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建设

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建设

摘要:目的:探讨国内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的综合保障能力。方法:从装备体系、卫勤保障能力、用管维修机制、信息化水平4个方面系统地介绍国内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建设的现状,分析当前国内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建设中所存在的装备体系仍不完善、保障功能尚需拓展、装备集成配套更新不尽合理、部分装备性能不够理想等突出问题。结果: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统筹规划装备体系、加速推进装备优化整合、规范装备集成配套更新机制、提高装备性能质量的对策措施。结论:要以海上卫勤保障需求为牵引,平战结合、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才能适应并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需要。

关键词:海上医疗;救护;后送;卫生装备;卫勤保障

0引言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条件下的一体化联合作战,海军卫勤担负着艰巨繁重的海、陆、空三军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与后送任务。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是组织实施海上卫勤保障的物质基础,对于及时有效地完成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与后送任务,提高治愈率、归队率,减少伤死率、伤残率,恢复和巩固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笔者围绕如何加强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建设进行探讨。

1建设现状

1.1完善了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体系近年来,我国以医院船、救护艇、舰载救护直升机和船载医疗系统的建造为重点,完善了以医院船、救护艇、卫生运输船、救护直升机等骨干装备为平台,海上落水人员搜索定位系统、救生浮台、救生浮锁装置、复温装置、救生网、漂浮担架、吊带、吊篮、背心式急救包等专用后勤装备相配套的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体系,涵盖了海上伤员搜、捞、救、送几个关键环节,基本具备近海可同时救治数百名伤病员的能力。依托大型骨干装备形成了完整的“单舰→救护艇(舰载救护直升机)→医院船→卫生运输船→岸基”海上卫勤保障链,基本满足了海上伤病员急救、紧急救治、早期治疗、部分专科治疗和后送全程卫勤保障的需要。

1.2增强了海上卫勤保障能力以船载医疗系统、920型医院船、民船加改装成卫生船舶为代表的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系列装备入列部队以来,经历了试验试航、演示演练、多国海军活动等重大任务的实践检验,使部队海上卫勤保障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其中,船载医疗系统采用模块化、标准化设计思路,提高了装备的运输性和展开撤收快速性,可实现在24h内将120余只由国际标准集装箱组成的医疗模块加装到集装箱运输船上,形成具有可同时展开8台手术的集装箱医院船;920型医院船功能科室齐整,可以同时展开8台手术,配备217种共2400余台套先进医疗设备,硬件设施达到了陆上三甲医院的水平;民船加改装成卫生船舶使海上卫勤力量的快速机动部署能力和伤病员救治能力大大提高。此外,在海上伤病员的搜救上,初步具备了以舰载搜救直升机、落水人员捞救装置为骨干装备的海上搜救能力;在海上伤病员的后送上,海上伤员换乘吊篮、直升机吊运型换乘吊篮、海上伤员换乘舱和舰船并靠伤员换乘装置等海上伤员换乘装置的列装大大拓展了海上伤病员后送的途径。

1.3规范了装备用管维修机制随着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军部队有关单位在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的管理、使用、培训和维修上也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装备的管理上,按照《后勤装备条例》《部队卫生装备管理规定》等法规制度要求,增强依法管装意识,将各项条例规定在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管理工作中落到实处。在装备的使用上,一些部队制定了装备使用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利用接装培训、岗位练兵、保障训练、演习演练、应急保障等机遇,使装备练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发挥装备的实战化保障效能。在装备的培训上,以《部队卫生装备使用操作和维护保养训练与考核标准》为依据,依托全军卫生装备操作培训机构组织卫生装备使用操作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使用操作和维护保养岗位练兵和大比武活动,定期拉动、定期考评。在装备的维修上,海军后勤部卫生局主动协调总部、军区药检机构,建立完善了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的检修机制和维护保养的巡检制度、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制度。

1.4提高了装备信息化水平信息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和本质,信息化武器装备将成为军队作战能力的关键因素。通过新研、改造、综合集成等手段,部队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为海上危重伤病员的早期治疗及专科治疗提供了远程专家会诊支援。通过医院船、救护艇医疗信息系统及配套软硬件设施,按照统一标准,实现了医院船和救护艇内部的局域网络化,基本满足了医院船和救护艇主要业务工作的信息共享管理与综合集成需要[2]。

2存在问题

2.1装备体系仍需补充完善(1)缺乏用于海上“三防”医学救援的系列装备,以及相关的编配体系、技术体系、战技指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等。(2)缺乏信息化装备体系的发展方案、关键技术和标准。(3)装备体系结构还不十分完善,突出表现在海上应急医疗队缺乏携行、配套、系统的编队救护所医疗装备。

2.2装备保障功能尚需拓展(1)装备的信息化作业能力较弱。海上卫勤数据链受条件所限尚未建立,还不能实现海战场伤员信息的“无缝”链接。(2)装备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医疗救护扩展能力不够。如某型综合登陆舰在执行任务需扩充救治能力时,该舰卫生装备的手术、消毒供应、制氧等能力存在不足。另外,920型医院船在执行“和谐使命”系列任务时,医疗系统也缺乏开展医疗服务和医学救援所需的妇产科、儿科、心理干预等特殊功能模块及相应装备。

