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测试技术论文

测试技术论文

测试技术论文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测试工程师也可采用以下这种方案:从德克萨斯的办公室上互联网打开Web页自制一个用于记录结果的表格点击指定的空白区域此时,位于井边的仪器自动执行适当的测试并在表格上显示文本或图形数据,同样,这种方式也可在无人情况下完成设备校准、故障清除等远程服务。

模式变迁

根据测试方法,测试结构被划分为两种类型:线形分布式结构远程分布式结构在线形分布式结构体系中,所有的测试工具和测试仪器——服务器、数据库管理器、数据统计进程控制硬件和软件等——都顺次连接在一个局域网上。远程分布式结构则假设仪器和控制机之间的地理距离在同一端,有关它们的进程控制则在另一端进行。这种方式包括远程监测和远程控制。

计算机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建立这种测试体系成为可能。目前,局域网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远程仪器I/O标准也接收了TCP/IP协议,数据库服务器已经可以升级为远程数据服务器。这些都使各种类型的通讯成为可能。不管在一座楼内还是地球的两端,测试工程师们现在都可以利用它们来协调生产进程。已经有一些标准协议和产品如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等提供了基本构架。很多开发环境也允许开发无缝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然而,虽然像MicrosoftVisualBasic这类开发环境提供了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功能,但它们缺乏测试方面所需的一些特殊要求.惠普公司开发的可视化工程环境(简称HPVEE)和美国国家仪器公司开发的LabView等一些图形化的编程环境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利用这些工具,测试工程师在构筑测试解决方案时只需知道域名或IP地址。再通过Netware或其它的互联网浏览器连接远程端点,简化用于两地通讯所需的软件设计工作量。

图形化编程

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需要知道关键字并遵循复杂的语法规则才能产生出成百上千行代码——这些代码很容易出现语法问题以及逻辑错误。相比之下,图形编程工具有效地利用了当今图形用户接口的点击特性。编写程序只包含以下的一些简单步骤:用鼠标选择仪器函数作为对象描述测试步骤和对象之间的关系建立初始条件运行结束后,环境会自动以图形方式显示测量结果。而用传统的编程方法实现一些特定的工作如创建图形显示方式、支持鼠标和键盘控制、选择输入输出显示特性、增加程序的保密性等,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

这种更加直观的方法可以降低80%以上的编程时间,更重要的是测试工程师认为图形技术更加方便有趣,从而鼓励他们在更多的场合应用这些工具。另外,此软件还支持众多厂家生产的仪器驱动器,包括遵循VXI即插即用标准的所有仪器模块。它还用直接I/O方式控制如下类型的仪器:GPIBRS-232VXI基于局域网GPIO利用HPVEE、PC和工作站还可直接控制VXI的背板总线。

对用户的透明度

远程分布式结构体系之所以得到广泛认可的原因应归功于它大大降低了用户和他访问的信息以及信息本身之间存在的臣离所引起的问题。简单地说,不管测试仪器在同一个房间.在其它建筑物内,在另一个州或在地球的另一端.软件的操作方式都是一样的。

假设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地面监测站需要控制位于一个卫星上的仪器。操作者必须知道卫星运动的方式以及需要实时监测的功能。因此,每个操作者必须知道监测链上前一位操作者所做的工作。

惠普公司通过利用VXI技术设计了一种灵活的解决方案,它使操作者之间、操作者和卫星之间密切配合,代替了以往那种操作权转移方式。这种技术还可以应用在一些危险环境中进行的测量过程,比如炼钢厂或其它充满高温或腐蚀性空气的环境,不适合工作人员在同一所房间内监测和控制仪器。另外一个应用是从一个大的测试单元检查测试参数.比如一架天线或飞机的翅膀.这些都需要在不同地点设置多个VXI机箱来执行所需的测试,而网络技术则允许在一个中心控制点来处理所有仪器。还有一个就是仪器共享问题。假设一个工作组中有若干个科学家.他们都需要用到位于指定地点的一个价格昂贵的仪器集。VXI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使得他们可以在各自的实验室使用这些仪器。

