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幻想象作文

科幻想象作文

科幻想象作文

科幻想象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科幻画;创作指导;策略探析

一、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指导的意义

科幻画是一种以科学幻想为基础,用绘画语言进行表达的绘画形式。学生在创作科幻画时,基于自身理解的科学知识进行丰富大胆的想象,从而利用绘画技能进行描绘。科幻画与其他想象画等绘画形式不同,它包含了丰富的想象,但同时这些想象又是基于现实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孩子气的对未来的描绘。科幻画创作在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和常识,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绘画、想象和创新能力。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几点指导策略,以望能M一步完善小学生科幻画创作的指导方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指导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脱离实际的想象

在对小学生科幻画创作的指导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学生脱离实际的想象绘画。少儿想象力丰富,但容易产生脱离现实科学常识的想象。科幻画本应该是基于科学知识的一种延伸性、展望性的想象。没有依据的想象,对于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且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所以,在对小学生科幻画创作进行指导时,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想象进行适度、合理的引导。

2.创作应该突出正面想象

科幻画的创作虽然没有明确的限制,但在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时应该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即突出想象的正面性。学生进行科幻画的创作应该主要突出正面想象,例如未来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便利、好处等,或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困难等。由于小学生的价值判断、人生观等还未稳固树立,所以在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尽量避免负能量的传播。教学工作者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不让负面的创意和思想成为绘画创作的主题。

三、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指导策略

1.绘画创作与实际相联系

科幻画创作虽然是一种以想象为主的绘画形式,但是在创作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当前,在许多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进行科幻画创作还缺乏科学的指导。学生仅仅将科幻画创作当作一种课堂娱乐形式,对科幻画创作不够重视。同时由于学生年纪较小,对创作方法和想象方向不能进行很好的把握,这就对科幻画创作对小学生的教育效果产生了严重、不利的影响。在实际的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幻画的定义和创作方法。教师应该在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大胆想象的同时,促进学生进行想象与实际的结合,即进行有科学依据及生活常识依据的想象。这样的创作才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才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对科学知识学习的热情。

2.丰富评价标准

在小学生科幻画创作时,教师还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标准。在对学生创作作品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创作思路、想法,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鼓励。首先,对于其不足进行分析,与学生进行交流,在不打击学生创作积极性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幻画创作。其次,在实际的评价中可采取学生互评等评价方式,即让学生进行分组进行组内互评,之后推选组内优秀互评进行小组间的评价,最后推选出班级内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和展示,还可以邀请创作者进行创作经验的分享和创作思路的阐述,提高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和活动的参与感。

在教学实践中,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选取有效的指导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和观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指导中去,注重绘画与现实相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正面的想象,避免负能量的传播。教师有意识的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曹东丽.科幻画: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J].辅导员,2011(6).

科幻想象作文范文第2篇

光明日报刊文说,自去年刘慈欣的《三体》获奖以来,科幻文学在舆论上大噪一时,这一素来相对边缘化的文学类型,渐有受到追捧的势头。有研究者认为,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科幻文学的爆发期。然而,相较速发展的中国科技和日新月异的中国故事,中国科幻文学仍然有种“想象力跟不上现实变化”的滞后感,影响广泛的优秀作品仍然较少。在一片“科幻热”中,科幻文学应以何种方式表达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科幻文学又如何走出国门与世界对话?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中国科幻文学自身发展,更与我们如何认知、理解今天这个时代息息相关。

从荒江钓叟的《月球殖民地》、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到刘慈欣的《三体》,一百多年来的中国科幻文学即便对未来抱有最夸张的想象,也很难料想到今天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当前,我国的科学技术正昂首阔步走在世界前沿,一些领域甚至已超过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有水平,例如射电望远镜FAST项目保守估计也领先美国20年。那么与之相伴随的是,在这一过程和周期中,我国也必然会不断产生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所不曾具备和无法体会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然而尴尬的是,这些中国经验、中国故事,除了主流媒体的报道之外,通常并不在科幻文学作家的视野内。科幻文学的创作当然要有想象力,但任何文学想象都应根植于现实。科幻文学作家如果只活在自己的想象里,而忽视对现实前沿科技和文化语境的关注,那么无论多么华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必然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尽管我们当今对未来的想象可能比20世纪更加丰富,但局限在特定闭合区间内的科幻文学格局和范式,已远不能有效表达当下鲜活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科幻文学获得世界性认可的评判标准,也依然建立在传统的经验和评价基础之上――不能说他们的标准就是没有价值的,但它并不可能充分适用于如今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诸多领域都已经走在世界最前沿的中国,也更不应是中国科幻文学考量自身的唯一标准。历史的闸门已再次开启,中国科幻文学能否经受得住这场大浪淘沙的磨洗,绝不是一个类型文学内部的理论问题,更是这一伟大时代的中国经验、中国故事能否真正走向未来的历史性问题。

