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

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第1篇

[关键词]钢琴;赏析;音乐元素

《海上钢琴师》的表现手法带给我们一种新鲜的不一样的表达方式。电影音乐是能够体现电影艺术构思的一种途径, 它是构成电影综合艺术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否认无声电影所存在的艺术价值,但是电影中的声音使电影变得更具有观赏性,它扮演着一个特殊的作用——突出电影的戏剧性、抒情性以及渲染影片的氛围。钢琴这一乐器作为被世界认可的广为流传的乐器之一,凭借着特殊优美的音色吸引着世人。钢琴靠着其超常的表现力得到电影制作人的青睐,我们能看到钢琴元素被越来越多运用到电影中。这除了因为钢琴音乐是吻合电影音乐的要求之外,还是因为钢琴本身的美学意义。它让电影的风格变得独特,它让观众更容易理解电影本身的思想真谪,它能够使整个电影的情节更加优美,同时带着艺术的气息。所以电影当中的音乐对于整部影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音乐为电影增色,电影将无法更为真实震撼地表达主题。而钢琴作为乐器之王,以钢琴演奏出来的音乐更是使人们为之动容,因此,在电影音乐的表达中,钢琴音乐是主要的表达形式。

一、《海上钢琴师》的内容梗概

《海上钢琴师》是来自意大利的托纳托雷导演改编自亚历山卓·巴利科的作品《1900,独白》,这部影片作为他的“时空三部曲”之一深受广大好评。电影叙述了一个叫做丹尼的技师在“维吉尼亚号”游轮上发现了一个弃婴,因为恻隐和善良,他决定收养这个被父母抛弃的可怜孩子,以他出生的年代1900来给他起名。1900从小就在这艘游轮上长大,他也理所应当地把这里当做了他的家,而他与这个世界沟通的惟一途径就只有游轮上来来往往的乘客们。在丹尼意外去世之后,1900害怕自己被赶下船,于是躲在了厨房中,很多乘客都喜欢1900的技艺,最终船长也被1900所打动,就同意他继续留在船上生活,1900的旅程就此开始,他也因此成为被世人传颂的伟大钢琴师。随着时间的流逝,轮船的航程越来越长,走过的地方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听过1900的音乐并因此迷恋上他,他的钢琴演奏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获得了许多赞誉。很多登上维吉尼亚号的人们都是慕名来听演奏的,而1900也在这群人中邂逅了他的爱情。

整部电影都笼罩在浪漫色彩的背景下,托纳托雷通过钢琴音乐来带领着观众进入1900的内心,虽然有观众提出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并不能让他们了解1900的真正所想,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影片中的钢琴音乐让他们有一种神秘的感觉,让人们模糊着触摸其内心感觉。托纳托雷正是通过回忆这种模式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来触动人们对生命的思考,展现人性的伟大和丑陋。

二、简析《海上钢琴师》中钢琴音乐元素

第一个片段,由于麦克斯的晕船,所以当他第一次登上轮船就开始呕吐不止。在这狼狈的时候他遇到了让他这辈子都难以忘怀的1900。1900引领麦克斯到钢琴前面,坐在他旁边看1900的演奏。当1900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忘我演奏时,镜头中的景物开始摇晃,就像麦克斯狂躁的情绪,而当麦克斯也沉浸于1900的演奏时,钢琴音乐的悠扬让紧张激烈的故事节奏变得平缓下来,这段音乐的插入反映了人物前后的情绪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钢琴音乐的作用,也让观众们的情绪发生了波动。

第二个片段,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在抒感的同时也能起到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的作用。在电影情节中,我们能透过开头欢快的钢琴曲感受到 1900 心中的骄傲与悲伤,而在录音时出现的女孩激发出了1900的温柔情感,他面对着女孩缠绵演奏了一曲《以爱之名》,这时候影片中传来的音乐蕴藏着强烈的感情。1900 自己内心激动,他的音乐声调也是上扬的。后来变得舒缓直至消失是由于那个神秘女孩的离去。我们能够看到钢琴音乐的变化正是1900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它是有生命的跳动着的。

