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赏园艺论文

观赏园艺论文

观赏园艺论文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观赏园艺学 实践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52-01

观赏园艺学是园艺专业骨干课程,是园艺专业工作的基础课程,其主要融会观赏植物栽培、养护、育种、应用等观赏园艺学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增强课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对学生深入掌握课程精髓和就业有着积极推动作用。

课题组通过对观赏园艺实验项目的设计和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合本课程在我校园艺专业的教学情况,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协作共事能力为重任,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依据,构建了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体系,为相关课程实践教学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观赏园艺学中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相对于观赏园艺学的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最薄弱的环节。 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实践基地建设不到位

观赏园艺学是融会“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观赏植物栽培养护学”“园林植物育种学”“园林花卉应用设计”“园林苗圃学”“观赏植物采后处理与技术”等观赏园艺学科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知识内容系统、全面,如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观赏园艺学科的知识,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必须有充足的实验基地和设施设备条件。受经费等多方面限制,致使实践设备和场地不足,实践教学条件难于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

(二)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实验内容随意安排,实践教学时间随意安排,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跟不上,实训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不规范

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四)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许多教师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二、观赏园艺学中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变更实践教学方式,以参加比赛促进实践学习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为动力,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本课题组在观赏园艺课堂上,针对每一项实践项目,以学生为主导,自行设计一套方案,上交作业,综合分析学生的设计内容,整合思路清晰、实践效果明确的方案,在实践课上具体实施。

(二)规范实践教学考核,以技能考核促进实践学习

结合学生就业岗位技能需求,推进课堂、实验基地、企业环境相结合,以工作需要为动力,以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指导实践教学,把岗位技能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的目标。本课题组在实践课堂上,设立实践考核标准评价指标体系,以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两个一级指标,以情感态度、团队协作、创新能力作为职业素养的三个二级指标,技能操作与完成效果、资料收集、总结报告为专业技能的三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值,总分为100分。

(三)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岗位实践促进实践学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岗位需求是最好的推动动力,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质量意识和品质意识,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本课题组向园艺专业相关企业单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应答调查,对园艺行业的要求以及对观赏园艺课程的重要性作了相关的调查和了解,并且单位对园艺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也给予充分的建议。另外,结合调查的同时,利用寒暑假向相关的企业输送一些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实践锻炼。

(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加大对实践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构建合理师资结构,明确实践教学人员的分工和相应的岗位职责。实践教学人员要按照各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规范,积极承担实践教学工作,努力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我学院为了加强教师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每年度都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和企业进行下场锻炼和培训。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玩艺术品;鉴赏;进高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6-0266-03

中国古玩艺术品是华夏文明的缩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以数量广泛和自身独具的魅力诠释着粲然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大地的各区域、各名族的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工艺品。这些作品制作技艺精湛,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其高超的艺术水平、丰富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特别是一些国宝级的历史文物更是某些重要历史事件、文化事件、政治事件、军事事件、经济事件、重要人物事件的直接或者间接的见证物,价值连城。因此,无论从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还是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角度而言,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都是不可或缺而且是时不我待的。

一、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积极意义

对古玩艺术品的鉴赏可以使人漫步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之中,充分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一个人的文化底蕴与民族自豪感。以古玩艺术品鉴赏为载体,让学生在对艺术品感受、鉴定和评判的过程中,把艺术品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熏陶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美、发现美,了解古代人类丰富的文化活动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不仅对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培养艺术素养、陶冶艺术情操具有十分重要作用,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一件优秀的古玩艺术作品还具有享受和娱乐的价值,通过对作品的鉴赏,可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人得到更多的更高尚的艺术享受,从而增强对生活的感情。任何一件艺术作品还反映了当时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信念,体现了作者的道德观念,并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学生可以从中吸收进步的道德观念,逐步培养道德情操。

二、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现状分析

现在国内很多知名大学都在开设古玩艺术品投资鉴赏高级研修班。盛世收藏、鉴古通今。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文化行业全面繁荣的今天,中国艺术品产业也迎来了新的春天,艺术品的投资与鉴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许多大学也及时抓住商机,携手文博机构、考古专业院校、权威鉴定机构、知名拍卖公司、古玩商会、收藏家协会等机构的专业行家,为国内外商界精英、政府相关人员、艺术产业英才,打造具备国际投资思维的中国高端艺术品投资鉴赏专业的学习盛宴和高端资源平台,形成高端人脉网络。从有限的文献资料来看,很多大学偏重于将古玩艺术品投资鉴赏引入了校园,显然,无论是准对的人群还是培训的目的都和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无关。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为核心内涵的艺术教育活动。从社会角度而言,强调公共艺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体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从个人角度而言,通过公共艺术教育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鉴赏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了解优秀的文化遗产,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水平,从而达到教育方针所要求的“美育”之目的。因此,把古玩艺术品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就是要把引导学生思考艺术与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艺术品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上多下功夫,才是当前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的首要任务。

自教育部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以来,许多高等院校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许多艺术鉴赏类课程,国内调查数据显示,把《中国历代名家书画鉴赏》作为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列入教学的学校较多,也有个别大学已经在公共艺术课程里开设了《中国文物鉴赏》、《中国古瓷鉴赏》。但是,这样的鉴赏课大都没有系统性,只是停留在一般的艺术欣赏理论水平上,而事实上古玩艺术品鉴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特别要重视学生的直观性、参与性、体验性、感悟性,只有让学生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才能开启学生审美的视野,愉悦身心,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三、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的实践探索

