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标准化;质量管理;农产品;品牌建设

1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与食品安全概述

对于任何产品而言,质量标准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技术依据。同时,质量标准在产品生产、加工、检验、定价等环节中,具有导向性作用,是一种潜在性的规范与准则[1]。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产品的支持。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技术体系日渐成熟的背景下,农产品生产已经从传统模式过渡到了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大规模、集约化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保证其质量达到要求,就必须形成一套质量标准,并以质量标准对生产行为进行引导及约束,实现标准化、规范化生产,这样才能得到质量可靠的农产品。农产品质量标准化还关乎到食品安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使用不可避免。但是,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或个体生产户在农药使用过程中未按规范操作,存在滥用、乱用的情况,导致农药残留[2]。这不仅会影响到农产品本身的质量,还会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所以,要通过建立相关的质量标准,对农产品品质进行合理的评价。这种标准也是门槛,为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对于无法达到标准的产品,严禁其流入市场,这样就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市场秩序,保证食品安全,为老百姓安全健康饮食提供保障。

2实现标准化管理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保障

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的象征,它体现了农产品的特异性。或者说,农产品品牌是农产品的标签。这个标签是农产品企业的重要无形资产,也是消费者的一种信任,更是不同竞争者的竞争手段。通过创建农产品品牌,有利于提升农产品质量,并促使农产品企业实现自我监督。同时,农产品品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劣质产品流入市场,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在农产品品牌建设过程中,离不开标准化管理的支持[3]。(1)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建设是促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基础。推行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也就意味着能够不断提升农产品品质。换句话说,质量标准化为品牌成长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动力。正是由于质量标准的约束,才能够实现农产品各环节生产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为产品质量注入了重要的基因。(2)农产品品牌口碑的累积,关键在于质量诚信与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任何品牌农产品而言,品牌就是它的标签与招牌。品牌的发展及消费者的认可,是建立在质量基础上的。创建农产品品牌,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农产品能够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关注度。同时,一个品牌口碑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累积。正是由于产品质量的可靠,才让品牌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才能逐渐积累品牌的口碑。换句话说,质量是造就品牌口碑的基石。如果一个品牌丧失了质量基础,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品牌效应,甚至会给品牌本身带来负面效应,其产品也就无法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将标准化质量管理与品牌联系起来,能够让产品始终维持稳定的质量水平,有利于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促进农产品品牌的重塑及升华[4]。(3)农产品品牌本身就是质量标准的累积。创建一个农产品品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经过市场及消费者的重重考验,才能沉淀下来。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提升产品质量,才能为产品品牌注入活力,使其逐渐产生品牌效应。对于农产品企业而言,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虽然品牌具备了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但也具有较大的风险。实现标准化质量管理,正是消除品牌风险的重要途径。根据市场动态及发展变化,不断优化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质量门槛,保证产品质量达到市场要求,才能让产品扎根于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

3加强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的相关建议

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标准化质量管理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打造出一个受市场及广大消费者认可的品牌,就必须要求农产品企业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管理。

3.1深化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意识

在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相关意识,意识决定行为。在农产品品牌开发过程中,要制定一系列质量标准,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将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均纳入标准化轨道。同时,要制定相关技术规程及配套细则,保证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可操作性。在相关标准制定过程中,要融入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保证消费者的健康及安全。同时,还要加强标准化质量管理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媒介途径,如传统纸媒、电视、广播或新兴网络等,加大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宣传力度,从而形成农产品标准化的氛围,进一步促进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5]。在这种氛围下,广大农户及农产品企业应进一步约束自身的生产行为,不断提升产品质量。

3.2以质量标准为中心促进品牌建设

相关部门要完善农业质量标准的修订,包括产品品质标准、食品安全标准、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各类标准、生产工艺标准、产品加工标准等。逐渐形成一个健全、完善、可靠的质量标准体系,促使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为产品品牌成长提供动力。同时,质量标准建设还应遵循系统化原则。在相关标准制定和策划过程中,要以整体效果为目标,对所有的产品质量因素进行综合性处理,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内容要尽可能具体,使标准化质量管理具有可操作性。

