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美术教案

幼儿美术教案

幼儿美术教案

幼儿美术教案范文第1篇

幼儿本性天真善良,家长和教师的关注与赞美会让孩子们充满自信,恰当的鼓励和赞美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1活动目标

1.欣赏不同造型的青花瓷,了解其纹样装饰的特点,感受作品的色调和纹样美。

2.学习用不同的线条和青花来设计装饰青花瓷物品。

3.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4.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瓶子、葫芦、纸杯、玻璃纸若干。

2.蓝色记号笔人手一个

3.《青花瓷》纯音乐

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到美工室

师:孩子们,看,今天我们来到哪里上课了呀!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带领你们来欣赏一下我们的美工室作品,好不好。

师:你们有没有在里边发现跟我们教室摆放的一样的东西呀(青花瓷)。对,这里有跟我们教室一样的青花瓷盘,盘子上的青花除了可以装饰到盘子上,还可以装饰到什么地方?

二、按要求作画

师:你们刚才说了很多很多,那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画一画呀!但是在画之前老师是有要求的,今天我们统一都用青花和各种线条来装饰你的作品,你自己看怎样布局合理,我们比比看,最后谁画的漂亮,好不好。

三、自主挑选物品,进行作画

1.教师:刚才老师说的你们都听明白了吗?好,现在你可以去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物品,开始进行创作。

2.教师巡视,指出错的地方。

四、幼儿作品展示

1.师:孩子们都画好了吗?那现在把你的笔放下,跟着老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好不好。

师:你们觉得谁画的好看呢!请幼儿说一说。

2.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进行小结。

五、带领幼儿将物品带到教师,结束本次活动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一起把我们的物品带到教室让更多的人来欣赏,好不好。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2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结艺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工艺,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2、引导幼儿欣赏作品,感受作品的审美、装饰功能。

3、鼓励幼儿大胆创作。

4、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盘长结一个,中国结课件

活动过程:

一、出示盘长结,引导幼儿了解结艺。

指导语:今年春节,我收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礼物,我很想和小朋友一起分享一下,大家来看一下!

提问:这是什么,有没有小朋友知道,举手回答?

小结:对,这就是中国结,老师拿来的是盘长结,是中国结中的一种,中国结是我们中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编织艺术,别的国家都没有,只有我们中国有,好多的外国人都很喜欢漂亮的中国结。

二、引导幼儿欣赏中国结的外形特征

指导语:不仅仅外国人喜欢,中国人也很喜欢,我也非常喜欢这个精致美丽的中国结,你们喜欢吗?

我喜欢这个中国结的一圈圈的花边,像个中国结的耳朵一样,这个叫结耳,我喜欢结耳,是因为它的形式美。

提问:

1、你们喜欢中国结的什么地方啊?

小结:流苏:中国结下面的穗子摆动起来很柔美,像是在翩翩起舞,我们把这个叫流苏,你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线条美。

结体:你喜欢中间这部分是个正方体,是有一条丝线有规则的排列、穿编的,你喜欢它,是因为它的结构美。

2、你们还喜欢中国结的什么啊?

小结:有的小朋友说喜欢它的上下,左右对称,整个结体是中心对称、均衡的,具有对称美。

3、你看这个中国结是什么颜色的啊?给你什么感觉?

小结:这个中国结是红色的,让人感觉喜洋洋,热闹,所以春节过年的时候,人们都去买中国结给自己或者送别人。

总结:我们平时说的中国结,大多指的是盘长结,它是中国结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结,有很多的结都是在盘长结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

三、寻找生活中的中国结,理解中国结的装饰功能

提问:

1、你都是在什么地方见过中国结?

小结:生活中,我们可以在汽车、背包、商店、宾馆、家里、饭店等一些地方见过。

2、它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把它穿编成吊饰、挂饰、首饰等来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四、欣赏中国结课件

五、用图画的方式设计自己喜欢的中国结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3【活动目标】

1、感知秋天艳丽的色彩和果园丰收的景象。

2、探索学习用多种方法表现树冠,尝试用红黄和黄绿色系表现秋天的树的色彩。

3、学会与同伴合作作画,感知集体作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秋天的景色相关图片。

2、油画棒每组若干盒。

3、每组一张大的长方形白纸。

【活动过程】

1、音乐活动:小树叶。

教师带领幼儿有表情地随着音乐演唱歌曲《小树叶》,感知秋天的氛围。

2、欣赏《秋天的树》,感知秋天的色彩。

(1)引导幼儿观察用实物展示仪放大的示范图或阅读幼儿用书《秋天的树》画面。

(2)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画面上有什么?树是什么颜色的?