对古玩艺术品鉴赏进大学校园而言,首先一点就是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既要开设一定学分的必修课、选修课,还要有专家讲座、社团活动、参观博物馆、观看鉴宝节目等,以满足艺术爱好者与普通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校的古玩艺术品鉴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爱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选择。从我们的问卷调查数据反映,普通学生一般对古书画、古陶瓷鉴赏比较有兴趣,而艺术类学生则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方向各有偏爱:如学环境设计、室内设计的学生喜欢古典雕刻(玉雕、雕、牙雕、木雕)、古典家具等;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喜欢民族织绣服饰、金银玉器饰品等;学工业产品设计的学生喜欢青铜器、杂项等,因此,我们组织此类活动,一定要按照“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为全体学生提供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套餐式”的古玩艺术品鉴赏系列教学内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活动。

在这方面,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进行了颇有成效的实践活动,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在这些活动中,学院以艺术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艺术活动为补充,全面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教学,并及时科学的把这些活动渗透到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具体的做法是归结起来就是十二个字:以观练眼、以品知性、以悟入境。

第一步:以观练眼

观就是直接参观,零距离观摩赏析古玩艺术品之美。古人云:观千瓷而识器。古玩艺术品鉴赏最大的魅力在于现场的亲身体验,这是培养专业眼光,提高审美能力的关键一步,它需要有真实的物品,而不仅仅是在“纸上谈兵”。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地处横店影视城景区――横店明清古民居旅游景区对面,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业内有较大影响力的“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就在这景区里,集散中心有古陶瓷、古铜器、古银器、古玉器、古木器、古书画等各种珍藏品20余万件,分别陈列在近20幢明清古建筑的100多个展厅里,展出总面积达7万多平方米,有以展览、交流、研究、鉴定、拍卖为基础的古玩艺术品文化产业平台,得天独厚的地利条件为我们学生学习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便利环境。学院为学生集体办理了旅游卡,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随时进景区参观。在参观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和重建意象,虽然学生对很多古玩艺术品艺术品的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不清楚,但可以通过实物的简介作简单了解,凭着年轻学生的艺术敏感性去零距离感受艺术品的美,达到“练眼”的目的,通过看一看、走一走、比一比,来培养学习兴趣。这一阶段也是“外行看热闹”的初级阶段。

第二步:以品知性

所谓的品,就是让学生在专家、教师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和经验,凝神观照,发挥想象力,细致地品味作品,充实、丰富、发展意象,使意象更具接受者的个性。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是以影视艺术为特色的艺术类专业院校,不仅拥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类专业专职教学团队,而且学生有一定的艺术审美基础和艺术学习需求。横店集团创始人徐文荣在横店注册了三个协会(中国国际收藏家协会(香港)、浙江横店收藏家协会、中国横店收藏家协),成立了两家专业拍卖公司(中华文荣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浙江横店拍卖有限公司),还设立了艺术品专家鉴定委员会、艺术品科学仪器检测中心、艺术品技术鉴定培训中心等部门,在这些团体机构中云集了大批古玩艺术品收藏的专家,而古民居景区隶属横店影视城,是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单位,为我们开展古玩艺术品鉴赏提供了强大的校外兼职教师资源。学院从教学方法改革的视角提出“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模式。“走出去”,依托横店集团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产业,建立了中国・横店古玩艺术品集散中心的作为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加强学生的教学实践场所。“请进来”,邀请国家、省、市各级资深专家作为艺术教学顾问走进课堂,不定期开展讲座,让学生聆听专家深度分析解读古玩艺术品,分享专家在古玩鉴赏方面的宝贵经验,帮助学生对作品的解读体味,让学生们品位古玩艺术的精神财富,培养学生的鉴赏实践能力。品的过程,是意象重建的核心过程,专家、教师们往往在强调欣鉴赏艺术作品时要“知人论世”,不是作品的简单介绍,更是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过程。这一阶段是在专家、老师的引领下进入“内行看门道”的中级阶段。

第三步:以悟入境

悟,就是学生对艺术品的意象的品鉴渐入佳境以后,逐步升华为对意境的感悟,这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项目的鉴赏入门之后,就会情不自禁的在鉴赏一件艺术品的时候去思考这一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去领悟当时的感情、体验、情绪、感受,去思考蕴含在作品之中的思想哲理。通过研究思考,使这种情感逐渐转化为心理潜能,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引起共鸣,达到情感体验。学生在这个阶段往往就会自发地去关注、研究和古玩艺术品相关的一些书籍、信息,以求达到更深入的境界。横店集团报专门开辟了《收藏文化》专刊、横店收藏家协会印制了《中国横店收藏》画册,这些对普及古玩艺术品鉴赏知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学生及时关注、了解古玩艺术品时代背景、作者信息和发展动态提供了参考;集团还经常举行各类古玩艺术品收藏文化论坛,汇集了各地从事古玩艺术品收藏、博物馆展示、文物保护、文化研究和拍卖行业的专家、业界精英前来交流互动,学生们常常自发组织去参观、旁听,形成了浓厚的古玩艺术品鉴赏学习交流的氛围。特别是学院开展学生素质拓展工程之后,学生组织了“博古社团”,学生完全出自于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现该社团有学生人数120多人,每两星期举行一次活动,以参观、鉴赏心得交流、模拟拍卖等形式开展活动,通过多姿多彩的活动,让社团成员获益良多,不仅给学生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交友感受,还激励了学生获取自我价值认同的信心,激发了学生渴求创新、锐意创造的潜能与动力,引导了校园社团文化健康发展。这一阶段是追求感性的终极,开始哲理思考的高级阶段。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引进校园,让大学生们有了一个很好地亲近艺术、聆听专家、提升艺术素养、感受艺术魅力的平台。古玩艺术品鉴赏使学生感受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日常生活,形成崇真尚美的高尚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他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种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进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不仅对促进学生的素质拓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传承中国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对接地方文化产业,扩大学院美誉度都起到了积极效果。