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过程:生产者将生产线上所有的测试点连接到指定服务器上,这台服务器上有一个Oracle数据库和所有结点需要的测试程序。这样,生产线上的操作者在扫描粘贴在传送带设备单元上的条形码并传送给服务器后,由它来选择合适的测试方案并通知相应的测试设备,并决定所要测量的部件和参数。操作者只需将设备单元安装到固定的机架上,按下按钮即可,测试结果会自动返回给服务器。

远程诊断

测试工程师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排除远在12000英里以外的设备故障,从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并降低维修费用。例如,我们在服务器上设置了设备诊断、校准和自检专家库,为位于吉隆坡的测试点分配一个IP地址,这样,远在美国圣大菲的测试工程师就可以通过测试点提供的信息来运行设备的诊断和校准程序,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通过专用软件才能进行。

在不远的将来,服务器将支持在一个测试点上运行多种传输协议。通过膝上型电脑,测试人员可以浏览各个测试点信息,并在相应测试设备上运行诊断系统。“热链接”(超级链接)技术允许访问驻留在第三方系统上的校正系统,测试点可直接下载而不需测试人员身临其境。展仪器功能

假设我们拥有一个Web页,一个拥有自己的http服务器和html页的仪器,将仪器的IP地址通过“热链接”技术同Web页连接起来。用鼠标点击热点“校准”就可以访问到校准Web页,它包含仪器的标准规范和校准程序。如果需要寻求仪器生产厂家的支持,第三方的超级链接可直接连接到提供此项服务的主页上。它可以自动将我们使用的软件或硬件升级到最新版本。

如果仪器在其内部有一个http服务器和Web页,那么就很容易得到厂家的技术支持,用户的操作也相应被简化。仪器的Web页应包含其基本的使用说明文档,同时为了帮助那些身体残疾的客户,这种在线帮助系统甚至还可以使用视频或音频校准功能。当然,它还应支持硬拷贝和打印功能。在这种结构中,仪器就不需要连接到GPIB总线或VXI机架上,而只需象协调其动作的PC一样,连接到局域网上即可。

创建一个解决方案

回过头我们再看一下上面提到的有关卫星的那个例子。惠普公司最初的解决方案是利用叠架式仪器。它采用一个支持VXI组织TCP/INST协议的局域网/GPIB总线转换器,即HPE2050来实现以上测试过程,这种系统通过HPE2050连接到局城网上,然后用GPIB母线和仪器连成一体。再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驻留有测试仪器控制程序的测试点工作站组建一个测试广域网,实现远程分布式测试。

基于VXI的解决方案是把HPE2050转换器连接到0槽控制器上,或把内嵌式控制器配置为一个支持TCP/INST协议的服务器,这样控制器通过端口就可以和局域网连接起来。TCP/INST协议是HP实验室的研究员在标准RPC机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一种局域网传输协议。随后,VXI组织将其接纳并作为分布式VISA的基础。采用此协议的HPVISA可通过HPE2050访问仪器或运行在服务器上并具有VXI、串口、GPIO接口的控制器,而所有这些只需知道HPE2050或控制器所属的域名或IP地址。

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组建分布式测试体系的可能性已经存在,特别是一些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它还达不到我们理想中的完美程度。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上数据的传输率低且不受控制,其结果是从远地通过不同路径在电话线上传输的数据包不会按照正确的顺序到达指定地点。这个瓶颈通常来自一些特殊的局域网,尤其是小公司组建的局域网。另外,在数据包横跨美国大陆时,一些不可靠的传输协议会导致70%左右的内容丢失,其结果使数据的传输变得更加缓慢。另外,工业标准变动过快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这些因素都影响到了分布式测试程序的正常运行。因为在一个分布式解决方案中包含计算机间的通讯进程,所以应用程序内存驻留数据在网上传输和在另一个计算机进程的内存中等待所需要的时间都会影响到测试结果。传输率不仅和机器本身的速度有关,也和局域网上所运行的协议有关。例如,理论上,以太网的传输速率可达到10Mbps,但如果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实际上它只能达到1Mbps甚至更低,远远低于一些数据采集方案的要求。

