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化学论文

海洋化学论文

海洋化学论文

海洋化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山东半岛 海洋文化 蓝色经济区

1.引言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从古至今,人类探索海洋的脚步从未停止。自进入21世纪以来,海洋所蕴含的物质资源和政治经济价值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列为本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党的十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海洋强国的建设离不开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的发展,更离不开海洋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用海洋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文化形象和魅力,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有丰富的海洋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社会文化价值是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对其进行梳理和研究,既有利于了解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进展状况,又可以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文化融入半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

鉴于此,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为基础,对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论文进行梳理,以期对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的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性呈现,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2.近十五年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现状

曲金良认为,海洋文化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

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以“山东海洋文化”和“山东蓝色文化”作为检索关键词,对近十五年来(2001-2015)发表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研究相关论文进行整理分类,删除重复文献、新闻报道、会议简讯等无关信息,共得到相关论文223篇,硕博论文87篇,会议论文22篇。这些论文内容广泛,角度新颖,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2.1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研究成果逐年增多。通过对所得文献进一步梳理,笔者发现,2001-2005年期间发表的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为16篇,2006-2010期间为59篇;2011-2015期间为257篇。由此可见,进入21世纪以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海洋的持续关注和扶持,促进了山东海洋文化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使研究成果的数量有了快速增长,同时营造出了日益繁荣的海洋文化研究氛围。

2.2研究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泛。海洋文化内涵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涵盖海洋商贸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旅游文化、海洋语言文学和海洋法律法规等各个方面。学者们对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邵世英介绍了山东沿海地区的饮食习俗、服饰文化、信仰与禁忌等民俗文化,并以青岛天后宫的妈祖文化、荣成的渔民节和蓬莱的鱼灯节为例描述了山东海洋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金月梅对山东沿海乡村聚落中民居单体的外部建筑构造和内部装修进行了研究,指出山东海洋文化对沿海地区的民居风格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张敏梳理了古代山东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海神信仰,勾勒出了山东海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脉络,并对其生成基础和地域特征进行了探讨。吴雪凤总结了山东海洋文学创作的发展历程和文本内容,并通过梳理“五四”以来的海洋文学作品,对山东海洋文学中“寻找”这一母题进行了探究。别敬伟介绍了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认为山东沿海各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发展海洋体育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同时他指出半岛海洋文化的发展面临规划不足、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赵红从军事角度出发,对明清时期山东半岛海防建设状况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海防建设与当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互动关系。赵彦彬就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海洋环境问题入手,指出了目前山东半岛海洋环境立法管控的不足,并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法律体系的建构提出了建议。

2.3引入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预测模型。山东半岛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自身发展状况,对于明确未来发展的战略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在研究中,学者们注重实地调查,以数据为支撑,同时运用SWOT和灰色系统理论等科学分析方法,使研究结论翔实可靠,具有说服力。

所谓SWOT分析,是指对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通过调查加以列举,并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得出一系列结论,以全面、准确地对研究对象所处情况进行研究,并确定发展战略和对策。该方法被学者们广泛运用于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韩明杰,2010;王r萱,2014;荆晓燕,2014)、海洋渔业发展(杨涛,2013;李慧茹,2011)、海洋城市建设(任涵,2008;高莲莲,2012)等方面的研究。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控制论专家邓聚龙教授创立,通过使用不同颜色表示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灰色”是指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该理论通过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来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预测。江海旭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将山东省沿海7城市2000―2009期间入境旅游统计资料作为原始数据,建构旅游指标GM(1,1)灰色预测动态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山东省滨海7城市2011年―2015年入境旅游指标进行预测,进而提出山东省滨海7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2.4加强了不同区域间海洋文化的比较研究。海洋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各沿海城市地缘临近,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频繁,地区文化彼此融合,互相影响。对不同地区的海洋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本地区海洋文化的内涵和优势,明确自身发展的突破口,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海洋文化品牌。刘晓彤对比了山东和浙江两个地区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现实发展状况与当前困境,找出了二者共同的文化内涵和各自特色,并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对策。倪浓水就山东海洋文化和浙江海洋文化的特质进行对比后指出,山东海洋文化是以齐文化为代表的滨海文化,是内陆文化的延伸和折射,具有坚实的根基和务实性;浙江海洋文化的本质是诗意的和神话的,两种不同的海洋文化特质对不同的海洋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支持意义。

