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平面镜成像实验;实验教材;实验过程

在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探索科学规律,提倡探究性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特别是对“平面镜成像”这一实验做了大胆改进,《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想让同学们很好地了解“平面镜成像的性质”,光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而应该通过实验来达到目的。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致使该实验存在着一定误差,因此,我尝试着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

一、改进实验器材

传统的实验器材是蜡烛,蜡烛燃烧时教室内烟熏火燎,而且蜡烛消耗量较大,资源容易浪费。针对这一点,我对实验教材做了改进,改用两幅大、中、小三种型号的象棋子,因为象棋子比较便宜,而且能够长期使用,避免了资源浪费。

二、改进实验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我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让他们在桌面上铺一张纸,把纸对折后平均分为两部分,然后让同学们在折线位置竖上一块玻璃板,这条折线就表示平面镜位置。把中号棋子的正面朝上放于玻璃板左边,这时就能看到玻璃板右边出现了一个棋子的像,然后调整一下玻璃板和桌面的夹角,使棋子的像成于桌面上,想法稳定玻璃板,并测量棋子和桌面夹角。同样的分别拿出大、中、小不同型号的棋子在右边桌面上做移动,直到与左边棋子的像完全重合为止。重复实验过程,把每次得到的数据填入分析表中,这时就很容易地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

总之,改进后的平面镜成像实验弥补了传统实验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了,他们的思维也变得活跃起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积极探索新课标精神,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大胆改革,进一步提高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月梅,何晓燕,欧阳艳.一组中学物理实验的改进[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2]胡远富.对初中物理一个演示实验的改进[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2篇

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

从生活走向物理,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提出物理问题,引领学生猜想与假设。例如,教课版八年级《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照镜子出发,提出“平面镜到底能成什么样的像?像和物大小一样吗?像和物到镜子的距离如何”等诸多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照镜子的生活体验,进行猜想成像性质,于是各种猜测就出现了。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用语言表述内心的假设,虽然猜测很简单,表达不甚准确,但是,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让学生制定计划,动手设计实验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有了猜想与假设之后,就要验证是否正确。引导学生观察《平面镜成像》实验装置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

2.为什么要找两支相同的蜡烛?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有什么关系?

4、平面镜成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5.平面镜如何放置最好?

6.两只蜡烛是否都需要点着?

7.都需要记录哪些数据?

8.实验操作程序是什么样的?

根据上述问题和猜想,明确实验原理、实验目的,让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由于学生刚刚开始学物理,教师组织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交流,针对探究的方案进行指导,并做出适当的评价、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良,从而确定了实验方案。

三、选择器材,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动手实验前,教师帮助学生设计完成探究步骤,同时提醒学生在进行实验时,怎样才能保证器材安全,怎样减小误差,怎样让实验更方便操作等等。让学生尝试选择探究所需器材,比如使用什么仪器才能测量像距、物距?为什么选择平板玻璃而不选择不透明的平面镜?让学生形成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选择实验器材的意识,逐步提高全体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学生在桌子上平铺白纸,在镜前点燃蜡烛,但手不能伸到镜子里去,自然的想到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上一只没有点燃的蜡烛,移动位置观察到了和点燃的蜡烛完全重合的像,看到蜡烛燃烧但没有点燃,得到了平面镜成虚像的事实。

实验数据是形成科学结论的证据。因此,一定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去,认真收集数据。同学们观察、记录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得到多组实验数据,并记录在表格中。学生有了探究欲望与勇气,他们还要继续探究平面镜斜放成像如何?等等。虽然平时有些学生不爱动手,但在其他同学的影响、老师鼓励下,也踊跃的参与到探究中来。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分析概括、交流及科学探究能力。

五、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科学探究目的,是为了通过探究发现客观规律。学生进行实验后,各小组根据实验记录数据及实验现象,分别综合、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平面镜成虚像,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连线与平面镜垂直。通过科学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产生紧迫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研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从而产生1+1>2的效果。

六、让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已经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摆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是否理想,更要关注学生对探究过程的自主参与程度。不管实验结果如何,在得出实验结论之后,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探究过程的有关问题:

1.你的猜想和实验结论是不是相符?

