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幻小说怎么写

科幻小说怎么写

科幻小说怎么写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第1篇

“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一直没有停止成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听说您从小就是一个狂热的科幻迷?还记得那些对你影响深远的书吗?

刘慈欣(以下简称刘):开始应该不是,就是家里有什么书,能拿来看的都看了。现在的高中生可能想象不到,当时大部分书籍都被认定是“大毒草”,看书是件偷偷摸摸的事情。好在那时我父亲还开明,只要我在家里看,就不会阻止我。

第一次接触科幻小说,是凡尔纳的《地心游记》。看完这本书,我出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就像是寻找了很久,终于找到了,感觉这本书就是为我这样的人写的。现在回头看,感觉我天生就是该看科幻的。嘿嘿。

到了上中学的时代,赶上了上世纪80年代的“科学的春天”,迎来了新中国的科幻黄金时期,那时全民都有种对科学的狂热,我也不例外。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等书和凡尔纳作品系列,让我就好像在一个黑屋子里,被一下子打开了窗户。可以说,当时所有出版的科幻书和科幻电影,我几乎都看了个遍。

再后来,世界科幻三巨头――英国的克拉克,美国的阿西莫夫和海因莱因的作品对我的科幻创作影响非常深远。

记:我还看到有采访说您很喜欢俄罗斯文学?

刘:是的。我们这代人可能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比较大,尤其是旧俄罗斯时代的作家,比如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的作品苦难而厚重,让我可以比较通透地理解社会,让我学会了怎么表达。当然俄罗斯文学对于我的写作来说,也不全是正面影响,这些作品的语言比较滞重,离科幻语言的要求比较远。俄罗斯文学对我的影响有些复杂。除此之外,奥威尔的《1984》对我影响也很大。

记:您觉得要成为一个科幻作家,需要哪些素质?

刘:我不知道别人怎么样。我觉得科幻作家眼里要有“铜钱”,不是说向钱看,而是说:外圆――讲的故事是适合读者的,内方――我有核心的创作理念,那就是以科学为基础的传统科幻小说。

总之,要成为一名科幻小说作家,首先要有对科幻的激情和痴迷,其次要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对大自然的敬畏感,还要有不断探索宇宙世界的欲望。

记:您的作品为读者创造了一个让人震撼的新世界。尤其是《三体》三部曲里的黑暗森林体系,是如此的严密和环环相扣。这是怎么做到的?

刘:对于我来说,科幻是一种写作方式。我先设定一个科学理念,再往前推导。黑暗森林这个体系,也基本上是按照宇宙的两大定律推导出来的:一是宇宙中物质总量不变,二是生存是第一需要。在这样的条件下,未必外星人的存在就是友好的,所以,对于人类来说,整个宇宙或许就是诡异、恐怖而黑暗的。在这黑暗绝望中,人类的积极进取才会更有张力,更有意义。

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窍门在于有能力从平凡的设定中讲出最不平凡的、最让人震撼的故事。科幻小说毕竟还是需要靠故事吸引人的。

我觉得我要是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就是别人的形象化思维有一个尺度,但对我来说,多大的宏观,我都能把它形象化。

记:您的作品中不仅有恢弘的、能激发读者探究宇宙的想象力,还有非常深厚的人文积淀。有没有想过您不写科幻也能成为很好的作家?

刘:我想如果不写科幻我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说实话,我热爱科幻才写科幻。我觉得我是从科幻来到科幻去,对文学本身的兴趣并不浓厚。国内当代文学作品我读得很少,因此我的文学素养还不够,这甚至成为了我作品里的缺陷。

记:看您的作品,我以为作者是一个80后,因为作品中充满了年轻人才有的激情和天真。

刘:我喜欢科幻作品里那种天真。天真是科幻文学非常重要的思维,这证明人类一直有探究未来的兴趣。克拉克墓碑上有他的一句话:“我从来没有长大过,但是从来没有停止成长。”这句话对我影响非常深远。

记:作为一个科幻作家,您的创作状态是怎么样的?