科幻想象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科幻电影;未来城市;超尺度;立体化交通;机械化

一、科幻电影的特征

(一)科幻电影的定义

科幻电影(science fiction film)是好莱坞类型片的一种。和其他类型片一样,它伴随着电影的工业化生产进程而出现。“当科学观念、艺术想象和电影手段三者结合时,科幻电影随之产生。”[1]

自1902年法国人梅里埃推出《月球旅行记》宣告了科幻电影的诞生之后,时至今日,科幻电影更加强调科学的前瞻性在影片中的体现,更多地通过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来塑造人物,设计场景,讲述故事,因而产生了一大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作品。

(二)科幻电影的基本类型

科幻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叙事结构和价值观都具有一定的模式。它依据现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成果,采用推理和预言的方式对未来世界进行幻想式的描述。有7种类型:

a.科幻冒险片,如《地心游记》《侏罗纪公园》;

b.科幻动作片,如《终结者》系列、《蝙蝠侠》《蜘蛛侠》系列;

c.科幻史诗片,如《星球大战》系列、《星际迷航》系列、《黑客帝国》系列;

d.科幻灾难片,如《独立日》《后天》《2012》;

e.科幻惊悚片,如《异形》系列;

f.科幻社会片,如《ET薄贰妒惫獾沽髌呤年》;

g.科幻喜剧片,如《火星人玩转地球》。

它们的背景多样但内部逻辑严格,塑造出来的虚幻世界其内部是真实统一的,情节连贯而不矛盾。

科幻电影通过具有前瞻性的假想,将科学技术、社会伦理、进化论等要素共同作用,然后将这种作用进行视觉化与空间化的创造,最终形成影片。它与其他电影的一个重大差别在于科幻电影中人物塑造比较简单,主要的关注对象是场景的设计营造。

科幻电影极大地激发人们将幻想未来变为实现未来的决心。它在推动电影视觉化发展的进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以科幻为题材的电影正在做着最大量、最具创造力的工作。科幻电影吸收了最新的视觉表现手法,引领整个电影产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当代,基于尖端电脑科技而产生的科幻影片,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广阔的维度上激发人们对于未来城市设计和自身生存环境的思考。因此“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城市、建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而现实的,是我们都要面对而即将面对的社会现实”[2]。通过故事情节、电影技术等,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来展现未来城市的面貌,一直是科幻电影所热衷表现的内容之一。

(三)科幻电影对于未来城市的表现方式

科幻电影的故事发生地不能脱离城市与建筑的背景;而城市与建筑又需要通过时间才能体验。于是,一方面电影以它独特的视觉表达方式与传播手段来诠释城市与建筑的存在状态,通过电影的视觉性和公共性来试验新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理论;另一方面,未来城市与建筑作为最主要的场景元素被用于电影叙事和表达的探索。在新的技术支持下,科幻电影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表现未来城市。

方式一:基于现实中的城市和科技手段,从空间与视觉的角度展现城市与未来建筑的关系,通过电影来表现新型城市设计理念,以起到推广与宣传的作用。

方式二:通过电影表现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城市与建筑。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影结合电脑特技的科幻片越来越多,以其场景的奇特和恢宏将观众从现实世界带到另一个无法想象的世界。

科幻电影通过预言的方式表述出对于未来城市的理想,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理性而现实的,是我们都要面对或即将面对的社会现实。

二、未来城市的构成

(一)城市的定义

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在西方很多国家的语言中 “文明”一词,都源于拉丁文“Civitas”(意指“城市”),这充分说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二)未来城市的面貌

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的?联合国人居组织在1996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中强调:“我们的城市必须成为人类能够过上有尊严的、健康的、安全的、幸福的和充满希望的美满生活的地方。”

现在,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为塑造未来的理想城市而努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甚至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实力的竞争。它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现有的城市形态与生活模式所引发的空间冲突、文化摩擦、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伴随着这些思考与实际的行动,科学家和设计师们构想出众多未来城市的蓝图,如:超级城市、高塔城市、拱形城市、海洋城市、数字城市、生态城市、太阳城市、紧凑城市、田园城市、宇宙城市、立体城市、地下城市、垂直城市等。在未来,城市依然是人类聚居生活、繁衍后代、延续文明的中心,是人类生存空间类型中最具活力和包容性的空间。

