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上的风

海上的风

海上的风范文第1篇

就绽开万朵浪花......

海上的风是琴师,

他一来,

就奏出万种歌声......

海上的风是大力士,

他一来,

就送走万片渔船......

海上的风是狮子,

海上的风范文第2篇

根据Frost Sullivan能源电力系统部的研究表明,近五年中国风电行业连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

以上的综合数据显示,不管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还是市场规模的发展都表明中国风电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海上风电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和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风能资源优质、稳定而丰富,在提供大发电量的情况下,又不会扰乱电网的负载,而这个并网问题又恰恰是陆上风电大规模发展的最大瓶颈。

海上风机的技术难点

虽然海上风机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优势,但跟陆上风机相比,海上风机也面临着技术难点。这要从设计、施工安装和运行维护过程三个方面去考虑。从设计来说,陆上风机没有诸如海洋上各种环境变化的影响,像频繁的台风、闪电、盐雾等,这些自然环境就会产生比如对防腐蚀的要求。还有就是普通人都会关心的问题――如何固定住巨型的风机?对于风轮直径长达100多米的“大风车”,如何解决这个陆上风机所不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要考虑到海底输配电系统的建造比陆上拉电网难得多,维修也更复杂。这些困难都阻碍了海上风机大规模稳定运行的进程。

其余的困难就是在地基建设和风机设备、关键零部件上。根据Frost Sullivan咨询公司对行业人士的访谈了解到,国内风机的单机容量基本还处于2.5MW及以下,5MW的尚处于向国外购买技术或收购阶段,国内主要整机企业也依然处于3.0MW的研发阶段。其他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程度不高,比如电控系统、整流器、精密轴承等,都和陆上风电一样的情况。

竞价有待规范

中国首个海上风电特许权招标项目开标时,投标企业的价格普遍偏低,并出现了令业内人士哗然的投标价。其实这是新能源发电所面临的普遍问题,风电是如此,光伏、生物质能同样如此。招投标过程中报价不合理,要从招标方和投标方来看。

从招标方来看,就陆上风电来说,去年年底已经出台了标杆上网电价,价格根据风能资源区定在0.51-0.61元/度。标杆电价的出台通常都在国家多个部委在进行全面、深入的产业链各企业成本盈利的基础上得出的,是能够保证绝大多数供应商获得一定盈利水平的前提下所定的价格。但现在的价格还有很大下降空间,如果现在就提出一个标杆电价,以后再不断去改,对行业波动影响很大。政府的思路是:一方面不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太大的补贴压力,另一方面又能让产业链的所有企业都看得到希望。

从投标方来看,光伏发电在之前的敦煌项目中已经出现恶性投标价,捣乱市场秩序。海上风电的这个0.6元/度是不是恶性投标价,在没有彻底搞清楚他的成本收益模式前,很难断言到底成本底线在哪里。但新能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某些运营商想在市场萌发期采取赔本赚吆喝的策略,砸钱换市场,一方面积累运营经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领先的海上风电场运营业绩获得未来更好的市场份额。毕竟海上风电因技术门槛高,国家自然会在上网电价中给予更高的补贴,无论是抢占市场先机还是追求高利润率,对于风电运营商、整机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供应商来说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政府在这方面已经有积极的作为。从《风电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我们得到一个讯息,《标准》提出优先发展海上风电,并规定风机制造能力不低于2.5MW(海上风电不低于3MW机型),这主要是为了规范行业发展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从设备上摊低成本。

发展前景乐观

在今年4月份的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招标之前,实际并网运行的海上风电项目只有上海东海大桥3×34MW项目。短短一年间,国内前十大风机制造商的海上风机生产基地项目纷纷开始筹资、立项及投产。

海上的风范文第3篇

在我看来,上海最美丽的风景不是外滩那争奇斗艳的外国博览会,也不是陆家嘴那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石库门,才是最美的风景,她是城市生活的完美诠释。

风叩着黑漆大门上的铜门环,一盏昏黄的灯在厢房的窗柃上摇曳,顽皮的孩子老杨松木楼梯板上蹦跳,只呀有声。弄堂远处飘来悠远的“桂花赤豆汤——甜酒酿”的吆喝,这是石库门的风景。是久远但永远不会被忘怀的声音。

上海石库门不同于北京四合院的“土”,她的出现是那个“华洋杂处”的上海城市生活的一个写照。从她的建筑样式上就可以看出这是一种“中西合璧”文化的混合体。门和房间,天井的布局时中国传统建筑的格局,但二楼的窗户与门头的石刻门券却透露出西式洋房的装饰风格,石库门在诞生之初,是整幢出售的,要买得起,需有些“身价”,从四十年代开始,每幢石库门差不多是四方杂处,“七十二家房客”,上海人亲切地把其称为“弄堂”,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弄堂犹如其形状——“品”字形,折射出岁月的变迁与城市人的生活百态。

前楼客堂左右的厢房与亭子门构成了石库门最基本的元素,这种特殊的房屋结构形成并造就了老上海人的生活方式与相互关系,孕育了无数老上海人的童年,各家各户似是一个大家庭,互相关照,守护。隔墙有耳,楼上楼下只要一声招呼,左邻右舍得人马上会过去帮忙,这家小囡病了,隔壁阿婆`代为照料,那家阿姨包了馄饨,定会每家送碗尝鲜。那是何等的温馨啊!