在一些数传速率要求不高的场合,可以考虑采用无钱解决方案,使远程地点不再需要传统的电话线才能通讯,从而降低费用。它只需要以下这些设备,如一台PC、所需的仪器系统、移动电话调制解调器和太阳能电池板就可以组建一个完整的、自包容的且价格低廉的监测站,使分布式测量得到广泛应用。

智能化体系

目前的分布式系统——包括远程主机和远程进程仍然采用一种主从式结构,它极大地限制了软件对另一端的控制能力。对于测试过程和测试参数的监测,必须在智能化前端机进行的系统,这种结构由于互联网的低数传速率和不可控制等因素的存在,使其无法得到应用。

增加前端机测试软件的功能,减少测试仪器到服务器的数据传输量也许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案要求仪器在不需要远程服务器干涉的情况下,本身就具有独立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比如,每台仪器拥有一个JAVA虚拟机,可以通过当前的Web协议下载JAVA进程。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RFID测试;典型应用;共性技术

中图分类号:TN711 文献标识码:A

RFID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各国都在积极开展RFID技术和设备的测试工作,为了从容地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政府和相关企业也应开展对RFID产业化中的测试理论、典型应用和共性技术的理论研究。

对RFID测试理论部分的研究,国内外研究的尚不多见,研究成果不多。随着RFID技术的日益成熟,应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学术界对RFID测试理论研究有了新的认识,目前学术界对RFID测试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国内外RFID测试中心的建立

金青松在RFID产品与系统测试研究[1]一文中对国外RFID测试中心进行了描述,由于巨大利益的驱使.Sun、IBM、UPS、Microsoft等IT和物流行业巨头已经重金投入对RFID的测试和解决方案的开发。

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目前正在进行多项RFID测试。UPS公司把RFID旧货运标签放在可重复使用的集装箱中,这些集装箱用来装运小型或形状不规则的货物,结果发现在不规则形状的包裹上使用RFID旧标签可以提高读取速率。RFID标签被放置在车辆上以测试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标签的工作情况如何以及在不同的车辆速度和阅读距离下.RFID获取信息的准确度如何。

IBM也在美国马里兰州兴建了RFID测试中心,并宜布这个测试中心可作为沃尔玛等各家厂商将RFID导入例行操作之前的测试场地。Sun则在整合了硬件、软件和服务后推出了多层的Sun EPC网络架构,并在全球各地部署了多个RFID测试中心。

随着RFID技术的成熟,RFID技术应用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挑战,我国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RFID测试中心,其中有中科院自动化所的RFID研究中心、上海复旦的Auto-ID中国实验室,国家RFID检测中心以及相关行业公司的演示中心等。

(1)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测试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RFID研究中心与北京中交国科物流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国家863计划支持下建立了国内首个部级RFID测试实验室,目的是在较为完善的实验条件和环境下测试RFID关键技术的多项可靠性指标,最终总结出可靠性测试的评测体系,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基本数据并引导研发方向。目前实验室已经以RFID技术在物流行业为出发点,首先建立了一个面向物流应用的测试环境,包括物流领域中智能仓库、商品配送、运输管理等多个模拟环境。

(2)Auto-ID中国实验室

上海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Auto-ID中国实验室建立了一个开放的RFID演示平台,可结合应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基础研究,为建立EPC国际标准和中国RFID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整个演示系统包括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业务场景所需的两个场所(制造商分销中心或发货仓、零售商分销中心或受货仓),每个场所具有一个通道和至少两个侧门,不同的样品将贴上RFID标签通过这个通道。通过评估RFID标签和侧门的工作性能和样品材料之间的干扰,为标准制订和产品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