2.5关注海洋文化资源到海洋文化产业的转变。海洋文化产业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部分构成,其本质是海洋文化的产业化。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蕴含的文化凝聚力和艺术审美情趣使其本身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价值。深入挖掘和利用海洋资源,培育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提升沿海城市的形象和魅力。王颖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山东半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并运用SWOT方法探讨了山东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及各行业的发展战略。宋而宁认为要发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潜力应充分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不断完善海洋公共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各沿海地区的沟通与合作,吸取优秀经验,鼓励海洋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郑贵斌指出山东半岛具有丰富的海洋旅游、海洋历史、海洋民俗和海洋节庆等文化资源,但是在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存在人才匮乏、资源开发不均衡、创新能力弱和资源保护不足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将海洋文化资源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3.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近十五年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内容均有较大的提高和丰富,但同时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

3.1研究成果数量较其他省份偏少。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海洋文化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笔者通过梳理近15年发表的国内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发现,在所有论文中,以浙江、广东、福建和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论文居多,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0%以上,但从论文数量上看,山东海洋文化研究远不及浙江和广东,这与山东建设海洋强省的目标不相称。

3.2研究内容扎堆严重,新鲜议题少有涉及。海洋文化内容丰富,涉及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目前的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海洋旅游,海洋渔业等与经济相关的领域上,对海洋民俗、海洋军事、海洋法律法规、海洋考古和海洋语言文学等内容的研究寥寥无几,存在明显的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研究的倾向。

3.3各城市海洋文化研究不均衡,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发达城市。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及滨州市部分区域。笔者将以上沿海城市名称作为题名进行检索,发现当地海洋文化研究文献数量在15篇以上的只有青岛(39篇)、烟台(22篇)和威海(17篇),而关于日照、潍坊、东营和滨州地区海洋文化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由此可见,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局限性,研究重点多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

4.未来的展望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繁荣发展的海洋文化诠释海洋世纪的理念,帮助人们认识海洋价值、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彰显山东半岛圆融开放、海纳百川的精神内涵。展望未来山东半岛海洋文化研究,可以看出:

4.1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成果数量和质量均不断提高。山东是海洋大省,同时是我国海洋科技的“富集区”,不断扩大海洋文化研究领域,深入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有利于营造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浓厚氛围,为海洋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4.2关注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互动研究。山东由半岛地区和内陆地区构成,齐鲁文化是陆地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结合。两种文化虽然风格不同,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有机交融。科学辩证看待二者之间的关系,构建海洋文化和陆地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有助于实现海陆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3海洋文化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得到重视。海洋文化传播是海洋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由于山东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陆地文化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海洋文化的宣传和传播长期滞后。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海洋强国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山东海洋文化的宣传策略和传播方式研究将日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2]邵世英.论山东海洋民俗的旅游开发[J].城市旅游规划,2013(12).

[3]金月梅.胶东沿海乡村聚落海洋文化初探[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09.

[4]张敏.古代山东的海神信仰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

[5]吴雪凤.“寻找”在路上:山东海洋文学母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别敬伟,杨|.山东半岛海洋体育文化发展困境研究[J].体育世界,2015(11).

[7]赵红.明清时期的山东海防[D].济南:山东大学,2007.

[8]赵彦彬.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13(1).

[9]韩明杰,牟艳芳.基于海洋文化产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研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0]王r萱.全球化背景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SWOT分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5).

[11]荆晓燕.山东省海洋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2]杨涛.山东半岛海洋渔业SWOT及规模实力分析[D].烟台:烟台大学,2013.

[13]李慧茹,董志文.山东海洋休闲渔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11(1).

[14]任涵.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战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8.

[15]高莲莲,荆晓燕.青岛市建设现代海洋文化名城的SWOT分析[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2).