然而,从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角度看,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课程体系、实施策略方面差异较大,。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存在着普及面不够广,课程设置面不够宽,在如何充分发挥自身条件和区域优势,将公共艺术教育形式、内涵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贴近校园、贴近生活,注重艺术深层次价值理念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切实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何更合理设计公共艺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探索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把古玩艺术品鉴赏文化引入大学校园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一个载体,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相信通过广大专家学者和师生同仁的共同努力,能够在这方面取得更多的经验。

项目名称:201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立项课题,GYY201338

参考文献:

[1]何新.以公共艺术教育促学生健康成长[J].中国高等教育,2011(17).

[2]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0.(4).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园艺疗法;园艺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118-02

园艺疗法起始作为医院辅助治疗的一种医疗措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受到普通人群的重视,其在缓解精神压力和保持心理健康方面发挥出明显的优势。本文结合园艺疗法的特点及当前园艺专业教育现状,提出园艺专业开设园艺疗法的必要性。

一、园艺疗法的发起和内涵

18世纪70年代,美国部分医院发现,一些为交付医疗费用而在附近菜园和牧场工作的贫穷病人,痊愈速度加快,从此园艺治疗的功效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20世纪初,英国的许多医院农场开放给病人活动,之后园艺治疗的方法逐渐成为正式的治疗方式。所谓园艺疗法是指利用园艺植物或园艺操作使参与的顾客从某种生理、心理障碍恢复到未发病前,甚至比病前更好的状态的治疗方法(郭毓仁,2006),园艺疗法是一项成本低、简便易行的“行为医疗”方法(王善澄,1997)。当时园艺疗法的治疗对象包括残疾人、高龄老人、精神病患者、智力低能者、乱用药物者、犯罪者以及社会的弱者等(李树华,2000)。美国密歇根大学从1950年就开始举办园艺疗法研讨会,1955年第一位园艺疗法硕士诞生。日本1997年起,各地如宫城县、静冈县以及高知县相继建立园艺疗法庭园设施,开展园艺疗法活动。据全美园艺协会估计,近90%的美国家庭现在在从事园艺活动(刘建华,1999)。由于参与园艺劳动活动,参与者的生理、心理、社交、职业技能、休闲等方面均受益匪浅,园艺疗法适用对象也扩展为普通群体,因而园艺疗法由园艺治疗行为发展为园艺保健行为(王涵,2008)。

二、我国园艺疗法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尽管园艺疗法作为一项成熟的治疗方法已经出现在医疗、康复疗养、精神照护、智障儿童教育、特殊教育、老年人护理等诸多领域(李树华,2000),但在国内大多数情况下,园艺疗法都被当作一种辅助的治疗措施来使用,大部分人还不能够用科学而严肃的态度将植物和园艺活动引入到日常生活,即便是喜爱养花草的人,也没有真正认识到植物对人的重要意义。

2000年以前,我国园艺疗法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借鉴英、美以及日本等园艺疗法已经较为成熟的国家的发展历程,归纳园艺疗法在现代生活中对人们的多项生理指标和生活技能的影响,介绍园艺疗法的操作原理和步骤。2000之后,国内开始出现实质性研究:2001年班瑞益证明园艺疗法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治疗中发挥有效作用的。2006年修美玲与李树华发现试验后约80%的老年人的心情转好,由此证明园艺操作活动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园林设计者也认识到“开展园艺疗法设计可充分反映我国的特点,是实现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杨晓明,田国行,2007)。2011年国内第一本园艺疗法的教材《园艺疗法概论》面世,至此,正式揭开了国内园艺疗法人才培养的序幕。随后浙江农林大学旅游与健康学院在公共事业管理(健康管理)专业为本科生开设了该课程,为我国的园艺疗法事业发展积极培养人才(张建国,2012)。

综上所述,我国的园艺疗法研究尚处起于步阶段,研究成果较少,大多数人对园艺疗法的认识仅限于简单的辅助手段。相关部门对园艺疗法的推广和普及尚未起步,相关专业机构的公众影响力也较小,相关刊物对园艺疗法的系统研究类报道较少,相关书籍论著也很少(杨晓明等,2007)。

三、园艺疗法的重要意义

在城市里生活的人群往往心理压力也较大,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与其等待疾病后的治疗,身心健康都受到损坏,不如选择日常的保养和预防,因而对能提高身心健康水平的活动有着很大需求。