石库门之所以美好,是因为邻里之间热烈,融洽,她那带给人的宁静温馨的生活方式是农村的人所羡慕的,城市,之所以会让生活美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紧密,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交流,需要一份融洽的人际关系。正如奥涅格所说:“人,正如树枝与树干连结在一起一样,脱离树干的树枝很快就会枯死。”石库门,作为上海这座城市的一部分,正是充当了这样的载体。石库门的出现,让城市真正地使生活变得美好。

海上的风范文第4篇

2011年6月6日―10日,在为期5天的第17届上海电视节之间,阴晴交错,梅雨纷纷。相比往届,今年的上海电视节已再那么“纯粹”――视频新媒体占据了上海电视节的半壁江山。同时,内地影视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在电视节上有非常直观的体现――200多家国内外影视机构铺天盖地的广告牌似乎昭示着“中国纪元”的开始,而一路高涨的成交价码一方面显示了业界对市场的信心,同时也对市场发展方式和容量提出了考验。

电视节的得失

今年的上海电视节基本保持了电视节目评奖、节目交易和项目创投、新媒体暨设备市场、论坛等主体环节,此外还包括MIDA纪录片特别活动、电视剧观众票选活动及上海大学生电视节等主题活动。

今年的“白玉兰”奖是比较有创意的一届。电视节组委会第一次将观众网络票选纳入评奖。于是今年“白玉兰”奖的账面上,最具人气演员奖与最佳演员奖的影响力不相上下。

两大交易市场仍然是本届上海电视节最热闹的地方――国际影视节目市场和国际新媒体与广播影视设备市场。据悉,本届上海电视节有200多家中外影视机构、发行商、播出机构设展,参与人数超过20000人,买家达到2132家。

影视节目市场上,成交价继续飙升和新公司大量涌现是一大突出现象。这既显示中国电视产业的繁荣,又昭示了产业高风险的隐忧。古装神话剧《欢乐元帅》每集总卖价达到300万元,首轮上星单集售价总和就超过180万元;导演高希希转型做老板的第一部大戏,《楚汉》投资预算高达1.7亿元,单集成本有望突破200万元――高希希的希世纪影视公司在电视节上宣布正式成立,成立伊始立项电视剧就达8部之多。中视晴晨影视文化中心的《皇粮胡同十九号》的二轮交易也非常热门。

视频新媒体的大规模入驻让本届上海电视节不再是电视台的独角戏。潮流所趋,没有一家视频新媒体会甘心局限在播出平台的窠臼里,错过分享“影视大餐”一杯羹的机会。

腾讯网作为本届上海电视节的独家网络支持方,不仅成为“白玉兰”颁奖的独家网络票选媒体,在展台上拥有访问直播间,而且还宣布发力5亿元与华谊合作进军影视制作领域,打造全平台优势。优酷网则纵横捭阖,俨然以全媒体核心自居,集合电视台、制作方等打出了 “大剧网播跨入‘亿时代’”口号,开创“网台互动”传播模式。首轮全覆盖,是优酷2011年的重要战略。

国际新媒体与广播影视设备市场位于上海展览中心的中央大厅上下两层,展馆规模上虽较占据东西各馆好几层的国际影视节目市场相形见绌。但大部分来到这里并静静地坐下听展商侃侃而谈的是业内的专业买家。其观众的专业性、质量都要比国际影视节目市场更高,包括到场的媒体。

本届“白玉兰论坛”分为高峰论坛和4个专业论坛。整体而言,有一个主题隐约贯穿各大论坛,那就是电视媒体与新媒体各自的困惑和博弈。

全媒体时代,再没有一家传播平台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多屏、多终端、智能化、产业链条多元化,以及高清的内容,传统电视和新媒体都在融合的道路上各自探索着转型之道。

高峰论坛邀请了互联网视频产业、通讯产业、电子科技产业和终端设备制造商等各领域的高层,虽是以“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战略”为题展开,但无论是发言嘉宾的比例,还是话题中心,互联网新媒体几乎完胜。传统电视媒体发言人仅有两位,还是来自上海本地。而网络视频媒体有4家,互联网终端厂商也很积极,也有4家公司的高层参与发言。与会者探讨了全媒体时代内容与受众的新型关系,以及各自的发展战略。

