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观赏园艺专业

观赏园艺专业

观赏园艺专业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观赏植物;园艺;景观;问题;探析

1 室内观赏植物的种类组成及特点

观叶植物多产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由于可以在室内环境条件下生长繁茂,虽多无亮丽的花可供观赏,但其叶形、质地、叶片大小常使室内空间洋溢着一种异地风情,且较观花植物经济。一般来说,观花植物欣赏期只有2~3周,常年布置每年需有18~26次轮换,而观叶植物多四季常青,休眠时也不落叶,可供四时观赏。其次,观叶植物病虫害也较观花植物少,养护管理也较粗放,因此,成了现代室内景观植物的主流。我国室内观叶植物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迅猛。

2 室内观赏植物在园艺景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植物品种单调重复

室内观赏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这其中仅棕榈科就有200多个属,约3000种,其中已园艺化的约20个属。但就现阶段而言,在观赏植物中用于园艺景观设计上的只有约20个种,让人感觉过于单调重复。每逢过大节,在公园、广场、单位及住宅区都会有花坛之类供人们观赏的园艺设计,但不管走到哪,大多是棕竹、针葵、鱼尾葵、蒲葵等这几种植物,因为植物的品种需要进一步进行创新。

2.2 植物规格受限

现阶段,我国内地室内观赏植物市场的货源大多都来自南方,引进的植物都是可以直接进入空间的成品,这就造成了植物的规格很受限制。植物的样子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就会在设计上难以显示出新意。由于成本高,运输困难,也给那些大型的上层植物配置带来了许多不便。

2.3 配置植物时缺乏科学性及艺术性

现在的室内观赏植物的配置主要是由从事经营的非专业人员或苗圃工人直接进行,这就导致植物配置的商业性大于科学性和艺术性。在非专业人员眼中,观赏植物只是作为招来顾客或塑造形象的手段,从而忽视了植物本身的艺术性。

2.4 设计者生态意识不强

室内观赏植物在室内设计方面,由于相当一部分的顾客看重的不是植物生态作用,而只是为了装饰或纯粹的赶时髦,这样的设计无疑是和追求自然人情味的宗旨背道而驰。而室内景观植物的园艺景观方面体现这一方面则更加明显,一部分节日园艺设计,只是简单为了营造一种节日氛围,在设计上就容易忽略植物的自身特性和生态作用,导致浪费现象的产生。

2.5 维护者保养管理不当

由于园艺景观的维护者对室内观赏植物的保养、管理方面的知识缺乏系统性掌握,因而常出现以下问题。一,转盆不及时,造成偏冠;其次,浇水不当引起根腐或焦叶、萎蔫。此外,由于维护者的疏忽也造成叶面灰尘累积、枯枝败叶不能及时清理等问题,这不仅会影响群众对植物的视觉感受,也不利于植物正常生理机制的运行。

3 对于室内观景植物运用在园艺景观上的建议

首先,建立本地区的生产基地,并开发利用本地区适宜室内环境的植物,改变目前品种主要依靠异地引入的局面。室内景观植物生产经营和租赁企业不必追求小而全,应发展规模生产,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应该积极培育适应典型室内环境的新品种,丰富现有的观赏植物资源,加速植物的普及程度。对现有室内植物的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的需求做量化研究,为配置的品种选择、养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室内景观植物在园艺景观上的应用涉及到建筑、室内设计、园林及园艺等各方面的知识,要提高应用的科学艺术性,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可以从2方面着手:一是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实践中深化知识;二是在高校的相关专业设置上开设室内植物在园艺景观上的应用课程,从源头培养高素质人才。

第三,提升群众的生态意识、文明意识。室内观赏植物对空气质量的改善、人体的健康以及人的心理心情方面等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大部分群众目前对于园艺景观中的观赏植物都只抱有走马观花的态度,没有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甚至存在一些不文明行为,对于公共场所的植物不爱护,随手乱摘、随地乱踩等,这都需要加以改进。

