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洋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要利用联系观点,把陆地和海洋当作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严格控制大陆源污染物,并不断完善工农业生产以及种植措施,在思想方面要大力宣传环保理念,只有如此才能推进海陆环境的统筹发展以及协调保护。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与此同时资源消耗量也在不断增长,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重视,而且对目前城市经济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关键性话题。以现今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对能源技术和经济以及消费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经济,不断改进产业结构,促进各个方面实现创新改革。低碳革命是为了使两大方面实现突破,即:(1)从以前的严重依赖能源消费发展为持久稳定发展的低能耗模式;(2)从以往的依赖化石燃料发展为使用新型能源的低碳型模式。在其转变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好对各项工作进行的调整工作,不断促使经济发展朝着低碳甚至是无碳化状况迈进。大力推广海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的是促进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第二并第三产业等多种产业的综合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海洋旅游业,而且有利于海洋油气业以及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长三角地区现今海洋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长三角地区不仅海洋生物以及空间资源丰富,而且能源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此外还有丰富的滨海旅游资源。尤其是深水岸线处具有异常丰富的资源,此外由于该处贯通着国际航道以及国内支线,地理条件优良,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资源。长三角区域的海洋产业与同一阶段的国民经济相比,前者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后者,而且海洋产业结构不断改进,海洋经济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又一增长点以及关键组成部分。现今这个区域的海洋经济已经进入优化以及升级期,比如,2008年的海洋产业结构是8.7∶42.0∶49.4,到2011年已经发展为9.8∶51.1∶58.3,其产业结构正在逐渐接近全球海洋产业结构布局。该区域的海洋经济目前已经形成了"三角两翼"的空间格局。相比于珠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只有在海洋产品方面不如环渤海外,其他方面如海洋科技、产业、经济规模以及综合实力等方面均名列第一。低碳转型是有效处理生态环境以及海洋经济二者矛盾的基本措施,现今,海洋低碳经济在我国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且成果显著。不过相对来说这个区域的海洋低碳经济发展速度还较慢,无论是海洋低碳技术方面还是产业结构低碳转型方面依然处在探索时期。

长三角区域海洋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1.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劣势沿海各省在2009年相继制定出海洋经济发展措施,力求成为部级的战略试点,目前沿海各个区域之间展开竞争的一个重点就是海洋经济,由于我国现今的海洋资源方面不管是政策支持以及技术,还是人财物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制约,所以各个地区为了争夺海洋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长三角地区在2010年关于海洋科技方面的技术人员合计为4898人,是全国总人数的30.97%,远远少于环渤海地区,现今沿海各省先后提出了针对海洋人才实施的培养计划以及为海洋人才提供的优惠政策。关于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相比于环渤海地区而言,长三角现今获批的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规模较大的项目还不是很多,国家优惠政策依然缺乏。三大区域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其主导产业都是渔业、滨海旅游以及交通运输业,产业结构大体相似,但是长三角区域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效果不是很显著,与其他地区相比没有突出优势。所以长三角区域要确保海洋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必须要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具有自身积极有效的发展策略做指导,确保针对海洋经济实施的优惠政策确实落实到位,不断引进大量优势资源,推进海洋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最终建立起海洋特色经济。与此同时要确保地方竞争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其优势,促使区域内政府部门不断创新,建立健全海洋全面开发协调统筹机制。2.改进长三角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模式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而言,长三角海洋经济还是以往的那种污染大、耗能多以及效益低的经济发展形态,属于粗放型发展方式,因此,尽管长三角海洋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却付出了巨大代价:环境污染;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失调,产业结构失去平衡稳定性;由于技术落后,海洋科技综合实力低,致使区域经济模式无法获取理想的经济利益等。3.长三角海洋产业结构低质化问题突出长三角地区的海洋产业依然采取粗放型发展模式,不仅规模小,而且产业化水平较低,大大增加了成本;海洋产业彼此之间缺乏较强的关联性,有关产业集群缺乏较强的整合能力,且产业综合素质不高;海洋服务业发展相较于第一二产业滞后;科学技术较为落后,部分新兴的海洋产业远未形成规模;由于科技成果的转化相对滞后,致使海洋科技在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大,进而导致长三角海洋经济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海洋电力以及生物医药等方面的增加值在海洋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重太低。所以,长三角务必要高度重视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其发展速度,提升科学技术在海洋经济方面的贡献率并不断提高海洋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彻底改变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海洋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二O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海洋渔业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一项支柱产业,由于其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而被誉为“朝阳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蓝子,解决了群众吃鱼难的问题,而且对渔区经济的繁荣,渔民收入的增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沿海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但是,海洋渔业在发展的同时,还伴随着资源衰退、环境恶化、病害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警示着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适用新的机遇与挑战,牢固树立开拓创新意识、科技人才意识、转型升级意识,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对象与措施,以推动蓝色海洋经济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一、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资源。即墨市东濒黄海,拥有183公里海岸线和2517平方公里海域,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1.5倍。全市拥有鳌山湾、丁字湾、横门湾、小岛湾、栲栳湾、巉山湾、女岛湾等7个海湾,总面积344平方公里,其中,鳌山湾是***市第二大、不冻不淤港湾;全市岛屿17个,总面积3.26平方公里;辖6个沿海镇、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92个沿海村庄。各类海洋资源丰富,渔业、港口、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二)科研支撑。全市引进了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黄海水产研究所等六家科研院所,汇聚了雷霁霖、赵法箴、唐启升院士等各层次海洋渔业科研人员200余人。近年来,成功实施16项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引进推广新技术20余项,共培育推广优质种苗350亿单位,培训沿海渔民1.2万余人;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渔业环境检测、海洋环境监测功能于一体的即墨市海洋环境检测中心已建设完成,可为渔业生产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园区建设。***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基地已完成投资38000万元,完成总建筑面积140000平方米。自2006年以来,共已培育“黄海2号”中国对虾、仙胎鱼、斑点鳟鲑、青海湖裸鲤等渔业新品种13个,转化推广新技术16项,辐射区养殖面积达到80000余亩。***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投资1.8亿元,养殖区域供电、供水等基础设施全部完工。95个占地面积3200亩的高标准养殖池完成对外租赁、投产。在该基地的带动下,2010年,全市虾池改造养海参面积突破1.5万亩,发展主养海参、对虾的无公害水产品基地11家,认证面积过万亩。另外,还在全市支持建设了鱼类工厂化养殖示范园、池塘高效渔业养殖示范园、对虾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等6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园区),有力的带动了当地渔业的发展。

