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幻语言作文

科幻语言作文

科幻语言作文

科幻语言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科幻文学翻译;《你一生的故事》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3-0077-02

一、科幻小说的特点和翻译标准

艾萨克・阿西莫夫认为: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加拿大学者苏文(Darko Suvin)将科幻小说定义为“描写可认知的疏离的文学”。他指出科幻小说有两个特点:一是可认知性,二是疏离性。正是这两点将科幻小说和现实主义文学、奇幻文学和其他文学类型分开来。(Darko Suvin,1979:8)科幻小说尽管同时具有文学和科学两大属性,但其首先是文学,其翻译必须遵循文学翻译的所有标准;科幻小说又属于通俗小说的范畴,与一般严肃文学的翻译标准也有所区别。读者阅读通俗小说的目的是娱乐和消遣,所以他们不希望做出太多的阅读努力。这就要求译文首先要通俗易懂。(郭建中 2004:129)同时,科学技术描写是科幻小说的重要部分,这些科学的表述也必须在译文中得到准确的反应。(郭建中 2004:149)

二、归化和异化、直译和意译

归化和异化是一对翻译策略,由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Lawrence Venuti)提出。归化策略主张译文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程度地减少读者对外语文本的生疏感。异化则是另一种相对的翻译策略,译者翻译时应该刻意打破目标语言的规范,保留源语的一些陌生特征。方梦之在《译学词典》(2004)中,对意译和直译做如下定义:一般认为,译文形式与内容都与原文一致谓之直译。译文内容一致而形式不同谓之意译。(方梦之 2004)郭建中认为,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策略的焦点在于形式和内容,而内容不可避免地包括文化,这一组概念和归化和异化没有实质的区别,归化和异化的争论实际上是直译和意译争论的继续和延伸;这两组概念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异化和归化带上了比较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而直译和意译仅仅涉及方法论的问题。在郭看来,韦努蒂的“抵抗式翻译”最大的缺陷在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导致实际翻译中,文化和语言、形式和内容往往被看作一体,这样的“捆绑”是不符合翻译实践的,优秀的译文在流畅优美的同时,完全可以生动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文化观念、表现外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将语言和文化、形式和内容分开处理,将翻译的方式分为四种:

1.直译+异化:译文保留源语的表达形式,也保留源语的文化内容。

2.直译+归化:译文保留源语的表达形式,但是用目的语的比喻或者文化观念替代源语中的比喻或者文化观念。

3.意译+归化:译文脱离原文的表达形式,并以目的语的比喻或文化观念代替源语中的比喻或者文化观念。

4.意译+异化:译文脱离原文的表达形式,但还是保持源语中的文化观念、比喻或意像。(郭建中 2004:212-213)

三、生造词和语言学词汇翻译策略分析

《你一生的故事》是美籍华裔科幻作家Ted Chiang(姜峰楠)的中篇作品,本文所分析的译本选自2004年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你一生的故事――特德・蒋科幻佳作集》。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一位人类语言学家与外星生物交流的故事。由于文中存在对外星生物和科技的描写,作者为此生造了一些词语,为原文带来了陌生感;为了使中文读者也能体会到这种陌生感,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细细斟酌。由于是生造词,所以不能从现有的中文词汇中选取对应,而要运用想象力也生造词汇,以实现陌生化能够成功传达给中国读者。

1.生造词翻译heptapod(七肢桶):这是出现在地球的外星物种的名称,译为“七肢桶”,译者采用了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这个词由hepta和pod两部分组成,hepta-是“七”的意思,而-pod是脚的意思。由于文中提到这七条肢体都可以兼做手脚,所以光说脚不足以达意。译者用“肢”代替“脚”,再加了“桶”字来表明外星生物的外形特征,使得译名比较符合汉语的称谓习惯。

2.语言学词汇翻译。文中在描写与外星人沟通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语言学词汇,下文将举例通过上下文说明译者对其中一些词汇的翻译策略。

例(1)

It appeared that a semagram corresponded roughly to a written word in human languages:it was meaningful on its own,and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semagrams could form endless statements.We couldn’t define it precisely,but then no one had ever satisfactorily defined“word” for human languages either.

看来七文与人类文字还是有些相通之处:七文的每一个字都各有其意义,和其他字词结合起来以后可以传达的意义近乎无穷无尽。我们无法对七出精确定义,不过话说回来,谁又能对人类语言中的“词”这个概念做出精确定义呢?

分析:作者采用了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semagram这个词和语言学中的determinative同义,直译的话是“义符”(戴炜华 2007:241),指的是没有对应口语的一种表意符号,比如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对于缺乏语言学知识的读者来讲,光看“义符”两个字很难明白原意,所以译者直接放弃了严格的对应词,也没有进行解释式的翻译,而是直接生造了“七文”这个词来代表外星人的书面语。笔者认为,译者采用的这种意译+归化的方法是值得采用的。但是笔者认为,原文采用语言学的专业术语是为了契合语言学家的身份和情节的要求,那么译文也应当准确地代之以专业术语,并加上注释,向读者解释语符的含义,力求原意的准确传达;但是这样会使得读者的阅读负担加大,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与通俗小说的翻译原则有所违背。总的说来译者的处理方式是平衡了两者。

例(2)

“Linguists describe writing like this―” I indicated the printed words “―as ‘glottographic,’because it represents speech.Every human written language is in this category.However,this symbol―”I indicated the circle and diagonal line“―is‘semasiographic’ writing,because it conveys meaning without reference to speech.”

