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导论论文

电子导论论文

电子导论论文

电子导论论文范文第1篇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是实践课程,但职业教育往往在这方面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实践教学过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独立性、目的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化教学模式,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化能力培养模式。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的教学成果评估体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对于教学成果的评估体系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评估的内容和方式缺乏灵活性,且维度过于窄小。评估体系偏重于检测学生对老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而轻学生“学”的思维能动性和应用创新性,这就反映出评估体系未能与职业、社会、个人要求相一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

二、课程体系的职责

面对社会和个人对于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殷切期望,为了完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自身发展和实践的不足,本文创造性地将广泛采用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指导思想“行动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入到课程开发的研究领域和范畴,对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的确立和实现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尝试。在实践上,这一课程模式的提出,将对中国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研究和科学、先进的课程模式的推广产生积极、重要的影响,并将弥补职业教育理论界对宏观办学规模和微观教学改革的研究较多,而对中观的课程模式研究较少的现实情况,且解决了课程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这一问题。

三课程体系内容

本课题以重庆工程学院2011级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实验班,将以实时培养为基础,从实际培养中得出客观结论,分析重庆职业教育中课程改革发展的地位和作用,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以网络为手段,在借鉴全国课程改革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经典案例,将大量存在的客观实际升华为精练的理论,提出可行的建议。简言之,即实地调研,理论分析——对比借鉴,数据分析——总结归纳,提出建议——现实应用,实践检验。通过班级实践,建立了以“双元”合作的“三阶段”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双元”合作的“三阶段”为特征的开发机制是指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的两个部门,历经三个阶段所进行的开发机制。第一个阶段是以企业为主。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技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参与到课程开发当中,以企业的视角提出对新员工、对课程的期望和要求,制定出“企业”性质的课程。第二个阶段是以学校为主。学校内的教师和管理人员结合教育、教学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对企业所制定的课程进行补充和完善,使企业所制定的课程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更容易在学校内部开展和实施。第三个阶段是学校与企业会同学生、家长、政府部门等,对前两个阶段所给出的课程进一步开发和评估。所谓双元,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开发要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企业(职业学校中的实习车间)和职业学校,并以企业的开发为起点。(2)将学生既定位为企业的学徒,又要定位为学校的学生。根据学徒和学生不同的身份特征,制定相应的课程。

四实践检验

电子导论论文范文第2篇

作为信息产业中重要的电类基础课程,“电子技术基础”介绍模拟与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器件、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应用,具有技术发展快、涉及知识点多、实践性比较强、模拟与数字合一等特点。目前我校“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学时分配为理论课程50学时,实验课程10学时。在学时较少的情况下,课程教学中又涉及大量晶体管电路、集成运放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分析,若理论授课时仅仅通过抽象的电路图和预设的波形图来分析理论电路工作原理,就不能让学生及时理解电子电路工作原理等相关知识点,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目前Multisim、Proteus等一批优秀的EDA仿真软件提供了丰富的仿真元器件库、用于调试和测量的虚拟仪器仪表以及各种电子电路基本分析方法,使得虚拟仿真技术在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尽管目前不少教师已经尝试在“电子技术基础”多媒体教学中引入仿真手段来改进教学方式,但这样碎片式的仿真教学只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缺少对整个课程的设计,难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根据“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学导式教学法并嵌入仿真辅助教学,将仿真教学融于学导式教学中,利用生动直观的仿真效果化解电子技术教学难点,使烦琐抽象的理论分析图形直观化。通过这种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方法,不但能加强学生对实际电路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消除对电路的陌生感和神秘感,快速理解知识点,破解教学难点,更能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其对电路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2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

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的主要特征:作为主导,教师要提示要点、收集问题、讲授理论、仿真辅导,其角色从教学的“主演者”向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主导者转变;作为主体,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讨论、仿真设计,其角色从教学的“被动者”向探索创新的主动者转变。

2.1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实践步骤

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将仿真贯穿于整个效果。考虑到合训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时间的实际情况,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实践过程中包括4个阶段。

(1)自主学习阶段。教师在课前提示自主学习的要求和重难点,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参考教材以及网络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主动思考、互相讨论、仿真验证、查阅参考资料等方法,积极解决发现的问题,变一般性的预习为探索性的自主学习。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为其答疑解惑,并及时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指导学生的学习。