3.3加强相关政策扶持

要全面落实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还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农产品标准化质量管理并不仅对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要求,还关乎到农产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要继续加强法制建设,并加大执法力度,对假冒、劣质产品予以严厉打击,为农产品企业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品牌产品企业的合法权益。要鼓励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通过政府引导,打造出一批龙头示范企业,为整个行业树立标杆,以此来推广标准化质量管理。

4结语

无论是农产品品牌建设,还是农产品企业的发展,都应重视标准化质量管理。通过实现标准化质量管理,促进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以此来积累品牌口碑,赢得市场及消费者的认可,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

作者:舒欣婷 陈燕 胡盛红 单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

参考文献

[1]李里特.农产品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基础.标准科学,2009,(01):18~21

[2]崔宏伟,冯伟田,王立冬.黄河三角洲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经营及对策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0,(04):165~167

[3]周传宝,薛德刚,陈德元.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原因及解决路径.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0):46~47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旅游产品特性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目前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问题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理论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网络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交通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顾客对服务的期望与企业对这些期望的诠释存在差异旅游管理研究表明,旅游活动包含许多相互管理的行为,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是让旅游者到来之后所感受到的比其预期的要好,这样不但使旅游者达到消费满意,还会向家人及朋友推荐,从而扩大企业的正面形象传播。

顾客和企业对服务质量的认知之间存在差异由于企业对顾客偏好的重视程度不同,一些企业容易将少数顾客的要求或偏好看作是大多数人的需求,从而出现判断错误,可能会使用不合适的设备,雇佣不合适的人员等,最终导致企业提供的服务无法满足顾客期望。

企业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与顾客期望存在差距虽然企业准确理解了顾客需求,但在制定服务质量标准时,管理人员可能认为企业无法提供或不应当完全提供顾客所需服务;或者企业领导人会以其他方面为重点,去掉所谓多余的服务环节来提高服务效率等,导致企业未选择正确的服务设计和标准,无法满足顾客需求。

企业提供的服务未能达到其制定的服务质量标准企业正确理解顾客需求,并制定了相应的详细服务标准,但在服务过程中,一线人员因工作乏味或缺乏良好的奖惩机制不愿完全按照服务标准为顾客提供服务,或者因其能力所限不能完全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如何给顾客提供满意服务,出现“角色模糊”或者“角色不明确”。

企业的对外宣传与提供的实际服务内容不符企业在进行促销过程中,经常采用多种宣传方式和技巧,以期美化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知名度,有时是企业为开拓市场而做出的服务过度承诺,实际却无法做到,使顾客对企业的服务质量产生怀疑和不信任感,从而转向其它竞争企业。

旅游产品满足顾客需求特质

对于旅游产品来讲,由于很多旅游产品供应商同时面向一般消费者和旅游者,具有多重运营目标,所以旅游产品比一般服务产品提供的内容宽泛,服务内容和范围也会根据不同要求和不同价格确定不同等级。随着旅游市场日趋成熟,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越来越熟悉,消费经验日益丰富,消费预期相应提高,促使旅游企业一方面加速设施设备,一方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来自消费者协会组织和媒体等第三方机构对旅游企业包括景点、住宿、交通等在内的服务质量监督,也相应提高对旅游业产品质量的要求程度。因此,旅游产品供应商需要面临新的挑战,不断推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产品。

旅游企业质量改进方案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业产业规模达到相当水平,旅游产品供给基本满足游客需求,已走过了数量急速扩张阶段,逐渐步入提升质量的成熟阶段,因此注重旅游产品质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质量标准和质量监督法规,敦促旅游企业注重产品服务质量,但是在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服务质量标准较难把握,服务质量波动较大,消费者对此投诉颇多,主要集中在宾馆、饭店和景点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服务不到位等方面,一些星级饭店尽管在硬件设施方面满足了顾客需求,但是在软环境方面却远远不够,例如酒店服务员在楼道内大声喧哗、马桶滴水等行为虽属小事,在日常管理中也常被忽略,大大影响了客人对酒店服务的整体印象,甚至会影响到对整个旅游过程的评价。因此旅游企业应注重顾客评价质量的软标准,并积极推进标准化运营体系。