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一方面通过电影人、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们的构想来体现,一方面通过视觉媒体的传播去引导大众对于未来城市的想象。影片中的未来城市与建筑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其光怪陆离的视觉效果不停冲击着大众想象和视觉的极限。科幻电影虽然是虚构的,但其大部分情节是基于科学(包括现有的科学和假设的科学)假想出来的,它们在今天的世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但其幻想出来的因素必定有一个科学理性的支持。很多经典科幻电影中所描绘的设想,正逐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

三、科幻电影中的未来城市类型

(一)超尺度的巨型城市

2010年3月,在联合国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未来可能出现一种“巨型城市区”,它们是由多个大城市 “合并”而形成的,其地域可以延伸数百公里,生活在其中的人口可能超过一亿。联合国人居署称,“无限扩张的城市”可能是目前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发展之一。在未来的50年中,人类也许要在其中生活,经济也赖此得以发展。

科幻电影中所展现出来的巨型城市,常常具有一种乌托邦式的巨型空间体系。未来城市的“整个系统形象是一种高密度,致密编织的城市形态,形成一种连续的容纳万物的结构”[3]。

华纳兄弟公司1982年拍摄的科幻电影《银翼杀手》以未来洛杉矶城为主体,整座城市被设计成由多个巨构建筑组成,这些巨型构筑物可以反复变换着它的外表。其设计者是建筑学出身的未来派视觉艺术家米德(Mead Syd)。与所有同时代的建筑师一样,米德经历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巨构概念的发展过程。对科技进步和无限能源的向往激发了建筑师们的想象力,《银翼杀手》营造出可以承载成千上万居民的单片集成城是未来城市规划的理想蓝图。

好莱坞经典系列电影《星球大战》通过强大的电脑技术向我们展现了未来的巨型城市形象――可以悬浮于太空中的一座又一座自给自足的城市。这些城市有完整的自我运作系统,保证了人们能在深邃的太空中维持生命的繁衍与生活的正常延续,这些巨型城市拥有强劲且持续不断的动力系统。《星球大战》将对于未来的想象与当时科技发展的未来推理相结合,创造出未来极为美丽的社会,到处是高科技的体现,处处都是繁华的不可能的机械体。导演乔治•卢卡斯所创造的未来世界也许就是人类明天的模型。但从这些机器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那些诸如航空母舰、核潜艇、超音速飞机的影子,现实技术的发展,影响了科幻电影中对机器造型、运动、能源使用的构想。从本质上来说,电影中的机器无非就是有了更多样的外形、更高效的能源、更智能的电子系统,它们的制造思路完全是延续了现在人们对于机械的理解与要求,这样比较容易找到技术上的理由,也能让观众更快速地接受和认同。

(二)交通立体化的城市

法国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科幻影片《第五元素》就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一个全然立体的未来纽约城。影片中的未来纽约通过立体化交通的分割,拥有界限分明的垂直空间,在垂直空间的底层则是被重度污染的陆地。

影片中的城市遍布层层叠叠、高度惊人、直耸云端的摩天大楼,交通空间被分流在无数个水平面和垂直面上,地面的概念被彻底消解。主人公驾驶着出租车、汽车飞来飞去、交错穿插;列车在建筑的外立面上飞驰而过,各式各样的飞行器忙碌地穿梭在云端。新的交通工具重组了城市空间的层次,形成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网络。城市由竖直方向上切入的无数个横切面构成,这也就使得影片中那个高悬于空中的麦当劳餐厅的存在,变得合乎情理。

《第五元素》最特别的地方体现在交通空间的多维复合结构以及对运动速度、方向和节奏的调控上。它提供了未来城市设计和规划领域中城市交通组织方式的新的可能性。影片中的城市是对真实世界的复制和转化,透露出一种源自于现实世界的亲切感以及高于现实世界的新鲜感,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后现代视觉效应。

(三)高度机械化的城市

随着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机械”的定义也逐渐变得宽泛起来。它不仅仅是人为制造的用于更高效地生产产品、提高行走效率和生活质量的机器设备,人们对于机械的种类、形式、功能等各方面都进行了丰富的描述,使得“机械”的概念获得了空前的突破,“机械化”逐渐成为了人类文明赖以存在与延续的一种方式,机械以特别的方式展现着它强大的力量。科幻电影将机械在未来生活中的形式与功能进行了合理化的想象,往往将未来城市整体描绘成一座拥有复杂系统的机械。科幻电影对“机械化”的关注体现了人们对其发展趋向的极大关注。

