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第1篇

毋庸至言,现在小学生受到家庭与周围环境的影响,阅读兴趣越来越低,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成绩较好,而且学得轻松;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多数成绩上不去,学得还挺苦。因此,我在教学时格外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总结出“对比阅读法、启发阅读法、诱惑阅读法、选择阅读法”这“四法”,根据不同课文和时间,利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对比阅读法

对比阅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俗话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在学习《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时,我就应用了对比阅读法,当学生理解课文是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时,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诗,同学们很快就想到了《静夜思》,其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也是身处异乡的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流露。我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学习阅读。同时,我抓住时机向他们讲述诗中“独”“异”“倍”三字的妙处,以及“明月光”与“地上霜”、“望”与“思”的寓意,让学生体会身处异乡的人,在特殊的日子里,所写的诗句中无不蕴含着浓浓的思念之情,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启发阅读法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知识层次较低,身心没有得到充分发育等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方面容易跑偏,出现思维障碍是正常现象。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学生的读书欲望,调起学生的“胃口”,让其从渴望中积极主动地动脑筋思考,寻找答案,追求结果。如在学习课文《哪吒闹海》这一课时,我就应用了启发阅读的方法,在备课时就设计了几个问题。在课堂上,利用事先设计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分组提问:哪吒把夜叉打死了,龙王怎么办?哪吒与三太子的战况如何?东海龙王父子经常兴风作浪、胡作非为,哪吒制服龙王后,人们又过上了什么日子?让学生各自回答,增强对课文的印象和理解。

三、诱惑阅读法

所谓诱惑阅读法,就是故意提出问题造成悬念,让学生为了急于知晓答案,不得不去看书寻找答案。使老师叫学生去看书,变为学生主动去看书。如在教授《哪吒闹海》一课时,我就把《哪吒闹海》中最精彩的部分讲给他们听,说哪吒和三太子打得不可开交,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有些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读了起来。

四、选择阅读法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在阅读课上,我一改往日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而是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阅读课文,并把他们阅读的声音录下来,播放给他们听,然后再播放范读的录音,让他们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读,再听录音,再对比,其次再进行情境表演,极大地提高了阅读兴趣和能力。

同时,在班级上,我经常组织举行讲童话故事比赛,故事内容要求是课外书上的,且要求人人参加,每次讲的故事内容都不能重复,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其余都是鼓励奖,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了,课余时间,学生都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读故事书的情景,以前我规定他们每天至少读半小时的课外书,现在已经不用了。

另外,为了扩大学生的视野,我采取定期开展“共享一本好书,增长知识水平”的读书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筛选,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是哪本好书,读这本能有什么样的享受。学生为表现自己知道得很多,都会仔细阅读并加以思考,强调介绍所推荐的理由,分享阅读带来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第2篇

一、培养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眼”和“脑”并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量将自己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的时候,要求学生要带着问题去通读课文,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仔细认真地把课文读懂理清,坚持把“眼睛”和“大脑”并用。在用眼睛阅读的时候,文本的信息会快速进入学生的大脑,这时学生如果积极开动大脑思考问题,大脑就会开始工作,对脑海里的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得出答案。虽然所得到的这个答案也许不是最终正确的答案。但是在这个“眼”和“脑”并用的过程中,是一个加深记忆和处理信息的过程,这样的行为久而久之便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无形间就会发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都提高了,阅读的水平也达到了一种新的高度。这是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了积极了配合了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例如,教师在教学四年级的《虎门销烟》时,在要求学生默读课文之前,向学生提出问题:《虎门销烟》告诉我们本文主要写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在这一环节,教师的问题设计也要有所讲究,最好是考察学生的对文本的概括能力,这样既可以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眼睛”的看和“大脑”的思考相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也为学生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阅读的过程中,坚持做读书笔记和标记