(2)课堂讲授阶段。课堂讲授重在讲透基本概念、原理、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仿真电路,边讲理论边实践,将课堂讲解和电路仿真有机结合,避免空洞的纯理论教学,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课堂注意与学生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共性问题,重难点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考查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掌握程度,利用归纳小结帮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理解。

(3)课后提高阶段。教师通过在课后布置作业、练习、仿真设计和实践报告等进一步引导、巩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检查、批改、评价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材施教进行辅导。依托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创新课题研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参与各种课外实践和创新竞赛活动,多渠道、多样化、多层次巩固所学知识。

(4)课程考核阶段。课程考核用于评测教学效果,教师要重视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的评价,使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成绩、期终考试成绩、仿真实践情况等在课程的最终成绩中占有合理的权重,期终考试成绩占60分、平时学习占20分(包括全期作业完成情况、平时小测成绩、期中测试成绩、课堂表现以及仿真实践成绩)、实践创新占20分(包括实验成绩和课外创新情况),使考核评价方式从传统单一向灵活多样转变。此外,整个实践教学中重视过程管理,教师要详细记录学生的各种学习情况,并做出准确的正面评价。为减轻学生课外负担,提倡团队合作,学习过程中实行小组协作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并选拔基础好、有责任心的学生为小组长,负责协调、组织各组的自主学习、讨论答疑、仿真实践等活动,以点带面使全体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

2.2“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实践中的“仿真嵌入”

将仿真教学嵌入“电子技术基础”的学导式教学实践中,做到基本器件都有测试电路仿真、典型电子电路都有电路仿真,通过虚拟仪器仪表揭示电路工作过程,借助仿真平台的基本分析方法分析电路,加强学生对电子器件、实际电路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掌握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工程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例如,教学中介绍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等模拟半导体器件时,利用仿真平台中的虚拟器件引导学生认识基本器件的外形,利用IV分析仪等仪器辅助半导体器件伏安特性的理论讲授;讲授逻辑门、集成触发器、MSI功能模块等数字集成芯片特性时,通过逻辑分析仪或示波器来实时直观显示工作波形;介绍共射放大电路等单元电路的工作原理时,结合黑板理论推导或者多媒体理论教学,由仿真平台中示波器等仪表显示信号波形来揭示放大电路的动态工作过程,调节电路参数演示静态工作点对电路的影响及电路的交流放大作用,利用直流工作点分析方法、瞬态分析方法等对比验证理论讲授的工程分析方法,加强电路工作原理的理解和电路分析方法的掌握;分析逻辑门或触发器等构成的组合或时序逻辑电路时,通过数码显示、LED亮灭或波形图等直观显示电路逻辑功能。“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实践中可以布置一些具有设计性和创新性的仿真作业,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开拓思考、尝试各种设计方案、仿真设计验证,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设计二极管限幅电路、有特定性能指标的晶体管放大电路、集成运放应用电路、楼道灯光智能开关电路、触发器组成的抢答电路、24小时计时器、汽车尾灯控制电路以及月球车避障控制器等时,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大胆思考,认真仿真设计验证,完成并提交仿真实践报告。

2.3基于仿真的学导式实践教学案例

以“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电路”中的“比例运算电路”为例,介绍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教师在课前提出自主学习目标:熟悉基本运放电路,利用“虚短”“虚断”、节点电流等方法求解电路电压增益。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运算电路的分析方法与电压增益的计算。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参考教材进行自主学习,提出了平衡电阻、输入电阻、反馈组态等概念问题,由教师答疑解惑,及时指导学习方法。

(2)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同相比例运算电路结构,提出收集的典型性问题,驱动全体学生思考,验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控制教学节奏。引导学生利用“虚短”“虚断”以及反馈节点电流方程法来完成电路的分析,完成对提出问题的解答;运行例题仿真电路,通过示波器显示输入/输出波形及幅值大小,验证电路同相比例运算功能及比例系数;提出“若提高输入电压值,输出电压会怎样?”,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思考讨论,提示集成运放工作状态,边讨论边仿真实践,得到仿真验证,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同相比例运算电路;提出“如果要引入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电路结构需要怎么修改,怎么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的电路结构和分析方法,仿真验证电路功能,引导学生总结反向比例电路特点。

