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钱学森读后感

钱学森读后感

钱学森读后感范文第1篇

钱学森从一个爱国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在《书信》中得到了集中、鲜明的反映。钱学森从1935年至1955年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在致陈叔通老先生的信中,钱学森倾诉了他的不幸遭遇和爱国情怀,他说:由于美国政府的反动政策,他已“被美国政府拘留,今已五年,无一日、一时、一刻不思归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学森这几年中惟以在可能范围内努力思考学问,以备他日回国之用。”

在的亲自过问下,经过艰苦、复杂的斗争,钱学森一家终于在1955年10月回到了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回国后,在主席、总理的战略决策指引之下,受、聂荣臻元帅的直接领导,钱学森为我国的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历史贡献。这是他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闪耀着人生道路的历史光辉。

1959年,钱学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从一个爱国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的历史关键之点。入党后,钱学森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科学技术事业中作出了令人钦敬的重要贡献。他先后担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七机部副部长、中国科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为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鞠躬尽瘁,谱写了他人生的光辉篇章。

《书信》展现了钱学森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研究、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历史过程,同时,又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丰富、深化、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钱学森在《书信》中反复地强调指出这些理论要点,深刻地阐明了这些理论要点的科学内涵和实施要求。这就在时代背景中揭示了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和重要特征,也为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应循的原则。

《书信》更加突出了钱学森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治学风格。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综合吸收现代科学的前沿成果,分析、继承中外文明的优秀成果,认真总结国内外研究系统科学和复杂性科学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和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研讨体系以及总体设计部等现代科学方法论。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学者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中独具特色的探索、创新,而且对推进现代科学技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钱学森读后感范文第2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适度拓展,感悟人物语言所包含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的熏陶。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钱学森》一文描写了钱学森赴美留学期间的一些经历以及漫漫归国路,文章语言朴实,却字字含情,令人感动!这节课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再来回顾一下钱学森坎坷的回归之路。

(二)读文悟情。

1、二十多年的回国路,钱学森踏出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让人读来感慨万千。那么,究竟他的哪些做法、哪些话语打动着你呢?

在2—6小节中选择你最有感触的一两句话,细细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文字中所蕴含的情感。

2、学生按要求自由练读。

3、交流。(教师结合学生回答,重点指导学习钱学森说的两段话。)

4、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一段话。

“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了解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同学们,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在美国的生活吗?(学生自由说。)

(3)小结:是啊,汽车、别墅,丰厚的待遇、一流的科研条件,但是这一切并没能吸引住钱学森,他抵挡住了所有的物质诱惑,仍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板书:抵挡物质诱惑)

(4)练习:选取一组关联词,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钱学森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无论…都…

不仅…而且…是…不是…如果…就…

(5)再读钱学森说的这段话,此时此刻你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读的?

5、出示钱学森说的第二段话。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是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1)联系3、4小节内容,了解钱学森的这段话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2)教师描述:当时的中国经历了多年的战火,刚刚成立,一切都非常破旧,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搞科研的环境、设备,与美国提供的有着天壤之别。然而钱学森丝毫不嫌祖国贫穷,毅然决然地想要回去改变祖国的面貌。(板书:不嫌祖国贫穷)

(3)再读他的这段话,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4)练习:是啊,祖国虽然穷,但钱学森相信只要中华儿女一起努力,我们的祖国不仅会从黑暗走向光明,也会从走向……

(5)再次感情朗读这段话。

6、同时出示两段话,教师小结。学生齐声朗读两段话。

7、学习第五小节。

(1)既然铁了心要回来,为什么又一直到**年才回国呢?这中间又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先来听听美国的一位高级将领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第五节。)

(2)拓展阅读。也许将领的话还不能让你完全了解钱学森对于一个国家到底重要到何种程度,那么老师这儿有个小故事,你读了就更清楚了。(学生自由阅读补充材料。)

