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厨艺培训总结

厨艺培训总结

厨艺培训总结

厨艺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2015年5月22日,“第七届中国名厨大会广州峰会暨2015中国(广州)酒店餐饮业品牌供应商颁奖典礼”圆满落幕! 此次峰会由中国饭店协会、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广东省团餐配送行业协会、广东省厨委会主办。原广州市副市长陈绮绮、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利永周、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会长项绍基、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员会副主席、广东省厨委会会长欧锦和、广东省团餐配送行业协会会长黄溪河、“香港食神”戴龙、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金勇、美食导报总编王杰忠、沃膳网CEO黄仁湘、广州蒸烩煮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白金梁、友记餐料配送公司董事长姚建华、世界中餐名厨协会荣誉会长余永文、意大利烹饪学会会长艾文等餐饮界重量级嘉宾前来赴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行业人士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现场对在厨艺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和餐饮工作者进行表彰。

本届峰会组委会精心安排了比赛、培训、典礼、晚宴等一系列活动,包括中国烹饪大师(名师)培训班之理论培训、中国(南方)名厨烹饪技艺评审大赛以及星光熠熠的颁奖典礼。

为了进一步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餐饮业国际化、多元化、绿色化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中国饭店协会特别举办中国烹饪大师(名师)培训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食品学院副院长陈非就《饮食文化和使命》结合自身经历、心得体会,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授。当前,中国厨师,素质参差不齐,培养一批高效,有能力的厨师是行业人士普遍关注的话题。随后,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利永周就《烹饪大师和服务大师的基本素质》详细解读了餐饮大师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社会价值。他认为大师应当德才兼备,热爱行业,并且能推动行业创新,提升行业形象。利永周先生的讲座高屋建瓴、震撼了学员的心灵,更激发了大家不断探索,攀登技艺高峰的的渴望。

为了提升新形势下的厨艺创新精神,本次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位名厨现场进行菜品制作,并积极参与评审。经过评委的严格评审,从色、香、味等多个层面评审,为合格的烹饪大师颁发证书。本次大会评选出了19名中国烹饪名师和45名中国烹饪大师。

第七届中国名厨大会广州峰会暨2015中国(广州)酒店餐饮业品牌供应商颁奖典礼圆满结束,这无疑是整个餐饮界高度关注、响应的一次餐饮界盛会。参会人员对本次活动赞不绝口:这样的活动不仅对作出贡献的大厨给予肯定,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强厨界交流、最大化发挥名厨力量。至此,第七届中国名厨大会广州峰会的“饕餮盛宴”,将成为饮食文化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厨艺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2、空闲的时候,可以多去一些书店,翻看一些关于厨艺之类的书籍,也可以买回来,只要有空就翻看,或者是按照书籍上的做法,自己不断地去实践,实践多了,自然就有灵感。

3、身边如果有一些厨艺不错的小伙伴,可以经常和她们交流一下经验,看看他人是怎么做的那么好,自己也可以尝试着用他人的方法进行烹饪,这样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厨艺。

4、在学习厨艺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不要觉得自己喜欢就可以了,最好和家里的人商量一下,到底喜欢什么样的口味比较多,这样就可以针对性的去学习,去掌握一些经验。

厨艺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客家名厨 培训摇篮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为贯彻落实广东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梅州市委、市政府建设“山区文化强市”战略,服务梅州创建广东“文化名城”,实施“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特色产业品牌战略,推动梅州绿色的经济崛起目标,传承创新客家菜烹饪技术,弘扬梅州客家饮食文化,提升梅州“中国客家菜之乡”的美誉,梅州农业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在学校开展厨点师职业技能鉴定、挂牌成立 “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为客家菜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专业人才。

1梅州农业学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客家名厨培训摇篮的成功经验

1.1全面实施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1.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餐烹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分析职业需求,根据梅州市及客家地区餐饮业的特点,以一步到位的毕业生就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施以中式热菜、中式面点、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等任务为目标、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烹饪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和大纲,以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教育重点,以就业需求为教学导向,以产业调整为教学改革动力。