(3)课后布置比例运算电路习题作业并要求学生进行仿真验证,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检查自主学习效果、批改课后作业、评价仿真实践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材施教进行辅导。基于仿真的学导式教学中,仿真教学不再是碎片化的辅助教学手段,而是以学导式教学为载体的系统仿真教学。仿真始终贯穿于整个“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实践的各个阶段。教师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通过仿真引导学习、布置内容、仿真得证,化主演为主导;学生在接受电子技术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仿真自主学习、积极思考、仿真求证,化被动为主动。

3结语

电子导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解质;理论教学;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7-0062-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7.022

“电解质”是中学化学课程中重要的基本概念之一。从概念的定义“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上认识,电解质概念仅仅是对化合物进行分类的概念,但实际上仅有分类意义对中学化学学习是不够的,电解质概念学习中应该掌握的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分类意义,更重要的是运用电离理论,了解物质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这是理解溶液的渗透压现象、溶液的其它物理性质的基础,也是认识溶液中反应实质―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的基础知识。因此,本文将电解质概念的教学重点转向电离理论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状态―离子或分子,并衍生出从电解质概念对化合物的分类,使得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知识结构完整,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提高,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对知识的意义理解较透彻,因而知识的迁移性较好。

一、“电解质”概念教学分析

在现行的中学化学必修课程中,电解质知识标注的题目是“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形式”。从标题上看该项内容应看成是电离理论的学习,但教材编写仍以电解质概念为主,教学实际也是以电解质概念为重点。因此,在该文中仍以“电解质”代表该题目。

电离理论是化学基础理论,是对水溶液中溶质存在状态的微观认识。电解质是化学基本概念,是在对水溶液中溶质存在状态的认识的基础上对物质分类而形成的概念。由于电解质概念形成于早期的化学科学之中,且是以溶液的导电与否对物质分类而形成的概念,历年未变。随着人们对物质认识的发展,水溶液导电实质认识的深入,化学理论逐步完善,人们已能较为真实地认识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微观形态,能够从微观层面解释溶液的导电性,因此以物质水溶液的导电性为标准的分类方法就显得过于陈旧了,会限制学生认知的发展,同时也不符合知识发展的逻辑,知识学习的有用性和意义建构都大打折扣。物质在溶液中导电与否是一种实验现象,并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在后来的实际运用中,“导电”在学习中几乎是无意义的,也不是本课学习的真实目标。本课学习的真正目标是认识溶液中溶质的存在状态,溶液导电性只是溶液的本性之一,是物理性质,因而用来解决化学问题意义不大。在所有的电解质概念教学中,溶液的导电性在认识了溶质导电实质是电解质电离成阴、阳离子后,溶液的导电性就没有很大意义了,而溶质在溶液中存在状态和电离理论却是学生进行后续的离子反应和一系列其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所以本文认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化学的基础理论―电离理论,电解质只是在此理论掌握的基础上对化合物一种分类方法,是一个附带的学习概念。

化学基础理论是用一定方法认识事物,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其中包含认识方法的体验和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用一定的理论知识认识事物的本质后,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归纳和抽象。因而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与基本概念学习的原理有一些差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点。

本课学习还需要学生掌握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的表达方式―电离方程式及写法。这是关系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电解质概念,同时也是解决下一课时中离子方程式写法的基础知识。因此让学生全面地掌握在溶液中能电离的物质的种类及电离的方式,写出电离方程式,也是本课时的重要任务之一。弱电解质是一个在化学学习中不可避开的概念,在电解质概念建立起来后,随之用电离出离子的多少情况来说明弱电解质的电离状态,而不要求学生掌握弱电解质概念也是处理教材内容的一种策略。

因此,本课时将电离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就应有以下教学过程:①认识一定数量溶液的导电性;②用电离理论认识溶液导电的本质;③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状态,学习电解质在溶液中电离的表达方法―电离方程式;④归纳溶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形态,形成电解质概念;⑤概念的重建辨析;⑥迁移、运用。教学的重点是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状态。

在教学策略上,先要让学生意识到研究物质水溶液的意义和方向,用实验证实水溶液的导电性,了解实验中各物质水溶液导电的本质,从而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的状态。再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形成电解质概念。教师举例认识水溶液中溶质存在状态后,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并练习电离方程式的写法。电解质概念由学生自主总结分类得出。

综上所述,电解质知识的教学步骤为:提出问题(为什么很多化学反应都在水溶液中进行,物质在水溶液中是否与固态有差别?)―观察实验(认识纯物质和水溶液的导电性)―形成电离理论(电解质电离出阴阳离子,写出电离方程式)―构建电解质概念―认识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溶液中存在状态(分子,阴、阳离子,分子与阴、阳离子共存)。