室内观赏植物在园艺景观上的应用是一项综合的环境艺术,也日趋成熟。人们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植物在各自生活中扮演的地位也越来越重。针对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希望能引起人们在重视室内观赏植物应用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认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美术欣赏;艺术修养;自然山水;中国园林

旅游业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自它诞生伊始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迅速,要想使之健康、持续、有效地发展,真正走出一条适合国情、日益发达的中国式旅游道路,就必须提高全体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具备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组织交流能力。还应该有较好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的内涵很丰富,包括:基础知识、艺术鉴赏能力、兴趣爱好、审美情趣、礼节礼貌等。

职业学校每年为社会输送大量的旅游从业人员,但这些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高中应着重从哪些方面来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呢?作为一名职业高中的美术教师,怎样服务于旅游教学的需要,是我一直研究探讨的问题。美术欣赏课是旅游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力,进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使游客在旅游活动中获得高质量的美的享受。传统的美术教学往往让学生感到雾里看花,扑朔迷离,同时也达不到教学目的。几年来我在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采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使学生不仅喜欢上美术欣赏课,也大大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一、合理有序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美的感受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设计好适合旅游专业的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著名雕塑、建筑、绘画作品以及民间艺术品的认识了解和深入体会;着重培养学生对于美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课外实践中启发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自然风光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奔向大自然的目的之一,就是去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山水风光之美。怎样引领游客去欣赏祖国的山水呢?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山水之美。例如欣赏北宋著名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元代四大家”之一――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针对这一内容我采用讨论会的形式,“作为旅游工作者怎样带领游客去欣赏大自然赐予的山水美?怎样去鉴赏山水风光”同学们最初只看到溪水密林和雄伟壮丽的山岭,却体会不到作者的内心所想。这就需要老师引领着学生一步步去欣赏,去思索和探讨,在欣赏中发现山水的美,在思索中认识山水的价值,透过作者的内心去感受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在探讨中品味作者创作美的真谛。同学们会一边欣赏一边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启迪,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欣赏山水之美,提升了美的观察力和鉴赏力。

二、营造美的教学氛围,引领学生感受美的真谛

人类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带领学生到世界各地参观历史文物、文化古迹,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但多媒体课件却能带领我们去故宫、漓江、卢浮宫、到世界各地去参观游览。如在讲授如何欣赏中国园林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加强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尝试的。首先在悠扬悦耳的民乐声中把学生们带到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和避暑山庄、以及江南名园拙政园、网师园等精美图片,观看的同时提出问题:如何把中国园林介绍给游客?怎样引领游客欣赏古代园林?这种情形氛围中同学们会七嘴八舌,纷纷讨论,充分谈到其外观结构和内在意蕴的美。在同学们建立了美的鉴赏概念后再播放苏州名园――“留园”的资料片,利用多媒体效果使同学们跨越时空,身临其境,不仅看到苏州园林外在的精雅,而且体会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蕴,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园林博大的艺术精髓。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使同学们对旅游专业有了更深刻地认识,学习兴趣也浓厚了。这种不出课堂的参观,使原本枯燥乏味的单一讲解,成为生动有趣的“亲身”经历,这对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扩大知识面与丰富历史知识是很有益的,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美术修养。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第3篇

怡人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的园林、园艺植物是休闲观光农业园的重要景观要素。观赏园艺植物富有景观魅力及文化艺术内涵的表现元素,在景观构建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广义的观赏园艺植物包括树木、花卉、蔬菜以及其他具有观赏价值的农作物、特色植物等。在休闲观光农业景观中应用的观赏园艺植物除具有观赏功能外,植物个体或组合还大多具有一定的文化或艺术内涵。在休闲观光农业园中,通过不同的观赏园艺植物的艺术化组合,营造出形式各样、风格迥异、千姿百态的人工园艺景观,令农业景观元素在休闲观光农业园中大放异彩。

农业观光分室外观光和室内(温室)观光,观赏园艺植物在两种环境中有不同的应用及栽培形式,其造景的园艺植物主要有花卉、蔬菜、瓜果、多肉植物等具有观赏价值的园艺植物。

花卉植物的景观应用形式

不同花卉的景观应用形式在室外观光和室内(温室)观光中均有体现,其中,在室外观光中和园林花卉的景观应用类型相仿。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花坛