2.你的结果和其他同学相比有没有差异?

3.在探究过程你是否发现了新问题?

4.你对这个实验装置是否满意?如果不满意是否有新的改进?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3篇

1 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多媒体播放:茶色玻璃板后有一支蜡烛在玻璃杯中燃烧,然后向玻璃杯中加水直到把蜡烛火焰浸没,但是它仍能在水中燃烧,这与日常生活经验是相矛盾的,这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矛盾冲突:蜡烛火焰怎么可能在水中燃烧呢?这时老师问: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真实的蜡烛火焰吗?若不是,那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而后老师告诉学生这是蜡烛火焰在玻璃板中的像.由此引入新课.老师问:请同学们回忆我们平时照镜子的情景,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你的像在哪里?(2)像的大小和你自己一样大吗?(3)镜中存在一个真实的你还是虚假的你?(4)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否相等?请同学们先猜想一下.关于第一问题,有的同学说像镜子后面,有的同学说像在玻璃中,有的学生说像在平面镜的后表面上.关于第二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像大物小,有的学生说像是近大远小,有的学生说是像小物大,也有的学生说像与物一样大.关于第三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如果像能呈在光屏上,则为实像,若不能则为虚像.关于第四个问题,有的学生猜想,像到平面镜距离大,有的学生认为物到平面镜距离大,还有的学生说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最后老师总结:猜想是否符合实际还要用实验来验证.

2 设计实验

在实验之前,我们还需要解决下列问题:(1)怎样确定像的位置?(2)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3)玻璃板是否能成像?关于这些问题是比较难的,本人利用刚才多媒体展示的蜡烛火焰在玻璃杯中燃烧的情景加以启发引导,学生讨论非常热烈,最后形成共识:让某个物体与像重合,物体所在的位置即为像的位置,若物体与像完全重合,则像与物大小相等,否则像与物大小就不相等,即用物体来代替像.这时老师再次提问:根据你们以上的分析,你能说出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主要实验器材吗?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3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照书上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测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应是以玻璃板后表面为准,同时要求学生必须实事求是地如实地记录实验数据,不许弄虚作假.且要不断变换卡通人A的位置,重做几次,并把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大小分别记录在如下表格中.教师取某一小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以供分析.

实验小结

(1)平面镜所成的像_______(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_______(实/虚)像.

(2)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_______(相等/不相等).

(3)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垂直/不垂直).

(4)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_(相等/不相等)

(5)物与像______(是/不是)上下颠倒,_______(是/不是)左右相反.

在分析实验数据时发现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总是小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这时有的学生说书上结论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而我们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却不是这样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时老师应表扬这位同学的敢于质疑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此时老师可以告诉学生,实验中是用玻璃板来做实验的,玻璃板是有厚度的,玻璃板的厚度是否会影响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呢?请同学们继续探究.学生分别用4 mm,3 mm,2 mm厚的玻璃板来完成实验.某一组学生测得的数据如下.

从实验数据中可以看出,玻璃板越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差就越小,进一步推理得出:当玻璃板没有厚度时,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就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因此,我们书上得出的结论实际上是把平面镜当成是没有厚度的理想化的模型,现实生活中的平面镜是有厚度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事实上并不相等的.

小结平面镜的成像规律:

(1)像与物的大小总是相等.(2)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是相等的(在理想化情况下).

(3)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4 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多媒体播放: (1)平面镜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2)平面镜对人类有害一面,引导学生举例说明.

多媒体展示:

(3)镜花水月,杯弓蛇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请你利用平面镜知识对它们加以解释.在你学过的古典文学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4)介绍古代的潜望术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4篇

《平面镜》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安排在光的反射之前,所以不研究平面镜成像原理,重点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与应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如果将实验教学做一些改进,效果更佳.