[16]江海旭,李悦铮.山东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研究―基于GM(1,1)模型[J].海洋经济,2012(4).

[17]刘晓彤.基于海洋开发背景的鲁浙海洋文化比较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学院,2014:9-35.

[18]倪浓水,刘晓彤.“海上浙江”和“海上山东”战略中的文化支持[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12).

[19]宋宁而,贺柳笛.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J].中国海洋社学研究,2015(00).

[20]王颖.山东海洋文化产业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海洋化学论文范文第2篇

论“海洋社会”及其在中国的探讨

中华海洋文化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海洋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关于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比较的再认识

刍议《庄子》海洋意象及其当代教育价值

基于人海关系认识的海洋教育论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海洋强国

社会变迁:日本漂海民群体的研究视角

古代浙江海洋渔业税收研究

渤海溢油事件的社会影响研究

包容性增长与海洋渔区渔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失海渔民社会保障研究综述及展望

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经验对环渤海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长三角城市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策略探究

海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

基于就业弹性的海洋人力资本地区性差异比较分析

我国水生生物资源生态保护现状刍议

中国南海开发石油缓慢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失海渔民发展资源的多重衰竭与渔区社会基础的振兴

从环境公民到海洋公民——海洋环境保护的个体责任研究

美国海洋溢油事件的社会学研究

从课责概念探讨台湾渔会组织之治理

海洋社会学视域下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

试论海洋社会互动及其主要形式

海洋社会学:回顾、比较与前瞻

建设海洋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海洋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从渔民节到赶海节:山东半岛刘家湾海洋民俗文化的变迁

我国海洋民俗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与对策

我国涉海人类活动与海洋环境污染关系的研究

海洋渔业“双转”政策与风险社会中的渔民

水上居民群体认同问题实证研究

心理学视阈下的海洋意识指标体系构建

大学生的海洋环境意识——对青岛市在校大学生的调查

围填海造地问题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我国海洋渔业环境保护管理机构间的协调机制探析

基层政府走向渔民环境抗争对立面的双重机制

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研究综述

海员关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化因素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研究

渔权即海权:张謇渔业思想的核心

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的海洋社会学考察

海洋社会变迁过程中海洋渔民的地位变迁初探

从海洋文化到渔民社会:海洋教育与意识的培育路径分析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日本祭海仪式变迁——以濑户内海管弦祭为例

海洋意识的变迁及其建构研究——基于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

海洋环境变迁的主观感受:环渤海渔民的口述史研究——一个研究框架

当代中国的海权论——基于对《海权对历史的影响》的解读而展开的评论

海洋化学论文范文第3篇

浙江省沿海地处在我国漫长海岸线的中部,岛屿密布,早在5000多年前,中国最大的岛群――舟山群岛就有先民进行海洋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积淀。浙江海洋学院位于东海之滨的千岛名城――舟山,海洋办学特色是它的立校之本、强校之基。学校以“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打造特色海洋文化,凝炼校园文化底蕴,做大做强“蓝色”教育品牌,营造了“人文、科技、艺术、品德”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环境。近半个世纪以来,学院扎根海岛,艰苦创业,以“海、渔、船”为办学重点,形成了理、工、农、文、医、管理、教育、经济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教育体系。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渔业、海洋经济、海洋文化为重点的学科体系。在这样一个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大学中,如何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以完善学生行为机制为目的的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的整体性、集合性、目的性、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等原理同样适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海洋特色大学来说,如何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海洋科学的最新技术,让海洋经济思想、海洋发展战略、海洋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得到传承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责任。