花坛是在种植床内对观赏花卉(或观赏蔬菜,如羽衣甘蓝等)规则式种植的配置方式。在具有几何形轮廓的种植床内,种植各种不同色彩的观赏植物,运用植物的群体效果来表现图案纹样或观赏盛花时的绚丽景观,以突出色彩或华丽的额纹样来表现装饰效果。依据主题可分为花丛花坛(盛花花坛)、模纹花坛、标题花坛、装饰物花坛、立体造型花坛、混合花坛和造景花坛[1]。花坛主要在室外露天配置,较多运用在城市景观中,也有在观赏温室内(以观光为主的连栋玻璃温室内,如北京农业嘉年华、寿光蔬菜博览会等)进行景观的打造。

花丛花坛

是用中央高、边缘低的花丛组成色块图案,以表现花卉的色彩美、立体美。室内、室外均可采用(图1)。一般采用色彩较为艳丽的花卉品种,以布置在露天的室外场地为主。

模纹花坛

主要观赏精致复杂的图案纹样,植物个体或群体美居于次位。通常以低矮观叶(或花叶兼美)的植物材料组成,不受花期限制,室内外均可布置。此种花坛应用形式较多,色彩斑斓的花卉常和绿篱植物搭配或单独使用(图2)。

标题花坛

用观花或观叶植物组成具有明确主题思想的图案,按其表达的主题内容可分为文字花坛、肖像花坛、象征性图案花坛等。一般为室外布置,也有在观光温室内布置,运用不同色彩的观赏蔬菜或花卉布置成不同主题图案的花坛形式(图3)。

立体花坛

以枝叶密、耐修剪的植物为主,种植于有一定结构的造型骨架上,从而形成的造型立体装饰,例如卡通形象、花篮或建筑等。近几年来,立体花坛和标题花坛常一起出现在各种节日庆典时的街道布置上,室外、室内均可采用,立体花坛的体积较大,常作为观赏温室内的中心景观,也是最常见的花坛类型之一(图4)。

混合花坛

由2种或2种以上类型的花坛组合而成(如:盛花花坛+模纹花坛;平面花坛+立体花坛;或者混合水景或雕塑等组成景观),室内、室外均可采用,此种花坛最能体现花卉的色彩集群效果,一般与雕塑等园林小品相结合,展现形体轮廓与植物色彩的美(图5)。

造景花坛

借鉴园林营造山水、建筑等景观的手法,运用以上花坛形式和花丛、花境、立体绿化等相结合,布置出模拟自然山水或人文景点的综合花卉景观。一般布置在较大的室外空间,多用于节日庆典,也可用在农业观光温室内造景,是城市广场、园区入口、主题观光温室的中心景观,用于体现某一区域的景观主题(图6)。

花坛使用的草本花卉宜选择株形整齐,并且具有多花性、花期一致、花期长、花色鲜明、耐干燥、抗病虫害和矮生性等特点的品种。常用的有彩叶草、雏菊、金盏菊、翠菊、鸡冠花、石竹、矮牵牛、一串红、万寿菊、三色堇、百日草等花卉以及羽衣甘蓝等观赏叶菜类植物。使用的木本植物宜选用耐修剪的低矮、常绿灌木,如黄杨类、小檗类、冬青类等。

花镜

花镜是模拟自然界林地边缘地带多种野生花卉交错生长状态,运用艺术手法设计的一种花卉应用形式(图7)。利用露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一二年生花卉,在树丛、绿篱、栏杆、绿地边缘、道路两旁及建筑物前,以带状自然式栽种,表现植物个体所特有的自然美[1]。依照观赏角度分类可分为单面观赏花镜、双面观赏花镜、对应式花镜[1]。花镜中的花卉植物色彩丰富,形态优美,花期或观赏期一般较长,不需要经常更换,管理经济方便,能较长时间保持其群体自然景观,具有较好的群落稳定性与季相变化。

