不断地吸取信息,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所以要保证课程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与改进教学状况是形势与政策发展的趋势所在,而CIPP评价模式重在项目实施过程的改进,这是形势与政策课程与CIPP评价模式的连接点,此评价模式可以有效地应用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活动中。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过程,将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环节划分为三大阶段:课程教学设计规划阶段、课程教学实施阶段以及课程教学考核验收阶段。这三大教学阶段都应做具体的CIPP评价分析。

1.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设计阶段是课程教学实施的前提,良好的教学设计有利用形势与政策教学活动的开展,与此同时,课程的实效性也得到了良好的保障。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阶段主要涉及两大群体的沟通,包括课程设计管理者及实际操作者。对课程教学设计阶段评价方面主要有课程设计背景、领导管理权责分配、教学设计计划、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结果进行评价,其中教学设计结果又可分为三种评价模式,第一,影响和成效评价主要是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整体与学生对课程期望是否一致;学生对课程规划结果的看法;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学生教育价值需求;学生对设计方案认知。第二,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问询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领导部门、教职工以及大学生,整合不同群体对课程设计方案优劣的意见,判断课程设计方案是否能长期应用于实践教学。第三,可推广性评价主要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是否能够使用于不同高校进行综合评价;课程适用程度分析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在其他高校的推广程度。CIPP评价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应用中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应用各种调查方法,来确定各项课程设计评价指标的比重,以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程评价数据的标准性。关于CIPP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设计阶段的具体评价内容见表1。

2.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施阶段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关键,也是教学设计的实际应用环节。各种教育资源被应用于教学活动当中,教师水平发挥与学生学习兴趣、课堂表现与反馈信息都作为课程教学实施阶段的评价指标。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实施阶段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教学环境是否符合教学要求、教学管理制度化建设是否完善、教学活动实践是否落实、教学实施结果是否符合预期。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阶段的CIPP模式具体评价内容见表2。其中教学实施结果又可分为三种评价模式,第一,影响和成效评价主要是指及时获取教师以及大学生上课期间对课程教学的反馈信息;判断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阶段与教学要求是否一致;理性鉴别课程教学实施活动中有利方面与缺失方面;获取课程实施方案中耗费资源的数据并加以统计,确定课程实施有效性。第二,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指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是否符合高校以及大学生的需求;确定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改进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制动因素。第三,可推广性评价是确定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实践教学中的优劣之处后分析是否有其他高校也想采用这种方案教学;判断本校和其他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差别。运用CIPP模式对课程教学实施阶段进行评价,更加有利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活动的实施。

3.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考核阶段是对课程整个教学环节的总结,测评学生的学习接收度及知识运用能力。学生素质与能力的整体提升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考核的作用就在于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考核环节的评价内容主要有考核管理、具体考核方式运用、考核过程以及考核效果等方面,关于CIPP评价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施阶段的具体评价内容见表3,其中教学考核结果评价又可分为三种评价模式:第一,影响与成效评价主要是指形势与政策考核是否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课程考试方式与学生群体的适应程度;考核内容设计与学生学习知识是否连贯;收集授课课程教师及学生对课程考核体系优缺点的评价;考察课程考核阶段实施效果。第二,可持续性评价主要是指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步骤是否符合教学规律;课程考核过程是否满足课程开设需求;考核内容能否持续使用;第三,可推广性评价是形势与政策课程考核管理制度和考核方式能否被其他院校所借鉴;考核实施过程需要改进与否。确保课程考核实施工作有序进行,以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建设的完善。

三、形势与政策教学中CIPP模式应用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要依靠科学手段不断地改进不足,冲破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断地使用适合课程发展的教学模式,运用CIPP评价模式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设计阶段、教学实施阶段、教学考核阶段进行全方位地监控,实时地记录和改进评价过程中对课程教学发展具有破坏性影响的劣势因素,将这些劣势因素有效罗列,通过高校的领导管理措施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修改以适应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发展趋势。这有益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创新教学理念、整合师资队伍、改善教学环境、调整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应用创新。但CIPP评价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活动中应用CIPP评价模式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学科特点、发展模式、实践应用策略,要在摸索中进行课程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切勿生搬硬套评价模式,从而创立出属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有效的CIPP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建设。