(3)读后交流感受。

8、小结:钱学森回国的道路漫长而艰辛,国外丰厚的物质生活诱惑不了他,国内贫穷的创业条件也没有吓退他,甚至美国那冰冷的监狱大门也没能捆绑住他归国的脚步。那么,是什么在支撑这他呢?(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三)想象拓展。

1、说得多好啊!“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钱学森在美国呆了20年之久。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盼到了梦寐以求的这一天。

出示钱学森归国画面,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感情朗读第一小节。

2、创设情境:22年的努力,15天的漂泊,克里夫兰号巨轮终于靠岸了,在外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就在他双脚踏上祖国土地的一霎那,他内心感慨万千,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3、写完交流。

(四)课后延伸。

当钱学森学有所成,他是多么迫切地要回到祖国,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当他回国后,他是如何学以致用,为建设祖国作出卓越贡献的呢?课文没有写,课后可以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

抵挡物质诱惑

钱学森不嫌祖国贫穷殷殷赤子情

拳拳爱国心

冲破百般阻挠

20*年4月21日

第二次听课评议

内容:苏教版小语第十册《钱学森》第二课时教案

执教:周美华时间:20*年4月22日上午

地点:观摩教室(2)主持人:韩玉宇

韩玉宇:各位老师上午好!最近我们以《钱学森》这篇课文为载体开展了两次研讨活动,主要是围绕着“语言的内化”来展开的,“内化”不是一个新名词,现在我们开展新一轮的探讨主要是基于对新课程实施以来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我们感觉到语文教学过重地倾向于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泛语文、窄语文和非语文都是不确当的,但是语文教学也不是简单的回归,所以希望通对“语言的内化”这一主题研究推进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在继承和发展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前两轮的研究我们达成了这样几个共识:一是我们反复钻研了教材,把握了文本的核心价值,确定了这个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内化的重点内容;二是围绕着这个重点确立了有利于学生语言内化的几个点;三是围绕着这几个点设计了细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内化的方法上,有通过想象、比较、读写结合等,我们还尝试了一点,即通过内容的适度拓展来帮助学生理解内化,我们对拓展的内容和拓展的时机进行了重点研讨,最后确立了两处拓展内容,大家认为是比较合适和有效的。

从第一次上课的情况来看,教师的设计是流畅的,感情是投入的,但是学生为什么还不够投入呢,这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一个新的挑战即怎样帮助学生在文字内化的基础上促进情感的内化,我们又作了一些相应的调整,今天的研讨这肯定是一个重点。

下面首先请执教者周老师来谈一谈上完课后的反思。

周美华:语文研讨的专题:围绕语言进行内化和适度拓展。对教案作了三次修改,1、内化的点铺得比较开,抓得比较准,抓住语言进行内化,结尾处想象拓展。2、语言不算优美,但感情比较真挚,尽可能让自己的语言精准、煽情。3、在拓展方面,一是让学生降低难点,另一是让学生了解钱学森。

不足之处:1、备课激动,但今天情感不是很充沛。2、读完拓展材料的交流,上次是让学生自由谈,谈得很多,有点不着边际,最后是为了板书而板书。3、点评学生不够到位,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韩玉宇:下面就课堂教学进行讨论。

杨秋霞:亮点很多,头顶爱国主义的天,脚踏语言训练的地,每个人的情感都被激发出来了,很佩服。

周红娟:内化的主题中心很到位,操作手段非常鲜明。1、在情感内化上,学生情趣浓浓,学生的情感来自于老师和音乐的煽情,语言内化抓手明确,读、想、说、练扎实,在学生中生根发芽。2、两段话之间感情的连接,还是要注意。让人感觉比较生硬,可否用老师的导语使之自然衔接,同时,两句话的教学可以和板书结合起来。这样比较流畅。