一 运用系统工程的整体性和集合性原理,谋求和谐、全面发展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是由若干部分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包括许多内容,要由学校的许多部门齐抓共管。各部门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形成思想政治工作系统。整体性是系统方法论的一个最基本原则,它要求以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的所谓“整体性悖论”出发去研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协调系统各部分、层次、环节之间的配合关系,以保证系统特定功能的发挥。把系统的整体性原理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去,就能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能。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是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思想政治工作成果的直接体现是行为。人的行为复杂而多变,大学生的思想异常活跃,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表现也常常与我们所传授的理念背道而驰。对于当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学生也普遍存在着逆反心理。加之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学生中政治理论课程成绩很高、而思想道德水准偏低的情况不占少数,甚至因种种原因走向犯罪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如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和谐一致,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为了确保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浙江海洋学院在各二级学院成立了学生工作办公室,在校学工部的统一领导下,各部门相互联系,建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紧密结合学校的海洋办学特色,针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系统工程制定了衡量成果、反馈信息的评价体系。人、行为、评价体系三位一体,科学素质、人文素质和谐共进,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的创新模式。

二 运用系统工程的目的性原理。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目的性原理是系统工程的一个重要原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和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如果“大路朝天,各走半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丧失了存在依据,丢掉了立足之本,实际操作起来也就苍白无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功能、体现优势:

1 以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主渠道,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面对国内外各领域的新形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新特点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根据当前全国高校进行新一轮“思政课”改革的需求,积极采取措施,确定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育教学质量。一是确定总体目标,以目标作为前进动力。坚持目标管理,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方案,确定“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并将此目标作为“思政课”教学的核心动力,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努力方向。二是深化理论教学改革,以改革作为提高手段。教学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真正体现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强调课程建设的同时,还要围绕理想信念、民族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等方面的内容开展专题教育。

厚重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海洋特色大学生学习、成长的宝贵财富。学校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海洋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海洋特色的校本课程。挖掘与利用海洋文化,使学校教育基于地域特色、基于学生生活,如在学生中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会”、“海洋环保协会”等。

2 以深入广泛、生动贴切的社会实践为特色,促进“知”“行”结合

多年的实践表明,深入广泛、生动贴切的社会实践、是巩固和加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形式,通过“知”、“行”结合,以“行”促“知”,对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让学生广泛吸收中外文化营养的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宣传和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在与海洋旅游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企业文化的联合开发、友好合作中增添校园文化活力。

首先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结合学校的实际,充分利用周边资源,比如积极参与地方社会进步、海洋科技开发、海洋产业发展等重大课题研究;其次要通过参观调研、参与实践、援助奉献等手段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在实践中去理解、体会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授的科学理论,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比如开展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年来学校通过组织开展以服务社会主义渔农村建设、校区共建、环境及旅游规划协调发展等为内容的德育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学生德育实践调研论文集《蓝色报告》等系列文化成果。

三 运用系统工程相关性和环境适应性原理,加强约束力,建立评价机制,使大学生知识能力与思想水平齐头并进

相关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原理,就是说系统内部与外界环境的关联,系统与系统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只有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才能存在与发展。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环境特性的变化往往引起系统特性的变化,而系统的作用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两

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有可能使系统改变原有的功能,因而系统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功能,以便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恢复自身应有的功能,这就是系统的环境适应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更新观念、保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创新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为一门科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不断发展的必然性,因此需要创新。当前形势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提出了“增强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迫切要求。我们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来丰富和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从实践来看,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缺陷也需要通过创新加以解决。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视角、新思路。我们既要继承过去好的传统、好的经验,更要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要在思想观念、方法机制、设备手段和队伍素质方面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努力提高思想组织工作的“现代化”程度。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新情况,必须同教育管理紧密结合,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为健全评价体系,避免学生在理论上夸夸其谈,而实际行为却背道而驰,在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理论知识、技能水平考核的同时,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学生思想道德量化考核制度,将学生的思想表现、学习成绩、工作业绩、课外活动、获奖情况以及受处分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详细量化,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优、评奖、人党的硬杠条件。通过综合量化考核,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形成制约和约束,确保在教育过程中所接受的先进观念变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自觉行为,避免“学的是一套、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这种思想教育和现实行为相脱节现象的发生。

为把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拓展,学校将青年人对人生、社会、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的思索作为基础,以“开放、创新、互动、合作”为宗旨,以“新海院、新思维、新发展”为口号,打造出良好的海洋特色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加快学校的改革发展。