软标准建立在消费者意见或建议的基础上,依据顾客评价作为判断标准,通过顾客与员工或其它人进行专门交谈收集确切信息,为企业满足顾客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信息反馈。但在实践中,由于实施成本过高,企业往往将软标准硬化,实行全面质量管理(TotalQualityManagement)。具体内容包括:能够在任何时间与顾客保持接触;能够对顾客的各种要求做出实时反应;具有弹性保障系统和人员以满足顾客的实时要求;创造和顾客的双边对话机制。

目前,许多旅游企业已经根据这一管理体系以及行业自身特点,逐步改善旅游产品质量。例如,景点、饭店、旅行社、航空公司等部门采纳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先进技术,不断改善客房预订系统和票务系统以提高服务质量,广泛运用互联网搜取游客信息,从而改进服务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质量能在不同地区、不同时间达到相对一致的水准,消费者对所接受的服务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价的需求日益迫切,建立并推行服务标准体系成为旅游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所谓服务标准化,是企业为使服务达到最佳效果而制定的可重复使用的统一规程和标准,从而使服务这一软指标实现规范化和程序化。目前在旅游业中,一些国际大集团已实现了全球化经营管理,通过特定名称、企业信誉保证达到一定的服务水准,将业务拓展到世界各国,如凯悦、希尔顿、莱麦丹等酒店集团。

对于旅游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而言,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服务标准体系,应由三个子体系组成,即工作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标准体系。旅游企业作为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的行业,企业通过与游客在履行服务过程中的接触活动来展现质量,供应方以提供服务为主,服务工作即为其产品。因此,服务标准体系以服务工作标准为主体,涵盖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具体来讲,服务工作标准包含三个要素:服务标准,亦即服务所要达到的质量效果;服务工作规程,即为达到服务标准,在服务过程所应履行的操作程序;服务物质条件,即提供服务时所使用的物质标准。在服务标准体系中,技术标准主要指提供服务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等标准,管理标准则是为确保服务工作标准的全面实施所提供的一系列管理保障,包括履行管理(含监督与考核)必备的组织机构、人员、规划、信息资料、教育培训、后勤保障及信息化管理手段等。

在企业外部,对旅游产品质量的评价和监督一般采取体系认证制度,主要对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效果和企业排名进行认证,对不同企业的同一服务项目依据服务的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等特征制定统一质量标准。这些不同性质的服务采取不同方式的体系认证,例如饭店星评、景区等级评定采取的评价方法是认证形式与IS09000族体系认证两种体系。此外,旅游业还应当吸取国外同行业经验,通过行业协会等中介结构建立并发展自身的认证体系。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质量代表着一种品质和效应,从商业角度看,对于质量的优化控制和管理已成为一种管理态度和管理意识,质量上的“零缺陷”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质量管理哲学[1]。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内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教育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其目的是培养适应新形势下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毕业论文(设计)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三大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深入研究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可以有意识、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并使之在写作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领悟研究方法,锻炼科研能力。国家教育部办公厅曾明文指出,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高校部分领导、教师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不够重视,有人还认为应该取消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管理过程不规范、不严格,缺乏一套完整的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导致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问题凸显,质量呈现下滑的趋势。因此,探索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高的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企业质量管理理论引入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中,探索寻求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教学思路,以适应外部需求多元化的社会环境,成为本科应用型人才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的目的所在。

一、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由美国管理专家米兰·菲根鲍姆首先提出的,是基于传统的质量管理办法和程序逐渐发展完善而成的一种有效的现代质量管理新观念和新模式。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质量是顾客对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感知的优良程度”;质量评价的主体是“顾客”;“企业依存于‘顾客’”,企业管理的重要外在功能是向“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周到的服务;通过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等资源,本文由收集整理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能够使企业和社会均受益,从而保证企业获得成功与持续发展[2]。