“语言学家把这个――”我指着那四个字,“称为‘舌文’,‘言语文字’,因为它代表的是我们说出的话,是语音的重现。人类的所有文字都属于这个范畴。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符号――”我指着中间画着斜杠的圆圈,“这是会意象形语标文字,传达出意思,但与口头语言并没有直接关联,不是语音的重现。”

分析:作者采取了意译+归化的翻译策略。英国语言学家桑普森(Geoffrey Sampson)将文字分为两类:词符文字(glottographic)和音符文字(semasiographic)译者将本段第一句译为“语言学家把这个“称为‘舌文’,‘言语文字’,因为它代表的是我们说出的话,是语音的重现。”除了用两个词“舌文”和“言语文字”来指代glottographic之外,还在第一句的译文中加了一句解释“是语音的重现”。对于专业术语,译者没有直译,而是译成读者比较容易理解的两个词,从读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加上解释,减少了读者的阅读困难程度。

笔者认为另一种翻译策略也是可行的,那就是保留语言学词汇,译成汉语中对应的语言学词汇,同时在译文正文中加以解释或者以注释来解释,毕竟使用大量语言学词汇也是原文的特点之一,能够体现语言学家的严谨工作、分析过程和研究手段。

四、结论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科幻小说的翻译需要在保持陌生化元素和照顾读者阅读感受之间做取舍,并没有特定的翻译方法可循。译者只有充分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据此选择灵活的翻译策略才能达到目的,为读者带来流畅、准确、优美的译文。

参考文献:

[1]Chiang,Ted.(2002).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Tor Books.

[2]Sampson,G. (1985). Writing system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Suvin,D. (1979). 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4]吴岩.科幻小说教学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1.

[5]戴炜华.外教社新编英汉语言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6]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科幻语言作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幻想式教学 罗兰・巴特 公共事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Read Roland Barthes

――The Idea of Teaching about Fantasy

ZHUANG W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4)

Abstract French thinker Roland Barthes o Reflections on a "language" and proposed the idea of a fantasy style of teaching that all methods are a fiction, the language itself is fictional tools. But for the most fundamental teaching of language Inquiries continue to shelter people to break the habit of language structure, this method break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logic, taste perception of teachers as a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knowledge transfer in action together. This approach is full of a sense of history to overcome showing in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teaching superficial knowledge of a positive effect, but also may be applied to teaching other subjects.

Key words teaching of fantasy; Roland Barthes; public sector management

幻想式教学?这个提法并不是笔者首创,它是罗兰・巴特在其法兰西就职讲演中提到的思想。巴特深知幻想式教学“这一提议可能使人激怒,在即使如此自由的一所学府里,我们如何敢于谈论一种幻想式教学呢?”巴特有他的理由,他认为所谓“方法”乃是一种虚构,这是出于对“语言”的思考而得出的结论,巴特承认:“其实马拉美早已提出过这个命题,当他在考虑一种语言学的论题的时候。他说道:‘一切方法都是一种虚构。语言本身似乎就是虚构的工具。语言紧随在语言的方法之后:语言反思着语言。’每年当我有机会在此教学的时候,我所希望的就是能够不断更新授课和研究班讨论的方式;简单说来,即‘提出’一种话语而非将其强加于人。”

早在《写作的零度》一文中巴特就以现象学的眼光,把语言视为人类活动的基准,他把语言比作生态环境和地平线:“语言结构含括着全部文学创作,差不多就像天空、大地、天地交接线为人类构成了一个熟悉的生态环境一样。与其说它像是一种材料的储存所,不如说像是一条地平线,换言之,既是一条界限又是一块栖止地,或某一机制的可靠地段。”但是这样的语言“它存在于文学的惯习(rituel)之外”,因为作为环境它“只是一种无选择余地的反射”,属于人类的而非作家的个性风格。所以有自己风格的作家恰恰是要从这种语言地平线的背景中挣脱出来,但同时又要以这地平线为依托而身处具体的历史中,对作家来说语言结构具有一种有待克服的否定性和压制,“全部语言结构是被一种被普遍化了的支配力量。”

笔者从事外国哲学研究多年,同时也进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授课活动,尤其深感公共事业管理这个新兴专业课不好讲。这个专业时效性很强,关注当下的政治、体制、管理,这种当下性的关注由于很难做到具有历史感的深度阐发而显得枯燥、缺乏美感。①为了形成这个专业,确实在教学体系、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上不得不聚集一批相关书籍,无形之中一种话语压制形成了:学生们乃至教师们无法深入思考这个学科的基础概念而开始进行学习或者教学,例如公共、政治、管理、行政等概念。这些基础概念描画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基本面貌,但同时从哲学上考虑的话也可以说正是这些概念维系了该专业不得已的教学的逻辑幻想。学生们和多数教师们很少对教材的编写逻辑产生质疑,而从一开始就从所谓基本定义的接受开始一切。这些基本定义及概念就是该学科的语言地平线。所以,笔者觉得今日大学体制内不少专业都存在这样的情况,而幻想式教学的提法确实是一个思想家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情理之中的颠覆。

笔者在教学中也尝试着借鉴巴特的幻想式教学,在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科目中的教学中会有意识地强调摆脱一般性定义的概念的思辨。举例来说,如“政治”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是怎样的?可能有一个定义吗?并且用汉语翻译politic真的是合适的吗?关于“政治”已故当代哲学家德里达的理解十分宽泛又很有特色,“实际上,政治就是把城邦秩序与某特定地点,比如雅典――的财富和权力安置相联系在一起的东西(polis)。今天,政治危机实际上在于:今天社会中的人的组织、权力的必然性等不再与一个地点相联系,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说今天,时间和节奏、速度和科学技术的问题成为在传统形式――比如地产、国土等――之外决定政治的东西。”而马克思的理解则提供了另一个方面。而汉语中的“政”在甲骨文里的书写形式则是一个手拿权杖或者拐杖之类的人的形象,这显然提供了一种关于政治的东方含义,即有经验的或者有权柄的人的发号施令。所以如此借助哲学家们开拓式的思维,通过语言的叩问来幻想或想象“政治”的可能情状是极有可能的。由此也超出了教学的一般逻辑和教科书式的话语,学生们也终于体会到人文学科之间是没有疆界的,教材的功能则是一种架通自由思维的脚手架。类似地对于“行政”或administration的思考也可以来源于一种超出一般教学逻辑的想象,当然入手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语源学上的追问,结果会发现minister原指“仆人”,和家庭、王室有关,由此可以提示我们去想象“行政”这个词如何从西方语境演化、定位、翻译为汉语的。又如“公共”(public)这个词来自拉丁词pubes,指人,人聚集而成的共同体社团之类,实际上汉语的“公共”则渗透了强烈的历史语境,仿佛公共和私人是对立的两码事,但是在西方语言中恐怕这层意思并不强。如此做法可以消解“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枯燥面貌,这种思想的灵活性打破了学科界限,学生们可能会更愿意接受。这种种“幻想”可以逐年逐阶段地伴随着教师本人和学生们理解力的提升,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法着眼于学科和语言的极限而来充满着历史感,对于基本概念或问题的理解可以标记在历史的不同时间段中。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老子》是较早觉察到这种极限的文本,其中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所以万物经由语言加以塑型,之前的微妙也只能通过叩问鞭打语言才能体会。老子在追问“道”的时候就已经认为,“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二十五章)可见,概念之间的腾挪转换相对于语言的这类极限思考而言是极为自由的。

