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野外拓展训练心得

野外拓展训练心得

野外拓展训练心得

野外拓展训练心得范文第1篇

为了培养企业新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员工素质,促进人员交流精神,拓展训练成了各大企业的培养新员工新宠。中秋节刚过玩,笑翻天基地周边群山环抱,古木参天,花香馥郁,沁人心脾。笑翻天乐园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被笑声、口号声、欢呼声打破,我们所有精英们分成4个小队,在此展开各种项目的大对抗,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野外拓展训练。

如果说,拓展训练也是一本书,那么翻过"穿越电网",隔过"信任背摔",放下"城市定位",我最想看、最愿意去回味的还是"信任行走"项目!

通过野外拓展训练,员工们不仅欣赏到了美景,放松身心,洗去辛劳,更增进了同事之间的沟通和相互信任,增强了团队凝聚力,进一步保持了系部团结协作、活跃奋进的良好氛围。同时也让领导层从工作岗位走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体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磨砺他们的意志和忍耐力,强化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短短的一天训练,我们仿佛走过了人生漫长的一段。感动与感悟的太多,最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在厚厚包裹下脆弱与敏感的内心,感受到了最真实的自我!正是这份真实,才使得我们的心与心贴的更近,我们沟通、配合、交流才更加顺畅,我们才享受到了每一份力量、每一分快乐!

野外拓展训练心得范文第2篇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ea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arrying out the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in our country. Carrying out the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can improve sports course system, expand content and spac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make students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field survival and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of vocational students.

关键词: 野外生存训练;高职院校;可行性

Key words: field survival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296-02

1发展背景

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精神。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从学校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已是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野外生存训练是指选择适当的野外环境,设计相应的课程方案,创造特殊的活动情景,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下,依靠个人、集体的努力保持生存,维护健康生活的技能。以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知识,培养团结合作、勇于探险、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精神,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

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学者越来越强调教育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会学习、会生活、会生存的能力。

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突破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的格局,走进大自然,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和空间的拓展。

2发展现状

2002年,《拓展高校体育课题,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高职院校中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实验研究》被批准立项,我国各类报刊、杂志刊登有关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的研究文章,呈逐年上升趋势。关于野外生存训练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高级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方法、安全保障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使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作为一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框架初具雏形。目前,全国有100多所高校已开设或者准备开设户外运动、野外生存、沙漠生存等一系列运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据对多所高职院校的调查,野外生存训练在体育选项或选修课中,排名列前,已经作为一种崭新的体育课程模式被引进到高校体育课程之中。

3高职院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的可行性

3.1 符合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2006年12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中要求,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这次会议的召开,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野外生存课程符合高职院校体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拓展体育课程内容这一基本精神。强调健身性、挑战性、终身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途径广泛、方法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目标。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极大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和空间,把体育课程拓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去,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改革的发展趋势。

3.2 拓展了体育课程的内容和空间目前,高职院校因招生人数快速增长而引起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野外生存训练的开展作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拓展,将把原先体育课上竞技性很强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这不仅符合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而且可以丰富和完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弥补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时间不足。野外生存训练以其自身的挑战性、冒险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具有全新的内容、理念、方法和组织形式,同时,野外生存训练既有体育课堂上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内容,又包括野外宿营、防潮、防寒、防毒、觅食等多项野外生活技能训练,还包括攀岩、定向等难度高、挑战性强的野外特殊技能的训练,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其他课程内容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传统意义上的体育课堂搬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也为今后体育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开阔了视野。对有关野外自然环境的基本知识、技能知识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学会决策的能力,以及适应自然、爱护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可以学到许多在野外生存的知识技巧,也使学生逐渐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3.3 教学环境、教学形式灵活多样野外生存训练应选择那些能够清晰地意识到野外的趣味性、艰苦性,同时也利于针对性的安排教学训练的自然环境,组织形式主要有选修课教学形式、俱乐部(社团)形式。