[课题资助:2012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的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DL10BC1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景教学模式研究);2012年东北林业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形势与政策课)]

参考文献:

[1] 蒋国勇.基于CIPP的高等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1~12

[2] 李雁冰.课程评价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 刘佩佩.几种典型课程评价模式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17~119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90后”大学生;辅导员

一、引言

2004 年11 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高校在现有的思想政治课程中增开形势与政策课。《通知》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机制等多方面原因,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普遍不高,课程的育人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因此,对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教学改革,补充并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尤为重要。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

1.形势与政策课开设时间不一,授课教师水平不一

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的学分为2个,根据学分和学时的相应规定,形势与政策课授课的学时则为36~72个学时,因此,很多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时间仅为一个学期或两个学期。

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各高校设置不一,主要由思想政治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部分高校缺乏统一的备课小组,对授课课件不统一,仅提供教学大纲,由任课教师自己准备课件教学。专业教师准备的课件比较有理论深度,但是和学生关系不够密切,较难引起学生共鸣;辅导员准备的课件比较能够契合学生的日常生活,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但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较难对时事政治进行深入分析。

2.形势与政策课授课方式单一,授课内容较为滞后,考核评价单一

形势与政策课程大多采用大班授课或专题讲座,授课内容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学大纲制作相应的PPT,对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授课教师反应不一,很难迅速将社会热点、焦点放到形势与政策课进行分析讨论,难以满足学生需求。考试有命题考查,也有统一试卷对政策问题进行辨析,发表观点。由于形势与政策课考试的特殊性,不会进行全校统一时段的考试,导致部分学生提前知道试题,试卷上大多是网上观点,学生“移花接木”,罕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缺乏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入探讨。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探析

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分高校开始积极探索、实践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改革,为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提供了有益借鉴。从2010 年开始,四川大学对形势与政策课进行改革。首先,成立形势与政策课备课小组;其次,选择优秀辅导员担任备课小组成员,根据教学大纲由辅导员制作PPT;最后,备课小组统一审核后修改作为四川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课件提供给任课教师。这一改革保证了形势与政策课课件的统一性和理论深度,并且能够较好地契合学生的日常管理,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上有了较强的改进。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结合学院自身的发展,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改进,在2013级本科生上采取新的教学方式,使得这一课程渐渐得到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和真心喜爱。持续受益的优质课堂,也成了学生形势政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阵地。

形势与政策课堂作为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这一个机会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通过对形势与政策的沟通交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1.补充并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体系

第一,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大纲为主干,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大纲由教育部制定,主要包括党的重大政策形势、农村发展、社会改革、经济建设、国际关系等,部分内容是常态问题,但也是近几年内一直存在的问题,比如,农村发展建设,常B问题重复讲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因此,需要对常态问题进行深度挖掘以及综合比较分析,探索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解国际关系时,用图表对中国和美国关系的“冷热”进行了形象展示,纵向比较了近10年中国和美国之间政策的变动,对比中国和美国经济发展等数据,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和美国关系政策波动的深层次原因;同时横向比较同一时间中国和欧洲国家等的关系,让学生对国际关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让学生自己讨论分析某一政策出现的背景和原因,比如,美国提出“重返亚太”背后的考量。

第二,围绕当前发生的政治热点、焦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90后”学生对新信息比较敏锐,对网上的热点问题比较关注,也希望能和同学进行探讨或者表述自己的观点。形势与政策课上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并适当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情发展的真相。美国总统大选乱象纷呈,笔者迅速捕捉热点信息,给各班级布置相关的讨论任务,要求学生对美国总统大选等社会热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学生探讨美国共和党总统特朗普成功的原因,分析了解美国社会的矛盾。