陆一平:语言的内化与情感的内化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关联。单抓语言内化,就显得非常苍白,课文中有一条情感的暗线,首先教者抓钱学森的两段话让学生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其次让学生阅读拓展材料,进一步感受钱学森的胸怀,这是一种情感的升华。最后让学生写话是对情感的综合,学生的表达,是情感的积淀和爆发。但周老师操作的过程中还不到位,第一,衔接不流畅,有断情的感觉。第二,情感的表达光通过文字的表达还是不够。可否在歌曲的感召下,让同学们听着歌曲而集体升华?最后一个操作点,想象拓展,也可以省去。

韩玉宇:学生跟文本对话,跟钱学森对话,跟自己心灵的对话,是三个层次的跨越。

严晓东:情感的内化是语言内化的前提。钱学林的爱国心、爱国情,在文本中反映的点是什么呢?首先是责任心,“我是中国人”,在今天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理解的是很骄傲和自豪。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当时的情感是否吻合?能否迸发?我们在情感内化的时候,在文本的理解上面,应该抓住了这个作为中国人的责任来展开教学,现在学生的责任心太弱了。

蒋惠琴:在把握情感的线上不能泛化。应该抓住内化点。第一段话可以抓住“应当”这个关键词来理解,因为他体现了钱学森回国祖国义不容辞。我感觉这次研究的主题很有意思,对文本的处理非常好,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从整堂课看,第一,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亲近。第二,情感上强调共鸣。第三,通过读、说、写,把握住了学生对文本的一种体验。不足:1、老师对课堂的控制比较多,控制过多,老师也会变得约束。2、阅读课外材料的时候,要充分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

周艳霞: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课堂教学永无止境。第一,在内化找到了很好的辅助手段。1、用关联词。2、用填空。3、用拓展材料。问题:1、在理解“我们日夜……”时,这段话光有信心是不够的。2、让学生有爱国之心、爱国之情是不够的,要抓住文中那句“成为冯卡门……”,让学生明白,最主要的是有报国的本领。3、钱学森回国那一刻非常激动,不应回到第一段去讲。还有一点,音乐应该是比较厚重,是否来段钢琴曲?

陆一平:开放与控制是一对矛盾,在理想的课堂教学下,课堂是放飞心灵的场所,但现实的语文课堂中,需要控制。我们现实的语文课堂,开放与控制相结合,在学习钱学森第一段话的时候,选择关联词是开放的,是开放与控制的典范。但控制与开放必须有一个度,在阅读补充材料的时候,老师设计了选词,浪费了时间,是完全控制。

蒋惠琴:课堂上教师的控制,更多应该体现在教师的引导上面。如果缺乏提升的能力的时候,则开放就会变成失控。如果提升的好,控制就变成开放的了。如“为什么不让钱学森回国”可让学生自己概括,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而不是用一个词语概括。在这里教师的提升尤为重要。又如文中高级将领所讲的话的拓展,在引导学生讨论时,点在哪里?1、对将军的话的理解。2、钱学森是怎样不屈不挠斗争的。应该注意这个训练点。

韩玉宇:从补充的内容来看,想法非常好。前面研究了补充什么样的内容?首先是理解,其次让学生感受到美国人是怎样阻挠的。补充的内容是帮助学生内化的,这很好。但补充之后如何进行检测与反馈,看来还要注重一些。这样,目标的指向可能会更明确一些。

周慧亚:我们讲一课一得,我感觉到信息量很足了。

周美华:课堂时间不够,没把预设的音乐放出来。

芮亚芬:语言的内化这个主题,确立的很好。确立语言内化首先是情感内化。情感的内化比较精致:1、创设情景。2、适度对比。通过这堂课的讨论,今天的主题,还是确立在内化上,拓展还是为了内化。情感的线索很明,是一步步提升的。细节“百般阻挠”怎么样拿出来?不要从老师那儿出来,最好从学生口中说。

何江燕:见仁见智。课文语言很朴实,但周老师的设计比较“花”。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不是老师被这篇文章感动了?而学生呢?光靠电教手段,老师的点拔和引导行不行?学生的情感应该是从心里流出来的,而不应该是背出来的。