质量管理的过程是目标实施建立的过程,不仅是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一种管理方式,而且是意味着一种从上到下的系统结构:质量管理过程是与质量目标相挂钩的,并且关注生产领域质量的结果;质量管理是对产品质量价值长时间的追加过程;质量管理赋予高层领导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确定权,同时提供培训;质量管理过程包括对于实际中产品的反馈及其信息收集,以改进目前的管理水平;质量管理过程强调顾客满意度;质量管理的过程建立在活动组织、产品、服务和文化全方位视野之上[3]。

作为一种组织战略,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被世界各行各业推崇,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广泛引入这一理论。它的核心观点有两个:顾客导向和持续改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标准是让顾客满意。顾客分为外部和内部两种。前者包括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外部接受产品或服务的组织和个人,而按照“下一道工序就是顾客”的原则,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在学校内部依次接受产品或服务的部门和人员都是内部顾客,其中学生是最重要的[4]。

二、普通本科院校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必要性

面临市场竞争和挑战,普通本科院校必然要遵循“优胜劣汰”的法则,“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围绕“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1]: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做”,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做”和各部分有效协调、提高质量的“做”。这一理论贯穿于教学系统中的所有活动,涉及到学校中的全体参与人员,并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始终,最终目标是实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5]。普通本科院校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整体调控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和环节以保证教学质量的管理过程。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中,质量管理目的是培养具有科研意识、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产品”,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内大环境中的具体要求,实现高校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因此,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全面质量管理,依托一个有效的领导团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毕业论文(设计)过程进行有效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对于不同阶段的质量或教学效果进行反馈,确保最终“产品”的质量,实现高校质量和效益最优化非常有必要的。

三、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牌;质量形态;质量层次;质量规律管理理论;品牌的本质;质量信息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 3)01-0170-02

一、引言

对于品牌的本质,目前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献介绍了质量规律和全新的质量管理理论。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品牌本质,介绍建设品牌的方式。

二、品牌的本质

D.奥格威(David Ogil1v)r)(1955)定义:“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它是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网络的兀形组合。”O&M(奥美)广告公司的定义:“品牌是一个商品透过消费者生活中的认知、体验、信任及感情,挣到一席之地后所建立的关系。”强调:品牌是与消费者的一种关系。通用中国董事长墨斐说,消费者购买品牌产品,实际购买的是品牌所代表、创造、传递的价值。

这些品牌定义虽然杂乱,但是有共同之处:都承认品牌是包括产品质量、企业的特点和消费者的共鸣效应的综合特性。都承认品牌是在产品和服务之上还有消费者的正面质量信息、质量意识的共鸣和附加价值(“附加”是相对于产品和服务而言的),也都承认品牌的基础是组织的文化,品牌的核心是产品和服务的技术质量。可以说,品牌是产品的技术质量和服务+企业背景+消费者的正面意识共鸣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或特性),其核心是长期稳定和不断提高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消费者的共鸣”属于组成品牌的非物质性质量因子,它是由质量信息的广泛传播导致的,包括令消费者产生愉悦的感觉、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令消费者具有安全感、使消费者得到超值享受等特性。这种共鸣具有相互感染性。

品牌是与消费群人性因素及社会因素相关的一种超越单纯产品功能利益层面的心理联系。品牌的功利性目的为:取得目标消费群的深度认同和忠诚购买。品牌的非功利性目的为: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统一体,满足社会的需要。虽然生产经营活动甚至社会生活与公共管理活动形式,从供给与消费、主导与协同、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角度来看,品牌发端于主导一方,确认于协同一方,品牌的实质就是主导一方发现与满足协同一方期望的超常能力。满足需要的能力正是质量所具有的。就是说,品牌是一组事物,这组事物具有“以合理要求为参照的一组固有特性和功能”,它能满足消费者的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所以品牌属于质量的范畴,是质量价值的积累效果。但是,组成品牌这种质量的质量因子中技术质量是高水平的,意识形态领域的质量因子所占的比例又比较高。所以,品牌是高级质量形态和高层次的质量。