作为具有海洋特色的大学生,应该了解海洋经济,认识海洋资源,懂得海洋保护。沿海地区的学校通过开发并利用海洋资源来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一项重大的责任。学校教育应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地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实现对本地海洋特色文化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建设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海洋院校所具有的独特科技、人才和创新优势,使其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成为主要的资源中心。学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运用系统工程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针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特点,以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为地方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形成鲜明的海洋特色,从而实现了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海洋化学论文范文第4篇

人的神经,一旦被触动便兴奋不已。

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那些充满神奇传说的小人书,深深地吸引着我,心底竟然梦幻着也步入那精彩神奇的仙界:浩瀚的海洋上漂浮着五座大山,那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神仙们日夜飞来飞去,数不胜数。

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喜欢阅读与海洋有关的历史、文学书籍,如《山海经》、《诗经》、《楚辞》、《庄子》、《列子》、《拾遗记》、《史记》等。从“蔚蓝色大海升起太阳”的壮观场景,感受大海的宽广无垠;从怀素、孙过庭、黄庭坚、王铎、的草书,感受大海波涛般的情怀;从《海底两万里》感受海洋世界的神奇;从《甲午风云》北洋水师悲壮覆灭,感受国家海权丧失的民族耻辱斗转星移,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打开国门迈向海洋,人们又开始关注海洋。国内学术界也悄然讨论起中国的海洋文化,呼唤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觉醒。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说的一段话:“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黑格尔凭什么就断定中国和海洋不发生积极的联系呢?中国近代为何屡遭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我开始思考研究中国海洋文化问题我来到距福州市区21公里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厚厚的贝丘文化遗迹,让我仿佛置身于《山海经》所描述的“闽在海中”的意境。这里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物,这里是闽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

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着出土的独木舟,仿佛看到远古闽族先民驾舟搏击于大海的惊险场景;仿佛听到远古闽族先民飞舟穿梭于海洋间发出的呼号,先民乘坐的独木舟带着我穿越时空,寻觅那古代演绎的一幕幕海洋史剧;从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到神农、尧、舜南抚交趾、箕子耻于臣周东迁朝鲜、徐福入海求仙药、鉴真六次东渡、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切难道不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一直锲而不舍地在追求蓝色文明吗?

于是,我日夜笔耕,2000年发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轨迹探寻》、2001年发表《论宋元海洋文学》、2002年发表《石器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及其对大陆中原文化的影响》、2003年发表《论大陆、海洋两大文化圈构建的华夏文化》2008年,我在福建省图书馆“东南周末讲坛”开讲《追寻远逝的海洋符号——中国海洋文化漫谈》。为了讲好这个专题,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近十年的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一遍。为了让听众对海洋文化有形象而直观的了解,我又制作大量画面。从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造船、航海、捕鱼到夏商周秦汉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从盛唐西太平洋汉文化圈、宋朝“海上强国”、元代“主导地位”、明朝“领先地位”到当代中国海洋战略价值取向。演讲过程,我感受到尘封在听众心底的海权意识正逐渐苏醒。在15分钟的互动时段,讲坛洋溢着一种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关注和期待的情绪,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综合国力的强盛,中国逐渐显示出海洋大国的风采,从2000年中国海军首次航行三大洋开始,中国海军正向深蓝挺进;中国在太平洋发现了可燃冰资源;组建海军舰艇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派出渔政船赴南海、东海巡航;中国科考队多次登上南北极这些都激励我为研究中国海洋文化,撰写《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而努力。

十年的研究,我深感中国海洋文化之博大恢宏,也感受到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2009年35万字的专著《天问•惊世——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得以面世,五个鲜明而独特的时代特征:天问、觉醒、狂飙、超迈、惊世,回溯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海洋文明,从海洋文学这面镜子中,折射出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历史。2009年5月,宁波大学张陟在《“海洋文学”的类型学困境与出路》一文中说:“中国古代海洋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赵君尧等人的努力之下,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海洋化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演化博弈论