刘:对于一个业余科幻作家(刘慈欣一直在电厂担任工程师――小编注),我之前的创作状态是构思多过写作。构思的过程可能长达几年,这个过程包括:设定理念,展开故事,从科学角度进行逻辑推理,等等,写作的时间可能也就几个月。

《三体》最后一部作品问世到如今已经有5年了,这5年我一个字也没写出来。说实话,这过程很艰难也很焦灼甚至有些恐慌,我也不知道还能不能创作出新的作品。但是科幻写作的最大乐趣就是创造,所以尽管这个阶段很难熬,也是科幻创作很重要的一部分。

记:您的作品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高度评价,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评价您以一己之力拉高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水平,您自己怎么看?

刘:主流文学界对我的评价以及读者对我的热爱,我收到了。但是,《三体》最后一部作品问世才5年,还没有被时间过滤过,还不知道是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离真正的经典还远着呢。

写科幻不是为了逃离,我与现实相处很融洽

记:作为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您所看到的世界会不会和大家不一样?

刘:不会。我是一个科幻和现实分得很清楚的人,科幻和现实各有各的规则。有人说,写科幻是为了逃离现实,对于我来说不是这样的,我与现实相处得很融洽。我朝九晚五地上班,接孩子,买菜,只是可能业余时间在写作而已。

在现实世界里,我和任何一个50岁的人没什么不同。但是在科幻世界里,我就还是那个充满激情和想象力的少年吧。因为科幻需要天真。

记:您的孩子多大了?喜欢科幻吗?

刘:我有一个上初三的女儿。她不喜欢科幻,我也不会强迫她喜欢。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那么重,确实没有太多时间来阅读。当然,我也会带她去电影院看一些美国的科幻大片。不过不是为了培养她的兴趣,而是因为美国科幻大片都是正能量,传播的都是责任心、爱心和英雄主义,让人放心。

记:有报道说您是一个狂热的电影爱好者。《三体》电影也已经投拍。但是大家可能对国内的科幻片制作水准持怀疑态度,甚至觉得会毁了《三体》,您怎么看?

刘:狂热倒也称不上,但我确实挺热爱电影的。对于《三体》的电影,我还是比较看好的。中国缺少制作高成本科幻电影的经验和能力,但是世界有呀。和我合作的电影公司是一个年轻、有活力有眼界的公司,这对于科幻片很重要。当初美国好莱坞做科幻片的也是被边缘化的年轻群体。

困难一定有,但正如肯尼迪所说,我们要做这件事不是因为容易才做,而是因为难才做。

记:您担任了电影《三体》的监制,从一个单纯的作家,变成一个影视工作者,要考虑政策、投资商、观众市场、制片方等因素,受到的制约一定更多了吧?

刘:对我来说,问题不大。我会坦然地接受来自各方的约束。因为我向来很重视读者的阅读取向,我的作品不是写给我自己的,也不是写给评论家的,我可以不在意外界的评论,不在意是否获奖,但是我必须在意读者的感受。

记:2013年您进入了中国作家富豪榜,现在您又和电影圈交往甚密,您现在的生活是不是特别丰富多彩呀?

刘:没有任何变化!我还是居住在山西一个中等城市,我身边的人可能甚至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榜单。电影,我担任的是监制,所花的精力并不多。我有事才会去北京做一些工作。至今我还没见过任何一个明星呢。

记:您怎么看待目前国内的科幻小说?

刘:科幻小说是种年轻的体裁,美国的科幻小说在衰落,活力在减少。但我觉得国内目前科幻小说发展势头不错。我接触到的科幻小说作家,都具有很高的学历,有宽广的眼界,有思想,有创新能力,又很时尚。总之是很精英化的群体。科幻小说现在的发展环境很好,影响力也在扩大。未来几年,随着国产科幻影视的集中推出,会有更大的影响。我对科幻的未来很有信心。

我只是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记:您从高一就开始写科幻小说,但是您大学选择了工科,这是为什么?

刘:当时更多的是出于现实考虑。一是从成绩角度看,估计我的分数够不上我喜欢的航空、航天等院校。在我们那个年代,填报志愿有很大风险,对于人生来说,能不能上大学是一个分水岭,所以我选我有把握的学校。其次,从生存的角度来说,我虽然喜欢物理等基础学科,但是将来就业会有困难。而工程师是一份比较稳定的职业。所以我选择了工科。

记:要是再给您一次机会选择文理科,您会怎么选择?对于高中生读者,在职业生涯规划(包括选科)上您有什么建议?