当然,笔者不是要反对分科和专业化,这是人类知识发展的必然;笔者认为应该针对某些僵化生硬的学科分类的思想、某些平面化的纯粹的教学逻辑提出上述幻想教学法来克服其局限,巴特说过:“科学是粗野的,生命是精微的”,对于语言、字词的着迷使得巴特将“知识”看作是陈述行为,而科学将知识仅视为陈述,所以,幻想式教学的思考也是要将知识的传授本身具体化、知识化,而不是无反思地照本宣科,教学行为本身成为了知识的一部分。这种教学要求教师全身心地理解面对的语言,即使是专业术语和语言结构也不例外,字词的投射与爆发当然也是教师身心的投射与爆发,即教师整个知识结构和趣味的投射和与教学行动的相互包裹。笔者希望能够将这种方法带入公共事业管理和其他各类学科中去,或许这种幻想式教学不是幻想而是更为真切的现实。

注释

① 当代意大利哲学家艾柯在《大学生如何写博士论文》一书中曾建议“……永远不要选择当代课题。否则参考书目要么不全,要么根本靠不住。我建议他们总是选择一个古典课题。然而,如今大多数论文都在研究当代问题。”这里提示教师们要想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变得有魅力,必须用历史感充实该学科当下性的浅表。

参考文献

[1] [法]罗兰・巴特.法兰西学院就职演讲//[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 [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法]罗兰・巴特.写作的零度[M].李幼蒸,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法]让-菲利普・德・托纳克编.别想摆脱书:艾柯&卡利埃尔对话录[M].吴雅凌,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科幻语言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西 幻想文学 体系设定 人性核心 发展方向

一、引言

人类从来不缺乏幻想.不管是中国人和是西方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都产生过众多脍炙人口的幻想文学名著。由上古流传至今的神话、传说、史诗比比皆是,可见一斑。自近代自然科学诞生之日起,短短四五百年间人类的文明发展比过去几千年发展的总和还要迅猛、深刻、剧烈。这种进步体现在幻想文学上就是现代幻想文学在继承古代幻想文学某些精神核心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的天差地别的特点。因此,对中西现代电影幻想文学的研究很有必要,也非常有意义。

二、幻想文学的涵义特点及它存在的基础和现实意义

1.幻想文学的涵义

幻想文学尤其是幻想小说,是以虚构的环境为背景,描写人的经历或思想。这种虚构环境,可能是以真实生活(包括古代和现代)为基础去推演,也可能是完全虚构,并不需要符合真实生活的规则与逻辑。或者说,幻想小说就是造出一个虚假的世界,再把人扔进去,看这人会遇上什么事,会有什么想法,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会如何行动,会达成何种目标。这个被创造出来的虚构世界。因为不需要过多考虑真实,所以往往很怪异,却很新奇。同时,幻想文学强调的“幻想”.不是原有的单纯的“幻想”层面的“幻想”。它是幻想与真实的一种融合,是非现实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它可以扑朔迷离以至神奇无比,然而描述的手法则又可以非常的现实主义。这种效果及其文体形态。可以形象的说是“小说一一童话的互融”,或者叫做“亦真亦幻”的艺术表现。

正确理解幻想文学的涵义,应该注意两点:

(1)幻想文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能缩小等同于具体的魔幻、科幻,它是对众多具有幻想色彩体裁或者流派文学的本质提炼概括和统称。凡是符合幻想文学共性特点尽管具有自己独特文学样式的作品、体裁或者流派,都可归称为幻想文学。

(2)幻想文学虽然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但也有其自己的界定标准。严格来说,几乎所有的文学乃至艺术创作都包含有作者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创意甚至虚构,都包含有幻想的成分。但能否称为幻想文学,关键要看作品是否在形式上以魔幻、童话、科幻小说中都有所体现的魔法、超能、以及远超现实的科技等元素来实现作品内容的表达。比如,虽然魔幻现实主义以魔幻的手法表达的是对现实的揭露和评判,而玄幻纯粹“以玄说玄”靠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来吸引读者.虽然两者内容上一个说现实一个虚幻,但由于形式上都采用了属于幻想文学范畴内的表现手法,都可归称与幻想文学一类。

2.电影幻想文学的特点

幻想文学尤其是幻想小说具有独特的作为幻想文学的美学要求和文体特质。我将这些美学要求和文体特质主要理解为这样几个方面:

(1)电影幻想空间对小说情节的制衡

我们知道,“幻想”作为幻想文学的本体以及文本的存在方式,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可以无限延伸的幻想空间。而在其他诸如童话、诗歌……文体中,“幻想”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段和结构方式,这个空间有它内在的逻辑和法则,有着属于它的时间场(幻想空间中的时间常常是可逆的)和地理坐标。作为小说主体的故事、情节都是在这个超自然的三维空间中展开的。在幻想文学中,现实空间的情节与幻想空间的故事两者之间的关系就如同一幕话剧的序幕、尾声和主体剧情的关系。作为主体的情节应该是发生在一个幻想的空间背景中的。如果离开了这个虚拟的、耸立在人类心灵深处的想象空间的话,幻想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就成了水面上的一条死鱼,成了挂在树梢上的风筝。因此,我认为,幻想空间的充沛与否是决定一部幻想小说能否成功的关键。这一点,在许多经典的西方幻想文学作品中是早已得到印证的。