花带

花带是花卉呈带状的种植方式,宽度一般为1 m左右,长度较长,为宽度的3倍以上(图8)。花带可设置在道路中央或两侧、水景岸边、建筑物的墙基或草地中,形成色彩绚丽、装饰性较强的连续景观[1]。花带景观受空间限制,主要在农业公园和城市森林公园中进行露天布置,材料以草本花卉为主。

花带按栽种方式分为规则式花带和自然式花带;按植物材料可分为专类花带和混合花带[1]。专类花带是由1种或1类观赏花卉的不同品种组成的花带;混合花带是由几种或几类花卉组成的连续景观,该类花带设计时必须根据各种花卉的生物学特性进行选材,合理配置,以某种花卉为主调,其他种类配合,并要求所选的花卉开花繁茂、花期一致。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第4篇

1.1艺术普及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艺术是精神生产的产物,它描述人们生活中的故事或情感,而这些内容都是以宣扬生活中的真善美为目标。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思想的表达,而能创作出优秀作品的艺术家,必然是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道德品质的人,是对真善美有执着追求和坚强信念的人。如齐白石先生的德才兼备、仙风鹤骨,如梵高对生活那种炽热的爱和对美好的向往,如舞蹈家杨丽萍对自然界生灵的尊重与崇拜,如诗人陆游在弥留之际仍不忘对国家的惦念所体现出来的忠诚之心等等。在艺术普及教育中,教师通过展示各种优秀的艺术作品给学生,引导学生形成崇高的审美情趣感和对高尚品格的崇敬,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逐渐的修正自身,摒弃一些陋习和缺点,变的愈加成熟和智慧,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1.2艺术普及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在艺术教育中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自身境界。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是一种互动,越是优秀的艺术作品越需要欣赏者具有高超的审美水平和思想境界,所以,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对提高学生的修养,是非常有帮助的。好的艺术作品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使欣赏者在欣赏的时候完全陶醉其中,在思想上,情绪上和作品形成互通,从而领略作品中传达出的美感和思想,学生欣赏作品,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与艺术的对话。在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和感染、净化与提升的同时,教会他们正确认识美,学会欣赏和表现美。

1.3艺术普及教育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品质广义的人格,是指个性化的道德境界。艺术源于人类的精神创造,熏陶情感,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促进健全的、完善人格的立。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性格塑造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教育中缺少了艺术普及教育,就忽视了对精神美得追求,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格就不完善。人类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的基本条件是艺术崇尚的个性自由发展。要使学生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艺术普及教育则是必不可少的。

1.4艺术普及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在各门类艺术教育的动手实践中,丰富了学生的动手机会和实践经验,美国教育学家罗恩菲德指出“:个人的创造力是任何艺术中的属性,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用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即是生活和职业的重要基础。”相反,即使工作认真踏实,但没有受过艺术教育,就容易缺乏创意。通过艺术教育的普及课程,尤其是欣赏与实践结合的学习,加强感官能力训练,并着重实践参与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们观察世界的敏锐性,从而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学生能灵活的运用全脑思维,激发头脑风暴,找到圆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创造力,树立了自信心,为在学业及未来职业上的成功打下基础。

2高校中艺术普及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的措施

2.1充分发挥艺术专业教师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当前,国内多数高校均设有与艺术相关的专业,或具备从事艺术专业的在职人员。应充分发挥这些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能力,组织艺术活动,以专业教师为主体,发动校内师生积极性,联合社会及艺术行业人员开展系统的艺术活动。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氛围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也是学校层次、领导和教师艺术素养的体现,更是校风的体现。因此,加大校园艺术文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艺术专业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在影响着学生,要加强艺术专业教师的专业水平、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大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不是几节艺术课便可以实现的,我们必须把艺术教育的影响延伸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

2.2设置艺术普及教育课程,培养心智健全的人才高校的艺术普及教育应注意引导性、趣味性和实践性,艺术普及教育以帮助各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形成高尚人格,有助于提高其本专业学习和改善学生生活质量为根本任务,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以适应生活和就业需要。高校应将艺术教育置于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开设公共艺术选修课选修课,如《艺术概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还可开办各种社团,如诗歌协会、美术创作协会、街舞团体等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使艺术普及教育成为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提高创造力,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完善的重要手段。