刘:我还是会这么选择。可以说,我从小就是一个特别现实特别清醒的人。从个人理想上来说,我们那个年代很多人都想成为科学家,但是我知道自己不是天才,离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还非常远,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先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再来做我喜欢的事情。而且,我后来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可以说,非常幸运,走到今天,我只是一步一步地完全实现了少年时代的理想。

对于高中生的文理选择,我的建议是:首先你得听从你内心的愿望,你得知道自己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我觉得我不能成为科学家,但是我觉得工程师也是我喜欢的职业。其次就是要认清现实,这个现实包括两方面,一是自己的能力,我们从小被教育“成功是1%的灵感和99%的汗水”,但是原话还有后半句,“正是这1%的灵感决定了你能否成功”。第二,是生存,一个人首先要能保证自己的生存没有问题了,才能去追逐梦想。

记:您刚才说,您一步步实现了少年时期的梦想。作为一个当代中国最出色的科幻作家,您觉得自己的成功得益于什么?大家总觉得您智商特别高。

刘:我还真不是一个高智商的人。要是智商高,我就能考高分,就能去当科学家或者从事航天航空领域了。这里我也要澄清一个观念。可能很多人诟病当今中国的考试制度,确实,高分不一定是高智商,但要是智商特别高一定能考高分。所以我觉得我真不算特别聪明。

记:那是因为特别勤奋?

刘:我从1999年开始到现在,15年内,总共出版了大概400万字,比起现在每天更新10000字的网络小说作家,离勤奋远着呢。

我可以比较自豪地说完全实现了少年时期的理想,确实是极其罕见的。正如我前面所说,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在少年时代就看清了人生的真相,作出了清醒且明智的人生规划,然后在这条道路上幸运地成功了。

记:太谦虚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写出如此具有想象力的宏伟篇章。兴趣、智商和勤奋应该是缺一不可的。

刘:那或许可以这么说,越早地找到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坚持做下去,就能越早地实现梦想。

采访手记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第2篇

小姬:嘘……不要让周围的人类听见。

奥非:新华社和果壳两种模式你是怎么做到自由转换的?

小姬:跟许多重要的仪器一样,有一个传说中的大红按钮,“滴—”就转换了。

其实这两种看起来距离四万光年的工作有很大共同点:都以好奇为生。

姬厘米:为什么果壳网的ID都要带个姬字……求解。

小姬:吉祥的一家……

笑雨:你怎么看刘慈欣的科幻?

小姬:他是在心里构建宇宙的人,他的科幻是最开阔的科幻,字与字之间的距离以光年计。

北极虾:你觉得刘慈欣和韩松谁更帅?

小姬:韩松!我必须得选一个,你才开心对吧。嗯,没想到我就真选了吧。

沐浴在星光里:你怎么就迷上科幻了?

小姬:因为科幻是这个宇宙里最有意思的事,不管你有没有拿着毛巾。

iGreeny: 替所有人问:你有男盆友吗?

小姬:那是什么?好吃吗?

斯蒂芬陶:能说说你的理想型吗?

小姬:我喜欢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型号。

Castle--E:小姬小时候最靠谱和最不靠谱的梦想是什么?

小姬:我想当科学家。小时候觉得特别靠谱,结果没有实现……还有一个梦想是认识外星人。嗯,已经实现了。

段氏晓朋:怎样看最近科学家发现的引力波?三体讲的超级引力波广播系统能建成吗?

小姬:统帅说,这件事还不能公布。

Feynman2:有没有打算把这些经历编成一本书?书名我都想好了,叫《寻找果壳的旅途》。

小姬:谢谢你的书名。哈姆雷特曾说:“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霍金曾著《果壳中的宇宙》。所以这个旅途特别长,也许可分成500多册呢。

MXY0891:你对转基因食品是啥看法?小姬:吃!