三、钢琴音乐在《海上钢琴师》中的主题效应分析

《海上钢琴师》在创作的最初阶段所拟用的电影名称为《1900的传奇》,当中的主人公叫做1900。他擅长爵士乐的钢琴演奏。可整部电影表现的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开始到结束的过程。表现的是主人公1900因为一直生活在船上,习惯了简单而又单纯的生活,但是从船上来来往往的乘客当中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虚伪和可怕,于是选择了一直生活在海上与音乐作伴。生活在音乐当中的1900看透了外面世界的云淡风轻,因此选择了不离开。他把音乐当成自己的语言倾诉的对象,正如他自己认为音乐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一生。同时,除了对音乐的热爱,音乐也是他的一种保护自己的武器, 他把自己所有的情绪都放在音乐当中,因为看透了外面世界的可怕和对现实世界的恐惧,1900越来越肯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害怕,害怕离开了这艘船,自己的纯净世界就会消失,就会失去音乐,因此他毅然决然选择了生活在船上。

纵观整部电影,有那么几个地方能够成功地将人们的心灵升华。并且能够很好地将人们浮躁的心灵沉淀下来。大家都评价这部电影为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的原因一部分也是因为在这部电影当中,运用了非常优美的音乐感染了大家。在电影当中,在音乐运用的技巧上面,在管弦乐的运用当中可以很好地安插一部分爵士乐,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海上钢琴师》作品中音乐的作用

(一)渲染剧情氛围

在整个电影过程中,除了剧情的播放,还运用了很多的音乐进行渲染。除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之外,也对于整个电影的剧情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引导。在整个剧情进行的同时也运用了很多的音乐作为衬托,作为剧情的背景音乐,在电影的开始部分就是伴随着音乐的声音,引出了主人公1900,并通过1900的回忆开始了整个剧情。当电影当中的情节是轻松的内容时,则背景音乐就会选择轻松欢快的音乐,反之,当剧情紧张而又严肃时,背景音乐就会比较紧张。从这些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剧情,同时也能感受到背景音乐所带给我们的情绪。剧情和音乐的完美结合似乎让整个剧情更加丰富和完整,也使得整部电影的剧情自然。在我们现在的电影观看当中,我们发现几乎每一部电影当中都运用了剧情和背景音乐的结合,其目的就是为了让剧情能够更好配合音乐感染观众。因此我们一定要关注在电影当中音乐的作用,有了音乐的配合才能够进行渲染剧情,达到所要构成的氛围,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这才是一部成功的电影。

(二)推动剧情发展

在电影当中,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剧情发展的推动,使情节在高潮与平缓中相互交替,构成了电影独特的艺术节奏。在音乐的特殊作用之后,钢琴音乐以不一样的方式进行剧情的推动,在整个电影的过程中,1900就成为整部电影的线索,或者是音乐的单独出现又或者是配合1900的演奏出现,音乐都是整部电影的不可缺少的元素,从而通过钢琴音乐来进行电影叙事。就是因为钢琴音乐表现力的特殊性,所以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才更有吸引力。在电影 《海上钢琴师》中,其主人公就是被贴上很深的记号的1900,因为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面,贴上新旧时代的符号,身上有着新时代的气息,也有着旧时代的色彩。钢琴曲在这部影片当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断地推动剧情,同时结束也以钢琴曲来告别,在这部影片的结束部分, 1900 随着船只炸毁而消失,随之炸毁的就是他的理想,给后人留下的也只能是那首忧伤的钢琴曲,这忧伤是对1900主人公和整个理想的怜惜,最终这首乐曲把整个剧情推向了高潮。

(三)剧情感情的抒发

音乐能够很好进行情感的抒发,钢琴作为音乐的一种也就成为抒发感情的工具。即不管电影场景如何变化,钢琴音乐始终要发挥着它的抒情功能,它不是抽象的存在,它的出现必定是为了衬托人物或剧情,是具体的、具有一定的指向性,是为电影服务的。钢琴音乐虽然有着极强的的抒情功能,但是它会因为电影类型的不同所展示的形式也不同,不同的展示形式会带来不同的音乐效果,有的似高山流水,有的似小溪流水,有的似小鸟歌唱,这就是钢琴音乐的高贵的特殊性,所以它经常被用在电影当中,来感染观众,而且还会用弹奏的强度高低来形成不同的音乐形式,把演奏者的情绪和观众的情绪相联结,形成共鸣。在电影《海上钢琴师》当中,更是把钢琴音乐运用得淋漓尽致,它的超强抒情功能把观众的情绪带动起来。作为主人公1900的理想世界即“维吉尼亚号”游轮,没有丑恶,没有压迫,钢琴音乐是他的倾诉伙伴,1900就是因为不敢上岸,不敢面对岸上的丑恶,所以只能待在幻想中的乌托邦世界。