二、教学设计及其特点

1.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引入】提出问题,提供先行组织者,明确学习目标。

[教师提问]我们知道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为什么一定在溶液中进行?(溶液中反应快。(进行泡腾片溶解实验)为什么溶液中反应快?(物质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与固态不同)物质在溶液中以什么形式存在?这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主要问题。如何认识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形态呢?我们先看几个实验。

【电离理论和电离方程式】

[学生活动一]图1是溶液导电实验装置示意图。

学生完成导电性实验,并将实验现象填于表1中。

[教师引导]物质溶于水以后形成的溶液为什么有些能导电,有些不导电呢?我们先认识溶液是如何导电的。

金属导电原理转换:将学生熟悉的电子定向移动产生电流的知识转换成电荷移动产生电流的知识,以突破前概念对学习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影响。

[教师引导]以NaCl溶液为例,认识溶液导电机理认识溶质在溶液中存在状态用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电离过程。

推理过程:溶液导电溶液中存在可移动的电荷存在带电荷微粒带电荷微粒从哪里来?物质的离解(电离)归纳电离的条件(化合物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以方程式表示之(NaCl= Na++ Cl-)。

解释电离过程:离子被水分子包裹,进入水中,自由移动。

[学生活动二]

(1) 按照教师的推理过程说明KNO3、HCl、NaOH溶液导电的机理,认识溶液中微粒形式,写出电离方程式。

(2) 解释蔗糖溶液、乙醇溶液不导电的原因,说明它们在溶液中的存在状态。

【电解质概念的形成】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对化合物分类,下定义:

电解质: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以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状态存在)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以分子状态存在)的化合物。

【电解质概念的理解】

理解:①必须是化合物;

②只要有一种状态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如浓H2SO4是液体,即其熔融状态,不导电,但溶于水后导电,是电解质;

③ 电解质与溶解性的关系:CaCO3不溶于水,但加热熔融后可导电,是电解质。

两种情形都不导电的才是非电解质。

[学生活动三]

(1) 溶液中导电的原理是什么?(溶液中存自由移动的带电荷微粒)

(2) 电解质导电现象的本质是什么?(电解质在溶液以离子状态存在)

(3) 什么是电离?电离需要电的作用吗?

(4) 二氧化硫的水溶液也能导电,SO2是电解质吗?

(5) 写出下列电解质在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MgCl2、Na2CO3、NaHCO3、K2SO4、KHSO4

(6) 请观察溶解性表,写出尽量多的物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方程式。

【电解质概念的重建】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阴阳离子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1) 电离: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本身离解成阴阳离子的过程。

(2)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以离子状态存在,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以分子状态存在。

(3) 深入理解电解质:

① 常见电解质:酸、碱、盐;

② 必须自身能够电离,如SO2、NH3不是自身导电,不是电解质;

③ 准确理解溶解性及电离。

[学生活动四]强化训练

(1) 乙醇和葡萄糖溶液为什么不导电?这类物质的名称是什么?

(2) 氯气溶于水能导电,氯气是不是电解质?

(3) 固体状态的硝酸钾为什么不导电?而熔融状态的硝酸钾会导电?

(4) 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有哪些形态?

(5) 硫酸钡是电解质。但有人认为硫酸钡不溶于水,所以水溶液不导电,所以硫酸钡不是电解质。你分析得出这种错误结论的问题在哪里?

【课堂小结】

① 根据化合物在溶液中存在的形式将其分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② 电解质在溶液中以阴阳离子状态存在,所以溶液导电(完全以离子形式存在是强电解质;以分子和离子状态同时存在是弱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以分子状态存在。

③ 电离理论及电离方程式: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离解成阴阳离子的过程。

2. 教学设计特点

本教学设计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电解质的概念属于抽象概念。本教学设计符合抽象概念的教学过程,先做导电性实验,让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的事物,用电离理论认识溶液导电的原因,即是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再深入理解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原理,让学生明白导电的本质,将学生引导到观察物质在溶液中存在的状态上来,最终得出正确的电解质概念―电解质是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的化合物。

概念形成后,相关概念的迁移运用可采用概念教学的常规教学手段。本课时中设计的学生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理解概念和辨析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出电离方程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的技能,本课设计将此训练与物质溶解性表联系起来,以扩大学生视野,同时也强化了物质组成的认识。