专业论坛共分为“电视栏目的产业化‘生存之道’”、“创赢东方――节目模式与中国当代娱乐产业的对话”、“白玉兰”国际广播影视技术论坛(IBTC 2011)、动画生命力四大论坛。尤以前两者为盛。

面对汹汹而来的新媒体,传统电视透露着不安,又矜持着体制内优势。而新媒体则选择“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以多元、融合为主张和传统电视继续打“太极”。可以看出,本届上海电视节的观众更加务实,相对于聚焦大趋势战略的高峰论坛,能够触动业界痛点、给予业界具体“策略”启发的专业论坛更受青睐。

更“内敛”的电视节

按照国际“通行法则”,电视节往往是为电影节“热身”的,少有做到“艾美奖”那个份儿上的。所以对各大电视节来说,包括上海电视节,争一时表面的风光,不如扩充的市场容量和实际交易额来得更实在。

除了艾美奖,戛纳电视节是欧洲电视节中的翘楚。在亚洲,上海、东京、首尔三地的电视节差不多成鼎足之势,但上海电视节相对更具市场吸引力。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和日本东京国际电视节起步较晚,但影响不俗。然而首尔国际电视节的评奖只针对电视剧,不涉及综艺节目等其他形态的电视作品,局限性较大。东京国际电视节或可与上海电视节一拼,但日本毕竟市场小。可以看出,身为一个国际性电视节,上海电视节的国际压力并不大,其真正“对手”是自己。

海上的风范文第5篇

海归风投何其多?

如今,在中国这片充满投资机遇的热土上,裹挟着境外资本的海归风投受到无限追捧。这些人大多数是在国内经过高等教育之后再出国留学深造、进而在国外工作,然后再携带着境外资本的嘱托回到中国寻找投资机会。

资本家的嗅觉决定了资本的嗅觉。在外界看来,他们是握有巨额资本的光鲜人物,但他们的世界并非平静如水,风口浪尖才是其真实写照。在这个群体当中,张帆就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人。

从分析员谋变为决策者

人生的际遇往往是经过长时间的蛰伏而在一瞬间改变的,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的人将注定走一条非同寻常的路。

1992年,正在清华上大三的张帆随父母去了美国。到了美国之后由于经济原因便去了硅谷的两家小公司工作,彼时的张帆从生产一线干起,诸如在印刷线路板上焊接、插芯片等工作在他看来不在话下。最终这两家小公司没能逃过倒闭的命运,给张帆承诺的股票期权也随之破灭。

这一经历让记者颇为惊讶,很难将眼前这个神采飞扬的风投人物与曾经那个插芯片的张帆联系起来。但人生的际遇往往是从不起眼的点滴细节开始并决定的。

陷入回忆中的张帆喝了一口杯里的茶,这样说道:“两家小公司的死亡激起了我的很多思考,一个技术能力优秀的公司不代表它就可以在市场上获得成功,优秀的公司不仅需要智慧的大脑,同样需要充足的血液。一个企业的成长过程非常复杂,那时候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公司能够成功?”企业的智慧大脑包括企业的管理,而充足的血液则是资本的给养。可以说,在两家小公司的工作经历成为张帆未来进入风投行业的一个萌芽事件,并且这段经历也激起了这个以技术出身年轻人的另外兴趣,他要去学企业管理。此后,张帆攻读了斯坦福斯大学的经济学学士学位及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选择去美国本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张帆的人生,选择在斯坦福学经济、学管理则在很大程度清晰了张帆的人生轨迹。而学成后的张帆去了全球知名投行高盛,成为一名整天忙碌于华尔街的投资银行业务金融分析师。他的这一选择则在更大程度上助推了其风口浪尖的人生道路。

张帆说:“在高盛工作期间做了很多上市项目,学了很多东西。高盛的经历对我影响极大,在那里我可以和很多企业的CEO、CFO频繁谋面交流。”此时的张帆依然年轻,他仅有二十几岁。对一个处于这一阶段的年轻人来讲,频繁接触高端人士不仅可以丰富阅历,更多的则是凝聚思想。

2001年,29岁的张帆离开高盛选择加入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并在一年之后顶着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副总裁兼中国首席代表的头衔回到了中国。当时正值国内VC投资的低潮期,有人劝张帆晚两年回国。张帆告诉记者:“早两年回与晚两年回的区别不是很大,火爆期与低潮期都只是暂时的。当一个人有了想做一番事业的激情,其评判标准不是早两年还是晚两年的事。”