比如在德国幻想文学作家恩德广受好评的寓言体时间幻想小说《毛毛》中,故事自始至终是在一种我们无法说清来由的既混沌又清晰的空间背景中展开的,这一幻想空间不仅赋予了小说人物和情节一种极其新鲜的表层叙事面貌,同时也使作者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背后的所蕴示的深层人生哲意得到充分的承载。

而在眼下正风靡世界的英国幻想小说《哈里波特》中,包括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在内的整个魔法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客体存在,它不仅有着最高的权利制约机构“魔法部”、“滥用麻瓜物品司”……而且甚至连大到体育比赛“魁地奇”,小到出门购物的地点“对角巷”……的日常生活的任何方面都有着相应的魔法规则和物质实体。在这样的故事结构中,所有最激动人心、最扣人心弦的故事都是在幻想的空间中展开的,幻想的世界从而就成为推动小说情节不断发展演绎的第一要素,而小说中人物现实的生活背景和活动空间倒成了一种补充,一种点缀……

诸如此类的例子.我们还可以举出许多。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和比照一下当前由国内作家创作的幻想小说作品,我们将不得不承认。由于缺乏必要的幻想文学美学积累和创作准备,致使国内原创的大部分幻想小说在幻想空间的营造上都存在着极大的局限。有的作品中所谓“幻想”甚至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灵魂复现或意念的视觉化上,与真正的幻想文学对“意象活动空间”的要求还相去甚远。

(2)电影幻想的逻辑可能性及其与现实世界的艺术对应

幻想小说作为一种文体的艺术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幻想的真实性和合乎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表现在阅读中,就是我们时时可以体味到的情节从现实进入幻想或从幻想退回现实的那种自然性与平滑感。也就是说,在现实故事与幻想故事的“城乡结合部”是不是有一种天衣无缝、水波无痕的感觉。再换句话说,那扇横亘在现实与幻想之间的门是怎样被推开的。是循声而来、水到渠成地推开。还是掩耳盗铃、战战兢兢地蹩进:是神闲气定、笑容可掬地垂讯守候,还是横;中直撞、粗暴凶蛮地无理闯入。那种“迈步入门”时的叙述姿态以及由此带来的文本审美接受中的自然性和平滑感是至关重要的。这其中,就蕴涵着一部具体的幻想小说作品作为幻想文学文本其艺术水准的高下之别。

这就涉及到了幻想文学天马行空想象下的严密行文体系规则。

幻想文学并不是胡说八道。虽然它有神仙可以腾云驾雾.虽然它有巫术可以让王子变青蛙,虽然它有时光机器可以穿梭过去未来。但是这种恣意狂放的想象、浪漫的氛围气息也是有迹可循的,它建立在作者的种种假设之下,严密的行文逻辑构造之上。

说到严密的体系规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托尔金的《魔戒》。托尔金的这部巨著总体上依托于北欧日耳曼神话,架空历史(所谓 “架空历史”,通常是虚构出一个世界,或是一段历史,然后以此为基础创作传奇故事,基本采用历史小说的手法来写,因此“真实性”较强。)创造了一个充满精灵、巫师、怪兽、众多奇异民族……的中土世界。为了极力避免一种“凭空的捏造”感,使这部颇有“史诗”味道的巨作达到某种“精神上的真实”,试图让人们真的相信这是古老北欧神话在另一个时空的变体和复活,作者竭力从各个层面营造一种“真实性”。他亲手绘制了中土世界的地图,建立了这个世界大事的历史纪年表,和重要人物的家族谱系。更惊人的是,虽然《魔戒》世界肯定是虚构的,但在作者眼中,一个真实的世界必定离不开一套同样真实的语言体系。就好像现实中一个民族有自己的语言那样,小说里一个“假设存在”的民族也应该有相应的“假设存在”的语言。然而,矮人、精灵或者努美诺尔人在历史上的确从未出现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托尔金不可能借用任何一门现存的语言,只能另起炉灶为他们量身订做。为此他专门为这些虚构的民族们编绘语言,创立了大大小小十几种语言尤其是美轮美奂精灵语(昆雅语)的完整体系。这种对体系规则设定的严谨性,仿佛重现了一段失落的文明、失落的神话。甚至使人产生了“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看上去应该是存在过的”的幻觉。

幻想文学同样具有严密的细节设定。比如,幻想文学作品中幻想旅程的开始的设计和描写很重要,这是读者进入你的幻想世界的入口。可以说,对这一过程描写的好坏往往可见出作者的功力。而《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则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带着我们和哈利・波特一起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他将信将疑地向9和10站台之间的检票口冲去,但是他遇到了麻烦――他弯腰趴在手推车上。向前猛;中――眼看离栏杆越来越近――仅一步之遥,他已无法停步――手推车也失去了控制――他闭上眼睛准备撞上去――但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他继续朝前跑……他睁开眼睛。一辆深红色蒸汽机车停靠在挤满旅客的站台旁。列车上挂的标牌写着:霍格沃茨特快,十一时。哈利回头一看,原来检票口的地方现在竟成了一条锻铁拱道,上边写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他成功了。”整个描写细腻而紧张,两个空间的衔接相当神奇。这种时空转换、虚拟与现实的平滑过渡,在作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下没有给读者丝毫突兀的感觉,反而被勾起丝丝惊奇和阅读兴趣。

(3)电影幻想文学都有“人性”核心

幻想小说,和其他所有小说一样,必须有人性存在。至少,要有某种“类人智慧思维”存在。毕竟,小说属于社会科学体系,而不是自然科学。写月亮也好,写昆虫也好,总要加上人的思想感情。小说不是天体物理专著,不是数学论文,也不是生物学课本。幻想小说之所以能有这么多读者.也正因为它里面还有人性。不管故事多荒诞,人性仍然在。没有这一点。就没法引起读者的共鸣了。毕竟,我们的读者都是人。如果一位螳螂星人看到我们的小说,我不敢保证他一定能喜欢。同样,如果这位螳螂星人的妻子写小说,描写她如何把老公撕碎嚼食,并申明这样才是最美的爱情,恐怕我不但不会感动,还会大倒胃口。