(四)渔业经济发展。几年来,我市海洋渔业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以2010年为例,全市水产品养殖产量22.8万吨。规划建设了部级中国对虾良种场、部级刺参良种场,全市年育苗总量达60亿单位,实现产值4.3亿元。引进5个海洋渔业项目,其中,大管岛独立电站项目完成投资200万元,综合实验楼完工,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发电等设备进入试运行阶段。全年共放流梭子蟹、日本对虾、海蜇等优质水产苗种1.26亿单位,为全市151户养殖户申请6840万元渔业贴息贷款。

(五)安全生产保持稳定。几年来,我们一直把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做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为沿海地区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仅2010年,就投资49.5万元,为全市132艘60马力以上渔船配备AIS防碰撞系统,为9个重点渔村配备90—C渔用对讲机9台,为2107名出海渔民办理互助保险44247份,共发放渔船燃油补贴1517.2万元;建立起市、镇、村、渔船四级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渔船动态管理、渔船编队生产等制度得到较好落实;2010年共开展海上执法检查200余航次,查出违规渔船67艘(次)。组织海上抢险救助8次,救助涉险渔民74人。组织开展了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查处各类违规案件20起。

二、海洋渔业当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的海洋渔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海洋渔业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违法用海情况严重。非法筑池等违法用海行为屡禁不止,海监执法队伍力量薄弱,执法装备落后;

二是渔业发展后劲不足。水产养殖空间趋于饱和,不少水产养殖区域为涉海项目落户让路,养殖业空间被进一步压缩;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渔船整体水平偏低等因素严重影响到捕捞业的发展,远洋渔业发展尚是空白;

三是现代渔业投入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渔业良种培育业、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海水良种覆盖率还较低,渔业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四是渔业安全生产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渔民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生产及安全设备陈旧等问题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隐患。

五是苗种生产管理不规范。在苗种的流通过程中,由于没有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苗种生产、引进缺乏监控与指导,对不良苗种和病害侵袭没有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特别是对育苗场的管理乏力,导致不健康苗种流入到生产环节中,同时也增加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风险性。

三、加快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当前,海洋渔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告诉我们,在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因素制约下,产业结构应有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今后一个时期,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按照 “加快建设全省蓝色经济发展先行区和***市蓝色产业的核心区”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海洋渔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立足于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国际化,紧盯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新趋势、新特点,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这个主题,加快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这个步伐,改造膨胀基础产业,优化提升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质量、效益、速度、后劲协调统一。

(一)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

以***在水产科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依托,将海水渔业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科技进步上来,加快创新步伐。地方政府加快引进国内外科研院所,培养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鼓励与科研机构结合,加强产学研联合,创办各类示范基地或实体,在贷款,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探索实施“休耕”制度,有步骤的对养殖海滩轮流“休耕”,维护海域资源可持续利用。在养殖品种上,致力于珍品养殖,提高养殖业总体质量,突出发展鲍鱼、海参、优质鱼、蟹类等海珍品养殖,并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互补性,合理搭配品种,推广多品种混养、间养、不断提高人工繁育技术和人工养殖技术、以便使更多的海珍品能够通过养殖走上大众餐桌。同时,还要重视优良新品种的引进工作,尤其要引进那些生长周期短,肉质优良,价格高的精品,进行培育推广,从而形成更适宜的养殖容量,更佳的养殖品种组合,更健康的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海水养殖业向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方向发展,不断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产业化经营。

针对目前我市海水养殖业部分存在“弱”和“散”的现象,必须深化水产体制改革,优化运行机制,逐步增加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在渔业经济中的份额,规范渔业合作社的组织形式,按照互利原则,吸收渔民通过资金、劳力、技术等入股,并参加利润分配,结成利益共同体。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国家投资为导向,生产经营者投资为主体,信贷投资为支柱,利用外资和其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确立生产经营者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内引外联力度,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收益”的原则,鼓励单位和个人跨乡镇,跨行业、跨所有制形式投资。通过体制改革和多元化投资机制的建立来促进养殖业产业化经营步伐 ,把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结合起来,把养殖加工流通结合起来,推动水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方向转变,重点实施四大带动战略。

——依托产业园,大力培育特色产业战略。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着力培养一批海水养殖特色产业,以产业优势占领市场,带动海洋渔业的发展。

——主导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战略。沿海乡镇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引导海洋产业转移与升级,培育当地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实现产业链聚集。

——大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渔业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自主开发项目上规模、上效益、上水平,辐射带动养殖业发展。加快引进国内外大项目,达到引来一个项目,带来一批配套;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个产业的效果。

——规模化基地带动战略。积极开发养殖示范基地,健全市、镇、村三级示范网络,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真正做到干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领着群众富,发挥好基地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带头作用。