在德丰杰工作期间,张帆的头衔也几经调整,经历了从副总裁、高级副总裁到董事的变迁,但困扰张帆的是职位升了却始终没有获得项目的投资决策权,他仍旧扮演着领导一个分公司的角色,为遥远的美国总部搜寻中国一切可能的投资机会。在投资机会面前,张帆必须要和美国总部深度沟通,但却经常因此贻误投资时机。

2005年9月,张帆与合伙人沈南鹏一起组建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并同时组建了一支本土化的投资团队。至此,张帆开始了新的征程。

项目选择谋定而后动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成立至今的两年中,先后投资了亚洲传媒、悠视网、湖南宏梦、点视传媒、占座网等二十多个项目,其涉及行业非常广泛,包括互联网、电信、媒体、农业、保险、动漫、福彩、汽车等领域。

当记者问及投资了这么多行业和项目,怎么看待投资风险时,张帆转动了一下坐椅,思索片刻后这样说:“风险投资本身就是一个包含着许多不可控因素的行业,在红杉的投资中我们希望能把风险量化,但不是说有风险就不去投,而是要对风险有充分的预知和把握,要永远站在风口浪尖上。一个优秀的风险投资企业在经过长期的投资经历,应该能够积累的是有一种优秀的模式识别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风投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所收到的商业计划书,在看完之后没有达到我们想要投资的要求,就会看优秀的一面和风险的一面。一是这个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是不是一个巨大增长的市场,其格局又不是一个固化的格局,很多企业是无法去挑战一些龙头企业的;二是是否存在非常大的颠覆性的可能性存在。”

曾经有家想从风投融资的企业家开玩笑地对记者说:“VC在我们眼里就是最可爱的人。”而在张帆眼里,有的创业者却是可怕的,其仅仅是想从风投这里圉钱而非真正是为了企业融资。

张帆说:“资本并不是一个企业的根本所在,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学会运用一些杠杆来充分发挥资本对自己的帮助,资本运作仅仅是辅助手段。最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抓住最根本的关键,要清楚你做的是什么产品?想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凭什么可以赚取利润?”

在张帆所接触的有些CEO中,也不乏有短期利益驱动者,他们追求速度、为了多赚钱、为了能够提早退休,张帆必须要对风口浪尖中各种因素做出判断和选择。为了寻找合适的创始人,张帆并不追求速度,“速度不是人为决定的,而是由项目质量决定的。如果我看了两三个月项目,没有一个合格的,那我肯定两三个月不会有投资动作。红杉资本中国基金不是以时间为基准进行投资,那样只会降低我们自己选择项目的标准,为将来成功退出主动设障碍”。

为了将来的成功退出,不主动设置障碍,这是一个走一步、看三步的人。但就算看三步也难以预料到所有风险。在张帆的投资经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空中网上市,在上市前两天网易公司突然提前公告称上一季度的无线增值业务大幅度下跌。这一消息让空中网的上市遇到了阻碍,当时带领空中网上市的投资银行瑞银认为:“网易那么大的无线增值业务都不行,空中网还怎么行?”空中网能否成功上市,箭在弦上。“这是一个风口上的行业,随时都要应对各种情况,最终我们也是用了很多积极推动的手法才使空中网顺利上市。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力挺创业者,不上市对我们压力也很大,在利益上我们是跟创业者一致的。而且,当我们出现与所投资企业的创始人意见相左时,我们尊重创业人的想法,我的这个观点在过去几年做投资的过程中是受益匪浅的。”

选对基金选对合伙人

尽管管理着10亿美金,但张帆坦言自己是个创业者,并且是创业者们幕后的创业者。那么这个创业者为何能够在中国成功创业?这不仅仅基于张帆有深厚的人生阅历及工作背景,更在于其选对了一家美国知名基金及一名优秀的合伙人沈南鹏。

红杉资本创始于1972年,旗下共有18只基金,管理着超过40亿美元资本,其投资超过500家公司,130多家成功上市。红杉资本在美国曾投资了雅虎、苹果电脑、思科、Google及甲骨文等一批著名企业,其投资的公司目前总市值超过纳斯达克市场总价值的10%。引入美国一家老牌基金的一个好处是,不用担心资金的募集问题。

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另一位创始人是沈南鹏,其和张帆是铁搭档。他们有同样的背景,先在国内读书然后去国外留学、接受美国商业模式的洗礼,并在留学和工作后再回到国内市场创业投资。创业最大的难题是找到一位真正志同道合甚至相互欣赏的合伙人,而张帆找到了。

两人结缘于2004年年中对分众传媒的投资,当时正值分众上市前的募资阶段。那时张帆所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德丰杰,而沈南鹏却是以一名个人投资者的身份投资分众。在分众传媒相识以后,两人便擦出了火花,张帆跟沈南鹏就经常在一起交流,并谋划着中国创业投资产业方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