(3)国家RFID检测中心

国家RFID检测中心是国家为RFID产业的健康发展和RFID应用的有序推进而建立的权威性的第三方检验机构,这也是完善我国RFID产业链的重要举措,将为我国RFID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起到积极的监督保障作用。中心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条件,如跟踪相关产品标准、检测方法、检测设备的技术人员;拥有固定的满足产品检验要求的实验室环境和设施;满足相关产品检验、符合标准要求的部分检测仪器设备。

2、RFID测试技术研究

沈剑 RFID在测试中的计算机仿真研究的硕士论文中[2]阐述了RFID测试可分为技术测试和应用测试并对技术测试和应用测试进行了分类。RFID技术测试主要测试RFID产品的性能、参数指标、可靠性等,包括硬件(各种RFID天线、RFID读写器、RFID标签、RFID打印机等等)和软件(RFID中间件、集成平台、信息系统等等)测试。RFID应用测试主要是指在不同的具体环境中应用所进行的测试,具体是指在接近实际应用环境的场景下,对RFID实施方案进行测试。

RFID应用测试一般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RFID应用中不同材质对电磁信号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

2.RFID应用流程与解决方案的测试验证;

3.RFID设备部署方案的测试验证;

4.RFID系统架构的测试验证;

5.参数可控、可模拟现场物理应用的测试平台;

6.RFID与无线网络技术的跨网组网测试。

3、国家863项目RFID测试理论研究

本文以国家863项目《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06AA04A105)的RFID测试理论研究为基础,在综合国内外RFID测试中心和测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开展了RFID测试理论研究。本研究的重点放在交通行业和物流行业的RFID应用测试上,将RFID应用技术演示平台和测试技术研究集中在交通和物流行业。

交通,物流行业RFID解决方案测试

通过研究仓储系统,车辆管理系统业务流程中RFID应用的特点,按照关键作业点将仓储系统,车辆管理系统进行场景划分,对每一个场景提出测试方法和测试指标,在场景测试的基础上进行流程级别的测试。达到测试交通行业RFID 应用解决方案的目的。

交通、物流行业中RFID相关设备性能测试

由于交通行业的业务特点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RFID相关设备的性能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变化,选择具有适应性强的设备和标签具有实际的意义。为此开展了环境耐受性测试,通过模拟不同气候下设备的使用性能来测试设备的适用性。

通过分析仓储系统和车辆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比较使用RFID技术前后业务流程的变化,建立起演示系统,在演示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测试系统的开发。[3][4]

4、结束语

我国RFID测试理论研究尤其是结合具体应用环境的测试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研究水平不高,研究深度不够等诸多问题。国家863项目《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06AA04A105)的RFID测试理论研究为RFID测试理论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必将推动RFID测试理论研究向前发展。

基金项目:

国家863项目《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项目编号:2006AA04A105)

参考文献:

[1] 金青松RFID产品与系统测试研究【J】解决方案 2006,(3)P1-2 .

[2] 沈剑 RFID测试中的计算机仿真研究【D】2007(12)P6

[3] 唐辉等《面向典型应用的RFID测试方法研究及系统开发》【R】2007:P 6-21.

[4] 张同亮RFID应用测试863项目建设方案讨论稿【R】2009(11):P1-8.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犯罪;主观方面;测谎技术;测谎结论

一、测谎技术的涵义

测谎技术,即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学名CPS(Computerized Polygraph System)多道心理测试技术,是专门技术人员按照一定规则,借助一定仪器测量被测试人在回答规定问题过程中各项生理参量(如血压、脉搏、呼吸等)的变化,通过设备定量分析确定被测试人当时的心理状态,进而判断其在回答某一涉案问题时是否说谎的鉴别活动。

我们认为,一个人的内在人格是可测的,所谓人格是学者们用以描述和解释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的概念。测谎的科学依据就在于心理刺激与生理反应的伴生关系。经科学研究表明,人在说谎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引发一系列诸如心跳加速、血压不稳、呼吸急促、语调紧张等异常生理反应。它们只受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制约,而不受大脑皮层意识控制。

二、测谎结论的地位

关于测谎结论的证据能力,1999年9月1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指出,“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鉴定结论不同,不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种类。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