2.3将艺术教育融入学生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精神质量在艺术普及教学中,要把艺术与学生的生活相融合,使艺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的人,追求生活品质的人,才是一个对自己和他人负有责任感的人,才会在未来的事业中获得更多的机会,而他的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校园生活中充满着喜怒哀乐,艺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把生活中的美好表达出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理解美。

观赏园艺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艺术教育 理工科院校 素质教育

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注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艺术教育为大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舞台,创造了条件。”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通过舞蹈、电影、美术、音乐、书法等艺术审美活动实现教育目的。狭义地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广义地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①也就是说,艺术教育的范围并不仅限于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技艺和理论知识的培养,还应包括通过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一、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1.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21世纪是人类高科技与高情感相结合的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人们具有高智商,还需要具有高情商。一方面,社会向人类提出全方位发展的需求:随着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口号的提出,强调了人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类自身也有着强烈的全面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国民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愈加强烈。我国理工科院校由于沿袭了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分科过细,造成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除本专业相关知识外,罔顾其他,严重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艺术教育可以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成为社会主导教育模式,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素质教育的基础。高校作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旨在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切合社会发展现状,在高校教育中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艺术教育工作,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协调开发,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校园文化的需要。加拿大著名学者斯蒂芬・利考克教授认为:“在大学里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和环境。”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其重要出发点之一。校园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利于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升其内在气质和修养,培养其创新意识。由于受到学科布局及专业特点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师生多以严谨、求真的理论研究和精确的数据分析为教学理念,专业课程也相对繁重,因此理工科院校的校园文化的构建,普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缺乏系统性、主题性,校园文化活动参与面、覆盖面较小,互动性不足等现象。据国家教委调查表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还很薄弱,艺术教育管理机构不健全,并且艺术教育内容和方法比较陈旧。充分切实地开展艺术教育,能够烘托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校园文化品质,增添校园人文气息,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学生逐步了解和体验艺术带来的审美情趣和精神愉悦,缓解压力。

3.艺术教育本身的需要。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专业类教育,其来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易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理工科学生这样一群特定群体,可以成为艺术教育的素材,作为丰富艺术形式的载体,使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不断更新和发展。在理工科学校中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可以有效地推广艺术形式,开阔学生视野,扩大艺术教育的受众面,避免曲高和寡,使艺术教育民族化,大众化,延长艺术形式的生命线,是艺术教育本身延续并发展的需要。

二、几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对理工科院校学生的影响

艺术形式指的是艺术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外在的表现形态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总和。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文学,舞蹈,音乐,戏剧及电影艺术形式。虽然艺术的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的,但是艺术本身的目的都是创造性地反映人类对自身或世界的认识,反映人类的真实情感。开展艺术教育的优点在于能够突破理工科院校培养学生的局限性,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使得学生在大学中真正完成从成长到成熟的过程。要在高校中有序、有效地开展相关艺术活动,应考虑到参与受众面、开展场地、形式、经费等现实因素,其中,绘画、舞蹈、音乐、戏剧、文学这几种形式较易开展,以下对其影响进行分别探讨。

1.绘画。理工科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空间想象力的现象,对专业中的机械构造、图纸设计、产品研发等一系列涉及空间想象力方面的课程存在“短板”。绘画能够提升学生的整体观念、形象思维能力,塑造空间感、三维感,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对理工科院校的工程制图等课程教学有一定的帮助,通过对绘画作品的鉴赏、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绘画活动的开展,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手指的灵活性,以及近距离的视觉敏锐度。

2.舞蹈。舞蹈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是通过肢体语言表现人物、事物及其深刻内涵。理工科学生通过对不同种类的舞蹈的欣赏和学习,能够增强自身的社交能力,学会用肢体语言表达内心思想,丰富与人交往的形式;而大多数舞蹈都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有情节性、故事性及教育意义,通过学习或者欣赏,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3.音乐。音乐具有“不可翻译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可以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其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刺激。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强调音乐对管理和改良社会及完善人格的作用,而在现代社会中,通过音乐引发的灵感可以产生不可思议的创造力和发现力。学生通过欣赏和参与学习一方面了解了很多音乐专业知识,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其艺术魅力,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激发想象力、创造力。大量的事实证明,经过系统的音乐学习、音乐修养较高、形象思维能力较为发达的理工科专业人员,通常在其所从事的专业领域中更具创造力,更易获得一定成就。