史亚玲:1、创设情境。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首先注意教者的煽情,让学生静静的思,让学生在静静的平台上渲泄。2、锁住情感。训练学生清晰条理的阐述,激发学生的感情,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老师起到调控的作用。

:1、钱学森的爱国情怀是条主线。这篇文章语言比较朴实,语言文字上没有过深的知识。在调动学生的情感方面,底线是钱学森的爱国心,钱学森对祖国的眷恋。2、语言的内化与拓展,是抓语言文字的双基,不能离开语言文字。过去的“双基”,定位在知识掌握上面。现在的“双基”,通过知识语言文字的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情感也好,知识技能也好,只能整合在一起。怎么样进行内化?首先,要抓住语言文字。要抓学生最感动的地方,反映文章主旨的语句和段落。钱学森说的这两段就这个点抓得对,体现钱学森的爱国之心,爱国之情。抓住两段话让学生感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抓住的点怎样进行内化?着重在过程上,过程很简单,概括起来听、说、读、写。抓两段话的过程,读是主线,沿着读—说—练,这样进行引导。问题:1、开放与控制。那个概括性词语,可以这样处理:一种是老师引导直接告诉,另一种可以引导学生从第四小节中找。教师不要花太多时间。2、音乐的处理。应该唱一唱,可能是教学时间不够。

韩玉宇:如何在促进文字内化的基础上促进情感的内化,这的确是我们今天研讨的热点,下面我把大家的意见整合一下,以下是我们达成的共识:

一、语言的内化和情感的内化是同步进行、相互依存、双线并重的。

1、情感的内化以语言的内化为依托,在这个课例中设计的几个有助于语言内化的“点”是真实有效的,如:用关联词练习说话,迁移仿写,想象对比,读写结合等。

2、语言的内化带动了情感的内化,从帮助学生理解钱学森抵挡物质诱惑,到理解他不嫌祖国贫穷(精神层面的)到理解他冲破百般阻挠(生命安全层面),最后踏上祖国的土地直抒胸臆,可以说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逐步提升,体现了蓄势、蓄情的过程。

离开了文字内化的情感内化必然是架空的,离开了情感的纯文字内化则必然要走到分析肢解的老路上去,所以把握两者融合的“度”,有利于我们在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继承和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二、有效的融合离不开资源的整合利用。

1、情境的烘托:所有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情境教学”,在这个课例中表现得也是非常突出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的选配激起了学生情感的升腾激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2、教者的语言:教师自身的投入是另一种情境的营造,今天周老师自己觉得还不够激情,但听者可以感觉到一个女教师的感性糅合了男性思维的理性和冷静,使课堂更加干净,环节的处理也更为利落。

3、补充内容的运用:从这节课上看,我们不仅要关注补充的内容和出示的时机,也要关注阅读以后的检测和反馈,强化拓展的目标意识,这在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是一个薄弱之处。

钱学森读后感范文第3篇

1917年9月,不满6岁的钱学森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离家不远的小学就读。

通常,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都是教育质量上乘的学校,因为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而师范院校附属中小学正是师范院校进行教学实践的基地,所以师资优秀而充沛。钱学森的父亲在教育部任中小学科科长,当然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钱学森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在师范院校附属学校就学,而且钱学森所读的学校,都是“名牌学校”。

当年小学的学制是3年初小,3年高小。在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念完初小3年后,9岁的钱学森在1920年转校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钱学森的级主任(即班主任)是于士俭先生。解放后于士俭先生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称号。钱学森后来回忆说:“记得我在师大附小读书时,级主任于士俭老师教我们书法课,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等人的字帖临写,老师如果看学生写得不太好,就坐下来,照着字帖临写一个字,一笔一画地教,他写什么体的字,就极像什么体的字,书法非常好,使你不得不喜爱书法艺术。”

在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外交部长的吴学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建新,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维,著名作家林海音等。