3、重点引导幼儿观察感知树木的形象和结构。

(1)树是什么样子的?它由哪几部分组成?你看到的树冠是什么样子?

(2)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树干,请个别幼儿上来画出不同的树冠、(圆圆的、高高的、三角状、花瓣形的、多个三角形状)

(3)启发幼儿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画树冠?

4、探索用红_系和黄绿色系表现秋天的色彩。

(1)你看见的秋天的树是什么颜色?

(2)教师在黑板上用黄、橙、红三种颜色给大树涂色。

涂色方法:先用笔画出一个涂色的区域,然后,一笔接一笔来回涂色,帮助幼儿把握均匀涂色的要领。

5、引导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在纸上画出大地和树。

6、作品展示:活动前收集各种关于秋天的树图片资料,让幼儿观察感知,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描绘秋天的树。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4活动目标:

1、学会用红、黄、蓝中的两种颜色调配,乐于探究三原色两两调和后的变化。

2、操作中能用三原色调配出橙色、紫色、绿色并完成涂色。

3、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变化活动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鼓励幼儿乐于参与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红、黄、蓝三色颜料、调色盘、棉签、若干。

2、3个装着红、黄、蓝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及3个红、黄、蓝颜色的瓶盖。

3、颜色变色记录表。

红、黄、蓝颜色宝宝图片。

活动过程:

一、创设魔术情景,变魔术引题。

师:"我是魔法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奇的魔术,小朋友只要认真仔细看表演,你们也会变成魔术师。魔法师还请来了三个颜色宝宝来变魔术,它们来了。"教师逐一出示:红、黄、蓝三个颜色宝宝。

教学评析:用一张盖着桌布的桌子当台面,创设魔术情景。这样会为这节课增添些神秘色彩,更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

二、引导幼儿观察变色及记录。

1、出示装着黄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看,这里有个魔法瓶,小朋友看看瓶子里装着什么颜色?"(黄颜色)。

师:"对!看好了老师在黄颜色魔法瓶上盖上一个红色的盖子,摇一摇、变一变。黄色变成了。"(橙色)出示记录表,请幼儿上台帮忙找出相应颜色宝宝,将刚才神奇的变化记录下来。黄色和红色手拉手变成橙色。

2、出示装着红色颜料水的矿泉水瓶,引导幼儿观察:"装着红色的颜料水的瓶子盖上了蓝色的盖子后会变什么颜色?"(紫色)师:"同样我们要用颜色宝宝记录下这神奇的变化。

"

3、请小朋友猜猜:装着蓝色颜料水的瓶子盖上黄色的盖子会有什么变化?师:"请一个小朋友来当魔术师,让他上来变一变。

"请小朋友上来操作,得出蓝色加黄色变成绿色。

4、引导幼儿讨论:"你发现了这神奇的魔术是怎么变的?"

5、教师小结:黄色和红色在一起成了橙色;

红色和蓝色在一起变成紫色;蓝色和黄色在一起变绿色。

三、引导幼儿变色。

1、启发幼儿:橘子、葡萄、青蛙是什么颜色?(橙色、紫色、绿色)师:"精彩的节目开始了。

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第一个节目:变橘子。看一张纸上画出一个白橘子,不像,怎么办?第二个节目:变葡萄,一串白葡萄,不像。第三个节目:"呱呱呱",跳出一只白青蛙。还是不像?怎么办?

2、请小朋友观察记录表,橙色是怎么变的?教师引导幼儿,用棉签分别取出黄色颜料和红色颜料放在调色盘用干净的棉签将两个颜色调和在一起。

3、讨论:用了几种颜色?哪两种颜色?怎么变的?变成什么颜色?

4、引导幼儿说出:_颜色加_颜色变成_颜色画__。

5、葡萄是紫色的,怎么变?引导幼儿尝试操作。

6、教师归纳小结。

红色加黄色变成橙色画橘子;红色加蓝色变成紫色画葡萄;黄色加蓝色变成绿色画青蛙;

四、幼儿分组操作。

1、幼儿动手尝试用红、黄、蓝三个颜色分别调出橙色、完成操作材料《变色》中的橘子、葡萄、青蛙涂色。

2、强调要求:

(1)颜色不能混色。

(2)手粘到颜料用桌上的湿毛巾擦干净。

五、展示幼儿作品,引导幼儿互相欣赏。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5教学目标

1、尝试运用丰富的色彩,描绘自己对春天景象的感受,理解与想象。

2、感受春季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及五彩缤纷的色彩,积累和丰富美感经验。

3、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尝试运用丰富的色彩,描绘自己对春天景象的感受,理解与想象。

难点恰当使用各种色彩,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在今天的美术课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重要的小客人,她是谁呢?她就是最漂亮的春姑娘。(出示春姑娘图片)春姑娘来到人间,人间的变化可大了,你们看------(出示一组春的图片)

二、说春天

1、请小朋友们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心目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师小结:孩子们的回答精彩极了,的确是这样,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花开了,草绿了,冰冻的小河开化了,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就连小姑娘们也穿上了漂亮的花裙子,正在草地上放风筝呢,是春姑娘让这一切变得是那样五彩斑澜。

你们听,春姑娘正高兴地说:"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我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吗?"