测谎结论并不绝对可靠,其准确程度与测试人资质、被测试人个人情况、测试时间地点等都有莫大关系,因此测谎结论不得直接用以证明案件事实,只能以辅助证据的形式出现,帮助审查证据的可靠性。

三、对案件主观方面的辅助判断

当前犯罪形势严峻,国内制造、贩卖手段不断翻新,边境走私、运输状况日益猖獗,对此若不采取新的方法提高办案效率,就很难有效遏制愈演愈烈的犯罪态势,对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增长及文化发展造成威胁,危及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将测谎技术运用于查明犯罪主观要件的问题上其前景广阔。

案件中经常出现行为人否认明知行为对象是的情况,利用测谎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认定行为人主观心理情况,为甄别嫌疑人供述的可靠程度、确定或排除嫌疑人提供参考,通过测谎获得的相关线索很可能成为案件的突破口,据此为办案人员查获更多证据,以便形成完整的证据链作出贡献。[4]

以上,在案件主观方面认定过程中使用测谎技术,具有其可行性与必要性,利用此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那些实践中棘手的主观明知认定难问题,对实际工作的展开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该项技术的具体规则制度建设正在完善,司法部研制的《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已于2000年上半年正式出台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四、具体测试方法

(一)紧张峰测试法(The Peak of Tension)

测试人在某一范围内设定一系列问题,将想要获知的、有关案件某个情节的关键问题混入其中,若被测试人确实知道,那么当被问及此目标问题时,便会出现一个心理压力高峰。

(二)犯罪情景测试法(Guilty Knowledge Technique)

使用前提是有关犯罪事实或情节已被测试人掌握,且除了犯罪人也知道外一般人无法了解。在此基础上测试被测试人是否知道此事,进而确定嫌犯或排除无辜。

(三)准绳问题测试法(Control Question Test)

准绳问题,即测试人已知的,涉及被测试人切身且与测试想要获知的内容无关的问题。基本假设认为,面对不同问题,知道的人会产生感情上的刺激,诱绪波动。清白的人对准绳问题的关注更多,相反犯罪人则对与案情相关的目标问题反应更大。两相对比,从而判断其是否有可能为作案人。

五、结语

我国目前将测谎技术主要应用于辅助侦查环节,作为一种获取案件信息的手段,它只是做到尽力还原行为人主观心理,并不具有100%的准确率,因此仅靠测谎结论并不足以将犯罪嫌疑人确认为犯罪人。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它对案件主观方面的认定有所裨益,从这一点上来说,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武伯欣.中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理论论纲[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3,(2).

[2] 刘立霞.从许霆案和刘涌案看人格与人身危险性[J].河北法学,2009,(2).

[3] 王真瑱.测谎结论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J].法制与经济,2009,(7).

[4] 温新,张占伟,王宁.浅析测谎技术在犯罪案件侦查中的运用[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5] 刘立霞,路海霞,尹璐.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60.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技要侦查力”的口号,希望将一些技术手段引入侦破案件中,全国更是有一些检察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从世界各国的刑事侦查手段来看,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技术手段的使用要对当事人公开,甚至需要事先征得其同意,比如进行心理测试检查;二是技术手段的运用在一定范围内秘密进行,比如采用电话监听、电子监控、秘密拍照或者录象等。对于检察机关来说,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破过程中,侦查人员所面对的嫌疑人一般是素质较高、隐藏较深的官员,而职务犯罪案件比如受贿案件的犯罪情节大多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取证难、突破难,比较上述技术手段,相对而言,采用心理测试技术对付这类案件较为有利。本文拟对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中,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疑难案件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心理测试技术的概念及用于侦破案件的科学依据