K7191:有没有自已写科幻小说的打算?小姬:有……我比你更加期待这本小说。而且希望你不要过于期待……

求导:科学与宗教是否需要握手,或者说如何握手?科学的边界是什么?

小姬:一般来说,用右手握手。科学可以很多不同的内容握手,比如宗教,比如文学,比如你。科学的边界就是所有可以和它握手的东西。

求导:你心目中的科学家是神马样纸滴?为什么要有科学?

小姬:像丁仪教授那样的。因为没有科学,我们这个世界就少了一双眼睛,多么乏味。

吸血土豆:嗯……小姬情绪低落或状态不好的时候会做什么?

小姬:人的内心总是函数的,有波谷就有波峰。在不好的时候,我会引爆一颗超新星。其实说白了,就是喝一碗鸡汤,嗯,实质性的鸡汤,不是那种鸡汤。我曾在微博上写过:一个人的内心,最关键看TA面对糟糕事物时的态度,我所欣赏的人,大多数以温暖正面的态度面对黑暗,这是他们身上共同的特质。

丛中流萤:怎样才能变成有爱的AI呢?小姬:需要跟桃乐丝、狮子和稻草人一起去冒险,找到自己的心。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第3篇

写作一部文学史,除了史料的准确性之外,最重要的是修史者的文学史观,修史者要做的是在著作中提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诠释,然后将符合自己理论框架的作品筛选进来,并非要将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写入书中,我们从主流文学史书写中就能体悟到,像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重写文学史”口号,像近几年张爱玲、沈从文、钱钟书、汪曾祺等人在文学史中地位的提升,都是研究者背后文学史观变迁造成的产物。那么,在《科幻小说史》中,罗伯茨的文学史观或者更确切地说他的科幻小说史观是怎样的呢?阅读本书,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一条“贯穿始终”的浮在表面的历史观,这是罗伯茨自己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但在实际的文本叙述层面,这一观点并没有那么“贯穿始终”;而在它背后,我们却发现了另外一条若隐若现的,真正主导着他写作这本《科幻小说史》的历史观,这一书写策略和他的写作目的有着莫大的关系,那就是———为科幻小说正名。

罗伯茨自己反复强调“科幻小说复兴于新教改革”,是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矛盾冲突重塑了“现代科幻”的面貌并使它不断发展壮大,他认为“‘新教/人文主义’的技术与‘天主教’魔法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1600年之后的科幻批判史的讨论”,而他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就是在内容上充分体现出“新教”与“天主教”这两者之间矛盾张力的小说。无可否认,罗伯茨将眼光聚焦于17世纪初的宗教改革,从前人没有发掘的角度对科幻诞生的历史原动力作了独到而精彩的分析。但是,这一“新教/天主教”的辩证关系并没有如他本人所说的那样“贯穿科幻小说发展的始终”,基本上在进入“20世纪”的章节以后,罗伯茨的书写就偏离了这一主题,但恰恰20世纪以后才是“科幻小说”这一文类真正确立自身身份并蓬勃发展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本书最致命的漏洞。而且,从另外一方面看,在没有“新教/天主教”传统的国家也发展出了他们自己的科幻小说,例如中国(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对中国科幻只字未提,倒是少量提及了日本科幻),那他的这一套解释在普遍性的问题上首先就值得质疑了,或许书名改为《欧美科幻小说史》更贴切一些。总的来说,罗伯茨对于科幻起源问题的解释没能贯彻到后期小说的文本层面,或者说分析过于贫弱、牵强。他太着迷于自己“发现”的这一套科幻诞生原动力的论述,不舍得放弃,但当实际的文学现象并非像他所期望的那样时,他的分析就难免捉襟见肘了。