三、画春天

1、教师板前示范画春天。

2、小结:老师笔下的春天就是这样的,孩子们,你们有信心画出更美的春天吗?

3、幼儿试着画出自己心中的春天,要大胆作画。

4、教师随机指导,要求幼儿要注意画面的工整以及布局的合理。

5、要求幼儿给自己的作品涂色。

6、教师指导幼儿在涂色时,要选择一些适合的鲜艳的颜色,那样画出的画才会更漂亮。

7、小结:因为时间关系,没画完的小朋友课下接着画,画完的小朋友将自己的作品贴于黑板上,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四、赏春天

1、集体点评幼儿作品,并指出优缺点。

2、教师小结:看来本节课上大家画得不错,说得也不错,可是我们赞美春天的方式很多呀,我们不光可以画春天的画,还可以唱春天的歌,讲春天的故事,背春天的古诗和儿歌。

老师这里就有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你们听(师背村居这首诗)你们想用什么方式来赞美春天呢?

五、赞春天:让幼儿自由表演赞美春天的各样节目,用来激发幼儿对春天的热爱。

幼儿美术教案范文第2篇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是如何搜集幼儿美术活动保存资料的指引,是连接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和资料的纽带。一个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是以美术目标为基础来确定评价项目的,这个策略需要幼儿、家长、教师合作,共同确定评价项目。标准化的策略有助于教师很快的了解幼儿的作品以及发展情况,在选择评价项目的时候,应该让幼儿参与,让其清楚自己该怎么样发展,便于过程中的自我检视,也能与教师更好的合作。

一个清楚的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策略应该包括:

(1)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的目的,例如现阶段幼儿涂色方面的发展。

(2)教师、幼儿和家长合作找出档案项目。比如照片、美术作品、逸事趣闻等。

(3)三方共同提出评价项目的标准或准则。例如幼儿对造型活动的兴趣程度。

在这个环节中,家长的参与非常重要,因为家长了解了评价标准,可以更好的支持和配合评价活动。最重要的是让家长明确自身角色,家长必须注意观察和记录自己孩子的进步情况,并用文字或照片进行记录,及时加入到幼儿的美术档案中,便于家长和教师更清楚的了解幼儿在评价标准下的进步情况。

2搜集幼儿作品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中最典型的内容就是幼儿的作品,幼儿的原始图画和创作是幼儿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真实反映,持续收集的幼儿作品可以反映幼儿的进步情况,收集幼儿作品是档案评价的开始,它能让教师重新了解幼儿的要求和兴趣。

对于大部分幼儿来说,他们绘画技巧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学前阶段的幼儿,搜集作品的重点应该放在幼儿自愿制作的作品上,这样能反映出很多真实的思路、真实的创作、真实的情感,最好少放在教师要求下的作品。教师最好是根据评价策略与幼儿协商来选择一些代表性的作品,并指导幼儿在作品上注名全名、创作日期和评价,评价可以由教师针对幼儿的讲述写下简短的意见,也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进行提问来帮助幼儿思考,例如你在创作作品前有什么想法?你喜欢这个作品的哪些部分?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可能只有简单的“我喜欢”这样的评价,而说不出喜欢的原因,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越来越详细,持续的记录能真实反映幼儿的进步情况,教师尽量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

针对学前阶段的幼儿作品应该包括美术作品、口述内容。美术作品可以是绘画作品和美工制作,口述内容主要是由教师来记录,描述幼儿的对自己作品的理解、创作前的思路等。口述记录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它不仅呈现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反映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教师和家长要持续的收集幼儿的口述记录,并记录背景资料,口述记录可以在作品旁边加注,可以是录音也可以是文字。

对于搜集到的幼儿作品,不仅仅是记录幼儿的进步情况,也可以运用作品增强幼儿之间的学习,可以定期的对作品进行展示,让幼儿之间互相评价,然后组织讨论会,也可以增加对作品进行完善的活动。还要运用幼儿作品扩大家庭参与,可以在家长会的时候和家长分享作品,将幼儿的作品集中制作成幻灯片,在展示的过程中将幼儿的口述内容加以说明,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过程。