五、结语

如今的电影正在成为现代综合性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元素在电影中的出现能丰满电影作品的内容。我们已经可以随处可见音乐元素在电影中的运用,甚至钢琴、大提琴等乐器的情节部分为微电影赢来了额外的分数。总而言之,音乐与电影是相通的,《海上钢琴师》就是利用钢琴音乐的强大表现力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同时富有特征的音乐元素也间接表现了电影情节的发展走向。可以说,这部电影能够获得好评是必然并且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 黄雅,潘豫伟.纯音乐与电影配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试析[J].电影文学,2008(12).

[2] 朱雯.看不见的情感引领之手———浅谈电影音乐对观众的心理影响[J].电影文学,2009(05).

[3] 李玉英.论英语Irony的分类与作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4] 曾湘江.英语歧义的语用效果[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1).

[5] 侯燕.音画统一与视听合一——电影音乐特性研究[J].中国音乐学,2007(01).

[6] 刘向阳.论电影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性表现[J].电影文学,2008(07).

[7] 李佳.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以《钢琴家》《音乐之声》《海上钢琴师》等为例[J].电影文学,2010(17).

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第2篇

首届“海泰杯”国际非职业钢琴比赛决赛于2009年12月1日至4日在天津举行。随着决赛颁奖音乐会上国际钢琴大师的倾情演绎,本届比赛圆满落幕。作为这次比赛的参与者,我们深有感触。

初赛历时三天,十余位评委认真观看了所有选手的参赛视频,在经过了严谨细致的评审之后,最终确定74位选手进入决赛。每位参加初赛的选手都获得五张评语卡,他们是国际评委悉心为选手的演奏撰写的点评意见,这对每位选手来讲既是极其珍贵的收藏,又为选手进一步提高演奏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参考。

决赛在酒店宴会厅举行。选手在古典时期、浪漫时期、近现代作品中自选两首不同时期作品参赛。抱着对钢琴音乐的热爱和向大师学习的心态,我们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艺术团键盘队的两位学生报名参赛并进入决赛,在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和优秀奖的殊荣,这对我们的鼓舞很大,更坚定了我们对学艺双馨之路的追求。

回想本届比赛,首先,我们特别欣赏这次比赛的大众化和向全社会普及钢琴音乐的理念。本届赛事的宗旨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展现中国新风貌,为非职业钢琴爱好者提供国际舞台,向全社会普及钢琴艺术。近些年来,我国年轻的钢琴家在世界级比赛中屡获大奖,令世界瞩目。在非职业钢琴演奏方面,较早一批从小课余学习钢琴的孩子,现已进入各自的工作岗位,其中部分人已成为非职业钢琴演奏者。一批离退休人士热衷于充实文化艺术修养,也成为钢琴爱好者。在决赛场上,我们看到年龄最小的10岁选手的热情弹奏,日本母女的同台竞技,也看到年龄最大的83岁老人的优雅演绎。轻松和谐的比赛气氛是本届“海泰杯”国际大赛的一个显著特点。舞台上,选手弹指之间,琴声飞扬,抒写了心中的彩虹乐海。观众席上,等待上场的选手静静聆听。赛场上没有剑拔弩张,也没有紧张焦虑。我们看到的是高雅的钢琴盛宴。正是这种祥和的气氛,让每一位选手的水平都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家都对自己的表现满意。赛场下,我们与别国选手交流学习,彼此受益良多。