引言

自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10077.71亿元)大关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稳定在8%-10%的水平上,且每年均高于同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其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建国以来,海洋经济曲折中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也几经变迁而日趋完善。由建国初期分散的行业管理体制,逐步走上统一管理的轨道,最终形成现今以“条块”结合为特色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深入分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的规划与指导积极推动着海洋经济的体制优化。但究其本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是受自身发展规律约束的,政策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类型。自然条件、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类型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基本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分为三种类型: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与集中结合型。(2)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一类学者从整体出发,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行业分散管理阶段——初步统一阶段——以“条块”为特征的综合管理阶段。另一类学者则从具体产业出发,分门别类地研究各海洋产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3)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措施研究。诸多学者从管理学、生态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与措施,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必须走综合管理的道路,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时,着力点多集中其历史沿革、现行体制的“好坏”以及改良的路径与措施等方面,尽管也有少数学者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但分析结果多停留理论层面,并未从体制形成的根源出发探讨体制变迁的内在机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突破方法上的单一性,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其变迁的主要因素,深层次剖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机理,探索其演化的内在规律。

一、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一)演化博弈模型

演化博弈论是建立在传统博弈论基础之上,假设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将动态的重复的策略调整融入到传统的博弈理论之中而发展起来的,用来分析生物、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活动变迁行为的一套新的理论。演化博弈论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理论渊源来自于两个方面:演化理论与博弈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博弈论关于参与者完全理性的假设,认为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参与者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来决定下一步的策略。演化博弈论虽然是建立在传统博弈的基础上,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演化”。演化博弈论包含两个基本概念:演化稳定策略(ess)和复制者动态(rd)。这一对基本概念共同构成了演化博弈理论的两大基石。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海洋经济管理中有众多的参与者,根据具体实施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海洋产业。其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海洋经济管理工作实施的基本单位。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合适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作为支撑,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协调的矛盾也推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本文中将各海洋产业作为演化博弈模型的主要参与者,旨在通过分析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来透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机制。

1、模型假设

(1)海洋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

(2)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选择策略:“独立”、“联合”。

模型中参数设置如下:a、b分别为海洋经济中任意两个有关联关系的海洋产业;s为可能的策略集,s={“独立”,“联合”};p、q分别为参与者a、b选择“独立”策略的概率;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β为该海洋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关联度越高,协同效应越高;这里假定α、β值为既定的。

2、模型构建

下面我们对博弈双方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1)当a、b都采取“独立”策略时,两部门获得正常收益的同时,承担由于活动交叉导致矛盾产生而造成的损失值λ;(2)当a、b都采取“联合”策略时,两部门在避免了矛盾产生所造成的损失值λ的同时,获取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额外收益,a、b获取的额外收益分别为βl、βl,但同时也会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损失值与本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关;(3)当a、b两个参与者,一个采用“独立”策略,另一个采用“联合”策略时,采用“独立”策略的一方由于对方采用了“联合”策略而免受矛盾产生所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不能获得额外收益;采用“联合”策略的一方由于加入关联产业组而获取一定的额外收益,同时也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a、b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由表2知,当时,即一个海洋产业加入与其相关的产业组后获得的额外收益高于加入产业组时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策略,逐步向产业“联合”方式发展。此时,(联合,联合)是演化稳定策略。

(2)若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3:

由表3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降低了,但是出于显性利润的驱使,参与者选择“联合”策略的动机并不强烈。此时海洋产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加入或不加入相关产业组。此种情况下,演化博弈模型没有演化稳定策略。

(3)若(其中,i=1,2),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4:

由表4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升高了。此时明智的海洋产业会选择“独立”策略。此时,(独立,独立)是演化稳定策略。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分析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关键是海洋经济中“成本与收益①孰大孰小”,表象上表现为α、β、λ、l等值的大小。

(一)参数变动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作用

1、α值的大小。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若α值偏大,相对于固定的产业规模,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时的损失值则大;反之,则小。α值的大小是与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海洋资源的多寡紧密相关的,技术水平高、海洋资源匮乏时α值较高。较高的α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独立”发展策略。