3用照片进行记录

照片不仅可以记录幼儿的作品、记录他们的进步过程,记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细节,照片也是评价幼儿的有效方法。

对于幼儿的一些立体的作品不易在档案里存放,可以拍成照片。对于幼儿的活动过程可以拍成照片进行记录,教师也可以在照片上附加文字说明,能更清楚的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在下午玩活动区时候,有两个小朋友在美术活动区讨论了起来,老师没有打断他们,只是走近一点倾听他们的争论,他们在玩石头,一会用手摸,一会敲敲石头,一会观察花纹,后来他们被石头上的花纹吸引了,一个说有点象“波浪”、一个说象“蜗牛线”,然后就拿出纸画了起来。说明幼儿主动的与已有经验结合起来,并用绘画的方式进行回忆。这个老师就把这个过程拍了照片并用简短的文字记录下来。

这些照片汇集起来可以跟家长一起分享,可以制作成幻灯片、录相带等让幼儿拿回家与家长分享。也邀请家长把家庭活动的照片拿到幼儿园,放进幼儿的美术档案里,在合适的时间与大家进行分享。教师可以将幼儿在家庭的经验延伸到幼儿园学习活动中,比如幼儿的家庭旅游可以让大家一起欣赏和感受,通过这样的“资源共享”达到教育的“整合”。

4做好美术学习记录

教师和家长很少有时间经常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美术学习记录的方式,增加幼儿、教师和家长三方沟通的机会。美术学习记录是一种持续的记录,是教师与幼儿之间、家长与幼儿之间定期的、一对一对话的产物。学习记录主要是由教师和家长来完成,教师和家长可以针对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作品的效果等进行文字的记录,针对幼儿作品进行沟通,让孩子讲讲作品,然后根据作品、幼儿的叙述和表现等写下简要的评语,评语可以涵盖情感、态度、能力、兴趣等多方面。

美术学习记录能够保存幼儿理解和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幼儿互相学习,鼓励幼儿谈论他们在家和幼儿园的美术学习活动。在幼儿园学习阶段尽量每天安排“美术学习记录时间”,一般都是由两个教师同时上班,可以由配班教师主要负责。通过向幼儿提问题的方式了解他们在家的美术学习情况,寻找他们的生活经验进行延伸。及时总结信息,通过合适的方式呈现集体的讨论情况。也可以原汁原味的把口述的比较好的学习记录分享给大家,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5做总结性报告

总结性报告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对某位幼儿的成长和发展的摘要性总结记录,它是幼儿美术档案的核心,档案里的资料、作品以及家长和教师做的记录、评价意见等,都是总结性报告的素材,一些关键的幼儿作品能提供许多有意义的信息。

幼儿美术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档案;评价

幼儿美术教育评价应体现动态性,重视过程中的评价,创设适合幼儿的美术教育环境,通过评价找出存在问题,及时做出调整。传统的评价需要“标准化”的工具,要求有统一的评测方式,强调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幼儿,看每个幼儿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样的做法让每个孩子都追求相同的目标,不允许孩子有太张扬的个性。其实评价更重要的是将幼儿的现在与过去进行比较,重视幼儿的点滴进步,忽视幼儿与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允许孩子多元化发展。

在对幼儿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能力进行评价时,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要求记录下幼儿欣赏和创造作品时的活动过程。这些记录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使教师更加了解幼儿的创作习惯以及在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将“档案”与“评价”结合起来,我们提出“幼儿美术档案评价”方案在此进行讨论。

幼儿美术的档案评价要从以下五个步骤来开展:

一、确定指标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指标是搜集幼儿美术活动资料的指引,评价指标要以美术目标为基础,由教师、幼儿、家长一起确定。标准化的评价指标是教师了解幼儿现有水平以及发展情况的基础,在确定评价指标的时候,教师应引导幼儿参与,使幼儿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也便于与教师合作。

幼儿美术档案评价指标的基本要素包括:(1)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的目的。(2)教师、幼儿和家长合作找出评价项目。(3)三方共同提出评价项目的标准或准则。

为了让家长和教师共同了解幼儿的进步情况,家长参与评价过程是很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进步状况,采用文字或照片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将相关的资料及时存入幼儿的档案里。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很重要,因为家长和教师在同一个标准下关注孩子,能达到评价的一致性,保证评价活动的有效性。