3.3.1 野外生存训练选修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参加具有一定难度和竞争性的野外生存训练实践,进一步磨练和提高学生野外生存训练的生活技能、活动技能和交往技能、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以及自主组织开展野外生存训练实践活动的原则与方法,促使其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全面锻炼学生的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精神。

3.3.2 野外生存训练俱乐部(社团)是以野外活动爱好者为主体、以倡导热爱大自然、培养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宗旨的非赢利性的学生组织。俱乐部的宗旨是在全体学生中进行野外生存的推广和普及,保障野外生存训练的安全进行,定期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培训和咨询、组织野外生存训练实践,使俱乐部成员在体验自然、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增进友谊、拓宽交往的活动过程中,促进身心素质、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

3.4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在18-20岁之间,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丰富,精力旺盛,好胜好奇,对传统的体育运动产生了厌倦。由于体育场地设施普遍短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难以得到保证,致使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突出问题。从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监测结果中发现:肺活量、体能素质持续下降;速度与力量素质连续十年下降,而耐力素质连续二十年下降;学生近视眼患病率仍然居高不下,大学生高达83%;营养过剩和营养不良状况成为威胁学生健康的常见营养问题。身体机能发育水平落后于身体形态的增长水平,这就为大学生留下健康隐患。更主要的是学生毅力、耐力、吃苦耐劳精神,承受挫折心理能力降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一情况值得人们深思和重视。

野外生存训练,是对人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的一个检验,对学生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终身体育意识培养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野外生存训练内容丰富、实用、贴近生活、形式灵活、途径和方法多样,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能够在“艰苦困难”训练中增强学生体能,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毅力、耐力和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3.5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野外生存训练是在没有外部提供生命赖以维持的物质条件下,个人或小集体依靠自己的努力,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学会保存和维持生命的基本手段和方法。这时人对环境和社会的适应力显得尤为重要。发展了个性,陶冶了情操,使学生从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生在活动初期的相互不默契、不融洽发展到活动中和谐相处、彼此信任;从活动开始的“自我中心”到后来处处考虑别人、主动帮助他人并深深懂得团队精神的重要性,互相帮助,战胜困难,同时培养了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3.6 感受大自然魅力培养培养了合作精神同学们深入山谷中体会到大自然的山水草木,欣赏到了一种博大的自然美。面对美丽、沉静的大自然,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一次洗涤和净化,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学生们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心灵深处得到的满足与震撼。

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素质。在野外生存训练中同学们在互相照顾,同甘共苦共患难中,学会了与人相处,感受到了团结的力量,尝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快乐。面对野外恶劣的生存环境,只有大家团结协作,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战胜困境,赢得胜利,懂得了什么是团队精神。而个人主义、缺乏集体意识、盲目冒险,只会给自身的生命造成危险。这些都是野外生存训练中同学们所领悟到的团队精神和集体的力量。

4结论

野外生存训练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但是发展迅猛。作为一项新型的运动项目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在高职院校中开展是必然趋势,它以其趣味性、实用性、挑战性、回归自然性以及多功能性被广大青少年所接受。有利于推动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拓展了体育课程的空间和内容。它以其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走进大自然,促进高职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开展野外生存训练,无论从提高学生身心素质、社会适应能力、学生休闲体育观念,还是从体育文化个性等方面,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师长青.大学生野外生存指南.西安地图出版社,2006,(5).

[2]姜丽等.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

野外拓展训练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素质拓展体育课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背景

(一)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弱点。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要在这种大氛围中,脱颖而出,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还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意识。

然而,现在的大学生是未经受挫折教育的一代,很多还是独生子女,在处处受到呵护的教育背景下,很少有机会接受吃苦教育,其心理的承受能力普遍脆弱。这些都将导致他们走入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不能很快的融入工作环境,使工作和生活遭受挫败,甚至影响到自身职业生涯的成败。

(二)素质拓展的起源与发展。素质拓展,又称拓展训练、外展训练(Outwardbound),原意为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去战胜一个个困难。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期间的英国,当时大西洋商务船队屡遭德国人的袭击。许多缺乏经验的年轻海员葬身海底,针对这种情况,汉思等人便创办了“阿伯德威海上学校”,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们的身体和意志都得到锻炼。战争结束后,外展训练的独特创意和训练方式逐渐被推广开来,训练目标由单纯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人格训练、管理训练等。