植物和花卉的颜色和气味等有利于病人的康复。例如浅蓝色的花朵,对发高烧的病人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我国古药志《本草衍义》、《日华子诸家本草》等书中,就有常闻香,可治头痛、头晕、感冒、视物模糊的记载。也许任何人都有同感,一个神经紧张、过度疲劳的人,只要一进人苗圃、花园,就变得轻松起来。所谓“日常园艺疗法”是指以现代都市人为对象开展园艺活动(包括植物欣赏和园艺操作),利用植物及园艺活动,通过缓和的方式改善身心状况或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通过将植物引入生活,改善居住环境(王涵,2008)。观赏园艺或保健性园林,人们只是被动的接收,而园艺疗法可以使人主动参与园艺操作,与他人合作,与植物互动,从中找到成功或满足的感觉,这样就能更有效地改进身心健康。园艺操作也可以在培养儿童的性格和心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它“能使感情粗糙的孩子变得细致,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性情急躁的孩子变得温情……”(李永真,2004)。由此可见,研究和推广园艺疗法不仅能提高人们自身免疫能力或抗病能力,即达到治病或强体的目的,而且也帮助了人们健康心理和个性的建立,同时也有利于保护和改良环境。

四、园艺专业课程的设置

在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实行的新专业目录中,原有的果树、蔬菜、观赏园艺3个专业合并为园艺专业。由此一般农林院校园艺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花卉学、观赏树木学、设施园艺学、无土栽培学、切花生产理论与技术、盆花生产理论与技术、园艺植物生物技术、园林规划设计、植物造景设计、园艺植物育种学、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总论等;就业方向是在园艺、园林、城市建设、农林业部门和大中专院校,从事生产、管理、营销、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但据笔者调查,部分农业本科高校把园艺专业中有关观赏园艺部分课程或多或少地划分入园林专业。如河南科技大学园艺专业开设的观赏园艺方面的主要课程仅花卉学和盆景学(选修),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实质上也成为食品专业课程。由此可见,园艺专业课程主要存在两大内容,即园艺植物栽培与育种,与应用相关的课程呈逐渐减少趋势。

五、园艺专业开设《园艺疗法》课程的必要性

“园艺是文明的象征”。它不仅是一种劳动,也是一种艺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园艺科学必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人口众多,园艺疗法具有极大的潜在市场。从具保健作用的日常园艺疗法而言,园艺疗法不再是针对特定人群和特定区域的艺术,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从事园艺活动的一种指导和设计。该技术更多的是有目的地科学利用常见的蔬菜果树和花草植物,发挥出园艺的又一重要功效。它不局限于对园林观赏植物以欣赏为目的的配置,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或群众都直接参与了植物的栽培与管理活动,这已不再是传统园林专业或观赏园艺专业涉及的内容。园艺疗法实质上是传统园艺在新时期需求下应需产生的主要提高人们心理健康的一种园艺艺术。在我国园艺植物产品日益丰盛的今天,提升其使用价值显得尤为重要。国外高校开设园艺疗法课程已有四十多年历史。例如1960年园艺治疗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出版(therapy through horticulture);同年密歇根州的Pontiac设立园艺治疗课程;1971年堪萨斯州立大学设立园艺治疗学士课程。另外,1972年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园艺系与Menniger精神病研究中心合作,实施园艺治疗计划,为精神病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途径,并正式设立园艺治疗学科。目前中国开设有园艺治疗课程的大学仅浙江农林大学及台湾地区的台湾大学、阳明大学等。相比而言,不少高校的园艺专业教育内容逐步缩减而集中,基本变为蔬菜花卉和果树的生产种植专业了。园艺毕业生就业情况近年来一直不佳,主要是就业面窄,工资待遇较低,或体力劳动成分较高,造成相当部分毕业生转行从事其他工作。据齐安国等调查,近年园艺专业的就业率是54.21%(李安国等,2010);而且据笔者估算,仅有约一半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

在我国通过高校园艺专业开设园艺疗法课程,促进园艺疗法逐渐成为一门学科,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研究和使用。相信不久的将来,园艺疗法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六、园艺专业《园艺疗法》课程的设置

课程性质:园艺疗法本质属于园艺应用技术,首先应设置为专业方向选修课,也可设置为专业方向必修课,视其是同园艺植物栽培和育种同等重要的一门应用学科。开设时间:应继园艺专业主干课程之后开设,该时期有关专业课程大多进行完毕,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园艺疗法相关知识。课程要求:注重讲解园艺植物除了食用观赏之外的作用,要求学生对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医学基本知识或认识。同时要求学生在园林规划设计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设置或要求学生亲身体会园艺疗法的实效。课程内容与教学特点:课程内容主要为学习园艺植物及园艺活动对各种人群心理的影响,同时讲解不同类型园艺植物的种植设计及管理。该课程本质属于应用技术,所以讲授时应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积极组织或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及实验验证,加深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毓仁.治疗景观与园艺疗法[M].台湾:詹氏书局,2006.

[2]王善澄.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李树华.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上)[J].中国园林,2000,(3).

[4]王涵.日常园艺疗法初探[D].北京林业大学,2008.

[5]刘建华.园艺疗法[J].绿化与生活,1999,(1).