关注人的内心矛盾,关注人的喜怒哀乐,这才是小说的根本原则。新奇的科学,华丽的魔法,都是为了加强这一原则,而不是背弃或淡化它。无视这一点,小说就绝不会成功。另一方面,科学、魔法以及种种新鲜怪异的东西,不仅令小说更精彩,也令矛盾冲突更激烈。幻想小说中,人物所要面临的考验,往往比真实生活要严峻得多,也可怕得多。正因如此,人性就更为突出,欢乐、痛苦也更为强烈。

幻想小说中人物的经历,是普通人不可能有机会体验的。这正是幻想小说的魅力所在。

3.幻想文学的存在基础和现实意义

弗洛伊德指出:“人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意识构成,心理结构的表层是我们平时能够察觉和感知的心理过程和内容.如我们的记忆、态度和观念等被称为意识:心理结构的中间部分是前意识,它虽然潜隐,但在某种情况下却可以成为意识部分的心理内容:我们心理结构深藏不露的部分是潜意识也叫无意识,它在意识的最深处,包括各种先天本能和被意识压抑到无意识中的心理活动以及一些由创伤事件造成的被压抑的情感和欲望。正是我们心理结构这个深藏不露的部分。也就是潜意识如影随形般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内容而我们却不自知。一方面是意识在压抑那些原始的冲动、欲望和一些被当事人认为是痛苦的、令人生厌的或者见不得人的事件或者观念,另一方面被压抑的部分虽然潜藏不露而能量却并未改变,于是它们便时时作祟。会以梦、自由联想和情感转移的方式呈现,从而释放被郁结的能量。”

幻想文学就像我们在清醒时所做的梦,无论写作或阅读,都可以让我们的心理现实产生共鸣,让我们深藏不露的潜意识部分得以呈现和释放,对于缓解焦虑和打开自我防御机制的精神枷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幻想文学可以帮助人们理顺内在潜隐的矛盾冲突,整合心理能量,完善我们的心灵地图,让我们重新出发。以崭新的姿态面对客观现实。

因此,幻想文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仅在满足人们想象力和原始思维的快意感觉,还有帮助人们发现生命意义和重现生命价值的功能。所以它能以无与伦比的魅力打动众多读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4.现代幻想文学的分类

幻想小说具有众多的流派,本篇论文无法――列举,现选取最常见、最具代表性的几种加以简单概述:

(1)科幻的范畴

“科幻”为Science Fiction(SF)的中译。除科幻小说外,科幻艺术还包括科幻电影与电视影集、科幻漫画、科幻卡通、科幻诗,以及新兴的科幻类电脑游戏。科幻基本构思必须符合两个条件:a现在绝不可能:b未来一定要有可能。因为若是现在已有可能,则见不到幻想的成分:而假如未来亦无可能,那就代表该构思已抵触了既有的科学。

(2)魔幻

魔幻小说绝不是指“魔法幻想类”。而是有完全不同的定义,与一般人想象中的概念相去甚远。这里的魔幻指的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是19世纪80年代出现的、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在欧美繁荣的、遍及全球的众多文学流派的总称。它包括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等流派。《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上述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它深受唯心主义和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具有虚无主义、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个人主义的色彩。)当中的一支。其重要代表是20世纪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文学流派一一魔幻现实主义。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形成于50年代,六七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阶段。至今在世界文坛上有着广泛的影响。

(3)奇幻

奇幻文学其本源可上溯到古代神话和传说。实际上,大部分奇幻小说都脱不开古代神话的影子。换言之,那些古代传说、史诗.实 际上已是奇幻小说的雏形。

(4)玄幻

从《山海经典》、《搜神记》、《淮南子》,到唐代的传奇。再到明清时期的《封神榜》、《西游记》、《聊斋志异》,中国从来不缺少幻想文学。但是,由于近100年来特殊的时代背景,使得中国的幻想文学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断层。而现在提到的玄幻是对近些年来才兴起的带有强烈中国色彩幻想文学的专有称呼。

(5)童话

当在博物馆看到新石器时代的人类留下的遗产时,你仿佛可以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种种梦呓。四面连体的男人和女人、三只头的猪首龙、踏在乌龟背上的大鸟、肩荷猎物的狩猎女神……那些玉雕和石雕的造型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给人一种原始美的粗犷震撼的同时。又让人惊叹童年时代人类的超拔的想象和幻想的能力。

三、幻想文学发展方向

幻想文学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科技的进步,也在不断的涌现出具有新时代特征的产物:

1.与漫画相结合

绘画与幻想文学的联姻,其雏形始于远古祭祀、图腾崇拜,盛行于近代宗教壁画。这一时期其显著特点是没有旁白,只有纯粹的画面。内容对应着人们脑海中某个熟知的传说或作为文字独立记录在宗教典籍中的神话。

早在史前,与漫画相似的创作手法已广泛应用于先民的岩画艺术,漫画表达由此可算一种比较古老的绘画方式,不过,“漫画”的名称和创立在16世纪末才出现,起源于欧洲而兴盛于美国。

从单格漫画到多格漫画即连环漫画,从最初的政治漫画到社会生活类、超级英雄类、幽默画、卡通画,漫画从形式到内容得到了巨大发展。

特别是超级英雄类如《绿巨人》、《蜘蛛侠》、《蝙蝠侠》,卡通类如《米老鼠》、《加菲猫》等的出现、风行,标志着绘画与幻想文学联姻的真正成熟。这类漫画是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弥补了文字在某些幻想意象刻画中的先天不足。它是采用绘画的方式将幻想文学抽象的文字符号视觉化的变种,极大的丰富了幻想文学的表达渠道,是幻想文学的新发展。