拓展训练课程以培养合作意识与进取精神为宗旨,崇尚自然与环保。利用崇山峻岭、湖海大川等自然环境,帮助企业和组织激发成员的潜力,增加团队活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团队生产力的目的。风靡全球50余年的素质拓展,1995年走进中国。短短几年不断发展,倍受推崇,逐渐被列入国家机关、外企和其它现代化企业的培训日程。

(三)素质拓展是大学生从学校过渡到社会的一座桥梁。素质拓展训练由于其活动内容的新颖性、活动过程的刺激性、活动条件的特殊性以及对参与者生理、心理、智力、合作等全方位的挑战性,对帮助大学生正视挫折,克服挫折,并不断强化挫折承受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既有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磨练意志的共性化功能,更有培养人的适应自然、挑战极限、战胜自我、同舟共济的生存生活技能和开拓发展素质的特殊功能。

二、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的组织与实施

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体验式的课程教学方式,将健康教育与生存技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注意适应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与接受风格。其最突出的设计,在于以体验学习循环为基础,通过参与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和挑战高难度的户外体验项目,透过分享讨论,把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生存技巧等在活动之中融会贯通,令每一位学生亲身体验,从体验中得到学习,在分享感受和观察中,帮助学生进一步认清由体验中得出的成果。

1、素质拓展师资队伍的建设。素质拓展教师首先要具备包括品质、智力、决策能力、组织能力、领导能力、控制能力等方面在内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体现:

(1)文化知识底蕴: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要具备捕捉知识、更新知识的素质,掌握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基础;

(2)户外活动经验: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还要具备包括野外生存能力在内的户外活动经验,能够独立应对突发事件,能够给学生正确指导;

(3)组织协调能力:应具备清晰的头脑,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发现问题,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来进行拓展项目的设置和内容的安排。

2、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的分类

(1)按场地设施进行分类。(1)高空项目:空中单杠、空中断桥、天梯、独索、空中独木桥、飞夺泸定桥(空中索链桥)、浮云桥、凌云飞步、勇往直前、空中相依、缅甸桥、合力桥、攀岩壁(勇攀高峰)、空中绳林桥、速降、速滑、绳网。(2)场地项目:逃生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有轨电车、孤岛求生、飞行转轮、依存共渡、雷阵、智闯敌营、激流勇进、穿越沼泽、穿越弯桥、巧过网阵、跨越高网、跨越巅峰、悬降塔、网攀架、梅花桩、金字塔、夺宝奇兵、人生棋盘、障碍台。(3)野外项目:露营、野炊烧烤、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神秘拼图、崖降、峡谷探幽、登山、定向探宝、模拟探雷、洞穴探秘、峡谷穿越、高空滑索。(4)水上项目:抽板过河、水上梅花桩、浮桶架桥、水上单索、跨越大峡谷、水上拉练、水木囤、勇渡天堑、借力索、山盟海誓(同心锁)、溯溪、扎伐、划艇、飘流溪降。(5)室内项目:雷阵(狭路相逢)、盲阵(盲人方阵)、交通阻塞、连环手、盲人摸号、木头的体积、囊中失物、齐眉棍、人体多米诺。

(2)按参与方式来分类。(1)个人项目:空中单杠、断桥、飞夺泸定桥、水上滚桶、水上拉索、勇攀高峰、速降、速滑等。(2)集体项目:信任背摔、空中相依、水上三人行、人体多米诺、盲人方阵、有轨电车、孤岛求生、依存共渡等。