[6]李永真.让自然角不再成为摆设[J].早期教育,2004,(4).

[7]张建国.《园艺疗法概论》教学方法体系构建的创新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21).

[8]班瑞益.园艺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效果[J].护理研究,2001,15(4).

[9]修美玲,李树华.园艺操作活动对老年人身心健康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园林,2006,22(6).

[10]杨晓明,田国行.园艺疗法及其园林应用[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2(5).

[12]Anguo Qi,Lifang Qiao,Yichuan Zhang,Jian Zhou,and Yongdong Su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Horticulture[C].2010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Training(ETT).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中国古典园林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它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再现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和艺术境界,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力求与自然和谐共生,师法自然,“天人合一”,达到“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

1历史溯源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园林造就的是一种意境, 一种生命要体现自己勃勃生机的意境,它使人赏心悦目并与自然相通,使自然升华为富有诗意的境界。在艺术家的苦心经营下,造园成为一种有品位、有格调的园林意境的艺术创造。

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有密切的关系。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园林创作也发生了转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如东晋简文帝入华林园,对随行的人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有濠濮间想”,可以说已领略到园林意境了。

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所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以后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意境创作的传统,力创新意,作出了很大贡献。

2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之类型

2.1与天对话的意境美

“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和谐共存,万物生命同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生不已。

两千多年前的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是一种天地与人融为一体的美。“师法自然”的原则既体现在直接面对大自然的创造性生活劳动中,也体现在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把握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中。中国园林作为一种同大自然关联的人为生活和游赏环境,是一种人工山水写意化的自然再现。园林环境注重天阳概念下的自然属性,以自由的方式造就建筑与山水花木动态交融的景观环境,体现生命勃发的自然之乐和人类之乐的多种含义,构成使人类精神合于自然的意境。与天对话,在自然秩序之外对自然生机的赞美和在社会礼教之外对乐的精神追求,构成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深层含义和特有的园林文化传承基因。

2.2自然山水意象的意境美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园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自然式山水园林,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在园林艺术上取得了光辉灿烂的成就。在园林意境中,山水意象是园林意境的强因子。园林意境的景观构成通常都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融合体。无论是在自然美、山水诗、山水画的欣赏中,还是在园林的审美中,山水意象都具有突出的意境内蕴。“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从大自然的生机天趣中,获得高雅的美的享受,具有很突出的情感性内涵。透过有限的景观表象,去感受意象内蕴的无限的“道”,从中领悟宇宙、历史、人生的哲理。山水意象的这种情感性的浓郁化和哲理性的深邃化,大大增强了它生成意境的潜能。而对意境的追求也使得自然审美意识达到直接从自然景物的观赏中获得“心怡神畅”的审美享受的高级阶段,这是对自然美自身审美价值的真正发现。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注重寓义于物,以物比德,将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作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象征,强调因物喻志,托物寄兴,感物兴怀的比兴传统。事物形象各自具有表达个性与情意的特点,这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如人们常以柳丝比女性、比柔情;以花朵比儿童或美人;以古柏比将军、比坚贞。比、兴不当,就不能表达事物寄情的特点。不仅如比,还要体察入微,善于发现。如以石块象征坚定性格,则卵石、花石不如黄石、盘石,因其不仅在质,亦且在形。

庄子美学强调“天和”。老庄学说注重个体人格独立,追求“忘物我、同天一、超利害、无思虑”的境界,远远超越了儒家审美所强调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升华到物我两忘、主客同体的高度,从人与天地万物的统一中求得超越的精神自由境界[8]。庄子提出的“天地有大美”,充分肯定和极力赞颂大自然的壮美,把自然美的欣赏提升到至乐、天乐的审美境界。

2.3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中国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文化和艺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有人称中国园林为“文人园”, 是一门饶有书卷气的艺术。中国传统文人造园,重视神似与韵味,将其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与山水画、田园诗相生相长,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造园艺术已远远超越赏心悦目的层次,极力追求诗情画意一般的艺术境界。

意境首先就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诗画的指引既为园林的意境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内蕴,又便于人们更深刻地领悟园林的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所在。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不仅是一种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学运用于意境鉴赏指引,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 留园“长留天地间”,怡园“可自怡斋”, 既传达出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又吐露出作者的心声和造园的匠意。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是物质性最强的艺术,诗(文学)是精神性最强的艺术。因此,建筑与文学的结合,实质上意味着在物质性最强的建筑艺术中,掺和了精神性最强的艺术要素。从“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的意境中升华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人生观。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从有限到无限,再由无限而归之于有限, 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2.4园林欣赏中的意境美

中国园林建筑的意境美与诗画的意境美相关,主要是指情景交融产生的审美感受,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经验[11]。景有尽而意无穷。优秀的园林风景洵美,有文化,有历史,是一种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需要游赏者本身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生活体验,去细细品味和理解其中的无穷意境。从这一点上说,园林意境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创造的。

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苦乐悲欢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在造园景物的塑造中,潜埋在景观的间架中,在创作时他得到了自我实现的满足,在观赏时他又重温了这种满足所带来的愉悦。作为游赏者,由于园林艺术特有的含蓄性、可塑性和对情感的宽容度,在其品鉴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之中, 触景生情, 体悟出独有的审美境界。因此,园林欣赏既是一种观赏、领略园林美景的艺术活动,又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从接受美学的理论上说,读者对作品的接受过程就是对作品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园林创作凭借联想和想像,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创造型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则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 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字信号,在观、品、悟中丰富园林景象,参与园林景象的再创造和园林意境的开拓。