高超的钢琴艺术造诣、全神贯注的评审、谦逊的人格魅力――这是本届大赛的评委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决赛从中午开始进行至晚上,评委一直全神贯注,不时记下选手演奏的亮点和不足,认真的态度令人敬佩。赛后,我们亲身感受了评委的谦逊和平易近人。当我们恳请评委提改进意见时,波兰评委欣然答应并不厌其烦地拿出点评记录并逐一讲评。密密麻麻的笔记,可见评委的一丝不苟。评委们没有大师的架子,大家平等地交流,由此折射出他们的高尚人格。

时光荏苒,自华中科技大学大学生艺术团键盘队创立至今已有十年时间。十年间,一批批的莘莘学子来到艺术团,来到我们键盘队。他们热爱音乐,追求音乐,并且在课余时间努力地在校园里推广音乐。一届届的钢琴选修课,一场场的音乐会,每一个音符都留下了他们充溢真情的演奏,每一段旋律都绽放了他们花样的青春年华。

键盘队的十年成长,是艺术团十年成长的缩影,更是华中科技大学艺术教育发展的缩影。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说:“科学与艺术是人类的一双翅膀”。事实证明,钢琴音乐与学业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个活跃在大学校园的钢琴爱好群体,我们键盘队学生学习成绩整体非常优秀,我们不以钢琴演奏为专业,但我们在彩虹乐海中汲取营养,陶冶情操,全面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

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国早期专业钢琴教育;俄罗斯钢琴家;教学特点;教学贡献

鸦片战争后,键盘艺术随着欧洲帝国主义打开中国的门户也传入了中国。起初,钢琴这种乐器出现在欧洲人开办的教堂和教会学校中,大部分钢琴教学由传教士来任教,由此形成了中国早期钢琴教育的雏形。1927年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萧友梅先生在上海创立了国立音乐学院――中国第一个独立建制的音乐学院,萧友梅任校长,并于1929年9月,高薪聘请俄罗斯钢琴家鲍里斯・扎哈罗夫教授来主持已被降为“音专”的国立音乐学院的钢琴教育工作。

1 鲍里斯・扎哈罗夫的生平介绍

鲍里斯・扎哈罗夫(Boris Zakharov)1888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一个兄妹众多的大家庭,父亲是一个富有的木材商人并是世袭的荣誉市民。1906年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鲍里斯・扎哈罗夫与俄罗斯钢琴学派著名钢琴家、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相识在作曲家里亚多夫的大师班,之后他们一起跟随俄罗斯早期钢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钢琴教育家安娜・叶西波娃(Anna Esipova)学习钢琴。1915年起扎哈罗夫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1919年被评为教授。

1916年扎哈罗夫与小提琴音乐家汉森・塞西莉亚(Cecilia Hansen)(丹麦裔俄罗斯人,圣彼得堡里音乐学院著名小提琴家奥波里德・奥尔的学生)结为夫妻,并为1917年生下女儿塔基亚娜。1920年始,扎哈罗夫夫妻开始世界巡演,在日本巡演时扎哈罗夫厌倦了这种生活与妻子分道扬镳,之后扎哈罗夫独自来到中国上海巡演。

2 鲍里斯・扎哈罗夫在中国的钢琴教学

1929年9月由当时工部局乐队首席小提琴家富华先生的引荐,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校长萧友梅多次登门拜访鲍里斯・扎哈罗夫教授,希望他担任国立上海音专的特聘教授兼钢琴组主任,主持上海音专的钢琴教学工作。起初由于扎哈罗夫对中国的钢琴教育并不抱有希望,并予以拒绝,但在萧友梅先生三顾茅庐、真诚的邀请下扎哈罗夫教授最终被感动而应聘。

2.1 扎哈罗夫钢琴的教学特点及方法

恩师安娜・叶西波娃是一位非常有能力并且在教学中非常细致耐心的老师。鲍里斯・扎哈罗夫的钢琴教学法传承了她的教学特点。他的钢琴教学除了对技术的训练严格要求,对于音乐表现力的加强也非常重视。钢琴教学中由传统的钢琴演奏方法开始训练,从手型及手指的独立性开始结合掌关节及手臂肩部,使身体的力量通过手臂平稳的手掌以及结实的掌指关节可以畅通无阻的到达指尖弹奏出具有穿透力的音响。注重演奏技巧:指尖是发力点,肩、肘、手臂、手腕都要放松从而使身体的力量流畅的聚集到指尖,任何一个部位出现僵硬紧张的情况,都会阻碍力量的传达,弹奏出的声音干涩、枯燥、苍白、缺乏歌唱性。