1.1.2教学模式改革

积极探索“以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改革,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基础,以操作方法为核心,以教、学、做一体化为目的,努力实现以教师中心向以学生中心转变、以重共性向以重个性转变、以重理论向以重实践转变、以重教室向以重现场转变等四个转变。在教学方案设计上,要求教师们紧靠职业能力本位设计教学方案,突破学科理论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的特色,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尽可能缩短与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1.3创新教材应用

在对市场、学生需求、职业群、职业标准、学校条件等进行充分调研分析基础上,依照“并行式课程模式”和专业自身的内在要求,对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突出个性,注重挖掘专业特色,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结构为主线,形成专业课程特色,突出中职专业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构建了以职业能力测试、职业人员测试为核心内容的测评体系;开发体现职业要求,又具有鲜明客家特色的《传统客家菜的制作技术》、《古法烹饪客家菜技术》、《客家风味小吃制作技术》等教材。

1.2以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中国客家菜培训基地

梅州农校于2012年成功申办“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通过整合学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资源,深化校企合作,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打造集客家菜大师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客家菜饮食文化培训、客家菜品研发中心以及中高层餐饮管理人员培训于一体的中国客家最大的客家菜培训基地,助推客家菜产业发展,使客家菜的开发更加长效化、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建立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更好地加强与企业、行业及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间的合作,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掌握“客家菜肴”质量标准的话语权,开展客家菜专题培训和厨艺展示,打造成为向全世界推广客家饮食文化的窗口和平台,继承发展、创新客家菜的主阵地,并通过走连锁化发展的路子,与旅游文化紧密结合,扩大客家菜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影响,打好客家饮食文化招牌。

1.3以参加广东省技能大赛为契机、创新大赛行业主导机制

2009年以来,建立了“教育部组织、行业主导、企业参与”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机制,行业根据产业发展紧缺岗位需求提出竞赛项目,通过大赛密切教育与产业的联系,引导职业院校创新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市中等职业学校中餐烹饪项目技能竞赛,多人多项目获得省级竞赛一、二、三等奖和包揽市级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学校烹饪专业师生专业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粤东处于领先地位。

1.4立足地方特色、培养客家名厨

学校与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梅州市厨艺职业培训学校联合办学,设置了烹饪管理专业,开展学历教育和厨艺职业培训,并依托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厨师鉴定。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研究中心、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国家第6职业技能鉴定所、梅州市名厨专业委员会均设在我校。学校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中餐烹饪专业现有专任教师20人,其中中国烹饪大师2人,动态聘任实训指导技师或广东省烹饪名师10人,学科带头人陈钢文为广东省中式烹调师首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荣获中华金厨奖,任餐饮业部级评委,多次代表中国客家菜之乡赴新加坡、印尼、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示,享誉海内外。学校烹饪专业设备总值200多万元,每年培训各种类型烹饪专业学生1000多人,年鉴定2000多人,累计已培训18000人,鉴定近2万人,为客家菜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较高素质的烹饪专业人才,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2职业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2.1办学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顺

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产权不清,造成了管理体制不顺,更增加了建立以市场行为为主体的运行机制的障碍,使校办企业缺乏应有的企业活力,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独立法人,这是校办企业难于成长壮大的根本原因。学校与行业协会办学双方合作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企业可能更多考虑经济效益最大化,学生技能的全面培养难以保证。

2.2实训设备和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在教学设施中,科技含量甚少;在设施的使用上,使用经验多,运用数据少。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现代厨房用具的发展水平大大超过了学校烹饪教学设备的运用水平,以致出现了一些毕业生来到星级饭店的厨房,面对和面机、切菜机、包饺子机、远红外烤箱,无所施其技的尴尬局面。造成这种状况有两个原因:一是长期以来,烹饪行业重技术、重经验、轻设备科学的陈规陋习深深地浸染着烹饪职业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中难以处理现代化设备与传统技艺之间的关系。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使传统的烹饪技艺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该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2.3创新机制存在着不足

烹饪教育必须继承客家烹饪优秀传统,继承是客家饮食文化博大深厚的历史源泉。客家烹饪本身就是一门变革创新之学,创新是客家饮食菜点丰富繁多的不竭动力。目前学校与梅州烹饪协会办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在制度创新、菜式创新和学生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着不足。