二、搜集并整理作品

作品是核心,进行幼儿美术档案评价的第一步是收集幼儿美术作品。对于学前期幼儿来说,他们的绘画水平、创造能力等是按照一定规律来发展的,幼儿兴趣、认知、创造等方面的能力透过原始图画和创作反映出来,结合一段时间的作品分析,能了解孩子的进步情况。因此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持续地搜集幼儿的美术作品,重点放在搜集幼儿自发进行的创作,透过这样的作品能读懂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情感,最好少搜集在教师统一要求下的作品。教师要在全面把握评价指标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作品。指导幼儿在自己作品上标注姓名、创作时间和评价语言,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幼儿,评价可由教师针对幼儿的讲述写下简短的意见;对于表达能力稍差点的幼儿,可以利用提问来帮助幼儿思考,提出评价意见。刚开始的时候,幼儿可能说不出自己创作的想法或喜欢的理由,也可能确实没有思考过,在教师的引导下会认真分析考虑,经过一段时间后会越来越全面,并能真实反映出幼儿的进步情况。

学前期的幼儿作品主要有口述和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主要包括手工作品和绘画作品,口述内容主要描述的是幼儿对创作前的想法或对自己作品的理解等,可以是教师进行记录。口述记录能力是一项综合指标,不仅反映幼儿的想法和感受,还能体现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教师和家长要持续而详细地收集幼儿的口述内容,并记录下背景资料。幼儿作品是促进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的媒介,也是幼儿进步的见证。教师可以定期将每个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让他们互相评价互相学习,讨论各自对作品的看法,也可以进行对作品的完善活动。可以召开家长会,对幼儿作品进行展示,并配以幼儿的口述作为对作品的说明,是家园有效沟通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家长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了解孩子在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三、过程性记录

过程的记录有时用文字不能充分进行表达和再现,就可以利用照片进行记录保存,如幼儿活动过程的细节、一些不方便存放的立体作品等。照片的记录和评价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方法,可以在照片上附上文字说明,直接再现幼儿的活动情况。

在户外种植园里,有两个小朋友热烈地讨论了起来,老师静静地听着,他们在讨论西红柿的颜色,因为有已经熟透了的红红的西红柿,有的还很绿,有的由绿色微微变红,那咱们回教室后可以画出不同颜色的西红柿啦。这个老师就把看到的过程拍了照片,并加入文字说明进行记录。对于不同的孩子的不同活动情况都可以用照片加文字说明的形式进行记录,可以让幼儿拿回家与家长分享,家长也可以把家庭活动的照片加以说明拿到幼儿园,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与大家进行分享。幼儿的家庭旅游也可以在家长会的时候或者班级交流活动的时候,将一些好的照片利用幻灯的方式进行展示分享,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交流,让大家共同感受。

四、做好学习记录

教师和家长经常交流沟通是必要的,结合幼儿园工作特点,将幼儿美术学习记录作为桥梁,可以增加教师、幼儿和家长三方交流的机会。学习记录的主体是幼儿,教师和家长做好辅助和配合工作,主要的是记录幼儿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路、表现情况、作品效果等。

学习记录的过程是客观而持续的,教师和家长要定期以幼儿的作品为话题进行多方面沟通,根据作品展开话题,由孩子讲讲为什么要画这张画、画前都进行了哪些思考、自己对作品的评价等等。教师和家长根据谈话情况、幼儿的表现和作品本身等写下简要的评价,评价可以体现在兴趣、能力、情感等多方面。在幼儿园活动时间尽量每天都要安排“美术学习记录”时间,因为在孩子身上每天都有学习行为,孩子的进步有时特别明显,所以要抓住孩子的发展关键。教师通过主动提问来了解幼儿在家的美术学习情况,及时总结信息,将生活经验在合适的空间里进行延伸,达到巩固提升的目的。对于表达能力强的幼儿的口述内容、教师感觉比较有特点的口述内容可以直接分享给大家,既能起到鼓励作用,也能达到互相学习的目的。