    2、β值的大小。β为该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β值越大,加入相关产业组获得的额外收益也就越大;反之,越小。较高的β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3、λ值的大小。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λ值越大,海洋产业越有动力与其他产业联合;反之,则反是。λ的大小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各海洋产业各得其所,相安无事,λ值较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新增的海洋产业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会导致矛盾的增多。较高的λ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4、l为相关产业组的发展水平,相关产业组发展水平越高,海洋产业加入进去获得的额外收益越高;反之,越少。较高的l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二)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机制

1、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行业分散管理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在海洋领域的主要政策是恢复和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在开发利用海洋技术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海洋产业进行联合发展的协同效益很小。同时,如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则意味着要出让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经济的海洋产业来说,这些成本将是巨大的。因此,联合发展获得的额外效益远远小于出让活动领域等造成的损失,即。同时,由于海洋开发与利用水平低下,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矛盾并不突出,这意味着λ值也很小,即—1。此时,海洋产业之间没有联合的动力,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与此相适应,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一种分散管理的特征。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分散向统一迈进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海洋经济在曲折中求发展。历经十年“文革”,海洋经济遭受一定的损失,但是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并未因此停滞。海洋渔业、盐业、海洋港口与交通运输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各主要的海洋产业开始扩展活动区域,产业间的交叉活动领域随之增多(β值变大),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但由于渔业、盐业、港口与交通运输业“三足鼎立”局势未变,并且各海洋产业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α变大),各海洋产业出让技术,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成本增加,这一时期,海洋产业联合发展的成本依然大于联合发展的收益,即。随着海洋产业间矛盾的深入,交叉领域的海洋活动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海洋产业间的联合崭露头角。

3、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综合管理体制初见端倪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是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大量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及科学技术,海洋意识以及海洋开发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也迅速崛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也随之繁杂起来。各行为主体在同一个流动的海洋区域内活动,关联度随之增加(β值变大),致使海洋经济发展在空前高涨的同时,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急剧增加(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同时,由于共同的活动领域范围的扩大以及海洋产业作业领域的层次性,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时出让的领域的成本会有所降低。相反,海洋产业之间关联度的提高使产业间协同效应增大。此时,在一定的海域内,在矛盾突出的海洋产业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调机制来协同产业间的发展是可行的。1988年1月27日海南省建省筹备组与国家海洋局商定,成立海南省海洋局,统筹管理行政区划内的所有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活动。自此开始,截止到1991年,我国16个沿海省(区、市)海洋管理机构已全部建立,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条块”为特征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

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随着综合管理机构的建立,产业间联合带来的协同效应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国家海洋局的统管职能进一步强化,1999年中国海监总队的成立为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

但由于我国海岸线绵长曲折,要想对整个国家实施统一的综合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海洋区域管理应运而生。我国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省级政府阶层,这与我国固有的行政区划有很大关联。在固守海洋产业“条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在国家海洋局统一调控、政策法规总的约束下,各省市彰显各自特色,结合自身条件,建立起适合本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有16个沿海省(区、市)成立了主管海洋和渔业的管理机构,综合管理地方海洋产业活动。从区域的角度看,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整体上,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出“条形”的行业管理和“块状”的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

三、结论

我国海洋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达到世界中级水平(l较大),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新兴海洋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α值较大),海洋产业种类增加。但同时,各产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时空交叉严重(β值较大),海洋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低下,在统一的工作领域势必造成矛盾加剧,即λ值较大),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严重。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加剧,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走综合管理的道路已确定无疑的。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完善的海洋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充分了解海洋经济的发展局势;建立健全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协调组织机构,从全局的角度解决跨行业问题;建立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注释:

①本文将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简单缩减为“成本”与“收益”是有一定原因的,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潜在利润大于创新成本,即有利可图”,本文实证部分牵涉到了加入产业组后成本高低的比较,这也可以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一种变相。

参考文献:

[1]friedman d. evolutionary game in economics[j].econometrica,1991:637-666.

[2]jongen w.weibull.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the mit press,1996.

[3]陈艳,赵晓宏.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目标模式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6:28-30.

[4]蒋铁民.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5]宁凌.海洋综合管理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滕祖文.海洋行政管理专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7]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张辉.国际海洋法与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