值得提到的是,当时邓颖超也在该校教书,虽然并没有教过钱学森,由于有着师生之谊,钱学森后来见到邓颖超,总是称之为“邓老师”。

谆谆善诱的中学老师

北京师大附中的老师们,给钱学森以深刻的印象:“我在读书时,看了许多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真正理解书。国文老师董鲁安(即于力)、化学老师王鹤清、数学老师傅仲孙、生物老师俞谟(即俞君适)、美术老师高希舜等讲课都各有特色,给我中学时代的数、理、文等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的美术老师高希舜(后来成为著名的国画大师),暑假里开办暑期绘画训练班,教画西洋画,父亲很支持我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也学画中国画,后来我画得还不错。国文老师是董鲁安,他思想进步,常在课堂上议论时弊,厌恶北洋军阀,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到了高中一年级时,我对用文言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我们的音乐老师也非常好,上课时,他用一部手摇的机械唱机(当时没有电唱机)放些唱片,教我们学唱中外名曲,欣赏各种乐曲,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等。后来,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

1942年8月中旬,根据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安排,董鲁安几经周折,抵达晋察冀解放区,受到聂荣臻将军的欢迎。新中国成立后,董鲁安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民政府委员兼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职。

几何课老师傅仲孙说:“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如此!”钱学森从此懂得科学的严谨。

化学课老师王鹤清开放化学实验室,谁有兴趣做化学实验,随时都可以到那里去做。生物课老师俞君适(原名俞谟,后来任江西南昌大学生物系教授)则带领同学们去野外采集标本,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这两位老师培养了钱学森的动手能力。

北京师大附中很注重外语教学,有的课程用英语授课,钱学森的英语基础就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到了高中二年级,钱学森还选修了第二外语德语。

钱学森曾回忆,“说起旧事,我还非常怀念我的母校北京师大附中,当时高中分文理科,我在理科。我今天说了,恐怕诸位还不相信,我高中毕业时,理科课程已经学到我们现在大学的二年级了。”钱学森还说:“交大四年实际上就学了两年,考上公费留学美国,是靠附中打下的基础。现在的中学能像当年附中那样水平就行。”

钱学森对北京师大附中充满感情,1955~10月29日,他从美国回到北京,就到这所阔别20多年的母校看望老师。用钱学森的话来说,在北京师大附中的6年,“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钱学森还说:“在我一生的道路上,有两个高潮,一个是在师大附中的6年,一个是在美国读研究生的时候。”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钱学森对于北京师大附中的深厚感情。

钱学森读后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对语文兴趣盎然,首先要做的是创设情境教学,让语文的教学课堂生活化,让语文贴近生活,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重视和注视语文的教学。同时,在语文的教学过程用运用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再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提问的技巧,教师若能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便能促进学生带着问题去字斟句酌,细心领悟,联系前后。综上三种模式,能有效让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溢彩纷呈。

一、创设情境教学 将语文课堂生活化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教学,将语文课堂生活化,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学生投入语文的教学。这一教学方法有利于创造轻松、自由、平等、活泼、民主的学习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教学,是能让学生切身体会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加深周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在愉悦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如:在学习《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时,可以提前让学生带一份报纸到学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读?怎么读?读了有何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报纸,再阅读课文,理清《养成读报的好习惯》的结构。首先让学生阅读报纸,让他们体会读报的滋味,再深入学习课文。教师作为引导者,也应该再适合的时间提出相应的问题。