《黑客帝国》的导演从以机器为主角的工业文明和以计算机为主角的后工业文明中提取出机械美学作为未来城市的美学标准。创造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城市――机械城Zero。机械城Zero如同一台复杂的巨型机器,放眼望去城市全部以机械的齿轮零件、电子元件所构成。城市系统使用的能源均为电能,电能的来源就是机器城大规模的太阳能电池板;另一方面是在机械美学指导下,机械城Zero整体呈现出一种充满科技质感的黑色,空间氛围充满冷峻的金属质感,机械章鱼在空中高速穿行,城市各个部分均由机器操纵控制着。

四、结 语

科幻电影展现出的新奇建构和对未来城市的大胆设想,极大地启发和激励了人们对未来的预想。那些科幻电影中的建筑和城市形态魔法般地连接着未来,有些因为走得太远,过于超前而不被人们所接受,只能成为影像中的设计。

科幻电影传播的价值观暗示了未来城市设计过程的变革。科幻电影从构想到剧本再回到形象的不断推敲和修正的过程也为城市建设者们的创作与实践提供经验和启迪。

[参考文献]

[1] 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309.

[2] 周诗岩.建筑物与像――远程在场的影像逻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13.

科幻想象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特德・姜;科幻文学作品;诗意;生命思考

特德・姜(Ted Chiang,姜楠,又名“特德・蒋”),美国当代著名华裔科幻作家,其迄今为止全部作品共有八篇,分别为《巴比伦塔》、《你一生的故事》、《除以零》、《赏心悦目》、《人类科学之演变》、《七十二个字母》、《领悟》和《呼吸》。与其他科幻小说作家不同,特德・姜的科幻文学作品中并没有利用过多的语言对高科技、星际大战等进行大规模、大场面的描绘,特德・姜只是运用精简凝练的语言,将人类的超乎寻常的想象力表现在作品中。由于特德・姜的文学语言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在其作品中更是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诗意语境,使科幻文学作品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对科技、宇宙战争等方面叙述,开拓了将科学技术、人文社科和等多领域学科、元素融入科幻文学作品中,从而得到统一的新局面。本文以特德・姜的科幻文学作品为实例,对作品德・姜自成一派的诗意语言和语境进行分析,探寻、解析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对于生命的思考,展示特德・姜为科幻文学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

一、特德・姜科幻文学作品中的“诗意”

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最基础、最不可缺少的。作家在写作活动中,通过对文学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使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彰显出来,从而更好的表现内容,表达情感。在文学作品中,作家灵活运用文学语言是为了寻找到更好的方式、方法在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可读性,从而更好的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等等。在特德・姜的科幻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对其自成一派的、特色语言的灵活运用,成功的在作品中营造出富有诗意和思考空间的文学语境,在这样语境德・姜不但阐述了自己对于未知世界的超凡的想象还对宇宙、生命、人类、宗教等问题进行的深刻的思考。例如,《领悟》中,除了荷尔蒙K疗法,“我”的生活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电影、诗歌,小说……一切都是人们所向往的安逸的美好生活,而又正是因为荷尔蒙K疗法,“我”拥有了超出于凡人的超能力,高智商,对于肢体语言的敏感、可以透过一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等等。当“我”遇见另外一个也如同“我”一样的“超人”,在纷争中,在死亡临近的最后一刻,“我”对于自己和超能力有了最深刻的领悟。

二、特德・姜文学作品中的生命的思考

人类对于“生命”的理解、解释多种多样,其中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认为“生命”是指生物体所具有的存在和活动的能力,由此“定义”又引申为事物所具有的能够生存下来的性质、价值、资格等等。宿命论主义者认为“生命”是“命运”的表现形式,等同于“命运”。在特德・姜的科幻文学作品中,通过其诗意语言的表述和诗意语境的烘托,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也体现在许多不同的方面,诸如生物生存能力本身和生存活动中价值的体现,以及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等等。

例如,在《你一生的故事》中,特德・姜设定被称作“七肢桶”的外星人应有自己的文明,并且在作品中对“七肢桶文字”进行了描述。特德・姜赋予“七肢桶文字”类似于中国象形文字的外形,又令“七肢桶人”可以凭借一个文字就表达出需要表达的语意,语意越复杂,文字就表现得越繁琐。特德・姜在《你一生的故事》中赋予外星生物以生命的能力与资格,并且赋予他们以“命运”,正如文中女主人公所感慨的,“一瞥之下,过去与未来轰然同时并至,我的意识成为长达半个世纪的灰烬,时间未至已成灰。我的余生尽在其中。”然而在现实世界,人类对于未知和真理的追寻从未停止过,即使如《巴比伦塔》中所描述的,最后一无所获,探索的过程依旧充满了梦想和美好,特德・姜用他惊人的想象力对“探寻”这个永恒的思考主题进行了表现和阐述,使作品更具有人文深度。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诗意语言的灵活运用方面,还是在对于语言环境的构造方面,特德・姜在科幻文学写作过程中都展现出其非凡的艺术创造力。然而特德・姜在作品中,不局限于高科技发展、星际战争等内容题材的选择,以及对于生命的深刻思考又令其科幻文学作品在艺术造诣上提升了高度。特德・姜在科幻文学方面所表现出的创造力也对我国科幻文学发展做出了良好的启示。