而音乐表现力的训练则需要通过实践来提升。不但数次举办专业讲座及公开的大师班,并积极举行各种专业性的音乐会。专业性的教学讲座,从理论上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层面。而举办音乐会则大幅度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应接不暇的演出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及钢琴表演能力。

在扎哈罗夫任教之前,我国的钢琴教学教材仅限于《拜厄》、《小奏鸣曲》等初级钢琴教程,扎哈罗夫将巴赫的《十二平均律》、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浪漫主义时期的舒曼、肖邦等钢琴家以及苏联本国作曲家的作品运用到在上海音专的钢琴教学中,增加了不同类型的乐曲类教材,如:复调作品、奏鸣曲、变奏曲、协奏曲等,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学习层面,丰富了我国钢琴专业教学的教材。

2.2 扎哈罗夫培养的学生

扎哈罗夫专家班,成就了中国第一代钢琴家:吴乐懿、丁善德、易开基、江定仙、巫一舟、李献敏、李翠贞等等。这些钢琴教育家长期工作在我国的钢琴教育领域,在钢琴教育事业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并成为了非常有影响力的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2005(11)的《音乐生活》期刊中王鹤霏的文章《中国钢琴家素描》中,对这些钢琴家是这样评价的:“丁善德――中国音乐史上的两个‘第一’(中国音乐史上第一位录制唱片的钢琴家,第一个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的中国钢琴家);李翠贞――神速毕业的钢琴女才子;顾圣婴――薄命的钢琴演奏天才;周广仁――坎坷中走出的杰出女性……”

3 结语

俄罗斯钢琴艺术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世界钢琴教育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俄罗斯钢琴学派以其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与教学风格、先进的教学理念引领着世界钢琴艺术不断发展并且为其做出重要的贡献。中国与俄罗斯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从最初的专业音乐院校的建立以及发展到现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钢琴教育体系,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教材上,无不体现俄罗斯钢琴学派对我国的深远影响。大批受俄派教学理念影响的中国钢琴家为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中国的钢琴教育在俄派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独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并且对世界钢琴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为我国钢琴教学略尽绵薄之力。近年我国的钢琴教育一直在不断的飞速发展,在中外友好交流局面下,中国钢琴教育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前景,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更多优秀的钢琴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

[2]卞萌著.卞善艺译.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第4篇

0引言

钢琴被称为音乐皇后,是最富代表性的西洋乐器之一,也是现代化的音乐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音乐乐器类型。不论是学校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还是家庭音乐教育,钢琴教学都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育类型,因而在目前的网络背景下,通过对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分析来对钢琴教学改革进行深刻思考,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

1音乐文化网络传播背景下钢琴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音乐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当今社会发展形势变化迅速,与之对应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激烈的转变,音乐文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种,因而要想在当前的网络背景下提升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始终与时俱进,抓住新时代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契机,为钢琴教学增添活力。通过多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树立网络化思维,拓展教学思路,促进学生综合钢琴演奏[1]。从这个角度来看,在音乐文化网络传播背景下开展钢琴教学改革,主要有下述几方面的作用。

2音乐文化网络传播对钢琴教育改革的作用

2.1提升钢琴教学的交互性

传统的钢琴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演奏示范、学生自主练习的方式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传递,但目前由于音乐网络化传播,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多种渠道的知识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线上示范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题指导。通过这种网络化的文化传播方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性大大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一种新型的多元互动关系。通过这种音乐网络化传播,传统的教学束缚被打破,学生在进行钢琴锻炼的过程中,自主性大大提升[2]。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知识交互传播的方式来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课程选题、教学方式探讨、教学成果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钢琴素养。