小学生年龄还小,认知面还比较狭窄,对于很多词句、成语、谚语之类的还不是很理解。这时候就应该要求小学生每人准备一本本子,作为读书笔记专用,把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不理解的不明白的词句摘抄记录下来,以及在文本处标注好,做好笔记,提醒自己哪里是不懂的地方。这样就方便去请教教师,把心中的疑惑打开,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在你摘抄记录的时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眼睛看到的不如动笔记录下来的记忆深刻,读书笔记不单单只是把不懂的词句记录下来,还应该把在文本中出现的优美的经典的语句摘抄下来。因为人的记忆是短暂的,必须把它记录下来,方便日后的查阅,这是一个反复积累沉淀知识的过程,假以时日,这些优美生动的句子会根深蒂固地印在自己的脑海里,而平时的这些积累会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水平也会得到很好的提高。关于做标记,可以使用波浪线、三角符号、小原点、画横线、加括号等之类的标注,把自己觉得重要的、有疑问的、难懂的、重点的等全部标注起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例如,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曹文轩的《窗边的小豆豆》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把自己觉得有意义的句子、段落、词语等摘抄下来,在不懂的地方做好标注,如不懂的成语,可以标注出来向教师请教,或者自己动手查阅新华字典。又如在阅读冰心的《繁星》时,对于这种类型的文本,要更加注重字词和语言的摘抄,甚至可以大段大段的摘抄下来,日后反复翻阅。久而久之这个重复的过程会使每个字词都烙印在脑海里,读水平就是在这种无形的过程中得到提高,所以学生们不能忽视这种小细节,也不要偷懒不屑这样的方法,试一试总会有收获的。学生在学习中一定要保持一颗积极主动的心,而不是依赖教师或者家长去逼迫,这样的被动出来的效果也是收效甚微或无济于事的。因为学生不仅仅是把内容摘抄下来就结束了,还要会自觉主动去翻阅。其实这就跟“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是一样的,小学生还处在贪玩的状态,作为教师和家长的一定要耐心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适应这样的方式,养成习惯。

三、结语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第3篇

在中国,读书还用得着提醒吗?一个口号在华夏四处流行: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大城市疯狂的择校热,县乡学校准军事化的重点中学,赚得盆满钵满的补习班,孩子们恨不得从黎明鸡啼开始,读书读到半夜鸡叫……读书,特别是重视青少年读书可能是中国最不需要提醒的一件事了。

果真如此吗?

一件事的黑与白,常常极不分明地搅和在一起。细一分析,国人的自豪感可能就荡然无存了――孩子们手中放不下来的书籍,多半是课本,是习题集、作文选,或是被视为减压玩具的动漫书、校园故事、恐怖小说……这一类阅读,真的能让孩子顺着“人类进步的阶梯”一步步拾级而上?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以课业负担之重闻名全球的中国,孩子们却根本没有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精力。一项针对中美儿童的阅读调查称,中国儿童能够独立阅读的年龄,比美国儿童晚了四年,阅读仅及美国儿童的1/6。功利性阅读,正在败坏着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甚至可能造成他们对读书的怨恨。长大成人以后,终于有可能摆脱功利阅读的他们,要么干脆远离书籍,要么青睐快餐读物。

一项针对上海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调查说,43%的孩子“写不出”中国和外国著名作家各一位的名字,另有5%表示知道的孩子,却填出了爱迪生、爱因斯坦、徐根宝;就是填写正确的孩子,也只是从课本上而不是从自己的阅读经验中了解大师之名……

我们真的愧对4月23日,这个全世界读书的节日!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消解中国孩子阅读的乐趣以及对大师的尊重?

我们可以继续谴责应试教育的无孔不入,也可以谴责浮躁而急功近利的生活方式。问题在于,每一个人都在指责,同时却都在心安理得:大环境如此,我们无能为力。

我们,真的无能为力吗?

如果是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能不能反思一下,我们真的重视孩子的教育了吗?何以各地都热衷建豪华的楼堂馆所,而所费无几的社区图书馆却长期付诸阙如?

如果是出版界人士,能不能反思一下,儿童书籍的贪大求贵、愈演愈烈的跟风炒作,是否也对消解阅读习惯、败坏阅读品位推波助澜?

如果是教师,您有没有用作业“侵占”过孩子们的“阅读课”,是否没收过孩子的课外读物?如果是家长,您有没有检点过自家的书橱,是否应试读物占了一大半,而且还在不断地为孩子买进家门?如果您是学生,有没有反思一下,是不是过于亲近电子游戏而远离图书?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地为书香的渐渐消散,担着一份责任。

据说,世界读书日源起于勇士乔治屠龙救出公主,公主赠书报的故事――看来,今天的国人,要想从书籍中获得知识与力量,要想用阅读改变人生,可能先得做一次“勇士乔治”,挑战使我们的心灵逐渐荒芜的功利之魔,以解救美丽芬芳的书香……

(选自《教师博览》2007.8)

阅读训练:

1.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重视青少年读书可能是中国最不需要提醒的一件事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孩子们手中常常离不开书籍,为何还要提倡让他们读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功利性阅读贻害无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上海部分小学高年级学生为何大部分写不出一位中外著名作家的名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认为应该如何用阅读改变人生,从书籍中获得知识与力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裴礼年设计)