3、素质拓展场地设施的建设

(1)根据地理优势来考虑场地设施。合理利用校园周边环境,不断开发设计拓展训练内容,突出地方特色。在水资源比较多的南方院校可以偏重水上运动项目的开展。例如将水上列车、太空行走、同心协力、滑行索道、巧过网阵、丛林绳桥、荡绳过桥、水上浮木桥等项目组合;在场地比较充裕的院校可在校园内建设空中项目器械组合,例如,将断桥、合力桥、空中单杠、空中相依、丛林绳桥、飞夺泸定桥、攀岩、天梯等项目组合。(2)根据资金投入情况来考虑场地设施。资金投入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建立综合型拓展训练器械设施组合,将高空项目、场地项目、水上项目同时进行。反之,则可优先考虑室内项目如雷阵(狭路相逢)、盲阵(盲人方阵)、交通阻塞、连环手、盲人摸号、木头的体积、囊中失物、齐眉棍、人体多米诺、铁钉、橡皮筋、牙签游戏、圆球游戏、筑塔游戏、荆棘排雷等项目。此外,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还可考虑建立基本的拓展训练器械设施,如背摔台、梅花桩、穿越沼泽、孤岛求生等项目。

4、素质拓展训练开展的组织形式。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学校体育课还处在一种尝试阶段。学生素质拓展训练作为课堂的教学内容,其开展形式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可以作为选修课,也可以作为必修课。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可以先考虑将素质拓展作为选修课进行试点教学,等时机成熟之后再进行全校推广,作为一门必修课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中受益。此外,根据学校具体的设施和师资力量,还可以组建校内的拓展训练俱乐部,或者是和几所学校联合起来成立训练中心,还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开展。

5、素质拓展训练内容的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课之前做好必要的理论知识储备。理论课必须包含:1,素质拓展的基本知识。例如在野外项目中,由于环境具有一定的未知性,在进行实际拓展训练之前,必须介绍有关野外生存技能方面的知识及其伤病的自我急救与互救等。2,实践课后的体会交流与总结。经过素质拓展训练,每个人的体会深度和角度因人而异,通过交流和总结,可以进一步加深印象。另外,在野外项目中,如野外生存、峡谷穿越等,还必须做好必要的体能储备以及素质拓展的心理训练。

素质拓展训练要将个人项目与集体项目的合理搭配。个人项目的目标一般包括自我激励、适应能力和积极思考能力,增强个人自信心,挖掘自己的潜能,同时也可以启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也包括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等能力。集体项目的目的是使一个小组作为整体面对各种挑战。这些项目的目的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作,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促使他们认识群体的作用,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心,培养协作精神,从而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6、素质拓展训练效果的评定。根据美国学者、威斯康星大学教授唐.柯克帕特里克提出的培训效益评估模型,他从评估的深度和难度将培训效果分为4个递进的层次——反应层(reaction)、学习层(learning)、行为层(behavior)、效果层(effect)。即分别是学员对培训的满意程度、接受程度、由学习而改变行为或习惯、因行为改变而产生具体结果。

(1)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拓展训练的困难度决定了练习者需要付出的意志努力程度,通过努力完成一定难度的训练能较好的培养拼搏精神,增强他们的自尊自信,促进训练对象具有正确评价自我的能力,有利于自我观念的形成。

(2)拓展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拓展训练的团队项目,如信任背摔、空中相依、三人行等强调相互协作与信任的团队精神。在训练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彼此为对方提供有利的条件,相互受益,共同提高。通过合作,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只有相互帮助才能实现双赢,才能使自己取得最大的成功。因此拓展训练能很好的协调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结论和建议

1、拓展训练能使学生更好的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磨练意志,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能增强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改善人际关系,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2、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引入体育课堂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它还处于探索阶段,应引起广大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快完善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素质拓展师资培训的力度。

3、高校素质拓展训练应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以灵活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展,既可作为选修课,也可作为必修课,或者分阶段的进行,先开选修课,等条件成熟,再开必修课。

参考文献

1.周晓梅.对研究生开展拓展训练的必要行和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86~88

2.杨勤.定向拓展训练在野外生存课程中的应用[J].九江学院学报,2007;(3):118~120

3.邓罗平.拓展训练对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影响[J].体育科研,2007;(2):94~95