3进一步加强与行业协会联合办学的建议

3.1建立横向联合体,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形成多元投资主体。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事业家、专家、学者、干部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并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技改设定科研攻关方向并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工艺技能并物化为产品,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融汇贯通。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又获得了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3.2找准结合点,实现互惠互利

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内容是实现成功合作的前提。校企合作要建立校企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找准结合点,使合作双方能够在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自由选择、自愿合作。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利用本身的职能、信息、技术、资金等资源,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技术监测、技术研发或产品生产等业务,提升实训基地的生产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新设计的掌握、使用和开发能力,实现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为行业协会下属各企业采取多形式、多内容的员工培训;为企业研发新产品,提供技术援助;举办各种形式的美食节;为企业训练参加各类烹饪大赛的金牌选手;或以企业的名义组织参加各类烹饪大赛;为企业加工饮食产品、半成品;为企业提品研发场所和研发技术支持;为企业编写出版企业书籍、特色菜谱、企业论文等。

3.3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

改革创新教学、科研的组织方式,凸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作用,建立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组织以学科群、专业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协作体系。设立“双专业带头人”,学校专业带头人负责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企业专业带头人负责培养目标确立、人才规格确定、实践课程建设、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等。建立客家烹饪大师工作室,使工作室成为共同研究的平台,促进成长的阶梯,提供服务的中心;主要目标是争取工作室学员成为学校、梅州市乃至客家地区烹饪专业的教学骨干、教育教学研究的行家里手,成为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烹饪大师。

3.4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广东烹饪协会客家菜专业委员会、梅州市餐饮行业协会,不仅是吸引餐饮行业企业参与的有形载体,而且是先进烹饪技术的聚焦区,更是理念、目标、业务、考核等体系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无形管理系统。一是以行业协会为平台,充分发挥餐饮协会、企业、部级烹饪大师、名师的技术和品牌优势,高起点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二是组织校内相关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烹饪专业课程培训,转换专业角色。三是与餐饮协会定期举办烹饪专业教、学、做示范教学观摩。组织教师到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有限公司、梅州万秋楼客家文化有限公司等企业学习实践,并参与企业各项科技研发工作,教师是员工,员工是教师,提升专业技能。四是定期邀请国宴大师、行家能手来校授课,传授技艺。

3.5继承与创新并重

在烹饪工艺专业的教学中,必须高度重视继承与创新共济原则,挖掘传统,突出特色,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继承凝聚内力,以创新增加活力,共同实现烹饪教育教学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就教学本身而言,专业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应因时而变,不断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就创新内容而言,由于菜点创新是烹饪创新的重点,烹饪专业教学因而需要高度重视学生菜点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市场,积极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引入到烹饪教学中,引导学生系统深入地认识和掌握菜点创新的概念。

参考文献

厨艺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生产:给农民送上新科技

“旱育秧我早就想整了,但就是不懂咋个整。今年,县里下来的科技特派员进行讲解和示范后,我把4亩多田都整成了旱育秧。你看这好安逸嘛,栽秧一点都不躬腰,好省事啊!”5月21日,正在田里抛秧的彭山县公义镇农民杨泽安说起旱育秧就感慨不已。

农民需要什么就给什么。今年初,彭山县在落实惠民措施时,把农民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农民能学会、可操作、能增效的农业技术列入惠民内容,确定全年培训1.5万农民,并把培训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今年1―4月,先后以旱育秧、地膜花生、大棚蔬菜、果树嫁接与管理、畜禽养殖与疾病防治等农村实用技术为内容,培训农民6.5万人(次),使他们及时掌握了实用技术。

“掌握的是新技术,赚来的是轻松钱”。去年,养了30头猪,忙得团团转又没赚到钱的观音镇观音村农民周培成,今年初参加县畜牧局组织的畜禽养殖培训班学习后,及时购进优质良种猪120头,按照专家的建议,他自己配饲料,定期给圈舍消毒,几个月就赚了1.5万元。一说起养猪赚钱的事,他总会说:“信天信地不如信科技,党和政府派人为我们送来的新技术,才是咱们老百姓的‘财神爷’!”