2.2提升钢琴教学的复制性

知识的复制性也是音乐文化网络传播的一种主要特点。通过这种网络化的音乐传播平台,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获取世界各地的钢琴演奏信息和钢琴教学技巧。海量的资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钢琴知识探究,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模仿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可以利用这种自主的知识学习平台,将自己的多种演奏技巧放到线上学习网站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来下载相关的教学视频,这种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专项钢琴技巧的提升。例如,上海某学校在钢琴教学改革过程中建立了学校的自主学习平台,音乐教师可以将自己演奏的钢琴片段分模块放到线上学习平台,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上传自己演奏的相关视频。网站搭载的AI智能学习模块可以自动比对学生上传视频与教师上传视频之间的差异,从而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便利、更快捷的演奏指导。

2.3提升人们对钢琴知识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钢琴教学形式比较枯燥,学生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可能会丧失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但是,在目前的音乐网络化传播背景下,很多具有创意的人将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改变成了非常有趣的形式。例如,YouTube网站上的“剪刀手爱德华”博主将很多经典的钢琴乐曲与世界著名电影配合在一起,利用电影剪辑的方式来展现乐曲内容;抖音短视频博主“富可敌国”会定期上传一些国内外的钢琴比赛结果,并对这些专业人士的表演进行专业的点评。学生可以在浏览网站的过程中,通过观看这些音乐文化内容,提升自身对于钢琴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这样的网络音乐话内容来筛选自己感兴趣的钢琴内容知识。

2.4丰富学生的钢琴知识储备

互联网信息的海量性一直是其特征,学生在进行钢琴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站在更高的角度,从钢琴的艺术性出发,探究钢琴这个乐器的独特艺术魅力。传统教学中,学生主要通过教师传递的单一方向知识来进行钢琴知识的学习,但是,在音乐文化网络传播背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取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流派、各个时间段的钢琴研究人员对于钢琴教学的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具有钻研精神的学生可以更加快速地领会钢琴教学精华,从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向与学习方法,掌握钢琴学习的真谛。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通过获取大量信息来丰富自己的钢琴知识储备,从而提高自身的感悟能力与鉴赏能力。

3音乐文化网络传播背景下促进钢琴教学改革的对策

新时代,素质教育观念已经深入人心,钢琴教学也是如此。学校在钢琴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关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变化,从提升学生实际能力的角度进行综合的课程安排,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1积极转变钢琴教学的方式方法

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方式改革,学校与教师要积极转变观念,树立改革意识,认识到新时代网络背景下,音乐教学方式尤其是钢琴教学方式发生的新变化,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对自己教育理念的禁锢,将教学重点放在钢琴理论教学和演奏技能提升方面,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钢琴知识的积累与钢琴技能的提升[3]。学校和教师要从实践教学的角度为学生提供一个合理的实践环境。例如,学校和教师可以在琴房接入新媒体设备,引导学生通过电子屏幕来学习,与自己的同龄人进行相关的专业演奏技巧交流,认识到自己目前演奏水平的不足。

3.2提升对新媒体钢琴教学的重视程度

(1)学校要提升对于新媒体教学的重视程度,开展一体化的网络实训室,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网络化学习环境,以应对新时代对于钢琴教学改革的新挑战。(2)教师要抓住融合的契机,活跃课堂气氛,通过情景教学方式、实践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方式、任务驱动教学方式,让学生懂得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利用互联网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3)教师还要善于通过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和鼓励教育,吸引学生的钢琴演奏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让学生明白,掌握钢琴演奏对于自己的人生发展具有长远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过程中的坚定性,帮助学生增强信心,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进行演奏尝试。

海上钢琴师影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海上钢琴师》;结构主义;1900

一、结构主义的文明图式

20世纪在西方思想史上居首位的三大理论性思潮是分析哲学、现象学和结构主义。这其中尤以结构主义情况最为复杂。在通常意义上,所谓的“结构主义”包括三方面内容:现代语言学理论、现代文艺理论和当代法国人文思想运动。虽然法国结构主义运动涉及的是整个的人文学术思潮,但就一般而言,“法国结构主义”一词的首要含义是文学现象而不是哲学现象,而且主要指的是文学的理论活动。因为在法国结构主义那里,分析已经取代了创作,其深层次是理性主义和科学性的理论追求。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并成为结构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所指涉的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而是如何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和模式。它建立在这样的认识论基础上,即如果人的行为或者产品具有某种意义,那么其中一定有使这一意义成为可能的区别特征或者程式系统。简而言之,在结构主义看来,世界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事物所组成的。也就是说,在既定的语境之中,一个事物就其自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的本质不在其自身,而是在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之中。一个事物只是构成了这个既定关系的一个要素、一个基本单位,并为这个关系所决定。事物之间的关系就是结构,结构本身是自足的、封闭的,理解一个结构不需要借助结构之外的任何其他因素。