3结语

好的意境要通过意匠去表现,意匠的形成贯穿园林意境创造的整个过程,也是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它要求创作者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对大自然和人类生活无比热爱,需要创作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加以体会和理解。陈从周先生说:“若园林无水,无云,无影,无声,无朝晖,无夕阳,则无以言天趣,虚者实所倚也。”中国园林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意境美,造园格调是最终追求。理解分析园林意境的历史、创作手法、表达方式等,不仅是对园林景观创造者创作思路的梳理,也是提高景观观赏者欣赏水平的手段,对中国园林的发展大有益处。

中国园林艺术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楹联、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不是所有园林都具备意境,更不是随时随地都具备意境,然而有意境更令人耐看寻味,引兴成趣和深刻怀念。所以意境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2]王蔚,史箴. 与天对话――略析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J]. 新建筑, 1997,(2). 46. [3]李泽厚. 庄子美学札记[A].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C]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6.

[4]王鲁民.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探源[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35.

观赏园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雅艺术进校园 湖湘文化经典 立德树人

高雅艺术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是沟通人类心灵的桥梁和纽带。它能净化心灵,健全人格,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因此,其在校园文化建O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007年以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湖南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以湖南地方戏曲、民歌民乐、民间舞蹈、红色话剧等为具体形式,认真组织开展以“走近大师、聆听经典、陶冶情操”为主题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历经9年的探索和实践,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平台,覆盖面广,形式新颖,参与度高,示范性强,以美的形式、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美的韵味吸引了大学们的目光,已成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的切实途径,已成为湖南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的知名艺术教育品牌。

一、围绕“一个核心”,提升高雅艺术进行校园活动的内涵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自建校伊始,始终把传承和发扬底蕴深厚的湖湘文化作为崇高使命,把培养和造就功底扎实、富于创新精神的演艺人才当作立足之本,为湖南本土文化的活态保护和传承储备人才,以实现薪火相传。近年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本着“育人为本、德育首位”的原则,进一步采用“以美储德、以美育善”的方式,积极开展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湖湘文化经典”为载体,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弘扬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文化厅和湖南广播电视合主办“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计划,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成功承办了“雅韵三湘・艺动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认真组织湘剧、花鼓戏、桑植民歌、湖南民族舞、红色话剧等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赴多所高校巡回演出,使直接受益学生群体达2万人以上。同时,还利用网络、微信等现代传媒工具加以宣传和推广,让更多学生了解湖南本土优秀传统文化,了解高雅艺术,品味湖湘文化经典,使间接受益学生群体达8万人左右;同时,还在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了湖南首个“高雅艺术进校园――湖南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探索出了湖南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新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其育人功能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素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这样不仅拓展了弘扬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渠道,而且开启了湖南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运行的新模式。

二、健全“五个机制”,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长效开展

(一)完善组织保障机制

学院成立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组织演出和相关协调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演出的宣传发动以及对观众和演员的调研工作;同时还设立了演出组、后勤组和安全组,演出组负责充实演员队伍及日常排练,以确保演出质量,并使演出达到最佳状态;后勤组负责场地安排、演员生活和演出设备设施安排等;安全组负责活动安全有序实施。

(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

2011年,学院专门立项了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行研究的院级课题,科研处出台了立项政策,每年拿出3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高雅艺术的研究工作;同时,在年度工作计划中,学院将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学校重要的演出项目列入其中,并从人、财、物各方面给予全力保障。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学院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排演列入学院工作重点,每年拨出专款10万元用于演出;院团委每年拿出3万元配套资金开展高雅艺术实践活动。

(三)完善实践育人机制

为进一步整合高校和社会的艺术教育资源,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探索全新的育人模式,2013年12月28日,湖南首家“高雅艺术进校园――湖南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落户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以“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大学生德育,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校园”为宗旨,形成了一个覆盖大中小学,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产生良性互动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新格局。基地自成立以来,组织了39场艺术演出交流活动,开展了25场高雅艺术欣赏、辅导和培训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四)完善多元普及机制

经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演出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协调,活动已在湖南20多所高校巡回演出;同时,根据学生观众的需要和欣赏水平,认真做好高雅艺术讲解和普及工作。在每场演出开始前,表演艺术家们都会对湘剧、花鼓戏和桑植民歌等湖湘文化经典进行具体的介绍,让广大学生了解其发生、发展以及艺术特征,使其在娱乐的氛围下普及了艺术知识;并且还积极主动指导各高校学生艺术社团,辅导其排练和演出;还常常把演出活动与各高校校园文化艺术节紧密结合起来;这样,使高雅艺术在校园中得到进一步普及。

(五)完善调研工作机制

为了进一步完善演出活动,演出领导小组健全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调研工作制度,在每场演出结束后,组织工作人员对观众(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演出的演员发放调查问卷,对活动进行调研。对观众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演出效果的评价、对湖湘文化经典的了解程度、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意义的认识、高雅艺术审美观念以及对艺术教育该如何开展的建议等。对参演人员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演出的总体效果、对自己的表现是否满意、对自身的提高是否有所帮助以及对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建议等。同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情况与所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