野外拓展训练心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拓展训练 高校体育课 适度性 研究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和高尚人格的重要手段。但并非所有的体育教学活动都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学效果深受教师素质、教学方法、训练方式、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教学和训练方法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方式落后,训练方式单一,许多教师仍使用讲述、模仿、练习等传统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率较低。拓展训练是在复杂的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中挑战个体心理极限、激发个体内在潜能、培养个体协作能力的实践性活动,也是一项集体能、生存、心理、人格、管理等训练于一体的体验式训练项目,将参与性强、挑战性强的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之中,以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1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的可行性

拓展训练最早是由学者柯特・哈恩提出的,二战前夕哈恩创立了对海军进行生存能力、作战意志、协作意识等训练的Gordonstoun学校,这就是拓展培训的最初形态。上世纪60年代以来,拓展训练逐步发展为西方国家的一项教育培训项目。上世纪90年代,拓展训练被引入我国,并以训练形式新颖、训练效果显著受到社会的青睐,被应用于企业、公务员等方面的管理培训之中。拓展训练涉及意志、情感、认知、交往等心理活动,并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刺激性,能够挑战学员的心理极限和承受极限,使学员获得自我实现的心理体验,也有助于培养学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大学生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旺盛的精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素质、顽强的意志品质,而拓展训练正好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这些要求。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注重技能训练和理论教学,不注重学生适应能力、协作能力、意志品质、团队意识等素质的培养。将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提升体育教学的互动性、趣味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优秀的意志品质、顽强的生存能力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2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的适度性分析

虽然拓展训练能够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等,但是拓展训练只是体育教学的一种手段,不能完全代替其它教学手段和体能训练,也不能代替体育理论知识学习,可见,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应深入研究拓展训练在体育教学中的适应性,把握拓展训练的适用范围,采用适当的方式开展拓展训练。

从拓展训练项目选择上看,高校体育教学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拓展训练项目。对场地和器材限制较少的训练项目有坐地起身、用手游戏、连环手、潮起潮落、风中劲草等;需要简单器材的训练项目,如众志成城、盲人闯阵、平结绳圈、信任百步走、盲人摸号、盲人走路、快速传球;需要较多器材的训练项目,信任背摔、全体离地、泰坦尼克号、有轨电车等;需要进行野外训练的体育项目,如野外生存、勇闯夺命岛、野外穿越、空中断桥等。

从体育教师师资力量上看。拓展训练项目有一定的风险性和刺激性,对参与者的身心素质有着较大挑战。在开展拓展训练时,教师应精心组织过程、正确安排内容、合理保护学生,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避免出现意外事件。同时,拓展训练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情景体验、充分了解学生的自然情况与个性特征,使训练体验转化为知识经验、心理体验。可见,拓展训练对体育教师的教学经验、组织能力、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等较高要求。因而,应根据师资情况开展拓展训练。

从高校体育教学需求上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涉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教学内容涉及运动损伤处理、体育项目学习、技战术教学、科学锻炼身体等方面。虽然拓展训练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互动性强,但并非拓展训练都能适应所有的教学内容。拓展训练能分为水上、野外、场地三类,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教学目标等选择相应的拓展训练项目,以弥补学生传统训练项目之不足。例如,可以将游泳、跳水、划艇等作为水上拓展项目,将田径、球类、体操等课程作为场地拓展项目,将远足、郊游、露营等作为野外拓展项目等等。

拓展训练是一种有助于挑战心理极限、激发个体潜能、培养团队意识的体验式训练项目,将之运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之中,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团队意识、适应能力等。在进行拓展训练时,还应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师素质、场地硬件等因素,将拓展训练应用于体育教学之中,以深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野外拓展训练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拓展训练;体育课堂;实践性研究