二 、《海上钢琴师》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时光三部曲(《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海上钢琴师》)之一,导演一如既往地运用了“回到”的叙事结构,带给我们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精致的画面、细腻的表演、无处不在的钢琴声以及飘荡其中的淡淡孤寂无不触动心灵深处那最温柔的地方。

托纳托雷用125分钟就为我们描述一段海上钢琴师1900的诗一般浪漫的传奇。男主角1900是一个被人遗弃在蒸汽船上等舱的孤儿,被船上好心的烧炉工丹尼收养,然而不幸的是丹尼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只有几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过人的音乐天赋使他无师自通成为一名海上钢琴大师,但宿命也使他天然地对红尘俗世深怀戒意,他从不敢离船上岸,只因纽约无尽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人群,令他没有安全感,他无法接受陆地上人流的噪乱,无法尝试过正常人的生活。纵使后来遇见一位一见钟情的少女,他原想改变生活,改变自己,从头开始。可是当踏上下船的阶梯,他忽然发现自己不适合这片嘈杂的陆地,看不见的尽头令他没有勇气走下去,思量再三,只有脱下礼帽,重返航船。最终,他还是永远地留在了船上,不愿离开他的音乐圣地,于是从出生就没有离开维吉尼亚号的1900殉于海底。即使船即将被炸毁,他都宁愿选择与维吉尼亚号共存亡也不愿走向陆地。他的人生抉择应该是源于他对海的爱,对音乐唯美的称颂也是他生命的真谛。

在《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中,主人公1900之所以做出与陆地上的人不同的价值评价,原因之一正是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需要。陆地上的人追求的是物化的世界,他们向往的是金钱、名誉、地位等。他们常常在对物质的无止境的追求中失去了自己,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这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言的“生活在别处”,即追求别处的生活和别人的追求,而忘记了自身以及自身的需要。与陆地上的人不同的是,1900明确地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这从麦克斯问1900为何不下船那段对白中我们就可看出。“世界近在咫尺,只在跳板的另一边。”“跳板是什么?”“几级阶梯而已,楼下无限前途等着,为什么不上岸?为什么不下船?”“WHY WHY WHY WHY WHY WHY……陆地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很多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到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总是不停地到处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对1900而言,他所需要的,只有大海、维吉尼亚号和钢琴,离开其中一个他将无法生存,其他的一切对他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三、《海上钢琴师》中的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研究的中心任务在于,“文学研究与具体作品的阅读和讨论不同,它应该致力于理解那些使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程式。”并且,在结构主义看来,这种使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程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是可以成立的。“结构的假设是可以从外在世界得到证实的。从原则上,如果不总是从实际上说的话,它们可以比之为种种独立而又严格限定的系统,每个这样的系统依其自身的权利而享有某种程度的客观性,这也是对于其理论构造的有效性的证明。”这说明,文学本身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文本,而是一种秩序、一种结构、一种话语,而寻找文学研究的恒定模式和文学中的深层结构,或者说寻找一切文学言语背后的文学语言,建构文学的元话语,构成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品格。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把文学视为一个系统,一个结构,它是具有内在性,能够自我生成、自我调节和自我参照的整体。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则把对结构的分析和普遍有效的文学程式的探寻作为主要目的。

结构主义之父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在一切神话言语背后存在着共同的神话语言,神话也是一个象征系统的言语,其构成单元和组合规则是可以被发现的。他说:不管神话是个人加工,还是从传统中借鉴的,它是从自己的(个人的或集体的)源泉中派生的……它只是它借以活动的各种表现的仓库。但是它的结构仍然是相同的,而且通过这些结构,符号的功能才得以完成……