三、做到“四个结合”,丰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形式

(一)突出演出节目的湖湘地域特色,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璀璨生辉,源远流长。湘剧、花鼓戏等湖湘戏曲是本土经久不衰的艺术瑰宝,湖南民间舞蹈、红色文化、桑植民歌等也是极具湖湘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与这些湖南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在各大高校进行巡演,让广大青年学子领略了湖湘文化的无穷魅力。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过程中,学院相继把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补锅》、《刘海砍樵》,湘剧高腔《沁园春・雪》送进校园;通过观看精彩的演出,不仅要让学生欣赏到广为传唱的戏曲名段,领略到艺术家坐念打唱、一招一式的优雅与考究,感受湖湘文化经典。更为重要的是让学子们喜欢这些优秀的湖湘文化,能原汁原味地传承。同时,学院非常重视传统艺术的创新,综合其他艺术形式,走多元化道路。创演的音乐剧《同一个月亮》,融湖南传统戏曲和时尚rap于一身,用歌舞的形式表现了农民工与现代城市生活潮流的撞击、冲突和纠缠;创演的大型现代花鼓戏《五十二家别墅》采用湖南地方小戏来反映当代城市社区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创演的《永不凋谢的姊妹花》在现代话剧中融入湖南传统戏曲和舞蹈,展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样,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对传统文化创新,才能使其长盛不衰。

(二)坚持一切从学生需求出发,做到高雅艺术演出与讲解、观众互动相结合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高雅艺术,领悟湖湘文化经典,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演出现场开展节(剧)目讲解和与观众互动活动,做到了现场演出与专家讲解相结合,台上演出与台下观众参与互动相结合,艺术欣赏和知识传播融为一体,不仅培养了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兴趣爱好,而且使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在演出开始前,主持人会根据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安排普及性讲解,深入浅出地解说湖南地方戏曲、舞蹈、民乐等湖湘文化经典的艺术特征,为广大学生加深对高雅艺术的理解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他们很快地喜欢上这些文化底蕴深厚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演出时,台上是省内顶尖的艺术家,台下是热情的师生,主持人十分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将演出变成了一堂高水平的艺术鉴赏课和多姿多彩的艺术实践课。如在演出花鼓戏《刘海砍樵》(片段)时,主持人时常邀请师生观众上台饰演胡大姐或者刘海哥,“(男)胡大姐你是我的妻罗,(女)刘海哥你是我的夫哇”,他们与艺术家配合默契,表演得有板有眼,相当投入,精彩的互动不仅拉近了师生与花鼓戏之间的距离,而且常常把演出推向了高潮,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这样,通过演出前的讲解和演出中的互动,既排练台上演员,也排练台下观众,让高雅艺术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田。

(三)开设“雅韵三湘”专栏,创建“艺动校园”微博、微信体系,做到高雅艺术与新媒体相结合

红网建立了“文化润三湘”官方网站,开设了“雅韵三湘”高雅艺术普及专栏。旨在全面普及高雅艺术知识,加强学校美育,筑建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为了更好地传播高雅艺术,网站设立了活动介绍、新闻报道、活动图片、活动视频、观赏指南等四个栏目,专栏共分为艺动校园、艺苑金秋、多彩节目等七大板块,紧紧地将大学生与高雅艺术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湖湘文化经典有效传播以及与社会的良好互动。

微博和微信不仅仅是传讯工具,更是这个时代的烙印,是年轻人思想汇集的地方、社会关注的地带。学院创建了“艺动校园”微博,开通了微信,在演出开始前和结束后对活动进行介绍和宣传,让学生及时知道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演出动态,以便适时观看演出;同时,各承办演出院校利用校园广播、网站、电视台、宣传栏等阵地,广泛、深入宣传高雅艺术活动。这样通过新媒体对活动的传播,吸引了一批又一批青年学子去了解高雅艺术、欣赏高雅艺术和接受高雅艺术,扩大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高雅艺术在大学校园生根发芽,得到很好地传承和弘扬,并能够滋润每一位学生的心田,在其心中扎根,从而扩大活动的参与面。

(四)开展调查研究、开设高雅艺术的欣赏与培训课程,实现高雅艺术与科研、教育相结合

目前,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已成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艺术)研究中心,挂靠在艺术研究所,并结合各个场次的演出活动,广泛开展调研。学院在开展实践演出活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科学研究,在近几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众多的科学研究成果,如学术论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状分析――以湖南高校为例》、《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感受红色文化魅力――以话剧为例》、《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等。

为了更好地弘扬和传播湖湘文化,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开设了湖南民族舞、桑植民歌等必需课程,开设了艺术大讲堂,聘请湖南本土的艺术名家授课,使湖南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中规中矩地传承;同时,学院作为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基地,还积极组织开设湖南本土舞蹈、地方戏曲等方面的培班,由艺术培训部专门负责。特别是湖南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成立后,开展了更为广泛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欣赏、交流、辅导、培训、演出等系列活动,为更多大学生提供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利用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形成了更为广泛的受众面。