一、前言

21世纪的大学生从小在家长的娇纵下养成了自私自利、孤立任性、缺乏爱心等不良习气,但是,年轻的他们又有接受挑战的心理欲望,将心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中,是改善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有效手段。创新、实战、探险、承担风险、面对挑战的信心与理念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心理素质,是当代大学生作为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学生实施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教育是21世纪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育研究的紧迫课题。体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和综合国力;体育的功能在于培养人们超越自我、勇敢顽强的品质和迎接挑战、承担风险的意志力,而心理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能使大学生在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陶冶情操、磨炼意志、锻炼团队、完善人格”的目的,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以动态形式投入到亲身体验的受教育过程中。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既是教育手段的进步,又是教学理念的更新,符合高校素质教育发展性、全面性、创新性的特征以及高校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规律的需要。因此,本文将目前广泛而又成功的应用于社会培训业的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二、研究现状

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等很多发达国家的体育教育课程都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开设了拓展训练内容,其项目包含了如断桥、天梯、独木桥以及空中单杠等,教学中实施的身体语言、信任背摔、攀岩、野外生存等项目其实就是常见的拓展训练内容。青少年把能力视为一种必备生活技能,类似课程在许多中小学中也有开设,与此同时,许多的校外培训机构也以学校为依托进行培训。在我国,拓展训练约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而真正发展却只有十几年的时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展,新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引入高校体育,1998年,“野外生存体验”公选课率先在中国地质大学开设;2002年,首次全国大学生野外生存与生活实验课题在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的带动下顺利开题,全国7所高校在黑龙江帽儿山、浙江大明山、湖北神农架等三个地点进行了7天生存体验;2004年,课题“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获得全国大运会科研论文报告会一等奖。随后,高校野外生存课程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引领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三、结果与分析

1. 将心理拓展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堂理论探讨

(1)心理拓展训练——全新的锻炼观念。传统观念认为:只需不断补充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便可以在激烈竞争中出类拔萃。但纵观现代信息社会,想成为一名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有很好的心理素质。2001中国青年报进行了《人力资源:青年职业前景与跨国公司在华战略》的调查,结果显示:跨国公司选才时最看重的特质有以下四项:创新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精神以及忠诚度。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团队精神、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等精神和意志,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

(2)心理拓展训练——有别于传统教学运行机制。传统体育教育模式是: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把传统知识技能当做教学的最终目的,并只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而忽视健康的心理培养,把学习知识与建构人的精神层面分离开,其弱点就是:压制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创造性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拓展训练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处是:拓展训练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为学生特别设计的个性化的“学”为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是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大学体育课介入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推动传统体育教育观的急速转变。

(3)心理拓展训练——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挑战性、健身性、实用性、终身性、方法多样、途径多、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等是拓展训练课程的主要特点,它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能力,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尽管在不断地改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但是作为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体育教育担负的重任是不断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而现实是,我们目前的体育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的现状。心理健康、体质增强、社会适应性提高的健康三维观是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使学生不仅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更要懂得科学锻炼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进大学生身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展训练在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系统的增进“健康”的方式的基础上,能很好地协调学习和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拓展训练能让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征、气质类型、情绪倾向、行动风格等,展示自己的天赋特性和能力。

2. 心理拓展训练进课堂是大势所趋

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处于动态游弋状态中。很多大学生有明确的个人目标,但却不知道怎样去实现;他们有着很强自信心,但面对困难又表现出脆弱的心理;他们有远大的抱负,但缺乏顽强的意志力和韧性;他们智商很高,思想活跃,但学习生活中,他们偏重理论学习,忽视实践能力;强调个人能力,缺乏团队意识;强调优越的物质生活,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心理状况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寻找出路,而心理拓展训练已经被部分院校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结论与建议

高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融合学校的条件和特点,开发适合自己的拓展校本教材,开发一些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培养意志力、提高适应力和交际力的训练项目,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紧扣“心理训练”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使高校拓展训练教学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充满活力,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拓展训练课程应坚持立足校内,以实践训练为主、课堂讲授为辅,积极邀请成功人士或者校外知名专家进行心理拓展训练,从而拓宽大学生视野,优化社会实践活动量,在实践中使大学生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林凯.体育课中融入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

验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1(5).

[2]陈雷.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的可行性研究[J].长春师

范学院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