所谓心理测试技术,是指具有心理测试资格或者技术的专门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规则,运用多道心理测试仪设备记录测慌对象在回答其所设置的问题的过程中某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并通过分析多道心理测试仪设备所记录的图谱,对被测对象在回答问题时是否说谎作出判断的活动。其间,利用的一个重要工具“多道心理测试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测慌仪”,英文名叫“ploygraph”,又名“多项记录仪”,是一种记录多项生理反应的仪器,它可以在犯罪调查中用来协助侦讯,了解受询问对象的心理状况,从而判断其是否涉及刑案。真正的嫌疑人此时大都会否认涉案而说谎,所以俗称“测慌”,“测慌”不是测“谎言”本身,而是测心理所受刺激引起的生理参量的变化。

将心理测试技术引入刑事犯罪案件的侦查和审讯中,依据的是心理学的理论,每个人在经历了某个特殊事件后,都会毫无例外地在心理上留下无法磨灭的印记。作案人在作案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里会无法克制地反复重现作案时的各种情景,琢磨自己可能留下的痕迹。每当别人提及发案现场的一些细节时,作案人心理上的这种烙印就会因受到震撼而通过呼吸、脉搏和皮肤等各种生物反映暴露出来,这种细微的反应被测试仪记录下来,汇集形成或知情或参与或无辜的结论。

二、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案件的价值判断及取向

正如美国司法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言:“那些有眼能看,有耳能听的人相信,没有任何人能够保守一个秘密。即使他的嘴保持沉默,他的指尖却在喋喋不休,背叛从每一个毛孔缓缓流出。”

心理测试技术的判断准确率虽然没有达到100%,但是它的作用是明显的,足以威慑一部分人。在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中,心理

测试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功能:

一是认定和排除犯罪嫌疑,指明侦查方向。在侦查工作前期,侦查人员根据初查的情况,掌握了一定的犯罪事实,发现了一个或者若干个嫌疑对象,但没有确凿的证据认定真正的犯罪分子。我们通常只能进行正面审查,以排除或者肯定犯罪嫌疑。但作案者和无辜者都会极力辩解,否认犯罪,其辩解可能一时间难以查证,让侦查人员陷入“扑簌迷离,难辨雄雌”的境界。这时,如果使用心理测试技术,就能迅速排除无辜嫌疑人,筛选出重点嫌疑对象,然后围绕重点对象开展侦讯工作,可以事半功倍,大大提高破案效率。比如说有个单位有一笔巨款被贪污了,相关的帐册、手续都被销毁了,而几个经手、管理的人员都有作案的可能,这时候运用心理测试就能很快打开缺口,确定侦破方向。

二是审查判断证据,加固现有证据体系的可信度,有助于深挖犯罪。特别是在侦查受贿案件时,我们经常能遇到嫌疑人的口供与证人证言在受贿的数额、情节等方面表述不一致,存在分歧和矛盾,或者是对同一事实的陈述截然相反,证人说送了,嫌疑人则根本否认,而受贿过程往往是在“一对一”的情况下发生的,既找不到第三者证明,又取不到其他旁证,孰是孰非,很难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借助心理测试技术,如果测试结果表明嫌疑人在说谎,就可以印证支持证人证言的可信度,增强侦查人员审讯突破的信心。 对于有证据显示涉嫌多笔受贿事实的嫌疑人,借助心理测试还可以为深挖犯罪提供审讯方向。心理测试技术不失为是审查判断证据的一个新的途径。

三是有效利用心理测试,深挖窝案串案。在查处涉及多人次多事件的举报信时,对已经被立案侦查的嫌疑人进行涉及其他人员犯罪情况的心理测试,可以据此帮助侦查人员判断是否存在窝案串案,有利于对窝案串案的查办。