2.3装备集成配套更新不尽合理(1)装备的综合集成水平不高,急救装备、批量伤病员现场处置装备、医疗装备、后送装备等较为分散,缺乏综合集成,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能。(2)海上伤病员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与其他装备的配套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常规潜艇内以直流供电为主,而潜艇上配备的卫生装备几乎均为交流供电,且部分装备功率较大。潜艇在保证重要系统正常运行的同时,需要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电,为卫生装备提供的交流供电能力有限,容易导致卫生装备无法使用。(3)装备的配套建设跟不上,受舰艇医疗舱室空间、硬件设施等条件所限,很多配发的卫生装备难以展开形成保障力。(4)装备的更新不够及时。由于从上报装备报废申请到上级批准报废耗时较长,一些部队近10%的卫生装备处于报废状态,无法得到及时更新。

2.4部分装备性能不够理想(1)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大多属后勤装备体制,在装备的可靠性设计、制造与管理,整体机动与防护能力,以及装备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等方面与武器装备有明显差距。(2)部分装备性能落后。如舰用手术床展开烦琐、承载能力小、适用手术种类少;舰用担架手柄过短,搬运不方便,不适合舰艇狭小空间使用;舰用X线机数字操控系统不稳定,存在球管漏油等现象;舰用消毒灭菌柜体积和功率偏大,且排放蒸汽,不适于在潜艇上使用。(3)装备环境适应性差。如现有舰艇基本医疗卫生装备大多为民用选型产品,对高温、高湿、高盐环境耐受性相对不足,不适合海上及舰艇环境使用。

3对策建议

3.1打牢基础,统筹规划装备体系建设卫生装备成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做好统筹规划是构建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体系的重要基础。在装备体系建设上,应确立一体化指导思想,以担负的保障任务为牵引,卫勤保障能力建设为目标[3],统一构建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整体建设框架,分类确立建设规模和重点,分级明确各级投人比重,整体协调建设发展步伐,对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体系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与分类指导。针对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较武器装备在可靠性、机动与防护能力、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等诸多方面存在的“硬伤”,应考虑将其纳入海军武器装备体制,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强化可靠性、适用性设计与管理,全面提高装备的综合保障能力。

3.2完善平台,加速推进装备优化整合紧贴海上卫勤保障任务需求,着眼装备发展需求,充分利用部队中相关论证中心、专业实验室、卫生装备专业检测评价机构等优势资源,建立完善的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论证平台、研发平台与检测评价平台,成立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论证中心、研发中心和检测评价中心,并以此为基础平台,大力推动科研开发、装备评估、人才培训和学术交流等工作,为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速推进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资源的优化整合,防止重复研发和建设,坚持勤务、技术与装备有机结合,深化大型船坞登陆舰、综合补给舰、综合保障船等勤务舰船卫勤保障功能拓展研究,增强制式装备平台海上医疗后送保障功能,完善民船加改装成卫生船舶动员协调机制,逐步提高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的信息化作业能力和医疗救护扩展能力。

3.3融合发展,规范装备集成配套更新机制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建设应依托国家或地方优势卫生资源,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4]。(1)形成装备的军地联合集成研发机制,充分利用社会上卫生装备科研开发的资源优势,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实验室建设和使用等方面加强与国家和地方相关科研机构或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联合攻关,资源共享。重点加强适用于舰艇的小体积、简便易操作的海上专用卫生装备研制,切实提高装备的综合集成水平。(2)规范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配套机制,新造舰艇在设计阶段应根据人-机工效学原理,充分论证医疗舱室中卫生装备的最优布局,使装备发挥最大效能。现役舰艇可向上级申请报批后,对舱室进行适当扩容改造,添置一些医疗专用柜、医疗办公营具等器材,让装备放得下、能用着、用得好。(3)探索建立常用装备的垂直更新机制,将一些较为常用、价值在5万元以下装备的报废审批权限交于联勤药检部门,从而大大缩短装备的报废周期,为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的更新提供有利条件。

3.4创新驱动,提高装备性能质量新技术与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是卫生装备研究的创新性工作,是形成高新卫生技术装备的基础,对卫生装备发展与创新影响重大[5]。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建设应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基本遵循,坚持自主创新,提高装备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1)建立健全装备创新的组织协调机制,制定和落实各项配套政策措施。(2)密切关注国内外、军内外卫生装备的最新动态与趋势,积极探索将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仿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于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的论证和设计研究中。(3)立足自主创新,尤其在关键部件、核心技术和核生化防护装备等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成熟技术,开展新型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论证与重点装备研制,逐步形成具有海军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卫生装备新技术、新方法,从根本上提高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的性能质量。

4结语

海军任务职能的逐步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的战略转型,对海上医疗救护与后送装备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和标准。只有以海上卫勤保障需求为牵引,平战结合、以人为本、创新驱动、协调发展,才能适应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需要。

参考文献:

[1]吴乐山,孙建中.现代军事医学战略研究[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4.

[2]曹保根,沈俊良,喻锡成,等.救护艇医疗信息系统研制[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10):17-20.

[3]李修伟,蒋波.重点部队卫生装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7,42(2):103-104.

[4].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1-22.

[5]王政,伍瑞昌.军队卫生装备研究现状与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5):1-4.

作者:骆星九,邵壮超,王猛,刘勇,齐树波,张孝强,方勇军,卢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