改进一 将教材上的观察照片“浇不灭的烛焰”改为演示实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通过“浇不灭的烛焰”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亲临其境,既新奇有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为平面镜成虚像埋下伏笔.

改进二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这一重点环节时:1.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2.将实验中所用玻璃板改用显微镜实验中所用的较薄的载玻片(一面贴上遮阳膜效果更好);3.用画在纸上的三角形替换物体.

改进后优点如下:1.遵循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学生经历物理问题的发现、猜想、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2.改进后的实验取材方便,操作简单,各项特点尽在其中,形象直观,便于发现,易于归纳出结论.3.一次实验可测出三组距离相等,避免了一次实验的偶然性,容易发现规律.4.通过沿镜面折叠发现了物、像等大且关于镜面对称的特点,比教材上的方法更有说服力.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设疑引学

演示实验 浇不灭的烛焰:将三个杯子(1号和3号杯内是点燃的蜡烛)按图1所示位置放好,2号杯恰好在1号杯像的位置.让学生看到每个杯中均有点燃的蜡烛,然后向玻璃板后的两个杯中加水,当学生看到3号杯烛焰被浇灭2号杯“烛焰”不能浇灭这一奇异现象时,教师再把火柴放在2号杯“烛焰”上,再让学生看到火柴不能点燃.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积极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二、新课教学

1.平面镜

提问 当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模样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引入 我们每天都照镜子,这种镜子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镜.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观察现象 进行猜想

请同学照镜子,观察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像,猜想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①;②;③;④.

思考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呢?

(2)启发诱导 突破难点

我们要研究成像特点,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

播放课件演示,通过观察现象、启发思考、引导发现等方法帮助学生分析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①用玻璃板替代镜子.

②用物体替代像.

(3)改进实验 探究特点

具体方法如下:

①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在直线左侧1-3厘米处画一三角形ABC,如图2所示.

②将载玻片用橡皮泥沿直线竖立在桌面上,让学生从有三角形的这一侧,透过载玻片观察 ABC的像,再让学生不透过载玻片直接观察纸上是否能看到 ABC的像,指出能被人看到,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叫做虚像.

③描出这个虚像 A′B′C′, 如图3所示(可以先描出三个顶点,再连成三角形) 移去载玻片.

④指导学生将 ABC及其虚像 A′B′C′的三对对应顶点用直线连接起来,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

⑤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出物、像对应点到直线MN(镜面)的距离,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⑥指导学生沿直线MN将纸片对折,可发现 ABC与其所成的虚像 A′B′C′完全重合,可得出:像与物大小相等且关于镜面对称.

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特点: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相对于镜面是的.

3.平面镜成像作图

阅读教材 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0“方法”内容,学习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对称法作图.

注意 ①物体与像的连线与镜面的垂足要标出;②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必须用虚线画线.

4.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实验范文第5篇

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2.猜想与假设;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像与物分别是在平面镜的两侧.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实验原理是光的反射规律.

所需器材;蜡烛(两只),平面镜(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纸,火柴,

实验步骤;

一,在桌面上平铺一张16开的白纸,在白纸的中线上用铅笔画上一条直线,把平面镜垂直立在这条直线上.

二.在平面镜的一侧点燃蜡烛,从这一侧可以看到平面镜中所成的点燃蜡烛的像,用不透光的纸遮挡平面镜的背面,发现像仍然存在,说明光线并没有透过平面镜,因而证明平面镜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是虚像.

三.拿下遮光纸,在平面镜的背后放上一只未点燃的蜡烛,当所放蜡烛大小高度与点燃蜡烛的高度相等时,可以看到背后未点燃蜡烛也好像被点燃了.说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四.用铅笔分别记下点燃蜡烛与未点燃蜡烛的位置,移开平面镜和蜡烛,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白纸上所作的记号,量出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和未点燃蜡烛(即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比较两个距离的大小.发现是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