三、教学结果及分析

此教学设计在长沙市长郡中学、长沙市第十九中学等学校进行了实践。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种“电解质”概念的意义建构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对于概念的意义十分清楚,有很高的教学效率;同时,对于之后学生们要学习的离子反应等知识,教师的教学实施比未采用这种教学手段的班级要容易,学生更容易接受概念。可见,这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电解质”这个概念,而且对其他内容也有很好的促进积极作用。

电子导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教学改革,电子技术,本科

 

0.引言

作为全国最高规格的学生电子类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直引导高校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1]每一届的竞赛都涌现出许多优秀的、动手能力强的电子人才,但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现今高校电子类本科教学的许多不足之处。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参赛的大多是每所高校最具动手能力的学生。但从交作品的情况看,即便是优秀学生,某些学生的电子设计水平还是明显不足:有的学生拿不出一点成果,既没有硬件电路,也没有软件程序,甚至没有设计论文;有的参赛学生虽然把一些硬件电路板做出来了,却因为程序调试不通过,即使设计论文写得再好,也没有达到题目的基本要求。而从这些学生的参赛过程,可以分析其在电子设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知识面窄

面对竞赛题目,方案选型、实际产品制作,学生表现出知识面非常狭窄,思维不够活跃,不能够提出多种设计方案来选择。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甚至个别教师,在教与学过程中都过于注重教科书的个别经典案例,而对实际应用、设计思路却知之甚少,导致面对设计题目时不知所措。论文大全。

因此,电子专业教学中就要加入大量的关于电子设计、应用的内容。应该在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剔除对实际应用意义不大而偏重理论研究的内容,将这些内容留给考研学生或研究生学习。另外,集成技术和芯片封装飞速发展,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基本原理、基本分析方法的同时,增加新器件和专用集成电路内容,使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进而着重分析由功能单元构成的通用集成电路的应用。因此,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电子设计竞赛的内容增加介绍一些新集成电路和可编程器件等教学内容。同时,还可以组织开展一些跟电子设计有关的选修课、讲座以及技能训练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

2.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部分学生虽然做过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但制作实际产品时却不知从何做起,基本的电子制作技能较差,不能做到布线规范、焊接牢固、懂得排除故障等等。若一个电子设计者不掌握这些技能,那么他不可能把自己的设计成果做成实物来调试,也就不能验证其设计的合理性。论文大全。因此,这些都是把电子产品付诸实际的基础技能。而部分学生缺乏技能锻炼,能力亟待提高。

要解决这个问题,建议压缩纯理论的教学内容,把时间留给学生多做实验、多做实习、多做电子产品的设计,而且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实践练习仔细做、重复做。譬如电子工艺实习时,制作电子产品的每一步骤都应该让学生操作:从电子元器件(包括贴片元件)的识别与检测,到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再到电子元器件的安装、焊接(包括拆焊),整机调试、测试,最后写出总结报告。整个过程缺一不可,而且应该在实习中安排若干件电子产品,让学生通过这几件产品把每个步骤都重复几遍。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练就制作电子产品的功底,在真正设计电路的时候,就会减少因为制作上的失误而导致调试失败、产品完成不了的机会。

3.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差

一个电子产品的开发,包括方案论证、器件选取、单元电路调试、电路图的设计、电路板的制作、程序编写、调试及系统测试等内容。这一方面要求设计者有很强的系统概念,对整个方案的选取有宏观的把握;另一方面,又要求设计者对每个单元电路有相当的把握。在电子系统的设计中,部分学生会因一个很小的细节问题而导致整个系统最终失败或开发停滞不前。而另外一些学生,虽然对每个知识点都熟悉,但是多个知识点结合起来,关系错综复杂,多个模块组合成一个系统的时候,驾驭能力明显力不从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不强。论文大全。

学生出现此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他们缺乏电子设计的锻炼。所以,可以改变以理论带动教学的传统思维,尝试以典型产品来带动电子技术理论课程的教学,能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教学效果。譬如以电子时钟作为主题,当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数字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一款电子时钟;当学生学习单片机技术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思想重新设计一款电子时钟,用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电路结构实现同样的功能;随着课程的继续,在基本的电子时钟的基础上逐步加入闹钟、整点报时、语音报时等等功能。用这种方法推广到以多个典型产品来带动教学,学生就既能掌握到理论知识,又能掌握到设计技术,更对基本的电子产品烂熟于胸,这不止对其比赛,对其以后的工作或深造也是极为有利的。