《海上钢琴师》中,1900和陆地上的人对大海和陆地做出不同的选择,原因在于,他们对人的自由有着不同的理解。影片中,无数背井离乡前往美国的欧洲移民看到自由女神像时,欢欣鼓舞,大声疾呼:“America!”他们以为他们来到了自由的国度,找到了自由。但实际上,在这个未知的、物化的、无限的世界中,未来对他们来说具有不可预测的,他们会因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沦为异化的人而失去自由。和陆地人不同的是,1900对陆地和海洋有着不同的价值评价,他找到了真正的自由,获得了人的主体性。

1900说:“在那望不到尽头的城市中,让我如何选择,如何去选择一条街道、一栋房子、一个女人、一片属于司机的风景、一种属于自己的活法……。陆地对我来说像是一艘过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次过长的旅行、一首我无法演奏的音乐……”总体而言,陆地对于1900来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他无从选择、无从判断,更谈不上驾驭和利用陆地上的客观规律实现自由。而大海、维吉尼亚号和钢琴是确定的,是他所熟知和能掌控的,他不用在过多的选择和判断中丧失主体性,而是通过对确定性的熟知和控制实现了自由。再者,1900通过对自然的肯定、对现代所谓文明的否定,找到了自由,获得了人的真正价值与意义。对1900而言,陆地、金钱、地位、名誉等只是文明对人的束缚,人沉沦其中,只会沦为纵的客体,没有自由可言。他只能从大海、维吉尼亚号和钢琴中寻找自由,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文明。因为,只有在大海中、在维吉尼亚号上他才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有在音乐中,1900才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在自然中,他才能获得完全的自由。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发现,正如列维-斯特劳斯所说,在既定的语境之中,一个事物就其自身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它的本质不在其自身,而是在于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之中。一个事物只是构成了这个既定关系的一个要素、一个基本单位,并为这个关系所决定。

影片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同样,影片中的音乐也是唯美到极点。沉重的画外音配上哀伤而又沉痛的音乐旋律奠定了影片低沉的基调,也表现了一个凄美的结局。沉重之余也不乏缓和优美的音律,其所表现的是倘佯在音乐的无限中尽情发挥他自身能量的1900的快乐。面对成千的船客,1900会献上激情的舞曲,把人们带进音乐中,随着他手指与琴键的舞动而舞动,也一次次地把沉重的基调撒于无尽之中,使影片达到了快乐愉悦、人生无极限的高潮,而高潮过后,却用一种宁静的美表述此刻的祥和。一支烟,可以被琴键点燃,可想而知琴键的灼热度有多大。激情的音乐带来的是目瞪口呆的人群和回过神来那雷鸣般的掌声。音乐能把人拉到天堂也能送进地狱。影片中的音乐则是在两个极点尽情地展示其无限大的魅力和渲染度。

小号、唱片、旧钢琴勾起了迈克斯对1900的想念。导演通过这一细节引开了迈克斯对1900的回忆。小号本是他的宝贝,可种种原因他要当掉小号,也因为这一切,引出了“唱片”从而开始了对1900的回忆。老伯告诉迈克斯唱片和旧钢琴的来历,就此迈克斯产生了救出1900的决心,也引出了1900的故事。1900可以看透每一个人的心事,可以用音乐表达他们当时的情绪,这并非一个普通音乐家所能及的。1900对音乐的了解深入其心,一切的唯美音乐都隐藏在他的内心深处而流露于手指与琴键之间。

唯美的音乐,感人的传奇,独具一格的插叙手法,使整部影片透露出感人肺腑的美。1900对人生的抉择,令人惋惜,也令人赞叹,对音乐的执著表现了他生命的真谛。海上钢琴师把海的浩瀚与人生的无限记在心里,用柔情似水、感人肺腑的音乐表达对女人的爱意,而导演却赋予他不能直接表白的矛盾心理。爱情的抉择就犹如他生命的抉择,可也正是“爱情和音乐”才让迈克斯与1900重逢,也正是他音乐的抉择使其走上了天堂。他去天堂同样会弹钢琴,因为他对音乐爱得深沉!

当我们把男主角“1900”的形象放在纸上时,会发觉这是一种徒劳。故事的精彩只能在电影中去体会。影片对主角的描写含蓄而神秘,看完影片,不由得将对人类文明结构图式的思索更加深刻,使结构主义的文明色彩重现。

[参考文献]

[1]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