就业:

为农民配好“自助餐”

“喂!你要我这个外出农民工谈谈就业感受哇?我给你讲,过去,我虽然有一点手艺,但是手艺不精,四处找活路都找不到。自从我参加了政府开办的自助餐式的培训学习,并拿到了结业证书后,就轻松找到了工作。现在,我在上海一家餐馆工作,每月工资1800多元。如果不是政府办班培训我们,我今天就没有这么安逸哦!”5月20日,在上海某餐馆打工的观音镇农民叶志文接受我们的长途电话采访时无不感慨万千。

今年31岁的叶志文,在家时曾是当地有名的土厨师,谁家有红白喜事,都要请他去办“九大碗”。但这样的生意不可能天天有,所以一年的收入并不多。为了多挣些钱,他决定到外面去闯一闯,先后到成都、重庆等地的七八家餐馆应聘,没想到都没有人愿意聘他这个土厨师。

“家庭服务班培训结束后,县里派来的师傅将在镇政府会议室培训厨师,培训时间为两周,愿意参加培训的村民,请到各村妇女主任处报名。”今年1月,有一定厨艺基础,但没有“厨师身份证”的叶志文得到通知后,毅然报名参加了培训。令叶志文没有想到的是,春节过后,他怀揣厨师培训结业证前往上海某餐馆应聘,老板仅试用了他3天,便把他的工作固定下来,并把他的报酬定为每月1800元加奖金。

“说实话,真的好安逸啊,才工作几个月,我就挣了8000多元了!”虽然远隔千里,但可以料到电话那头的叶志文谈到收入时,脸上早已挂满了笑容。

“每月挣大把票子的肯定远不止叶志文一人,因为今年1―4月,我们对全县城镇和农村人员的岗前培训人数已达4800多人,仅登记在册的就业人数已达1485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负责人一边翻资料一边对我们说,“今年,我们全县将培训农民工1.5万人,农村就业培训2280人,力争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800人,下岗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1200人。这些都写进了‘十大惠民行动’计划,一点都不能马虎。”

助困:人人都来献爱心

“我从来没有离家外嫁的念头,因为我有一个可爱的女儿,我舍不得这个家,舍不得我的女儿。为了女儿,我必须选择坚强!”“我爱妈妈,因为我已经没有了爸爸,我不能再失去妈妈。我一定要好好学习,让妈妈高兴!”5月11日,在彭山县“贫困母亲救助行动”启动仪式上,贫困母亲瞿某和她7岁的女儿简某得到400元救助款后,与主持人的对话令人感动。

彭山有贫困人口1.2万人,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7%。因病、因残、因灾或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是导致他们贫困的主要原因。

江口镇永利村三组80岁村民罗秀英,2003年8月,家中惨遭火灾之后,丈夫又因重病去逝。如今,80岁的她只能与40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因儿子多年来一直疯疯癫癫,家里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儿子一点都帮不上忙,母子俩的生活十分清贫。

厨艺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他的明星梦

打开中国烹饪行业第一部大型画册《北京当代名厨》,灿烂厨星入画来。其中,冯志伟成功实现从“工匠型”厨师向“营养型”厨师的过渡,人称“实力派”大厨。

15岁那年,冯志伟走进北京市服务学校烹饪中专班,成为新中国第一批烹饪专业学校的学员。从此,他48年如一日,书写有滋有味的烹饪人生:掌勺海内外,服务各阶层,课堂传厨艺,电视亮绝活,不断追求自己的名厨梦……

时光倒流48年――1961年9月,如果不是因为国家体委集训队游泳二班经济困难而停止集训,如果不是因为北京市服务学校烹饪专业的一纸录取通知书,曾获北京市少年花样游泳第二名的冯志伟,还会继续做他的“体育明星”梦。

从游泳池来到灶台前,冯志伟依然身手不凡。那还是在服务学校烹饪中专班实习时,他做的菜便得到大作家郭沫若的赞许。郭老起身向他敬酒时,他笑呵呵地说:“感谢郭老教我喝酒!”这是他人生中喝下的第一口酒。他美滋滋地品味着这学有所成的“庆功酒”!