(三)延长产业链条,完善市场体系、保证养殖业产品流通渠道畅通。

海水养殖业要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不能只孤立的发展养殖,应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市场,向产前、产中、产后各领域延伸。

一是强化苗种繁殖体系。以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市海珍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为依托,对现有的育苗基地进行技术改造,新建一批技术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规模较大的海珍品育苗基地。加快与驻青海洋科研单位合作,运用先进的育苗技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无特种病原的优良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保证本地养殖生产需求。

二是加强水产加工体系。对现有水产加工业进行调整,从提高技术、产品质量和创立名牌产品入手,通过对养殖品种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效益。以海昌、立达、恒生源、即墨外贸等水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通过增加海参、魁蚶、文蛤、西施舌等海珍品加工项目,通过已注册的“田横牌”、“千里岩牌”等商标,建立我们自己的无公害“绿色海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

三是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建设,通过市场机制来调动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保证养殖水产品流通渠道畅通。以东部环海公路为动脉,以大型渔业码头为枢纽,建立一处活鲜水产品批发市场,搞活六处沿海乡镇中心集市水产品集贸市场,加强与市场双向互动,完善营销网络,对产品进行集中采购,直接销售,积极与大超市及国际市场相对接,为水产品加工提供载体,带动沿海地区加快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实现养殖海产品在较大范围内流通,以带动海水养殖的持续发展。

海洋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条件;发展对策

海洋以其巨大的系统能力调节着全球环境和支撑人类的生存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宝库。开发海洋资源作为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危机的有效途径,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海洋经济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河北省地处渤海之滨,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和环渤海金项链的关键环节。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河北省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条件

(一)有利条件

1.资源优势。河北省不是海洋大省,但却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河北省海岸线长599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421公里,岛屿海岸线178公里。年吞吐量在百万吨以上的大型港口有4个,万吨级以上的深水泊位36个。秦皇岛港是北方第一大港,我国最大能源输出港;黄骅港为神府煤炭的出海口,是跨世纪的神华工程的龙头港。京唐港是个以运送煤炭、建材、海盐、矿石等为主的发展中的港口;在建的曹妃甸港是渤海湾内唯一的天然深水良港,具有建设25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码头的良好条件。渔业资源丰富,这里有海洋鱼类660多种,有较高捕捞价值的70多种。旅游资源独特,类型多样,主要有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长城、长城入海处的老龙头、昌黎黄金海岸、黄骅古贝壳堤等。矿产资源丰富,在环渤海地区,河北省境内的石油6.14亿吨,天然气133.99亿立方米,地下卤水远景储量约15亿立方米,原盐生产能力500多万吨,是全国第二海盐生产大省,此外,河北沿海还有煤、铁、硫、金等矿产资源,海水中还有溴、钾、镁等多种化学元素。

2.区位优势。河北省沿海地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与京津两市相临,是华北、西北广大内陆外向型经济的出海口,水陆交通便利。

3.政策优势。河北省提出了科教兴冀、两环带动开发、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这是制定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体指导和社会环境。“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基本内涵就是充分发挥河北省“环京津、环渤海”的区位优势,通过扩大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尽快把“两环”区位优势变成区域经济优势。

4.发展机遇。当前,环渤海经济圈迅速崛起,京津冀一体化进程加快,曹妃甸深水港被列入国家“十一五”最大工程之一、“河北省一号工程”,这些都为河

北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

(二)限制条件

河北省虽是沿海省份,但海岸线短,而且与两省一市共用渤海这个中国最小、最浅、半封闭的内海,海洋资源相对较少。加之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落后,海洋科技人才缺乏,这些都制约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就

河北省在“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驱动下,围绕培育环渤海产业带,推动了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港航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盐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海洋产业体系,海水综合利用和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也正在起步。主要海洋产业产值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省海洋产业产值达到158亿元,形成了河北省经济新增长点的基础;海洋科技取得显著进步;海洋法制建设及海洋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二)存在问题

河北省海洋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突出表现在:

1.发展总体水平低。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速度与全国比较相对缓慢,总体水平较低。河北省海岸线长度占全国2.7%,但2003年河北海洋产业总产值只有158亿元,仅占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05%,海域利用率仅20%,而广东、上海、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都已突破1000亿元。河北省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大致只有广东省的1/16,辽宁的1/5,山东的不足1/10。

2.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河北海洋产业各部门由重到轻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渔业—海盐业—滨海旅游业—港口海运业—沿海造船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第一、二、三次产业各占的比重依次是59.5%、19.3%和19.3%,而广东省分别是29.1%,29.1%,41.8%。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滨海旅游、海洋水产、海洋交通运输、海盐及海洋化工总计占88.42%,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这说明河北海洋经济还基本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础上,是传统型、初级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3.资源开发不足与部分开发过度。海洋资源开发总体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沿海滩涂利用率仅为30%,而适于水产增养殖的1142万亩的水面利用率不足2%;海洋水产仍以内海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和耕海牧鱼刚刚起步;海洋化工仍以盐为主,海洋精细化工的发展缓慢;港址资源的优势尚未充分开发;滨海旅游资源尚有较大潜力;海洋油气资源和能源开发还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河北省沿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但由于过度捕捞,目前只有海蛰、蟹、鱿鱼、鱼、和毛虾还大量存在。鳕鱼、小黄鱼、大黄鱼、鲅鱼、和鲽鱼都已形不成鱼汛,真鲷和带鱼在渤海已基本消失。

4.环境污染严重。渤海是一个只有7.8万平方公里的半封闭内海,海水5年才能交换一次,自净能力有限。而陆地经河道每年向渤海排放28亿吨污水和70万吨污染物,其水质污染程度仅次于东海。河北省每年因污染和病毒引起的渔业损失达数亿元,海洋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三、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对策