第三,围绕社会新闻,时事热点,开展大学生人文教育。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空乏的口头教育并不能激起大学生的兴趣,通过对个别社会新闻的讨论交流,能够更好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笔者在形势与政策课上增加了一个内容,每周新闻播报,指定一个学生团队搜集整理近期的新闻热点并在形势与政策课上进行汇总播报,选择一到两个争议较大的新闻进行讨论。在讨论“老人因无人让座拦公交”这则新闻时,有学生进行了扩展,不仅提出老人的“悖德”,更提出应加强对青年礼仪的教导,同时对公共设施的建设、政府的管理改进等也进行了讨论。学生敏锐的思维,对事物独特的见解以及犀利的谈吐让课堂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对此的评价也较高。

第四,围绕国家政治经济改革,开展专业教育。水电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较强的关系,关注国家政策,激发学生专业兴趣,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超级工程》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水脉》系列节目对学生扩展视野有较好的帮助。

2.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法

第一,灵活运用灌输法,充分运用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但灌输过程不应成为一个单向的填鸭式过程,在进行灌输讲解时也不能只采取单一的PPT讲解模式,同时需要穿插各种视频资料以及影像资料。在进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主题讲解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贪官落马》,学生反响非常激烈,影像资料的直接刺激效果远远超过教师口头单一的讲解。在教学中较多运用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会让学生的参与性加强。“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讨论并展示自己的才能,自身的参与或者同学的现身说法能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印象更加深刻。

第二,课堂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扩展到课堂内外,将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管理有效结合。在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上,围绕诚信问题,教师请学生对考试舞弊、作业抄袭等现象进行讨论,并请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学习及生活中杜绝不诚信行椋如何制订可操作的行为规范。这促使学生相互监督不诚信行为,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的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加深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效互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基本途径。课堂上的讨论、学习可以指导学生了解国家政策的一些基本情况,了解社会的一些基本知识;社会实践则让更多学生对社会的不同层面有更多的了解。假期社会实践促使学生关注留守儿童、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关注环境污染等,学生对国家的一些方针政策有自己的理解。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了自己所在城市物价水平以及房价的涨幅,对比其他城市提供的数据,对国家所的房价调控政策在各省市的具体实行情况有了较为粗略的了解,并在小组讨论中对此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并得到其他同学的赞同。

第四,普遍培养和典型示范结合。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有一个很大的优势是对学生可以全方位地培养。在坚持普遍培养的原则下,选择表现优秀的学生参与形势与政策课的备课教学等工作,通过一系列专题的准备、讨论以及社会实践等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生,使他们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对周围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

3.考核方式多样性

根据本学期所讲解的内容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从中了解学生的真实观点。

四、结语

总体看来,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学院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分别从丰富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延续性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带进学生的心灵,有效提升了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进一步改革中,学院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学院加强辅导员自身的理论知识,使其更有效地依据时事变化,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教学内容紧密契合当下的国内外实际,从而引导学生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2004.

[2]张兴海,朱明仕.价值判断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3):65-67.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原则课堂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而且是区别于其他必修课的一门特殊的必修课。说它特殊,就在于它的设置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国家教委做出在大学生思政课程中设置“形势与政策”必修课的决定;到1988年和1996年两次专门发文对该课程的具体实施和课程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到1998年、教育部两部委又联合发文《关于印发〈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规定要将该课程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再到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第16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又专门强调了“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紧接着和教育部就出台了专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学校要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党和国家多次就形势与政策课制定文件,足见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为该课程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持。

然而,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却呈现出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堪忧的现状。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社会的、学校的、教师的、学生的等。在此,仅就教师如何提升教学教学效果加以探讨。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的教学手段、有效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教学组织等,使得该门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实效性得以提升,这是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的重大课题,更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通过借鉴前辈们的经验和自身的琢磨改进,总结出“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涵义及其特点

1.教学原则的涵义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目标是要让学生了解近期国际国内时事,理解由此制定的方针政策;引导其用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态度和观点来关注社会、看待世界;提高学生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分析能力,最终树立科学的形势观、政策观。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综合手段和方法来实现。“活色生香”便是我们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集中概括出来的教学原则。