心理测试技术在辅助侦查、判断案情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我国目前的立法情况来看,测试结论尚不能直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类法定证据并不包括心理测试结论。最高人民检察院1999年9月10日在《关于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能否作为诉讼证据使用问题的批复》中也明确指出:人民检察院办理案件,可以使用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帮助审查、判断证据,但不能将cps多道心理测试鉴定结论作为证据使用。原因主要在于心理测试技术在我国的研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该技术本身还存在不完善性以及它的结论的准确率并不尽善尽美,将它纳入我国刑事诉讼证据体系的时机尚未成熟。即使在世界上已经广泛运用心理测试技术的五十多个国家中也只有罗马尼亚一个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确认测试结果可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美国有35个州允许测试结果作为法庭的辅助证据,但要严格符合美国证据法的要求,必须在庭审中进行质证或由举证者提供旁证,否则法官不予采信。可见,心理测试的结论不可能做到100%的准确,只要有1%“误判”的可能,就会导致司法不公的存在,将心理测试结果作为证据引入司法程序还需要一段路程。从心理测试技术的原理本身来说,它所能测出的仅仅是被测对象是不是在说谎,并不能测出真实的事实,真实的犯罪事实仍然需要侦查人员艰苦细致的获取其他证据来证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心理测试技术在价值取向上只能定位于侦破案件的辅助手段和审查判断案情的有效工具。

三、运用心理测试技术侦破案件的要求

既然心理测试技术有着如此有效的功能,是不是在实践中对每一个案件对每一个相关人员都能运用?尽管我国对心理测试技术的研究已经有10多年历史了,对此相关问题并没有具体的规定,但从国外的一些理论和实践情况来分析,心理测试技术不能代替侦查和讯问,它的运用在测试主体、测试客体以及测试程序等方面应该有严格的规定,否则就有被滥用的可能。

(一)测试主体要求

(二)测试客体要求

对于测试客体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必须是与案件有关的人员,比如嫌疑人、举报人、相关证人等;二是必须排除测试客体不是不适合人员,比如精神智力不健全、情绪不稳定、身体状况不佳的人员。相关资料显示,下列人员属于不适合人员:生理精神有缺陷或者智商低下的;患有严重疾病和受伤的;饮酒的;过度饥饿的;测前服用过诸如麻醉、镇定等药物的;受刺激惊吓过度紧张的;受过特殊训练或者有特异功能的等等。

(三)测试程序要求

程序的严格性、公正性与测试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测试技术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测前准备阶段。主要要完成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履行必要的手续。测试技术必须在征得被测试人员的书面同意

、签署相关文件后才能进行;第二,进行测前交流。这是整个测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受测试者在测试过程中能否出现应有的反应,取决于他在测试前是否处于测慌所需要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是需要通过测前的交流来引导和调控的。测前交流首先要询问被测试人员是否已经同意进行测试并履行相关的手续,然后告知被测试人员测试人的姓名、测试的目的、测试的实质,特别要强调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以及测试仪器的“一贯准确性”,从而对其产生威慑作用,以消除其侥幸心理,同时还要通过交谈了解被测试者的个性、诚信度、生活习性、语言特点、心理动态和社会经历,以便最后拟订完善的测试方案;第三,拟订测试问题。根据了解到的案件的客观情况以及被测试人员的个人情况,测试的问题主要有三类:与调查事件无关的中性问题,与调查事件有关的问题,与调查事件没有直接关系但被测人员肯定要说谎的问题。

二是测试阶段。为了避免各种因素的干扰,测试必须在封闭安静的场合进行,除了测试人员和被测试人员以外,其他人员特别是侦讯人员不得在场,对于未成年的被测人员应当允许其近亲属在场以稳定其情绪。

三是对图谱的分析评判阶段。主要是根据图谱分析得出被测人员是否在说谎的结论,重要的一点是对于记载测试结论的文件应该由被测人员署名。

测试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虚拟技术;测控技术;网络研究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203

1 引言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模拟测试,在新时代的今天,运用虚拟技术方法,充分运用资源以减少资源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结合互联网与虚拟技术的配合,对测控技术进行测试,从而将用户之间的信息进行整合与运用,能够更好提高测控技术的研究效;并且互联网技术的特点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对系统测试更加的方便,能尽快满足系统的测试要求,获得测试的结果。现代虚拟技术正是基于互联网的前提下,对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发展方向不断转变为分散和远程的特点,测试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彩。在现代虚拟技术的基础上,对测控技术的应用研究是本课题的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设计和研究,从而寻求能够有利于测控系统的方法,寻求有利于测控技术在现代虚拟技术的创新之处。