针对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发展海洋经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增强意识,加快法制化进程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全民族的海洋观念。加强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和海洋管理体系,加快海洋使用管理的法制进程。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执法监察工作,推进《海域法》的实施,确保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

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河北省海洋科技需要采取跨越式和引进消化吸收策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力量。要制定适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从京津地区以及山东、辽宁等地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海洋领域专家和学者,作为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咨询顾问;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活动;在国内的有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开辟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逐步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三)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海洋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在河北省海洋产业发展上,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沿海区域经济布局。(1)海洋渔业总体规模应停止扩张,甚至适度收缩,海洋渔业要向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以港口及临港产业大基地、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化工业、电力工业、机电设备制造业;(3)以重大工程建设为龙头,通过科技进步,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4)加快发展旅游服务业,壮大海洋油气业、海洋服务业和海水直接利用业等新兴产业,加快进行海洋药物、海洋能的开发实验,逐步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四)依托港口建设,实施海陆一体开发

河北省具有优良的港口资源以及巨大的产业腹地,海陆一体开发、港口+产业带将是河北未来的基本经济格局。坚持海路一体开发的思路,加快港口建设步伐,带动河北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发展的趋势看,河北省最有潜力的是三个产业带,一是以秦皇岛港、京唐港为依托,以京沈高速为骨架、以钢铁、建材、化工原料为主体的京唐产业带,二是以天津港为依托,以京津塘高速为骨架的电子、软件开发、轻工、食品、机械为主体的京保津三角产业带。三是以黄骅港和石家庄为依托的医药化工、食品为主体的石黄产业带。而且围绕港口建设在沿海会形成一个城市带。这三个产业带加上沿海城市带,将对河北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奠定全省产业发展的格局,也是海洋经济带动作用的主要体现。

(五)实施科技兴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有:海水养殖:在深化虾、蟹、贝养殖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水鱼、海藻、盐田生物养殖技术。海洋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提取钾肥、溴系二次产品加工、镁系功能材料合成、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却等技术以及提升传统海盐产业的海盐结晶新技术。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海洋活性物质分离提取、海洋药物制备、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技术。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海洋污染物资源化治理、赤潮预报、调查与防治技术。

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可使某些海洋产业的内涵得到扩张和延伸,形成产业链。例如,现代海洋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使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以生物技术为导线,从海水增养殖和水产品深加工向海洋生化制品、海洋药品、功能食品、营养品等行业延伸,串联成新的海洋产业链。又如,随着海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开发,也将使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制盐、海洋化工等的开发生产连成一串产业链。海洋产业链的形成和延伸,意味着生产的扩张和效益提升,无疑将大大促进海洋经济的增长。

(六)加强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作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解决沿海生态环境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海洋赤潮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在现有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北戴河海洋特别保护区、沧州滨海湿地保护区的建设,引导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六)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协调机制

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涉及到政府、海洋局、环保局、科委等各部门。因此,全省要有统一的战略思路、统一的规划部署,采取综合措施,加强海洋管理,保证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充分发挥本部门在海洋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又要树立全局观念,通力合作,形成积极有效的部门间工作协调机制。

河北省海洋经济发展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区位、资源组合优势,大力调整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港口建设,推进海洋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加快发展海洋化工、海水增养殖、滨海旅游和临海工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海洋经济带动全省经济腾飞。

[参考文献]

[1]中国海洋统计年签[J].海洋出版社,20002,2001.

[2]河北省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河北师大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地理研究所.河北省海洋资源比较优势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报告[R].2002年1月.

海洋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演化博弈论

引言

自2003年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10077.71亿元)大关以来,我国海洋经济迅猛发展,2003年—2008年海洋生产总值增长率基本稳定在8%-10%的水平上,且每年均高于同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海洋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经济体,其管理体制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建国以来,海洋经济曲折中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也几经变迁而日趋完善。由建国初期分散的行业管理体制,逐步走上统一管理的轨道,最终形成现今以“条块”结合为特色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深入分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不难发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策的规划与指导积极推动着海洋经济的体制优化。但究其本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是受自身发展规律约束的,政策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的整个过程中只是起到加速或减缓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研究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1)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类型。自然条件、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各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类型的不同。国内外学者基本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分为三种类型:分散型、集中型以及分散与集中结合型。(2)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发展历程及现状研究。一类学者从整体出发,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行业分散管理阶段——初步统一阶段——以“条块”为特征的综合管理阶段。另一类学者则从具体产业出发,分门别类地研究各海洋产业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3)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措施研究。诸多学者从管理学、生态学、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个角度出发提出深化改革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路径与措施,认为我国海洋经济必须走综合管理的道路,行业管理与区域管理二者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研究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时,着力点多集中其历史沿革、现行体制的“好坏”以及改良的路径与措施等方面,尽管也有少数学者试图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历程,但分析结果多停留理论层面,并未从体制形成的根源出发探讨体制变迁的内在机制。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突破方法上的单一性,从演化博弈论的角度出发,找出影响其变迁的主要因素,深层次剖析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机理,探索其演化的内在规律。

一、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一)演化博弈模型

演化博弈论是建立在传统博弈论基础之上,假设参与人是有限理性的条件下,将动态的重复的策略调整融入到传统的博弈理论之中而发展起来的,用来分析生物、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活动变迁行为的一套新的理论。演化博弈论的思想最早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理论渊源来自于两个方面:演化理论与博弈理论。它突破了传统博弈论关于参与者完全理性的假设,认为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参与者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来决定下一步的策略。演化博弈论虽然是建立在传统博弈的基础上,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演化”。演化博弈论包含两个基本概念:演化稳定策略(ESS)和复制者动态(RD)。这一对基本概念共同构成了演化博弈理论的两大基石。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博弈模型