参考文献:

[1]特德・蒋.你一生的故事:特德・蒋科幻佳作集.四川科技出版社.2005.2.

[2]詹姆逊.西方科幻理论译丛之科幻文学的批评与建构.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11.

科幻想象作文范文第5篇

一、幻想的缺失

我们不可否认,现阶段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确实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影视方面来说,中国几乎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科幻大片。而美国却能够拍出一部有一部的科幻巨作,比如说《盗梦空间》、《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这些影视大片有的是依据文学作品拍摄而成。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哈利波特》、《指环王》这类文学作品统称为幻想文学。幻想文学是指“包含超自然的要素,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故事,给读者带来惊异感觉的作品。”幻想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

二、成长的翅膀

到底怎么样才能够使得幻想这一创造力的源泉永远不枯竭,人类怎么样才能保持幻想这一非常可贵的品质呢?许多研究调查表明,大部分儿童从幼年像成人过渡的过程也相应的是幻想力逐渐减弱衰退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童年的时候,人们的幻想能力不能够非常好的巩固与加强,那么在长大之后幻想能力会更迅速更彻底的衰退[ ]。当今社会非常提倡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却把幻想文学这一块给丢弃了,实在令人感到非常的遗憾。小学语文教材具有非常严重的科学至上主义,纵观小学语文教材里面基本上都是拟人童话,并没有超越现实的一些幻想要素存在。在过去的教材中有一点幻想文学作品比如《神笔马良》,但是基于教材的科学至上、知识至上的原则已经被删去。在《神笔马良》里,只要笔画什么,那画的那样东西便会活过来,这种幻想恰恰是我们人类创造力的一种源泉。先有想象力,然后才有知识,也就是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先一步,只有在想象力来推动下,运用相关知识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事物。想象力相对于知识来说更加重要,知识知识起到一个从旁协助的作用。不得不说,我们现如今的教材中缺少一部分幻想文学作品是一种遗憾。

随着社会不断在发展变化,而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仍然保持着落后的价值观念。“现行教材编写中形成的单一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已经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碰撞,过去我们所崇尚、所宣扬的一些东西,今天看来也许已经不合时宜,或者说已经不能被完全接受。”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课文所标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已经失去了人性的支撑,因而也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水平,必然会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选文中得很多价值观念已经明显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从题材方面来说,在时展的衍生下,幻想类题材的文章受到国内外的欢迎和关注,而我们的教材中很明显的缺失了这一题材的选文。

三、关注时代与社会需求

在时展的过程中,幻想类题材已经明显被抬上了一个层面,像《哈利波特》、《魔戒》这一类的幻想类题材著作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教材编写者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选择此题材的相关作品供学生学习和阅读。我们从小就应该给予孩子想象力的沃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孩子们小时候就给予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在选编教材的过程中除了选取那些有关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科学性教育等题材外,还应当将幻想类题材的作品纳入教材。

四、建立自下而上的编写机制

儿童与成年人在审美观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通常来说,儿童审美与自己的亲身体验紧密结合。成年人往往会对儿童在感受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审美能力惊叹不已。孩子们在对美的事物方面的感知、想象、理解能力是比成人更加出色的。“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只是知识和经验,但他们却执有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正是文学艺术的精髓。”很显然的,儿童语成年人的审美视角是大不同的,两者并不在同一个层级、同一个基础之上。

然而,现今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教材编写机制,教材编写者较多的集中在一些成人专家的身上,这就导致了儿童视角的严重缺失。教材编写者与儿童在审美观方面的差异,教材编写者容易从成人的角度去想象儿童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能力,据此来选编文章。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所理解的‘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往往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某种可能性。”很多时候,成人很难真正地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看问题,你可能出于这样一种目的去做,但是效果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预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权如果能够下放民间,给予大众参与的机会,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让教材的选文最大可能的选到经典的作品。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者不单是教师和学生,还有学生的家长,各行各业的人员,因而他们对于某些领域可能比较精通,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听听他们的意见想必会有很大益处。

相关期刊更多

新科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新科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世界科幻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