(议论文阅读参考答案详见70页)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三英语 阅读教学 归纳总结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070-02

翻阅最近几年来的中考试卷,再结合新课程标准看一看,不难发现最近几年英语教学的一大变化:阅读文章的篇幅在中考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必然意味着阅读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在初三这个教学任务重,教学课时紧,教学内容量大的特殊时期,如何帮助学生做好阅读理解,帮助他们提高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良好基础就显得特别地紧迫和重要了。作为初三的一名英语老师,笔者依据自身的一些实践,简单谈谈关于帮助学生提高做英语阅读理解题的一些做法。

一、要让学生了解中考阅读命题的基本原则

在上阅读课时,在做阅读之前,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关于中考阅读的一些知识。具体内容是:阅读总量不少于1000个单词,设问基本上在20个小题左右,总用词量逐年增加,阅读速度每分钟至少要50个以上单词,而且理解准确率应在80%以上;题材基本上属多样化,通常包括日常生活、轶事传说、广告通知、报道、社会文化、史地、经济等。不同题材的文章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天文史地、科普常识类,要留心事实和细节;人物传记、历史故事、幽默小品类,要领会文章的主题、写作意图、人物性格和特征等;社会文化教育、政治经济类要注意观点和结论;风土人情、日常生活,要留意(西方)文化与习俗等;新闻报道广告海报类,要注意其独特的写作手法、事情的起因、经过、涉及的人物具体数字及作者的态度;文章选裁基本上避免了单一化。通常包含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图标,倡议书等。因此务必要求学生熟悉各种文体格式,熟读并背诵一些范文,以便增加对语言经验的积累。

二、要让学生明确阅读理解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主要在哪些方面

一是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组织信息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通览全文,把握结构,明确思路。通过对所做文章全文的通览,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切实可行的实践问题让学生去做,去体验,从而去真正地实现获取信息的能力。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所有可能的信息来源,确定针对不同来源的信息可能的获取方法,并学会选择恰当的信息来源,恰当的获取方法,掌握有效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文章的结构来明确作者的思路,通过感知和应用已有知识来获取信息并组织信息的能力。

二是概括表达信息能力,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点: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要理解具体的事实,也要理解抽象的概念;既要理解字面意思,也要理解深层的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既要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要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既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去理解,也能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去理解。

三、要培养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需要注意“三读”及“三审”

1.“三读”即:略读—快速浏览抓住文章中心大意以及文章的结构。也可以先看问题,再读文章:带着问题阅读短文,确定主攻方向,特别要注意首尾段和首尾句,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用户服务,摘取有用的材料,舍弃无关的信息,有的放矢,高效省时(如有图表则应借助所给图表的结构);细读—带着问题,细读全文,认真推敲;找到文章对应点,确认题型,分析整理归纳信息,并且准确表达信息。针对题目的要求,细心阅读与试题有关的词汇、句子或段落,要特别留心一些信息词,它们既是检查的重点,也是把握全文意思的突破口。因此必须准确判断,仔细斟酌,以便选出最佳答案;复读—复读全文,验证答案:反复揣摩所填答案是否符合文章内容,在选出全部答案后,应将答案带入问题中重读全文,看前后意思是否贯通,有无矛盾,若前后不一致或意思矛盾,则要考虑重选答案。

2.“三审”即:做题前先审文章大意及提示(如字数的限制、前后文之间的关键词等);做题过程中审细节提示及结构表达(如整个文章结构:大小标题;内容表达、短语类、句子类是否对应等);做完题目后审答案的复查与语法运用(如字母大小写、名词的数和格、动词的形式、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连词,介词、时态语态,主谓一致,第三人称等)。

四、精选精炼,鼓励学生多做阅读,并从中获得读书的乐趣

1.老师要精选材。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面对铺天盖地的文章和材料,老师自己首先要多看多做,把适合学生的文章精心挑选出来,利用课上的前几分钟让学生们每天坚持做。

2.多鼓励善表扬。对学生做的阅读及时进行反馈,鼓励他们多做多练,表扬做得好的同学,激励他们争先创优。让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五、提醒学生在做阅读理解时应注意的方面

1.注意文章内容,所选有据,避免主观。阅读他人作品,理解他人的意图,必须以作者的思维模式为准绳,以原文提供的事实、细节逻辑关系为自己思维活动的基准点,切忌把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与原文或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混为一谈,自以为是。文章中的数字、日期、时间、表限量的词或短语等都是设题的重点,若只注意明显的内容,正好走进实的陷井。若不注意虚的内容,想当然答题多半会错。因此,必须学会“虚实结合”。