海洋经济管理中有众多的参与者,根据具体实施主体,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各海洋产业。其中,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是海洋经济管理工作实施的基本单位。海洋产业发展需要合适的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作为支撑,海洋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可协调的矛盾也推动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本文中将各海洋产业作为演化博弈模型的主要参与者,旨在通过分析各行为主体之间的博弈来透视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变迁机制。

1、模型假设

(1)海洋经济活动中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

(2)每个参与者都有两个选择策略:“独立”、“联合”。

模型中参数设置如下:A、B分别为海洋经济中任意两个有关联关系的海洋产业;S为可能的策略集,S={“独立”,“联合”};p、q分别为参与者A、B选择“独立”策略的概率;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β为该海洋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关联度越高,协同效应越高;这里假定α、β值为既定的。

2、模型构建

下面我们对博弈双方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1)当A、B都采取“独立”策略时,两部门获得正常收益的同时,承担由于活动交叉导致矛盾产生而造成的损失值λ;(2)当A、B都采取“联合”策略时,两部门在避免了矛盾产生所造成的损失值λ的同时,获取由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额外收益,A、B获取的额外收益分别为βL、βL,但同时也会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损失值与本产业的发展水平有关;(3)当A、B两个参与者,一个采用“独立”策略,另一个采用“联合”策略时,采用“独立”策略的一方由于对方采用了“联合”策略而免受矛盾产生所带来的损失,同时也不能获得额外收益;采用“联合”策略的一方由于加入关联产业组而获取一定的额外收益,同时也由于自身发展受限而遭受一部分损失。

根据以上分析,A、B的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由表2知,当时,即一个海洋产业加入与其相关的产业组后获得的额外收益高于加入产业组时的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会不断调整自己的选择策略,逐步向产业“联合”方式发展。此时,(联合,联合)是演化稳定策略。

(2)若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3:

由表3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降低了,但是出于显性利润的驱使,参与者选择“联合”策略的动机并不强烈。此时海洋产业会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加入或不加入相关产业组。此种情况下,演化博弈模型没有演化稳定策略。

(3)若(其中,i=1,2),各局部均衡点的稳定性分析如表4:

由表4知,当时,海洋产业在加入产业组时会考虑加入前后收益或成本的大小,由于,即产业加入产业组后总体损失值升高了。此时明智的海洋产业会选择“独立”策略。此时,(独立,独立)是演化稳定策略。

二、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演化机制分析

通过模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关键是海洋经济中“成本与收益①孰大孰小”,表象上表现为α、β、λ、L等值的大小。

(一)参数变动对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变迁的作用

1、α值的大小。α为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后由于法律法规、活动空间以及其他方面的限制导致自身能力无法尽情施展而导致的损失率。若α值偏大,相对于固定的产业规模,海洋产业加入产业组时的损失值则大;反之,则小。α值的大小是与海洋产业的技术水平、海洋资源的多寡紧密相关的,技术水平高、海洋资源匮乏时α值较高。较高的α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独立”发展策略。

2、β值的大小。β为该产业与相关产业组的关联度,β值越大,加入相关产业组获得的额外收益也就越大;反之,越小。较高的β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3、λ值的大小。λ为海洋产业选择独立发展导致产业间矛盾产生的损失值。λ值越大,海洋产业越有动力与其他产业联合;反之,则反是。λ的大小与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各海洋产业各得其所,相安无事,λ值较小;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新增的海洋产业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均会导致矛盾的增多。较高的λ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4、L为相关产业组的发展水平,相关产业组发展水平越高,海洋产业加入进去获得的额外收益越高;反之,越少。较高的L值促使海洋产业偏向于选择“联合”发展策略。

(二)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演化机制

1、建国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行业分散管理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在海洋领域的主要政策是恢复和发展传统海洋产业。在开发利用海洋技术水平有限的前提下,海洋产业进行联合发展的协同效益很小。同时,如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则意味着要出让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对于具有一定规模经济的海洋产业来说,这些成本将是巨大的。因此,联合发展获得的额外效益远远小于出让活动领域等造成的损失,即。同时,由于海洋开发与利用水平低下,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矛盾并不突出,这意味着λ值也很小,即—1。此时,海洋产业之间没有联合的动力,各海洋产业独立发展,与此相适应,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一种分散管理的特征。

2、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分散向统一迈进阶段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海洋经济在曲折中求发展。历经十年“文革”,海洋经济遭受一定的损失,但是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并未因此停滞。海洋渔业、盐业、海洋港口与交通运输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技术的进步,各主要的海洋产业开始扩展活动区域,产业间的交叉活动领域随之增多(β值变大),矛盾也随之显现出来(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但由于渔业、盐业、港口与交通运输业“三足鼎立”局势未变,并且各海洋产业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α变大),各海洋产业出让技术,活动领域、遵守法律法规等成本增加,这一时期,海洋产业联合发展的成本依然大于联合发展的收益,即。随着海洋产业间矛盾的深入,交叉领域的海洋活动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在政府的协调组织下,海洋产业间的联合崭露头角。