五、做总结

总结是结合一段时间的持续而客观的记录,对幼儿进行的全面分析和概括,将幼儿的成长过程进行概要的叙述。

幼儿美术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间刺绣;美工活动;转换运用;原则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艺术活动中的美工活动又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工活动是指在幼儿园内,幼儿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幼儿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幼儿艺术活动。在我们当地流传着一种原生态传统十字绣,作品多为黑底白花、简洁朴素、鲜明和谐。孩子们从小就穿着用这种刺绣方法制作的绣花领褂,被大人们用绣花背带背在背上,对于这一民间刺绣工艺作品可以说是耳濡目染非常熟悉。如何把这些蕴藏着巨大教育价值的民间刺绣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两相融通起来,让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在幼儿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种子呢?如何将冕宁民间刺绣蕴藏的教育价值转换运用到幼儿美工活动中来,以民间手工艺为载体,以美工教育活动为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更新美工活动教学内容,探索构建幼儿园教学本土化、生活化、艺术化的综合教育课程模式呢?于是我园在幼儿美工活动中尝试让幼儿欣赏冕宁民间刺绣工艺品,并投放各种穿线材料让幼儿在穿线板上表现各种造型,在十字格内涂色造型,用剪纸和排水画来表现刺绣图案……将较难的刺绣方法转换为适合幼儿开展的美工活动。在进行转换运用的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引导幼儿感受美、欣赏美,提高幼儿表现美及创造美的能力。

教育部最近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关于艺术中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所以我们在挖掘民间刺绣资源转换运用到幼儿美工活动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审美性原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艺术的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幼儿美工活动教育,应把握幼儿审美特点,引导幼儿捕捉事物中蕴涵的与幼儿生命活动力相吻合的特征,激起审美热情,形成美的意象,使对美的追求成为幼儿美工活动的内在动力,贯穿于观察欣赏、创造的各个环节,还要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审美情感的陶冶等。《指南》中指出“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所以我们首先创设具有民间刺绣特色的幼儿园环境,从视觉上吸引幼儿,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幼儿一踏进幼儿园,就会看到一组具有民间刺绣文化艺术特色的图案,最先扑入眼帘的就是通道两边排列整齐的“吊吊花”,顺着这条文化小路再往前走,一朵具有民间刺绣特色的“大团花”跃然于眼前,民族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幼儿便直观地感受到冕宁民间刺绣图案的特点。其次组织幼儿和家长参与民间刺绣艺术作品的收集,通过收集使幼儿对美丽的民间刺绣有了初步的认识。接着将收集到的:翁裙、小背心、小手提袋、站裙、肚兜、鞋垫等物品装饰到教室里。这些物品造型夸张、色彩艳丽、具有装饰性和实用性,又十分贴近幼儿的生活,激发了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最后是指导幼儿欣赏优秀的民间刺绣作品,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引导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幼儿对民间刺绣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促进民间艺术、传统文化的传承。

2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幼儿美工活动教学中,如果缺乏趣味性,幼儿就会觉得索然无味,以至于觉得是一种负担。因此,在民间刺绣转换运用到美工活动的教学过程中,以幼儿的兴趣、需要和生活为中心,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不断更新美工活动材料和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借鉴刺绣方法进行转换运用中,我们就先采用在十字格中进行填色游戏,感受图案的排列与变化,然后进行鞋垫填色,鼓励幼儿设计鞋垫图案、裙子图案和背心图案,最后过渡到根据刺绣排列规律进行穿线板游戏,不断变化幼儿操作材料和活动形式,以激发幼儿对美工活动的兴趣。

3 适宜性原则

《纲要》在组织与实施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因此在开展将民间刺绣转换为幼儿美工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适宜性原则,目标要贴近幼儿,内容要符合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幼儿的接受能力。刺绣技艺是一种较难的手工艺,幼儿是不可能直接掌握的,所以我们运用转换针(软电线)、毛线和塑料穿线板将较难的刺绣方法转换为适合幼儿开展和喜欢的穿线板游戏,即满足了幼儿模仿刺绣的愿望又促进了幼儿手眼协调一致的发展。

4 创造性原则

创造首先是一个过程,同时又是美工活动的根本特点。《纲要》在艺术指导要点中指出:“幼儿的创造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倾向。”因此,我们在各种美工活动中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并支持幼儿富有创造性的创作,并不制定统一标准与要求。要突出幼儿在美工活动中的主体性,真正实现让幼儿自己想、自己做,同时还要突出真正使每个孩子能大胆、勇敢地做以前没有做过的事,激发幼儿的表现欲、创造欲。幼儿在欣赏民间刺绣作品后,寻找、发现其中的图案变化规律,然后自己遵循一定的规律创作设计。比如在填色游戏中不仅是要求他们进行简单的涂色,而是要求幼儿根据排列规律设计不同图案装饰鞋垫、背心、裙子等。在欣赏了背带刺绣图案后,引导幼儿用排水画、剪纸、树叶印画、拓印等不同形式开展创作。对于幼儿的每一次创作,老师都给予充分肯定,用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引导其提高。