那么,如果这套“新教/天主教”的文学史观论述不成立的话,罗伯茨在《科幻小说史》里到底有着一个怎样的历史观呢?从章节分布上看,前七章似乎都是按照“科技大发展”或者说“人类对宇宙新的认识”反映到科幻小说的创作上,由此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的科幻小说,来对科幻小说进行分期的。不过,第七章以后(时间上进入“20世纪”以后),这条线索又断掉了,作者的论述回到了传统的约定俗成的科幻分期方式,“黄金时代”、“新浪潮”、“赛博朋克”……这种分期主要从小说内容的“通俗(大众)/现代(精英)”来区分,着重于小说的受众群体。这样看来,本书就形成了一种明显的断裂,如果说前七章是阐述在科技发展的现实刺激下,伴随新教从天主教中分裂而获得重生的科幻小说的诞生史的话,后七章则是以小说内容分类为主的辅以“大众/精英”分野标准的百科全书式科幻大罗列,其中提到了科幻电影、电视,科幻动漫、广播、电子游戏,甚至科幻音乐,似乎他想将所有涉及科幻的表达形式一网打尽,这让我们难免再次对本书的题目产生质疑———这还是科幻“小说”史吗?当然,他可以辩解道“小说”的定义在他那里是广义的。的确,在某些文学理论下,广义的“小说”可以包含一切反映和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那么暂时撇开这个问题不谈,至少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罗伯茨的“科幻小说史观”在20世纪处出现了一道裂痕。

而最让笔者感兴趣的问题是,在整本书之中,难道罗伯茨就没有表现出“一以贯之”的观点吗?到底有没有一个“标准”决定他对历史上散落的如此众多的科幻小说进行判断和分类?或者说,到底哪些作品获得他的青睐得以入选“史书”,而哪些作品又是他不屑一顾或大力贬斥的呢?通过反复的阅读之后,笔者发现了这一潜藏在众多“表面线索”之下的书写策略或者说价值取向,那就是———对非科技小说的推崇。科幻小说中总会有科学技术的成分,这是它的文类本质所决定的,但其中的科技成分却有多寡之分,那种科技成分占据整个小说故事核心的小说一般被称为“硬科幻小说”;而与之相对的,小说的故事核心不是科技发展,而是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讨论为主的小说,被称为“软科幻小说”。罗伯茨明显更偏爱所谓的“软科幻”,他对pulp(低俗/通俗)科幻小说不屑一顾,而大力推崇高雅现代主义科幻小说和“新浪潮”科幻小说。正因如此,他扬威(威尔斯)抑凡(凡尔纳);他推崇高雅现代主义科幻小说,有意贬低通俗杂志科幻小说;他高扬“新浪潮”科幻小说而看低“黄金时代”的科幻小说;对于某一作家的成就,如科幻大师阿西莫夫,也是推崇他探讨伦理道德的“机器人”系列而批评更偏科学主义的《基地》系列;他更将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推为经典中的经典,认为1973年的科幻星云奖和雨果奖没有颁奖给这部作品是评委们都瞎了眼,用罗伯茨的话来说:“这标志着科幻界走向日益自我封闭的小团体主义……科幻粉丝圈对小说采取了一种可悲的保守口味。”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第4篇

一、幻想的缺失

我们不可否认,现阶段国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确实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从影视方面来说,中国几乎没有能够拿得出手的科幻大片。而美国却能够拍出一部有一部的科幻巨作,比如说《盗梦空间》、《魔戒》系列、《哈利波特》系列。这些影视大片有的是依据文学作品拍摄而成。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哈利波特》、《指环王》这类文学作品统称为幻想文学。幻想文学是指“包含超自然的要素,以小说的形式展开故事,给读者带来惊异感觉的作品。”幻想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幻想力。

二、成长的翅膀

到底怎么样才能够使得幻想这一创造力的源泉永远不枯竭,人类怎么样才能保持幻想这一非常可贵的品质呢?许多研究调查表明,大部分儿童从幼年像成人过渡的过程也相应的是幻想力逐渐减弱衰退的过程。也就是说,在童年的时候,人们的幻想能力不能够非常好的巩固与加强,那么在长大之后幻想能力会更迅速更彻底的衰退[ ]。当今社会非常提倡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却把幻想文学这一块给丢弃了,实在令人感到非常的遗憾。小学语文教材具有非常严重的科学至上主义,纵观小学语文教材里面基本上都是拟人童话,并没有超越现实的一些幻想要素存在。在过去的教材中有一点幻想文学作品比如《神笔马良》,但是基于教材的科学至上、知识至上的原则已经被删去。在《神笔马良》里,只要笔画什么,那画的那样东西便会活过来,这种幻想恰恰是我们人类创造力的一种源泉。先有想象力,然后才有知识,也就是说,想象力比知识更先一步,只有在想象力来推动下,运用相关知识才有可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事物。想象力相对于知识来说更加重要,知识知识起到一个从旁协助的作用。不得不说,我们现如今的教材中缺少一部分幻想文学作品是一种遗憾。