二、进行情感教育 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小学生天性活泼开朗,对四周的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且心思单纯,富有同情心。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容易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语文教学之中,体味课文的情感,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如:在学习《钱学森》一文时,教师可先播放《爱我中华》一曲,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要投影出钱学森的人生事迹、个人荣誉以及成就,让学生初步了解钱学森。接着,再投入《钱学森》的学习之中,了解钱学森在美国生活的日子,明白钱学森的回国之路有多坎坷。看着钱学森的归国过程有千万种困哪和险阻,周折了五年多的时间。相信学生心里不免一阵感概,在对钱学森充满崇拜之际,接连着发现钱学森回国之后再大沙漠中研究导弹,甚至失踪数月,他的夫人已经亟不可待了,却惊人的发现钱学森研究的“东风一号”导弹第一次发射成功,这次事件让全国人民都感觉到四个字:举国震惊。钱学森的理念是:一切为了祖国,为祖国的复兴而效命。《钱学森》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让学生深深的触动,让学生对“爱国”二字的理解更加透彻。《钱学森》所表达的爱国主义、自强不息还有创新精神都是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做人准则。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用《钱学森》的情感进行教育,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让学习课堂趣味盎然、激情澎湃,是让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溢彩纷呈的又一有效方法。

三、设计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畅游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的提问简单、直白的问题,就会造成缺乏启发性。久而久之,学生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精力涣散。所以,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的方式和问题的角度,要灵活的提出问题,使问题新颖,独特,富有新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能塑造出一个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在学习《负荆请罪》时,首先,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负荆请罪》的相关知识,《负荆请罪》属于剧本,剧本内容都是人物之间的对话,剧本可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等等。接着,就要提出一个关键的启发性问题:蔺相如到底怕不怕廉颇?让学生深入课文的学习,探究蔺相如不怕廉颇的资本,但为何又表现出“怕”?研究到底是为什么?等等,让学生在文章中畅游,带着问题去学习《负荆请罪》,明白廉颇为何负荆请罪,蔺相如的气量有多大等等。他们两个之所以有如此作为的原因是:一切为了赵国,为了自己的祖国,做什么都心甘情愿。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字斟句酌,细心领悟,联系前后,必然大大提高教学效率。这种提问不仅巧妙有趣,还带有启发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阅读文章之中,自己在文中找答案,容易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育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应的教学策略也千姿百态。将小学语文课堂和实际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运用情感教育,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特别的,对于一些爱国主义教育、自强不息精神还有创新理念等教育而言,情感上达成一致,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之一。并且,教师需要钻研教材,提出相应的启发性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学的道路很长很长,需要广大教师坚持不懈的进行探索,才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溢彩纷呈。

【参考文献】

[1]宣英.语文情境教学法探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1(03)

[2]隋玉双.语文阅读教学之情感教育[J].东方企业文化. 2011(14)

钱学森读后感范文第5篇

今天我读了《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这篇课文,了解到钱学森是我国杰出的科学家。

课文讲钱学森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便立即准备回国工作,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读到这里,我体会到钱学森为了建设新中国而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和名誉,可以想象他回国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呀!可是美国当局却不准他回国,美国海关说他藏有重要的机密,还说钱学森是间谍。尤其是当我读到“几天后钱学森被捕了,联邦调查局迫害他,钱学森的行动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检查,电话受到监听。然而,他并没有屈服,他不断的提出要求:我要离开美国,回到祖国去。”我情不自禁的握紧拳头,为帝国主义的行径而愤怒,也为钱学森的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而感动。回国后,钱学森望着雄伟的天安门,说:“我相信我一定能回到祖国,现在终于回来了!”多么质朴的一句话呀!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钱学森回国的坚定信念,他忘不了祖国对他的养育之恩。

其实在我身边像钱学森一样深爱祖国的人很多,前几天我们拜访的79岁的杨爷爷就是其中之一。

杨爷爷20岁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51年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曾经负过两次伤,一次在左腿,一次在右肩,伤口都有碗口那么大。曾里过两次功。1988年因年龄大退伍,可他时刻没有忘记党给他的荣誉和批评,他的心中一直牢记“精忠报国”。

钱学森、杨爷爷他们都热爱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信念。作为一名小学生,我将从我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爱我身边的老师同学,爱我的父母长辈做起,做一名热爱祖国的小学生。

相关期刊更多

前线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委员会

前沿科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学前教育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