图片说明:“受用者”是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接受产品和服务的人和物。汽车实体和该公司的服务是该品牌的技术质量。质量信息、组织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意识反映等是组成品牌的高级质量因子。技术质量与它的附加物(图中方框内的事物)组成了新的质量实体――品牌――高层次质量。品牌的部分价值是它的受用者赋予的。

三、质量规律管理理论对品牌创造方法的影响

既然品牌属于质量的范畴,那么,它的形成、发展和产生的效果必然符合质量规律。品牌建设工作的理论基础、出发点和基本线索就应该是探索“质量规律和顺应质量规律的方法”。孕育和维护一个品牌除了必须探索质量规律和顺应质量规律的方法以外,还应围绕探索质量规律和顺应质量规律的方法开展下列工作。

1.稳定、改进和提高技术质量,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

质量管理理论认为技术质量是企业创立名牌的关键和核心,是使顾客产生信任感、安全感、追随度和正面共鸣的最直接原因,是品牌大厦的基本构架(骨架)。为什么顾客青睐名牌,甚至不惜以高价购买?首先是因为名牌体现出了质量优势(低风险和超价值),其次才是信息优势和心理优势。没有高品质,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名牌。所以“技术质量管理工作”是创立品牌的核心工作。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应达到一定的水平(例如,高于平均水平1.5)才能孕育出知名品牌。服务是组成品牌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创造品牌,一定要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上下工夫。要拿出“利他精神”来切实为目标消费者服务。

2.加强内部管理,做到人尽其才

社会质量管理理论认为品牌的本质是高层次质量,而管理的本质是顺应质量规律。既然品牌是质量,那么,品牌的创立(或生长或维持)必刎顺应质量规律。品牌的成功是优秀的、杰出的管理的结果。品牌缔造者必须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使自己更好地顺应质量规律。组织的管理首先是人才的管理。组织的最高领导者的品质(或素质)低于一定的程度,不能创造出知名品牌。选择一个或数个最优秀的人作为高层领导,高层领导者以下的人做到人尽其才,是顺应质量规律的方法(即质量管理方案)中最重要的一条。

3.将组织的精神风貌和理念融入产品和服务之中

企业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和根基。品牌文化就是指文化特质在品牌中的沉积,是指创造和维护品牌的活动中的一切文化现象。企业文化是融入到了品牌这一高层次质量之中的内部人文环境。品牌本身也属于文化价值的范畴,是社会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统一,是现代社会的消费心理与文化价值取向的结合。品牌体现了企业的鲜明的文化气质和内外文化的关联,也体现了品牌的独特“煽情”作用和“诱导”作用。文化支撑着品牌的丰富内涵,品牌展示着其代表的独特文化魅力,文化内涵给予品牌的充实,常使品牌充满生机,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人们在享受产品的技术质量的同时还享受着企业文化。过于功利的理念不能被目标消费者接收和认同。所以品牌中蕴含的文化中一定要有足够强烈的“人文精神”、“人本精神”、“利他精神”和“双赢理念”。

4.突出美感和个性特征

品牌的形象是指企业或其某个品牌在市场上、社会公众心中所表现了出的个性特征,它体现公众特别是顾客对品牌的评价与认知。品牌形象是品牌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如外形、包装、性能、内涵、服务方式和态度等),反映了品牌实力与品牌实质。“品牌形象”是消费者对产品“一听钟情”、“一见钟情”和“一用钟情”的门坎之一。品牌形象由顾客评价,使之成为赢得顾客忠诚的重要途径。质量规律管理理论认为,品牌的形象是高级质量形态。这就将品牌形象建设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建设和维护高级质量形态。

5.持续创新,全方位开发

品牌创立之后并非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它的环境、市场和目标消费群不是不变的。品牌这种高级质量形态同时与意识形态领域的事物(精神文明和社会文化等)和物质世界有关,而且两种形态的事物都是日新有异地变化。品牌的层次不断上升正是品牌能成为品牌的条件之一。品牌这种高层次质量必须长期维护并不断改进和提高,品牌的创立、维护、改进和提高依靠的是创新。所以,品牌的长远发展必须依靠创新。品牌的创新包括品牌策划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定位创新和公关创新等。品牌依靠创新来注入活力。许多企业设立了研究机构,就是为了技术创新。创新和开发是不可分割的,开发一般是指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此处所说的开发,主要是指人才的体力开发、能力开发、智慧开发和创造性开发。