2.与电影相结合

如果说科幻、奇幻漫画是对幻想文学抽象文字符号视觉化的变种,那么,以这些幻想元素为题材的电影则是在视觉上、听觉上等全方位的多媒体革命性发展。

一方面,幻想文学不断为电影提供素材众多经典被逐渐搬上荧幕。另一方面,科幻、奇幻电影在全球的不断走红、强势,也大大宣传了幻想文学增强了其知名度。两者相得益彰,良性循环。

另外,许多优秀的幻想文学剧本经由电影产业的商业运作催生如《骇客帝国》、《星球大战》等,也直接丰富了整个幻想文学世界。

3.网络游戏

电脑时代下,当人们不再满足于一边拿着一本奇幻小说一边脑袋里闪过各种奇异念头时,当人们不再满足于面对着电视电影被动接收视觉听觉冲击时,网络游戏应运而生。

网络游戏集成了幻想电影的多媒体特性,与电影强调视觉听觉的享受不同,它侧重点放在娱乐性上。

网络游戏还具有文字、影视等无可比拟的独特优势,那就是交互性。每个玩家在游戏中的境遇各不相同,因此阐发出同一背景下主人公的不同命运,这是一场没有预定台词、剧本的演出,完全颠覆了传统幻想小说的剧情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玄幻文学总论--现象篇》[EB/OL],铁血读书网

[2]何方甘露,《透视玄幻文学现象》[J],重庆晚报

[3]百度知道搜索科幻、魔幻、奇幻、玄幻[EB/OL]

[4]《哈里波特的风摩》[EB/OL],新浪渎书玄幻专题.cn/

[5]郑熙青,《魔戒》现象在中圉[A],北京大学本科生学年论文

[6]马千,真实性与严肃主旨--托尔金笔下的《魔戒》世界[A],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英]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M],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科幻语言作文范文第4篇

科幻小说是关于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事的一种文学,它和主流文学不一样,主流文学默认人性是不可变的,而科幻则默认人性是可以改变的。人类和人类社会结构并非静止,而是能够并且仍将剧烈变化,这一概念是科幻的核心。

科幻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它描绘的任何内容都是可信的,是可能发生的。那么,作者怎么才能预测出可信的人类未来呢?

需要的第一样东西,就是相信我们的心理和我们的社会都是具有可塑性的。

第二样东西,可能有点讽刺,就是很好地理解历史。预测潮流趋势的唯一方法是不仅考察现在,而且还要考察过去――未来只是历史的延续。它是一个矢量,从过去到现在,为我们的预测提供方向。可信的未来是延续过去的趋势的;不可信的未来则是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与过去决裂,朝新的方向发展。

事实上,科幻小说的标准故事模板并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只需要问一个“假设这样会发生什么”,也就是说,只是想到一个不错的点子,然后考虑它会有什么影响;而是要考虑如果这个假设,不管它假设的是什么,延续下去会是什么样,把趋势投射到一个极端的逻辑或它的自然终点上。

有效预测未来需要的第三样东西是承认变化的速度不再是线性的,而是指数性的。这十年的进步将远远大于上一个十年,这个世纪的进步将远远超过上一个世纪。

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负担科幻电影里描绘的那种未来

不过,要做一个好的预言者,必须牢记的是第四点――美国的著名科幻刊物编辑坎贝尔的名言:未来不会按部就班地发生。

举个例子,我觉得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在尝试预测35年后的技术方面犯了几个巨大的错误,最大的失败恐怕是社会领域的预言。剧本作者认为只有技术会发生变化,所以《2001太空漫游》描绘的是一个充斥着白人的未来,电影里没有一个人是其他肤色,没有黑人,没有亚裔。的确,他们没怎么考虑未来是很国际化的。

第二个重大错误是没有承认女性日益增加的重要性:电影拍摄时已经有女性上过太空了。不仅如此,《2001太空漫游》在1968年上映时,《星际迷航》已经开播两年了,星舰船员就已经包括了乌胡拉上尉以及许多其他女性。此外影片的第三个重大错误是以为冷战会延续到21世纪。

第四个重大错误,这个错误也是所有科幻作者都没搞定的,那就是相信人类会不断向外扩张到太空。到《2001太空漫游》的时代,我们将会有绕轨道运行的巨轮形太空站,在月球上建立了城市,派出飞船执行星际任务。可结果是,人类首次登月的三年半以后,就是人类截至目前最后一次登月了。

剧本作者犯的错误是所有科幻作者都犯过的:他们假定整个人类种族有一个共享议程,这个议程认为钱不是问题。但显然,钱过去是个问题,现在也是;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负担科幻电影里描绘的那种未来。

以前我曾经对《2001太空漫游》在预测方面的错误感到不满――不过,它也有很多巨大的成功。影片中最伟大的发明是HAL 9000 这部电脑。在电影中,HAL在国际象棋里赢了人类,能够进行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而且具有非常精密的视觉,包括读唇的能力。HAL还很擅长面部识别,不仅能够识别真人,还能识别业余画家画的人像,HAL甚至似乎还有一些常识和道德概念。

很多计算机科学家指出,《2001太空漫游》中呈现的远见设定了自1968年起未来三十年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科学界。的确如此。

科幻是科学界的维基解密,阅读科幻小说是预防未来冲击的良药

科幻描绘未来,科学家把它变成现实。这种事在一个又一个领域一再发生。部分因为我们科幻作者可以比科学家更加畅所欲言。我们不受保密协议的限制,而很多为企业和政府工作的科学家受这样的限制。科幻就是科学界的维基解密,让公众了解前沿研究的真正意义。

我们承担这项工作也是有根据的。很多科幻作者都是在职科学家,很多人在科学领域获得了高等学位;还有些人有科技新闻背景,比如我自己。我们最近的工作涉及了全球气候变化管理的问题、生物恐怖主义等。虽然谁也无法想象有人请乔治?卢卡斯为太空计划做顾问,但在传统媒介发表过作品的科幻作者却的确经常为政府机构做顾问。巴克斯特、斯蒂尔和我最近都经常为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提供未来宇宙飞船设计的咨询意见。