三年时间的烹饪专业教育结束,冯志伟品学兼优,被分配到京城著名饭店北京华侨大厦,当上了职业厨师。此后,他被多次派往北京饭店、人民大会堂,参加国宴制作。

科班出身,加上高起点,冯志伟一次次圆满完成了特殊的司厨任务。杨尚昆、邓颖超、姬鹏飞等都吃过他烹制的美味佳肴,他还曾到外交部副部长黄镇家里,美国友好人士、著名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住所掌勺……

烹饪行业的十八般武艺,他样样认真学,力求路路通。《北京当代名厨》大型画册这样介绍他的厨艺:擅长川菜、粤菜的煎、炒、烹、炸、烧、腊等技法。旁通苏、鲁风味菜肴的制作及餐厅管理。代表菜品有“八宝葫芦鸭”、“龙舟腐皮虾卷”、“三丝鱼翅”等。

冯志伟的厨艺,也得到了国外同行的赞誉。1989年至1991年,冯志伟出任卢旺达共和国基加利市和平饭店总厨师长。这家饭店供应卢餐、中餐、法餐,中餐主要是川菜和江苏菜。冯志伟能烹制川菜、粤菜,旁通江苏菜和鲁菜,还能制作风味面点小吃,可仅有这些是不够的。从口味上说,卢旺达人虽然喜欢中餐川菜的辣,却还要有咸鲜、咖喱和小荔枝味;卢旺达人虽然也爱吃羊肉串,却不吃孜然,而是刷洋葱、番茄酱和盐巴炖成的调料。从刀口上看,卢旺达人喜欢形整块大:一串羊肉串能串上三四两肉,串肉的铁条足有手推车条那么粗;炸土豆时,土豆去皮洗净之后,成筐往油锅里倒。冯志伟入乡随俗,既施展自己的中餐技艺,又适当采用卢旺达的烹饪技法,给卢旺达人烹制适口的中餐。

“如果说卢旺达饮食是粗放型的大手笔,那么日餐则是细腻的工笔画。”这是冯志伟后来在日本司厨后的感受。他说,同是土豆,日本不会像卢旺达那样“大筐加大锅”,而是切成精细的块或条,用锡纸包好之后,才能放到烤箱里烤。中餐传统菜麻辣豆腐,到了日本,上桌时不只是冒热汽,还得冒汽泡。日本人讲究菜肴的火候,不喜欢“不冷不热”。

广东烤鸭,传统做法离不开盐、五香粉、白糖、甜酱等调味料。但是,这个口味却让日本人吃起来也觉得“不冷不热”――实际上就是不大喜欢。于是,冯志伟在菜肴的可塑性上下功夫,采用借鉴和移植的办法,异味配比,对传统的广东烤鸭进行借鉴和移植,将调味料改为芫荽、南乳、八角、香叶、蒜茸、日本酒、中国天津玫瑰酒等,降低了咸度,增强了鲜香味。这样一来,广东烤鸭在日本的点菜率高了,回头客也多了。

在异国他乡,冯志伟也同样受到消费者欢迎。人们用不同语言称赞他――“中国大厨”。

他把锅碗瓢盆搬上讲台

1974年,有了10年职业厨师经历的冯志伟,手持组织上的一纸调令,从饭店的灶台旁来到烹饪学校的讲台前,成为北京市第一服务局服务学校的专职烹饪教师。

烹饪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辅仁大学和南京的金陵女子学院家政班,最先开设烹饪课程,但也仅仅是选修课。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创办各级各类烹饪专业学校,按规定的目标培养烹饪专业人才。

烹饪教育缺乏经验,缺少师资。冯志伟成为烹饪教师的人选之一。他经过北京市最早的烹饪专业教育,深知“没有文化的厨师只能是土厨师”;他有10年司厨经历,深知烹饪带有浓厚的手工传艺性,他在利用教科书讲课的同时,还把锅碗瓢盆之类的灶具炊具餐具搬上讲台,从烹饪理

论讲到实际操作;他在制定教学计划、备课、讲课技巧等方面,总是从学员的角度去设想,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烹饪原料,刀工技术,烹饪技法,烹饪文化……顺应人们“从吃饱向吃好再向吃出营养”的转变,不仅要培养“工匠型”厨师,重要的是培养“营养型”厨师。

每次听了他的课,看了他的演示,学员们都有一种新鲜感、成就感!