2.特点

(1)“活”,指内容鲜活,形式灵活

形势与政策课要散发出迷人魅力,需要生动鲜活的教学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

在长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内容存在滞后现象,教学形式有待拓展丰富。虽然教育部社政司每年都分两次印发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起到了教学大纲的规范作用,然而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的定位和特点决定了它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没有也不可能有具体稳定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即便是在新学期开学时从出版社购入的教材也是在几个月以前编写的,已经存在较大的时间差。需要根据形势的最新发展对教材内容加以补充更新,避免在课堂上拿已经冷却了的旧闻说事儿的尴尬场面发生。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几乎都“90后”,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有一些新特点:价值挂念多元化、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强、视野开阔时代感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总是大话、空话和套话,形式和手段枯燥落后的话,势必不能吸引学生,很难让他们接受,能给予学生的实际帮助也不大。需要用更加丰富多样的手段和新颖生动的形式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

(2)“色”指突出特色,富有声色

形势与政策课要拥有强大吸引力,需要形成自身特色,富有声色。尽管有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中的“规定动作”,但每个学校也可以结合具体的省情、地方情,特别是校情和生情创设自己的“自选动作”。高职高专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有不同特色,不同学校从各自校史校情中也能挖掘出不同特色的内容,形成拥有各自特色的形势与政策教育。

要使形势与政策课富有声色,仅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合校内外资源,拓展教学实践基地,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将课程建设得有声有色。

(3)“生”指贴近生活,充满生气

形势与政策课不应当是理论的说教,而应当与学生的实际相贴近,充满生机与活力。无论是哪一门思政课,它的最终落脚点都应当回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最终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做出正确选择上来。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突破一张讲台、一番说教、一种形式的局面,结合学生思想、心理、自我发展等实际情况,结合他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点点滴滴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当前“90后”的青年人从思维到行动都更趋活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若不积极改进,很容易被他们画上“刻板”“无趣”等符号;只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程才能使他们愿意听、愿意学、主动听、主动学,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

(4)“香”指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目标在于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时事,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树立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提升对形势的辨别分析能力,从而从正确的角度用正确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势与政策课需要从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等多方面加以创新,将贴近生活的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的各个方面,使之产生思想上的认同和共鸣。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以“授人以渔”,将各种现实问题摆在学生面前,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教会他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为他们完善自我、促进发展留有余香。

二、“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内容

1.教学内容引人入胜

(1)凸显“新”

政策性、动态性、时效性作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三个重要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必须在十分有限的准备时间内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不断变化与教学运行规范有序的矛盾。对此,我们的做法是提前制定、适时调整、与时俱进。在每学期开学前根据教育部的教学要点做好基础计划;开学后开课前又根据时事的变化发展对基础计划加以调整,精心选择当前最热点、学生最迫切需要了解的相关问题,通过邀请专家和资深教师把关,教师集体备课、制作课件;各教师上课前再根据事件进展加以补充完善。比如在讲解“当前经济形势与我们的任务”专题时,在开课前及时加入了四川灾后重建成果、学校周边最新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等新内容,学生往往更有兴趣。

(2)体现“特色”

课程要办出特色,还需要与校史、学校办学特色等紧密结合。比如我校作为元帅的母校,将“精神”作为一个独立的专题放进大一新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既使学生强烈体会到伟大校友带来的榜样示范作用,也直观真切地感受到百年老校积淀起的深厚底蕴,还能更深入地领悟学校“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特色。再通过纪念园、校史展览馆的参观,乃至帅乡乐至的调研,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调动,为该课程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方法和形式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接受程度,我们在抓好教学内容的同时,要积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一是通过组织教师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搜集图片、视频等资料;二是充分发挥校园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的作用,在网上开展讨论、答疑等活动;三是针对当代大学生拥有较强表现欲的特点,开展主题发言、课堂小辩论小演讲等形式的活动,让课堂成为学生提升自我能力、表达个人看法的有效平台。

3.教学手段丰富多元

在课堂教学之外,重视发挥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作用,运用丰富多元的教学手段提升课程吸引力和实效性。我校充分运用学生的第二课堂丰富的社团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素质教育“五个一”工程、到企业的专业参观实习、纪念园和校史展览馆等校内教育基地、故乡和郫县法院等校外教育基地等,大力拓展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让形势与政策课理论联系实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4.教学语言精彩亲切