他们为什么来找我们?因为必须有人公开发表意见、衡量后果、考虑影响。这个人就是科幻作者。

阿西莫夫在1974年创造了他的“未来学三定律”,很好地规定了科幻预言的方法。未来学三定律是:正在发生的事仍将继续发生;对显而易见的事慎重对待,因为没几个人会注意到它;考虑后果。

不过,我们科幻作者也不只是考虑显而易见的后果:我们不仅要看到浅层影响,还要看到深层影响。谁都有可能预言汽车的发明,但只有科幻作者会预言发生堵车。谁都有可能预言飞机的发明,但只有科幻作者会预言到劫机、里程积分和机场休息室。

这种深层后果的预测,可以一直追溯到科幻这一类型文学的开端。许多评论家都认为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1818年的《弗兰肯斯坦》。它从科学角度探讨了合成生命的概念。这个故事和随后的很多其他科幻作品一样是一个警世故事:它提出了一些深刻的问题,比如究竟谁有权利创造生命、创造者对他们的造物和对社会有什么样的责任。

想一想,玛丽?雪莱是在将近两百年前就提出了这些问题,要等到四十一年后达尔文才会发表《物种起源》,一百三十五年后克里克和沃森才发现DNA的结构。未来学家托夫勒说,阅读科幻小说是预防未来冲击的良药,这还有什么好奇怪的吗?

人们提到科幻小说正确预言过的各种事物时,经常会提到登月、潜水艇、手机和机器人等新奇的技术。但科幻的任务并不只是预言真实的未来,更是提出和探索一系列可能存在的未来――这样社会就能对我们未来的方向做出知情的决定。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并不因为它预言的未来和真实的1984年毫无共同之处,就算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恰恰相反,它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它帮我们避免了这一命运。布拉德伯里有句名言说的就是这一点:“我的工作不是预测未来,而是预防未来。”

科幻语言作文范文第5篇

一、 外星文明降临事件中的超文本对立表象

(一)《降临》中的双关超文本语义伏笔

《降临》一片改编自美国著名华裔作家姜o楠所著《你一生的故事》,原著以理性视角,演绎了一场地球文明与宇宙文明的第五类深度接触。并以这种第五类接触升华出了宏大的宇宙观,以及宇宙生命共同体的宏大命题。[2]该书亦因其科幻独创性与宇宙生命共同体的关注性而倍受好评,掳获了科幻届的最高奖项星云奖与斯特金奖双料大奖。由原著改编的《降临》一片,直指外星文明降临这一事件,更以事件主线贯穿了整部影片。同时,亦以科幻主线烘托着整部影片中的氛围环境情节过程,且以时间主线形成了叙事的悖论式逆转,更以语言主线建构起了层层剥笋的超文本对立。尤其是其中的语言主线虽然建构起了重重谜团,但恰恰因此才造成了《降临》一片中强理性弱戏剧性的原因所在。《降临》一片以回顾女主角孤独的生活启幕,在开篇中便能看到,其女儿不幸离世后女主角触目凄凉的那份人世孤独。

(二)人类文明的时空限定性与文本线性

从外星文明的《降临》以及不同国家人类的不同应对预案,可以透视并考验各个国家人类对于相同事件的不同处置智慧。在限定时空中的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既处于时空的不对称、不对等、不对位的弱势地位,又处于高维次俯视低维次的绝对弱势地位,这种弱势地位使得人类自然而然地会更多地倾向于首先采取保护性预案决断,而不是开放性的合作预案决断。同时,用于与外星文明交流的人类文本因具有无法摆脱的时空线性,因此存在着极大的被误读、误解、误判的可能性,这也是时空限定文本与超文本的一种最为本质的差异性所在。人类文明的这种只具现在描述性的文本与外星文明的超文显然处于一种我们无法理解、外星人无法理喻的对立性。因此,我们人类之所以无法预见未来,恰恰是因为我们已经被牢牢地受限于既定的时空维度,既无法突破,又无法摆脱。

(三)人类文明联结外星文明的超文本捷径

在这种既无法突破又无法摆脱的困境之中,更显见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的迥异性。而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的迥异性,恰恰成为了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无缝沟通、畅达交流的巨大障碍。影片中,人类试图以语音直接与外星人交流失败后,女主角亦在寻求着与外星人沟通交流的捷径。在无法用语音直接交流的情况下,女主角采取了一种迂回式的文字表象、图符象征、语言意象的逐渐进阶式的更加直观的教育式交流方式。这种沟通交流虽然看似原始、初级、缓慢,但是,与无谓的无效沟通交流相比,这种基于文本的交流显然是奏效的。因此,这种看似繁琐且低级的教育式沟通交流,反而是一种由现实文本规训超文本,进而联结至超文本的一条最快速的捷径,否则,在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之间的交流过程之中,就会出现大量的辞不达意,甚至是不知所云的“Kanguru”。

二、 宏大宇宙观中的超文本对立现象

(一)超文本表象科学诠解

《降临》一片源于外星人突如其来的降临,作为弱势一方的人类试图以最快速度搞清楚外星人此行的根本目的与意图。而在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不对等的情况之下,宏大宇宙的超文本对立现象的出现也就显得自然而然了。由外星文明所祭出的超文本首先表现为一种人类文明所极度陌生的表象,那是因为真正科学意义的超文本,在现实实体世界中从未曾真正地存在过。计算机科学中的所谓超文本,事实上仅仅代表了文本在人类规划下相互链接的一种交错式联系模式而已。而真正的科学意义上的超文本,则是一种超越了时空限制的全方位的一种与限定时空对立的更高级的自由联系、表达、理解形式。[3]真正的超文本,既可以模糊主客体以实现多元、多边、多层无极对话,又可以模糊时间线性以实现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无限沟通。显然,这种科学概念对人类而言因难以理解而极易形成一种误解。