2 现代测控技术概述

在现代测控技术的研究中,计算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源于计算机在测量和控制方面的优势,以及它能够准确的对现代测控技术进行有效的计算。计算机的应用对现代测控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全方位实现测量和计算,形成数据信息的共享,推动着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1]。

2.1 测控技术现状介绍

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呈现着快速发展的态势,不断的应用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当前,现代测控技术是一套综合的系统,包含测量与控制,智能化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动管理。不过我国的技术发展水平还比不上其他先进的国家,测控技术水平的发展状态也没有其他国家优秀,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自我创新,尽快提升测控技,形成独特的研究体系。

2.2 测控技术背景与发展方向

测控技术的发展需要互联网技术等一系列科学技术的支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的发展将会向着多元化方向。使用者可以自由的学习和运用测控技术,对工作的内容有效的了解,如此能够更好的把握测控技术,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未来测控技术除了向多元化发展,还会更多的开放用户,不断的融入市场。当前,科学技术的引入是现代测控技术发展的一大支持,它极大的促进了测控技术的发展,这一点上文也有所提及。信息技术的不断丰富,使得测控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现代测控技术朝着智能化发展,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现代虚拟技术)的发展,它将是现代测控技术的保障。

3 虚拟技术下现代测控技术设计

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求,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也慢慢步向远程化,所谓远程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这一有利优势。测试技术系统主要包含虚拟技术、数据信息的远程采集以及通信三个方面的网络化测试,在现场将虚拟的测试设备与网络连接在一起,通过互联网使用者能够通过浏览器对其进行操作,从而能够远程控制现场,进行数据信息的远程采集和通信。虚拟测试系统主要有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服务器以及虚拟仪器和数据库进行现场测试,将数据库和服务器以及监控管理组成服务器单元进行数据收集,不同的用户共同组成客户,图1是虚拟测试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测试设备与数据库共同组成了现场测试服务器,每一个测试设备都是独力的,并且数量很多,它是测试的数据来源;现场测试服务器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收集,以及进行数据的传输,对使用者的测试和运用的用处很大;并且它与客户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对测试结果进行汇总[2]。通常若干台电脑组成服务器端,它是测试系统的主体,不仅将使用者与数据库之间的信息进行有效的交流,还对现场测试服务器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并对使用者进行管理和维护,从而保障测试的正常运行;并且服务器端存有大量的数据库,用于对使用者信息进行比对,更好的对测试系统进行分析,以此不断完善测试系统。

4 虚拟技术在现代测控技术的运用

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更加的便捷了现代测控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也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它广泛的运用在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生产全球化,往往需要通过虚拟技术在地球的一端对另一端的产品进行测试和分析,在生产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也提高了测试效率[3]。不仅如此,现代测控技术的运用不论对工作或是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以后对测控技术运用会更加的广泛,也更加的频繁。

测控技术的运用在军事国防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通过远程对各项武器装备进行有效的检测,能够快速有效的对武器装备进行保养和维护,这对国家安全有重要的作用;在航天飞行的测控,对航天仪器进行有效的测量,从而获得最新的数据信息,实时保障航天英雄的安全;运用现代测控技术,实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状况,从而有效提高生产产量。而现代虚拟技术对测控技术的极大提升,不论是以上哪方面,都可以先进行虚拟技术的模拟,从而有效的把握测控进度,这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保障安全,提高效率。

5 结论

本文在现代虚拟技术的基础上对测控技术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对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背景进行相应的介绍,并以此验证现代虚拟技术对测控技术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现代虚拟技术的运用离不开它,同时也间接推动了测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课题中,对虚拟技术的框架进行简单的设计,它存在于互网并运用互联网的多元化和智能化对现代测控技术进行有效的交流和研究,其所表达的优势尤为明显并在文末做出介绍。

参考文献:

[1] Han Y, Gao Q, Li X.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odern Power System Based on Automatic Control Technology[C]//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201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