“90后”学生追求时尚,时代感强,有着属于他们的话语方式。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理解他们的想法、知道他们的喜好、合理运用他们的话语方式。如果能将书面语言转换成他们日常使用的网络语言,自然使学生感到有趣、产生亲切感。这对于拉近师生距离,模糊彼此间的“代沟”,实现师生间的认同、信任,有着巧妙的催化作用。

三、“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应用效果

在几年来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要上好这门思政课,既要讲求科学,还要讲求艺术。“活色生香”的教学原则带来了教学艺术的提升,凸显了思政课的魅力,增强了思政课的实效。

1.受到学生的欢迎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思考,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课堂上改变了以往抢占后排座位的现象,大家争相往前坐,生怕错过了精彩内容。大家评价说——“内容很精彩,方法很生动,氛围很活跃”“原来形势与政策课是如此好听,我们爱上这样的课”……

2.得到老师的肯定

通过几年来的不断摸索、实践、修改、完善,“活色生香”教学原则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在学校督导组的听课评价和教师相互间听课交流中都被给予了充分认可。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以提升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是在追求和谐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在尊重国家教育部教学要点和相关教材的基础性的同时,更体现了教师教的主导型和学生学的主体性,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得到较大的提升。

4.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有益探索

“活色生香”教学原则的运用,增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实效性,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独特效果,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类理论课的创新提供了值得借鉴之处,为增强思政课实效做出了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研[2004]13号.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课程特色

作者简介:史明艳(1979-),女,四川宜宾人,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编号:103415)的中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0-0035-03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材、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因此,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切入点,是推动课程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课是其主渠道和主阵地。但因各种原因,一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难度最大、效果最差的课程。为切实改变课程教学效果,使它成为“学生爱听、终身受益”的课程,我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与改革,经过多年的努力,该课程已成为一门特色鲜明、改革成效显著、学习资源丰富、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该课程于2011年6月,被评为重庆市精品课程,成为了我院的一大品牌,也是当前市内同类课程中(含本科院校)唯一的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回顾几年的艰辛探索,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因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同、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有着明显区别,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教学改革、课程特色等与其它课程有很大不同,建设的难度也更大。现将本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加以总结,以期对同类院校同类课程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认为,要建好“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强化师资队伍是保障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教师的知识结构、创新能力和师德风范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水平。[2]因此,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教学一流的师资队伍。然而,部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且不稳定,教学中兼职教师多、青年教师多,教师的学科背景、专业素养和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兼职教师因工作繁忙很难专心投入教学,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比较欠缺,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我院充分发挥团属院校优势,组建了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学团队。学院通过“硕士、博士培养工程”、 “传帮带学习制度”等狠抓三支教师队伍建设—专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和校外专家队伍。在团队中,有专职教师6人、兼职教师4人、教授1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助教2人,在读博士研究生2人,双师素质100%;同时,我们发挥团属院校的资源优势,聘有校外学术专家10人和政界、商界领导4人。坚持每学期邀请一个专家作一次形势与政策报告和邀请多位政界、商界领导指导学生实践是我院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因此,一支庞大而富有实力、坚持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团队为本课程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大的保证。

二、明晰理念与思路是前提

思路决定出路,因此明晰课程建设的理念与思路是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截然不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精品课程的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才的培养,因此,立足高职特色,凸显职业性质,是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特色所在。课程组根据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形势与政策教学鲜明的政治性和较强的实践性特点以及高职学生总体素质不高的现实性,将课程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政治意识、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围绕此目标,课程组确立了“能力本位、知行统一”的教学理念,确立了构建“1234567”教学体系、打造“四个”课堂、创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推行“五段式”教学流程、实施“全员覆盖、协调联动”的实践模式、建立“1234”考核体系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思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根据企业发展需要锻炼学生各种能力,将教学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对学生认知、情感和能力的培养上,将形势与政策教育从知行分离转向知行统一,学以致用。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为本课程的建设搭建了良好的框架,是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图