5 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包含丰富的含义,是丰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它即是一个艺术标准,又是幼儿发展上的需要。在同样的教育要求下,要考虑到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每个幼儿的潜能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因此我们要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幼儿作品。同时,开展民间刺绣在幼儿美工活动中转换运用时,应向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转换方式,将较难的刺绣转换为适合幼儿开展的穿线、绘画、拓印、排水、剪纸、扎染、彩线编织等美工活动。鼓励幼儿在做中学,学中求发展,发展中会创造,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激发幼儿对民间刺绣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艺术欣赏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

总之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民间刺绣在幼儿美工活动中转换运用不能简单的追求技能技巧的应用和作品的整齐划一,而应尊重幼儿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幼儿的能力、兴趣、需要及生活为中心,运用欣赏、游戏、绘画、手工、交流观察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初步的美术教育和艺术熏陶,这样才能有利于萌发儿童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有利于幼儿全脑的开发和创造力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张念芸编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0

幼儿美术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教育;技能;思考

对于美术活动而言,要让作品说话,美术技能是基础,艺术表现是重点,两者都很重要。“美术技能”即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占据一定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技巧。“美术表现”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表达作者主观的精神,思想情感或审美理想等,从而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对于幼儿美术教育而言,“美术表现”是幼儿反应生活的另一种语言,“美术技能”是表达这种特殊语言的工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行以来,教师逐渐改变传统观念,不再一味地“临摹”教学了,也逐渐从“重技能而轻表现”的阴影中走出来了,但却难以把握好“技能”与“表现”的关系。很多教师面对“技能”不知该如何教,把“放任自由”当成是“重表现”。如何把握好技能与表现的关系问题始终困扰着幼儿教师。本文试图通过大班美术活动《线条拖印画》这个教学案例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关于活动内容选择的思考——选择技能简单、富于表现的内容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体现以下原则:①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②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③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而在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中,许多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显得较为盲目:或者从参考书上任意搬下,或者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并未真正从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出发。

在本案例中,我从为幼儿积累和拓展重要的艺术经验出发,选择幼儿熟悉的来源于生活的材料——白色棉线为作画工具,设计出“线条拖印画”这种技能简单、富于表现的内容,让每个幼儿在作品创作中都较易获得成就感。体现在:

1.技能简单。用白色棉线蘸取水粉颜料,制成特殊的“画笔”作画,在对折过的画纸上摆放自己喜欢的造型,接着对折、按压、抽拉出线条。这样,在纸上会留下“拖印”出的抽象图案,多为意想不到的抽象画作品。

2.富于表现。线条摆放方式、色彩的选择与搭配、拖印的方法和解读、想象添画的形式等都不受限制。

在活动中,幼儿对这种简单的作画技能很快就掌握了,创作过程也兴奋而多样。实践证明,选择这类技能简单、富于表现的作画内容,不仅能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而且帮助幼儿积累了重要的美术创造经验,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提高其艺术创造与表现能力。

二、关于活动目标定位的思考——轻技能而重表现

《纲要》中艺术教育活动总目标十分注重幼儿的感受、情感体验和大胆表现,对技能的掌握并未提出要求。而目前许多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却往往“重技能而轻表现”不能真正关注到幼儿的发展需要,目标偏离了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方向。

在本案例中,我从“轻技能、重表现”的角度出发,这样定位活动目标:

1.技能目标。尝试学习通过摆放线条,并用对折、按压、抽拉的方法制作线条拖印画。这只要求幼儿学会线条拖印画的基本方法,而对掌握到什么程度,做成什么样子并未提出高要求、高标准的规定和限制。

2.现目标。大胆想象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棉签、水彩笔、水粉笔等)进行添画再创作。把幼儿发展作为落脚点,对表现方式不做限制,幼儿可以自由大胆地发挥,促进幼儿达到创造的最近发展区,体现表现的重要性。

3.情感目标。感受特有的作画方式所呈现的线条、造型、色彩的变化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感受,体验创作活动的乐趣。注重幼儿的情感体验和多方位感受。

这三个目标的定位正是整合了《纲要》中对艺术领域的主要目标和要求。既关注了大班幼儿的已有水平,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又明确地指出技能只要掌握“基本的”,重点在“感受与表现”。心中有着这样的目标牵引,在组织的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获得最大发展。

三、关于活动材料投放的思考——提供生活化、利于多样表现的材料

材料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儿童的天性就是喜欢玩材料。他们热衷于探究各种材料的功用,并娴熟地使用这些材料,制成作品,根据亲身经验来创造形象。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对新奇的材料、不同的作画方式、富有创意和想象的活动更能激发他们的天性,更具有挑战。