北京市多家厨师培训学校纷纷聘请他担任兼职教师或高级顾问,北京的一些饭店也请他帮助培训厨师,还有一些烹饪专业院校慕名邀请他前往执教。冯志伟讲厨德、论厨艺、谈营养,都有理有据,深受学员们欢迎。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厨师不只围着国内的锅台转,也到异国他乡演奏中餐的锅碗瓢盆交响乐。如何开好国外中餐馆?冯志伟时常接受这样的免费咨询。人们所以相信他,因为他不是“外行看热闹”,而是“内行看门道”。曾有人专门对他进行采访,写出《国外中餐馆探秘》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引起很好的反响。

冯志伟曾执勺日本、印度、卢旺达、埃塞俄比亚、布隆迪、阿联酋……在国外的从厨经历,对他的厨艺生涯很重要。所历所见所闻,使他看到了中餐在世界餐饮大舞台上的优势和差距。

他把厨艺绝活推上电视

小小年纪,冯志伟就成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替身演员――是为游泳。

堂堂名厨,冯志伟又成了《至尊食王》等电视剧的替身演员――是为烹饪。

替身――替代别人的人。

终于有一天,冯志伟以“实力派”大厨的形象出现在电视荧屏上。他把厨艺绝活推上电视:

中央电视台的饮食与营养类节目,他曾场场不落;《天天饮食》栏目拍摄30集系列片“厨艺绝活你我他”,冯志伟成功表演“整鸭脱骨”;为中秋节录制的“圆月大拼盘”,那众星捧月的各式菜肴,又是冯志伟的绝活;制作电视系列片《状元三百六》,厨师这行当然少不了冯志伟;还有一些重要节目,中央电视台也都把冯志伟请去,或现场演示,或担任顾问。

北京电视台1999年开播的饮食节目《八方食圣》,一次次请冯志伟当特约嘉宾。他面对擂台和观众,从容自如,谈百合,话酸菜,说营养……

在电视荧屏前,人们经常看到冯志伟亲自操刀,根据不同烹饪原料,采用最佳烹调方法,制作各种营养餐,他的研究领域越来越宽广:

芦荟他从土地研究到餐桌,编写的菜谱和制作的菜肴都独具特色。中央电视台为他的芦荟菜肴拍摄了专题片;

仙人掌他烹制的11道仙人掌菜肴,引起一家文化公司极大兴趣,特意请来电视台记者,拍摄他的《仙人掌》专题片,拿到东南亚国家播出;

鹿肉他亲自到内蒙古巴林左旗的一家鹿场调查访问,体验生活,与养鹿人共同开发鹿肉菜肴。在首届中国药膳精品交流赛上,推出了由他牵头研制的鹿肉宴,受到与会者一致好评,也被电视台的美食节目选中;

马肉在新世纪第一个春节――马年春节将至时,他选中了一家马肉馆,专门进行马肉菜肴的开发,同样引起电视台的浓厚兴趣……

冯志伟要让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在电视荧屏上开拓出一片天地,让更多的同行和观众通过电视节目学烹饪,讲营养。

冯志伟在中央电视台和北京、河北等地的电视台出镜率越来越高,一些不相识的同行和观众,竟能在人群中认出他来。他成了颇受欢迎的公众人物!

2009年4月23日,是第14个“世界读书日”,身为“双料大师”(中国烹饪大师、中国药膳烹饪大师)的冯志伟,和身边的青年厨师讲起读书的重要:“我从进入烹饪学校到现在,走了将近半个世纪的学厨之路。一路走来,有两样东西总也离不开:一个是大勺,一个是菜谱。”

他说的“大勺”,是指炒勺、炒瓢、大马勺,也泛指炒锅、平锅、砂锅、蒸锅等各式各样的烹饪器具;他说的“菜谱”,不仅仅是供顾客点菜的那种,而是涵盖而很广的“食书”:有《烹饪原料学》、《烹饪营养学》、《烹饪化学》等烹饪专业书,也有《本草纲目》、《中国药膳学》、《中华临床药膳食疗学》等古今中医中药方面的书,还有中外美食家的书:梁实秋的《雅舍谈吃》、汪曾祺的《旅食小品》、陆文夫的《美食家》、沈宏非的《写食主义》、安东尼・伯尔顿的《厨师之旅――寻觅世上最完美的饮食》……

相关期刊更多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基础医学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山西医科大学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