3、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综合管理体制初见端倪

20世纪80年代初至20世纪90年代末是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时期。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大量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及科学技术,海洋意识以及海洋开发技术都有了很大提高。一些新兴的海洋产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化工业、海水综合利用等产业也迅速崛起,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主体也随之繁杂起来。各行为主体在同一个流动的海洋区域内活动,关联度随之增加(β值变大),致使海洋经济发展在空前高涨的同时,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急剧增加(λ值变大)。此时,如果海洋产业选择“联合”发展策略,由于协同效应产业获得的额外收益将增加(值变大)。同时,由于共同的活动领域范围的扩大以及海洋产业作业领域的层次性,海洋产业选择“联合”策略时出让的领域的成本会有所降低。相反,海洋产业之间关联度的提高使产业间协同效应增大。此时,在一定的海域内,在矛盾突出的海洋产业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协调机制来协同产业间的发展是可行的。1988年1月27日海南省建省筹备组与国家海洋局商定,成立海南省海洋局,统筹管理行政区划内的所有与海洋经济有关的活动。自此开始,截止到1991年,我国16个沿海省(区、市)海洋管理机构已全部建立,标志着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从此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4、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以“条块”为特征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

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随着综合管理机构的建立,产业间联合带来的协同效应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国家海洋局的统管职能进一步强化,1999年中国海监总队的成立为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军事保障。

但由于我国海岸线绵长曲折,要想对整个国家实施统一的综合管理是有一定难度的。此时,海洋区域管理应运而生。我国的区域海洋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体现在省级政府阶层,这与我国固有的行政区划有很大关联。在固守海洋产业“条形”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在国家海洋局统一调控、政策法规总的约束下,各省市彰显各自特色,结合自身条件,建立起适合本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截止2008年底,我国已有16个沿海省(区、市)成立了主管海洋和渔业的管理机构,综合管理地方海洋产业活动。从区域的角度看,我国基本上形成了国家——省——市——县自上而下四级海洋经济管理体制。整体上,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呈现出“条形”的行业管理和“块状”的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混合管理模式。

三、结论

我国海洋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已达到世界中级水平(L较大),传统海洋产业已经形成规模经济,新兴海洋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α值较大),海洋产业种类增加。但同时,各产业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时空交叉严重(β值较大),海洋产业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技术水平低下,在统一的工作领域势必造成矛盾加剧,即λ值较大),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等问题严重。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海洋产业之间的矛盾加剧,我国海洋经济管理体制走综合管理的道路已确定无疑的。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完善的海洋经济信息管理系统,充分了解海洋经济的发展局势;建立健全的海洋经济综合管理的协调组织机构,从全局的角度解决跨行业问题;建立统一的海上执法队伍。

注释:

①本文将影响海洋经济管理体制的因素简单缩减为“成本”与“收益”是有一定原因的,诺斯认为,“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是潜在利润大于创新成本,即有利可图”,本文实证部分牵涉到了加入产业组后成本高低的比较,这也可以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一种变相。

参考文献

[1]Friedman D. Evolutionary Game in economics[J].Econometrica,1991:637-666.

[2]Jongen W.WEibull.Evolutionary Game Theory[M].The MIT Press,1996.

[3]陈艳,赵晓宏.我国海洋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及目标模式探讨[J].中国渔业经济,2006:28-30.

[4]蒋铁民.中国海洋区域经济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0.

[5]宁凌.海洋综合管理与政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6]滕祖文.海洋行政管理专题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7]徐质斌,牛福增.海洋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8]张辉.国际海洋法与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5:27-30.

海洋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本次论坛主题为“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当天上午,由盖广生主持的论坛主题演讲和嘉宾沙龙在舟山喜来登绿城酒店举行,周国辉、吴文学、张国洪、董观志、曲金良、徐清泉、陈元平等发表了演讲。下午,论坛在浙江海洋学院会展中心报告厅继续举行,曲金良、陈元平、徐清泉及著名演讲大师、国际认证咨询师薛文祥等分别作了演讲。

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始创于2005年,论坛主题涉及东亚岛屿文化、浙江海洋文化、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和谐、海洋文化与社会发展、海洋文化与城市发展等诸多领域,被誉为“中国海洋文化信息集散地”“中国海洋文化宝贵思想库”,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局、地方党委和政府、国内外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吸引了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和韩国、日本等国家众多的海洋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前来参与。这对建设和谐海洋,进一步加强区域之间海洋文化研究合作,提高海洋文化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和保护水平,增进政府、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文化产业之间的广泛合作,促进我国海洋文化全面建设与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论坛在交流海洋文化研究成果,共商海洋文化发展大计取得了重要成果。借助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平台,已出版发表了一大批有关海洋文化资源开发保护与社会和谐、地域海洋文化资源研究等论著、论文,普及了海洋文化知识,促进了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举办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必将为挖掘中国海洋文化资源,继承和弘扬海洋文化,促进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做出重要的贡献。

此届论坛上,与会专家从如何将海洋文化转化成生产力、构筑国家海洋战略的文化平台、海洋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海洋产业中的邮轮经济等角度发表了看法,对如何发展繁荣我国海洋文化、经济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本刊特摘发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吴文学(国家旅游局规划财务司司长、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挖掘海洋文化中的生产力

文化是意识形态范畴,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怎样让文化生根,特别是怎样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变成货币、转化为资本,应当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在当前全球化、国际化、区域化的背景下,弘扬海洋文化,构筑海洋名城,首先要着眼于国际视野、国际观念和国际标准,这将是一种必然要求。同时,要着眼于自然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注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发展、在创新中前进。此外,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构思和规划,高水平的建设和高效能的管理,要构建海陆并举、山水齐辉,资源互补、有效配置,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二,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构建的目标。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市场要素的高标准、生态环境的优美化、文化魅力的独特性、社会文明的祥和等,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

第三,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建设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都是经济学研究生产力布局和发展的基本概念。谈到海岛城市的比较优势问题,应该说海洋文化历史悠久,东西方各有差异,要理性地学习国际海岛开发的成功经验,扬褒抑贬,以最小成本获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最大效益。