2.关注题目要求,选最佳答案。因为符合原文的答案应该是正确答案,但有时候未必是最佳答案。故需认真仔细。阅读题要求选的是最佳答案,有的答案从某个枝节来看是对,但从全文来看则不是最佳的。因此,必须通盘考虑,取主题,舍枝节。

总之,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作为教师的我们不怕费心(多思考多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阅读方法),不怕费时(坚持每天都带着学生做阅读),不怕费力(为学生挑选好的阅读文章),长期坚持下来,一定会让学生有所收获。同时,鼓励学生多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发挥他们爱读书的本性,英语课堂的教学必将因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而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参考文献:

[1]李华.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与对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7).

海上日出阅读答案范文第5篇

一、 通读全诗,整体把握

学生在做此类试题时普遍抱有一种急功近利、焦躁急切的心态。做题思路和解题过程大抵如此:首先将阅读材料粗略地看一遍,甚至只扫一眼,就急急忙忙地看后面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在诗词中寻找答案。高考试卷题量大,时间紧,这样的做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看起来也符合常理,无可厚非。但这种思路和做法实际上曲解了命题者的本意,违背了诗词阅读鉴赏的规律,因此是不科学的。这样的答题方式本来是想走捷径,节省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结果却往往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材料没读懂,问题也没完全弄清楚,如何作答更是心中无数,就草率下笔,勉强作答,敷衍成句。相当一部分同学在答题时完全是懵懵懂懂地跟着感觉走,作答时往往是信口开河,胡编乱造,或不知所云,或答非所问,或摘抄原文,或乱贴“标签”……。一些考生完全想靠密密麻麻的“字海战术”来麻痹、干扰阅卷老师,试图使阅卷老师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情况下侥幸地得到“苦劳分”、“印象分”。这显然是由于考生缺乏真正的诗词鉴赏能力,平时又缺少扎实有效的训练而养成的一种不良的、本末倒置的思维习惯和解题思路。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在这一题型上有所突破,得到较高的分数,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高考命题者的真正意图。那么,命题者的本意是什么呢?我们知道,高考语文试题的命制,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就是要用高考试题这根“指挥棒”,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全面理解、欣赏文本,而不是只去理解诗词中的几个词句,更不是让我们在考试时做“寻章摘句”、“按题索句”的工作。否则,学生平时就不会去认真阅读文本,用心欣赏诗词。之所以这样设定命题的原则,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这类问题的解答,引导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以审美的心态去用心阅读、感悟和欣赏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精粹的文字――诗词曲赋,从而得到美的感受、熏陶,汲取精神上的营养,并由此养成正确良好的阅读习惯,改变为应付考试而阅读、学习的功利思想。明白了命题者的这一良苦用心,我们就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复习考试时心态越功利,情绪越浮躁,答题时就会感到越困难,越吃力。由此可见,我们只有认真、冷静、高效地阅读诗词文本,完整、准确、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整体把握诗词的内容和形式,才能在答题时做到心中有数,下笔有话,表述有矩。

二、 领会题意,学会转换

不少同学面对诗词后面的问题,往往脑海中一片空白,一脸茫然,不知所问何指,如何回答。面对这种状况,除了需要我们平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欣赏诗词文本,加强对学生的审题训练外,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对问题进行转换、分解、细化,这样才能提高答案的准确性、完整性,达到事半功倍、多快好省的效果,提高准确性和得分率。

试以下面一题为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秦川》

李 颀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注】 ① 这是诗人晚年官场失意,离别长安,回家途中写的诗。② 五陵:指长安城郊西汉五个皇帝的陵墓。

【问题】 这首诗的前四句和后四句所描写的景物点不尽相同,诗人在诗中是想创造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请试做简述。

这首五律后面的问题看起来只有一个,似乎很简单,但如果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这一问题问得很笼统,并不好回答。它貌似一个问题,实际上隐含了几个小问题。如果不对它加以分解、转换、细化,答题时就会感到意识模糊,很难下笔。如何分解、转换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题意:意境景象(景物、场景)+情调+表现手法+全诗的思想感情+表达效果。通过分解这个“大问题”,采用几个小问题连续相加的形式按序逐点回答,比那种笼统、模糊,无顺序、无逻辑,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答题方法要轻松容易得多,有较强的操作性,答案的准确性也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