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通常提供简单、统一的材料,如水彩笔、油画棒等,幼儿在教师的统一要求和备受限制的状态下作画,表现较为被动,作品呈现出较为统一、单调的状态,缺少变化和新鲜感。长此以往,幼儿逐渐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在本案例中,我选择了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棉线”作为基本作画工具。“棉线”具有“线”的特性,其柔软的特征又能使它能富有变化的摆出各种“形状”,而压印、拖拉的方式又让其产生多种意想不到的“面”,加上三原色的交互作用又能产生出色彩的多样变化,有“点、线、面”等多元因素的存在,使得画面丰富效果与众不同,这是传统的作画工具所不能比拟的。幼儿在运用这种“生活工具”的创作中不断创造惊喜,体验到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

另外,为了增加创作的形式和乐趣,在其他材料的配备上也丰富多样。

1.颜料投放。准备了两组可选择的颜料,一组红、黄、蓝三原色,一组是绿、橙、紫三间色。有意不为幼儿准备大量的色彩,旨在让幼儿有玩色的空间,可以通过三原色或三间色的有意或无意的变化发现颜色的特性以及变色的乐趣,让简单的材料富于表现。

2.添画材料。提供了勾线笔、水彩笔、棉签、水粉笔等多样幼儿熟悉的绘画工具,供幼儿自由选择与表现。其中,“棉签”这种来自生活的材料最受欢迎,也有些幼儿喜欢用水彩笔添画出细致的部分;有些幼儿则喜欢用水粉添画的大手笔等。多样的工具也充分地支持了幼儿的自主性及创造性,为幼儿富有个性的表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关于活动指导重点的思考——以引导审美表现为主,以示范技能为辅

1.以引导审美表现为主。在美术活动中,能正确地欣赏、解读作品对于提高幼儿的审美感受与审美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能为幼儿的创作指引方向。因而不管是对范例的解读还是对幼儿作品的评价,教师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常常在没有充分欣赏的基础上就直接进行示范教学,或是对于幼儿作品缺乏有意义的评价,使幼儿缺失审美判断力,缺乏内在思考。

在本次案例的开始部分,我就注重让幼儿从不同角度欣赏范例,并鼓励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作品的不同理解和想象,提高其审美表现力。例如,我出示了同一幅作品的三个不同方向,让幼儿进行欣赏与解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正面欣赏:有的幼儿说像条裙子,有的说像个滑滑梯;侧面欣赏:有的说像两边对称的大龙,有的说像狼在滑雪,有的说像一部汽车行驶在山间小路上,还有人说像赛龙舟等;倒着欣赏:有的说像两只小鸟朝下飞,有的说像一颗大树,还有的说像一把大雨伞……

可见幼儿并没有受到教师的限制与暗示,都有自己的审美理解。随后教师再出示自己添画后的图案继续欣赏,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可以如何自主地二次创作,自然地将技能与表现的方法告知了幼儿。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只是说了“老师是这样想的”,隐言就是“你可以那样想”,既给幼儿适当的引导,又避免了“填鸭”式的说教。

如此,通过师幼对同一幅作品的不同想象与表述,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线条拖印画这种特有的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对称美、造型美等艺术元素,为幼儿能喜欢创作,激发想象,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作画奠定基础。活动中,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想法也是丰富多样的。教师的欣赏引导为幼儿的审美表现发挥了最大的作用。

2.以示范技能为辅。技能是表现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基本技能,才能有目的地表现,如果过于注重技能,又会限制表现。很多教师往往在示范技能环节把握不了分寸,示范多了容易呈现作品一致的现象,示范少了又担心达不到目标。因此,如何“点到即止”地把握好技能示范的尺度,又能激发个性表现是研究的核心问题。

在本案例中,我是这样做的:示范基本作画方法的同时,不断强调自由个性的表现方式。例如,折纸——可以上下折或者左右折或者有其他自创折法;线条摆造型——可以根据自己喜欢摆不同的造型;线条拖拉的方式——可以往任何方向或者来回、拐弯等方法拉;每一次的拖印——可以位置变化、重叠变化、色彩变化等等。就这样,教师每“教”一种方法都告诉幼儿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自创。如此,在基本技能中表现,在表现中体现不同技能,将技能与表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实践证明,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不但迅速掌握了操作技能,而且迅速进入自主、个性的创作状态,说明教师先前的示范影响已经内化成自己的经验,“创作”成为幼儿的“内需力”,使幼儿在不断地“再创造”过程中体验创作表现的乐趣。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正确把握好技能与表现的关系,是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3.艾尔·赫维茨、迈克尔·戴著,郭敏译,《儿童与艺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

4.李文馥,《儿童自主性绘画教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5.南希·雷·史密斯等著,贾茜茜译,《教孩子画画》,[M],湖南美术出版社.

6.孔起英,《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