6.制造和传播大量的质量信息

质量规律管理理论认为品牌的构成中包含大量的已广泛传播的正面质量信息、反馈的正面质量信息和质量信息共鸣效应。品牌的成长是指知名度、美誉度、信任度、追随度等方面的提升或品牌无形资产的价值提升。没有质量信息的广泛传播,就不能形成品牌。广告是传播质量信息的快捷方式,是提高知名度和增强正面质量信息共鸣效应的有效手段。有人说:品牌就是广告,品牌是靠广告砸出来的。虽然有失偏颇,但强调了广告在品牌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

产品质量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质量管制;博弈论;纳什均衡

中图分类号:F203;F224.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2.4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2-111-02

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食品安全事件,食品质量切实关系到人们的最基本生活需要,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政府应该如何建立一个更加完善、高效的管制政策是当今社会性管制的一个重点。食品质量管制过程实质上是管制部门和被管制企业之间的一个博弈过程,因此,从博弈论的角度来对管制模式进行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食品安全管制模式分析

我国对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经济学研究起步较晚,很多理论处于不断的完善之中,但是毋庸置疑,政府部门有必要对食品质量进行管制,从而确保我国食品安全。谢敏(2007)等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提出食品、食品质量信息以及对于食品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等都属于公共品,需要政府参与。赵农等(2005)从政府进入管制方面实证研究了管制对于厂商最优质量水平的影响。当然,也不缺乏从博弈论角度来对食品质量管制进行研究,如李宗平等 (2008)采用博弈论对食品厂商、政府和消费者进行多重博弈行为分析,就相关利益主体行为提出实现食品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由于食品供给的无限分散,必然会造成管制的成本过大,管制机构对食品行业的管制只能采取概率式的检查。而在管制机构执行管制政策时,由于激励机制设计的不合理性,在执法的过程中会产生执法人员偷懒行为,从而产生道德风险。由于执法人员并不切实履行自己的执法任务,从而对管制者即食品生产企业抱有侥幸心理,有动机进行生产伪劣产品,从而使得伪劣产品流向市场。这也是最近几年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原因。这里面必然存在一个管制部门和生产企业之间的博弈过程,而本文将从博弈论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改变管制机构以及企业的行为,从而为政府管制政策的实施提供建议。

二、纳什均衡下的管制政策分析

从成本的角度考虑,管制部门不可能对每一个企业的产品进行质量检验,只能够通过随机的抽查来进行质量检测。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会存在一种侥幸心理。从而这是一个管制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博弈,而博弈论的基本知识告诉我们,双方之间的博弈必然存在纳什均衡。一个博弈可能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但是必然会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现在,我们构建博弈论模型来分析这种均衡的形成过程。

我们假设,管制机构,即质监部门会以一个随机的概率P抽查企业,对企业进行质量检测。而企业由于侥幸心理的存在会以一个随机的概率Q选择生产优质产品和劣质产品。从而建立下面的博弈模型。

先来解释一下这个博弈中数字的含义,假如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无论有没有被质监部门通过审查,他均获得正常利润为2,如果生产劣质产品,由于劣质产品生产成本相对要低,在没有被审查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为4。而一旦企业被检查出生产劣质产品,将会接受高额罚款,从而其收益为-10。在企业生产优质产品的情况下,如果不进行质量检测,则质检部门的收益为2,质监部门进行质量检测将获得的收益为4(因为质检部门进行质量检测也需要付出成本)。在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的情况下,如果进行检测,质检部门的收益为4,而如果不进行检测,收益为0。(这是一种激励机制的设计,4大于0,从而质监部门有动机去进行质量检测)。现在我们来寻找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很显然,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只存在混合策略纳什均衡。假设在均衡时质监部门进行质量检测的概率为P,企业生产优质产品的概率为Q。