4.戏剧。戏剧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舞台剧,通过肢体表现、音乐烘托、语言表述等表现方式反映社会万象和传达精神状态。学生在排演、观看戏剧的过程中,更深刻的体会和分辨善与恶、美与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人性光辉、人生哲理,唤醒他们对社会正义、美德良知的拥护,作品中反映出的道德准则、行为礼仪等方面内容,通过对剧中人物情节做分析评价,引发不同的观点立场,探讨正确的解决方式,换位思考品味人生,从内心深处的思想道德教育,到外在表现的行为举止,有着显著的启发作用。

5.文学。一个人的素质表现为对环境的认识及认识环境的能力。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以具体而典型形象表现了人们对环境的认知及认知的过程。现代社会,理工科学生不仅需要懂得专业知识,还需要懂得社会时政、国家历史、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以深刻地了解过去、准确地把握现在。阅读健康优秀的、反映历史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有助于理工科院校学生了解和适应当代社会,可以从典型人物、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道德修养。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其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以及阅读、写作、理解、口语交际的语文能力。

三、对理工科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建议

1.转变理念。目前高校教育观念普遍认为就业率是首要的,艺术课程教学并不重要,不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在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今天,高校应该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确立艺术教育在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地位,重视艺术实践活动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和艺术实践活动对校园文化的功能,从理念上彻底转变,在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上加大力度。

2.优化物质艺术氛围。香港中文大学金耀基先生提出,大学应该给学生提供一种“创造性的文化生活”。“文化生活常决定大学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②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园中,无论是建筑、雕塑、壁画、公共设施都充满艺术气息。例如,在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树立格言标牌等,都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兴趣。此外,还应重视标志物的建设,包括校训、校徽、校歌、校服、礼仪、雕塑、楼名、路名、校园风物、文物景点、学校标志、室内环境等,创造既有自然美又有人文美、科学美的和谐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潜移默化地凝聚人、熏陶人、感化人、教育人的作用。

3.开设相关课程。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是相对开放的,适用于集体活动组织,通过教学的方式达到丰富学生精神需求的目的。理工科院校应开设一些比较系统的艺术相关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重点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校内推行艺术公选课学分制,后迅速在全国高校中普及开来。学生可自主地选择,修满学分方可毕业,从而明显提高了理工科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应在对课堂教学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形成一套适合理工科院校学生学习的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及方式、组织管理、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实施方案。

4.开展实践活动。将丰富的艺术理论寓于各活动中,通过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艺术实践活动,使艺术教学与活动相结合,互相补充促进,并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艺术的氛围下,有效地凝聚学生,对理工科院校学生成长成才有着积极的影响。定期举行大中型的文艺汇演,包括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红歌会、五四青年艺术汇演等系列艺术实践活动,例如举办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学生不出校园就能欣赏到高雅音乐,印发观众须知,让学生了解出席音乐会的相关礼仪,并在音乐会进行的过程中由主持人介绍有关作品的背景和赏析,在良好的艺术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也可将艺术教育活动结合不同理工科院校的专业特色进行合理整合,将科学理念注入艺术教育的表达形式中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是校园里最具活力的教育形式之一,高校开展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各种艺术活动为主导的艺术教育,改善、补充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审美能力、开发智能、培养创新思维、大力弘扬人文精神,让艺术教育渗透进理工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推动人才综合素质的发展。

注释:

①彭琛,马春明,周松竹,薛睿韬.大学艺术鉴赏.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0.

②丁冬,王彬彬,等.大学沉思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96.

参考文献:

[1]林玎.工科院校开设艺术舞蹈公选课的必要性浅析[J].

[2]刘瑞璞.美国的工科与艺术无障碍教育给我们的启示[J].