第四,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舟山以千岛之城在国内外著称,我们的主岛、小岛、群岛构筑了我们城市的魅力。目前我国的岛屿建设中有一种误区,追求同质化、城市化,但事实证明,城市最强劲的核心竞争力是城市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我们的海岛建设应注意这一问题。

第五,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建设的产品定位、形象定位。目前寻求海洋城市发展的路径和模式,应把产品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通常讲低端经营产品,终端经营品牌,高端经营概念。不注重产品的建设,何谈品牌,何谈概念?城市的形象定位要与城市产品、品牌、理念相结合。

第六,明确海洋文化与海洋城市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定位问题。城市发展通常都是三条路径,进出口、投资拉动、引进消费。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引进消费已经成为城市的必然选择,如何用融合度高、吸引力强、魅力充分的产业来引进消费,带动城市投资,带动城市进出口产业,是非常需要去思考和实践的。

周国辉(舟山市市长):传承演绎舟山海洋文化的永续魅力

舟山,有着数千年海洋文化的承传和辉煌。走进舟山群岛,会感受海洋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魅力,感受千岛之城博大包容、海纳百川的胸怀。历经数千年的凝练,舟山海洋文化传承的是勇立潮头的城市精神,演绎的是群岛开发的生动传奇,展示的是引领未来的永续魅力。

追溯历史,海洋文化是群岛之根;珍惜现在,海洋文化是城市之魂;放眼未来,海洋文化是发展之擎。海洋赋予了舟山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海洋文化是舟山最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进一步深化对海洋文化的研究,促使蓝色海洋精神绽放异彩,是舟山一代又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舟山海洋文化具有无比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又有丰厚的海洋文化遗存;既有传统的佛教文化、渔文化、民俗文化、舟楫文化,又有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自由贸易文化;既有海商海事文化,又有海防要塞文化,可供研究的领域非常广泛。我们要致力于探索这些海洋文化的历史渊源、表现形式、内涵载体及其功能演进,围绕物质、媒介、精神3个层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达到解放和发展海洋文化生产力的目的,促进海洋文化走向繁荣。

董观志(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让邮轮经济拉动海洋经济发展

中国是一个沿海国家,拥有辽阔的海疆海域和丰富的海洋国土资源,海洋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国经济既面临着国际合作的机遇,也面临着国际竞争的挑战,海洋经济在这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条件下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邮轮经济因此成为中国积极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战略举措。

邮轮经济是邮轮产业的运行与发展所引起的全部经济活动,这里的邮轮产业是指凭借海洋运输技术、利用海洋旅游资源、满足人们休闲娱乐需求的生产性企业的总和。中国邮轮经济的产业定位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现实问题,由于中国邮轮经济尚处于启动时期,邮轮产业属于导入阶段,中国邮轮经济的产业地位还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成长才能确立。所以,这里依据3个方面的理性逻辑:一是邮轮经济在经济地域系统中属于海洋经济、港口经济、陆地经济的边缘性经济;二是邮轮产业是海洋运输业、休闲娱乐业和旅游业的边缘性产业;三是邮轮经济要结合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要求。我认为,中国应该把邮轮经济作为国民参与的先导性海洋经济来优先发展。下面从几方面来讨论发展邮轮经济的战略模式:

第一,中国邮轮经济的模式选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海洋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的人口大国和旅游大国,发展邮轮经济应该充分借鉴邮轮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经验,利用后发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选择混合型发展模式。所谓混合型发展模式,一是凭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众多的优势,培育和壮大邮轮客源市场,发展客源地型的邮轮经济;二是凭借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国际旅游大国的优势,扩大和强化国际邮轮的接待能力,发展目的地型的邮轮经济;三是凭借上海、广州和大连等造船基地的技术优势,加强和提升造船技术的自主创新、引进再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发展制造业型的邮轮经济。这种基于客源市场、接待能力和造船技术三者协调发展的邮轮经济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的混合型发展模式。

第二,中国邮轮经济的创新路径。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港口城市发展邮轮经济的热情日益高涨,邮轮经济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由于中国邮轮经济起步较晚,经济发展才刚刚走上快速发展轨道,客观上还存在发展邮轮经济的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主要体现5个方面:一是国际邮轮停靠中国只有10多年的时间,而且每年停靠的邮轮在50艘次左右波动,还没有形成经济规模,港口城市建设专用邮轮码头尤其是邮轮母港的决策客观上存在风险。二是目前来访中国的大型国际邮轮,都停靠在货运港口的码头上,港口服务条件满足不了大型国际邮轮的停靠要求,对国际邮轮公司选择中国作为邮轮目的地造成消极的影响。三是由于邮轮停靠中国还是新生事物,国家对邮轮的出入关管理和口岸管理采用的是一般出入关程序和口岸管理办法,影响了邮轮游客离船上岸的消费。四是目前我国的港口地位只是国际邮轮的停靠港而已,还没有专业化的邮轮码头,更没有邮轮母港,因而没有形成接待国际邮轮停靠的产业体系,客观上制约了国际邮轮停靠中国的增长速度。五是中国造船技术主要体现在货运船舶的建造上,邮轮船舶的建造尚缺乏设计、工艺、检验等方面的人才与创新能力不足,加上相关产业的配套与支持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导致了中国邮轮制造业的相对落后。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崛起的中国正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随着世界邮轮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将采取跨越式发展战略,积极发展邮轮经济,从而在世界邮轮经济的舞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中国邮轮经济应该选择三步走的发展路径:

第一步,利用现有海洋港口的码头设施,改善邮轮接待服务条件,争取成为国际邮轮的停靠港。这是战略性的基础工作,做好这项基础工作的前提条件是,中国要在国家层面上加大国际宣传推广的力度,尽快把世界排名第四位的旅游大国形象转化为邮轮目的地国家形象,促进国际邮轮公司开辟中国沿海邮轮航线,吸引更多的大型国际邮轮停靠中国沿海港口。

第二步,加强国际合作,尤其是与第一阵容的国际邮轮公司合作,建设专业性国际邮轮港,开辟国际邮轮主航线,从而使中国成为国际邮轮的重要目的地。同时,加快发展邮轮港口经济,配套建设邮轮接待服务设施,形成符合国际惯例的邮轮通关条件和口岸管理制度,促进停靠中国的国际邮轮艘次不断扩张以及等级不断提高,尽快形成规模化的邮轮经济。

第三步,发挥港口城市的集聚作用和扩散效应,建设邮轮母港城市。通过邮轮母港建设,带动港口服务业、船舶制造业、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不仅提高邮轮母港对国际邮轮的辐射能力,而且提高邮轮母港对经济腹地的辐射能力,两种辐射能力相得益彰,共同促进中国邮轮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徐清泉(上海社会科学院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长三角文化联动需要“制度化共建”

长三角是作为一个区域、一个潜在的经济共同体而存在的。长三角16城中的任何一个城市,都只不过是长三角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大系统中各个部分的自然汇聚和简单组合都不能增加整个系统的总体效应,只有各个部分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互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和放大总体效应。

从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以往的文化建设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今后文化联动的发展需要:长三角地区历经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文化市场体系方面及文化产业体系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如果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特别需要在发展方式、发展手段等方面实现创新提升。以往零散的、各自为政、缺乏统筹协调的文化建设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文化产业集群化、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及联动化的发展要求。今后需要长期花力气着力解决的是长三角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联手以“制度化共建”为落地抓手,实现文化资源高效配置、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体制机制统一对接、布局分工错位竞争、内外交流均衡激发、创意研发联手出新的目标。其最终目的就是形成长三角区域联动文化大市场。这一大市场不仅应当覆盖到长三角所有的陆域地区,也应当覆盖到苏、浙、沪专属的区域性海洋文化圈。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在文化大市场共建方面作出了艰辛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事实表明:区域文化联动发展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富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和降低了文化生产服务恶性竞争、文化定价成本各自独担、文化资源闲置浪费、文化活动饱饿不均的市场风险,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文化生产服务长期流于闭门造车、自产自销、自我循环的弊端。从长三角联动期望深度合作的要求来看,今后的文化合作还有待从礼节性、框架性、意向性及权宜性的层面不断向更深一步的法制化境界提升。苏、浙、沪等地文化主管部门和经营部门有必要率先以文化大市场建设为抓手,把握文化服务业相关终端消费产业在金融危机阶段仍具一定抗跌性和冲高性的特殊机遇,利用好举办世博会的特殊平台,以改革创新推动长三角文化联动发展。

具体来说,就是要发挥长三角联动发展中的“文化预热”造势优势,树立“制度化共建”的先行理念,尝试苏、浙、沪三地在协同梳理文化地方法规、推动文化修法立法等方面进行深度磨合对接,逐步从先期意向性合作、框架协议性合作阶段过渡到苏、浙、沪三地适时共同订制立法阶段,并确保法规的横向通约性、上下兼容性、相对稳定性和广延开放性。要特别利用世博会的区域协调优势、政策优势,发挥上海主办、江苏浙江参与运营世博文化大市场的合作效应,通过对其相关运作规章、实施准则、操作规范及流程标准等的多方对接磨合,通过对世博会的会展博览、文化展演、即时消费、联网旅游及景点分流等实战环节的契约履行锤炼,来不断增强长三角城市群对海内外巨量消费客流的联手合作应接水平,从而为长三角文化大市场的制度化建设奠定基础和积累经验。要按照“政府宏观引导协调,文化市场自我运作”的原则,在充分考虑长三角各省市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力求发展模式转型的个性差异实际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化的文化市场共建来尽力实现三地间各扬其长、各避其短、责任共担及利益分享。

曲金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让海洋文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无疑是个全球把眼光都盯向海洋的时代,是个海洋大竞争、大发展的时代,是个海洋在人类历史上比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的时代。我们已经又站在了海洋文化发展的十字路口。在海洋文化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同样突出。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评价我们发展的质量?我们的发展是不是可持续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件是什么?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规划和设计我们的发展?

目前政府层面、精英层面、民间层面普遍关注的海洋文化的发展,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海洋管理的强化;二是海洋权益的维护;三是海洋经济的增长;四是滨海城市的建设;五是海洋环境的保护;六是人民生活的提高。为此,我们不仅要立足海洋大国,而且要建成海洋强国。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海洋科技能力、海洋经济指标、海洋军事力量、海洋环境质量、沿海区域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而要实现这一切,就要增强人们的海洋意识和观念,调动人们对海洋的认同和情感,弘扬人们的海洋历史传统,丰富人们的海洋精神生活,形成发展海洋的精神内驱动力,使促进海洋发展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充分享受海洋发展的文化成果。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海洋的最基础、最本质的支撑力量,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之所以需要长期地、可持续地发展海洋的最终目的、最高指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海洋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社会之所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区域社会特有的地理环境、发展机遇、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区域社会的高层精英与基本大众世世代代经验智慧的结晶。这应该是我们对文化的本质的基本认识。

由于文化是民族的、社会的,因此最重要的文化是社会最基层的、最基础的文化,即“根”文化、“元”文化。它的具体表现,就是民俗文化。一切文化的积淀,都在民俗文化这里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