从而:2Q+4(1-Q)=4Q+0(1-Q)

2P+2(1-P)=-10P+4(1-P)

解得:Q=2/3 P=1/7

对于上述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我们不把它看做成一个随机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们看做成一个比例的过程,即所有企业中选择生产优质产品企业的比例为2/3,现在,假如说政府为了企业能够更加自主的生产优质产品。此时,人们肯定会想到的措施是加大惩罚力度。

第一,现在我们把惩罚力度加大,即数字-10变为-20。此时博弈如下:

再来寻找这个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从而:2Q+4(1-Q)=4Q+0(1-Q)

2P+2(1-P)=-20P+4(1-P)

解得:Q=2/3 P=1/12

由此可见,Q并没有发生改变,而P却下降了。这反而带来了一个更加坏的结果,因为行业中生产优质产品企业的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但是质量部门进行质量检测的次数反而减少了。从而会导致更多的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由此可见,加大惩罚力度得到的结果反而是一个比原来更差的结果。

第二,现在我们改变质检部门的收益,如果企业生产劣质产品,而被质检部门查获,质检部门的收益由原来的4变成5,而其余的收益不改变的情况下,博弈如下:

再来寻找这个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从而:2Q+5(1-Q)=4Q+0(1-Q)

2P+2(1-P)=-10P+4(1-P)

解得:Q=3/4 P=1/7

由此可见,Q由原来的2/3增加到现在的3/4,即再达到均衡状态时,更多的企业将生产优质产品。

第三,现在,我们同时改变质监部门和企业的收益,在其他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企业生产劣质产品,而被质检部门查获,质检部门的收益由原来的4变成5,而企业生产劣质产品且被查获的情况下,惩罚力度变小,由原来的-10降低为-8,此时博弈如下:

再来寻找这个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

从而:2Q+4(1-Q)=5Q+0(1-Q)

2P+2(1-P)=-8P+4(1-P)

解得:Q=3/4 P=1/6

由此均衡结果可以看出,生产优质产品企业的比例将会增加,由原来的2/3增加到3/4,质监部门进行检验的概率将增加,由原来的1/7增加到现在的1/6,很显然,市场上的低质产品的数量将会大大减少。

三、结论及对政府管制政策的建议

当我们想到要如何降低企业生产劣质产品的概率时,其实也可以说减少整个市场上生产劣质产品企业的数量时,通常的做法是加大惩罚力度,然而,以上的纳什均衡结果分析,在其他收益不变的情况下,加大惩罚力度,企业的行为并没有发生改变,反而质监部门的检查次数降低了,也就是说将会有更多的劣质产品流入市场,这个结果最终与我们的常识截然相反。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结论。因为,这将给管制政策的建立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即并不是加大惩罚力度就能够改变企业的行为。因此,这一结论会给现有的管制政策的修订带来理论依据。

由本文第二部分的纳什均衡的分析可知,决定食品生产企业生产优质产品的行为与惩罚力度无关,反而与质监部门的收益相关,当质检部门的收益增加时,生产优质产品的数量将会增加。而质监部门进行质量检测的次数与质检部门的收益无关,反而与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的惩罚力度相关,当惩罚力度减小时,质监部门进行质量检测的次数反而增加了。由此可见,要想同时使得生产优质产品的企业数量增加,而质检部门的检查次数增加,政府管制政策的制定应该是当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被查获时,增加质监部门的收益,同时适当降低对生产劣质产品企业的惩罚力度。这是本文第二个重要结论。

以上两个结论不仅有助于对食品行业质量的管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同时也能为其他社会性管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政策性建议和指导。比如说对于环境的管制,当今社会存在许多企业随意排放污水、废气的现象。同时还有生产安全的管制,现在中国许多从事地下作业的企业存在安全隐患,安全生产环境不达标的现象。这两种管制都涉及到质检部门和企业之间的博弈,从而该模型也同样适用于这两类社会性管制。因此,该模型在社会性管制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谢敏.从市场失灵角度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消费经济,2007,(12) .

[2] 李宗平、翟书斌.基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