四、发挥“五个作用”,不断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效果

(一)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作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湖湘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众多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湘剧、花鼓戏、桑植民歌、湖南民族舞、红色话剧等传统文化的载体中蕴含着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的思想和精神,散发出了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接班人,既是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也是高雅艺术的需求者和共享者。通过开展以“弘扬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并汲取其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这对当代大学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有着重要意义。湖南机电职业学院院长杨翠明在观看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雅韵三湘 艺动校园”《艺韵潇湘》综艺晚会后,深有感触地说:“在流行文化抢足风头、多元文化现象使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更要继承和弘扬高雅文化艺术。无论是湘剧、花鼓戏,还是湖南民乐、民间舞蹈,其经典作品对大学生的心灵都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满足了年轻人自身天性的需求,也有益于他们身心发育和成长,这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发挥育人导向作用,构建文明和谐校园

湖湘文化经典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而且充溢着厚实的思想教育资源,对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文精神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它将理性的道德灌输内化为感性的道德自觉,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给广大学生以艺术的体念,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之于心,导之于行,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爱,对他人的爱,对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并且还使他们受鲜明形象的感染和高尚情感的熏陶,从而起到了净化其心灵和陶冶其道德情操的作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一种方式,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写道,“欣赏高雅艺术,是对自我内心的一种深层次的审视,是对人格和心灵的净化和提升”。湖南艺术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已与各高校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或闭幕式结合起来,这样使之与它们自身的校园特色相得益彰,大大增强了其校园文化氛围,使之趋向多元化。保险职业学院第八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之花鼓戏专场《五十二家别墅》演出有机融合在一起,不仅给其学院师生带来了一个亲近高雅艺术、感受湖南优秀传统文化、欣赏艺术魅力的难得机会,而且给同学们如何给予社会底层人文关怀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启迪;这样校园文化艺术节很好地与高雅艺术进行了对接,不仅满足了广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生活的需求,而且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建了和谐校园。

(三)发挥宣传报道作用,与社会形成良好互动

先后有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湖南经视、《中国文化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长沙晚报》、人民网、红网、新浪网、湖南文化、湖南教育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进行了90余次深度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轰动。2012年学院与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桑植县文化局联合举办了“桑植民歌进校园”原生态音乐会;还与桑植县文化局联合举办了的“桑植民歌进校园”系列活动之课堂教学活动,并在该县挂牌成立了桑植民歌实践教学采风基地。这样,不仅加强了对桑植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收集、整理、研究工作,加强了对桑植民歌演艺人才和高层次音乐人才的培养,推动了桑植民族音乐文化活态保护,以实现薪火相传;而且开启了学院与地方政府携手保护、传承和传播湖湘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路径,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学院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利用基地的辐射作用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形成更为广泛的受众面;同时,还进一步整合了高校和社会的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和拓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形成了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湖南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新格局。

(四)发挥“蝴蝶效应”作用,引领全省高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受益者不仅仅是广大青年学子,对于参演院校来说,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排练和演出水平明显提高;对于表演艺术教育家来说,有助于高雅艺术走出书斋,面向广大青年学子普及实践研究成果,扩大其影响力;对于各承办高等学校来说,丰富了高校文化生活,促进了高雅艺术的传播,有效提升了校园文化的品质。近些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充分发挥蝴蝶效应的作用,在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和推动湖湘文化经典传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目前,各高校都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重要抓手,推进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有的高校把活动作为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式或是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一些高校以网络要闻、校报新闻、网上论坛等形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大学生们通过多种方式欣赏高雅艺术,参与评论,聆听专家讲座,校园里充满了浓厚的艺术氛围。2011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组织了湖南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节戏曲、小品的展演,湘潭大学、吉首大学、长沙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高校纷纷挑选了有湖湘特色的高雅艺术节目参加比赛。2012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先后被湖南省文化厅和省非遗中心授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单位,被教育部办公厅和文化部办公厅授予“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优秀单位。

(五)发挥职能定位作用,推动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高雅艺术凝练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淀,它能够提升学生的欣赏品位,使其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花鼓戏、湘剧、民间舞蹈、红色话剧等艺术形式的演出,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湖湘文化,欣赏和热爱高雅艺术,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兴趣;这样不仅为大学生提升自我的审美素养提供了载体,而且为培养他们良好的欣赏习惯搭建起了平台。当代大学生应当有着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有着独特的审美能力,有着丰富的知识层面,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始终洋溢着创新的精神。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更是所有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因此,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艺术教育内涵,探索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而且进一步提升了湖南艺术教育的整w水平。湘潭大学红色旅游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刘建平教授观看《永不凋谢的姊妹花》后指出:“新生代力量正不断崛起,现在的青年人能够将革命题材演绎地如此淋漓尽致实属不易。更为重要的是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还提高了我们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了他们的认知面,推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作为弘扬湖南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实途径,不仅可以建设“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而且能优化艺术教育环境,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奠定基础。湖南艺术职业学院将满怀实现“中国梦”的激情,不断深化“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内涵建设,使之满足广大师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引领广大青年学生传播湖湘文化经典,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伍益中. 以高雅艺术构建校园文化的作用与措施――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2).

[2]伍益中. 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状分析――以湖南高校为例[J].艺术教育,2012(6).

[3]伍益中.湖南地方戏曲与高校校园文化结合的思考与实践――以湖南艺术职业学院为例 [J].戏剧之家,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