三、深化教学改革是核心

形式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专题式教学 高效形势 政策课 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0008-02

、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面临诸多新挑战:学生价值取向多样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心理特征、认识特点的变化,教学与实际生活脱离,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等等。面对新形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增强其实效性。根据授课经验及学生接受程度,我认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采取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表现为学校领导没有意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由此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如授课教师受轻视、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消极对待等。有些学校在教学计划中未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必修课,认为可有可无,《形势与政策》教育课时得不到保证,一些院校没有实行学年考核或考核流于形式,未将成绩纳入学籍管理等。

(二)师资短缺。《形势与政策》课师资力量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师资较少,二是师资整体素质不高。高校普遍缺少专门从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院校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资。除了专门从事“思政课”教学的教师外,兼职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科研的教师一般都是从事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或行政人员,日常任务的繁杂在客观上影响了兼职教师的岗位培训以及授课准备。再加上一些院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不重视,导致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挫,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水平得不到及时提高,整个形势与政策教育处于一种低水平维持状态。

(三)管理失范。教学管理上组织严密、操作规范,是决定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目前,一些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管理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控、师资构成与培训、教学效果的评估及考试考核等方面。有些院校没有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必修课开设,而以日常的政治学习取代;有的虽然开了课,但在管理上没有规范化;有的没能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时效,没有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有的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导致在授课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的混乱和教学检查监督的不力。

二、构建《形势与政策》课专题式教学模式

(一)课堂教学要专题化。专题化教学就是以专题的形式来组织实施教学,《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在教材上不可能固定,在时间上也不可能固定,要根据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来选择教学内容。再者,《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具有集中性、突击性的特点,它的教学课时很少,并且是流动的、变动的,不可能像其它课程一样专门开设,只能用专题课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采用专题式教学的突出特点在于:主题鲜明、内容充实、信息量大、重点突出、针对性强等,有利于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中的深层次问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教师主授、学生互动,课堂讨论等方式,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专题式授课,可全面、系统、客观地分析形势,宣讲政策。

(二)专题式教学要讲大事。采用专题式授课,并非意味着什么内容都可以给学生讲,不能平铺直叙地把社会上已发生的事情都讲给学生,也不能把与学生没有太大关系的政策形势问题讲给学生,要把与学生有关的、学生关心的国家和世界发生的大事讲给他们,不但要讲清是什么,而且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并分析事情发展的趋势、利弊。比如,、国内经济形势、中美关系、能源问题、南海问题等等。讲大事可以吸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讲清了这些事情的本质和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否则,芝麻谷子一把抓、泛泛而谈,则会影响授课效果,造成学生厌学。

(三)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要坚持课堂讲授为主、多种形式为辅的授课方式,如可根据专题内容,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辩论、演讲,观看相关影片、撰写学习心得、邀请校外专家讲座或作辅导报告,利用E-mail、QQ群等开展讨论活动,或通过宣传部门配合组织相关图片开展等等,以此作为《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此外,还可发动学生收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及时宣讲和张贴,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最新情况。有条件的院校可利用校园网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网站,将相关资料刊登在网上,介绍新信息和新思想,开阔学生视野。

(四)强化教学实效性。从调查的情况看,多数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形式大都是写心得体会或小论文,对老师来说,面对学生交来的论文,即使是明显雷同,也无法分清哪个是原稿、哪个是抄袭的,所以一律给同等的分数。对此,学校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形势与政策》课,完善《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制度,使该课程从“形势”转向“实效”。例如对学生的考核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作业等;(2)创新成绩,包括课堂讨论、社会调查、自我教育等;(3)考查成绩,学生最后上交的考查论文或闭开卷考试成绩,三者结合给出学生课程总成绩。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应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特点,切实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坚持教育目标、社会目标和学生成才目标相统一,采用专题式授课,通过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政策的讲解等,帮助学生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分析、理解能力,深刻认识形势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把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制定的客观依据,提高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体现该课程时效性的特点,选择在现阶段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大影响的、人们关注的、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讲授,突出重点和难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及时、全面、客观地了解国内外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认同感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真正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