(二)超文本对立图符诠释

从《降临》一片中,我们所看到的超文本对立图符细节,外星文明语言图符远观之,其整体语言要素相对稳定。然而,放大近观其中的任何一处语言要素细部图景,都能够看到动态的细节表现。也就是说,在这部科幻片中,外星文明所释出的语言图符不仅仅是图符式的,而且更是一种动态图符式的,这就以科幻的角建构起了一种形象化的超文本内部多元对立图符。这种超文本内部多元对立图符,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既能够表意,又能够示象;既能够达音,亦能够传形;既表达了现在态,相对静止于现在态,又可上承过去态,下启未来态。由此可见,原创者以一种天才的想象力,为观众建构了一种绝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语言图符,这种语言图符显然是一种超文本对立图符,在表象上看似仅仅只是一种圆形文字,但是,一旦对其加以深究,就能够窥见其中更深层次的奥妙所在。

(三)超文本对立意象引申诠释

超文本表象为超文本对立建构了最为基础的要素,并由此形成了超文本对立的图符式表述。影片中的外星人亦在这一过程之中,由自觉选择人类现实世界文本,不断地升级为在其超自然的本能驱使下与人类进行超文本对立的意象引申。而当的女主角脱掉厚重的防护服,则代表着人类与外星人的赤诚相见。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类卸去心防之后的那份由真诚牵系着的莫名感动,从此,外星人与人类的接触也开始“亲密”起来。如果,以一个图符足以表达一整段文字才能表达的含义,并且,这个图符之间既交代清楚了过去历程、现在处境,又预见到了即将发生的未来图景,那么,这种由表象而图符,由图符而意象的引申升华,显然已经将《降临》提升到了一个超越了科幻的科学高度。同时,这种升华亦为现代语言科学,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课题。从这种意义而言,这部影片中对于观众所能接受理解的科幻剂量与科学剂量几乎是等量齐观的。

三、 高于科幻意义的宇宙生命共同体的生命真理

(一)非线性书写中的宇宙生命共同体真理

在外星文明的眼中,人类的各种形式的交流都是多余的,人类文明浪费了最为重要的交流渠道,那就是最为直接的意识直通式交流,意识直通式交流能够跨越语音、文字等人为制造的冗余交流屏障。之所以会具备这种交流特质,是因为在外星文明中,其书写已经突破了时间线性的束缚,不仅无需注意书写的先后顺序,而且亦无需语标的先后顺序,由其放射状的中心向四周散射出去的每一个触点都可以代表着人类通常需要大费周章才能表述清楚的大段含义。在这种非线性书写中,人类社会地球视阈的传统应用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显然早已经不再适合于应用在《降临》中的外星文明身上。在《降临》一片中,以科幻技法与超文本对立所诠释的非线性书写,是人类从未经历过的一种语言体系中的至为奇妙的体验,这种以非线性书写为开端的体验似乎在昭示着宇宙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真理。

(二)非零和博弈中的宇宙生命共同体真理

由于宇宙时空的无限广大,宇宙中的生命共同体无须像桎梏于地球这一限定时空、限定资源、限定范畴的人类那样,只能做终将毁灭这颗蓝色星球的零和博弈。而外星文明由于拥有着无限的时空范畴,因此,无须与任何其他文明进行你死我活无法共赢、共生、共进、共荣的零和博弈。而将这种零和博弈置诸语言学范畴,现实实体世界中的文本表达无法做到完全的客观中立,尤其是在受到既得利益、既有情感、既定现实的束缚下的文本表达,更是具有着强烈的主观倾向性。[4]因此,人类的这种文本在描述事物、表达意图、代叙过程时,均必然无法实现超文本的非零和博弈性。反而会因为文本中的零和博弈倾向,而使得文本中的语言元素成为最终引发蝴蝶效应的一只只动着的隐性翅膀。由此可见,对于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唯一出路就是遵循宇宙生命共同体的真理行事。

(三)宇宙社会学中的宇宙生命共同体真理

由影片中外星文明启示下的更加宏大的宇宙世界观反观人类的沟通,我们看到人类的沟通过程之中,处处都是难以避开的人为设定的陷阱,由此可见,文明的高级程度其实恰恰要视乎其意识直通的沟通效率而定。人类的看似全方位的语音、语言、情绪、文本、表情等的沟通其实在外星文明的俯视之下完全不值一提,外星文明的意识直通式沟通显然更有效率。其实,客观而言,《降临》一片所建构的这种意识直通式沟通的可能性,恰恰犹如宇宙之中可能存在着超光速的存在一样,都是一种未来定式。从宇宙社会学的宇宙生命共同体的视角观察,人类文明与外星文明之间只能在非零和博弈的过程中实现双赢。如果从非时间线性而言,影片开篇中的故事显然找不到起点和终点,或者说是起点和终点已经模糊了关于一生的故事。[5]影片中的女主角注定了是孤独的,而这部影片,亦可视作其生命的一次孤独的航行。

结语

脱胎于《你一生的故事》的《降临》一片,对原著中蕴蓄着的根性灵魂进行了一种理性与艺术性参半的升华。在理性的帮助之下,影片中的女主角完成了对外星文明的解读,在感性张力的助推之下,完成了生命的救赎。这种天方言语的生命解读与生命救赎,为宏大的宇宙生命共同体书写了堪称我们这个时代伟大动人的传说。值得盛赞的是,《降临》一片以一部科幻作品诠释出了一种超乎艺术本体的宇宙宏观深刻哲思,@种哲思直指宇宙生命共同体和谐共处的非零和式共生模式。从宇宙社会学的意义而言,至少在近数百年之间,人类都将注定是孤独的,人类的社会学实践亦注定将是一次孤独的航行。

参考文献:

[1](俄)莱蒙托夫.莱蒙托夫全集(第三卷):短诗[M].顾蕴璞,主编.张勇,古羽,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53-55.

[2]宦晓渝.生命是一次孤独的飞行――电影《返老还童》评析[J].电影评介,2009(19):52,62.

[3]胡雨晴.基耶斯洛夫斯基影片中对孤独个体生命的精神解读[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5):42-45.

相关期刊更多

新科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新科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世界科幻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