随着社会不断在发展变化,而教材选用的许多文章仍然保持着落后的价值观念。“现行教材编写中形成的单一的思想倾向和价值取向,已经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碰撞,过去我们所崇尚、所宣扬的一些东西,今天看来也许已经不合时宜,或者说已经不能被完全接受。”我们可以发现有些课文所标示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已经失去了人性的支撑,因而也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水平,必然会给人一种假大空的感觉。选文中得很多价值观念已经明显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从题材方面来说,在时展的衍生下,幻想类题材的文章受到国内外的欢迎和关注,而我们的教材中很明显的缺失了这一题材的选文。

三、关注时代与社会需求

在时展的过程中,幻想类题材已经明显被抬上了一个层面,像《哈利波特》、《魔戒》这一类的幻想类题材著作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教材编写者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选择此题材的相关作品供学生学习和阅读。我们从小就应该给予孩子想象力的沃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孩子们小时候就给予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我们的教材编写者在选编教材的过程中除了选取那些有关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科学性教育等题材外,还应当将幻想类题材的作品纳入教材。

四、建立自下而上的编写机制

儿童与成年人在审美观方面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通常来说,儿童审美与自己的亲身体验紧密结合。成年人往往会对儿童在感受社会、自然、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审美能力惊叹不已。孩子们在对美的事物方面的感知、想象、理解能力是比成人更加出色的。“儿童与成人相比,缺少的只是知识和经验,但他们却执有真挚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这些正是文学艺术的精髓。”很显然的,儿童语成年人的审美视角是大不同的,两者并不在同一个层级、同一个基础之上。

然而,现今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教材编写机制,教材编写者较多的集中在一些成人专家的身上,这就导致了儿童视角的严重缺失。教材编写者与儿童在审美观方面的差异,教材编写者容易从成人的角度去想象儿童应该具备怎样的审美能力,据此来选编文章。小学语文教材编写者所理解的‘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往往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忽视了孩子们自身的审美能力以及某种可能性。”很多时候,成人很难真正地站在儿童的视角去看问题,你可能出于这样一种目的去做,但是效果是否真的能够达到预期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此,语文教材的编写权如果能够下放民间,给予大众参与的机会,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让教材的选文最大可能的选到经典的作品。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者不单是教师和学生,还有学生的家长,各行各业的人员,因而他们对于某些领域可能比较精通,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听听他们的意见想必会有很大益处。

科幻小说怎么写范文第5篇

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新词注音释义。

2.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新课:

(展示鱼、树叶、始祖鸟、猛犸、恐龙等化石图片)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许多物种虽然相继灭绝,但它们的生命信息却被化石保存了下来。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话一样的生物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赞美化石的诗歌《化石吟》。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

2.各自练习诵读。(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律美。)

如: 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

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

最早/登陆的/鱼儿/怎么/没有/腿?

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

3.学生在小组内朗读。

4.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在朗读中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对读的出色的进行表扬,给予掌声。)

5.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只要敢说,就多鼓励,让学生大胆发言。)

6.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诗歌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结构上有何特点?大意如何概括?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①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②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③诗歌分为三层:

(1-2) 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总

(3-6) 具体抒写化石讲述的内容 分

(7)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总

发问想象——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四、再读课文,问题探究

1.集体诵读1-2-7节

2.思考:

(1)第一、二节连续用了六个问号,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使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连续的六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出作者对科学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连续不断地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想象,也打开了作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2)诗的最后一节和第二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诗歌把化石称为“你”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以及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第7节是对第2节的回答。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 首尾圆和。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一人称,感觉亲切。

五、结束本节课

“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奇幻的神话”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下一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把谜底揭晓。

六、布置作业:

相关期刊更多

新科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新科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世界科幻博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