4.眼高手低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极能检测学生的电子设计功底。若学生在课外不花大量时间浸淫在电子设计的世界中,很难锻炼出设计实际产品的能力。很多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作业、实验、实习、小设计等都能很好地完成,考试也能高分通过,就觉得自己能自如地参与竞赛。但实际上,在有限的四天三夜的竞赛时间里,真正能踏踏实实做出实物,调试成功的却凤毛麟角。这反映出学生缺乏对自身能力的审视,眼高手低。

针对此情况,可以开展校内电子设计大赛,这样既可形成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有审视自身能力的机会,也可为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为更多的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条件,更能为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其次,建立电子设计竞赛训练中心,定时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或组队选题、设计,进行电子制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5.结束语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高等教育中的问题。[2]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再一次证实了问题的存在,也正在促进各大高校的教学改革。而教学改革又会提高竞赛的水平。竞赛与教改,必将互相要求、互相促进,共同为培养优秀的电子人才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蕊,刘国通.电子设计竞赛对高职实践教学改革的启发[J].中国电力教育,2009,(147:145-146

[2]巩恩福,江兴盟.从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谈第二课堂与人才培养[J].电子制作,2008,1:7-9.

电子导论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万有引力,电磁力,重物悬吊实验

 

我们知道,早在几十年前,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已经提出了统一场论;一直以来许多科学家,为了把万有引力与电磁力统一起来,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是由于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引力理论与经典电磁理论是格格不入的初中物理论文,因而也给统一理论制造了难以克服的障碍,所以许多科学家试图从更微观的角度来统一它们,因而提出了超弦理论,虽然理论的推导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确越推导越复杂,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无法解决,因而许多科学家也在进行反思,是不是我们前进的方向不对,本人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总结出一个能够验证它们是不是同一种力的实验初中物理论文,即重物悬吊实验,具体实验方法如下:

实验器材:1、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或合金容器(在金属容器的上方设置一个圆形的上盖,可以放入或拿出重物;在上盖的中央设置一个圆形的小洞,可以来回穿过绳子)。2、放金属容器的绝缘物体,3、重物,4、绝缘的绳子,5、吊重物用的滑轮,6、拉力计。实验目的:验证统一论。实验步骤:第一步:把金属容器放在绝缘物体上论文提纲格式。第二步:把滑轮固定在金属容器的正上方。第三步:把绳子的一端穿过滑轮和金属容器的上盖、拴在重物上。第四步:拉住绳子的另一端,将重物吊起,放入金属容器内。吊在金属容器的中央初中物理论文,然后盖上容器的上盖。

第五步:将拉力计的一端固定,绳子拴在拉力计的另一端。第六步:记下拉力计的刻度(即重物的重量)。第七步:给金属容器充上尽可能多的大量的同种电荷。

实验结果:如果电磁力与万有引力(重力)是同一性质的力,电磁场与引力场(重力场)是同一性质的场,那么当金属容器的表面充满大量同种电荷的时候,金属容器外的电磁场与引力场(重力场)就能够发生自动的相互中和论文提纲格式。这时的引力场就可以看做是一种电磁场;重力(引力)就可以看做是一种电磁力。根据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的原理,可知金属容器内的场强应该处处为零,因此重物在金属容器内所受外力的合力应该为零,因此拉力计的刻度会自动归零。反之,如果它们不是同一性质的力,当导电金属容器表面充满大量电荷后初中物理论文,容器周围的电磁场和重力场(引力场)就不能相互中和,容器内重物所受的重力与电磁力就不会相互中和,拉力计的刻度就会保持不变。当然根据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可知,实验的预期结果应该是第一种,重物在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带电容器内,受到的重力与电磁力的合力应该为零,拉力计的刻度归零。

参考文献:

1、《相对论》,作者;(美)爱因斯坦著;周学政,徐有智编译;出版日期:2007年10月第一版。2、《大自然的基本力:规范场的故事》,作者(美)黄克孙著;杨建邺、龙芸译。出版日期:2009.08。3、《统一场及动体电磁理论》,作者肖军;出版日期:2008.08。4、《相对论一部开启现代科学及哲学思维模式的书》,作者:(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著,易洪波李智谋编译,出版日期:2006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